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在舍衛國只樹精舍,正當佛陀在為天人、國王及大臣、百姓等四眾弟子開示佛法時,有七位遠道而來的婆羅門長老突然出現。他們一到精舍,便恭敬地向佛陀問訊頂禮。
婆羅門長老稟告佛陀:‘世尊,我們雖處遠地,卻一直想要前來接受您的教導,但因諸多阻礙而未能如願。直至今日,我們終於來到這裡,見到景仰已久的聖者,懇請佛陀收我們為徒,教導我們了生脫死的聖法。’佛陀聽了之後慈悲應允,並且為其剃度,婆羅門長老終於得償所願,跟隨佛陀出家修行。
七位老比丘出家後,同住一間寮房,不但不用心思惟世間無常之理,反而經常在寮房閑聊出家前的種種俗事,逐漸忘記當初捨俗求法的決心。低語談論時,還不時發出大笑的聲音,毫不考慮他人的感受。
佛陀以甚深的智慧觀照,得知這七位老比丘的壽命將盡,但他們卻絲毫不知無常即將來臨,仍迷失於世俗往事、共相嬉笑之中。佛陀心生憐憫,來到這七位老比丘面前,慈悲地對他們開示:‘出家應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們為什麼要大聲嬉笑呢?一般眾生皆認為自己有五種事物能夠依靠:第一、仗恃自己年紀尚輕,第二、認為自己形貌端正,第三、以為自己身強體健,第四、依靠世間金銀財寶,第五、憑藉社會地位名望。你們七個人在這裡談論俗事、大聲嬉笑,又是憑仗著什麼呢?’此時,佛陀為他們說了一首偈語:
‘何喜何笑,念常熾然,深蔽幽冥,不如求定。
見身形范,倚以為安,多想致病,豈知不真。
老則色衰,病無光澤,皮緩肌縮,死命近促。
身死神從,如御棄車,肉消骨散,身何可怙!’
佛陀說完偈語後,七位老比丘體悟佛陀的教誨,心開意解,真誠懺悔,當下證得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三》
省思
《佛遺教經》云:‘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故事中的七位老比丘,當初因渴慕佛法,突破種種障礙,才得以出家修行。後因一時迷失,沉溺於俗事戲笑,忘卻無常逼迫。所幸在佛陀的教誡下,提起精進求法的道心,終能證悟道果。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脫生死,發菩提心,廣度眾生。若能不忘初心,珍惜種種善緣,捨離亂心戲論,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不僅在菩提道上能有所契悟,更能利樂一切有情眾生。因此,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提起道心,精進用功,方不負此生得人身、聞佛法之無上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