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疏卷第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疏卷第十

沙門法寶撰

分別世品第三之三

論。無明何義。自此已下大門第二釋十二支名義 就中有四。一釋無明。二釋名色。三釋觸支。四釋受支。自餘八支指餘文釋 就初有二。一正釋其名。二別證有體。就前文中先問後答此則問也。

論。謂體非明。此則答也。答中有三。前二不正答。後一舉頌正答 就不正中有二。一以非明故名曰無明。二以明無故名曰無明。此是前答。所以名無明者。以非明故。

論若爾無明應是眼等。難也。若體非明名曰無明。眼等六根。色等六境。除無漏明竝體非明應名無明。

論。既爾此義應謂明無。第二轉釋。以明無故名曰無明。

論。若爾無明體應非有。破也。若明無故名曰無明。無明即應明無為性。無明若以明無為性。無明即應體非有也。

論。為顯有體義不濫餘。已下第三頌正釋也 為顯有體。異明無也 義不濫餘。異非明也。

論曰至非親友無。舉喻顯也就中有三。一舉親.非親喻。二舉實.非實喻。三舉等言等餘非法等喻。此即是初親.非親也。此非親友唯取所對怨敵名非親友。非是體非親友。異親友故名非親友。不是親友無故名非親友。

論。諦語名實至亦非實無。舉第二也。

論。等言為顯至非異非無。舉第三也。

非法。謂不善法 非義。謂不善義 非事。謂不善事等 是彼法.義.事敵對故不是異法等法無等也。

論。如是無明至非異非無。此合釋無明也。

論。云何知然。問也 自此已下第二別證有體。所以知體非異於明。及是明無。

論。說行緣故。答也。答中有二。一略答。二廣答。此略答也。說行緣故既是行緣。明知非是異明餘一切法。亦非無體是明無也。

論。復有誠證。此下一行頌廣釋也。

論曰至說名無明。釋頌文也。就中有三。一證非是異明無。二證非是惡慧攝。三證不是非見慧。此文初也。無明既是九結中一結。三縛中一縛。十隨眠中一隨眠攝。三漏中一漏。四軛.四瀑流等中是一軛.一瀑流。故知非是異明眼等餘法。亦非全無猶如菟角。而可說為結等事故。故有別法說名無明。

論。如惡妻子至應名無明。此第二證非惡慧也。先問後答。此則問也。

論。彼非無明至故非無明。答也。惡慧之中有一分慧是五見故。既非九結等有見結.無明結等別。故知是見不是無明。

論。若爾非見慧應許是無明。此第三也。就中。先問.後答。此即問也。

論。不爾無明至共相應故。答也。答中有二。一以無明見相應故。二以無明能染慧故。此是初也。

論。又說無明至異慧能染。此第二也。貪能染心貪既非心。故知無明染慧非即慧也。

論。如何不許至何理相違。經部救也。經言無明染慧非定相應。諸染污慧間雜善慧令不清淨名之為染。何理相違。如貪染心令不能解脫。豈必現起與心相應方說能染。貪既不定。故知無明亦非相應間雜善慧故名染慧也。

論。雖復能遮至此說為善。論主評取有部義也 准此。論主不定執一宗。理長即取。

論。又執煩惱皆是無明。述異計也。此師意說。一切煩惱皆不了境竝是無明。

論。此亦應同至無明染心。准前遮遣者。若諸煩惱皆是無明者。一結.縛.隨眠.漏.軛等中不應別說無明結等。二亦不應與見.貪.嗔等相應。見等即是無明。不應自相應故。三或亦應說無明染心。

論。若謂此中就差別說。牒外救也。外救一切煩惱總名無明。別名為貪.嗔.慢等。經說貪染心不說無明能染心者。說差別名不說總也。

論。應於染慧不說總名。反難也 難雲。若貪染心說差別名雲貪染心。因何染慧即說總名雲無明染慧。

論。既許無明至其相云何。外人問也。

論。謂不了知諦寶業果。論主答也。

論。未測何相至如無明說。外人出過。

論。此謂了知所治別法。論主答也。

論。此復難測其相是何。外人未了問也。

論。此類法爾至唯可辨用。論主重釋。

論。大德法救至恃我類性。述異說也。此大德說無明既即是餘經所說恃我類性。

論。異於我慢類體是何。論主問大德也。恃我慢類即是九慢類。此即我慢之差別也。異於我慢類.性是何。

論。經言我今至異於我慢。引經例釋 如是知已如是見已。此是佛自說言如是知四諦已。如是見四諦已。即是三無漏中已知根也。或具知根 諸所有愛(謂一切貪也)。諸所有見(謂五見也)。諸所有類性(謂無明也)。諸我我所執(正理論雲。以過重故故重說也)。我慢執(正理論雲。攝一切慢)。隨眠(正理論雲。此攝疑.嗔二隨眠)。斷遍知故(得一切結盡遍知)。無影(謂無煩惱得也。如空行影故)。寂滅(得有餘涅槃也。佛未無餘涅槃故也)。故知類性異於我慢(已與我慢別說故也)。

