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疏卷第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疏卷第十七

沙門法寶撰

分別業品第四之五

論。如是已辨至名業道。已下半頌。大文第二。釋業道之名。

論曰至而造作故。釋後貪.瞋.邪見三業道也。貪等體非是業。與思相應思是業性。依貪等轉。依貪等行。依貪勢力而造作故。如人依道。由此貪等體雖非業。是業道也。

論。前七是業至立業道名。釋前七業道。前七業道是業性。故名之為業。思業依託為境轉故名業道也。此七是業。是業之道。立業道名。

論。故於此中至俱極成故。釋此中業道名通兩類。前七具二。謂業。業道。後三唯一。謂但業道。雖不同類。而一業道名通兩處。餘故兩類總得名為業道 如世典者。正理論雲。世記論也 世記論中亦不同類。而一為餘得通名故。如在天.地類別同名形等。

論。離殺等七至類此應釋。類不善業道釋善業道。

論。此加行.後起何緣非業道問也。加行.後起應名業道。思亦緣彼為境轉故。

論。為此依此至異此不然。答也。此有三答。正理論雲。理亦應說。而不說者。為本。依本彼方轉故(述曰。為根本起加行。依根本有後起。本得此名。末不名道) 第二解雲。根本麁顯說麁品為業道 第三釋雲。令內.外物有減.增故。如.殺.盜等令物增.減。前.後二分不爾。由此二分不名業道。婆沙一百一十三雲。所居名外。壽等名內 婆沙雲。問何故名業道。答思名業。業所游履究竟而轉為業道 問若爾一切無記。

論。應問彼師。論主意雲。非此是我義。因何問我。應問彼師。

論。然亦可言至皆名業道。論主為彼師釋。此貪.瞋等是惡趣因。因是道義。與惡趣為道 或貪.瞋等互相因起。更互相乘皆名業道也。

論。如是所說至差別云何。已下兩頌。第三義便明斷善根。

論曰至能斷善根。此舉初句答。前問。諸斷善根由何業道 答雲。唯上品邪見業道此釋能斷。

論。若爾何緣至最初所除。難也。若謂唯邪見斷善根者。即違本論云何上品不善根。謂能斷善根者。不善根體謂貪.瞋.癡。邪見非不善根如何說能斷善根。

論。由不善根至被賊燒村。答。於能引處說所引業。

論。何等善根為此所斷。問所斷善。

論。謂唯欲界至先不成故。答也。將欲斷善欲界中思。色.無色善先退不成。邪見不能斷上界善等。

論。施設足論至三界善根。難不斷上二界善根。

論。依上善根至非彼器故。斷欲善。上二界善得更遠故。此身不是上善器故。

論。何緣唯斷生得善根。問欲界加行不斷所以。

論。加行善根先已退故。答。正理論雲。加行善根將斷善時最初捨故。

論。緣何邪見能斷善根。問也。

論。謂定撥無至彼果異熟。答也。正理論雲。此斷善根何因何位。謂有一類先成暴惡意樂隨眠。後逢惡友緣力所資。轉復增盛故。善根減不善根增。後起撥因撥果邪見。令一切善皆悉隱沒。由此相續離善而住。此因。此位斷諸善根。

論。有餘師說至解脫道別。敘異斷。分撥因果邪見。二道別也。

論。有餘師說至勢力劣故。敘異師說。無漏緣.他界緣.隨眠緣中不增。唯相應中增。由力劣故不能斷善。

論。如是說者至有強力故。述正義。煩惱不定。有准因中增者亦得至上品。強力故。無漏緣.他界緣亦至上品能斷善根。

論。有餘師說至見所斷惑。敘異說也。

論。如是說者至邪見所斷。述正義也。

論。若作是說至名斷善根。引本論證九品斷善正也。既有最後所捨者。亦有前品捨者。故知非一品斷。

論若爾彼文至能斷善根者。餘師引本論難。本論既雲上品不善根能斷善根。故知唯一品斷。本論二文便自相違。

論。彼依究竟至名能斷善根。答。由上品不善根能斷下下品善根。由斯故說上品不善根能斷善根 正理雲乘前為問。其理已成。謂此乘前所斷微善。即問能斷上不善根。前微善根既下品攝。後能斷者理上品收。故於中不勞徵難。

