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疏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疏卷第五

沙門法寶撰

分別根品第二之三

論。如是已辨至同分者何。已下第二一句明同分也。同是其界。分是其因。同之分故名為同分。故正理雲。此中身形.業用.樂欲展轉相似。故名為同。分是因義。有別實物。是此同因故名同分。論既此釋。徒煩異解 亦名眾同分。同法非一名為眾同。與彼為因名之為分。

論曰至名眾同分。就長行中有二。一述有部宗。二引經部難 就述有部宗中。先總。復別。此名總也 有別實物。舉其體也 名為同分。述其名也 本論說此名眾同分。會異名也。

論。此復二種至各等有故。於中二。一有情同分。二法同分 就有情同分中複分為二。一無差別。二有差別。此文釋無差別 謂一切有情平等皆有。唯簡無情。名無差別。

論。有差別者至各等有故。此釋差別。故正理論雲。一趣等生諸有情類。所有身形.諸根.業用。及飲食等互相似因。並其展轉相樂欲因名眾同分。如鮮淨色業.心.大種皆是其因。故身形等非唯因業。現見。身形是更相似業所引果。諸根業用.及飲食等有差別故。若謂滿業有差別故此差別者。理不應然。或有身形唯由相似引業所起。以眾同分有差別故業用等別。若身形等唯業果者。隨其樂欲。業用等事若捨.若行應不得有。此中身形.業用.樂欲展轉相似。故名為同。分是因義。有別實物。是此同因故名同分。如是同分。世尊唯依諸有情說。非草.木等。故契經言。此天同分。此人同分。乃至廣說。就界.趣.生.處.身等別有無量種有情同分。復有法同分。謂隨蘊.處.界 准上論文差別之因非唯業力兼同分也。品類差別種種不同。一一之類皆有同分。與無差別覺為境界。蘊.處.界同其義亦爾。即有情類蘊.界.處同。相狀相似亦有同分。

論。復有法同分謂隨蘊處界。此釋法同分也。此法同分與蘊.界.處無差別覺以為其因。亦與彼法為無差別因也。

論。若無實物至如理應知。舉同分果證有同因。

論。頗有死生至謂除前相。此明得.捨。如文可解。

論。若別有實物至別有人性故。自此已下經部難也 於中有六。一別立異生性難。二無量難。三無用難。四無情同分難。五同分無同分難。六同外道難。此初難也 既有異生同分何用別立異生性耶 正理釋雲。豈不異生性即異生同分。此不應然。所作異故由彼身形.業用.樂欲互相似因名為同分。若與聖道成就相違。是異生因名異生性。入離生時於眾同分亦捨亦得。於異生性捨而不得。

論。又非世間至無別用故。第二難也。

論。世雖不了至亦何所用。第三難也。正理釋雲。同分非色。如何得知有用能生無別事類。由見彼果知有彼故。如見現在業所得果。知有前生曾所作業又觀行者現證知故。

論。又何因不許至互相似故。第四難也。正理釋雲。何不許有無情同分。不應如是責。有大過失故。汝亦許有人.天等趣。胎.卵等生。何不亦許菴羅等趣。綠豆等生。又佛世尊曾不說故。但應思擇。何故世尊唯於有情說有同分非於草等。復云何知。如是同分別有實物。且我於中作如是解。由彼草等無有展轉業用.樂欲互相似故。於彼不說別有同分。又必因有情草等方生故。唯於有情說有同分。又因先業.及現勤勇此法得生。於彼草等二事皆無。故無同分。即由此事證有實物。又木.素.漆.凋.畫等像。及彼真形。雖有色形展轉相似。而言一實。由此非唯見彼相似即言是實。要於相似差別物類方起實言。故知實有此差別法。此實言說由此法生 木等無同分不得言實。人等有同分。故言實也。

論。又諸同分至覺施設耶。第五難也。正理釋雲。如何於彼更無同分。而起無別覺.施設耶。由諸同分是同類事等因性故。即為同類展轉相似覺施設因。如眼.耳等由大種造方成色性。大種雖無餘大種造而色性成。

論。又應顯成至由此發生。第六難也。無差別同分如總同句義。差別同分如同異句義 或唯如同異句義。

論。毘婆沙師至於多轉故。論主引婆沙答。正理釋雲。此應顯同勝論所執總同句義.同異句義。若勝論執此二句義其體非一。剎那無常無所依止展轉差別。設令同彼亦無多過。非勝論者執眼等根能行色等。即令釋子捨如是見別作餘解。故彼所難是朋黨言。求正理人不應收採 述曰。若如勝論。一法遍於多法。其體是常依和合諦。是為有過。若彼外道計二句義其體非一。剎那無常無所依止展轉差別。設令同彼亦無多過。論。又縱於彼至乃至廣說。有部第二引經證也。

論。雖有是說至名為同分。此經部通經也。如經部釋此經文。是假非實。

論。若爾所說同分是何。有部徵也。

論。即如是類至違我宗故。經部答也。餘文可解。

論。已辨同分無想者何。自下第三明無想異熟。

論曰至是異熟果。此釋無想處用等也 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明依處也 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寄用顯體 名為無想。立其名也 是實有物。明假.實也 能遮未來心.心所法令暫不起。明滅世時 如堰江河。舉喻顯也 此法一向是異熟果。明五類也。