論。寧知類性即是無明。論主徵也。雖知別說不是我慢。寧知類性即是無明也。

論。不可說為餘煩惱故。貪慢見等經雖已別說.疑.恚惑等復非是類。已說在彼隨眠之中。十隨眠中唯有無明未說只可說為無明。不可說為餘煩惱故。

論。豈不可說至故應且止。論主難也。貪.見.我慢以經別說。不可說為貪.見.我慢。餘慢.疑.恚經既不說。寧知不是餘慢等也 等謂等取疑.恚二惑。此是異師意也。論主敘而為難。所以得知。正理論雲。有說餘慢是類性攝。彼說不然。諸言流至我慢中故。我慢執言攝諸慢盡(此意諸言流至我慢。即言諸慢。既言諸慢故知攝盡)。應如愛等各盡無遺(諸言流至愛等中故)然於此中勝者別說。我我所執。是諸見根。故於見中別顯二種(此諸言流至見中。理合攝一切見盡。以我我所見諸見根本勝故重說之)。為攝疑.恚說隨眠言(疑.恚雖不名顯隨眠中攝)。勝煩惱中無明未說。為別顯彼說類性言。遍與惑俱(隨種種惑相不同故名之為類)。遍往諸趣故名類性。類是行義。是類之體得類性名 今評正理此釋自是一家之別無決定證。如說隨眠如何即知定攝疑.恚不攝無明。言諸遍流即謂我慢攝餘六慢。若謂我慢攝餘慢者應但言慢。經不應以我慢標別。如說其愛。若謂以我慢勝利標別我名。故知說我不攝餘慢。如我我所見此見言下不攝四見。進退推尋不能通釋論主之難。

論。名色何義至今應辨名。已下一句。第二釋名。行.識二支如別處說。故今越次釋名色也。

論曰至何故稱名。問也。何故四蘊實非是名而稱名也。

論。隨所立名至故說為名。答也 答中有二。先總答。後別釋。此總答也 隨所立名於義轉變故說為名者。正舉名也 隨根.境勢力於義轉變故說為名者。四蘊似名故稱名也。正理論雲。佛說無色四蘊名名。何故名名。能表召故。謂能表召種種所緣。若爾不應全攝無色。不相應法無所緣故。不爾表召唯在無色。如釋色名所說無過。佛說變礙故名為色。去.來.無表.及諸極微。雖無變礙而得名色。以無色中無變礙故變礙名色非不極成 准正理論亦以四蘊表召同名故標名稱。此論以四蘊轉變而緣。同名轉變詮表故標名稱。

論。云何隨名至色味等名。別釋名也。

論。此復何緣至轉變而緣。此釋無色四蘊轉變同故標名稱也。

論。又類似名。與名同無色聚故。婆沙十五雲。所以四蘊名名。答佛於有為總分二分。謂色.非色。色是色蘊。非色即是受等四蘊。非色聚中有能顯了一切法名。故非色聚總說為名。

論。隨名顯故。四蘊微細難知。隨名顯也。婆沙雲。色法麁顯即說名色。非色微隱由名顯故說之為名。

論。有餘師說至故標名稱。述異釋也。正理論雲。又於一切界.地.趣.生能遍趣求故立名稱。非無漏無色不得名名。雖非此所明而似此故。又於無色隨說者情總說為名。不勞徵詰。

論。觸何為義。此下第三明觸支也。六處如前已說故此不明。越次明觸。此中有三。一明六觸。二明二觸。三明八觸。此下第一明六觸也。

論曰至乃至意觸。此就所依根分六觸也。

論。此復是何。問也。此觸是何為體。

論。三和所生至有別觸生。答也。觸體難辨寄因以說。

論。且五觸生至如何和合。難也。俱在現在可說和合。三世各異如何和合。

論。此即名和合至同順生觸故。答也。即意在過去。法在未來。識現在緣。此名和合。一以因果義故。二以同一果故。謂根.境.識三同順生一觸。此是因果義。成同一果也。此因果義成同一果義名為和合。婆沙一百九十七雲。答此和合有二種。一俱起不相離名和合。二不相違同辨一事名為和合。五識相應觸由二和合故名和合(已上論文) 言不相離者。即以同世為不相離。非謂同聚。以眼.耳等見色聞聲不同處故。

論。諸師於此覺慧不同。維經部師說。即三和合名觸。薩婆多部別有觸生。

論。有說三和至說名為觸。述經部計。彼以經說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說名為觸不說別生。故知三外無別觸也。

論。有說別法至故觸別有。述有部計。彼以六六經中說六根.六境外別說六觸。故知六觸不是根.境。別有觸也。

論。說即三和至非法處攝。述經部師通有部引六六經也。勿以說六根.境已更別說六觸。即謂六觸別有實體。勿受.及愛。說法處已更別說有六愛.六處。即謂受.愛非法處攝別有體也。

論。無如是失至差別而說。有部救也。無有如是重說法處之失。法處有多種故。有是受.愛.及觸。復更有餘不相應等眾多法處。經說六外處者。說餘法處。經說六受說受。經說六愛說愛。經說六觸說觸。由此說法處已。更說六受.六愛.六觸汝宗離觸無別有三。可觸及三差別而說。

論。雖有根境至便成無用。此破外救也。經部救雲。根之與境若發識時名為三和。不發識時名為六根.六境。遮彼雲。雖有根.境不發於識可三和外別說根.境。識若起時定託根.境。若有識起即是三和。如何說三和外更說六觸。

論。有餘救言至總立為觸。有餘經部救也。此師意說。根.境有不生識即非識因。識有不託根.境非根.境果 今詳此釋。若未來實有此義可然。若法現在即無斯理。雖復有處無識。無有識不依處。識生必託根.境起故。此以是未來.彼同分。不生與根合識也。是不正義。

論。說離三和至出現樂等。此有部通經也。有兩釋。第一釋雲。我部所誦經文異此。不言三法聚集和合名為觸也。第二雲。三法聚集和合是生觸因。令說此名觸。是因取果名。如說諸佛出世能生樂故名樂。

論。如是展轉至說有別觸。結前有部也。

論。即前六觸複合為二。已下第二明二觸也。

論曰至就所緣立。此釋二觸也。有對觸名從所依立。以所依根是有對故。增語觸名從所緣立。所緣境中異於五識不唯緣義。意兼緣名故名為增語。增語謂名。五不緣名。意增名故名為長境。此從所緣長境為名 了是青者。了青名也。即是意識遍緣名.義。