論。有餘師言至如見道中。敘異說也。

論。如是說者通出不出者。述正義也。

論。有餘師說至末易捨故。敘異說。彼師意說。因其善根發得律儀。律儀是末。善根是本。末捨易本。故先捨也。

論。如是說者至品類同故。述正義也。正理論雲。諸律儀果有從加行。有從生得善心所生。若從加行善心生者。律儀先捨。後斷善根。然斷善根加行.根本皆名斷善根。依此故說斷善根位捨諸律儀。若從生得善心生者。隨斷何品能生善根。所生律儀爾時便捨。捨能等起。彼隨捨故。

論。為在何處能斷善根。問處所也。

論。人趣三洲至阿世耶故。

答阿世耶者。此雲意樂。

論。有餘師說至唯贍部洲敘異說也。

論若爾便違至東西洲亦爾。破異師也。兩洲若不斷善因何極少成八根耶。

論。如是斷善依何類身。問。

論。唯男女身志意定故。答。扇搋等身志意不定。不能斷善。

論。有餘師說至皆昧鈍故。敘異說也。

論。若爾便違至男根亦爾。破異說。男.女既同極少八根。

故知皆能斷善。

論為何行者能斷善根。問行者也。

論唯見行人至如惡趣故。答也。

論此善根斷其體是何。問體也。

論善斷應知至非得為體。答也。

論。善根斷已由何復續。問續善也。

論由疑有見至名續善根。答也。婆沙三十五雲。誰住疑心續。誰住正見續。有作是說。轉身續者住疑心續。現法續者住正見續。評曰應作是說。此不決定 又云若 善根續便能起耶 評曰應作是說。此不決定 正理論雲。謂續善位。或由因力。或依善友。有於因果欻復生疑。所招後世為無為有。有於因果欻生正見。定有後世先執是邪。爾時善根成就得還起不成就得滅名續善根 述曰。夫言疑者必有.無二緣不定名之為疑。或先有後無。或後有。若先有後無。能生邪見不能續善。若先無後有。能生正見此能續善。故正理雲。所招後世為無為有。此論雲。此或應有者。亦是先執為無。後或應有。

論有餘師言九品漸續。述異說也。

論如是說者至氣力漸增。述正義也。婆沙雲。評曰應作是說。九品頓續漸次現前。乃至。應從地獄死當生地獄者。三品善根得亦在身成就。亦現在前。當生傍生.鬼六品。當生人.天九品。

論。於現身中能續善不。問續善也。

論。亦有能續至非餘位故。答。有兩類。若不造逆斷善根者。於現世中亦有能續。若造逆人斷善根者。於現世中定不能續。彼人定於地獄將死及將受生時續。准此文證。地獄生時雖續善根。續善根已受地獄也。造逆之人定至生有經劫等故。

論言將生者至謂彼將死。釋將生.將死 彼死者即是於地獄中將死時續。

論。若由因力至應知亦爾。此釋二時續善異所以。

論。又意樂壞至應知亦爾。釋不造逆人現世續善現續善不同所以。婆沙雲。若於地獄中有中。受斷善根邪見異熟果者。彼於地獄生時續。若不受者死時續。彼果盡故能續善根。所以者何。如邪見與善根相妨。彼果亦爾。若依施設論說。一切斷善皆非現續 正理論雲。謂世有人撥無後世名意樂壞。而不隨彼意樂所作非加行壞。見壞。戒不壞。見壞。戒亦壞。斷善根者應知亦爾。非劫將壞及劫初成有斷善根。壞器世間增上力故。相續潤故。行妙行者不斷善根。以心堅牢有所樂故。