論。誰之異熟謂無想定。辨其因也。婆沙一百十八有多師釋。初師釋雲。無想定感無想.及色異熟。命根.眾同分是彼有心靜慮異熟。所餘諸蘊是俱異熟。復有說者。無想定感無想.及色異熟。命根。是彼有心靜慮異熟。所餘諸蘊是俱異熟。復有說者。無想定感無想異熟。所餘諸蘊是俱異熟。復有說者。若有心時亦感無心諸蘊異熟。若無心時亦感有心諸蘊異熟。評曰應作是說。無想異熟唯無想定感。一切命根.及眾同分等眼等色根。皆是業感。餘蘊俱感 正理論雲。此法一向是無想定所感異熟。由彼無想有情天中無想.及色。唯是無想定所感異熟故。此定無力引眾同分.及與命根。以眾同分.及與命根。唯是有心第四靜慮所感果故。彼處餘蘊是共異熟 准正理文同初師義。非評家義 此論雲。誰之異熟。謂無想定 准此論文。唯與第四說別。前三師說.及評家義。皆說無想是無想定果。唯第四說通有心果。

論。無想有情至名無想天。此釋無想有情天處。

論。彼為恆無想為亦有想耶。已下明無想天亦有想也。先問。後答。此即問也。

論。生死位中至還起於想。答也。謂初生彼天多時有想。將欲命終位亦多時有想。於其中間長時無想。以此義故名為無想。非是彼天全無想也。婆沙一百五十四評家雲。如是說者。此事不定。或前多後少。或前少後多。隨彼意樂有差別故 又婆沙評家雲。出無想心通生得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通五部所斷。幾隨眠隨增者。色界有漏緣。謂第四定有漏緣隨眠。問何故無漏緣隨眠。於彼無想不隨增耶。答彼計無想為涅槃。無想定為真道。乃至。生彼及從彼沒。唯如是執還復隨轉。於真滅道不謗為無。故無漏緣爾時不起。問彼無想位三食亦滅。云何說有食。答食有二種。一先時能引。二現在任持。彼位雖無現任持食。而有先時能引食。故名為有食 問入無想心為通幾性。幾部所斷 有人釋雲。雖未見文准彼出心入心亦爾 今詳入心多分唯是異熟生心。以順滅故。趣異熟故。前心雖非等無間緣。然正理論雲。彼以宿業等無間緣為任持食。謂由宿業引眾同分.及命根等。由續生心.及無間入無想果心。牽引資助故。彼亦有過去觸等為任持食。無心位中唯有過去觸等為食。現在都無。有心位中二種俱有。已上論文同婆沙意。

論從彼沒已至力盡便墮。此明後報處也。彼諸外道初修定時。必有色界善心。厭生死苦求解脫處。求師及教不逢正教。遂遇邪師先聞邪教說無想處以為涅槃。起上緣見取執為出離。又起戒取非因計因。執無想定能得涅槃。即於欲界造後報業。隨其勝劣生五趣異。為求無想起下諸定以為加行。自餘定果非本所求不招引果。又非定業由無想定力生無想天。從無想出更不入定。無想定因勢力既盡便墮欲界。不生上界無定力故。

論。若諸有情至生天之業。第二釋也。此明生處法爾相系。婆沙一百五十四雲。有說若造無想順次生受業者。法爾亦造欲界順後受業 又云。問定生何處。答有說生地獄。有說生惡趣。如是說者。定生欲界處所不定。或生惡趣或天.或人。

論。已辨無想至其想云何。已下釋二定也。先釋無想定也。

論曰至名無想定。類無想異熟釋無想定也。別有二十一.或二十二。非色非心不相應行。能令二十二心.心所滅名無想定。

論。無想者定至名無想定。此釋名也。前是屬主。後是持業。無想假者有此定故名無想定。屬主釋也。即定無想名無想定。持業釋也。

論。說如是聲至與無想同。釋頌如是聲也。頌言如是者。唯顯無想定滅心.心所與無想同。不同無想性類體數問何故名定。正理論雲。由正成辨.或極成辨故名為定。有餘師說如理等行故名為定。令心.大種平等行故 述曰。此中定言應名等至。隨言便故名之為定。言等者有三義。一正義。二極義。二如理平等行義。前釋取前二義。餘師取後義也。即釋等至名也。成辨義是至義也。定三名中等至。唯定非散通無心。散心無正成辨.及極成辨故。

論。此在何地至靜慮非餘。第二明依地也。

論。修無想定至修無想定。第三明作意也。

論。前說無想至一向是善。第四明性攝也。

論。此是善故至五蘊異熟。第五明果通局。

論。既是善性至正性離生。第六明順受也 今詳。此定既許有退今身還得 復雲。唯是決定生受非後.不定 准此故知。若先入定已能招全五百劫果。即不合退更入無想。劫數定故。或可得招餘蘊異熟。或此重入無想定等。感彼報時或入報出果。或入果出報。