論。有說意識至就相應立。述異說也。此師說。意識緣境因語為增上故方能緣境。此即意識名為增語。觸與增語相應故名增語。此從相應名增語觸。

論。即前六觸至復成八種。已下第三明八觸也 就中有三。一明等相應觸。二愛.恚相應觸。三受相應觸。

論曰至無覆無記。此明第一明.無明.非二相應三觸也。

論。無明觸中至共相應故。此明第二愛.恚觸也。一切染觸名無明觸。一切染中愛.恚數行。故於染中別標此二。

論。總攝一切至不樂受觸。此明第三順受觸。

論此三能引至名為順受。釋順受也 此有三釋。一能引受故。因於觸境若違.順故。二以是樂等受所領故。三以能為受行相依故。受起行相依於觸故。

論。如何觸為受所領行相依。重問後二。

論。行相極似觸依觸而生故。答也 行相極似觸。釋上樂等受所領故 依觸而生故。釋上能為受行相依。

論。如是合成十六種觸。總結上也。

論。受何為義。已下第四釋受支也。於中有三。一正釋受支。二明意近行。三義門分別。此下第一正釋受也。

論曰至但依心故。此從六觸分六受也。復就所依合其六受為二受也。

論。受生與觸為後為俱。經部問也。

論。毘婆沙師至俱有因故。有部答也。

論。云何二法至義可成立。經部責也。生既同時於俱有法如何有力。受若未生。觸亦未有。如何生受。觸若已生。受亦已生。已生之法有何功能觸生於受。

論。如何不立。有部反問經部師也。

論。無功能故。經部師出不立因也。

論。於已生法至重說何用。有部責經部因與宗同也。如說聲是無常。以生滅故。生滅。無常。義意無別。如何非因證無常宗。汝言二法俱時而生。宗即是二法相望無功能義。我今問汝不立所因。還重答言無功能故。與前何別。重說無用。

論。若爾便有互相生失。經部轉破也。二法同時而生如何互為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不應道理。

論。許故非失至亦互為果。有部答也。我宗許二互為因果 今詳。此答與本文不順。本諍觸生受義。此即不是二互相生。與俱有因。義意有別。何因有部作此釋耶。今釋此疑。雖本問觸生受義。而今我便別諍同時因果。有部許有。經部不許。故有部以俱有因答。

論。仁雖許爾至受所生觸。自此已下經部出過。一違教失。二違理失。此即是初違教失也。

論。又此義非理至先意後識等。此第二出違理失也。

論。先後因果至有所造色。有部救也。因果有二。有同時。有異時。如所引教理即是異時因果。我宗亦許有極成同時因果。如眼根.色境.與識同時。而根.境生識。非識生根.境。四大.造色如影與芽豈非俱有。而芽.大種生影.造色。非影.造色生芽.大種。此亦有教理也 今詳。此釋與本文相順也。

論。此中亦許至何理能遮。經部通也。四大造色。五識依根。亦許前後何理能遮。

論。如影與芽豈非俱有。有部不能遮前教理引出同時因果法也。

論有說觸後至緣觸生受。述經部宗上坐釋也。此師意說。後念識依前念根.境生。第一念根.境第二念識生。即於此時三和合觸。此觸即用三和為體更無別法。至第三念方生受也。

論。若爾應識至非皆是觸。有部出過 若爾應識非皆有受者。三和時識未生受故 諸識亦應非皆是觸者。受位中識非是觸故。

論。無如是失至無非是觸。經部救也。觸時之識有前位受故非無受也。受位時識是後位觸故無非是觸。

論。此不應理。有部非也。

論。何理相違。經部問也。

論。謂或有時至同緣一境。有部出違理也。謂或有時違.順二觸不同。前後復色.聲境別。因前違境受位緣色觸。生後順境緣聲觸位受。此即違順不同。色.聲境別。欣.戚性殊。如何相生 或應許受此心相應非與此心同緣一境者。從前違境及緣色境觸。生後順境.及緣聲境觸位受時。心既三和名後位觸。應同後念受境不與前念受同一境。若許此理壞相應義。

論。既爾若許至斯有何過。經部轉計。若境別者許成觸識不與受俱。許受俱識而體非觸。緣差故然。斯有何過。

論。若爾便壞至心品恆俱。有部出過。觸之與受是大地法。彼定一切心品恆俱。如何說言有心無觸有心無受。

論。彼定恆俱依何教立。經部問也。

論。依本論立。有部答也。

論。我等但以至當依經量。經部救也。就中有二。一不信本論。二釋本論文。此即初也。

論。或大地法義非要遍諸心。此第二釋本論文。本論中言受等諸法大地法者。非謂要遍一切心也。

論。若爾何名大地法義。有部責也。如我所釋遍一切心名大地法。若不要遍一切心者。何得名為大地法也。

論。謂有三地至名大地法。經部答也。有三種三地。若法遍此三種三地名大地法。非是要遍一切心品。

論。若法唯於至非本所誦。乘便明善大地等。大不善地是今所增非本論先有。

論。若於觸後至俱起受想思。有部以經部不信本論。與出違經過也。經言三和俱起受.想.思。如何說觸.受時別也。

論。但言俱起至何違須釋。經部通經。就中有二。一總非言不違經。二為通釋。此即初也。經但言俱起受.想.思不言觸俱。此即通前念觸俱時起後念受.想.思也。故經非證。

論。又於無間至故彼非證。第二通釋經也。縱汝觸起受.想.思是觸與受等俱義者。俱有二種。有同時俱。有無間起。亦名為俱。如經說慈俱行修念覺支。慈是有漏心。覺支是無漏心。慈.覺支俱。故知前後非同時也。觸.受說俱義亦如是。

