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無言童子經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無言童子經卷上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摩訶菩薩無央數。爾時城中,師子將軍第一夫人孕有德男,天虛空唱大音聲而告之曰:「童子!汝當懷抱道教思惟經典,慎莫宣說世之言談,曉了方便度世之法,少言尠辭捨方俗事,當歸正義不取美辭嚴飾之說。」童子遙聞如是音教,未曾啼泣亦不出聲,初不自現嬰兒之相,至於七日顏貌悅豫無有顦顇,眾人來觀視之無厭。或有人言:「此兒無聲,用為育養?」父母答曰:「是非隨宿,吾當育之。所以者何?今觀此兒,威容顏貌端正姝妙巍巍難量,非是凡庶之所能及,實不虛妄。」於時父母親屬知識見兒無聲,因共字之號曰無言。

於是無言童子,漸遂長大至於八歲,四方眾人來觀察者無有懈厭。其有方面或有法會分別義者,輒詣其所諮受法言,寂然靜思亦無所說。時彼童子而於異日,與其父母五種親屬朋友知識,至耆闍崛山而詣佛所,稽首足下右繞三匝,於世尊前叉手而立,覩無央數十方世界諸菩薩會億百千姟,各各處於嚴淨之座,心大歡然善意生焉。時舍利弗前白佛言:「唯天中天!是無言者師子將軍之子,端正姝好威光難量巍巍如此,離於言談而無所說,其人前世有何餘殃,生無有聲又不能言?」

佛告舍利弗:「止止!勿得輒慢無言童子。所以者何?此人則是菩薩大士,於過去佛殖眾德本,供養無數諸佛正覺,稽首足下得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初生之時,天於虛空宣揚大音:『童子,汝當抱道意,思惟經典勿有世談。』以是之故,今此菩薩寂然不言,受柔順教於茲八歲,一心結舌而無所說,以斯憺怕奉行四禪。」

世尊復告舍利弗言:「其有眾生,若能覩無言菩薩悉順道教由此無言,以是之故今有大會,當說經法,開化導利於無央數不可稱人民之眾。」

於是無言菩薩即如其象,三昧正受而現瑞應,令諸聲聞及眾菩薩、天、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伽留羅、真陀羅、摩睺勒、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眾會,各於右掌化生蓮華大如車輪,其色若干微妙鮮好,其香難量,見者心歡。彼蓮華上則有自然諸化菩薩,結加趺坐,三十二相莊嚴其身。無言菩薩見大神足,稽首世尊重自歸命,其蓮華上諸坐菩薩,叉手卑身亦三自歸。無言菩薩口適宣此稽首歸命,應時自然恆邊沙等諸佛世界六反震動,大音普聞,天於空中嘆若雷震,則雨眾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

無言菩薩承佛威神,大願所致,踴在空中去地四丈九尺,大菩薩眾亦復如是。無言大士而於中與菩薩異口同音,以偈讚佛:

「無形而現形,  亦不住於色,
 欲以開化眾,  現身而有教。
 佛者無色會,  亦不著有為,
 皆度一切數,  導師故現身。
 顯相三十二,  奇好八十種,
 以嚴其身體,  為眾講說法。
 法者則無相,  亦無有音響,
 無聲不可得,  無念寂微妙。
 佛法覺了法,  處在佛樹下,
 彼道無言教,  言辭無所說。
 其法無形法,  求相不可得,
 以無相之法,  安可有所說?
 愍傷於群生,  此佛之大恩,
 分別無所獲,  所說不失時。
 曉了無所得,  解空無所獲,
 能如此養者,  佛義無名字。
 有為之言教,  諸佛因所說,
 彼數無所有,  無為無自然。
 如無常形色,  導師緣見象,
 此法無所有,  為眾說此經。
 又始至八歲,  口未曾有言,
 我初生之時,  諸天唱大音。
 以入惟經典,  其耳不聞聲,
 如是懷道業,  口亦無所說。
 無言假有教,  辭語無所暢,
 以言謂有說,  清淨妙光曜。
 念誓願佛道,  志在於大乘,
 當宣於尊教,  得佛人中上。
 道心不可獲,  無言無相念,
 是故曰道空,  解結成暉曜。」

於是童子謂諸眾會:「道與言教等無有異,不可見!不可持!所可說無能覩,口說志道,人計於道而有所求,其所處願斯無所有,不可得處則無所住,如是住者道之所立也!諸度無極亦復如是。及餘無數眾德之本,說於言教亦無所說,但是音聲無有言辭。又說佈施者,以施當施者,惠與有所向,道住一切等,口說愍哀施,道教亦行慈,其道為自然,平均如虛空,心所曉了有所說,計彼一切悉為清淨,其道為普虛端如是。身行、口言、心有所思,捨施施斯一切塵勞,是乃名曰施度無極。所可勸助亦復如是。佈施非是道之恩惠,有計道者不依佈施,是二事者但假聲耳!永無所著亦無形像。假使如是受道教者,為菩薩行,彼乃名曰施度無極。於佈施主則為清淨,有所惠與不想報故。耳聞禁戒不住於色,則無所生亦無所滅,是為戒者亦復如是。身口心事若無所造,悉無所有而反分別,所講說因緣合成。口有所說因名曰戒。如口所說戒亦如是。此二事者俱無形像,諸禁戒業,一切假言語無章句,計於道者無所言說。其口所暢及心意,以業是禁戒勸助道德,言戒為道欲曜於戒,一切無像猶如虛空,能曉了此,是謂獨步報行禁戒。所可游志超絕無侶,入平等覺,亹亹深妙難及之道。」於是讚曰:

「如言道亦然,  無持不可見,
 所說無所覩,  我宣者佛道。
 誓願求於道,  所願無所住,
 無住無處所,  道所立亦然。
 諸度無極然,  及所作眾德,
 言辭託音聲,  所說無所說。
 所可謂佈施,  所施當所施,
 方當所憲者,  悉住平等道。
 口所暢佈施,  敷演於道事,
 彼道亦自然,  等猶如虛空。
 若能曉了心,  口之所說者,
 彼一切清淨,  聞淨皆至道。
 身口及心念,  捨一切塵勞,
 所勸亦如斯,  是施度無極。
 佈施不歸道,  道不倚於施,
 此二者假名,  無著亦無象。
 若無所依倚,  其受道若斯,
 若不望想報,  是名曰佈施。
 而假聞禁戒,  不住於形色,
 不起無所滅,  是為戒之相。
 不行戒亦爾,  身口心無異,
 無作無所有,  假有言說耳!
 因緣合有辭,  說號禁戒耳!
 如吾戒正等,  此二事無漏。
 諸可禁戒事,  一切假於言,
 道義所獲者,  無言亦無業。
 口說心所作,  禁戒勸助道,
 計戒及道教,  一切如虛空。
 若曉了此者,  獨步普入戒,
 則游居於道,  深妙難解句。」

童子又謂諸來會者:「所可謂言忍辱教者亦是言辭,解空空義乃為忍辱。忍如平等三界亦如,說忍形類無像無見,等心於此乃名曰忍。若能虛靜為忍辱根,音聲香味因緣合成,彼無所有但文字耳,是故宣暢言忍辱矣!如來正覺說有三忍,身、口、心念。若能曉了此忍辱者,是曰為忍。解斷其身節節離散,心無瞋恚,恩愛及身譬如牆壁,察身如是為忍辱。遠聞惡口所暢說,若能堪任,於諸言辭不味所說,乃為忍辱。若復游志一切瑕穢,其心靜然而無憂結,意能分別諸文字者,心乃入於忍辱,計如忍道亦如此,身口意俱同爾,乃名曰道。宣傳於聖教,多所勸助者,一切精進上妙細微,及諸中間,億劫合集而不可得,至於成就。假使精進不可逮得,計於道德亦無所獲,不得諸法,是曰精進。所修精進設能如是,不懷怯弱亦無恐懅,是謂極上通大精進勐勇菩薩仁義備悉。」於是童子重頌曰:

「可所謂忍辱,  口之所宣暢,
 空空義故忍,  如忍等三世。
 說於忍色像,  不貌不可見,
 若心等於斯,  爾乃名曰忍。
 忍類為空靜,  緣合聲香味,
 彼無有文字,  此乃名曰忍。
 講宣此三忍,  身口及心念,
 若人曉了此,  暢乃名曰忍。
 節節解其身,  而心不懷恚,
 身受如牆壁,  是為身忍辱。
 遠聞有惡言,  不報於罵辭,
 入此音乃忍,  悉能住所說。
 若於諸瑕疵,  心不懷愛結,
 設能了字空,  是心入忍辱。
 如忍道亦然,  身口意如是,
 此乃名曰道,  名所而勸助。
 若諸所精進,  最上中微下,
 合集億垓劫,  不得便成就。
 精進不可得,  道亦無所獲,
 不逮一切法,  是曰為精進。
 若勤力行此,  無怯不懷難,
 彼則大精進,  為勐勇菩薩。」

