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疏卷第二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疏卷第二十四

沙門法寶撰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三

論。已辨住果至一來向果。下一頌。第二明一來向果。

論曰至轉名家家。釋家家也。從住預流進向後果。斷第六品無間道來。總名一來果.向 於中有二。若具緣者亦名家家。若不具緣但名為向。家家之名由三緣具 將釋三緣。先標。後釋。此文標也。

論。一由斷惑至三.二生故。釋也。斷三.四品不言一.二.五者。以趣果心強故。若斷五必斷六。及無斷一.二品而命終者。故婆沙五十三雲。謂瑜伽師得初果已。為斷欲界修所斷結。起大加行。必無未斷一大品結有死生故。如斷五品必無未斷第六品結有死生義。家家等三有死生故。此中偏說。婆沙六十四雲。生欲界聖者有三事命終。一全離染。二全退。三分離染而命終。異生但有二事命終。一全離染。二全退。無分離染而命終者。生色界聖者有二事命終。一全離染。二分離染。無有退者。色.無色界無退義故。異生但有一事。謂全離染。彼無退故。無分離染而命終故。生無色界聖者.異生。應知亦爾。問何故聖者有分離染而命終。異生不爾。答以諸聖者有無漏定。任持相續令極堅固。異生但有世俗諸定。任持相續非極堅固(云云多釋) 問婆沙三十二雲。預流者趣一來果時。不起定者。加行道時。於欲界六生得非擇滅。若起定者。要至第六無間道時。於欲六生得非擇滅 若斷五必斷六者。何故出定斷惑。不至第五品無間道。六生得非擇滅 答無斷五品不退。於此命終為家家等。不進為一來。於此位中而命終者。故出定者。不至第五品得六生非擇滅者。以容退故。二由成根。謂三.四品對治道也。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二生故。

論。頌中但說至故不具說。釋頌略也。以先說住預流果。後進斷修惑。此類必定成無漏根故頌不說。

論。然復應說至或過此故。釋不說成根說生數也。若唯說斷三.四品惑名為家家。不說受三.二生者。以有雖斷三.四品惑若增進時生不定故。若至一來一間。即生少也。若得現般涅槃。即全無也。若作上流那含。及卻退者。此即復過三.二生也。若進。若退。即非家家。故置生言欲簡此類。非如治根義決定也。

論。何緣此無至未越界故。此釋難也。何緣一來向。斷五定斷六。不還向斷八不斷九耶。此未越界。彼越界故極為障礙。故容斷八不斷九也。

論。應知總有至或二或三。釋天家家。或一天處受三.二生。或二或三天處受三生等。

論。二人家家至或二或三。釋人家家。或一洲處受三.二生。或二.或三洲處受三生等。論中既雲家家總二。謂天及人。以此故知。二攝一切家家盡也。正理論雲。應知總有二種家家。若天家家受三生者。人間受二天上受三。受二生者。人一天二 今詳文意。明家家二生者。即於天上二生等。不是天一人一合為二生。若合為二生。即與一來無別。亦證二生家家天二人一不是天.人各二。又婆沙三十六雲。七生天上七生人中者。此依圓滿預流而說。故人.天有等受七生。然有預流人.天生別。謂天七人六。或人七天六。或天六人五。或人六天五。或天五人四。或人五天四。或天四人三。或人四天三。或天三人二。或人三天二。或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此中且說極多生者故說預流人天各七 准此論文。唯說天二人一等就不同說。亦有天二人二等義亦無違 又準有部。斷惑唯分九品。不言有斷半品惑等。又準家家。若斷三品餘有三生。若斷四品餘有二生。即是斷上三四品惑。此非唯減一生半生。正理論雲。若有七生不必滿七。非家家位中間涅槃何類所攝 攝屬七生。七中極聲顯極多故。由此已顯生未滿前得般涅槃。亦是彼攝。根最鈍者具經七生。非諸利根生定滿七 准此故知。經生斷惑是七生攝。准上論文。家家言斷三.四品惑餘三.二者。亦據極說。此中非無滅三.二生。若斷三品經一生已。總斷餘結入涅槃者。亦是三生家家攝也。二生家家其義亦爾 詳諸經。論說二家家。謂天家家人家家者。若等不等生者皆得名人天家家。若等生者據得道及涅槃者為名。若不等生者據生多感處為名。斷三四品餘三.二生者。據根本者說。言天一人二等。據不滿三.二生斷惑者說 問何故說斷上品惑減生即多。斷中下惑減生漸少。又減生對惑相對如何 答准具惑七生斷三餘三。斷四餘二。斷六餘一。准配可知。然非剋定。既斷七八品俱有半生。故知餘品通融亦非剋定。然預流者具九品惑受於七生。一一生中九品惑潤。具六品惑受三生者。一一生中用六品潤。不分品別。潤生不同。然此但由煩惱多少生有增減。古今妄釋增減生義。亦煩不述。然所受生。若多若少。所有牽引之業。在凡時造。非聖位也。正理論雲。此三.二生由異生位造作及增長。感三.二生業。非諸聖者於聖位中。更能新作牽後有業。以背生死向涅槃故。由此契經說。諸聖者唯受故業更不造新 婆沙五十三雲。一師造。一師不造。兩說之中。然無評也。准正理引經不造為正 五淨居天。若造新業。不造新業。後當分別 今應更述具緣多少。在凡位中先斷三.四。於住果位闕於治根。若次第人斷三.四品生未定者。闕三.二生。七生之人至第四生。復雖三.二生。闕三.四品惑。三生家家至第二生。非二生家家斷三品惑故。

