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三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二法品第三之餘

於斷不遮止者。如有一類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勇勐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作是念言。云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彼於如是勇勐精進。熾然愛樂勤修習時。未能證得如理善法。便作是念。如世尊說無處無容。善男子等勤修正行。而不證得如理善法。由我所修正行未滿。是故未證如理善法。我所修斷定應不空不虛。有果有利有義有味有益。由彼於斷知有勝利。不生厭患誹謗毀呰。是名於斷不遮止。復有一類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勇勐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作是念言。云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彼於如是勇勐精進。熾然愛樂勤修習時。未能證得如理善法。或雖證得而不了知。便作是念。如世尊說無處無容。善男子等勤修正行。而不證得如理善法。由我所修正行未滿。是故未證如理善法。我所修斷定應不空不虛。有果有利有義有味有益。由彼於斷知有勝利。不生厭患誹謗毀呰。是名於斷不遮止。復有一類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勇勐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作是念言。云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彼於如是勇勐精進。熾然愛樂勤修習時。遂能證得如理善法。便作是念。我所修斷決定不空不虛。有果有利有義有味有益。由彼於斷知有勝利。不生厭患誹謗毀呰。是名於斷不遮止。

復有二法。謂奢摩他毘缽舍那者。奢摩他云何。答善心一境性是謂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答奢摩他相應。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毘缽舍那。是謂毘缽舍那。如世尊說。

 非有定無慧  非有慧無定
 要有定有慧  方證於涅槃

非有定無慧者。謂若有如是類慧。則有獲得如是類定。若無如是類慧。則無獲得如是類定。故說非有定無慧。非有慧無定者。謂若有慧是定所生以定為集。是定種類由定而發。若有如是類定。則有獲得如是類慧。若無如是類定。則無獲得如是類慧。故說非有慧無定。要有定有慧方證於涅槃者。愛盡離滅名曰涅槃。要具定慧方能證得。若隨闕一必不能證。由此因緣故作是說。要有定有慧方證於涅槃。復次或有補特伽羅。得內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觀。或有補特伽羅。得增上慧法觀不得內心止。或有補特伽羅。不得內心止。亦不得增上慧法觀。或有補特伽羅。得內心止亦得增上慧法觀。何等補特伽羅。得內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觀。答若補特伽羅。得世間四靜慮。不得出世聖慧。何等補特伽羅。得增上慧法觀。不得內心止。答若補特伽羅。得出世聖慧。不得世間四靜慮。何等補特伽羅。不得內心止。亦不得增上慧法觀。答若補特伽羅。不得世間四靜慮。亦不得出世聖慧。何等補特伽羅。得內心止亦得增上慧法觀。答若補特伽羅。得世間四靜慮。亦得出世聖慧。如說世間四靜慮相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者。此顯內心止。如說出世聖慧所攝。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毘缽舍那者。此顯增上慧法觀。是名奢摩他毘缽舍那。

復有二法。謂明解脫者。明云何。答無學三明。何等為三。一者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二者無學死生智作證明。三者無學漏盡智作證明。是謂明。解脫云何。答三種解脫。何等為三。一者心解脫。二者慧解脫。三者無為解脫。心解脫者。謂無貪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名心解脫。慧解脫者。謂無癡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名慧解脫。無為解脫者。謂擇滅。是名無為解脫。此中心解脫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云何學。答學無貪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學。云何無學。答無學無貪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無學。云何非學非無學。答有漏無貪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非學非無學。慧解脫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云何學。答學無癡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學。云何無學。答無學無癡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無學。云何非學非無學。答有漏無癡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非學非無學。無為解脫唯非學非無學。是名明解脫。復有二法。謂盡智無生智者。盡智云何。答謂如實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此所從生智見明覺解慧光觀。是名盡智。無生智云何。答謂如實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此所從生智見明覺解慧光觀。是名無生智。復次若如實知已盡欲漏有漏無明漏。是名盡智。若如實知所盡三漏不復當生是無生智。復次若如實知已盡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盡智。若如實知所盡。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不復當起。是名無生智。

集異門足論三法品第四之一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三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三法云何。此中有五嗢柁南頌。初嗢柁南曰。