童子復謂諸來會者:「所謂禪思亦不有念,計於禪者亦無所住,棄一切想,是乃名曰寂度無極。則能寂然澹泊無言,無放逸,離諸漏而燒滅一切塵,是名曰寂度無極。心於諸法不遣往反,於心離心,是則名曰寂度無極。心及禪定常至道意,恆以平等觀此眾事,若能平等,於諸所觀無有邪正,斯謂佛道不為難得;無有文字亦無所說,不可究竟亦無所有,無有放逸亦不自恣,此乃曰智度無極。無有此際不度彼岸,又於此彼而無所住,正立法界以無所住,亦無所著,亦無文字,無所頒宣,無文字已!不復舉假一切思想,若能啟受於此法者,爾乃名曰智度無極。六度無極亦復如是,假使有人等觀此義,則能均平一切諸法,亦能等於一切眾生,若能同像一切諸法,則能均平一切眾生,若能平均一切眾生,則能平等一切諸佛。等諸佛已,則能奉修於一切智,是故菩薩勇勐無畏,猶斯名曰無極智慧。若能順從此教命者,則順法眼不可思議。」於是童子以偈頌曰:

「禪行無所思,  專心不有住,
 斷一切諸想,  名寂度無極。
 寂然而澹泊,  不逸無諸漏,
 棄捐眾塵勞,  是寂度無極。
 其心一切法,  未曾遣往反,
 無心脫於心,  寂然度彼岸。
 計心及與道,  觀之悉平等,
 若能察平等,  佛道不難得。
 捨文字無言,  無本無所有,
 不樂不自恣,  乃名為智慧。
 無此不度岸,  不住彼此際,
 正立於法界,  不住無所著。
 文字無班宣,  不與一切想,
 以是受諸法,  乃名曰智慧。
 諸度無極然,  所見一同類,
 則能等諸法,  平均於眾生。
 以能等諸法,  則能等眾生,
 亦等於諸法,  便等一切智。
 是故大智慧,  菩薩其勇勐,
 能隨此教令,  法眼不可議。」

彼諸正士,說此章句分別所趣,以千二百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六萬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時蓮華上諸坐菩薩,尋即退下稽首佛足,及復禮於無言菩薩,俱共啟白無言菩薩:「吾等以報聖師之恩,欽樂正法奉事經典,修行孝順而有反覆。」

賢者舍利弗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此諸菩薩,何故口宣如來言辭:『吾等孝順而有反覆。』」

佛告舍利弗:「此諸菩薩,悉是無言菩薩大士之所勸發,令宣道教演於恩慈仁義禮節,無上正真大乘之教,開化未聞令發道意,是為孝順而有反覆。報師之恩,今者故來行供養德,亦欲覩見於此大會奉覲佛聖,聽省經典諮受所聞。」

於是無言菩薩白世尊曰:「我欲啟問如來、至真、等正覺所懷疑結,設見聽者,乃敢自陳。」

世尊即告無言菩薩:「恣意所問諸不了者,如來一一當為發遣,可悅其心令無餘疑。」

時舍利弗語無言菩薩:「汝族姓子,不能語言,云何欲問如來義乎?」

無言答曰:「一切語法,悉無文字亦無言辭。所以者何?一切眾生皆悉自然,無諸言教及眾想念。唯舍利弗!因心所念口說言辭,若無所思則無所言。心所念者悉虛無實,言不可說,不可示人,亦不可得諮問行念。其想著者,悉無所有,而無文字。其虛無者亦無想念,亦不宣暢文字之說。其諸行念不自想言:『吾當宣佈文字之說。』文字不念當行想念暢文字說。唯舍利弗!十二緣起深奧難逮,巍巍如是,因緣所生,彼則自然,了無所有;假使自然無所有者,彼則無有逮成道者。唯舍利弗!一切諸法無所成因緣之事,依無所住有所造作,因於緣合,是故因緣無所興立。唯舍利弗!一切諸法悉無有主,而君長亦無常主,無有志念,因己思想多所馳騁,從對有念處於眾想,顛倒之黨從其起生。彼若有問、見難問者所想知,一切此法,有想無想悉為一相,謂無有想。彼所以問,是為菩薩行於大哀。唯舍利弗!吾以是故,興發大哀諮問如來,不以言辭聲音問事倚口言教,住於大哀菩薩所問。」

舍利弗問:「若族姓子,設無眾生無有人物,何因菩薩而於眾生興大哀乎?」

無言答曰:「唯舍利弗!設使眾生不求成就至於道者,爾乃菩薩不於眾生興發大哀;然而眾生,無有眾生起眾生想,是故菩薩處於眾生興發大哀。設說有人則反逆矣,一切五趣猶如幻化。嗚呼痛哉!諸人顛倒,無有眾生想,是故為彼講說經道,使無我本末皆空。由是菩薩為諸眾生興發大哀,無所破壞不毀所有,不壞吾我及人壽命,故曰菩薩入於大哀導利眾生。見暢審如分別空事,為諸客塵之所霑污,所可游入等一切色,而自觀見本悉清淨,是故菩薩而於眾生興發大哀。」

時舍利弗讚無言菩薩曰:「善哉,善哉!族姓子!實如所云一無有異。又從仁賢向者聽者,所講辯才,故欲發問,當從正士啟受如是不可思議。所班宣法,設問所說,當令弊魔不得其便,使如來法得久存立,此諸眾會,天、龍、鬼、乾沓和、阿須倫、加留羅、真陀羅、摩睺勒等人非人,逮得無量道法光明。」

於是無言菩薩前白佛言:「世尊常說修正見者,有二因緣:從他聞音、思惟其行。善哉!大聖!唯願如來、至真、正覺,分別宣揚。何謂菩薩承於他音?何謂思惟?何賢聖之正見也?」