論。即預流者至貪瞋癡故。此釋一來向果。如文可解。

論。已辨一來至向果差別。下一頌。第三明不還向.果也。

論曰至義如前釋。釋一間也。三緣具者名為一間。若闕一.二.三皆非一間攝。頌不說治根如前家家釋。

論。如何一品惑至異熟地故。釋一品惑障得不還。不同一來一品不障。猶如業品三時極障。謂將入忍。及得不還.阿羅漢果斷煩惱時。越彼等流.異熟地故。

論。間謂間隔至說名一間。此釋一間名也。正理論雲。所言間者是隙異名。謂彼位中由有一隙容一生故。未得涅槃 有一間者說名一間者。此則釋人名一間也。

論。即斷修惑至不還果向。此釋不還向也。不還向有兩種。緣不具者但名不還向。三緣具者亦名一間。

論。先斷三四至無漏根故。釋闕緣也。若有依根本地入見道等。定現般者。至此位時。雖成無漏及斷惑等。由闕生故非是家家及一間也。

論。若斷第九至生欲界故。釋不還果。如文可知。

論。此或名曰至總集斷故。釋異名也。雖超越者。先斷二後斷三。次第者先斷三後斷二。兩種不同。至得果時俱集五下分結盡無為一味得故。故二種不還皆得名為五下分結斷。

論。依不還位諸契經中。自此下明不還差別。於中有七。一明七種不還。二明九種不還。三明七善士趣。四明非上界。五明雜修。六明淨居。七明身證。此兩頌第一明七不還也。

論曰至名為上流。不還有七。且對列五名略釋五名。如文可解。

論。言中般者至便般涅槃。釋中般也。正理論雲。言中般者。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已於生結得非擇滅。起結不爾。彼於欲界遇逼惱緣之所逼惱。便能自勉修斷餘結殊勝加行。加行未滿遇捨命緣。遂致命終。由起結力受色中有。厭多苦故。乘前起道進斷餘結。成阿羅漢得般涅槃 乃至 唯欲界沒受色中有便般涅槃得中般名。非色界沒。何緣有學未離欲貪。無中有中般涅槃者。欲界中有依身微劣。於多事業無堪能故。住本有位於欲界法尚難越度。況中有中能越欲界至得應果。多事業者。謂越三界。及永斷除二種煩惱。並得二三沙門果證。住中有位無如是能 又此地中有得般涅槃。唯起此地中所有聖道。初靜慮地中有位中。般涅槃者。唯起自地根本靜慮聖道現前。非未至.中間。難令現前故。在中有位依身微劣。要易起者方能現前 又唯欲界沒往色界生有.中有中。般涅槃者。非色界沒生色界者。以色界中無災害故。若本有位有餘障緣不得涅槃。中有亦爾。

論。言生般者至謂有餘依。釋生般也。中般涅槃兼無餘依。生般涅槃唯有餘依。順正理論。言生般者。謂有一類補特伽羅。由先具造順起生業。及增長故。欲界沒已受色界生。由具勤修速進道故。生已不久成阿羅漢。盡其壽量方般涅槃。約有餘依說為生般。非才生已便般無餘。彼捨壽中。無自在故 准此論文。於生般復作如是釋。不於中般復作是釋。故知中有般涅槃者。得有餘已即般無餘。

論。有餘師說至無自在故。此破異師說也。

論。有行般者至無速進道故。釋有行也。由此唯有勤修道故名為有行。復由無有速進道故在生般後。

論。無行般者至速進道故。釋無行也。雖無速進與有行同。無勤修故在有行後。正理論雲。謂若一類先欲界中依不息加行三摩地力。斷五下分結成不還果。後生色界經於多時。還能進修前種類道成阿羅漢。名有行般。無行般者。與此相違。

論。有說此二至太過失故。破異說也。七種不還皆悉。緣彼有為.無為得涅槃故。應皆名為有行.無行。由此故言有太過失。

論。然契經中至與理相應。此則評取經部宗也。

論。有速進道至便般涅槃。述經部義。無行有速進道利根應先。有行無速進道鈍根應後。無行無功用得利故應先有行多功用得鈍故應後。生般涅槃得最速進最上品道。在無行前此以生般證有行般合在後也。正理論雲。然有經說無行在先。亦有經中先說有行。時既無異。隨說無違。有行可尊故我先說 准此論文。有行.無行在生般後。即二相望不定前後。

論。言上流者至方般涅槃。釋上流也。於中有二。一總釋。二別釋。此文總釋 言上流者。是上行義。前生般者雖生上界。即彼生處而般涅槃更不上生。無上行義。故生般等不名上流。若生色界要轉生上。皆名上流。有上行故。

論。即此上流至為極處故。開為二也。由因.果別分二上流。謂樂定.慧有差別故 由因別者。樂慧上流有雜修定。樂.定上流無雜修定 由果別者。樂慧上流生色究竟。不生無色。樂定上流生有頂天。不生淨居。既言二天為極處故。亦容生下淨居.無色。若不爾者。下四淨居.下三無色。應無羅漢是半超也。

論。謂若於靜慮至方般涅槃。此第一釋樂慧上流。

論。即此復有至遍沒異故。開樂慧為三也。謂全超.半超.一切處沒。

論。言全超者至是全超義。釋第一也。與正理同。

論。言半超者至一導師故。釋第二也。與正理同。

論。言遍沒者至故名遍沒。釋第三也。與正理同。婆沙一百七十四雲。問如說退住初靜慮生梵眾天。作全超.半超.一切處沒上流。彼若退住第二靜慮生少光天。退住第三靜慮生少淨天。退住第四靜慮生無雲天等。彼亦得作全超.半超.一切處沒上流不耶 有說不得。以生梵世。於上不還所應生處無缺減故。依彼建立全超.半超.一切處沒。若退生上地處便缺減故。不依彼立全超等 有說彼亦得名半超。以超少分中間處故 有說亦得具名三種。彼說從欲界沒隨生何處。即於彼上所應生處。亦可施設全超.半超.一切處沒故 問若不還者欲界沒生無色界。亦得作全超等不 有說不得 有說彼亦得名半超 有說彼亦具名三種。此中所以皆如前釋 雖無評文。後二說正。攝人盡故。又上不至色究竟等。亦此三攝。下不從初定故亦此攝。即於此中復說為超。於理無失。若通生處已下。即但名半超。若唯說生處已上。亦有全超義。既有遍沒及半超者。故知。先於欲界得雜修已。後生色界經六七生亦得。由先習故後起雜修。正理論雲。言遍沒者。謂於色界愛味多故。一切處生。由彼遍於四靜慮地十六處所。一一皆有下等愛味。為感生緣。從梵眾天一一處所一生沒已。至色究竟。方般涅槃故名遍沒。由此義准。初靜慮中大梵所居非是別處。即是第二梵輔天攝。若異此者。大梵所居僻見處故。一導師故。必無聖者於中受生。遍沒.半超應無差別。