論。有斷善根至謂除前相。已下四句分別 布剌拏。此雲滿。舊云富樓那。訛也。此人斷善而不造逆。故非邪定。是第一句 未生怨即是阿闍世王。造逆故是邪定(依大乘非邪定)信三寶故不斷善根。是第二句 天授舊云提婆提多。此人破僧。出佛身血。殺阿羅漢。故是邪定。亦斷善根。故是俱句 俱非可知 正理論雲。斷善邪見。破僧妄語。當知定招無間異熟。餘無間業或招無間。或招所餘地獄異熟。依婆沙三十五更有問答。施設論說。若害蟻卵無少悔心。應說是人斷三界善。問若現法中續善根者。彼命終已生地獄耶。答彼不決定生於地獄。唯有轉身續善根者定生地獄。問若現法中續善根者。彼現身能入正性離生不。評曰應作是說。彼能引起順抉擇分。亦後能入正性離生。乃至能得阿羅漢果。問殺斷善人。與害蟻卵。何者罪重。評曰應作是說。若依罰罪殺斷善人。得罪為重。得邊罪故。若依業道害蟻卵重。以彼成就諸善法故。問於何處受斷善根果。答於無間地獄受彼異熟果(與正理亦同)問斷善邪見於眾同分為但能滿。亦能引耶。答亦能牽引。亦能圓滿。有作是說。但能圓滿不能牽引。所以者何。業能牽引眾同分故。評曰。如前說好。邪見相應有思業故。邪見與彼同一果故。

論。已乘義便至與思俱轉。自下一頌。大文第四明業道俱轉。

論曰至從一唯至八。此總舉不善業道從一唯至八。不至九.十。不善業道不並起故。既言與思俱轉。定是思業道同剎那義。不容異解。

論。一俱轉者至隨一究竟。此釋一俱轉。無身.語七。貪等三中隨一現起。若先加行造惡色業。不染心時隨一究竟 正理論雲。貪等餘染及不染心現在前時隨一究竟 此論略故不說貪等餘染。正理雲。有餘師說。身三業道。一一思俱轉。謂殺.盜.邪淫 破雲 理不應然。邪淫必亦。無遣他為故。必貪竟究故。殺.盜自為。亦必二故。設據遣他作應差別言謂於究竟時貪等不起 此論文。前說貪究竟等據自作業。今說思俱轉通遣他作。

論。二俱轉者至或雜穢語。釋二俱轉。如文可解。正理彈雲。經主於此作如是言。謂嗔心時究竟殺業。若起貪位成不與取。或欲邪行。或雜穢語。此亦非理。若自究竟。則應於殺無勞說瞋。此更無容餘究竟故。於盜.邪行說貪亦然。說起貪時成雜穢語。此言闕減。容三成故。若先加行。於究竟時。一一應言貪等隨一。

論。三俱轉者至俱時殺盜。嗔.殺.盜三業道俱時轉也。

論。若爾所說至理應不成。難也。

論。依不異心至決判應知。依不異心造二業說。若異心自作兩業究竟必異。

論。若先加行至隨二究竟。三俱轉也。若先加行言非唯遣他。自作亦得。如先作殺加行。後方死等。或先燃火後燒物等。或先發言後他解等。如是等類。

論。四俱轉者至隨三究竟。四俱轉也。

論。如是五六七皆如理應知者。准釋可知。

論。八俱轉者至俱時究竟。釋八俱轉。

論。後三業道至故無九十。釋唯至八所以。以貪.瞋.邪見不俱起故。

論。如是已說至遮一八五。結前起後。若兼分別受遠離即有俱轉。如文可解。

論三俱轉者至無七色善。明三俱轉。

論。四俱轉者至勤策律儀。明四俱轉。

論。六俱轉者至得上三戒。明六俱轉。上三戒有四業。前五識有二。故成六也。

論。七俱轉者至得苾芻戒。明七俱轉。善意識有三。三種戒有四。一種七也 言。惡.無記心現在前得苾芻戒。第二也七 不言無心得苾芻戒者。此明思俱轉。無心得戒非此所明。不與思俱轉故。

論。九俱轉者至現在前時。明九俱轉。善五識苾芻戒七一種九也 依無色盡.無生智。得苾芻戒。意善二除正見。苾芻戒七二種九也。准此。正受戒容得無學 或靜慮攝盡.無生智現在前時。爾時意二道共戒七三種九也。