佛告無言菩薩:「族姓子!諦聽,善思念之,今當分別。猶如菩薩承他音聲,因而思惟,奉順賢聖之正見。」

「善哉!世尊!願樂欲聞。」無言菩薩與大眾會,受教而聽。

佛言:「族姓子!若有菩薩,勸化眾生入於佛道,是為菩薩承於他音;設令其人心不懷亂,是為思惟;假使等觀於道意者,是為賢聖之正見也。又若聽省柔順道法,此承他音;若能奉持佛之道義,是為思惟;若能奉行菩薩之道逮得法忍,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復次,無言!若能宣於所聞微妙之慧無上正真,承此他音,假使能通達不計吾我,是為思惟;志性清淨無有諛諂發起洪業,是為賢聖之正見也。所聞順義而不違法,是承他音;修眾德本是為思惟;所行微妙勸助於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專精聽受是承他音;求殊特義是為思惟;勸助道意未曾忘捨,是為賢聖之正見也。順念如應勸助道意,初不廢退等觀賢聖,放捨一切所可聞念,是承他音;一切所有敢可尊敬,悉能施與無所愛惜,是為思惟;不望其報,不貪著道,至於大乘,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聞於禁戒弘雅之教,此承他音;所執戒心無所習捨,是為思惟;戒無所行,篤信至真勸助於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聽省忍辱仁義大慈,此承他音;而懷愍傷無有害心,是為思惟;究竟閑靜,信諸法盡勸助佛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聽省精進則而順之,是承他音;其心不住懈怠垢穢,是為思惟;無合無散無所違失,慇勤精進以勸助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令聞禪定三脫之門三昧正受,此承他音;心所為事而不可得,觀察心本,是為思惟;所修禪定不墮顛倒勸助佛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聽聞智慧身根華實,此承他音;所聞法觀察本末之所歸趣,是為思惟;棄捐諸流眾崖底源開化之意,是為賢聖之正見。示以四恩,聽攝所聞了無所著,此承他音;未曾放廢四恩之教,是為思惟;所可救濟恩及眾生,斯平等義,開度立之於一切智,是為賢聖之正見也。修四梵行慈悲喜護,此承他音;而不壞除愍愛眾類亦無所毀,所可奉行不求名稱,是為思惟;遵樂空無,為眾生故而修愍哀,以法之故而行歡悅,為二報故勸助道德,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設令聽省四分別辯,此承他音;觀察諸法威儀禮節,是為思惟;從法義等於平均,所行具足勸發道意,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若聞所當奉行微妙導利之事,此承他音;念御順行而不遠離,是為思惟;章句道跡,所由處所宣佈佛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若能令聞三十七品正覺之法,此承他音;修於意止悉不憒亂,行於斷意,未曾惑隨不善之心,而常順從德義之志,其神足者,精進禪定不懷怯弱,篤信如是,明解章句而不退還,慧能尋對一一觀察,心由力不行塵勞,入覺意法等於道心,是為思惟;假使無意無所思念,於四意止不起不滅,於四意斷柔和身心,於四神足審如真諦,曉了如是,所趣若斯,執智慧刀截斷眾垢,情慾不散入於正法,而於覺意下入等觀無有二事,所歸徑路勸助道心,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若使聽聞四聖諦者,此承他音;五陰苦患,恩愛之難,滅盡所習因緣之報,入於徑路,是為思惟;雖處諸苦慧無所起,於諸所習慧無所習,於諸所盡慧究竟盡,由於徑路慧無所著,勸發大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若以聽受於三脫門,此承他音;篤信於空不畏無相,而於無願無所志求,是為思惟;不生空行開化諸見,興於無相教導一切,諸所相行發於無願,所生至誠,是為賢聖之正見也。令初發意順從大業,此承他音;修菩薩行不捨一切,是為思惟;不退轉地當成正覺,是為賢聖之正見也。得善知識而從其教,此承他音;目見世尊諮受聖路,是為思惟;如口所言不違所言,身口相應,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聽所講法等於惑亂,此承他音;觀察諸法義之所歸,是為思惟;奉行法義不失道教,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親近如來諮受所宣,此承他音;識分別道心不捨大猷,是為思惟;受奉行有所開化能使成就,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設能聽受八萬四千諸道品法,此承他音;曉了分別八萬四千諸佛之行也,是為思惟;八萬四千眾生之類各異根者,如應說法,是為賢聖之正見也。在在所由悉無所樂,發功德心,此承他音;假使其心不捨功德,是為思惟;以是德心專精勸助於一切智,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此族姓子,設隨順念則為長命壽不可極無始無終賢聖正見。所以者何?五趣周旋,如幻、化、夢、影、響、野馬、水月、芭蕉,曉了若斯,是承他音;一切諸法悉為平等而無偏邪,是為思惟;若致平等,乃為賢聖之正見也。名曰思惟,不舉不下,於一切法無應不應、無進不進、無處不處、無行不行、無念不念、無想不想、無意不意、無惟不惟、無心意教,是為名曰不二入法門。曉了一品,無合、無散、無違、無順。曉了深念本性清淨,極為顯曜而當講說,無冥、無明,無濁、無清,無有品第,則為法界,無所破壞而於本際不為動搖。入於無本,處於三世而無所處,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音、無聲,等諸文字,義無所獲,無有財業,無所畢置,得諸所盡,一切所行無有眾念。離一切想,皆悉斷於放逸之事,滅除一切諸所惟行,而無所著捨諸所著,巍巍乃至如來所嘆!無為之事,刈去眾想是為平等,無有形貌一如應思惟。假使行者從三昧起,則以此法而為眾生及他人說,便於其所推求斯本,如應思惟而療治之,無所動搖,是為名曰立於大哀賢聖正見。」

佛說賢聖正見之時,一萬菩薩尋即逮得賢聖正見。於是舍利弗謂無言菩薩:「仁族姓子!從何聞法,乃能興此賢聖正見?」

無言答曰:「唯舍利弗!吾所從聞法無所造,不從過去心得至於道,亦不當來、亦不現在。平等三世等一切法,有所有趣者而無所歸,亦無有法、亦無所等;吾從於彼而聽聞法。不有為、不無為,無識無住無心意識,於一切法莫有所奉,制止一切眾生之心,可悅諸人,義無所獲亦不動搖,於無力毒而無著;吾正從彼而聽聞法。見生於世者不生不起,一切法若不所興,分別無本而無所說;吾正從彼而聽聞法。其住法界等御人界,法界、人界及虛空界不以差別,平等諸界而無所生,不造若干;吾正從彼而聽聞法。不處道場,不坐樹下,亦不經行,亦不得佛,不倚於道,不捨於俗,不令諸著人民之等作是念心。如來得道亦不得道,得於相好若不得相,作證不作證,悉從本淨自然之性。唯舍利弗!法者無持,而不可捉則無有身,以無有身無所成就,以無所成就則無所生,以無所生則無所起,以無所起則無終沒,以無終沒則無所著,以無所著則不動搖,以不動搖則無所作,以無所作則游駛水。已游駛水則無所得,已無所得身度彼岸,已度彼岸無下,不下則無有器,已無有器則無所應,已無所應則離愛慾,已離愛慾則無有想,已無有想則斷眾亂,已斷眾亂本性清淨,以至清淨則無有垢,已無有垢則無塵勞,已無塵勞則無同像,以無同像則住平等,以住本平等則立無動,以立無動則無所求,以無所求則如真諦,已如真諦則如審實,以如審實則無所有,以無所有則於諸緣而無有緣,以於諸緣無有緣者則度境界,以度諸界所起無起則無所舉,以無所舉則無所下,以無所下則無有門,以無有門便離言教,以離言教則度識句,以度識句則不復還,以不復還則無有處,以無有處則無非處,以無非處則無種稷,以無種稷則無根芽,以無根芽則無為,超度諸識之跡,寂之然,以至寂然究竟澹泊,已至澹泊則至無惟然,以無惟然究竟無恨,已至無恨則至了意,以至了意不復更興,以不復興則歸平等無為之道,是為法。唯舍利弗!法如是比,說經如茲,其正見者為何像類?其正見者,等於己身,以等己身則離合會,以離合會,於諸平等不見平等,覩諸所見若無所想。是舍利弗,宣暢法律賢聖正見。」

無言菩薩謂舍利弗:「如等無明恩愛之著,亦等慧明解脫之事,等於滅度無作不作,是為等致賢聖正見;若有所覩不取異見,是為賢聖之正見也!復次念。舍利弗!若能等於淫怒愚癡,亦等於空,無相無願解脫之相則為一相,謂歸無相。已能歸此平等事者,是為賢聖之正見也。復次處正見者,於諸平等不造二事,已無二事不住相應,已無相應不有所住逮得諸法一切平等而無差特,是為賢聖之正見也。復次,等無二者則等眾生,則等諸佛,則等諸法。已等諸法則等國土,已等國土則等虛空,其於此等若不轉移,能於此等平等住者,修無所處,是為賢聖之正見也。是故,舍利弗!如法像類,聽者亦然,正見若茲。又,舍利弗!耆年為興正見乎?從何聞法?所見何類?」

舍利弗答曰:「如我於今,族姓子!聞所說法,察其義歸,有所講說皆墮短乏。」

無言答曰:「如是,如是!舍利弗!敢有言辭皆顧短乏。」

舍利弗又問:「族姓子!如來至真無量福會有所宣暢,其所說者豈墮短乏?」

無言答曰:「如是說者而無所說,不墮短乏。所以者何?如來至真不興名德,不當慕於如來上福。所以者何?其如來者無德無稱。若如來義,無本、如來亦復如是,在於無本而不動轉。若有不欲如來上德,彼所慕者則無平等,亦無偏邪於欲無慾,有所慕者則墮短乏。」

舍利弗問:「唯族姓子!何謂於法而無短乏?」

無言答曰:「無大、五陰、六入,不以頂受,無所招致,悉無所行,不有言辭,無誨不誨,而於道法令心意識無所起生,是法無短;假使有起心意識者,則墮短乏。若於諸法有作無作,則墮短乏;設於諸法無作不作,乃無短乏。復次,若於諸法有所分別、有所蠲除,而有所行、有所造證,則墮短乏;若無曉了、無除所去,亦無所行、不有造證,乃無短乏。假有所見無所聞說,教化獲致識知所趣,則墮短乏;於一切界而無所行,乃無短乏。其有覩見功德瑕穢,則墮短乏;設使所行無有瑕穢,無有德稱亦無所見,乃無短乏。」

時佛嗟嘆無言菩薩:「善哉,善哉!族姓子!若欲講法,當作是說。」是時萬二千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無言菩薩復白佛言:「我識如來為諸菩薩講說四力,一曰信力、二曰精進力、三曰意力、四曰智力。唯如來、至真、正等正覺,廣分別說此四品力。何謂菩薩篤信、精進、意、智慧力?」