論。無不還者至況有生於下。釋不還義。與婆沙同。

論。應知此謂至般涅槃者。結樂慧也。

論。餘於靜慮至方般涅槃。釋樂定也。

論。二上流中至有差別故。釋二名也。

論。二上流者至極七返生。釋二上流未至色究竟天及有頂天。皆容中間般涅槃也。如生二.三.四天等處中間般涅槃者。是半超攝。雖不隔越。以超生故亦名半超。

論。此五名為行色界者。此即總結行色界也。

論。行無色者至有差別故。釋樂定也。差別有四。謂生般.有行.無行.上流。准此論文。行色界中有二種別。一得雜修生五淨居。二不得雜修生色界已後生無色 行無色者。在欲界中離色染已生於無色。即是樂定有二種也。一生色界已生於無色。二不生色界生於無色。

論。此並前五至並前六為七。結七數也。即是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無行般。五行色上流。六行無色上流。七現般。若加轉生即有八種。現般分二即有九種。若不生色界。雖有轉生亦名現般。或開為二 正理又云。或應總立九種不還。謂現涅槃分為二種。一於先位善辨聖旨。二臨終時方能善辨 總成八種。更加轉生故成九種 言轉生者。謂於前生已得預流。或一來果。於今生內方得不還。前現般言唯目現世。初得入聖至涅槃者。

論。於行色界五不還中。下一頌。第二明九不還也。

論曰至有差別故。此分那含為三別也。謂中般.生般.上流為三。

論。云何三種至對所顯故。此分中般為三別也。

論。生般涅槃至名為生般。此分生般為三別也。

論。於上流中至有差別故。此分上流為三別也。

論。然諸三種至無雜亂失。此中般中。速是才生中有。非速是次。經久是後 生般中初生即般是速。有行是次。無行是後 上流三全超是速。半超是次。遍沒是遲。

論。如是三種至經久不同。明分三九因也。

論。且總成三至根差別故。此總分三由三因也。唯有起業是中般。有起.生業是生般。有起.生.後業是上流 又下煩惱是中般。中煩惱是生般。上煩惱是上流 又上根是中。中根是生。下根上流。

論。此三一一至成三九別。此明三九三也。中般分三。由根.惑別。其業是同。無生有起故。生般三種亦由根惑有三。不由業也。同有起.生.業故。後三具由惑.業.根也。根.惑可知。業有三者。全超唯有順後受業一生。半超有順後業次多。一切處沒順後受業最多。故言亦由順後受業有差別故分成三種 下結可知。

論。若爾何故諸契經中。下一頌。第三明七善士趣。

論曰至且立為一。列七數也。生中二般各三為六。更加上流足前為七。

論。何獨依此至有學聖者。問也。何故唯不還立七善士趣。不依前果立善士趣。

論。趣是行義至餘即不然。第一答也。趣是行義。不還之人唯行善故名善士趣。前二向.果雖行善業。兼有不善與凡無別。由此不得善趣之名。

論。又唯七種至立善士趣。第二釋也。前就行善名為善趣。此就上行故名善趣。唯不還果唯向上行。不復還下。前之向果。皆於欲界來往生也。雖一間人唯有一生。或上或下。非唯上生。故不名為善士趣也 二釋之中後將為勝。若唯行善名為善趣。無學之人亦唯行善。因何不取。婆沙一百七十五雲。問如生.不生各有三種。上流亦爾。謂全超.半超.一切處沒。何故合說一耶 答生.不生各是一有相續。於中分位差別難知。欲令知故各說三種。上流三種生數自辨。差別易知。是故但隨上行義勝合說一種 復次生與不生一期時促。於差別義唯有爾所易可建立。是故分三。上流時長差別多種。分齊難辨。故合立一。復次生與不生亦有等義。上流亦有別義。欲以二文互相顯故。作如是說 復次生與不生。善士趣相現前易了。以彼速趣般涅槃故。各分為三。其上流者。善士趣相微隱難知。以彼尚經多生死故。但合說一(生謂生般等。不生謂中般)。

論。若爾何故至乃至廣說。引經難也。准經亦取一切有學。因何唯取第三果耶。

論。諸餘有學至往上界故。答也。諸餘有學。就於殺等五種惡中。皆獲得畢竟不作律儀。不善煩惱多分斷故。如是異門亦得善士趣也。今此經中七善趣。然唯行善不行惡故。唯往上界異門唯立七種。非餘有學。婆沙雲。問行無色不還。於行色界不還。有五事勝。謂界勝.地勝.斷煩惱勝.損減蘊勝.三摩缽底勝。何故不立為善士趣 有說。若麁顯易了立善士趣。彼不顯了是故不說 又云。問何故阿羅漢非善士趣 復次趣上生者立善士趣。阿羅漢無生。是故不立 復次趣上果者立善士趣。阿羅漢即是上果。更無上果可趣。是故不立。