 初三法有十  謂根尋行界
 前三各有二  後一有四種

有三不善根三善根。三不善尋三善尋。三惡行三妙行。欲恚害三界出離無恚無害三界欲色無色三界色無色滅三界。

三不善根者。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貪不善根者。貪云何。答謂於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欲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為貪。不善根云何。答謂此貪法是不善性能為無量不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病根癰根箭根惱根苦根穢根濁根諸雜染根不清淨根不鮮白根。是故名為貪不善根。瞋不善根者。瞋云何。答謂於有情慾為損害。內懷栽杌欲為擾惱。已瞋當瞋現瞋。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忿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總名為瞋。不善根云何。答謂此瞋法是不善性。能為無量不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病根癰根箭根惱根苦根穢根。濁根諸雜染根不清淨根不鮮白根。是故名為瞋不善根。癡不善根者。癡云何。答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於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於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於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於佛無知法無知僧無知。於苦無知集無知滅無知道無知。於善法無知不善法無知。於有罪法無知無罪法無知。於應修法無知不應修法無知。於下劣法無知勝妙法無知。於黑法無知白法無知。於有敵對法無知。於緣生法無知。於六觸處如實無知。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黑闇愚癡無明盲冥。罩網纏裹頑騃渾濁障蓋。發盲發無明發無智。滅勝慧障礙善品令不涅槃。無明漏無明暴流無明軛。無明毒根無明毒莖。無明毒枝無明毒葉。無明毒花無明毒果。癡等癡極癡改等改極改。癡類癡生改類改生。總名為癡。不善根云何。答謂此癡法是不善性。能為無量不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病根癰根箭根惱根苦根穢根濁根諸雜染根。不清淨根不鮮白根。是故名為癡不善根。如世尊說。

 諸惡貪瞋癡  惱害自心者
 如樹心有蠍  皮果等皆衰

三善根者。謂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無貪善根者。無貪云何。答謂於欲境諸不貪。不等貪不執藏不防護不堅著不愛不樂。不迷心悶不耽嗜不遍耽嗜不內縛不欲不求不耽湎。非苦集非貪類非貪生總名無貪。善根云何。答謂無貪法是善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無病根。無癰根無箭根無穢根無濁根不雜染根清淨根鮮白根。是故名為無貪善根。無瞋善根者。無瞋云何。答謂於有情不欲損害。不懷栽杌不欲擾惱。非已瞋非當瞋非現瞋。不樂為過患不極為過患意不憤恚。於諸有情不相違戾不欲為過患。非已為過患。非當為過患。非現為過患。總名無瞋。善根云何。答謂無瞋法是善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無病根。無癰根無箭根無穢根無濁根不雜染根清淨根鮮白根。是故名為無瞋善根。無癡善根者。無癡云何。答謂知前際智。後際智前後際智。知內智外智內外智。知業智異熟智業異熟智。知善作業智惡作業智善惡作業智。知因智因所生法智。知佛智法智僧智。知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知善法智不善法智。知有罪法智無罪法智。知應修法智不應修法智。知下劣法智勝妙法智。知黑法智白法智。知有敵對法智。知緣生法智。知六觸處如實智。如是智見明覺解慧光觀總名無癡。善根云何。答謂無癡法是善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無病根。無癰根無箭根無穢根無濁根不雜染根清淨根鮮白根。是故名為無癡善根。如世尊說。

 若離貪瞋癡  說名為智者
 亦名為上士  不惱害自心
 是故應遠離  貪瞋及無明
 勤修起慧明  速得眾苦盡

三不善尋者。謂欲尋恚尋害尋。欲尋云何。答欲貪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總名欲尋。恚尋云何。答瞋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總名恚尋。害尋云何。答害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總名害尋。如世尊說。