論。十俱轉者至得苾芻戒。善意識三戒。復有七一種十也。

論。或餘一切至心正起位。有七支隨轉色七正見相應心有三二種十也。所以言正見相應簡盡.無生智無正見故。

論。別據顯相至有一八五。結別前顯相。引下通相。

論。一俱轉者至得一支遠離。明一俱轉。此是有人不能具受五戒等。但發願期心唯不殺等。正起業時惡.無記心現在前故唯有一。

論。五俱轉者至得二支等。明五俱轉。此亦是期心唯受二支。善意識現前故有五也 等者等取善五識現在前得三支。惡.無記心現前得五支也。

論。八俱轉者至得五支等。此亦是期受五意復有三。故成八也 等者取五識現前受六支 此上所明皆是同時俱。非前.後俱。若直明與思俱轉。即不合取無心位。彼無思故。若兼說業俱轉。即通無心位。爾時亦有業俱轉故。婆沙.雜心乘明思俱轉便兼明業俱轉故通說無心。此論及正理。唯說思俱轉。故不說無心。已上論文。正理有破。俱舍有救。非要法相略而不述。

論。善惡業道於何界趣處。已下有三頌。第五明處成業道也。

論曰至故有瞋恚。明十不善業中。此三那落迦中通現行.成就。

論。貪及邪見至現見業果故。明意二唯成就。無可愛境故貪不現行。現見業果故邪見不現行。於地獄中無離欲故。雖不現行定成就也。

論。業盡死故至無離間語。明餘五不善業無現行.成就也。此色業道若無現行亦不成就 此地獄中總有三例。一通現行.成就。謂麁惡語.雜穢語及嗔。二唯成就。謂貪.邪見。三不現行亦不成就。謂身三語二離間語.虛誑語。

論。北俱盧洲至無惡意樂故。明意三不善業道唯成就不現行。他物已想名貪業道。既不攝我所故無貪也。身.心剛強欲惱害他名為瞋恚。既身.心柔軟無惱害事故無嗔也。不信因果作惡意樂名為邪見。無惡意樂無邪見也。此三離欲捨故。北洲無離欲故定有成就。

論。唯雜穢語至染心歌詠。明雜穢通現及成。

論。無惡意樂故至隨其所應。無身業三。如文可解 身心軟故及無用故隨其所應者。正理論雲。無誑心故無虛誑語。或無用也。常和穆故無離間語。言清美故無麁惡語。北俱盧洲有三例。一意三業道唯成就不現行。二雜穢語通成就.現行。三身三業道.語三業道不成就亦不現行。

論。彼人云何至並愧而別。問.答分別可解。

論。除前地獄至皆通成現。明除前二處餘趣.處中十不善業道皆通現.成。明其同。

論。然有差別至二種俱有。明差別也。如文可解。

論。雖諸天眾至其命方斷。正理論雲。有餘師說天亦殺天。雖天身支斷已還出。斬首.中截則不更生。故欲天中有殺業道。

論。已說不善至謂成就現行。明不善已明善道意三善業道三界.五趣皆通現成。

論。身語七支至靜慮律儀。明七善業。於此二處決定成就定不現行 准此論文。生無想天定不入定。以七善業定不現行故。

論。然聖隨依至皆得成就。明聖人在無色界成就過.未不同。過去唯成曾起。未來五地皆得成就。正理論雲。然聖隨依何靜慮地。曾起.曾滅無漏尸羅。生無色時成彼過去。若未來世六地皆成。二處皆無現起義者。無色唯有四蘊性故。無想有情無定心故 若無色無學定不成就過去七支。得無學果捨向道故。無學身中必不起故。無色有學兩說不同。婆沙一百二十二雲。問若諸學者以世俗道得不還果。曾不現起無漏律儀。便生無色彼云何成就過去身無表業 若不成就。何故此文作如是說。若諸學者生無色界成就過去身無表耶 有作是說。亦有學者生無色界不成就過去身無表業。然此文中但依成就者說。是以無過 有餘師說。得聖果已必起勝果。聖道現前故。諸學者生無色界。必定成就過去身無表業。一百三十二.一百三十四皆同兩說。今詳二說。後說為正。一百三十四第二師後結文雲。是故本論說言。若諸學者生無色界成就過去.未來所造業色。若於彼得阿羅漢果。成就未來所造色。非過去所造色。若謂不爾。本論應說學者生無色界有不成過去所造色 前師通此文雲此文俱依成就者說。是以無過。然前師不釋本論。何故不盡理說。但據一邊而說。無所以也。但據一邊既無切理應順本論。故此論及正理皆同本論說。不言無色有學有不成過去七支。