佛告無言菩薩:「諦聽,善念!」

「善哉!世尊!願樂欲聞。」無言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族姓子!假使菩薩信諸佛法,愛樂順從不懷狐疑,亦無猶豫,是為信力;諸佛精進本求道時,志慕此典不以懈廢,不懷怯弱亦不退轉,是為精進力;若攝其志合集德本無所忘失,其意不亂不捨道心,所可興廢真正之心勸助於道,是為意力;所修智明於一切法,不須他慧而得自在,慧無所礙,是為智慧力。」

佛復告無言菩薩:「信於賢聖,獨步三界無所疑難,是為信力;所施精勤恭敬奉順,是為精進力;心之所念,常思賢聖之所班宣,未曾忘捨,是為意力;若從至聖所聞智慧經典之本則能奉行,是為智力。復次,假使篤信罪福之報而不疑亂,是為信力;若能勤行不當作而不為之,是為精進力;念所興業終無腐朽,是為意力;若能曉了無有罪福報應,有能分別一切諸法,是為智力。」

佛復告無言菩薩:「假使其心清澄無穢,能攝其意順道教者,是為信力;意所啟受而將養之,是精進力;若令其心常順志一,是為意力;心觀諸法一切如幻,是為智力。復次,信一切法皆悉為空,是為信力;所修精進解諸見縛,是為精進力;於內外空不懷恐怖,是為意力;觀究竟空本末悉空,為智慧力。無相無願於一切法,無所造行,是為信力;以此道法而為他人分別說者,是精進力;設使於此念於諸法所行安詳,是為意力;昔所講說方當宣暢令班宣者,一切推求永不可得,是為慧力。一切所有心自當思,欲以放捨信佈施處,是為信力;有所放捨不懷懈倦,未曾怯劣大道,未曾違,捨施與發佈施,又勸助道意,是為意力;不得施者亦無受者,不蒙想報,是智慧力。奉順禁戒成就真正信戒果實,是為信力;以所精進滅除諸毀戒之心,是為精進力;若以道心念之不忘,所尊禁戒,皆以勸助於一切智,是為意力;觀身如影、言如呼響、心如幻化,察於禁戒而無所行,是為智力。成就忍辱信於威勢,是為信力;所行精進,不聽眾想,不演麁辭欲加於人從邪徑,假使令支解割截身肉,集忍辱力,未曾懷瞋,慈心忍辱,是為精進力;所行忍辱則以勸助於一切智,是為意力;無身意識不得身心,是智慧力。道為精進不為懈怠,信於此者而心歡樂興盛篤信,是為信力;常行精進不捨須臾,亦無所著用化眾生,將護正典殖眾德本,奉事於佛供養隨順,皆為一切眾生之故,修治佛土莊嚴清淨名德之稱,是精進力;蠲除一切眾生瞋恚懈怠垢穢,以被德鎧所修精進,則以勸助於一切智,是為意力;若不慇勤妄想於道,不失威儀禮節之正,選擇精進,不得一切諸法處所,是智慧力。樂於閑居宴靜獨處,不慕眾會發興悅力,是為信力;所行精進修於禪定,興發脫門三昧正受,是精進力;因由所從致禪思者而不動搖,是為意力;於彼一心觀於無常、苦、空、非身,而不亂禪,不輕慢禪,不退轉禪,曉了善權方謀宜適,是為善權方便誘進牽致至於智力。聞於一切諸度無極道品之法,若能信此,是為信力;一切所聞執持不忘,能為他人嗟嘆方便,設於彼法,若能奉遵若不奉遵,自察本末,是精進力;處於眾生其心不亂,游於愛慾譬如蓮華,教化一切,是為意力;察三界空猶如泡沫、芭蕉、野馬、影、響、幻、化,開示未聞,是為智力。以清澄心慈向眾生仁靡不周,是為信力;信於大哀,心所興造不以懈怠,是精進力;心好正典不捨法樂常執奉行,是為意力;心無所著而不懷害,不造有二,無進不進,逮得靜觀修行正法,是智慧力。思惟人身,以無央數眾惡瑕穢荒亂眾力,不得久存,供養於此[怡-台+龍]悷蛇蚖,因由邪行,曉了如此,是為信力;若速眾沒苦痛之患眾惱並至,此則為是死生之義,觀察佛法,是精進力;假使心變在於不善終、不聽從,心亦不隨聲聞緣覺,又心不隨塵欲貪嫉,心亦不從毀戒惡智,是為意力;若入法慧分別慧句,入於宣暢體解之慧,過去當來今現在慧,是為智力。歡樂為信相,不退精進相,觀為意相,曉了為智相,行於信力,不捨進力,不失意力,修智慧力。為人說法應病與藥,曉了罣礙則為篤信;度諸罣礙而為精進;無所復著,是名曰意;而審曉礙則為智慧。好喜佛法興於篤信,以興篤信即發道意,是為信力;奉修眾行合集積累道品之法,是精進力;柔順法忍則為意力;設使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是則智力。信根為忍,則為意力;設使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是則智力。信根為信力;進根為精進力;意根為意力;禪思伏根,大聖達根,靡不周至,是智慧力。」佛說是時,八千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四萬二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佛說無言童子經卷下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蓮華淨,問無言菩薩:「如族姓子屬者興意,白問如來,寧見答解及微妙行,如受法染,可悅心乎?」

無言答曰:「唯族姓子!吾始以來未曾問法,亦無所受,當以何緣而致法染可染心耶?」

曰:「族姓子!仁為不曾因於如來聽受法乎?」

答曰:「不也!」

又問:「何故?」

答曰:「非其器故。」

又問:「仁於講法為非器乎?」

答曰:「如是!」

又問:「仁何所器?」

答曰:「吾於諸法之類而為非器,無復奇異。」

又問:「族姓子!若為非器,何因當逮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

答曰:「道者,非為法器。」

又問:「察其道者非佛法器乎?」

答曰:「假使其道離佛法者佛法非器,又其道者不離佛法。又計佛法則為是道,又其道者則為佛法故。族姓子!吾不欲令諸佛道法離於塵勞,常不志道,況樂佛法離於道乎?所以者何?有佛法者不離塵勞,又其塵勞不離於道,覺了欲塵則名曰道。吾以是故不計我所、不別佛道,其異意者各各計別,不當異處而求道也。假使有人於異處求此等諸異,設復有人無有異求,不以為別。」

又問:「以何為異?」

答曰:「謂吾我別與道不同,是名曰異。謂四大異我人壽命,而心意異,淫怒癡異,是謂為異。若能曉了吾我自然本末清淨,道者自然本末清淨,乃謂無異我人壽命,淫怒愚癡自然清淨,道亦自然究竟清淨,乃謂無異。假使異者,不可求異,則當於此四大之身於吾我中求一切法。如是求者,求無所得,設無所得中造所著,無所著者則無處所。一切諸法悉無所住,無有本際,設無本際則真本際,以真本際無斷絕際,不計當際,無有限際,無無量際,一切諸法本際如是。若入此際則不有念亦不無念,不在生死亦不滅度,究竟滅度了一切法;若以此法而滅度者則逮寂然,諸不滅度令得滅度。如世尊曰:『不能調己不寂滅脫,而不隨教不得滅度,欲開化人令得滅度,未之有也。其自寂然解脫隨律,得度無為能度未度。』此事如言是菩薩行,設使欲得至滅度法,輒當遵修菩薩之行,則能曉了一切諸行,達法界相。如是行者便能皆見眾德之本,目不復覩諸魔官屬輪跡之行,當遵修此合集佛法不失三昧。如是行者開化眾生,宣暢一切諸界度於無我。如是行者受一切法,皆使塵勞自然悉除。如是行者雖行於世不著方俗。如是行者執持五陰不住於識。如是行者受諸四大,立於法界而不動搖。如是行者攝於諸入致解脫門。如是行者所現諸界而度無極,獨步大猷入於三界,示現塵勞而無垢穢。如是行者施度無極,不想無極亦無所住,戒、忍、精進、一心、智慧,慧度無極不想智慧亦無所住。如是行者不捨眾行,所修審諦究竟清淨。如是行者修菩薩行,所可遵習道無若干。行菩薩者則無有二,無有二者乃菩薩行。行菩薩道無有吾我及與我所,不計有身亦無所受乃菩薩行,其修道者無有結滯,除諸福廢乃為菩薩。其修道者不患危害,覺了分別無會無為,乃為菩薩。」