論。又許此定至必不修行。第七明修人異也。先起見取執無想處以為涅槃。後起戒取執無想定以為真道方能入故。聖已斷二取所以不入。

論。若諸聖者至無想定不。第八明成就也。文中有二。一問。二答。此問。

論。餘亦不得。此略答也。非唯聖者不成未來。餘凡夫人亦不得也。

論。所以者何。徵不得所以也。

論。彼雖曾習至方便修得。此廣答也。

論。故初得時至無未來修。便釋成就世通局也。婆沙一百五十一雲。入出無想定心俱是.第四靜慮有漏善心。廣如彼述。

論。次滅盡定其相云何。第四明滅盡定也。

論曰至滅定亦然。如無想定例釋滅定。

論。此亦然聲為例何義。問也。

論。例無想定至名滅盡定。答也 此亦然者。但例滅心.心所非同例餘也。婆沙一百五十二雲。問此滅盡定幾物為體。有說此定一物為體。若滅現前即名無心故。問云何一滅剎那現前即名無心。答如一受剎那現前即名有受。一想剎那現前即名有想。一識剎那現前即名有識。如是一滅剎那現前即名無心。斯有何過。有說此定十一物為體。以十大地法及心滅故。有說此定二十一物為體。以十大地。善大地法。及心滅故。如是說者。隨滅爾所心.心所法。即有爾所物現前為此定體 此與第三師別者。評家兼取欣.厭。第三唯二十一。故不同也。准義無想有二十二謂加欣。滅定有二十二謂加厭也。二定既唯滅心.心所為數。故知無想亦唯滅心.心所。四相準同 又婆沙一百五十三雲。問入滅定時滅何等心.心所法。為過去。為未來。為現在。若過去者。過去已滅復何所滅。若未來者。未來未生云何所滅。若現在者。現在不住復云何滅。設非定力亦自滅故。答應作是說。滅於未來。問未來未至云何可滅。答住於現在遮於未來心.心所法。令不相續故說為滅。如斷城路閉門竪幢。不令人入出故名除寇。此亦如是。有說通滅未來.現在。問現必不住復云何滅。設非定力亦自滅故。答先現在世心.心所法。令有緣法續起而滅。今現在世心.心所法。不令有緣法續起而滅。此由誰力所謂定力 上二說中應取前釋。順餘文故 有人云。以是有說不是正者。即違多例。又一百五十三雲。評曰應說。此入定心緣未來定。而不可說緣何剎那不緣何剎那。以未來定有多剎那。未有先後雜亂住故。又云。評曰應說。此出定心緣過去定。而不可說緣何剎那不緣何剎那。以過去定有多剎那相雜住故 准上論文既相雜住。不可別說。即是總緣過.未定也。然味定即緣次前淨定。以味定是貪相應心緣別相惑。所以別緣次前定心而起。出二定心是善心故。總緣前定不別取也。

論。如是二定至作意為先。第一作意差別也。

論。前無想定至非非想處。第二依地差別。婆沙一百五十二。問何故下無無想定。一說雲。下諸地有歡戚受。行相麁動難可除滅。第四靜慮唯有處中受。行相微細易可斷滅故。問何故無色無此定耶。答唯有異生計習此定。以為能證無想涅槃。無色界中無有無想異熟可計。故無想定於彼亦無 正理論雲。前無想定在色界邊地。今滅盡定在無色邊地 以在非想非非想處。所受生身是最上業所牽引故。說名有頂。或有邊際故名有頂。如樹邊際說名樹頂。唯此地中有滅盡定 何緣下地無此定耶 厭背一切心。及邊際心斷方能得此勝解脫故謂由二緣立此解脫。一者厭背一切心故。二者邊際心暫斷故。若於下地有此定者便非厭背一切種心。以未能厭上地心故。亦不名為邊際心斷。以上地心猶未斷故。應名厭背少分諸心。亦復應名中際心斷。

論。此同前定至善等起故。第三明性同也。

論。前無想定至四蘊異熟。第四明招果別。文中有二。前明受別。後依地別。

論。前無想定至勝解入故。第五明修者別。有其三因非異生得。一怖斷滅故。二唯聖道力所能引故。三現法涅槃勝解入故。遠加行作涅槃想。近加行作止息想。

論。此亦如前至方證得故。第六初得同也。

論。又初得時至亦成過去。第七明成世同也。

論。世尊亦以至皆離染得。第八明世尊唯離染得。

論。世尊曾未至俱分解脫。已下第九對他部辨同.異也。文中有二。一問。二答。此即問也。

論。於起滅定至成俱解脫。答也。婆沙一百五十三雲。何故世尊盡智起已名俱解脫。答已得彼定入.出心故名俱解脫。非得定體。則由此理名離染得。後時不由加行起故。

論。西方師說至後得菩提。述異部也。此師意說。菩薩學位已起滅定。後得菩提。

論。云何此中不許彼說。此責有部不許所以。

論。若許彼說至後生盡智。西方師證自義順論說也。西方師是健馱羅國師。鄔波毱多此雲近藏。佛涅槃後一百年出。是阿育王門師。

論。迦濕彌羅國至後方生盡智。此述婆沙宗也。

論。所以者何。西方師徵。

論。傳說菩薩至成三十四。釋。以三十四心成菩提不入滅盡定也。

論。一切菩薩至起滅盡定。釋三十四心成菩提所以。

論。外國諸師至斯有何過。外國反問也。

論。若爾至不越期心。出越期心過也。

論。理實菩薩至無漏聖道。西方師釋。不越期心。與婆沙異。

論。若爾期心如何不越。毘婆沙師破西方釋。如何得是不越期心。

論。謂我未得至諸事究竟。西方重釋。不越期心。正理論雲。豈不由斯已成違越欲起無漏聖道期心。如何菩薩為盡諸漏修未曾得見.修二道。欲拔有頂見斷惑根。及除有頂修惑怨敵。立誓要期結加趺坐。事未究竟而於其中。捨所要期無漏治道。貴重無始能為誑惑世間定類。為獲共有易得滅定而致稽留。如是善成三十四念得菩提故。

論。前說為善我所宗故。結歸本宗。

論。雖已說二定至滅定初人中。次下有半頌第五重明二定同.異。

論曰至而得現起。第一明二定起處同也故婆沙一百五十三雲。問何故生欲.色界能起滅定非無色界。答命根依二法轉。一色。二心。此定無心斷心起故。生欲.色界起此定時。其心雖斷而命依色轉。生無色界色雖斷而命依心轉。若生彼起此定者色.心俱無命根無依故亦應斷。是應名死。非謂入定。是故生彼界不起。

