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證嚴法師《心靈十境》

證嚴法師  2011/03/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九、善慧地

不管學什麼,我們都要從基礎開始,然後再一層層地往上爬;若放棄基礎,等於是懸空了,那就會很危險。

因此,絕對不能有「我今天修的,已經比昨天還高一層、境界也更深了;我要放棄淺的、以追求更高深的境界」這種心態。一切仍必須踏踏實實地由淺入深去修行。

取諸社會,用諸社會

接下來是第九「善慧地」。「善慧」,即是慈悲而有智慧。要達到「善慧地」的境界,首先要打穩基礎的功夫,努力成就「力波羅蜜」。

我常常說:「發多大的願,就有多大的力。」有願力來配合,心地自然能夠時時清淨、專心一念;擇善堅持於任何遭遇而能清淨,就不生煩惱、不起惡念;不生煩惱就是智慧,不起惡念就是善念。有智慧、慈悲的善念,再加上一股毅力去推動,就能把理想變成事實,也能轉理論為實際,使人事理圓融無缺。

就佛教來講,「理論」屬「真諦」,「人事」則屬「俗諦」。「真諦」的道理是「心無染著、具足智慧善根」,而「俗諦」則是要人圓事圓,發揮慈悲的功能去利益人群。因此,我們應該要真俗並行。

在社會環境中,必定要顧及他人:若只想到自己要了生脫死,或是一味沉迷於世俗,便會有所偏執。社會上有很多愛心團體在推行各種愛心工作,這是成就善業。但是很多人卻同樣離不開煩惱,原因是做了些善事,心裡就有執著而放不下。

我也曾經講過「十魔車」(注),裡面有一項是「善根魔」,是指行了善事卻一直放在心上;想著:我做了很多善事,該當得到什麼福報……如果是為了求得福報才行善,便違背了行善的原意,反而會招來煩惱,容易喪失了為善的原動力。

為善應無所求,如果做一點善事就希望有所回報,就是缺少了真空的智慧。唯有真俗平行,才是真正的力行菩薩道。我們既然來到人間,不要放不下、看不開;放不下的人生,會過得很不愉快,甚至痛苦不堪;若看開了,也不能忽視自己的功能,而應發揮「大愛」的良能。

曾聽過慈濟人唱過一首歌,歌詞的內容大概是這樣:「垃圾倒出去,清淨的收回來,我關心你,你關心我……」這就是一種幸福。人生能做到真正把內心的垃圾倒出去,就是清淨的智慧;若能進一步「我幫助你,你幫助我」,彼此互相愛護、守望相助,就是人生最幸福的畫面。

我們時常聽聞:某位大企業家受到歹徒的威脅、恐嚇,或是某某地方又有人被綁架的消息。因此,許多有錢人都會僱請一些保鏢,有的守門,有的隨身保護著他。這是多麼不安而辛苦的生活啊!

如果人人各守本分,盡自己的能力維持合法的生活,即可輕安自在。而富有能力的人能「取諸社會,用諸社會」,如井水般保持八分滿的狀態,則能使貧富相安、勞資互惠,呈現社會祥和,使人人能擁有一分歡喜和快樂。這一定要了解「善慧地」的境界,才能做到「無患得失」卻很盡心的境界:「為人事盡心」就是「俗諦」,「無患得失」就是「真諦」的道理。

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

美好的社會,需要人人互愛、互助。因此,得一善就要拳拳服膺,不斷發揮它的功能。像志工們到醫院服務病人回來,腳步都是輕快的;這是做了之後的成就感和快樂,這就叫「喜悅」,也可以稱為「法喜」。

我常說:「我們要視普天下眾生,年長者都是我的父母,年紀差不多的都是兄弟姊妹,年紀小的都是我的孩子。」志工們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身體力行去做,把病人當成自己的家屬,用盡各種方法使病人得到安適、快樂;付出的人都做得很有心得。

但是,有的人聽了道理,心裡卻想:那些老人頭髮也沒洗,身體那麼髒,而且又生病:要我靠近他,心裡實在有一點怕怕的!

若這樣,聽師父說時很歡喜,可是實際面對蓬頭垢面、身體髒臭的病人,卻無法生起歡喜心,反而十分煩惱;沒有聽法之前,離得遠遠的,覺得理所當然。聽了法之後,看到病人還是怕怕的、離得遠遠的,於是心靈上又多了一分壓迫感,因為自己做不到,這就多了一種煩惱。

學佛,就是要「學到了就用出去」,這才是真正的善慧;要以一股發自願心的毅力,將所學的道理推行於人間,才是真正圓滿而有所得的佛法。

有一次我去台中演講,說到「父母就是堂上的活佛」。有一位很年輕的小姐聽了之後,內心受到很大的衝擊!