論。餘界趣處至及成就。此明除無色界餘界。除無想處。餘處中除地獄.北洲。七善業道故所除也。

論。然有差別至皆具二種。此明異也。鬼.傍生有離律儀處中業道。色界唯有道.定律儀所起身.語善業。不成業道。三洲有起三律儀及處中。欲天有道.定律儀.處中二種。

論。不善善業道所得果云何。下一頌。第六明十業道三果差別。

論曰至增上別故。總列三果名也。

論。謂於十種至是異熟果。釋十惡業道異熟果也。

論。從彼生已至等流果別。明等流果。自受其果以損他因故名等流。

論。人中短壽至是殺等流。問。善趣命根無問短.長是善業果。如何短命是殺等流果也。

論。不言人壽至令不久住。答。正理雲。理應釋言。不說人壽是殺異熟。但應說言是殺生業近增上果。謂雖人壽是善業招。而由殺生增上力故。令彼相續唯經少時。以欲界中不善勝善。有增上力能伏善故 若爾何故說名等流果。顯增上果中有最近故。若二俱立增上果名。則不顯果有近.遠別。若謂不然。如何不善以修所斷無覆無記為等流果。與理無違。是故可言即人短壽是殺生業所引等流。

論。此十所得增上果者至增上果別。第三明增上果。由殺生故光澤鮮少。壞他光澤故 不與取故多遭霜.雹(損他物故)。欲邪行故多諸塵埃(污他名故)。虛誑語故多諸臭穢(誑他人不欲聞。故應更檢)。離間語故所居險曲(親番往來難故)。麁惡語故田多荊棘等(語傷人等故)。雜穢語故時儀變改(是說非故)。貪故果少(欲減他物故)。嗔故果辣(辛辣如嗔故)。邪見故果少或無(輕即果少。重即果無)。

論。為一殺業至更有餘。問。

論。有餘師言至後感此等流。此師說同業也。

論。有餘復言至根本眷屬。此說別。

論。此中所說至假說等流。釋疑妨也。五果之中。若親異熟。疎即增上。此中別說等流果者。據果與因相似說也。

論。此十何緣各招三果。問。

論。且初殺業至如理應思。答也。

論。由此應准至如理應說。翻不善三果說善三果。正理論雲。理實殺時能令所殺受苦命斷壞失威光。令他苦故生於地獄。斷他命故人中壽短。先是加行果。後是根本果。根本.近分俱名殺生。由壞威光感惡外具。是故殺業得三種果。餘惡業道如理應思。准二論說因別。為正。

論。又契經說八邪支。已下有一行頌。大文十一。別明邪命 翻八聖道八邪支者。婆沙四十五雲。問此八邪支。幾欲界系。幾色界。幾無色界。答邪見.邪精進.邪念.邪定.通三界系。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唯欲.色界系。色界中唯初定。上地無故 問此八邪支者幾見所斷。幾修所斷。答一見所斷。謂邪見。三修所斷。謂邪語.業.命。餘四通見.修斷。

論曰至由資具屬他。釋貪生重故別名邪命。

論。有餘師執至非資命故。敘異說也。

論。此違經故至翻此應知。引經破餘師說。正理雲。何緣業中先身後語。於八道支內先語後身。以業中隨麁.細說。道支次第據順相生故。契經言尋.伺已發語。

論。如前所言果有五種。已下當品之中大文第三。雜明諸業。就中。有十。一明業得果。二釋本論業。三明引.滿因。四明三重障。五明三時障。六明菩薩相。七明施戒修。八明順三分。九明印體。十明法異名 就第一明業得果中。一總明諸業得五果。二三性相對果。三三世相對果。四諸地相對果。五三學相對果。六三斷相對果 此下兩頌。第一總明諸業得五果也。

論曰至有漏無漏。釋二種斷道。無間道力引起斷得名能證斷。無間道起正斷惑得名為能斷 解脫道正證斷得名為能證。不斷惑得不名能斷 無間道具二能故得斷道名。此有二種謂有漏.無漏。

論。有漏道業至唯除前生。明有漏斷道具五果也 言。俱有者。謂俱生法 言。解脫者。謂無間生即解脫道 言。所修者。謂未來修 斷。謂擇滅。由道力故彼得方起。餘文可解 增上果言除前生者。後是前因。前非後果。無取.與故。正理有一師說。擇滅亦是道增上果。道增上力能證彼故 說非擇滅是心果故。離此更無餘果義故。