論諸在聖位曾經生者。下一頌第四明非生上界。

論曰至般涅槃故。釋。欲界經生聖人。決定不往上界處生。以先了苦受欲界生。其生短促尚難可忍。上界命長深厭不往。故得那含已。由厭不上生。必於現身般涅槃也。

論。若於色界至極有頂者。此明色界經生聖人。以厭心劣容上生也。

論。然天帝釋至佛亦不遮。釋疑難也。以天帝釋緣五死相極生憂苦。來歸世尊死相才除。便作是言為令喜故。又觀遮彼無多益故。佛不遮止。

論。即此已經至練根並退。此釋經欲生及經上生。皆無練根及無退也。

論。何緣不許至有練根並退。問也。

論。以必無故。答也。

論。何緣必無。重問。

論。經生習根至所依止故。二義答也。正理論雲。以曾經生。於自相續蘊積聖道極堅牢故。及得殊勝所依身故。由此彼無練根退理。

論。何緣有學至般涅槃者。問也。

論。以彼聖道至無如是能。此廣答也。如文可解。

論。前說上流雜修靜慮。下一頌第五明雜修靜慮。

論曰至最勝故。此明雜修次第意也。必先修第四後方修下禪。以四禪止.觀均故名為樂行。第四靜慮樂行勝故先修彼定。

論。如是雜修至或是不還。此明雜修靜慮人也。

論。彼必先入至加行成滿。此明雜修加行成也。

論。次復唯從至根本圓成。此明雜修根本成也。

論。前二剎那至以解脫道。此明無間.解脫別也。即二無漏一有漏三剎那心。先從無漏入有漏此二剎那。如無間道正斷障故。第三從有漏入無漏一剎那。已斷障故如解脫道。從其無漏入有漏易。從其有漏入無漏難故。立二無間一解脫道。

論。如是雜修至下三靜慮。明先.後也。先應修彼第四。成滿後方修下三靜慮也 問由雜修故。有往淨居不還全超.半超.等。未知見至亦有此等色不 答亦有。謂彼先住信解種姓雜修靜慮。然後退失。謂彼懼於後復有退時。便修練根成見至姓。從欲界沒生色界中。乘前後能雜修靜慮。故六種姓皆有上流。然無退生下三定者。

論。先於欲界至雜修靜慮。明先.後起 問此雜修定何法為體 答五蘊為體。然於此中婆沙正義。諸世俗智與四法.四類八智間雜而修。

論。雜修靜慮至起煩惱退。此明雜修所為意也。以三緣故雜修靜慮。

論。謂不還中至起煩惱退。明利.鈍不同。學.無學異具緣別也。

論。雜修靜慮為生淨居。下半頌。第六明淨居有五。

論曰至品差別故。分五品也。

論。此中初品至第五品十五。明成品也。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此之三心初成滿時名為下品。重起三心名第二品。更起三心成第三品。四遍五遍重起三心。名第四品.第五品也。即是熏修力漸勝義。由此初三。二六。三九。四有十二。五十五也。

論。如是五品至令感淨居。明由果相屬雖有多心。然唯有漏感淨居也。

論。有餘師言至感五淨居。敘異說。由信增故感初淨居。乃至由慧增故感後淨居。正理論雲。感五淨居。為由業力。為雜修力。若是業力。雜修靜慮則為唐捐。若雜修力。與品類足所說相違。如彼論說。雜修靜慮及由業故。生淨居天。諸所有處等名非異生法。乃至此中決定俱由二力。以隨闕一不生彼故。

論。經說不還有名身證。下半頌。第七明身證不還。

論曰至故名身證。即不還果具八解脫。以身中有滅盡定得。轉名身證。由身證得似涅槃法故名身證。

論。如何說彼但名身證。問。如何說彼不名心證。但名身證。

論。以心無故依身生故。答。以心無故不名心證。以滅定得依身生故名為身證。婆沙五十三。問何故名身證。答以身證八解脫。未以慧盡諸漏故名身證。問何故名慧解脫。答由彼以慧盡諸漏。未以身證八解脫故。

論。理實應言至身寂靜故。論主正前釋。理實應言。彼不還人從滅定起初起之時。得先未得唯有識心而身寂靜。便作是思惟。此滅盡定最為寂靜。極似涅槃。如是思慧及身。證得身之寂靜故名身證。此是由起得證身寂靜。及智現前。證得身寂靜故。故名身證。

論。契經說有至不說身證。問也。正理論雲。謂世尊告給孤獨言。長者當知。福田有二。一者有學。二者無學。有學十八。無學唯九 何等十八。四向.三果.隨信.隨法行.信解脫.見至.家家.一間.中般.生般.有行.無行.上流 九種無學。六種姓.不退法.慧解脫.俱解脫。

論。依因無故至說有學差別。答也 依因。無漏法。立學及無學人 滅定。有漏。非學非無學故。非是因 身證雖立別人。無依因故。佛不別說為福田。正理論雲。以佛觀見有學.無學。由斷及根有殊勝故。能生勝果名為福田。然諸不還所得滅定是有漏故。不可說言自性解脫故名清淨。彼所依身猶有煩惱未永斷故。不可說言相續解脫故名清淨。故不約成彼立有學福田。無學位中有漏功德。雖非自性解脫所收。相續解脫故名清淨。由此亦能生殊勝果。是故約定及根差別。說九應果皆名福田(述曰由此有學不取身證。無學取俱解脫也)。

論。不還差別至數成多千。以根.地諸德分別。

論。其義云何。問也。

論。且如中般至五百九十二。明乘數也。

論。云何如是。問成二千等所以。

論。且於一處至九百六十。已下乘成數也。五種不還總成一萬二千九百六十差別不同人也。

論。已辨第三向果差別。已下大文第三明無學道 於中有五。一無學向果。二諸門辨道。三盡等相生。四明諸道果。五六種羅漢。此兩行頌第一門也。

論曰至阿羅漢向。明第四向。從斷初禪惑至非想第九無間。總是第四果.向。第九無間道別明金剛定。所以但言至八品也。

論。即此所說至最為勝故。釋定名也。此定堅銳。喻若金剛。無一隨眠不能破故。先已破故不破一切。猶如大明能破細闇。亦能破麁非唯破細。若為小明先已破故。唯破於細不破麁也。一切惑中。非想修斷第九品惑最細難斷。此無間道既斷此惑。故知一切無間道中。此無間道名為最勝 問非想見惑九地中亦是最細。見道能斷應喻金剛 答彼九品惑可一品斷。故知彼惑勢力微劣。見道既為劣惑喻對治。知非能破一切隨眠。若有破能。見道起時。何礙不破自餘煩惱。故彼不得金剛喻名。又諸惑中無事易斷。見道治彼。知非極上。由此不立金剛喻名。