論。若有不許至是名同相。引證明起處同也 言。若有不許至非五行。若不許色界起二定者即違本論 或有是色有者。謂色界有也 此有非五行者。五行謂五蘊。迦葉佛時以行名同蘊。婆沙一百九十二雲。此中諸蘊以行聲說。過去如來應正等覺說蘊名行。今釋迦如來說行為蘊。此阿毘達磨中說五行者。欲顯今佛所說五蘊則是先佛所說五行。已上論文 非五行者。謂有色界身不具五蘊也 言。謂色纏有情至此有非五行。引本論釋也 或生有想天住不同類心者。是起異界心及無漏心。此心非色界故 若入無想定若入滅盡定者。是有想天中入二定也 或生無想天已得入無想者。生無想天中已入無想異熟 是謂是色有此有非五行者。結成非五行也。此上所說唯有色.行二蘊無餘蘊也 言。由此證知至是名同相。結證同相。

論。言異相者至後復修起。第二明異相也。婆沙一百五十二雲問何故生色界中能初起靜慮。無色而非滅定。答靜慮由三緣故初起。一因力。二業力。三法爾力。無色由二緣故初起。一因力。二業力。滅定由一緣故初起。謂由說力。唯欲界有佛說故能起現前。不由因力以餘生中未曾起滅定故。不由業力以此定非業性故。不由法爾力以無色中無世界壞故 正理論雲。謂滅盡定初起唯在人中。有說者.釋者。及有強盛加行力故。

論。此滅盡定至斯有是處。明滅定有退也。若不退即不得於色界起 鄔馱夷。是阿難共住弟子。

論。應如是知至亦有是處。正引經證退也。

論。應如是知至往色界受生。結證所以也。若不退起色界煩惱。即不得生意成天中。已離無所有惑得此定故。既經說生彼故知有退。

論。有餘部執至此義亦成。述異釋。無退義得成也。離第三定染得第四定。即第四定處亦名意成天。滅定不退亦得生彼。

論。第四靜慮至契經說故。破異說也。

論。此若必然至超越定義。異執難也。

論。此定次第至隨樂超入。釋外難也 言次第者。據初修說。

論。如是二定至有頂地故。自此已下述多別也。此第一依地異也。

論。加行有異至作意為先故。第二異也。

論。相續有異至相續起故。第三異也。

論。異熟有異至異熟果故。第四異也。

論。順受有異至生二受故。第五異也。

論。初起有異至最初起故。第六異也。

論。二定總以至滅受想耶。問定名也。

論。二定加行至名他心智。舉喻釋也 正理論雲。何緣唯說滅受想定。厭逆彼二生此定故。謂想與受能為見.愛雜染所依。故先厭逆如是二法多諸過患。如立蘊中已廣分別。故偏厭逆入滅盡定。

論。今二定中至心復得生。問心重生因也。

論。毘婆沙師至等無間緣。引婆沙釋。由過去世等無間緣力能生也。正理廣明在滅定位總無有心。故彼論雲。無心有情理必應有。有命等故。異於命終有情色.心非決定有。心若定有色亦應然。色有時無心亦應爾。故有命者即名有情。然命必依色.心隨一。引契經說識不離身。於定無心亦無違害。以即於此所依身中識必還生故言不離。謂一相續眾同分中。識相續流非畢竟斷。譬如鬼病暫不發時。由未永除仍名不離 乃至 然定後心復得生者。定前心作等無間緣所引發故。又加行中要期勢力所引發故。

論。有餘師言至非由心起。述經部宗。彼宗色.心互為因起。

論。故彼先代至心有根身。引經部宗古師證也。

論。尊者世友至故無有失。敘異計通難也。

論。尊者妙音至亦應不滅。述妙音師破也。

論。若謂如經至故有差別。反遮通難。

論。由此道理至諸心皆滅。結歸婆沙宗也。

論。若都無心如何名定。外難。定是心所。若都無心如何名定。

論。此令大種至故名為定。述有部兩釋也。定即等至異名。散無此能。故等至名唯目於定。二定無心亦有此能。故此二定亦名等至。

論。如是二定至令不生故。述有部宗實有。若假即無有體。如何能遮礙心令不生也。

論。有說此證至無別實體。釋經部假體也。

論。此唯不轉至是有為攝。釋。雖無體而名有為。

論或即所依至假立為定。第二釋也。即無心位所依色身假名為定。

論。應知無想至餘說如前。類滅盡定釋無想定。

論。此非善說違我宗故。可解。正理論雲。又執滅定體唯是假。未知何法為假所依。非離假依可有假法 述曰。如瓶等假。所依即是色等四境。若四境無亦無瓶等 又唯不轉。其體是無如何可言是有為攝。此前後位.及現皆無有性。恆時不可得故。而言是有。是有為攝。但有虛言都無有義。若言假定亦有所依謂所依身。由定心引令如是起假立為定。是則此定應無記攝。非無記法可說為善 述曰。若身為所依即是無記。已下自立宗也 是故唯應依心.心起。非前定心力能遮礙餘心。由此故知。離前心外定有別法能遮礙心。由此法故於無心位。雖有心因而心不起。即此別法名滅盡定。體是有為。實而非假。修觀行者。由定前心要期願力所引發故。令滅盡定勢力漸微。至都盡位無遮礙用。意.法為緣還生意識。由此准釋前無想定.及與無想 述曰。亦同實有。

