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證嚴法師《心靈十境》

證嚴法師  2011/03/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六、現前地

前面已分析到第五地。為了讓大家加強印象,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之前所研習的部份。

迴首來時路

第一是「歡喜地」。難得人身,來到人間應歡歡喜喜地過一生。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一生當中都能保持歡喜心很難;就是因為難,所以才說是「修行」。

要修得天天歡喜,就得下一番工夫,必須發大心、立大願才行。首先,要先給別人歡喜。若能天天以歡喜心待人,並給予愛的佈施,使得人人自在歡喜,自然我們也會感到無限歡喜。

第二是「離垢地」。垢就是污濁;有形的指外在環境的垢染,無形的是指個人內心的煩惱。煩惱心就是無明,就像污染環境的垃圾,當看到周圍的環境很清淨時,就會起歡喜心:反之,就會起煩惱。因此,我們必須去掉這些垢染,才能時時保持歡喜心。

有一位離開台灣很久的居士,他返回台灣之後,好幾年都沒看到我,當他再度來訪時說:「師父,這裡進步好多!醫院、學校和我離開台灣之前完全都不一樣。尤其是精舍,感覺上也不一樣。」我就問他:「精舍一直都這樣,你覺得有什麼不一樣?」

他說:「周圍都是綠地,一片綠油油的,沒有雜草叢生。」

他又說:「要讓一片草地綠油油的,而且沒有任何雜草,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和辛苦啊!這一點我在美國有很深的體會。」

因為他自己有一片小小的庭園,要照顧得沒雜草又很青翠,就得付出很多的時間、體力,非常辛苦。看到精舍周圍都是綠油油的、沒有雜車,可見已付出相當多的心力。

同樣的,修行平時就要用心拔除心草,尤其是人與人之間,要常常培養歡喜心,有了歡喜,就表示心無煩惱、心地一片善良,這就是「離垢地」;當這些心靈垃圾完全去除時,那就成為「發光地」了。

雲開見月現光明

每個人都有一分智慧的光明本性,只是常常被無明所遮蔽,而無法顯現智慧的光芒。譬如:天上的太陽被烏雲遮住時,它的光芒就透不出來;等到烏雲散去後,太陽又會露出臉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時拂去無明的煩惱,才能「雲開見月」,看清眼前的一切景象。

「發光地」之後,再來就是「焰慧地」——不只是自己的心地發光而已,還要能光芒四射、照耀他人。學佛不是要當自了漢,還要利他,要盡我們所知的一切去教導別人;就像以手中的燭火,再去點燃其它的蠟燭一樣,使光芒得以照耀每個角落。

第五地是「難勝地」。難勝地是非常殊勝的,必定要達到心不動搖的程度,而且不只是短暫的時間。

佛經中曾記載佛陀來回人間八千次。他在每一生、每一世中,都抱著長久心,不斷在人間行菩薩道、為人群服務,為的就是要消除眾生的煩惱,讓人人幸福、歡喜、互愛。

凡夫之所以無法成佛,就是因為內在的歡喜善念、滿足感恩的時間很短,要我們奉獻一生好像就很為難了,何況要如佛一樣往返人間八千次!但是,不容易的事卻能做到,這就是難行能行。

其實,修行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功夫,最要緊的就是把起心動念、喜怒哀樂的情緒穩定下來,把短暫的私情、迷情換成為菩薩的覺有情。這種難為能為,稱為「難勝地」。

現前地與慧波羅蜜

菩薩的第六地是「現前地」。例如:一面擦得十分潔淨的鏡子,不管它所照的外境是多麼污濁,只要境、物移開後,這面鏡子依然十分潔淨;就像世間的喜、怒、哀、樂已經影響不了修行人的心,所以面對周圍的環境時,即能瞭然分明,這就稱為淨性「現前地」。

如何才能達到「現前地」的境界呢?這就要先成就「慧波羅蜜」,亦即「大圓鏡智」。要修到心如明鏡的境界,就要斷「見思惑」——見解和思想上的疑惑。在修行道上,難免會有執著。比如:執著自己已修到某種程度,自認是個心地清淨的人,因而與人隔離,認為對方是個受污染的人,多數人都會起分別心。其實,這樣的分別心不能有,應當「境來照境,離境則清淨」,這才是真正現前地的菩薩。