論。金剛喻定至通依九地。明定多種。此定以四類智滅.道法智。此六智中隨一現前。及十六行中隨一現前。然緣苦.集諦唯以非想地蘊為所緣。滅.道法智唯緣欲界滅.道。此上所說更無異論 然滅.道類智說有差別 一說諸地道唯總無別。滅唯別緣無總緣 二說諸地道及滅皆別緣 三說諸地道總緣。滅總.別緣。由此不同成其多種。

論故說此定至有五十二。此初師結一地數也。

論。謂苦.集類智至相應有八。釋苦.集智必緣有頂所以。唯緣有頂斷有頂惑故。苦.集是厭行。不可厭下斷上惑故。

論。滅.道法智至相應有八。釋滅.道法智八行。皆能斷非想惑所以。緣下滅.道斷上惑者。緣下滅.道勝上地故。

論。滅類智至合三十二。釋滅許別緣也。緣八地滅。一一各有四行相應。合三十二。滅諸地斷故。無因果故。如隨眠品說。由此諸地唯別無總。

論。道類智至必總緣故。釋道必總緣也。緣八地道總有四行相應有四。以治八地類智品道同類相因必總緣故。緣滅唯別。緣道即不爾。以類同故。互相因故。

論。如未至攝至應知亦爾。類釋餘五地以緣境同故數亦不異。

論。空處二十八至互為因故。釋上三地數漸減也。無色不緣下地。故無法智除八行也。不緣四靜慮滅。又餘十六行總除二十四行。由此唯有二十八。識處更減四行。二十四。無所有處更減識處四。所以唯二十。

論。有說此定至增二十八。第二師釋。有八十種。此師八地道別緣故。加前二十八行有八十也。

論。如未至應知亦爾。類釋餘五地也。

論。空處四十至二十四。明無色漸減。空處無二法智。及除四滅.四道。總十諦一一有四故除四十。識處減八。謂滅.道各四故三十二。無所有處又更除八。故二十四也。

論。復有欲令至增百一十二。第三師說。此師除滅與初師同。緣滅有異。許總別緣故。別緣如前。總緣者兩兩合成七。三三合成六。四四合成五。五五合成四。六六合成三。七七合成二。八地合緣成一。總有二十八諦。諦有四行。總計一百一十二行。加初五十二。總有一百六十四。此一百六十四。必不併生。隨一現起。

論。如未至攝至應知亦然。類釋餘五地。緣境同故。同一百六十四也。

論。空處五十二至無所有處二十四。釋無色也。空處唯緣四地滅。總別十諦四十行。道類四行。苦.集八行。總五十二。識處緣三地滅。總別六諦二十四行。苦.集.道類十二行。合有三十六。無所有處緣二地滅。總別有三諦十二行。苦.集.道類十二行。總二十四也 總九地有一千九十六金剛喻定不同。隨依一種皆能斷非想第九品惑 問三說中何說為正 答正理論雲。彼俱非理。道必總緣。滅唯別緣。前已辨故 道必總緣。破第二師滅唯別緣故破第三師。即是初說為正。婆沙二十八評雲。如是說者。依未至定有百六十四金剛喻定 准此。即是第三為正。即是婆沙許總別緣滅。正理唯別緣。論意各別不可和會。

論。若就種姓至如理應思。且就一人分別。依其後說。有一千九十六金剛喻定。若就種姓又成六倍。如是根等分別如理應思。

論。此定既能至盡智令起。明金剛喻定引生盡智。

論。金剛喻定至故名盡智。釋盡智名。由與諸盡得最初生故。名為盡智。

論如是盡智至得無學名。釋無學也。為得別果。所應學者名為有學。諸阿羅漢雖為得利根及諸功德。有所應學。然無為得別果所應學故。名為無學。捨其鈍果得利果者。即是得前所捨之果。非是別異得果。不名為學。

論。即此唯應至阿羅漢名。釋應供也。阿羅漢亦名應供。即彼盡智。與一切盡得俱生故。名為盡智。正理論雲。或此盡言顯一切盡。謂第九品及前餘惑皆得擇滅故。名為盡智 即盡智已去皆不為別果學故。總名無學。即此應為他事。應受供養。故亦名阿羅漢。

論。義准已成至皆名有學。准無學釋有學也。

論。何緣前七得有學名。重問。

論。為得漏盡常樂學故。答。為得漏盡以簡練根等。

論。學要有三至為三自體。出學體。有學之人依此三種求漏盡也。

論。若爾異生應名有學。難也。異生亦求漏盡有戒.定.慧。應名有學。

論不爾至失正學故。釋也。有二因 一未如實見故者。四善根中雖見諦理。不如實見。不分明故 二忍位已前容退失故。

論。由此善逝至重說學言。引經重說學言。顯不退也。

論。聖者住本性如何名有學。問也。婆沙一百七十六雲。謂學住本性有二因緣名住本性。一守賢善性而無退轉。二守自分德而不進修 此中住本性是第二也 或可。非是婆沙二釋。此住本性是有漏心。既以無漏為學。聖者住本有漏性心。既無無漏學。如何名有學。