論。已辨二定命根者何。自下第五半頌述命根也。

論曰至謂三界壽。此引對法會二名也。

論。此復未了何法名壽。問體性也。

論。謂有別法至說名為壽。答壽體也。

論。故世尊說至如木無思覺。引經證也。

論。故有別法至說名為壽。結體用也。

論。若爾此壽何法能持。問也。

論。即煖及識還能持壽。答也。

論。若爾至應常無謝。難也。既言三法更互相持。必無先滅。應常不謝。

論。既爾此壽至相續轉故。有部被難轉計。

論。若爾至而須壽耶。經部難也。經部宗六處住時勢分名壽。大乘本識上假立。有部別有實物。故經部言。何緣不許唯業能持煗.識而須壽耶。

論。理不應然至恆異熟故。有部出過。若一切識唯是異熟可說唯業能持。有情或起善.染之心。及異地無漏諸識互起。如何得說唯業持識。

論。既爾至何須此壽。經部轉計。

論。如是識在至彼無煖故。有部出過。彼既無煖。誰持於識。

論。應言彼識業為能持。經部又轉計也。

論。豈得隨情至唯業持識。有部責經部數轉計也 論。又前已說。有部述前破也。

論。前說者何。經部問也。

論。謂前說言至皆是異熟。有部述前說也。

論。是故定應至說名為壽。有部結自宗也。

論。今亦不言至非別實物。經部敘自宗也。

論。若爾至說名為壽。有部問壽體也。

論。謂三界業至說名為壽。經部答。

論。如穀種等至住時勢分。舉喻顯也 正理論雲。於此但應徵經主意。若處無業所引異熟內五色處。於彼或時無業所引第六意處。謂於長時起染污識。或善有漏.及無漏識相續位中。無業所引異熟勢分。說何為壽。若於是處有業異熟。從生剎那至命終位恆無間轉。可說是處有業所引住時勢分。相續決定說為命根。此既無業所引異熟住時勢分恆無間轉。云何可說此有命根。其理既然。為說何法名業所引住時勢分。既無所引住時勢分。相續決定復屬於誰。既無如是相續決定。由何義說隨應住時爾所時住說為壽體。是故經主於此義中專搆多言都無所表。又所引喻於證無能。如種所引相續無斷乃至熟時恆隨轉故。放箭所引相續無斷。乃至住時恆隨轉故。此二可有乃至熟時.住時勢分。非業異熟於一切時相續無斷可言業謝猶有所引住時勢分相續決定。隨應住時。爾所時住。故所引喻於證無能 准上論文。正理破經部義。論主既下不存經部之義。不勞更釋。故下文雲。別有實物是說為善 有人雖作俱舍師釋。未為當理。

論。有謂有行至恆行不息。論主因其義便兼破勝論。此敘計也。彼計德句義有二十四種。行是第二十一。故言是德差別。彼計諸法從此至彼。速疾迴轉等皆由行力。箭等乃至未墮落時。其行。猶如鳥銜其果。持其箭也。

論。彼體一故至無墮落時。論主破也。其箭之上行德持箭。初發.將墮其體是一。後無別障往趣餘方先急.後緩至時分位不同應不得有。又應畢竟無墮落時。初發.將墮其行一故。

論。若謂由風至無差別故。破轉計也。若風能障初即應墮。若初不能障後亦應然。即應畢竟無墮落時。障風一故。

論。有別實物至是說為善。論主結歸有部宗也。

論。為壽盡故死為更有餘因。自此已下述傍論也。先問後答。此即問也。

論。施設論說至捨壽行故。引論四句答也 第一句者感壽異熟業力盡故者。此通二義。一任業自力盡故不能招果。二由邊際定等損其業力不能招果。捨壽行復有二義。一亦得同其外緣損壽。二亦得同其壽盡故死。與外緣損義不全同。外緣損壽非令業力不招異熟。但緣強於業壽隨緣損。捨壽行義轉其業力令招富果。與壽業盡亦不全同。壽業力盡非是他緣。捨壽行力是別緣令盡。各有片同。正理將同業盡。此論謂同橫緣。兩師各據一途。互無全是亦不全非。正理先彈自招其失。此第一句壽盡故死。第二句即福盡故死。第三句是俱盡故死。第四句是俱不盡死。但由抂橫緣死 又亦應言捨壽行故者。以其片同第四句故引入此中。故正理雲。不應復言捨壽行故。義已攝在初句中故者 以其片同初句義故。廣如前釋。

論。壽盡位中至俱盡故死。釋伏難也。能感二種業俱盡時此死。由感壽業盡死。豈由福盡令命死耶 解雲福盡於死雖無功力。以死之時二俱時盡。由斯但言俱盡故死。此俱盡言不欲說由福盡力也。

論。發智論說至一起便住。又引發智釋傍論也。

論。彼言何義至一起便住。論主釋發智論。或是發智自釋。正理論雲若所依身可損害故壽隨損害。是名第一隨相續轉。若所依身不可損害如起而住。是名第二一起便住 婆沙論雲。有說色身名為相續。若身平和壽則無夭。若身損壞壽則中夭。

論。迦濕彌羅至有非時死。引婆沙釋。隨相續轉是有障非時死也。不隨相續轉。一起便住是無障非是非時死也。

論。故契經說至輪王胎時。已下引四得自體證前義也。前三句證隨相續轉。第四句證一起便住。戲忘念天由喜增忘念便死。意憤恚天由怒增故死。婆沙一百九十九問此二天雲。如是諸天住在何處。有說住妙高層級。有說彼是三十三天 今詳。此天雖二說不同。皆可得與修羅相害。准此即合二害俱有。因何但言唯可自害 又應說諸佛自般涅槃。此亦同其自害句攝。婆沙論一百五十一於此句中雲。復有一類或龍.妙翅.或鬼.及人或復所餘可為自害非他害者 唯可他害及俱害者。如文可解 俱非害者中有上二界全。勝業感故 那落迦。上品惡業感故 北俱盧洲。壽分定故 見道.慈定.滅定.及無想定。定力勝故 王仙。謂輪王或捨國習仙。或初受位時先習仙道名為王仙。此亦由勝業力俱非害也 佛使。謂所使人。此由佛力。如時縛迦此雲活命。舊云耆婆。或云耆域訛也。佛遣入火抱取殊底穡迦。此雲有明。舊云樹提伽訛也。此涅槃經說。外道記女。佛記為男。母死火焚。佛令活命抱取有明。俱火不燒。活命佛使。有明佛記。俱不死也 達弭。此雲有法。羅。此雲取。於有法神邊乞取從所乞神為名故名有法取 嗢怛羅。此雲上勝。亦是長者子 殑耆。是河神名。羅名攝受。父母憐子與子立名殑耆攝受。女聲呼名耆。男聲呼為伽。舊云恆河訛也 長者子耶舍。耶舍此雲名稱。投佛出家。夜度深流安然無損 鳩摩羅時婆。鳩摩羅此雲童子。時婆此雲活命。名活命童子也 最後身菩薩。謂是王宮所生身也。此等皆是俱非害也 問若爾何故與上不隨相續轉不同 答廣略異耳。如婆沙四句與此不同。如上所引論師意爾。