論。若爾何故至離於受等。有部重引經證。既言相雜。明知同時。

論。今應審思至作如是說。經部不定問也。經通二釋。同一剎那。同緣一境。竝得言雜。此雲相雜。為是何雜。

論。於壽與煖至定約剎那。有部引例證是剎那。於中有二。一引例證。二責違經。此即初也。壽與煖俱既說相雜。故知此雜亦是剎那。

論又契經言至而不名觸。此是第二責違經也。經言三和。如何觸.受位識非三和合。受位三和而不名觸。

論。故應定許至受等俱生。總結有部宗也。

論。傍論已終應辨正義。已下半頌。第二分一心受以為十八意近行也。

論曰至顯乘前起後 頌云 此復成十八者。乘前分為六受及分二受。此複分成十八故是乘前起後。

論。此意近行十八云何。問也。

論。謂喜憂捨各六近行。答。此三受各緣六境分為六近行合為十八也。

論。此復何緣至為所緣故。此責分成十八所以。就此之中有三問也。若由自性但應有三。若由相應應唯有一。若由所緣應唯有六。

論。此成十八具足由三。答也。由自性故分為三受。由唯意相應故。唯取喜.憂.捨三不取苦.樂。由所緣故各分六種。由此十八不增減也。

論。於中十五至皆通二種。明雜.不雜緣也。喜等各別緣境故名不雜緣。若別緣法境亦名不雜緣法意近行。若兩合緣乃至五.六合緣皆名雜緣法意近行。

論。意近行名為目何義。問也。

論。傳說喜等至數遊行故。答也 傳說喜等意為近緣於諸境中數遊行故者。即是意與喜等以為近緣。喜等於境數遊行故。喜等名為意近行也。

論。有說喜等至數遊行故。述異說也。此是喜等與意為近緣故。令意於境數遊行故名意近行也。婆娑一百四十九有三釋。二釋同此論 第三釋雲。又依意故近境而行名意近行 又云。於境捷利樂數分別故名為行 正理論雲。喜等有力能為近緣。令意於境數遊行故。若說喜等意為近緣。於境數行名意近行。則應想等亦得此名。與意相應由意行故。

論。如何身受非意近行。問也。

論。非唯依意至故亦非行。答也。准此答文以依意故名近。分別故名行也。

論。第三靜慮至何故不攝。問。第三定樂唯依意故應名為近。在意分別應名為行。何故不名意近行也。

論。傳說初界至意近行故。答也。有兩釋也。一以初界無故。二以無對苦根意近行故。

論。若唯意地至廣說如經。此作違經難也。

論。依五識身至唯意地攝。已下通經。於中有三。此第一釋。如文可解。

論。又彼經言至故不應難。第二經自簡也。經言眼見色已。故知在意不應為難。

論。若雖非見至隨明瞭說。第三明經說有餘也。於中有二。一據明瞭也。總不見.聞等亦起色等近行。二見色已亦容起聲等近行。此是初也。隨明瞭說言見色已起緣色意近行。非謂起緣色等意近行。皆因見.聞等也。若不爾要須見.聞等後起者在欲界中不見色界色。不聞色界聲。不觸色界觸。應無緣彼三意近行。在色界中無鼻.舌.識。雖有身識不能緣下觸。應無緣欲界香.味.觸等意近行也。

論。見已等言至根境定故。此是第二據不雜亂。

論。為有色等至一近行不。問也。有唯一色唯生喜受。或唯生憂。或唯捨不。

論。有就相續非約所緣。答也。就人有異。謂人於境違.順不同。於此起喜不起憂等。若約所緣即通三也。婆沙四十九雲。問頗有色等決定順喜。乃至決定順捨耶。答依所緣故無。依相續故有。謂有色等或時可意。或不可意。或於彼可意。於此不可意。於餘非可意非不可意。有說。色等於親品順喜。於怨品順憂。於中品順捨 正理論雲。續生.命終。唯捨近行。非憂與喜。捨任運得故。及順彼位故(順命終也)。唯有雜緣諸捨近行能正離染。以意近行但有漏故(若通無漏即有緣滅不雜緣法念住斷惑也)。唯捨非餘(有漏無閒。及前八解脫。在未至定故也)。諸加行道中亦有喜近行。非無閒.解脫.根本定攝故。最後解脫道容有喜近行(入根本者有喜意近行也)。

論。諸意近行中幾欲界系。已下。第三義門分別。於中有二。一界地體緣門。二有漏.無漏門。此兩行半頌第一門也。

論曰至五所緣故。釋欲界意近行.及緣三界多少。欲界具三受故。具有十八意近行也。具有六境緣欲界境亦具十八也。欲界意識三受。俱能別緣色界四境故具十二也。以色界中無香.味故無香.味各三也。欲界三受。俱容得緣無色法處。所以有三。以無色界無五境故闕十五也。

論。說欲界系至謂法近行。述色界初.二定體.緣。此地有喜.捨二受故。欲界具六境故。緣欲界境具十二也。色界無香.味故緣色唯八也。無色界中唯法處故。唯有喜.捨二法近行。

論。三四靜慮至謂法近行。述三.四定。於此定此地意唯捨受。容緣欲界故唯六也。若緣色界即唯有四。謂除香.味。無色界唯有一。捨法近行也。

論。說色界系至唯一謂法。述無色界空處近分意近行也。此有二說。一許別緣下。二不許別緣。若許別緣通有四捨意近行也。若不別緣唯一雜法捨近行也。

論。四根本地至如後當辨。述四無色根本.及上三邊同也。

論。此意近行通無漏耶。此下第二半頌漏.無漏門。於長行中便明成就多少門也。

論曰至唯是有漏。此述唯有漏也。正理釋雲。所以者何。長養有故。無漏諸法與此相違。有說。近行有情皆有。無漏不然。故非近行。有說。聖道任運而轉故。順無相界故。非近行體。近行與此體相違故。