論。學意未滿故至常隨遂故。答也。有兩因 一雖暫無無漏學。學意未滿名為有學。如行者暫息不名已到而名行者 二無漏學得常隨遂故。由得學法名為有學。

論學法云何。問學法也。

論。謂有學者無漏有為法。答學法也。

論。無學法云何。問無學法。

論。謂無學者無漏有為法。答無學法。

論。云何涅槃不名為學。問。因何有學法唯取有為無漏。簡去涅槃。

論。無學異生亦成就故。答也。擇滅無為。若是有學。因何異生無學皆得成就。若是有學即雜亂也。

論。此復何緣不名無學。問也。

論有學.異生亦成就故。答也。有學.異生皆成擇滅。若是無學即雜亂也。

論。如是有學至阿羅漢果。總分學.無學為八人也。由向.及果各有四故。此即以所成法向.果別故。說人別也。

論。名雖有八至不離前果故。釋。雖就所成就法分人有八。然實能成人有五種。謂初果向.及第四果各有一人。第二果向.及住初果同是一人。住第二果及第三向亦同一人。住第三果及第四向。亦同一人也。由此實人唯有五別。

論。此依漸次至非前果攝。釋超越與次第不同。若超越者。第二果.向非初果攝。第三果.向非第二果攝。

論。如前所說修道二種。已下大文第二諸門辨道 就中有五。一地由道離染。二道引離系得。三道離地通局。四近分攝道別。五世俗道緣行。此半行頌第一門也。

論曰至治自地故。釋。有頂染唯無漏斷。夫有漏道斷惑者。皆是次上地。斷下地惑。自地不能治自地故。有頂無上地故。唯無漏斷。

論。自地煩惱至不治自地。釋自地道不能斷自地惑所以。正理論雲。何緣下地起世俗道不能對治上地隨眠。上地定非下地世俗厭行斷道所緣境故。非厭下地能離上染。上地望下極微妙故。由此證知。唯無漏力能離有頂。其理善成。

論。離餘八地至俱能離故。釋餘地也。

論。既通由二離八地染。下半行頌。第二明道引二離系得。

論曰至同所作故。明有學二道俱引二得 由二種道同所作故者。是修二道因也 同所作者。是同治也。廣如下智品釋。

論。有餘師釋至煩惱不成故。敘異說也。此師不立修因。但證知有。謂有捨無漏得煩惱不成。故知由有漏得能持斷也。

論謂有學聖至成彼煩惱。指事釋也。如有學聖先以無漏道離無所有處煩惱。後依四禪練根至解脫道。捨前鈍果及向。唯得四禪已下不還果道上三無色。若無先修有漏道得無為者。無漏得捨有漏得。無煩惱應成。既不成煩惱。明知有有漏得。

論。此證非理至不成惑故。論主破也。此因不定。亦有共許無有二得煩惱不起。

論。謂如分離至故不成證。指事破也。非想地惑共許無有漏得。練根捨時雖無二得。煩惱不起共許異生生上地時。下地煩惱斷得都無。下地煩惱亦不得起。故不成證。正理論雲。此二雖無煩惱斷得。而勝進故遮惑得生。彼亦應然。故證非理。由此但可作如是言。二道於中所作同故。隨一現起引二得生。不可說言為成斷故。

論。既說聖者至無漏斷得准釋。異生斷惑唯有漏得。聖斷見道有頂唯無漏得 言聖。簡異生 離八。簡有頂 修簡見道論。由何地道離何地染。已下一行頌。第三明道離地通局。

論曰至已離故。明諸無漏道唯未至定。能離自.下.及上地染。自餘諸地唯離自.上地染。欲界無道故依上未至斷。自餘諸無漏唯在根本地中非未至故。離下地染方得上地。由此上地不能斷下。

論。諸有漏道至已離故。明有漏道唯近分定能斷下地。不能斷自.及上地惑。自地煩惱所隨增故。不能斷自地惑。勢力劣故不能斷上。起上地根本已離下故。唯未至斷。

論。諸依近分離下地染。已下一行頌。第四明近分攝道別。

論曰至謂欲八定。明能斷有八。即四靜慮.四無色。所離有九。謂欲界及八定。

論。初三近分至非即近分。明初.二.三.定不定。上五定入根本。

論。近分根本至必入根本。釋所以也。下三地未至與根本地。受不同故。轉入異受少艱難故。若欣上心強即入根本。若欣劣者即不能入 第四靜慮及四無色未至.根本同一捨受。離下地染必欣上故。所以上地定入根本。

論。諸出世道無間.解脫。已下一行頌。第五明世道俗緣.行。

論曰至隨一行相。明六行相。無間.解脫。上.下緣異 隨一行言。顯斷惑時無間.解脫。非定起三。隨起一行皆能斷惑。婆沙六十四雲。問無間道中何行相後。起解脫道何相行耶。評曰此事不定。從麁行相無間道。後容起靜等三種行相為解脫道。苦等亦爾。以此六種有漏行相。隨離染者所樂起故。問以世俗道離諸染時。無間解脫各緣何地。評曰如是諸說。雖各能生弟子覺慧。而最初說於理為善。謂九無間道皆緣欲界。九解脫道皆緣初定。所以者何以世俗道離欲染時。厭下欣上方能離故。如離欲染離上七地染。應知亦爾。問世俗無間.解脫道中。一一能修幾種行相。答諸異生者離欲染時。九無間道中修苦等三行相。八解脫道中具修六行相。後解脫道中即修此六行相。亦修未來初靜慮地無邊行相。如是乃至。離無所有處染。隨其所應當知亦爾。若諸聖者修六行相如異生說。更加有漏無漏十六行相。聖者若離初定乃至無所有處。唯修無漏十六行相。餘如前說。問何故初定近分。通修有漏.無漏十六行相。上地近分唯修無漏耶。答初定近分有聖行相故。能通修有漏.無漏十六聖行相。上地近分無聖行相故。唯能修無漏行相。問現在如前說。未來修者為何所緣。答離欲染時。九無間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唯緣欲界。八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緣欲界.及初定。靜等三行相唯緣初定。最後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通緣三界。靜等三行相。緣初定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乃至。離第四靜慮染時。乃至。最後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及靜等三行相。緣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餘同前地。問何故最後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靜慮所攝麁等行相。通緣三界。無色所攝麁等行相。唯緣無色界耶。答靜慮地中有遍緣智。能緣自地.下地.上地。無色地中無遍緣智。唯緣自.上不緣下地。故無色不修緣下地行相。

