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證嚴法師:靜思懺悔

證嚴法師  2011/01/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 人因自覺而成長,因自滿而墜落;自我批判的認錯心理,是道德人心的第一課,是人格昇華的階梯。

△ 人都是在原諒自己的那一分鐘開始懈怠,應時時警惕。

△ 原諒別人是美德,原諒自己是損德。

△ 勇於承擔,是一分動人的力量;勇於承擔錯誤,則是一種高尚的品質。

△ 一件事情,不能因為自己的錯誤,就不敢再去碰它了。而是要把錯誤調整過來,重新去面對它,趕上它。

△ 大錯誤容易反省,小習氣不易除掉。

△ 懺悔是心靈的告白,也可以說是精神污染的大掃除。

△ 一個人要怎樣才能莊嚴此生,才有自尊己靈呢?唯有二字:「慚恥」。

△ 所謂的「慚」就是我有錯,要趕快認錯,而且以後不會再犯錯,這才是真正有救的人。慚恥也就是有慚愧的心。

△ 懺即「發露先惡」,悔即「改往修來」。

△ 人人皆有良知,能勇於面對現實,懺悔反省,始能自覺錯誤。

△ 進而坦誠告白,誓願改過,並力行正道,則能明心見性,清淨圓滿。

△ 凡夫眾生,孰能無過?

△ 吾人自懵懂無知而至體認世事,不論有心或無心之過錯,皆須懺悔。

△ 懺悔則清淨,清淨則能去除煩惱。

△ 起心動念無不是業;開口動舌、舉手投足無不是罪。學佛應慎防過失錯誤,切莫覆藏罪惡。

△ 時時發露懺悔,改過自新,方得自在安然!

△ 人應常靜思反省,以撥開心靈的洄瀾,發掘智慧的泉源。則世出世間無一事理而不通,無一物體而不解。

△ 當一個人沒辦法自我教育的時候,他也就不再能接受別人的教育了;他的成長實已停止。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聖嚴法師:懺悔要懺在心裡

有位女居士因為吸-毒被關,出獄後來向我學禪,她邊哭...

欲報父母恩,應當一心念佛,代父母懺悔業障

汝兄立田,天姿甚好,惜其未學。然已大半輩子過了,無...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之人和篇》

節省可以醫貧,滿足可以醫貪 恬淡可以醫躁,寬厚可以...

怡山然禪師《禮佛發願文》

歸命十方調御師,演揚清淨微妙法,三乘四果解脫僧,願...

念佛法語

1、念佛法門殊勝極妙。 2、信願念佛,決定往生。 3、...

【推薦】懺悔一層又一層的不孝

有的事情在二十年前,我完全沒有發現自己有什麼不對,...

侵損常住的罪最重

這個常住,就是寺院。什麼叫「侵損常住」呢?侵損常住...

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第一集 1、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眾生貪...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大藏經】【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億萬人心中的菩薩--證嚴法師

數月前我就聽說,只要是世界上稍微有點影響的災難,發...

不怕錯,只怕不改過

佛說:「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做已能悔。」意...

微細的「五蘊」作用

學佛要用心了解「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為,我...

證嚴法師:散播愛心聚福業

佛陀說:人生無常,國土危脆。看看最近的天災、人禍,...

修學淨土要發什麼願

信與願是往生的關鍵。蕅益大師說得明白:往生與否,全...

生氣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人與人打交道,免不了碰上不對脾氣的人,於是便出現其...

事怕有心人

高峰自敘悟由,而曰:不信有這般奇特事,事怕有心人故...

化妝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

我認識一位化妝師。她是真正懂得化妝,而又以化妝聞名...

夢裡的境界,是多方面的因素構成的

問: 如果夢中出現烏雲、狂風,從前方衝擊過來,從上空...

孝順父母可改變諸事不順

第一篇:原理為什麼孝順父母,可以解決工作、姻緣、資...

只要生起邪淫念頭,就已經犯了淫惡之罪

【原文】 黃書云云。邪淫者。凡屬他人之妻女。我以邪心...

豐子愷放生趣聞

豐子愷先生是我國有名的漫畫家,他去世已多年,遺留給...

【推薦】吃素這麼好,為什麼你身體這麼差

1、問題的由來 在門診上經常遇到,好多吃素多年的朋友...

不變應萬變

道樹禪師,建了一所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放不...

三隻桶

青年人即將走上社會,為此惴惴不安。臨行前,青年人來...

《論語》精華50句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如今社會,仍具現...

【佛教詞典】行苦

【行苦】 為三苦之一。行是遷流之義,因一切有為法遷流...

【佛教詞典】解脫門

(術語)謂空,無相,無願,三種之禪定也。此三者為涅...

【視頻】釋迦牟尼佛心咒(童聲)

釋迦牟尼佛心咒(童聲)

【視頻】呂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呂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