 惡尋伏眾生  令於穢見淨
 倍增長貪愛  自為堅固縛

三善尋者。謂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出離尋云何。答於諸欲尋思惟過患。謂此欲尋是不善法。諸下賤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呵厭。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品。能障涅槃。受持此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如是思惟諸欲尋過患時。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名出離尋。復次為斷欲尋於出離尋思惟功德。謂出離尋是勝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稱讚。不為自害。不為他害。不為俱害。不滅智慧。不礙彼品。不障涅槃。受持此法能生通慧。能引菩提能證涅槃。如是思惟出離尋功德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出離尋。復次思惟欲尋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恆。不可保信是變壞法。如是思惟諸欲尋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出離尋。復次為斷欲尋思惟彼滅。是真寂靜思惟彼道是真出離。如是思惟彼滅道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出離尋。復次思惟捨心定。及道捨心定相應。無想定滅定擇滅。如是思惟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出離尋。復次思惟出離。及出離相應受想行識。及彼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出離尋。無恚尋云何。答於諸恚尋思惟過患。謂此恚尋是不善法。諸下賤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呵厭。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品。能障涅槃。受持此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如是思惟諸恚尋過患時。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名無恚尋。復次為斷恚尋於無恚尋思惟功德。謂無恚尋是勝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稱讚。不為自害。不為他害。不為俱害。不滅智慧。不礙彼品。不障涅槃。受持此法能生通慧。能引菩提。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無恚尋功德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恚尋。復次思惟恚尋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恆。不可保信是變壞法。如是思惟諸恚尋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恚尋。復次為斷恚尋思惟彼滅是真寂靜。思惟彼道是真出離。如是思惟彼滅道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恚尋。復次思惟慈心定。及道慈心定相應。無想定滅定擇滅。如是思惟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恚尋。復次思惟無恚。及無恚相應受想行識。及彼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恚尋。無害尋云何。答於諸害尋思惟過恚。謂此害尋是不善法諸下賤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呵厭。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品。能障涅槃。受持此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如是思惟諸害尋過患時。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名無害尋。復次為斷害尋。於無害尋思惟功德。謂無害是勝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稱讚。不為自害。不為他害。不為俱害。不滅智慧。不礙彼品。不障涅槃。受持此法能生通慧。能引菩提。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無害尋功德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害尋。復次思惟害尋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恆。不可保信。是變壞法。如是思惟諸害尋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害尋。復次為斷害尋。思惟彼滅是真寂靜。思惟彼道是真出離。如是思惟彼滅道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害尋。復次思惟悲心定。及道悲心定相應。無想定滅定擇滅。如是思惟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害尋。復次思惟無害。及無害相應受想行識。及彼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害尋。如世尊說。

 樂滅諸惡尋  勤修不淨觀
 常念斷貪愛  能壞堅固縛

三惡行者。謂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身惡行云何。答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復次斷生命不與取非梵行。復次諸所有不善身業。諸所有非理所引身業。諸所有身業能障礙定。總名身惡行。語惡行云何。答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復次諸所有不善語業。諸所有非理所引語業。諸所有語業能障礙定。總名語惡行。意惡行云何。答貪慾瞋恚邪見。復次諸所有不善意業。諸所有非理所引意業。諸所有意業能障礙定。總名意惡行。如世尊說。

 若造身惡行  語意惡行已
 不修對治者  當墮於地獄

三妙行者。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身妙行云何。答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復次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復次諸學身業諸無學身業。諸善非學非無學身業。總名身妙行。語妙行云何。答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復次諸學語業諸無學語業諸善非學非無學語業。總名語妙行。意妙行云何。答無貪無瞋正見。復次諸學意業。諸無學意業。諸善非學非無學意業。總名意妙行。如世尊說。

 若修身妙行  語意妙行已
 無餘緣礙者  當生天受樂

欲界恚界害界。及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如法蘊論說。欲界色界無色界。亦如法蘊論說。如世尊說。