論。非寂靜故至翻此應釋。明六行名義也。正理論雲。諸下地中由多掉舉。寂靜微劣故名為麁。雖大劬勞暫令掉舉勢用微劣。仍不能引美妙樂生。故名為苦。有極多種災害拘礙。及能覆障令無功能見出離方。故名為障。諸上地中不作功用。掉舉微劣故名為靜。不設劬勞掉舉微劣。引生勝樂故名為妙。於下地中所有災害。能決定見心不生欣。及能越彼故名為離。應知此中已兼顯示無間.解脫行相。各三相翻而生如其次第。謂無間道緣下為麁。解脫道中緣上為靜。餘相翻起如次應知。然離染時起則不定。世俗無間及解脫道。能離下等九品染故。應知亦有九品差別 正理論雲。離第四靜慮八解脫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緣第四定及緣空處。然非合緣。以界別故 自餘同婆沙。此中一類譬喻論師。為欲顯成分別論義作如是說。無有異生實斷煩惱。有退失故。與大乘同。

論。傍論已了應辨本義。下一行頌。大文第三明盡等相生。

論曰至無學正見生。明先不動羅漢盡智後即生無生智。不生盡智.無學正見智。

論。除不動法至後容退故。明除先不動盡智後。或更生盡智。或生無學正見智。准正理論意。若鈍根者。盡智.無學正見智俱時而得。若先不動。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智俱時而得。在因位中先所求者於先起也。

論。前不動種姓至或無學正見。釋頌略不說無生智後起無學正見智也。正理.此論明無學故說無漏智相生。不說生俗智也。理實亦容生其俗智。故婆沙一百二雲。此中時愛心解脫阿羅漢。金剛喻定唯一剎那。盡智流注長時相續。從盡智出。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不動心解脫阿羅漢。金剛喻定.及盡智唯一剎那。無生智流注長時相續。從無生智出。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一切阿羅漢皆修無學正見。圓滿而非一切皆現在前 此與正理少異。正理雲。無生智或剎那。或相續。時解脫起盡智亦爾 述曰。正理剋實說。婆沙對前金剛喻定等說故。偏說相續不說剎那。

論。前說四果是誰果耶。已下大文第四明諸道果。一沙門性.果.數。二立四果因緣。三明中間二果。四沙門果異名。五明沙門果依身。此中第一門也。

論曰至故名沙門。明沙門也 諸無漏道是沙門性者。出沙門體 懷此道者名曰沙門者。明人名沙門 以能勤勞息煩惱故者。釋沙門名。引經可知。

論。異生不能至非真沙門。釋異生非沙門也。正理論雲。由此異生雖能已斷無所有處染。而非真沙門。以諸過失尚有餘故。暫時靜息非究竟故。

論。有為無為是沙門果。出沙門果體。

論。契經說此至八十一解脫道。明數也。

論。諸無間道至士用果故。辨有為果差別。諸無間道唯是沙門性。諸解脫道亦是沙門。有為果體是彼等流.士用果故 准此論文。解脫道既言亦沙門果者。亦無為果 或可。亦者亦沙門性。所以名果者。以是沙門等流.士用二果性故。

論。一一擇滅至士用果故。辨無為果。

論。如是合成八十九種。總結數也。

論。若爾世尊何不具說。已下一行頌。第二明立四果因緣。

論。曰至無常等故。明具五因立四果也 謂總一得得諸斷故者。正理雲。謂一果得。總得先來所得斷故(述曰。此說前向果中所得無為至今果位。總一果得。得無為故非是眾多無為同一得得) 婆沙一百四十一雲。問何故名沙門果。答無倒勇勵息除染法名曰沙門。是諸沙門所引所證名沙門果。

論。於四果位至故佛不說。准此論文。唯此四位及練根者。有此五因。餘位無也。由此練根亦名得果。

論。若唯淨道是沙門性。已下一行頌。第三明中間二果。

論曰至斷五下分結。明有漏斷修惑得二果時。兼用唯無漏道斷見惑無為同一果得。成一果故。由此從多名沙門果。

論。又世俗道至沙門果體。第二釋也。諸聖者世俗道斷惑之時。必兼無漏斷得持故。從無漏得名沙門果體 退不命終者。據得果位。非是向位。

論。此沙門性有異名耶。下兩行頌。第四明沙門果異名。

論曰至諸煩惱故。明真沙門性。亦名婆羅門。婆羅門名為淨行。以能遣除諸煩惱故名為淨行。

論。即此亦說至亦名清涼。明亦名梵輪。正理論雲。寂默沖虛蕭然名梵。佛具此德故立梵名。既自覺悟。為令他覺。轉此授彼。故名梵輪。

論。即於此中至故名法輪。明諸沙門性唯取見道為法輪也。以作似輪故。

論。見道如何與彼相似。問也。

論。由速行等至似世間輪。明有五義似輪也。正理論雲。如聖王輪旋環不息。見道亦爾。無中歇故。如聖王輪行用速疾。見道亦爾。捨苦等境取集等故。此則顯示見四聖諦必不俱時。如聖王輪降伏未伏鎮壓已伏。見道亦爾。能見未見。能斷未斷。已見斷者無迷退故。如聖王輪上下迴轉。見道又爾。觀上苦等已。觀下苦等故。由此見道獨名法輪。

論。尊者妙音至故名法輪。述異說也。

論。寧知法輪唯是見道。問也。

論。憍陳那等至正法輪故。答也。既憍陳那等見道生時未起修道。即名已轉正法輪故。故知唯說見道。

論。云何三轉十二行相。問也。因明法輪。問三轉法輪。

論。此苦聖諦至十二行相。答也。謂 此苦諦者。是顯示轉。顯示四諦相也 此應遍知者。是勸發轉。動令遍知苦也 此已遍知。引證轉。此苦聖諦我已遍知 於集聖諦應言。此集聖諦此應永斷。此已永斷 此滅聖諦此應作證。此已作證 此道聖諦此應修。此已修 一.一三轉合成十二 別別發生眼智明覺者。婆沙七十九雲。眼者謂法智忍。智者謂法智。明者謂類智忍。覺者謂類智(准此論文。唯見道也)復次。眼是觀見義。智是決斷義。明是照了義。覺是驚察義(准此釋亦得通修道)。