又問:「何謂正號為菩薩乎?」

答曰:「為不曉了道義者故,因曰菩薩。順從道教興發寂然不毀佛教,奉持法言將護聖眾,而於道心則不動轉,心不住於聲聞緣覺,不亂淨性而不宣說無稱之辭。究竟要誓,度諸未度,安諸不安,諸不滅度令得滅度,受持塵勞不墮無慾。觀於無生所生,而審觀於空,無將濟群生,觀於無相不想著道,行於無願隨俗而生。求於佛身不為眾欲之所霑染,觀於有為覺了所會,亦無所失而不愚顛,得世間慧。執智兵仗降五陰賊、六衰之難,開化憍慢,施自莊嚴,嚴淨佛土,戒莊嚴心所願具足,被忍辱鎧教授瞋恚,精進堅強能成就已猶如金剛,處於憒亂志執禪定而無所著,智慧明瞭,而不惡厭所生之穢,行權方便,所在一切推極道源,修於慈心安詳柔和,發起眾生行於大悲,見於眾生未得度者,撫育使安遵修行喜,常為無依令護諸根,行於護觀不永寂滅修於觀也。遵承深奧難及之事,聲聞緣覺所不能逮,念本義藏不思世典,多所將順一切群生,莊嚴其身以相飾姿,莊嚴其口言行相應,莊嚴其心不捨道意,神通娛樂普能示現,一切所住持心如地,一切眾生之所戴仰,洗一切垢,譬如火燒焦一切,艱難衰入譬若如火,心猶若風無有惱熱游步無礙,心如虛空未曾愁想,著一切諸法逮得總持,一切所聞識念不忘,辯才具足可悅眾生,歡然解釋,而為諸佛之所建立。能自修心則令清淨,順於法界曉了四食,不想諸應,威儀禮節清修己身,威儀禮節徑路清淨,為修正業,行步進止具足成就而修空行。樂於閑居開化眾生,而不穢厭於諸聚會,樂於禪思不患其意,未曾貧匱,備悉一切諸賢聖財,修於祠祀伏弊恶心,游曠野者修於堅強,其心剛毅不可毀壞,遵行仁慈究竟滅度。身順反覆而不虛盡,往宿德本志常隨順,報前所由念行思好,為眾生故所學精勤,選擇舉要勸化無智,所修善業無煩惱熱,悉能分別行於大哀。一切普游,導於三乘不懷狐疑,於一切法眾所瞻察,所問能答靡不戴仰,辯才無礙莫不受言,本願所立明說和雅,所至到處靡不歡悅,所語隨時未曾失節,功勳佈施人所欽仰如月盛滿,志性柔和辭無麁獷。得對能忍諸根不悴,善修其意等度往來猶如橋樑,度脫眾生於四使水譬如大舡,亦如導師將導一切諸行來者,常主救濟一切異學,為眾群黎興立佛事,故曰菩薩。而不退轉如是眾行及餘德勳,不可思議具足導慧,乃謂菩薩。」

於是蓮華淨菩薩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我觀察無言菩薩智慧辯才宣暢道教,如是不久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當轉弘廣無上法輪。若復有人,得聞無言菩薩所說,信樂愛敬順而不訕,不久亦當具足致此功德之法。」

佛言:「如是!如汝所言,誠無有異。無言菩薩逮得慧明三昧,發意之頃,以一句法於百千劫分別說之,義不可盡。」

蓮華淨菩薩復白佛言:「善哉!世尊!愍傷我等及此眾會,宿之本德眾人雲集,為經典故當令莊嚴,惟願如來至真等正覺,敷演說此慧明三昧。若有菩薩得聞此教,悉當逮得慧明三昧,設有受者多所將濟一切群生,疾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佛告蓮華淨菩薩:「諦聽,善思,當為善說慧明三昧。」

「善哉!世尊!願樂欲聞。」蓮華淨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族姓子!所云慧明,聖曜之謂,所以名曰慧明。聖曜者何?蠲除眾覆蔽結垢闇,通過諸礙,離於穢濁荏若之謂,故曰慧明三昧。解法無二,所觀明徹無有猶豫,慧無有侶,不戴仰人,滅眾瑕疵,捽髮尋對,分別滅度,曉了一慧,解暢過去、當來、現在三世之慧。嚴淨三場,明識三界,體三脫門,通三達智,廣佈三寶,暢示三乘,淨於三眼,毀三垢本,明三峻聚,決定未定處耶!此謂三峻聚也。識暢入於心意識中,分別陰種諸入之事,覺了因緣和合報應,斷不調定沉疑邪見。解知法界能說本無,審如本際最上第一方便至聖。明識一切文字音響,其所入處,若崇講說言無所毀,辯才無礙莫能制止。若敷演法無能抑者,知識一切諸根各異,決斷柔劣中容之源,有明無明入於三教,執持所應入於總持。班宣光暉歸趣日行三昧、無量頌三昧,分別宣暢金剛道場三昧、如金剛三昧、覺無瞋三昧、意勇三昧、降除魔場三昧、日光明三昧、曜魔不照無境界三昧、慧無齊限入無想念幢英至三昧、淳淑親近一切諸法照明華三昧、放無量光入音三昧、了別一切音聲所趣德事三昧、普能示現一切功勳善住三昧、知一切法所立之處光曜三昧、等入一切眾生之心盡尊王三昧、分別諸法一切悉盡無住三昧、了眾平等無恚三昧、一切諸法究竟永無無動三昧、不著諸法鉤鎻三昧、開化諸見超表三昧,於一切慧無所蔽礙。」

佛言:「族姓子!如是等類六萬三昧,吾於往昔見定光佛而見授決,尋時逮得此諸三昧。又計於此六萬三昧門,皆來入於慧明三昧,慧明三昧則為元首,入於此中乃致大明。」

佛告族姓子:「如日宮殿照於水中,顯現未曾興立四事。何謂為四?滅除一切闇冥蔽礙,放其光明所照廣遠,示現一切諸色形像。所當作者,皆由是日興業安。慧明三昧亦復如是,若有菩薩住此定者,現昔未有,亦興四事。何謂為四?滅除一切塵勞垢冥,照曜無量廣遠智慧,察見一切眾生心行像貌諸色,隨其所學三乘之行,名為指示建立道業。」

佛告族姓子:「譬如八角大如意珠,妙光暉善清淨玄妙,無諸瑕垢無有穢惡,建於幢首曜四十由旬,眾人所志敢有所求皆令得願,各各得所不失其僥,大如意珠無所愛悋。若有菩薩,得立於此慧明三昧,聖智超絕巍巍如是,清淨鮮明若如意珠。除諸塵勞結穢眾垢,住八清淨微妙禁戒三昧之定,智慧解脫度知見品,誠諦鮮潔,善權方便,總持辯才,分別忍辱,靡所不暢,彼以清淨,莫能當明。離於瑕疵,無極大哀以為大幢,照曜一切無量佛土,各隨眾生心本所願悉得解釋。菩薩如是,救濟五趣三處之礙,皆至大道,亦無想念。」

佛告族姓子:「譬如虛空,虛空無際悉能容受一切佛土,執持眾水,一切諸火劫燒之時,一切眾生無進退處,聽其所歸為作處所,虛空之域廣遠玄曠,不可限量無所罣礙。慧明三昧亦復如是,若有菩薩住此定者,為諸眾生一切諸法示導處所,無所歸者為受其歸,殖眾德本因緣之報,開解己心,為無央數一切眾生,導示徑路教化與眼,強於因緣,未得解脫永處邪見群萌之類,聽示處所。假使有人,不興德本,不反道器,不在無本,各各開化為示弘器,顯發無上正真道意,而示聲聞緣覺處所,聞吾說法尋受奉行,則獲果報。聲聞緣覺之所慕乘,當為宣暢曾所忘失六典之要,令入法門。緣是之故,諸菩薩眾欲求道者,當為頒宣六度無極四等之恩,善權方便勸助指道,各各為暢令心歡然,使不退轉,逮成無上正真之道,是為一切眾生之類開示處所。於彼何謂為一切法示現處所?假使菩薩口自敷演八萬四千經典法藏,若有眾人心懷狐疑猶豫不決來啟問者,菩薩皆常秉志一心,一一為人決其結滯。一句之義,億百千姟難限劫數普演分別,其慧無量玄曠廣遠,無所罣礙而不可盡,無有邊際,是為一切示法處所。」

佛告族姓子:「譬如大炬光明照遠,諸有覆蔽曀匿形色悉為現矣!炬之光曜所益如此。慧明定意亦復如是,若有菩薩住此定者,則能以一慧明之心顯示章句,十方無量不可計會諸佛國土,諸佛菩薩一切眾生,莫不覩見,亦不違遠志不動移,慧明之心所察無邊。」