論。誰成就幾意近行耶。已下明成就也。於中有三。一問。二答。三破有部。此即初也。

論。謂生欲界至唯染污故。答也。此明生欲界者未得色界善心。即是未得未至定等。此於欲界具成十八具成善.染。若成上者唯是染污。成上惑故。染不緣下。由此初.二定唯八喜捨。緣自地四境故。三.四定四唯捨。緣四境故。四無色一唯捨。緣一法故 皆不緣下唯染污故。釋所以也。

論。若已獲得至如應當知。謂已獲得色界善心。初定有十。謂捨六喜四。未離欲貪具憂根故欲成一切。上地多少數如前說。正理欲界等中。皆得緣不系也。

論。若生色界至謂通果心俱。明色界成欲一也。生無色界定不成下故略不論。成色多少准前可知。故不重述。

論。有說如是至經義有殊。第三論主假為異說破有部也。

論。所以者何。有部更問。

論。非於此地至是意近行。論主答也。唯染污受可意相牽數行境界名意近行。善.無記者。不能引意相牽數行境故。非意近行。

論。云何與意相牽數行。問也。

論。或愛或憎或不擇捨。答也。

論。為對治彼至知法亦爾。此引證也。既六恆住對彼喜.憂.捨三。故知此三唯染污。與意相牽數行境故治彼名住。

論。非阿羅漢至故作是說。證唯染也。既說羅漢有六恆住。無數行境。故知羅漢善喜.捨非意近行也。

論。又即喜等至謂諸善受。重引經證言。喜等者等取憂.捨。此三若染污者緣色等六成十八耽嗜。此三若善緣色等六為十八出離。合為三十六也。此是大師所說非餘能說。故言大師句也。善受既非耽嗜。明非與意相牽數行境也。婆娑四十六明六恆住。一百二十九。一百九十。明耽嗜受。正理救雲。如何定知於諸境界或愛或憎或不擇捨方是近行。非如先說諸離欲者。或阿羅漢。於有漏事雖全分斷而有有漏喜等現行。不名近行此有何理。又以何緣。唯六恆住遠分所治貪等相應雜染喜等方名近行。非餘有漏善喜等受。又彼自說差別言故。非染近行定有極成。謂彼自言但為遮止雜染近行故作是說。即以許有非染近行非六恆住正所遮遣故。毘婆沙所說近行非與正理契經相違。又諸有漏皆名雜染。既許雜染皆名近行。與此宗義有何相違 婆沙一百三十九雲。若生初定成就欲界一法捨意近行。即通果俱。總緣色等為境故。有說成就三。謂色.聲.法捨意近行。此心若緣所起身表。即有緣色捨意近行。此心若緣所起語表即有緣聲捨意近行。此心若緣所變化事。以總緣故。即有緣法捨意近行。有說。成就六捨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總別緣故 今詳。三解據義各別不相違也。第一師據化事心唯法捨近行。此心不唯緣一境故。第二師說。據化事心.及發身.語業心。唯緣色.聲故。第三師說。通六近行。通取化事.發業及餘通果心。亦容別緣六境界故 有人云。初師為正。初師意發業心亦兼緣能造觸故者。非也。若能造觸亦心緣。起善.惡二業例亦應然。應同所造通其善.惡。

論。如是所說至無量差別。略說受支如上所說。若廣分別無量不同。

論。何緣不說所餘有支。自此已下餘指別文。

論曰至隨眠品當說。指餘文也。

論。此諸緣起略立為三。自此已下有兩行頌舉喻顯也。

論曰至煩惱業事。此中煩惱總有五喻。此文即是第一喻也。

論。如龍鎮池至相續無窮。第二喻也。

論。如草根未拔至趣滅滅還起。第三喻也。

論。如從樹莖至數起惑業事。第四喻。

論。如糠裹米至應如是知。第五喻也。

論。如米有糠至能感異熟。此中明業總有三喻。此所舉文第一喻也。

論。如諸草藥至更不招異熟。第二喻也。

論。如花於果至應如是知。第三喻也。

論。如熟飲食至應如是知。喻異熟果也。竝如文可解。

論。如是緣起煩惱業事。已下一頌。大文第九明四有餘義。

論曰至無潤功能。此明生有唯染污也。然通一切。若生欲界即三十六。色無色界各三十一。皆能結生。不簡上緣.無漏緣等。

論。然諸結生至現起纏垢。明除隨眠餘纏.垢等不能結生。

論。雖此位中至煩惱現起。明結生位心雖昧劣。由數習力邪見等惑皆能現起。

論。應知中有至猶如生有。此明中有結生剎那同生有也。

論。然餘三有至善染無記。明餘三有通三性也。

論。於無色界至可立中有。明無色界無中有所以也。

論。頌中不說至許具四有。釋頌意也。

論。有情緣起已廣分別。已下三行頌大文第二明四食也。

論曰至由食而住。此明四食是佛說也。

論。何等為食。問。

論。食有四種至四識。列四名也。

論。段有二種至翻此為麁。此釋段食。於中有三。一問細麁。二明界系。三明體性兼釋名。此文初也 污蟲者。謂因津污濕氣而生。即細濕生蟲。餘文可解。

論。如是段食至生上界故。此文第二界系分別。正理論雲。非上界身依外緣住。色界雖有能益大種。而非段食。如非妙欲。如色界中雖有微妙色.聲.觸.境。而不引生增上貪故不名妙欲。如是雖有最勝微妙能攝益觸。而畢竟無分段吞噉故非段食。雖非段食攝。而非無食義。如喜雖非四食中攝。而經說為食。以有食義故。如契經言。我食喜食。由喜食久住如極光淨天。若爾欲界亦應唯口分段吞噉方名段食。不爾。欲界吞噉為門。餘可相從立此名故。非於色界小有吞噉。可令餘觸從彼為名。是故二界無相類失。若人生在北俱盧洲離段吞噉壽豈斷壞。雖不斷壞。而所依身形色疲損苦為存活。若爾何故彼由食住。香等為食非要吞噉。彼定常嗅如意妙香。或觸可愛風等妙觸。又彼身中有能益煖。或非欲界皆資段食。亦非段食定唯欲界。從多。就勝。故作是言。下有。上無。不應為難。