事後她向我提起,過去自己對父母並不懂得感恩。每天都是在母親將早餐煮好、又把家裡打掃乾淨之後,自己才會起床。

但是自從那天聽法回去後,隔天開始,她每天都會提早起床把早餐準備好,並且把周圍的環境打掃乾淨,然後等母親起來一同享用早餐。以前常常被母親又吼又叫的,現在樣樣都很自動,媽媽看了很高興,她自己也覺得很心安歡喜!這也是她聽了法之後,能立即發揮功能所得的歡喜心。

後來她又告訴我一件事。因為講演那天大家一直鼓掌,當時我曾對大家說:「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問題,其中一項就是『垃圾問題』。你們若能用現在認真鼓掌的雙手,將生活環境中的垃圾分類好,盡量惜福、知福,不要動不動就把還能使用的東西淘汰掉,就能減少許多垃圾。政府的清潔單位也能推行不同時段、收取不同種類垃圾的環保政策,讓許多可再利用的資源,繼續使用。」

於是她又以實際的行動,在住家附近挨家挨戶倡導環保的觀念:「拜託大家把鐵罐、玻璃瓶或色拉油罐、舊報紙、簿子都作分類,會腐爛的東西請另外放:如果你們能這樣做,我會負責每個禮拜來收一次。」

由於她的態度誠懇有禮,有時叫人家「阿公、阿嬤」,有時叫人「伯父、伯母」,很有耐心地一一講解環保的理念,因而得到極大的迴響!家家戶戶真的都把垃圾分類好,等她來收。她也依言每個星期都去收集,再送到回收中心去賣;積少成多,每週都可以賣一千多元。

她說:「師父!我把賣的這些錢都捐出來建醫院。可是我想請教師父,這並不是我自己的錢,我想要用『慈濟人』的名稱來捐好嗎?」

我說:「當然好啊!你有這分心,把鄰居們整理出來的資源拿去賣,他們願意付出心力,所以他們有功德,你更是功德無量啊!」

「不過,我現在愈收愈多,有點負荷不了……」

「你用什麼工具去載回收物?」

「開始的時候,豐原有一位踩三輪車的善心人士聽到我的構想,馬上響應要幫忙,就是用他的三輪車來載。可是現在愈來愈多,三輪車已經無法負荷了。師父是否能幫我呼籲,看看有沒較大的車能幫我運載?」

「這是好事,我會替你呼籲,我們共同來完成。」

聞法入心發於行

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嗎?其實並不容易。光是要踏入陌生人的家門,就要有很大的勇氣;因為她有這分願心、毅力,於是困難的事也就變得簡單了。

總之,學佛並不困難;困難只在於:你能否把聽聞的法,入於心、立於願?能否發願心獻出自己的力量?就差在這裡而已。

所以,學佛可以是如此合情合理又生活化。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我們能做的事;若能做到這樣的程度,就稱為「善慧」。有這分愛心,並立下堅定的願,就有辦法突破萬難,達到第九地的菩薩境界,也就是「善慧地。」

[注]十魔軍:指修行佛道之十種障礙。即欲、憂愁、飢渴、愛、睡眠、怖畏、疑、含毒、利養、高慢。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

寵辱誰能不動心

寵,是得意的總表相。辱,是失意的總代號。當一個人在...

反觀深究心佛一如

靜坐時,當反觀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

雖然控制不了妄想,但是要知道什麼是妄想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如...

【推薦】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

在楞嚴經當中就是說,你整個修行的起跑點,第一個出發...

心為萬法之根源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關於心地法門。一個老嫗住在深...

如我無心,則物亦隨無心而化矣

吾嘗靜而思之,天下未始有吉凶也。吉凶之生,生於毀譽...

達摩大師無心論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而見形。今...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證嚴法師:靜思懺悔

△ 人因自覺而成長,因自滿而墜落;自我批判的認錯心...

幸與不幸,完全由自己而定

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來到佛陀講經說法的祇樹給孤獨園...

證嚴法師:惜時惜命

無論是學業、事業、道業,一切是時間的累積;好人活久...

證嚴法師:福報的來源

有錢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反正福到財至,福...

為什麼會感覺到空虛

有人發短信問我:人為什麼有時會感覺到空虛呢? 顧名...

這樣去觀想才能減少痛苦

佛教導說:要經常思惟,現在我們生存的現實和周圍環境...

少施獲大福報的僧福田

昔日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淨住說法,當時城中有九十六...

沒空的哥哥

人生無常,把握當下最可靠。 佛典中有這麼一則故事:...

龍王和他的女兒

龍王伊羅卡帕塔,在迦葉佛時,雖然是一位比丘,卻不夠...

七佛譯經師--鳩摩羅什大師

鳩摩羅什(西元 344-413年),龜茲國人(新疆疏勒),自幼...

每天早上盥洗後就做這兩件事

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閑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

七種不退轉之法

古印度時,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弘...

要做正信佛弟子,必須先受三皈依儀式

佛寶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法寶是指...

蕅益大師:阿彌陀佛像讚

一指光,周法界。十念成,皆自在。 感應道交,生佛無礙...

黃智海《佛法大意》

印光老法師鑒定 皈依弟子黃智海演述 佛經上說,萬法...

臨終昏迷助念還有作用嗎

問: 臨命終時被業力牽引而流轉六道,這個業力是今生還...

【佛教詞典】瞿曇仙

(人名)過去世之大仙名。甘蔗王依此仙生出,如上所引...

【佛教詞典】行向補特伽羅

【行向補特伽羅】 p0609   瑜伽二十六卷三頁云:云何...

【視頻】淨界法師《人生要盡量思維光明面》

淨界法師《人生要盡量思維光明面》

【視頻】地獄眾生的拯救方法

地獄眾生的拯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