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證嚴法師《心靈十境》

證嚴法師  2011/03/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一、歡喜地

學佛,一定要經過「菩薩十地」這十個階段。「地」是基礎的意思,第一個基礎階段就是「歡喜地」。要做一位歡喜地菩薩,須具備什麼條件呢?

首先要培養歡喜心,也就是愛心、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就願意施捨。不管出力或是物質的佈施,抑或以自己所體悟的道理去改變他人,都要從歡喜心和愛心開始,然後才能「捨得」,包括捨出金錢、物質與時間。如慈濟四大志業能夠成就,就是因為有許多的護持者能生歡喜心,才有今天的規模。

不過,當然不是保持三、五日的歡喜付出,就算是歡喜地菩薩;而是要經過長時間來考驗。不只是這一世,還有無數的來生來世,都要常常培養這分真誠的歡喜心。

勤修「戒、定、慧」

如何才能保持歡喜心?那就要先息滅貪、瞋、癡。我們會有煩惱、情緒沉浮不定,都是由於不能滿足而生起不歡喜的心念。人與人之間,常常會為了一些成見、分別心而產生不愉快。例如:對某個人起歡喜心時,不管對方有任何行為與要求,都會袒護他、為他說盡好話或答應他的要求,為他付出,甚至為他犯規、為他作歹……為什麼呢?因為:「喜歡」他呀!

相反地,若不喜歡某個人,就會對他心生怨恨。而縱然對方有很多優點與才華,只因為不喜歡他,就會百般挑剔或刻意忽略他,這就是一種怨憎心。怨憎會掩蓋歡喜心,變成充滿人我是非之心;而這些成見,其實都是從自己的「心」念開始。

學佛說來簡單,只有兩個要素:就是勤快與慇勤,又稱為精進;也就是要勤修「戒、定、慧」。做什麼事情都能有慇勤之心,就會很歡喜而不怕辛苦;不怕苦,就能保持恆常心,不斷地精進。

「戒」,就是守規矩、防非止惡的意思,防止我們的心起貪念,對人沒有怨恨,心不要被無明所染,這都必須以戒作預防,不令三毒(貪、瞋、癡)侵犯我們的戒行。心中有戒,自然不貪,也不會輕易對他人發脾氣;能以「平常心」和「歡喜心」待人,自然就不會生起分別與怨憎的心態。勤於守戒,我們的心就能「定」,而不會任意受到人與事的牽引,行事就能掌握正確的方向。

「正」為我們的行事準則,不偏袒或故意壓制某一方,內心沒有驚惶、沒有罣礙,就會有充分的定力。若能如此,煩惱就能減少,智慧自能湧現。智慧與煩惱是對立的,煩惱增加一分,智慧就減少一分;就像「秤」一樣,一邊減輕了,另一邊自然較重。

所以說,修行就是這麼簡單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培養慇勤的心和歡喜心;有了歡喜心就沒有煩惱,有了慇勤之心就不會懈怠,並且腳踏實地精進,就能恆持道心,進入菩薩的初地,也就是「歡喜地」。

曾經有人問我:「師父,我有個把月的時間都沒有發脾氣和起煩惱了,這樣算是『菩薩』了嗎?」

行菩薩道不只是一個月,哪怕是十年、百年,都還不夠,一定要盡形壽、盡未來際的時間不斷地實踐。才能到達目的地——菩薩的歡喜地。若是只有一、兩個月的時間,只不過是「歡喜地」的起步而已!

例如:佛陀的弟子中,阿難是「多聞第一」,佛陀所講的教法,點滴都流入阿難的心中。不過,佛陀卻對他說:「阿難,雖然我所說的教法,你都聽到了,但是,你真正的體會與佛法大海相比,只不過是指尖上的一滴水而已。」

從這句話,我們就能體會到:平時在降伏心中的煩惱時,究竟能維持多久的時間呢?其實,若肯下功夫就不難,最困難的是「時間」;若能恆久而不退轉道心,那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要起歡喜心也很簡單,不過,如果是短暫的歡喜或有分別心的歡喜,仍無濟於事。其實,人生的快樂就在於歡喜,有歡喜才有幸福。所以,為了我們的幸福,為了成就道業,一定要時時培養歡喜心。

有心與無心

但是,要保持歡喜心,有時候也會感到非常困難。就拿「定力」來說,要能不受環境的影響並不容易,像最近我就體會到失眠的滋味。

常常有人說:「我晚上都睡不著。好苦呀!」

我常會回答她:「我們是忙得沒時間休息,而妳竟然會睡不著,一定是想得太多了,把事情放下就會馬上睡著了。」有一天晚上,我卻被「無心」的東西所擾亂,以致「有心」而失眠。那天半夜十二點半左右,我忽然被一陣念佛聲驚醒,對方念得好起勁、好認真!我心想:現在是幾點了?是誰念佛念得那麼認真?環顧四週,才發現原來是鬧鐘的念佛聲。或許是我時間設定錯誤,才會在三更半夜裡傳出如此認真的念佛聲。