論。唯欲界系至分分受之。第三出體兼釋名也。

論。光影炎涼如何成食。問。若欲界系香.味.觸三皆是段食。復言口.鼻分分受之。光.影.炎.涼既無口.鼻分分受義。如何成食言不簡也。

論。傳說此語至如塗洗等。有兩釋。如文可解。正理論雲。然段食體事別十三。以處總收唯有三種。謂唯欲界香.味.觸三。一切皆為段食自體。可成段別而吞噉故。乃至。又諸飲等亦名段食。皆可段別而受用故。豈不求食為除饑.渴。如何饑.渴亦名為食。由此二種亦於根.大能增益故。如按摩等。又於飲食無希欲心身便疲損故二名食。又有饑.渴方名無病。故為食事此二勝餘(十三事者。十一種觸。香.味二境也)。

論。色亦可成至何緣非食。此問色非食所以。

論。此不能益至境各別故。答也。聞香等時能益自根。見色時不能益眼故非是食。先益自根後及餘身可名為食。當不能益自根.大種。況能及餘 言解脫故者。謂已離欲者。

論。有時見色至而無益故。通釋伏難。正理論雲。色處何緣不名為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以契經說。段食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要入鼻.口牙齒咀嚼。津液浸潤。進度喉咽墮生藏中。漸漸消化味勢熟德。流諸脈中攝益諸蟲乃名為食。爾時方得成食事故。若在手.器以當為名。如天授名那落迦等。雖彼分段總得食名。而成食時唯香.味.觸。爾時唯此為根境故。若總分段皆名食者。聲.不相應亦應是食。非聲等物在彼段中。可如香等亦名為食。以不相續無形段故。非無形段不相續物。能住持身可成食事。又如何知色處非食。身內攝益根.大功能。如香.味.觸不別見故。爾時不生彼境.識故 云云乃至 若爾何故於契經中。稱讚段食具色香.味。為令欣樂兼讚助緣。如亦讚言恭敬施與。豈即恭敬亦名段食。具正.助緣。如有讚花林具花.果.影.水。豈影與水亦即是林 云云乃至 又舉色相表香.味.觸亦妙可欣故作是說。經何不讚食具觸耶。讚具色等已說觸故。非有惡觸具妙色等。故有妙觸不說自成。又唯觸處是真食體。讚此食體有色.香.味。故經說食體無缺減。

論。觸謂三和至通三界皆有。明後三食體.及界系等。

論。如何食體不通無漏。問所以也。

論。毘婆沙師至為滅諸有。舉婆沙師答。

論。又契經說至故非食體。舉體答也。

論。言部多者至為何所目。問。

論。此目中有至說中有故。答也 求生。是中有五名中一名。

論。何等為五。問五名也。

論。一者意成至暫時起故。答五名也。

論。如契經說至起謂中有。此引經說中有名起 有壞自體起者。謂死有壞本有自體中有起也 有壞世間生者。謂無情法因滅果生。

論。又經說有至為第四句。重引經證。此之二經皆證中有名為起也。正理論雲。如是四食體總有十六事 十六事者。觸為十一。香.味為二。觸.思.識三。又正理說思食唯與意識相應。唯後三食說有漏言。顯香等三不濫無漏。何緣無漏觸等非食。食謂能牽能資諸有。可厭可斷愛生長處。無漏雖資他所牽有。而自無有牽有功能。非可厭.斷愛生長處。故不建立在四食中。即由此因望他界.地。雖有漏法亦非食體。他界地法雖亦為因能資現有。而不能作牽後有因故不名食。諸無漏法現在前時。雖能為因資根.大種。而不能作牽後有因。雖暫為因資根.大種。而但為欲成已勝依速趣涅槃永滅諸有。自地有漏現在前時。資現令增能招後有。由此已釋段食為因招後有義。謂觸等食牽後有時。亦牽當來內法香等。現內香等資觸等因令牽當有。亦能自取當來香等為等流果。是故段食與後有因同一果故。亦能牽有故名為食。然香.味.觸體類有三。謂異熟生.等流.長養。由外香等覺發身中內香.味.觸令成食事。故所說食其理定成。