論。如是三轉至七處善等。明諦十二。故名十二行相。理實有四十八也。如眼.色為二法。乃至意.法為二。實十二。七處善五蘊各七。總有三十五。而言二法及七處也。

論。由此三轉至所說如是。顯三轉次第結歸宗也。

論。若爾三轉至立法輪名。論主破婆沙通三道也。

論。是故唯應至可應正理。論主斷取餘師義也。此師說。十二行相所有教法三週說法名為三轉。准正理論。是餘師義。正理論雲。有說此教名為法輪。轉至他身令解義故。此但方便非真法輪。如餘雜染無勝能故。

論。如何三轉。問也。既以教法為輪者。如何三轉。

論。三週轉故。答也。

論。如何具足十二行相。問也。

論。三週循歷四聖諦故。總答也。

論。謂此是苦至此已修習。重釋也。第一週顯示四諦。第二周勸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第三週引己為證。我已知.斷.證.修。

論。云何名轉。重問餘師。

論。由此法門至令解義故。答也。轉自相續十二行法。往他相續令解義故。名之為轉。

論。或諸聖道至故名已轉。論主第二釋也。第一釋印取餘師義。此釋通取三道為法輪也。五比丘等已至轉初故名已轉。正理論雲。毘婆沙師本意。總說一切聖道皆名法輪。以說三轉三道攝故。於他相續見道生時。已至轉初故名已轉。然唯見道是法輪初。故說法輪唯是見道。諸天神類即就最初言轉法輪。不依二道。然諸師多說見道名法輪。以地空天神唯依此說故。曾無說三道皆名法輪故。唯見道具前所說法輪義故。雖諸見道皆名法輪。而憍陳那身中先轉。故經說彼見道生時名轉法輪。非餘不轉。憍陳那等見道生時。說名世尊轉法輪者。意顯彼等得轉法輪本由世尊。故推在佛。令所化者生尊重故。如是則說如來法輪轉至他身故名為轉 若異此者。天神應說菩提樹下佛轉法輪。不應唱言世尊今在婆羅疷斯國。轉無上法輪。故轉授他此中名轉 有說此教名為法輪。轉至他身令解義故。此但方便非真法輪。如餘雜染無勝能故。

論。何沙門果何界得。此下一行頌。第五明沙門果依.界。

論曰至依三界身。明前三果唯依欲界九依身得。謂六欲天及三天下。第四果通依三界身。謂欲九依。色界十六依。無色四。總二十九依身。得阿羅漢果。

論。前之二果至非依上得。問也。

論。由理教故。總答也。

論。且理云何。問理也。

論。依上界身至不還果義。答理也。離欲界染得第三果。若次第者必依欲身離欲界染。先得果已方得生上。若超越者必依見道得第三果。見道必依欲界身起故。第三果唯依欲界。

論。何緣上界必無見道。問上界無見道所以。

論。且無色中至能得見道。答所以也。夫見道者必因聞教。及先緣欲界苦等。無色界身不能聞教。不緣下故。不依彼身起見道也。色界異生。一著勝樂故。二無苦受。不生厭心故。不能起見道。見道必因厭心起故。

論。教復云何。問教也。

論。由經說故至上界定無。引經證也 經言有五補特伽羅。即五不還 此處通達者。通達即見道異名。此處者。是欲界 彼處究竟者。是上二界得涅槃也。

俱舍論疏卷第二十四

霜月二十日午上點了

(別筆)

以興福寺慈恩院本一交了□□

 

上篇:俱舍論疏

下篇:比丘尼受戒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成唯識論述記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一(本) 沙門基撰 竊以。六位精微。資...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門大乘光撰 將欲造文...

俱舍論頌疏論本

阿毘達磨俱舍論略釋記 正議大夫持節諸軍使晉洲刺史賈...

金剛般若論會釋

金剛般若論會釋卷第一 大乘基撰 一部分三。初敬所師。...

佛說勝義空經

佛說勝義空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薩曇分陀利經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佛在...

【註音版】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法孫繼忠集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註音版】暮時課誦--雙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

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佛說懈怠耕者經

佛說懈怠耕者經 宋沙門惠簡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

【佛教詞典】於前際無智

【於前際無智】 p0748   瑜伽八十四卷十八頁云:復次...

【佛教詞典】半月形相

(雜語)五種結界之一。結界之地形,由水,石,路等作...

主導我們的業力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生命中一直主導我們的業力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常...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

云何息相?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

人生七苦

第一苦:生 作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著。生乃是所有...

改命永遠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

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的。佛說:什麼是戒,...

獵人聞法得道

昔日,佛陀在摩竭國甘黎園中城北石室窟中說法。當時有...

佛誕節的紀念意義

今天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誕期的紀念日,並且是他的...

道證法師預知時至,回歸彌陀願海

信願堅固,勇猛精進。跨越憂惱,淨心畫佛 在病苦中,師...

去掉我執,使自己的心軟化

我們修行的前提,是一定要去掉我執,使自己的心軟化,...

中國高僧列傳故事

摩騰法蘭 精通經典 攝摩騰原本是中天竺(中印度)人,...

總覺得往生很容易,平時念佛就不是很精進

問: 弟子總覺得往生很容易,只要具足信願就可以,所以...

生命的根源在哪裡

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應該要先建立二種大乘的正見,...

善惡一念間

良心就是人人心中本具的是非心,只要每個人本著良心做...

【視頻】禮拜法華經序

禮拜法華經序

【視頻】地藏經念誦(動畫版)

地藏經念誦(動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