論。若爾至受生有情。外人難也。若謂上所說是俱非害。何故契經唯說非想處受生有情。

論。傳說至俱非可害。論主答也。無自地聖道.及他近分道所害故名俱非害。餘地為他近分地道.及自地聖道害故。不名非自他害。

論。豈不有頂至應名他害外。人重難。既為下地聖道所害如何得名非自他害。不信前釋故言傳說。此難無救。

論。如是應說至舉後顯初。論主更引正解也。理實色.無色界一切有情俱非二害。經說非想非非想。舉後顯初引例也。

論。云何有處至第一樂生天。第一樂生天有三。梵眾是初舉其梵眾兼顯上二。

論。云何有處至第二樂生天。第二樂生天有三天。極光淨天是最上天。舉極光淨以顯下二。

論。彼經如聲至不可例彼。外人難也。前文雲謂在非想非非想。不言如非非想也。後文言如梵眾天。如聲是顯譬喻義也。如梵眾天餘天亦爾。可言舉初顯後。彼無如聲。何得言舉後顯初。

論。若顯喻義至亦有如聲。論主破前難也。若謂要有譬喻方得有如聲者。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識住。此之如聲欲喻何法。故知無喻亦有如聲。如梵眾言亦非譬喻。但是舉其梵眾兼顯上天。

論。已辨命根諸相者何。已下有一頌半第六明四有為相。於中有三。初半頌明相體。次半頌明小相。後半頌明四相待因緣。

論曰至是無為法。總釋四相名也 正理論雲。如是四種是有為相。顯彼性故得彼相名 述曰此四種相顯諸有為性是無常。從其所顯名有為相。無此相者表是無為。婆沙三十八雲。何故作此論。有執諸有為相皆是無為。如分別論者。或復有執三相是有為。滅相是無為。如法密部。或復有執相與所相一切相似。如相似相續沙門。彼作是說色法生.老.住.無常。體還是色。乃至識亦爾。顯有為唯是有為唯不相應行蘊所攝。或復有執色等五蘊出胎時名生。相續時名住。衰變時名異。命終時名滅。如經部師。為遮彼計顯彼唯是眾同分相非有為相。有為相者諸有為法一一剎那皆具四相 婆沙三十九雲。謂或有執三有為相非一剎那。如譬喻者。彼作是說若一剎那有三相者。則應一法一時亦生。亦老。亦滅。然無此理。互相違故。應說諸法初起名生。後盡名滅。中熟名老。為遮彼執顯一剎那具有三相。問若如是者則應一法一時亦生。亦老。亦滅。答作用時異故不相違。謂法生時生有作用。滅時老時方有作用。體雖同時用有先後。一法生.滅作用究竟名一剎那。故無有失。或生.滅位非一剎那。然一剎那具有三體。故說三相同一剎那。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准上兩釋。相用皆是異時。前釋三相同一剎那。後釋生.滅異剎那也。然異.滅相用。同.異時文不決定。問四相為是共相。為是自相。一說自相。一說共相。評曰應作是說。此是共相。然共相有二種。一者自體共相。謂一一有為法自體各有生等四義。二者和合共相謂一一有為法各與生等四相和合。此四但是和合共相。復作是釋。剎那住相微細難知難可施設。故說不住。謂剎那量是佛所知。非諸聲聞.獨覺等境。如乘神通屈申臂頃從此處沒至色究竟。於其中間非不相續可有從此往至彼義。亦非一法移轉至彼。又無從此越至彼義。是故決定剎那剎那生滅相續從此至彼。於其中間諸剎那量最極微細唯佛能知。由此故言諸行有住。一說無住。評曰既不能通應信有住。由有住相力。諸行生已能取自果。能取所緣。由異.滅力一剎那後無復作用。若無住相諸行應無因果相續。心.心所法應無所緣。故必有住。

論。此中於法至能壞名滅。釋別名也。正理論雲。此中生者謂有別法是行生位無障勝因。由能引攝令其生故。能引攝者。謂彼生時此法能為彼勝緣性。雖諸行起皆得名生。然此生名。但依諸行生位無障勝因而立。住謂別法是已生未壞。諸行引自果無障勝因。異謂前法是行相續後異前因。滅謂別法是俱生行滅壞勝因。