本來我想去關掉它,但心裡又想:可能它只響個五分鐘或十分鐘就會自動停止吧!我決定和它周旋看看,它無心、我有心,看我能不能在念佛聲中,心很輕安而無罣礙地睡著。

結果呢?十分鐘過去了、二十分鐘也過去了……,看看時間已經一點零五分了,它仍是「無心」地念下去:而我這個「有心」人,也很認真地一直聽,聽得心好煩啊!於是,我只好起身把鬧鐘的定時鈕按下,念佛聲才嘎然停止。

心繫臭皮囊

這件事讓我想起,曾有一位修行四十多年的老修行者,平時若有信徒即將往生,他都會對人家說:「身體是一個臭皮囊。時間到了,就要把它丟掉、不要有罣礙,這樣才能解脫。」並且請家屬不要吵他、要趕快為他念佛。

但是,一旦自己這個臭皮囊將腐爛、壞死時,他一樣會很煩惱、心放不下。

我去探望他時,對他說……「這就是你常常說的『臭皮囊』啊!不要把死看得那麼重,專心念佛吧,」

他說:「法師,我過去也都是這麼對別人說,可是現在真的很痛苦!你教我怎麼放下呢?」

我說:「用念佛來轉化心念吧!」

他說:「我也知道要念佛,可是,現在我真的念不下去啊!」

他臨命終時,一些法師都圍在他的身邊念佛。因為他是「半路出家」的,他的俗家眷屬——媳婦、女兒一直要靠近探望,而他雖然講不出話來,還是一直招手希望他們過來。但是,法師們為了不讓他的心受眷屬牽絆而不得解脫,堅持不讓他們接近。試想,這是多麼痛苦啊!當一息尚存時,哪怕先前已有幾十年的修持經歷,到最後卻還是放不下。

所以「有心」時,難免就有煩惱。

轉凡夫心為佛心

我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學佛,就是要轉凡夫心為佛性,要把凡夫的煩惱心除去,必須經過洪爐的鍛煉,才能錘煉出雜質而成鋼,再製成精良的用具。

在清淨的地方修行,不是真正踏實的學佛。唯有在複雜的人我是非中,才有機會讓我們磨練與學習;環境越惡劣,越能練就純良的本性。

凡夫心多煩惱,諸佛和菩薩的心則清淨無染;因為佛菩薩已經達到「無染心」的境界,所以能顯現清淨的本性。就如上文提到的鬧鐘,它無心、我有心;無心的境界很自在,不管是不是休息的時間,只要設定的時間一到,它就開始慇勤地念佛。若覺得不需要時,把按鈕按一下,它就會靜下來,不會抱怨主人讓它念得那麼久,也不會埋怨:「你不要我,便把我按掉。」

但是,「人」就不一樣了。如果有人正在用功念佛,旁人只是輕輕說一聲:「你不要念得那麼勤,執著於用功,而忽視該做的事!」

他通常會回答:「你嫌我太勤?好啊!我可以輕鬆一下。」之後若教他再繼續用功,他就會說:「我不要念佛、拜佛了。」這就叫做「有染心」。

我們若能把「有染心」轉變成「無染心」、把凡夫心轉成佛心,就能時時慇勤、歡喜。歡喜心就是清淨心,沒有人我是非,沒有「我所愛的人」,也沒有「我所怨的人」,沒有了愛與怨,就能時時保有清淨的歡喜心。

歡喜心要盡形壽、盡未來際持續地培養,才能達到菩薩的「初地」。這說來簡單,但是經過分析之後,實在也不容易,難在於需要有耐心和恆常心,有了它,就能轉心念而逐漸顯露佛性。

四大與人生

關於人生世間,我們所要認識的有「大乾坤」與「小乾坤」。大乾坤就是整個宇宙之間,天地萬物包括季節氣象,若有不調順時,我們都會有特別的感覺。

例如艷陽高照時,就會感到很炎熱。往往有特別的感覺時,就是「不調」,沒有什麼感覺時,才是「順調」。人們應該珍惜「沒有特別感覺」的時段,才是真正健康、幸福的人生。如大乾坤四大調和時,我們不會感到特別熱,否則稍微動一下就汗流浹背,讓人很煩躁,這就是「火大不調」。

下雨天時,要外出辨事就很不方便,這也是一種「感覺」。像這次澳洲的水災很嚴重,從電視畫面上看到,滔滔洪水已淹沒了多少縣鎮鄉村!這場水災,不知造成多少人無家可歸,又有多少的生命因而喪失?雨水造成的影響,輕者是外出不方便,重者造成家園流失,甚至生命的傷亡,這叫做「水大不調」。

再則「風大不調」。近年來常有超大型的颶風,吹毀了很多城市、縣鎮、鄉村、農田、房舍,一陣強風來襲,便使得他們的家園滿目瘡痍,這就是「風大不調」。花蓮在一個多月前也有颱風,瞬息之間大街小巷變得面目全非,風夾著水、帶來大雨,整個銅門村莊就這樣被毀滅了,這叫做「風大不調」。