論。即斷道中至謂除異熟。明無漏斷道。如文可知。

論。餘有漏善至例此應釋。釋餘有漏善及不善果。有漏故有異熟。非斷道故無離系。

論 謂餘無漏至及離系。釋非斷道餘無漏業。

論。已總分別諸業有果。已下一頌。第一三性相對明果。

論曰至後例應知。此釋最後三門。頌中雲皆如次應知。此言遍前門也。且善.不善.無記三法辨有果數 頌中雲初。即是善業對善業有四果 二即善對不善 三即善對無記。後例同前。

論。謂初善業至及離系。以善對三性也。

論。中不善業至除離系以不善對三性明果 論等流云何。問。不善如何以無記為等流果。

論。謂遍行不善至為等流故。答。謂苦諦下身.邊二見是無記。與自諦下不善為同類因.遍行因.等流果。與餘斷不善為遍行因等流果也。

論。後無記業至除異熟及離系。無記對三性明果多.少。不善等流果如前釋。

論。已辨三性。已下有一頌。第三三世明果。

論曰至為果別者。總牒也。

論。謂過去業至非後業果故。離系果非三世故。非此中明。未來及除等流。無前.後故。所以三果 相應.俱有.能作.異熟因等。通三世故。所以有三。異熟果必前.後故。現在與現在除異熟。

論。已辨三世。已下半頌。第四明地相對果。

論曰至不遮等流。釋頌文也。同地四果除離系。地無攝故 有漏異地有二果。異地無等流.及異熟故 等無間相生故有士用。增上果寬故有增上 無漏異地加等流。異地有同類因故。

論。已辨諸地。下一頌。第五學等相對果。

論曰至為果別者總牒也。

論。謂學業至及等流。以學對三明果。離系.異熟非是學及無學故除之 以非二亦三果。除等流加離系。

論。無學業至為五果。以無學對三明果。無學非無間道故望非二無離系故。餘義准前。

論。已辨學等。已下一行半頌。第六以見斷等相對辨果。

論曰至為果別者。總牒也。

論。初見所斷業至謂增上。以見斷對三門。如見斷法非無為。非異熟果體。對除二果 修所斷法唯非無為。故對之除一果。見道望修道有遍行因故有等流果。無間相生故有士用果。有不善故有異熟果。不障礙故有增上果。非斷道故無離系果 以非所斷法。非無間相生故無士用果。無同類.遍行因故無等流果。非所斷非異熟故無異熟果。見斷非道故無離系果。不障礙故有增上果。

論。中修所斷業至及等流。修斷對三明果也。修所斷有斷道故有離系果。餘思可解。

論。後非所斷業至除異熟。非所斷法對三明果。已上諸門若具釋所以。即費多言論。非為全要。但法略有功者即自解之。

論。皆如次者至略法應爾。釋頌中最下云皆如次應知也。

論。因辨諸業應復問言。已下一頌。大文第二。釋本論三業。

論曰至作意所生。此師說。不善.有覆無記身.語意業名不應作。

論。有餘師言至不合世俗禮儀。第二師釋。兼取無覆無記無軌則二業意業即發身.語者。皆名不應作也。

論。與此相翻名應作業者。標應作業 論有說善業至作意所生。第一師釋。

論。有餘師言至亦名應作。業也。

論。俱違前二至二說差別。釋第三也。隨二師所說。違前二者名為第三。正理雲。若依世俗後亦可然。若就勝義前說為善。謂唯善業名為應作。唯諸染業名不應作。無覆無記身.語.意業。名非應作非不應作。然非一切不應作業皆惡行攝。唯有不善是惡性故得惡行名。以招愛果名為妙行。招非愛果名為惡行。有覆無記雖是不應作。而非惡行攝。由此所行決定不能招愛.非愛果故。