佛告族姓子:「慧明之宅處於意止見諸法源,於四意斷未發意者為興慧源,於諸神足身意寂源,而於諸根處聖達源。所謂力者?雲智慧力,於覺意法入於慧源。所謂道者處正見源,寂然觀者觀察憺怕,行真誠者善滅之源,其聖諦者善寂慧源,所歸念者如義趣源,分別道者法義之源,神通達者漏盡之源,修梵行者興於大哀四等心源,一切普念思法之源,諸度無極,智度無極以為源首。善權方便應眾生心源,十種力者知限無限有處無處,以此為源。無所畏者,曉了平等佛道之源。不共法者,而於三世無所礙源。所言眼者,謂佛之眼莊嚴其身,眉間頂相無能覩源,莊嚴口者,頒宣經法無侵損源,莊嚴其心,行三昧定而不移源。是族姓子!一切諸法皆以歸趣智慧之源,是則名曰慧明三昧一切諸法之源首。」

說是語時,蓮華淨菩薩逮得是慧明三昧,復有萬菩薩亦逮斯三昧;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十方。爾時諸來一切眾會,諸天人民各各齎華供養散佛。於時會中諸菩薩眾志大乘者,悉白佛言:「我等本來未曾得聞此三昧名,何況廣解分別義者。今所可供世尊之福,願令我等逮是三昧漸漸進行,緣是所誓逮此定意,必獲無疑。吾等善利為致善慶,乃能遭遇聞是三昧,若有逮聞於是三昧而歡喜信,功祚難限,未曾違失菩薩之心,亦當不久致此三昧。」

佛言:「如是!如仁所言,而無有異。無德之人不種善本,不能值遇此三昧矣!何況得聞歡喜信者,未之有也。假使在於善知識邊,若隨明師,乃能信樂此定意耳。」

佛說是語向欲竟時,世尊臍中一菩薩出,紫磨金色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八十種好而飾其姿。適出於臍,其菩薩身尋即演放巍巍光明無極弘曜,皆悉覆蔽一切眾明;唯世尊光獨得顯現。時彼菩薩稽首佛足右繞七匝,則在前住,啟白佛言:「唯然世尊!執慧曜如來、至真、等正覺,敬問無量,進止康強游步輕利力勢安乎?使我宣傳問於大聖,斯六十億姟數菩薩,來詣此會聽說經典。奉覲世尊稽首諮受,又復欲見十方世界大會菩薩、無言菩薩,智慧辯才所可宣暢,啟受未聞,聽是慧明三昧之定。唯天中天,為諸菩薩如應說法,使逮得是慧明三昧,獲致無極大法光曜,而數周旋詣此佛土。」

於是舍利弗前問佛言:「唯然世尊!執慧曜如來、至真、等正覺,為在何方?今寧現世講說法乎?去是遠近,國土何類?並說於此正士名號,及六十億姟數菩薩,為何所處?」

佛告舍利弗:「東方去此恆河沙等諸佛國土,有世界名住於堅固金剛之根,執慧曜如來在於彼土,今者現在。」

佛告舍利弗:「彼之世界,何故名曰住於堅固金剛之根?其國下地從底至上,堅固甚牢不可破壞,悉是金剛。斯皆其佛本願所致。所以者何?其佛堅固金剛之行獨步無難,及諸菩薩造金剛行,勇勐牢固無能壞者,己身威力巍巍具足,乃如是也!假使世界泥土成者,則當破壞碎落微散,若其有人生彼世界,身如金剛皆亦堅固不可破壞。是故彼土,名曰住於堅固金剛之根。又舍利弗!卿屬所問,今此菩薩名曰何等?號金剛臍。此金剛臍菩薩,一發意頃通過鐵圍、大鐵圍山,越江沙等諸佛國土,各各在於江河沙等諸佛臍出,悉是諸佛威神功德之所建立,亦復是己六通之慧、神足之力,是故菩薩號金剛臍。又舍利弗!向者復問六十億姟諸菩薩眾為處何所?卿當以此問於正士,為汝發遣。」

賢者舍利弗問金剛臍菩薩:「唯族姓子!六十億姟諸菩薩眾為住何所?」

金剛臍答曰:「佛嘆耆年智慧最尊,賢者舍利弗!以智慧眼推索本末,此諸菩薩為在何所?」時舍利弗以聖慧眼,週遍普求諸菩薩等,不知所在。

金剛臍菩薩答曰:「尊者舍利弗!自有等類同學志脫,令求所在。」

即舍利弗謂阿那律:「佛嘆耆年天眼最尊,求其所在。」

時阿那律,則以天眼清淨之目超越天人,於是三千大千世界遍察求之,如觀掌中果及寶珠,索諸菩薩永不能知,亦復不見之所住處。賢者阿那律報舍利弗:「吾普推索,永不能知此諸菩薩為何所處?」金剛臍菩薩謂舍利弗:「諸賢者等但有肉眼,不可復言謂有天眼。云何思惟共三昧禪,遍觀諸國而不覩見諸國,而不覩諸菩薩眾為何所住?」

舍利弗問:「仁族姓子!天眼何類?謂我等輩所未見焉?」

金剛臍曰:「唯舍利弗!我之天眼未曾見色。舍利弗等及眾弟子諸大聲聞,從本以來不能見我,天眼之德為何等類?亦無能當巍巍之明。」

舍利弗又問族姓子:「說所見形像為何等類?而言我等本來未覩。」

金剛臍曰:「耆年曾見住於堅固金剛世界及執慧曜如來至真?」

舍利弗答曰:「今日造聞彼世界名,何因得見?」

金剛臍曰:「唯舍利弗!如是等類,不可稱計諸佛國土及眾菩薩人民眾生,各各異趣,所生不同。菩薩大士則以天眼皆悉見之,無有遺脫而不遍者,一切緣覺雖有天眼所不能覩,何況聲聞而能及見乎?」說是語時,有六萬人,曾求聲聞緣一覺乘,歡然大悅,尋發無上正真道意,同時發聲如嗟嘆言:「令吾等身得佛法眼,不用聲聞及緣一覺之天眼也!蔭蔽罣礙。佛之法眼無有限齊,亦無所礙。」

於是金剛臍菩薩,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建立感應,而現神足。佛之聖旨,金剛臍菩薩威德之變,宿福善本巍巍之力不可稱限,普令一切諸來會者,皆共目見六十億姟諸菩薩眾,在於佛身各處蓮華結加趺坐,叉手聽經,不近佛身,亦復不遠,皆是如來弘恩無極之感應也。又世尊身不增不減無所罣礙,悉現如故若前不損。一切眾會驚喜踴躍,得未曾有,一心叉手禮佛而立,各各嘆言:「難及!難及!諸佛世尊身形廣長威聖無量,神變功德不可稱限,乃能容受六十億姟,在於佛身而坐聽經,見本聖之體不增不減。」

時金剛臍菩薩,普察眾會而舉聲告:「以是之故當共知之!如來、至真、等正覺身,則為法身,廣長無極,無有相好而不方圓,身無邊際不可度量。如來至真發意之頃,欲令三千大千世界諸有眾水,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國土、州域、叢林、草木、諸山土地,悉入佛身不增不減,悉現如故。又諸賢者、諸無央數億百千姟、諸佛國土眾菩薩等,若千萬數,遙覩世尊微妙光明相好清淨無有塵垢,咸皆發來欲見聖尊諮受經典。悉為天下,勸諸天人民、釋梵四天王,使蒙擁護,令得自歸故往聽經。設不來者,不見道變不能發心。佛欲開化度眾生故,是以如來取諸菩薩著於身內,而聽受法不見罣礙,無所疑難。或有菩薩住於地裡,入寶交露,而自省見坐於蓮華,皆佛威神之所感動,道德高遠巍巍難量。」