論。又部多者至說名求生。述異釋也。

論。幾食能令至求生有情。問。此四食中幾食能令阿羅漢增長。幾食能令餘有情增長。

論。毘婆沙師說至老死緣故。已下明二種皆因四食住。諸有愛者亦由段食資當有故。引世尊說。四食皆為老死緣故。此中意證段食亦引當有。如前引正理釋。此明段食資現亦資當也。

論。亦見思食至望絕便死。已下明思食正牽當有亦兼資現。已下引兩事證。如文可解。

論集異門足至卵即敗亡。引集異門證其思食於現有資。

論。此不應然至忘則命終。此是論主正本文也。今詳。此文若證思食義則不應。若各別論不思議力用義即無違。

論。起念母思在於觸位。述起思時。謂十二支觸支時也。

論。諸有漏法至說食唯四。問廢立所以。

論。雖爾就勝至能起當有。此略答也。段食.觸食能益現勝。思.識二食引當勝故。故唯說四。

論。言所依者至業為勝。釋前二食也。

論。言當有者至最為勝故。釋後二食也。

論。故雖有漏至唯說四食。總結上也。

論。前二如養母至生未生故。舉喻顯也。

論。諸所有段皆是食耶。問。能資身者有食用。無能資身無食用故不名食也。

論。有段非食至皆有四句。此答。唯其段食。餘三亦有四句。可知。

論。頗有觸等至無漏觸等。此明資益而非食。前說有食而非益也。且就不益不名為食。理實不益亦是食攝。

論。諸有食已至資根及大。此明有損亦名食也。但於二時隨有一益即名為食。

論何趣何生至皆具四食。明四生.五趣皆具四食。

論。如何地獄有段食耶。問。

論。鐵丸洋銅豈非段食。答也。

論。若能為害至識食亦爾。難也。就中有二。一違前四句。二違品類足。此二皆說為緣資益方名食故。如何乃言洋銅.鐵丸亦是食耶。

論。彼說且依至皆有四食。答也。前四句中及品類足且說資身。毘婆沙說據得食相。由斯故說鐵丸.洋銅得食相故亦名為食。孤獨地獄亦有唯益無損段食。如人中食。故說五趣皆具四食 准此論文八地獄中無益身食。

論。世尊所說至林中異生。因明四食問施食得果不同人也。論有作是釋至諸有腹者。述異釋也 論彼釋非理至挍量難勝。論主破 就中有二。一違文故。謂經說施贍部林中一異生故。今言所有一切住贍部洲非是一故。二一切贍部異生理勝一百外道仙。何足為奇挍量嘆勝。

論。有言彼是近佛菩薩。述第二異釋。

論。理亦不然至阿羅漢故。論主破也。施近佛地菩薩得福勝施俱胝阿羅漢。如何此中對外道仙挍量勝劣也。

論。毘婆沙者至順決釋分。此述婆沙一百三十評家釋也。

論。此名與義至自所分別。論主破。得順抉擇分名贍部異生無所憑據。既無文證即是婆沙自所分別。婆沙一百三十引經與此有少異引經雖別大意皆同。然釋贍部洲異生有異。

論。後身菩薩至此說應理。論主自評取此釋。與第二釋近佛菩薩有何別者。近佛菩薩非決定在贍部洲中。後身菩薩決定即在贍部洲中。然前有難。彼獲施福勝施俱胝阿羅漢故。

論。爾時菩薩至且言勝百。通前難也。

論。理必應然至對預流向。重審定也。所以得知理決定爾。以彼經中先將外仙對彼異生挍量勝劣。後重將彼離欲外仙。對預流向挍量勝劣。故知異生勝預流向失挍量法。先多後少故。若謂異生是順抉擇分等者。即應將彼異生對預流向。挍量勝劣雲施異生劣預流也。

論。已說有情至有死生等。自此已下兩行半頌。大文第三明死生受識等。正理論雲。今應思擇。於前所說中等四有。死.生二有唯一剎那。於此時中何識現起。此識復與何受相應。定心.無心得死生不。住何性識得入涅槃。於命終時識何處滅。斷末摩者其體是何 此論略故舉前二問等後問也。

論曰至初結中有。答第一問。舉其六位唯有意識以釋死.生唯意識也。所說生言應知亦攝初結中有。此位亦唯是意識等。故與生有同亦名生 中有初心亦名中有不名生有。既是中有。憑何文證亦得名生 正理論雲。本論亦有以生聲說結中有位。有欲界系見.修所斷二部諸結一時獲者。謂上界沒欲界生時。此等生言說中有始 由此頌說生言兼攝中有。

論。死生唯許至不順死生。答第二問。正理論雲。以死.生時必昧劣故。由此故說下三靜慮唯近分心有死生理。以根本地無捨受故。

論。又此二時至必非無心。略答第三.第四問也。謂死.生位非是在定亦非無心。

論。非在定心至能攝益故。別以三因證在定心無死.生也 地界別者。謂身在欲界等入上界.地定等。不可異地心而命終受生。縱令界.地同者定是加行起故。亦不可說命終等也。又定亦是能攝益故。正理論雲。而非在定心有死.生理。非界.地別有死.生故。設界.地同極明利故。由勝加行所引發故。又在定心能攝益故。必由損害方得命終。諸在定心非染污故。必由染污方得受生。異地染心亦攝益故。加行起故無命終理。異地染心必勝地攝。何容樂往劣地受生。故彼亦無能受生理。一切異地淨無記心。加行起故無命終理。非染污故無受生理。

論。亦非無心至無受生故。別明無心無死.生也。正理論雲。又非無心有命終義。理相違故。死有二種。或他所害。或任運終。無心位中他不能害。有殊勝法住持身故。處無心位不任運終。入心定能引出心故。謂入心作等無間緣。取依此身心等果法。必無有別法能礙令不生。若所依身將欲變壞。必定還起屬此身心方得命終。更無餘理。又有契經。證無心不命終。故契經說。無想有情由想起已從彼處沒。非無心位可得受生(云云多釋)。

論。雖說死有至而無異熟。唯無記涅槃。答第五問也。

論何故唯無記得入涅槃。問所以。

論。無記勢力微順心斷故。答所以也。正理論雲。劣善何故不入涅槃。以彼善心有異熟故。諸阿羅漢厭背未來諸異熟果入涅槃故。若爾住異熟應不入涅槃。不爾。已簡言厭背未來故。何不厭背現在異熟。知依現異熟永斷諸有故。依現異熟證無學果。知彼有恩不深厭患。諸阿羅漢深厭當生。故命終時避彼因善。唯二無記勢力劣故。順於昧劣相續斷心。故入涅槃唯二無記。