論。為由一業但引一生為引多生。已下半頌。大文第三。明引.滿業。

論曰至方說名生。標有部宗。釋頌文也。

論若爾至多受快樂。經部等難。

論。彼由一業至獲大富樂。答也。

論復有說者至熟有先後。第二師答。

論故非一業至多業所引。總結多釋。

論。勿眾同分分分差別者。與多業引一生果出過。若多業引一生。眾同分前.後因別故。果應隨因分分有別。正理出過雲。若說一生由多業引。或說一業能引多生。如是二言於理何失 且初有失。謂一生中前業果終後業果起。業.果別故應有死生。或應多生無死.生理。業果終起如一生故 二俱有過。一本有中應有眾多死.生有故。或應乃至無餘涅槃中間永無死及生故。何緣定限一趣處中有異業果生。便有生死有異業果起而無死生。一業果終餘業果起。理定應立有死有生 乃至廣說。

論。雖但一業至後填眾釆。明一業為引多業圓滿。

論。是故雖有至多缺減者。明由多業圓故。滿業不同身形有異也。

論。如是二類其體是何。下半頌。第三問非業也。謂二定及得。

論曰至非俱有故。明二定也。無想定招無想異熟及無想天五蘊果 滅盡定招非想四蘊果也。

論。得亦無力至非一果故。釋得也。婆沙十九雲。問得受何異熟果耶。答諸得受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異熟果。色者謂色.香.味.觸。非五色根。彼業果故。心.心所法者。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法。心不相應行者。謂諸得.生老住無常 又云問諸造業者。為先造引眾同分業。為造滿眾同分業耶 如是說者。此則不定。或有先造引業後造滿業。或有先造滿業後造引業。隨造業者意樂起故。

論。薄伽梵下一行頌。大文第四明三障也。

論曰至名為業障。出障體也 恶心出佛身血者。謂殺心若作打。心不成逆也 此五逆業。破僧妄語。出佛身血殺加行。餘殺根本。廣如五逆釋。

論。煩惱有二至名煩惱障。明煩惱障體。無問上.下。但數行者名煩惱障。令對治道無便生故。

論。全三惡趣至名異熟障。出異熟障體。

論。此障何法者。問所障法。

論。謂障聖道及障聖道加行善根。答所障法。

論。又業障中至易見易知。通極難也。正理論雲。何故名障。能障聖道及道資糧並離染故 非唯無間是業障體。所有定業能障見諦。一切皆應是業障攝。謂有諸業造作增長。能感惡趣.卵生.濕生.女身。人.天第八有等。並感大梵順後受業。或色.無色一處二生有。此皆無入見諦理。何緣不說是業障收 見此類中有非定故。謂如是業種類中。皆有強緣可令迴轉。不障聖道及道資糧。故於此中雖有少業不可轉者。不立為障。無間種類皆不可轉。故唯於此立為業障。毘婆沙說。此五因緣易見.易知說為業障。謂處.趣.生果及補特伽羅 處謂此五定以母等為起處故 趣謂此五定以地獄為所趣故 生謂此五定無間生感異熟故 果謂此五決定能招非愛果故 補特伽羅。謂此五逆依行重惑。補特伽羅共了此人能害母等。餘業不爾。不立為障。餘障廢立如應當知 問曰。何故梵天非聖所生。起戒取處不起聖道加行。因何不立為異熟障 答曰。以離染故非障也。非如北洲.無想.三惡趣中不能離染。婆沙一百一十五說五因緣雲。一自性故。謂此五種性是決定極重惡業。二趣。三生。四果。五人。同此論不說處也。准正理論。一義立煩惱障謂數行。一義立異熟障定不能離染。婆沙一百一十五雲。問餘洲亦有異熟。如扇搋等。此中何故不說。答此中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是以前說此中三障皆有餘說(准此論及婆沙。皆云障聖道及聖道加行名之為障。而不說梵王。是有餘說。若准正理。加離染義即是決定) 復有說。此中但說決定為障。彼非決定。由彼有情所有異熟。或有為障。或不為障。是以不說。正理四十三雲。豈不三洲處.扇搋等身非聖道器故異熟障攝 無如是理。以於彼生引業所牽同分相續。可成男等為聖道器。唯三惡趣.無想.北洲。決定無容證聖道義。故唯於彼立異熟障 此釋同婆沙第二釋。扇搋等若前是男身等可入聖道。謂除去等。及先是有根後無根等先非二形後二形等。或先扇搋等後非扇搋等。如有黃門。好救牛黃門事現身變成男等。有說彼處唯居異生。餘處皆容與聖者共。不說是異熟障攝 此釋即有梵王難也。梵王亦唯是異生故。此應以有餘說通。