時諸菩薩承佛聖旨及金剛臍至願威力,六十億姟一切同時皆從大聖毛孔中出,稽首佛足右繞七匝,各以威德神足之力,化微妙床身處其上。

於是金剛臍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無言菩薩何故字無言?」

佛言:「汝自以是問於正士,當為汝說。」

時金剛臍問無言曰:「仁族姓子!何故自號為無言耶?」無言默然。如是問三,亦不答報。

時金剛臍復重問曰:「何故三問而不相答?」

無言答曰:「我求此辭永不得處,以是之故不相答耳!又於族姓子!理不宜問於無言者,用何以故而字無言?計其無言則無辭說,亦無音聲。」

金剛臍又問:「設無有言,今何以故口有所說?」

無言答曰:「吾悉法效諸佛所說,亦復效於眾生所語。」

又問:「云何法於諸佛所說?」

答曰:「如一切佛所講經法,吾以意力承其威神,亦復如之。以是之故,吾今悉法諸佛所說,假其音聲而等文字,無所毀壞演說經法,是為法於諸佛所說。」

又問:「云何復效眾生之言?」

答曰:「隨一切人眾生之類音響言語,而為說法。是為效於一切眾生人民所言。」

又問:「卿族姓子!失言以來為幾何乎?」

答曰:「從失心念以來。」

又問:「族姓子!此言何謂?」

答曰:「以是之故不親心念,亦非不樂,心無所念口則無言。」

又問:「族姓子!言從何出?為從心出?從身出乎?」

答曰:「不從身出,亦不從心出。所以者何?身非常存不得自在,其心如幻;以是之故,不從身出亦不從心。」

又問:「為從何出?」

答曰:「設欲問之,所講言辭為從何出?為從空出?空無有色亦不可見。今仁問吾,為何由乎?」

曰:「實因於空無見無像。」

答曰:「是故族姓子,言如虛空而不可見,所問亦如其所言辭,亦如虛空而不可見,虛空如是永不可覩,亦無有相。以是之故,求一切法及所言辭,都不可得。如求言辭不可得者,一切諸法寂寞澹泊,論語音辭亦復如是,一切諸法亦如人言,忽不知處。言如虛空無能見處,一切諸法亦如虛空,亦無處所,所言辭者因緣合成,一切諸法亦從緣起,推求諸法根源所在,緣從何起而不可得。其不可得則無所起,便無所生。又無所起則無所興,其無所興者則無所發。其無所發,彼無眼跡亦無色跡,亦無識跡,亦無耳、鼻、口、身、意之跡,亦無法跡,無意識跡。其無跡者無去無來,無去來者名曰獨步。其獨步者則無所去,於一切行而無所見,當作是觀,寧當覩見本所不見乎?」

又問:「本何不見?」

答曰:「不生不起。」

又問:「云何不生不起?」

答曰:「所不可察無有來者。」

又問:「何謂所不可察無有來者?」

答曰:「虛空不可見,無有來者。虛空平等,一切諸法亦等如空。以是之故,諸法平等亦如虛空,故曰不偏一切諸法等如虛空。」

又問:「何謂諸法等如虛空?」

答曰:「無有侶故,以用諸佛平等之故,一切諸法究竟平等。過去本等,來本亦等,中本亦等,無有分別。計此諸等,以一切諸法本際,如是如真,本際無本。本際如真,本際如審。本際無本,本際等無有異,是則名曰無有二際亦無若干。何謂言二?用計吾我則名曰二,若不貪身不計吾我,則無有二。何謂有二?有眼有色則名曰二,耳聲鼻香舌味身更意法,是名曰二。取要言之,若有計著一切諸法,故名曰二。從使有二亦不可得。所以者何?觀無所此得則無二,亦無言辭,其法心意及所有識,假使不修於此三事,是名無二。此之無二不當講說。所以者何?有所說者不離於二,無所言者乃無有二。」

又問:「所云無二,誰為造二?」

答曰:「其無二者不可造二。所以者何?正使興發若干方便,欲變無二使有二者,終不可辯。」

又問:「所說法律為是二乎?為無二耶?」

答曰:「其法律者無有二也!堅固難移。所以者何?無言亂相亦無所御,以無言說而開導之,無能破壞,不可毀缺、用不可壞,是故名曰堅固導御,則無有二。」

於是金剛齊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無言菩薩所可宣暢,皆是慧明三昧勇勐之恩德也!」

佛言:「如汝所言皆慧明三昧之威恩也!」

爾時執慧曜國土諸菩薩來者,問於無言:「仁族姓子!為學何法,辯才之慧巍巍無量乃如是乎?」

無言答曰:「如佛所說,一切諸法皆從誡立。」

又復問曰:「唯族姓子!寧可垂意顧愍我等,分別敷演建立誡者?」

答曰:「賢者!其不住身、不住口心,是為立誡。不住內外亦無中間,是為立誡。若無思想無所惟念,及與教令言辭之事,是曰立誡。無應不應,無念不念,亦無異念,是曰立誡。不住於善亦無不善,不處於世亦不度世,無在不在,無害不害,無漏不漏,無為不為,無生死無滅度,此曰立誡。假使建立如是比像,住於誡者,於一切法則無所住,不住諸法,不作是念:『吾有所說宣暢分別。』是故,賢者!是名曰誡。有所說者則住於二,其真本際,及其住處並至無本。又法界處,吾以住彼而有所論,有所論者永不可得,斯所語者亦無所念,其所宣暢亦無所想。」

又問:「族姓子!其不可得無所念者及無所想,有何言說?」

答曰:「自然之數而不可獲,亦無所念無有思想,自然說之!」

又問:「其所辭者誰為說之?」

答曰:「賢者!吾所辭者,即時滅盡亦無所生。所以者何?向者諸所講法皆歸於盡,一切諸法悉無所生。所生法不可知處,現在有形悉無有形,不可得處。所以者何?斯閑盡而無諸相,其本際者無有言教。故世尊曰:『不可想像取過去心,當來現在亦復如之!』即起即滅碎散消盡,卒暴易轉,不可捉持形像何類。彼欲取想著念虛偽,倚受思想悉如化幻,是故推極一切所言,悉虛無實其義無獲,亦不可以有所講說,不可口宣若心念矣!所以者何?無所造作亦無所行,其有解識興趣此義,則不複用口之言辭,亦不以心有所念也!有所宣暢分別說者,猶如呼響音聲之報,如化如來有所頒宣,其人所講亦復如茲。是為諸佛及眾菩薩一切世人所可保義,不可思議!善權方便無能制止,辯才之辭所建立法,不可動移。」

時諸菩薩讚無言曰:「善哉,善哉!族姓子!快說斯言。是入法門我等亦聞,所歸於門實無有門,等如虛空,其佛世尊及諸菩薩,現說如是,吾等所受亦復如此。」

於是金剛齊菩薩問無言曰:「來族姓子!俱共往至住於堅固金剛根世界,見執慧曜如來、至真、等正覺,觀彼國土。」

無言答曰:「又族姓子,斯聞則是住於堅固金剛根世界,執慧曜世尊亦復在此,吾身何為捨此就彼?」

金剛齊問曰:「今此世界泥土所成,非為金剛。」

無言答曰:「汝族姓子發意之頃,越恆沙等諸佛國土,通過鐵圍無所蔽礙,為能堪任取是佛土舉一土塵,不爾乃當知而此世界泥土所成。」

無言菩薩尋聲則以金剛道場三昧正受,應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自然化成,甚大堅固不可傷毀,悉為金剛。於是金剛齊,作大威力興顯神變,被大堅固誡德之鎧,欲舉此地一土之塵而不能勝,心自念言:「怪未曾有,為是大聖之所建立巍巍之變?斯是無言之所感興?」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者前時發心之頃,通過鐵圍大鐵圍山,越恆沙等諸佛國土。今者欲舉於此土地一土之塵而不能勝。唯天中天!此誰威神之所興立?是天中天慈恩聖旨?為是無言之所變動乎?」

佛言:「無言菩薩之所建立也!所以者何?無言菩薩金剛道場三昧正受,使此三千大千世界甚大堅固,不可毀缺悉成金剛。若有菩薩住是三昧,自恣其意,欲變幾何諸佛國土悉成金剛,輒如所志。智慧聖心興顯道德,以是三昧而以正受,令諸佛土悉成金剛無能毀觸,皆是三昧威神境界。」

於是金剛齊及其所從六十億姟菩薩,前白佛言:「菩薩行何法,乃能逮得金剛道場三昧?」

佛告族姓子:「菩薩有四法,逮得於此金剛道場三昧。何謂為四?一曰持志堅如金剛,常懷道心超越一切諸功德本。二曰性行具足,無央數劫修治方便莊嚴大業。三曰入於深法,分別十二緣起之原。四曰聖慧備悉無所缺漏。是為四。復有四而自歡娛。何謂為四?一曰超度慧德具足五通。二曰空無相願一心脫門,三昧正受心不戲逸而自娛樂。三曰建立於戒而住法界,所處無源成就慧明。四曰究竟至誠如深之義,曉了經義寂滅諸法靡所不達。復有四。何謂為四?一曰遵於大哀修四梵行。二曰奉行般若波羅蜜及六度無極。三曰行善權方便三十有七道品之法。四曰為諸眾生修諸脫門及四聖諦。是為四。復有四。何謂為四?一曰身所造業猶如金剛。二曰口之所言清微柔和亦如金剛。三曰執心堅固不可動轉亦如金剛。四曰志性秉毅不可毀壞。是為四法。菩薩所行速疾逮是金剛道場三昧。」