論。性是體義。此釋頌中第十字也。

論。豈不經說至之有為相。問也。經說有三。因何說四。答中有二。一不說住相。二住.異合說。

論。於此經中至所謂住相。此初答也。應合說四。不說住故但說有三。

論。然經說住異至異名住異。通伏難也。難雲若經不說住相何故彼經云住異相。通雲經說住異即是此中異別名也。引例可知。

論。若法令行至有為相中。釋經不說住相所以。於中有二。一為住相不令有情怖故不說。二以住相濫無為故不說。此即初也。如文可知。

論。又無為法至故經不說。第二答也。如文可知。

論。有謂此經至名住異相。此下大文第二答經不說也。即是敘異說也。

論。何用如是總合說為。問合說所以也。

論。住是有情至與吉祥俱。答合說所以也。如文可知。

論。是故定有四有為相。結也。

論。此生等相。已下半頌第二明隨相也。此四小相立名不同。或名隨相隨本相故。或名小相對大相故。或名生生等生本生等故。

論曰至四種本相。此釋頌中此字。即是此四本相也。正理釋雲。此中有言兼顯定義。意顯此有唯四非餘。此謂前說四種本相 述曰。釋此同此論。釋有此論無。

論。生生等者至滅滅。此釋本相所有隨相。正理論雲。即是生之生生。乃至滅之滅滅。

論。諸行有為至由四隨相。此釋諸行有為。有其二義。一法體生滅由四本相。二得有為名由四本相。本相有為亦准此釋 正理論雲。世尊何處說隨相耶。豈不此經亦說隨相。謂生等相亦是有為故。生生等相亦起等性故。契經既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有為之起亦可了知。盡及住異亦可了知。如何此中不攝隨相。又於諸相皆有亦言。故此經中亦說隨相。言有為之起亦可了知者。起即本相生。亦表生生義。盡及住異亦可知言。類起亦言應如理釋。若不爾者何用亦言。故契經中於無為法說尚無有起等可知。此說意言諸無為法尚無生等本相可知。況生生等隨相可得。若不爾者應但說無起等可知。不應言尚。又薄伽梵於契經中說諸有為相復有相。故契經說色有起盡此復應知亦有起盡。乃至廣說。又契經說老死生等。由此故知相復有相。

論。豈不本相至展轉無窮。此釋有無窮.過。先問。後答。此即問也。

論。無斯過失至功能別故。答也。

論。何謂功能至或謂士用。釋功能也。作用是業用名。士用就喻以顯。正理論雲。為親緣用名曰功能。

論。四種本相至一法有用。此釋功能別也。

論。其義云何。問也。

論。謂法生時至唯生本生。此廣答也。

論。謂如雌雞至其力亦爾。此顯喻也。正理論雲。生性既無異。功能何有別。如受領納性雖無異。而有差別損.益功能。又本相.隨相境有多少。如五識.意識境有少多。

論。本相中住至隨應亦爾。此後三相準前釋也。

論。是故生等至無無窮失。此總結也。

論。經部師說至如所分別。經部師宗四相無體。與大乘同。故作此商略也。

論。所以者何。有部徵也。

論。無定量故至證體實有。經部出所以也。既無三量何得言有。正理論雲。又此諸相豈如瓶等有定現.比.或至教量證體假有。既遮實有。故彼定應許生等相體是假有。第三計有理必無故。

論。若爾何故至亦可了知。有部救也。既經言有三有為之有為相。即是屬主之名。前是本法。後是其相。故知法外別有四相。

論。天愛至義是所依。經部答也。

論。何謂此經所說實義。有部問也。

論。謂愚夫類至之有為相。自下經部釋也 於中有五。一明經說意。二明經不說剎那四相。三釋經重說有為相言。四敘經部所立。五引教證。此文初也。

論。非顯諸行至亦可了知。第二明經所說非剎那也。凡言相者表其體性令人了知。經言亦可了知。明非不可知也。一剎那中生等四相既不可知。定是非經所說。

論。然經重說至表善非善。第三明經重說有為意也。經言有為之有為相。前言示三相體。後言表前三相是有為也。非是如有白鷺鳥處知其水有。亦非欲表有為善.惡。如童女有發細且長兩臂過膝等是其善相。發麁臂煩等是惡相。

論。諸行相續至名為住異。此即第四述經部宗。此說一期三相是假非實。非一剎那是實非假。

論。世尊依此至衰異壞滅。已下第五引教證也 於中有五。一引佛為難陀說經。二引三頌。三引本論。四會本論。五即別立剎那四相是假非實。此即初也。佛弟難陀性重欲染。欲染之本為貪其受。佛令難陀觀受生.住.異.滅。難陀得道。佛於眾中說難陀言。是善男子善知受生。善知受住。及善知受衰.異壞.滅 准此經文。一類樂受初起名生。終盡名滅。非一剎那觀受之法通自.他身。亦不得言現在之心不得觀現在受。

論。故說頌言至相續說住。第二引三頌證經部義也。前二頌證一期四相非一剎那。後一頌破有住想也。

論。由斯對法至名剎那法性。此即第三引本論證。

論。雖發智論至非一剎那。此第四會本論文也 言。一心者。非一剎那名一心也。依眾同分一相續心說一心也。

論。又一一剎那至四相亦成。第五別立剎那四相是假非實。於中有二。一標宗。二問答。此即初也。

論。云何得成。問也。

論。謂一一念至非無差別。答也。謂一一念本無今有生。准此生在現世同大乘也。即是法有名生有唯現故 有已還無名滅。准此亦同大乘。法無名滅。至滅相時法已過去 後後剎那嗣前前起名之為住。此與大乘不同。成唯識雲。住表此法暫有用 嗣前前起者。以相續不斷義名為住也 即彼前後有差別故名為住異。於前後念相似生時。前後相望非無差別。此亦與大乘不同。成唯識雲。異表此法非凝然故。

論。彼差別相云何應知。有部問也。如金剛等前後異相云何得知。

論。謂金剛等至而見相似。經部答也。如金剛等極堅之物。前後相同而有擲.未擲異。及強力擲去速墮遲。弱力擲去遲墮速。時不同也。雖有不同金剛本相前後相似。大種雖復前後相似。轉變差別其義亦成。亦餘諸行例亦如是。相雖相似轉變義成。