論。此三障中至後輕於前。明三障輕.重。

論。此無間名為目何義。問名也。

論約異熟果至無間隔義。答也。此唯據受異熟中間無隔名為無間。

論。或造此業至名無間。第二釋也。前約業招其果無有間隔。後就假者證此生無間定墮地獄。俱是中間無隔故名無間。

論。彼有無間至故名沙門。此說如無間道名沙門。由此道有滅惡故。與滅惡法合名為沙門 此業有無間果及有無間法合名為無間 若人名無間由有無間業無間必入地獄。

有此無間業。與此無間業合名無間者。

論。三障應知何趣中有。已下一頌。就趣等分別三障。

論曰至非扇搋等。述處及人。

論。所以者何。問也。

論。即前所說至無逆所以。答。即前所說無斷善.不律儀所以。即是此中無逆所以。

論。又彼父母至觸無間罪。述異師釋。正理論雲。鬼及傍生亦准扇搋等釋。

論。然大德說至如聰慧馬。述異說也 聰慧馬者。如說有馬。人欲取其種遂染其母。色異於常令其行欲。後知是母斷勢而永死。

論。若有人害至心境劣故。明異趣境劣不成逆也。婆沙廣有問答。

論。已辨業障至唯無想處。明餘障通五趣也。三惡趣全是異熟障。人唯北洲。天唯無想。其煩惱障無文簡別。故知五趣全有。

俱舍論疏卷第十七 沙門法寶撰

保延三年八月二十四日秉燭點了

此卷落失不可說盡。

予齡及六十奈俱舍學何  角樹

 

上篇:俱舍論疏

下篇:比丘尼受戒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金剛般若論會釋

金剛般若論會釋卷第一 大乘基撰 一部分三。初敬所師。...

十二門論疏

十二門論序疏 大業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疏一時講語。此序...

因明入正理論疏

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詳夫。空桑啟聖...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一 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 佛祖之道...

佛說菩薩十住經

佛說菩薩十住經一卷 東晉三藏祇多蜜譯 佛說菩薩戒十二...

大乘悲分陀利經

大乘悲分陀利經卷第一 失三藏名今附秦錄 轉法輪品第一...

【註音版】佛說滅十方冥經

佛說滅十方冥經...

力莊嚴三昧經

力莊嚴三昧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達磨大師血脈論

達磨大師血脈論...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註音版】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十不二門

十不二門 唐荊溪尊者湛然述 然此跡門,談其因果及以自...

佛說月上女經

佛說月上女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法師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事理三千

天台宗將理具三千、事造三千合稱為事理三千。又作兩重...

【佛教詞典】四種修習現觀次第

【四種修習現觀次第】 p0463 顯揚十六卷二十頁云:何等...

光明皇后

一千多年前,日本有一座古城,城主的小公主長得非常美...

突破障礙將學佛融入生活當中

末法眾生障深慧淺,這個障有外障、有內障,我們先看外...

這種滿願不是好事

好多人請了占察輪,不知道怎麼用。最重要的是相應,相...

藕益大師《十大礙行》語譯

我是修學淨土宗的初學者。淨土宗以一心念佛,往生西方...

菩薩法的修行核心

外道相善,亂菩薩法。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外道相善,...

死都不怕,還怕活著嗎?

有個年輕人,近來很煩,常躲在酒吧裡喝悶酒。一位調酒...

貪婪的代價

一位古董商有一次在一處僻靜的窮山村裡,發現了一個老...

跨越心靈的柵欄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位從戰俘營逃出來的人,戰後去拜...

能佈施給親人友人,功德更是無量

念《地藏經》和地藏菩薩就能得財富、田宅。那就不用布...

有一個明心見性的善知識非常重要

有時候我們聽古德說:修行是依法不依人。其實這句話我...

念佛功德有七種勝

《甘露疏》云: 一、詞少易行勝,唯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冒死求法心不悔

佛陀涅槃百年後,當時的印度由強盛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所...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善音居士讀誦

《佛說無量壽經》善音居士讀誦

【視頻】《普賢行願品》妙剛讀誦

《普賢行願品》妙剛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