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誦《金剛經》要把握三個「觀」

仁炟法師  2018/02/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誦《金剛經》要把握三個「觀」

用虛幻觀來看待問題

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歷就是一場夢,如夢幻泡影,每個人都是夢中的一個角色。既然知道人生的經歷是夢境、是幻覺,那麼還要為這個結果患得患失嗎?大可不必啊。還要焦慮,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們要修在當下,陽光人生。當你不糾結憂慮的時候,你與人相處就會平和,分析問題會更加清晰,思惟會更加開闊,從而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用無常觀來看待問題

一切事情都是變化無常的,不可能有永遠的成功,也不可能有永遠的失敗。你做任何事情,失敗和成功都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可能成功的比例大一些,也可能失敗的比例大一些。只要你做事都會是這樣。所以獲得的時候不要大喜過望,失去的時候也不要特別悲傷。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的、變化的、生滅的。生滅有什麼大不了的?只要大家不放棄,努力進取,總有成功的可能。

用因果觀來看待問題

一個人的富貴貧窮困苦、經歷的環境、經歷的順逆細節源於個人的別業和集體的共業。什麼叫共業啊?比如戰爭,一場戰爭死很多人。還有車禍,好多人素不相識在一個車上坐著,出了車禍後一起命歸西天。什麼原因呢?無始劫以前他們在一起做過某件事情,這一世聚到一起受報。這就是共業所感。別業是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做過夫妻,也有別業、也有共業,共同生活嘛。很多時候,看的不是一生一世的,尤其是關係很好的夫妻,很默契很融洽,可能多生多劫做過夫妻,他們的共業可能多一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憨山大師《觀心銘》

觀身非身,鏡像水月。觀心無相,光明皎潔。 一念不生...

無念、無相、無住

徹底覺醒不空過此生 在禪堂裡面七天,可能每個人都能有...

持誦《金剛經》的功德與靈驗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論述佛教般若...

空是什麼意思?

空是什麼?就是緣起無自性。這個不太好懂,第一次聽到...

太虛大師:三種般若

般若古讀波那,義雖可翻,但難恰當,故存其梵語而用音...

勝利了人家就會恨你,落敗了則帶來愁苦

【勝者招致憎恨,而落敗帶來愁苦,唯有放棄勝敗之心,...

在不生不滅處相見

雲岩曇晟生重病,道吾宗智問他:「離此殼漏子,向什麼...

諸有為法如幻化,亦如聚沫非堅牢

諸有為法如幻化,亦如聚沫非堅牢,如空注雨起浮泡,自...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了解戒律真正的意義

當我們提起戒律這個名詞,對現代講究自由,很不喜歡受...

怎樣懺悔才能消除自己的業力

問: 數年前我因車禍傷身,現在行走還是不便,我雖已...

弘一大師:青年佛徒應該注意四項事情

今天所要和諸位談的,共有四項:一是惜福,二是習勞,...

情緒變化多端,心中一定藏了很多相狀

現前一念心性,在觀察的過程當中,有兩個重點:第一個...

【推薦】在日常生活中,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方法

如果我們想在臨終時順利地往生,那就必須在平時做好充...

「鋼樑磨繡針,功到自然成」的曬蠟法師

過去我在觀宗寺時,聞諦閑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學僧持律法...

大安法師:經常做惡夢怎麼辦

問: 請問法師,弟子經常做惡夢、怪夢,不知該怎麼辦...

印光大師嘉言錄--分禪淨界限

●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

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坦誠,強勢不如和善

做人,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坦誠,強勢不如和善。 人...

何為見地?修淨土宗沒有見地能否往生

問: 何為見地?修淨土宗沒有見地能否往生?在修行整個...

心地善良必須以實際利益他人來展現

眾生的數目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然而我們總是認為,我們...

放逸的禍害

過去,有一長者專門將牛乳熬煮成香醇味美的酥油出售,...

聖嚴法師:奉獻越多,成就越大

有位居士來見我,因為他覺得老闆給他太多工作,對他不...

愛是一種支撐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逃難的人...

如何明辨善知識

善知識這三個字,聞名為知,見面為識。善是好的意思,...

如何讓愛情不成為修行的障礙

問: 請問師父如何將男女的小愛、貪愛與成佛路上修行的...

【佛教詞典】根境

(術語)又名根塵。即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謂之根,根...

【佛教詞典】順苦受觸

【順苦受觸】 p1106 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十九卷四頁云:雲...

【視頻】2000年華夏清淨之旅

2000年華夏清淨之旅

【視頻】大安法師《楊傑與王仲回的念佛公案》

大安法師《楊傑與王仲回的念佛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