心鏡無雜染,才能觀照其它的境與物。就如老式照相機的原理,一格底片上已攝入景物,如果沒有把底片卷過去,下一次所拍攝的影像就會重疊。所以,一定要記得卷過底片,每張照片才能清晰明白。因此,過去的事,不要讓它的影子留置在心中;才能時時清朗、沒有人我是非的牽絆,這就稱為「現前地」。

要斷惑、返璞歸真,才能發出那分最清淨無染的智慧,而沒有染、淨的差別:這就是智慧的明朗境界。我們都具有天真無邪的本性,但是每天累積來自社會的各種訊息,久而久之就變得很老練,這種「老練」,其實只不過是「世智辯聰」而已,應該回歸純樸的心境。

大智若愚見真性

有些人自以為懂得很多,聽到別人在談論一件事,對方還在說前面,他就趕快插嘴,要讓人知道「你們所說的我都知道,我懂好多耶!」這樣的人只是「聰明」而已,事實上缺乏圓融的智慧。我們學佛要學得「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總是沉著穩重的。人生的經驗是用心聽來的,聽了再用心運用於日常生活中,這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有才華、有智慧的人必然言行一致,讓人信任肯定,這才是有修養的人。

學佛,不應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否則真實的景象就無法照映出來,明淨心靈——大圓鏡智也無法顯現;這就失去真誠修行的意義了。若是修到心鏡能清楚映照生活萬象而不起心動念,就能日日歡喜、心地清淨,使智慧發光,並且把光芒照耀他人,進而達到「難為能為」的境界,也就是「現前地」菩薩的境界。境來照境,境離心淨,不至於被迷惑!在六度之中稱為「智慧」。大家若用心精進,必能日起有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

寵辱誰能不動心

寵,是得意的總表相。辱,是失意的總代號。當一個人在...

反觀深究心佛一如

靜坐時,當反觀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

雖然控制不了妄想,但是要知道什麼是妄想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如...

【推薦】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

在楞嚴經當中就是說,你整個修行的起跑點,第一個出發...

心為萬法之根源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關於心地法門。一個老嫗住在深...

如我無心,則物亦隨無心而化矣

吾嘗靜而思之,天下未始有吉凶也。吉凶之生,生於毀譽...

達摩大師無心論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而見形。今...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證嚴法師:靜思懺悔

△ 人因自覺而成長,因自滿而墜落;自我批判的認錯心...

幸與不幸,完全由自己而定

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來到佛陀講經說法的祇樹給孤獨園...

證嚴法師:惜時惜命

無論是學業、事業、道業,一切是時間的累積;好人活久...

證嚴法師:福報的來源

有錢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反正福到財至,福...

為什麼會感覺到空虛

有人發短信問我:人為什麼有時會感覺到空虛呢? 顧名...

這樣去觀想才能減少痛苦

佛教導說:要經常思惟,現在我們生存的現實和周圍環境...

少施獲大福報的僧福田

昔日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淨住說法,當時城中有九十六...

沒空的哥哥

人生無常,把握當下最可靠。 佛典中有這麼一則故事:...

龍王和他的女兒

龍王伊羅卡帕塔,在迦葉佛時,雖然是一位比丘,卻不夠...

七佛譯經師--鳩摩羅什大師

鳩摩羅什(西元 344-413年),龜茲國人(新疆疏勒),自幼...

每天早上盥洗後就做這兩件事

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閑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

七種不退轉之法

古印度時,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弘...

要做正信佛弟子,必須先受三皈依儀式

佛寶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法寶是指...

蕅益大師:阿彌陀佛像讚

一指光,周法界。十念成,皆自在。 感應道交,生佛無礙...

黃智海《佛法大意》

印光老法師鑒定 皈依弟子黃智海演述 佛經上說,萬法...

臨終昏迷助念還有作用嗎

問: 臨命終時被業力牽引而流轉六道,這個業力是今生還...

【佛教詞典】瞿曇仙

(人名)過去世之大仙名。甘蔗王依此仙生出,如上所引...

【佛教詞典】行向補特伽羅

【行向補特伽羅】 p0609   瑜伽二十六卷三頁云:云何...

【視頻】淨界法師《人生要盡量思維光明面》

淨界法師《人生要盡量思維光明面》

【視頻】地獄眾生的拯救方法

地獄眾生的拯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