 諸有能遍知  欲色無色界
 超一切依故  當觸無餘依
 身證甘露界  無漏不思議
 世尊說涅槃  為饒益含識

色界無色界滅界。亦如法蘊論說。如世尊說。

 住色界有情  及住無色界
 不證知滅故  定當往後有
 若遍知色界  不住於無色
 趣向究竟滅  後解脫生死

第二嗢柁南曰。

 二三法有十  世言依處行
 心數趣上座  聚舉不護三

有三世三言依三色處三行三心。三補特伽羅三上座三聚三舉罪事三不護。

三世者。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過去世云何。答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謂過去世。未來世云何。答諸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謂未來世。現在世云何。答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謂現在世。問世是何義。答世是顯示諸行增語。三言依者。謂過去言依未來言依現在言依。過去言依者云何。過去云何言云何依。而說過去言依耶。答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謂過去。即依如是過去諸行所起。語言唱詞評論呼召宣說顯示教誨。語路語音語業語表是謂言。即前所說過去諸行亦名為依。是言因本眼路緣起無間引發。能作生緣集等起故。依過去行起諸言說故。過去諸行名過去言依。未來言依者云何。未來云何言云何依。而說未來言依耶。答諸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謂未來。即依如是未來諸行所起。語言唱詞評論呼召宣說顯示教誨。語路語音語業語表是謂言。即前所說未來諸行亦名為依。是言因本眼路緣起無間引發。能作生緣集等起故。依未來行起論言說故。未來諸行名未來言依。現在言依者。云何現在云何言云何依。而說現在言依耶。答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謂現在。即依如是現在諸行所起。語言唱詞評論呼召宣說顯示教誨。語路語音語業語表是謂言。即前所說現在諸行亦名為依。是言因本眼路緣起無間引發。能作生緣集等起故。依現在行起諸言說故。現在諸行名現在言依。無第四第五者依有為說。謂有為法唯有三種更無第四第五可得。有說此依一切法說。諸無為法即是現在言依攝故。更無第四第五可得。如世尊說。

 樂言想有情  恆依言想住
 未遍知言想  趣生死無窮
 若遍知言想  於他無所說
 亦不樂他說  常欣修靜慮
 寂定勤精進  見生死盡邊
 摧伏諸魔軍  至生死彼岸

三色處者。謂有三處攝一切色。何等為三。一者有色有見有對。二者有色無見有對。三者有色無見無對。云何有見有對色。答一處。云何無見有對色。答九處。云何無見無對色。答一處。少分。

三行者。謂身行語行意行。身行云何。答身亦名身行。身業亦名身行。入息出息亦名身行。於此義中意說入息出息身行。所以者何。入息者呼吸外風令入身內。出息者引發內風令出身外。由此勢力令身動轉通暢安隱。故入出息說為身行。語行云何。答語亦名語行。語業亦名語行。尋伺亦名語行。於此義中意說尋伺語行。所以者何。要尋伺已能發語言非無尋伺是故尋伺說為語行。意行云何。答意亦名意行。意業亦名意行。想思亦名意行。於此義中意說想思意行。所以者何。以想及思是心所法。依止於心繫屬於心。依心而轉扶助於心。是故想思說為意行。

三心者。一漏瘡喻心。二電光喻心。三金剛喻心。漏瘡喻心云何。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稟性暴惡言憙麁獷。少有觸惱便多憤恚。結怨佷[仁-二+戾]語言凶勃。如惡漏瘡才被物觸。便多流出膿血不止。彼心亦爾少遇違緣。即便憤恚怨恨不息。問何故彼心名漏瘡喻。答彼心意識暫觸違緣。便速發生種種穢惡。是故名曰漏瘡喻心。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三

 

上篇: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下篇: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俱舍論實義疏

俱舍論實義疏卷第一(惣二萬八千偈) 尊者悉地羅末底造...

大方廣師子吼經

大方廣師子吼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第一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

【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大雲無想經

大雲無想經卷九 盲今已□□□□□□□□□□□□□□...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 如是...

佛說稻芉經

佛說稻芉經 闕譯附東普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

【註音版】五母子經

五母子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佛教詞典】非心俱滅法

【非心俱滅法】 p0716   品類足論六卷十五頁云:非心...

【佛教詞典】輪迴

【輪迴】 輪迴梵語 Samsara、音譯僧娑洛,義譯為輪迴,...

淨宗根本經典——五經一論的格局

淨宗根本經典的選取,並非一蹴而就,經歷一千餘年的料...

一千斤的鹽

一粒種子看起來雖不起眼,但植入土中生根、發芽、成長...

透視愛情的無常

佛陀早就講過,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無常才是這個世...

內心裝自己少一點

內心裝自己少一點 現代人非常強調自我尊嚴,並且很多人...

為何念佛得悟的人寥寥無幾呢

或問參禪得悟者相望於冊,念佛得悟者何寥寥其未聞也?...

參禪一定要有長遠心

現在我想談談參禪的目的和參禪的方法。六祖慧能大師道...

優波鞠多尊者的出家因緣

(上) 佛住止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當時國內有一梵...

安住空性的人,把人生當歷練

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

念佛三昧的12種功德利益

念佛三昧功德廣大無邊,具說如淨土諸經中所示,實在都...

品味痛苦,享受痛苦

痛苦是人生的枴杖,它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只有精神...

為什麼專誦《法華經》,還能往生極樂呢

如蓮法師,法名澄志(俗名張煥臣),吉林通陽縣人。光...

為什麼要忍

生活難免遭遇各種各樣逆境,面對這些人事,人多半會無...

【視頻】《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

《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伏淫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伏淫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