論。於命終位至識最後滅。答第六問。寄問起也。

論。頓命終者至亦心處滅。答也。阿羅漢人無所往後有故於心處滅。

論。有餘師說彼滅在頂。述異師說。此師意說。涅槃最勝故於頂滅。

論。正命終時至一處都盡。釋上識滅處也。識無方所不可辨處。隨身根滅處言識滅處也。

論。有漸命終者至是謂末摩。答第七問。即以身中有異支節名為末摩。無異物也。正理論雲。謂於身中有別處所。風.熱.澹盛所逼切時。極苦受生即便致死。得末摩稱。

論。若水火風至故得斷名。釋斷名也。風.水.火等能觸便命斷名斷末摩。非謂如斬薪等分為二分名之為斷。正理論雲。好髮語言譏刺於彼隨實.不實傷切人心。由此當招斷末摩苦。

論。地界何緣至隨所應起。釋地不能為斷末摩所以。

論。有說此似外器三災。述意說也。

論。此斷末摩天中非有。明斷末摩有.無處也。

論。然諸天子至非定當死。此明天中小衰相也。

論。復有五種至必定當死。此明天中有大衰相。正理論雲。此五相現決定命終。設遇強緣亦不轉故。非此五相諸天皆有。亦非此五一一皆具。總集而說故言有五。如何得知非一切有。由教.理故。教謂經言。三十三天有時集坐善法堂上。共受法樂中有天子福壽俱終。即天眾中不起於坐俄然殞沒都不覺知。經說諸天五衰相現經五晝夜然後命終。寧不覺知不起於坐。理謂衰相皆是不善圓滿業果。非一切天皆同集此不善業故。

論。世尊於此至何謂三聚。自此已下大文第四明三聚眾生也。

論曰至三不定性聚。列三聚名也。

論。何名正性。問。

論。謂契經言至是名正性。答正性也。此無餘斷即是有餘.無餘涅槃。即此涅槃名為正性。正理論雲。何故唯斷說名正性。謂此永盡邪偽法故。又體是善常。智者定愛。故世尊亦說聖道名正性。經說趣入正性離生故。

論。定者謂聖至故名正定。釋正定也。此謂得無漏斷得不越七生得涅槃故。

論。諸已獲得至何非正定。問也。若以定得涅槃名正定者。得順解脫分善定得涅槃。何不從此名為正定唯取聖人。

論。彼後或隨至不名正定。答也。此有四釋。一或後時墮邪定故。二得涅槃時未定故。三非如預流.極七返有等。四彼未能捨邪性故。

論。何名邪性。問也。

論。謂諸地獄至是名邪性。答也。謂三惡趣名為邪性。正理論雲。何名邪性。謂有三種。一趣邪性。二業邪性。三見邪性。即是惡趣.五無間業.五不正見如次為體。

論。定謂無間至故名邪定。釋邪性也。即是定墮地獄故名邪定。

論。正邪定餘至可成二故。此釋第三不定聚也。非定屬一得不定名。住增上忍.及第一時時少不說。及未捨見邪性故。

俱舍論疏卷第十

霜月七日夜半點了

闇眼彌疲燈下。

覺樹記

以興福寺慈恩院本一交了乘忍法師

 

上篇:俱舍論疏

下篇:比丘尼受戒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十二門論疏

十二門論序疏 大業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疏一時講語。此序...

因明入正理論疏

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詳夫。空桑啟聖...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一 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 佛祖之道...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本地分中略錄名數) 天親菩薩造...

佛說尊那經

佛說尊那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註音版】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

佛說大乘智印經

佛說大乘智印經卷第一 西天三藏寶法大師賜紫沙門智吉...

【註音版】讚觀世音菩薩頌

讚觀世音菩薩頌...

佛說太子慕魄經

佛說太子慕魄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般舟三昧經

佛說般舟三昧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佛說古來世時經

佛說古來世時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

合部金光明經

合部金光明經序 《金光明經》者,教窮滿字,金鼓擊於...

【佛教詞典】摩訶衍

(術語)具曰摩訶衍那Mahāyāna,譯曰大乘。聲聞緣覺...

【佛教詞典】心念羯磨三相

亦名:心念法有三、心念羯磨三品 子題:但心念、對首心...

供養三寶的錢,最好別指定用途

供養三寶,供養時指定這些錢要做什麼,一指定了它只能...

讓溫暖瀰散

你看出了一條狗的寒冷,給它墊上了溫暖的棉絮,它躺在...

天人長壽而不能永恆

一般人很難想像,內心的寧靜和壽命的長短有很密切的關...

現在人學佛不得力的原因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

大乘思想為什麼要強調福慧雙修

我們前面講到,當時窮子遇到父親的心態叫做心懷恐怖,...

同樣的佈施,為何受福不同

為什麼信佛好多年了,還沒有什麼成就,什麼原因呢?我...

貧女燃燈供佛蒙佛授記

曾有一段時間,釋迦牟尼佛住在給孤獨精舍,波斯匿王非...

我們在吃掉世界

就在我們生活著的城市,每天,在無數的飯店酒樓,無數...

不論在哪裡,心變了一切都變

出世的心就是出離世界的心,入世的心就是來到世界的心...

法華經記載的21位大阿羅漢

1、阿若憍陳如: 他是佛最先度的五比丘之一。佛在菩提...

釀酒賣酒者應當這樣懺悔

【原文】 賣酒者當自念云:五穀本以養人,今糜爛為酒,...

皈依後,道教禮拜可以嗎

問: 皈依佛教後,道教禮拜可以嗎? 大安法師答: 皈...

【視頻】《地藏經》聆志居士讀誦

《地藏經》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