還有「地大不調」。過去花蓮曾經發生四級的地震,天搖地動,令大家飽受一場驚嚇。而菲律賓竟然也曾經地震達到七級多,毀損了許多人命和豪華的建築物。一些風景優美人潮不斷的觀光地區,也在瞬息間全部塌陷。

人的生命就在一瞬間被埋沒了,有的人當場死亡,但也有奇跡出現,幾天前的新聞報導提到,有一位廚師被埋在瓦礫堆中,正巧有一個縫隙能呼吸,就這樣過了近十天;他不僅活了下來,而且只受到輕傷。問他是怎麼活下來的?他說是靠雨水。人可以幾天沒食物吃,就怕缺少水分,有了水分,生命就能維持下去。

看看一場震災,當地不知喪失了多少人命與財產,幾十年的經營同樣毀於一旦,這稱為「地大不調」。

以地理學來說,地層並非整片都是平的,而是一塊塊的地塊連結堆疊而成,地塊會受氣候影響,地熱溫度較高時,就會膨脹起伏而引起摩擦;天冷時則會收縮,內部就產生縫隙而引起震動。

善用健康的時光

在志工早會時,我問醫院的志工,這幾天有沒有看到什麼特殊個案?有一位志工菩薩對我說:「師父,我看到一個老人好可憐,她氣喘,喘個不停,醫生一直在照顧她,」一直檢查、換不同的藥,還是一直喘。她的孩子在一旁陪伴也不知如何是好;病人辛苦,照顧的人更辛苦,醫生也是無可奈何。」可見不論是大乾坤(天地)、小乾坤(身體)只要順適,則是健康而幸福的。

所以,我常對志工說:「你們平時會感覺到呼吸是這麼困難的事嗎?人生最寶貴的時光就是在沒有特別『感覺』的時候,這也是最健康、最幸福的時候!若是感覺到身體某個部位不適,那就是它有了毛病,才會發出信號讓我們『感覺』到。」

人生真正要學的,就是要學得輕安自在,不要有異樣的感覺,這就是幸福。若能善用健康的時光,珍惜生命的使用權,就是有價值的人生。

我們要行菩薩道,一定要保持歡喜和慇勤,這是進入菩薩地的初階,也就是第一歡喜地。因為歡喜就是幸福,快樂就是菩薩;面對一

一切境界,都能歡喜快樂、不計較人我是非,就是菩薩的初地。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

寵辱誰能不動心

寵,是得意的總表相。辱,是失意的總代號。當一個人在...

反觀深究心佛一如

靜坐時,當反觀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

雖然控制不了妄想,但是要知道什麼是妄想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如...

【推薦】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

在楞嚴經當中就是說,你整個修行的起跑點,第一個出發...

心為萬法之根源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關於心地法門。一個老嫗住在深...

如我無心,則物亦隨無心而化矣

吾嘗靜而思之,天下未始有吉凶也。吉凶之生,生於毀譽...

達摩大師無心論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而見形。今...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證嚴法師:靜思懺悔

△ 人因自覺而成長,因自滿而墜落;自我批判的認錯心...

幸與不幸,完全由自己而定

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來到佛陀講經說法的祇樹給孤獨園...

證嚴法師:惜時惜命

無論是學業、事業、道業,一切是時間的累積;好人活久...

證嚴法師:福報的來源

有錢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反正福到財至,福...

為什麼會感覺到空虛

有人發短信問我:人為什麼有時會感覺到空虛呢? 顧名...

這樣去觀想才能減少痛苦

佛教導說:要經常思惟,現在我們生存的現實和周圍環境...

少施獲大福報的僧福田

昔日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淨住說法,當時城中有九十六...

沒空的哥哥

人生無常,把握當下最可靠。 佛典中有這麼一則故事:...

龍王和他的女兒

龍王伊羅卡帕塔,在迦葉佛時,雖然是一位比丘,卻不夠...

七佛譯經師--鳩摩羅什大師

鳩摩羅什(西元 344-413年),龜茲國人(新疆疏勒),自幼...

每天早上盥洗後就做這兩件事

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閑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

七種不退轉之法

古印度時,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弘...

要做正信佛弟子,必須先受三皈依儀式

佛寶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法寶是指...

蕅益大師:阿彌陀佛像讚

一指光,周法界。十念成,皆自在。 感應道交,生佛無礙...

黃智海《佛法大意》

印光老法師鑒定 皈依弟子黃智海演述 佛經上說,萬法...

臨終昏迷助念還有作用嗎

問: 臨命終時被業力牽引而流轉六道,這個業力是今生還...

【佛教詞典】瞿曇仙

(人名)過去世之大仙名。甘蔗王依此仙生出,如上所引...

【佛教詞典】行向補特伽羅

【行向補特伽羅】 p0609   瑜伽二十六卷三頁云:云何...

【視頻】淨界法師《人生要盡量思維光明面》

淨界法師《人生要盡量思維光明面》

【視頻】地獄眾生的拯救方法

地獄眾生的拯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