說是語時,是諸菩薩尋即獲此金剛道場三昧。於是無言菩薩自白其父師子將軍:「大人豈見諸佛興出,德馨之稱威聖無量,道慧高遠超絕無侶,得未曾有。難及!難及!如是比像不可譬喻,本所悲憶今悉現矣!為無央數眾生之類,導示滅度至於大安。惟願大人,發於無上正真道意。」

師子將軍報無言曰:「子當知之,生七日後天來相令,而見告語發大道意。佛天中天,道目所觀知我志操,其心夙夜念於佛道,無復異師發心可歸,惟當歸命無極大聖。」師子將軍及正夫人,男女內外親屬五百群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無言菩薩自報父母兄弟姊妹及其親族並大眾人:「仁者今日以發大意,當精進行莊嚴道心。」

即時問言:「何謂發意莊嚴道心?」

無言答曰:「有四十事莊嚴道心。何謂四十事?至信佛道心不疑毀(一)、喜樂於法而令久存(二)、不慢聖眾恭敬謙遜(三)、常當習善友(四)、見諸菩薩視之如佛(五)、未曾懷害向於眾生(六)、恭敬奉事尊長眾祐(七)、等心愛憎(八)、入法無厭(九)、勤聽經典(十)、聞趣尊習(一)、為他人說(二)、無希冀心(三)、法無有師(四)、所念如應(五)、奉行無本(六)、一切所愛而不珍惜(七)、奉順禁戒未曾缺漏(八)、宣暢分佈忍辱之力(九)、所行精進靡不週遍(二十)、令備修習禪定一心而順念於智慧之品(二)、以權方便開化眾生(三)、所可勸助未曾忘捨(四)、隨護群黎(五)、自調其心降伏他意(六;本闕一法第七)、於欲教授不著塵勞(八)、常棄憒閙樂於寂靜(九)、思處閑居以為德稱(三十)、修賢聖行而知節限(一)、常行止足不可動移(二)、在於俗法不與同塵(三)、而以順從六堅之法(四)、又不捨廢於四恩行(五)、而常奉遵堅固志願(六)、恆不毀失善德之本(七)、所學業者而不放逸(八)、不樂小乘(九)、道心無動(四十)。篤信微妙志不怯弱,捨一切惡無所犯負,皆悉具足一切功勳,合集名稱無量福會,懷佩道法處於道場,而不退轉。是為丈夫四十事行,顯發一切諸通慧矣!珍寶道心,以此功德而自莊嚴,發意之頃三千大千佛之境界,所興德本悉現目前不復遠求。譬如日殿處於虛空靡所不曜。」

師子將軍報其子曰:「正士汝當數數往來念親相見,因告示誡將濟擁護,令不退轉究竟無上正真之道。」

無言答曰:「大人欲知,復有十法菩薩所行,諸佛大士所見常念。何謂為十?恆行精進欲安眾生,不念己身獨獲大安。身力堅強多所誘進,見羸弱人而以慰喻。所造德本皆以放捨施一切人,未曾懷憂。所可化人勸發道者,被大德鎧而自誓願:『此諸眾生若得佛道受於正法,當以供養而奉事之。然後我乃取最正覺。』用正法故沒棄身命,不捨正典,宣暢分別一品之義,於百千劫流佈一切。被大德鎧,不以懈惓不懷怯弱。一切諸法皆悉本淨。設聞此言不以恐懼,不限大道,不捨佛法,不以為空,所觀覩者適知不虛。等於吾我亦等眾生,已等眾生則等於法,以等經法則便信樂虛空平等,不墮止觀,不復墮落生老病死惱患之徑。為諸世間所見動轉,無央數眾勤苦瑕穢,諸魔波旬所可興者,來說眾難故誡誹謗:『佛道難得,經法難遇,不如早求聲聞而速度矣!』菩薩聞此,堅持一心發無極志,不以懈厭,不退不轉,不捨大乘,住於真正審諦之法,言行相應未曾虛妄,身行至誠不欺己身,諸天眾生及十方佛,是為大人十法之事。菩薩所行則為諸佛及諸正士所見常念。」說是語時,師子將軍及與眷屬,尋時逮得柔順法忍。

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受是經法,持諷誦讀,具足廣普為他人說。所以者何?過去當來今諸佛大聖道德所興,皆出是法經典藏門。無言菩薩今來至此,思惟真諦宣暢於斯無量法門,勸化無數一切人民,令學佛道也!是故阿難!欲奉過去當來現在諸佛世尊啟受法藏,當奉此經懷抱在心,廣為人說是法藏門,發無央數眾生人民,使成佛道。如來在世滅度之後,假使有人受此經者,悉是佛旨建立所致,持諷誦讀行如上教。」

佛語阿難:「則有三事,福不可量。何謂為三?一曰將護正法,二曰身知道心,三曰未發意者勸發道心。是為三。功德之福不可限量,假使如來嘆其功勳而不可盡,何況聲聞?」

爾時會中有七億姟諸菩薩眾,聞佛所說皆從坐起,欲護正法,各各說言:「我等輩類,當共奉持世尊正典廣遠流佈,持此經卷為他人說勸發道意。」

無言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所可解暢[這-言+聿]正覺者,彼法寧可受取持乎?」

佛言:「不也!」

又問佛言:「以何等故,諸族姓子,向者佛說此,諸菩薩悉起住立,欲護正法?」

佛言:「吾以將育諸族姓子,故以是像欲有所護,彼無為事不可得法而為頒宣,因文字教言護於法將順其意。所言護者,不以言問,不用文字而行道也,是則名曰護於正法。又族姓子!則有二事護於正法。何謂為二?一曰不可得者乃逮正法,所當擁護常將順之,不以所說而擁護也。二曰亦不將濟於諸虛妄,聞所說者即能奉行,不以慢恣求於名稱。是為二。」

時諸菩薩欲供養佛、無言菩薩及此經典,普雨天華散於佛上及諸菩薩,週遍大會,口宣此言:「願令世尊釋迦文尼久在世間,使此經法自然流佈遍閻浮利。」

佛說:「如是!」

無言菩薩、師子將軍與諸群從,金剛齊菩薩及六十億姟諸菩薩等,舍利弗、大目揵連、阿難,諸天、世人、阿須倫,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上篇: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下篇:寶星陀羅尼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大集部目錄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思惟...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宋罽賓國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慈悲水懺法

御製水懺序 夫三昧水懺者。因唐悟達國師知玄。遇迦諾...

佛說十吉祥經

佛說十吉祥經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如是我聞: 一時,佛...

禪林寶訓

禪林寶訓序 寶訓者。昔妙喜竹菴誅茅江西雲門時共集。...

【註音版】菩薩五法懺悔經

菩薩五法懺悔經...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說五無返復經

佛說五無返復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爾時佛在祇樹精舍,...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佛說猘狗經

佛說猘狗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

【佛教詞典】四靜慮

【四靜慮】 p0410 俱舍論二十八卷一頁云:且諸定內靜慮...

【佛教詞典】共業

【共業】 p0627   集論五卷五頁云:云何共業?若業,...

記憶力差該怎麼辦

問: 記憶力差怎麼辦? 萬如法師答: 經文咒語記不住,...

因果報應昭彰,僧雲公就是最顯著的證明

原文 齊僧雲,住寶明寺,以講演著名。四月十五日臨誦戒...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達到了至誠心

問: 至誠心是何標準?我怎麼知道自己是否達到了至誠...

每天念佛和看經的時間應如何分配

問: 每天念佛和看經的時間應如何分配? 大安法師答:...

三種判定罪業消滅的方法

甲三、罪除之相 我們看甲三的罪除之相。 或覺心神恬曠...

如何讓父母吃素不殺生

若父母天性與佛相反,當至誠代父母持念迴向,消除宿業...

臨終這一念,不是僥倖就能達到的

阿祈達王臨終,為驅蠅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遂墮為毒...

涵養也是一種財富

香港巴士阿叔是一段用手機拍攝後放到網絡上的視頻。前...

鬼分為哪些類

問: 請問,鬼分為哪些類?他們生活狀況如何?哪些鬼...

天乘四空定之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

第二個,識無邊處定。 二、識無邊處定,謂行者厭虛空之...

達摩大師血脈論

達摩大師血脈論序 (右朝奉郎通判建昌軍事賜緋魚袋任哲...

為什麼一念佛就妄念很多

問: 為什麼一念佛就妄念很多? 大安法師答: 其實不...

【視頻】《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善音居士讀誦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善音居士讀誦

【視頻】佛說十號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十號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