論。若爾至應不遍有為。有部難也。最後聲.光。及涅槃時最後六處。既無後可異。應無住.異。有部師難住.異相也。既無住.異。即汝所立住.異二相不遍有為。

論。此不說住為有為相。經部答也。我第三言住異相者。不欲說住為有為相。但欲說異為有為相。

論。其義云何。有部徵也。

論。謂住之異至無不遍失。經部答也。謂住之異故。若有住必有異也。謂最後聲.光等嗣前起故名住。此即名住最後聲.光異其前念名為住異。即住名異故名住異也。非是待後剎那前方名異。亦非待後剎那前方名住。理必應然。只可後異前故名之為異。不可前異於後名之為異。若異於前異由於自。若異於後異乃由他。

論。然此經中至生等別物。經部述經意也。即有為法本無今有名生。有已還無名滅。相續名住。即此前念後念不同名異。已顯有為之無常相。何用離其所相別有生等。

論。云何所相法即立為能相。有部難也。若說色等本無今有等是有為相。即是所相立為能相。云何所相法即立為能相。

論。如何大士相至理亦應然。經部引例答也。既大士等相不異大士等。故知有為之相不異有為。

論。雖了有為至有生等實物。經部述經生等四相。雖不離有為然不即彼。雖了有為色等自性。而不能了先無今有生。今有後大滅。相續之住相。差別之住異。仍未知彼體是有為。故非色等即有為相。然非離彼色等生有生等實物。

論。若離有為至復何非理。有部卻問。我立生等別有體性異其所相。有何非理。

論。一法一時至許俱有故。經部示非理也。一一法上同時具有生等四相。即法生時應即滅等。同有體故。

論。此難不然至而不相違。有部通也。雖體俱有用有前後。謂生作用令未生法生至現在。現在已生。豈鬚生相。由此生時非即是住.衰異.壞滅。

論。且應思擇至有用無用。經部難也。未來法體未得為有。即生等相體亦非有。如何得說生相有用三相無用。

論。設許至現在相。經部縱有未來難也。生相有用時不得是未來。生相已用時不得名現在。有部之宗約其作用辨三世故。正理論雲。謂有為法若能為因引攝自果名為作用。若能為緣攝助異類是謂功能如前已辨。一切現在皆能為因引攝自果。非諸現在皆能為緣攝明異類。謂闇中眼或有功能被損害者。便於眼識不能為緣攝助令起。然其作用非闇所損。定能為因引當眼故。由斯作用.功能有別。然於同類相續果生有定不定。攝引勢力名為作用亦名功能。若於異類相續果生。但能為緣攝助令起。此非作用但是功能 述曰。准婆沙問四大生等五因。為是因為是緣。一說是因。一說是緣 准此論意因是因緣。緣是增上。其因緣定有取果。取果作用定在現在。其增上緣攝助異類。於中有取果者。有非取果者。其取果者即是諸有為法住現在世。於增上果皆有取果用。其未來法.及生相法功能雖是攝助。而非是取.與准正理論上下文。一切取果皆是現在。此中說取自類果者據顯說也。一切法體住現在時。定能取果故無能障也。若因與果及增上緣攝助諸法即容有被障。如因暗障眼識不依根也。又餘一切有為住現在時。皆能取其自果名為作用。無力能遮不取果故。一切有為法住現在時。攝助異類即不決定。有法力能遮彼功能不得起故。如眼識等。此釋自類果者。即因緣所取皆是自類。

論。又住等三至為名壞滅。經部宗難三相同時用也。

論。諸說住等至剎那滅義。經部難也。若用前後。諸法生已經住.時異.時滅時。三時既別。應三剎那時之極少名剎那故。即違教說剎那滅義。

論。若言至非異非滅。經部難。住先用過也。住異.滅相同時而生。因何住相先餘二用。

論。若住力強至所衰壞耶又難。住力若強因何被其異滅。並其本法俱遭衰壞。

論。若言住相至令無再用。又遮難也。若言住相同其生相不再用者理亦不同。法生不可更生生相無其再生。法住可令更住。如何住相不令再住。

論。又誰障住用至何不於先用。又遮此住用暫有還無也。若異.滅為障即力合強住應先住用。若力弱住故於後用。即不合能障於住也。

論。又住用息至更無所為。又遮難也。若住不由有障暫用自息。即應法自然壞滅。何用異.滅二相。

論。又應一法至理不應有。又縱許有滅而破其異也。

論。所以者何。有部徵也。所以一法不許有異。

論。異謂前後至立異終不成。經部出所以也。若前一法說異不成。無所異故。若後異前即非一法。是故一法立異不成。正理論雲。諸對法者。於法自體差別用中立有異名非唯自體。謂有為法於自體中。能引自果作用名住。即此作用衰損名異。此住.及衰無容自有。應有別法令住.令衰。此二之因即住.異相。於斯正理何不忍歟 又云。非正生位立有異名。作用爾時未衰損故。即由此理立住.異名。此能衰損引果用故。由法作用被衰損時方引自果。由因被損後果生位漸劣前因。故果漸劣由因有異。此果剎那復由俱起異相為緣令衰損故。復能為後果漸劣緣。如是一切有為相續。剎那剎那令後後異。故前前念有異義成。此義既成應為比量。謂見最後有差別故。前諸剎那定有差別。若爾相續漸增長時應無異相。不見異故。無斯過失。住相爾時由外緣助。勢力增強摧伏異故。

論。雖餘部說。已下破正量部。彼執色法有二緣滅。一內滅想。二外滅緣。心法唯內滅相。不待外緣。剎那即滅 先破色。後破心法。

論。雖餘部說至有滅相為。初破色法待二緣滅。既現見薪由火緣滅。如何更說別有內滅。服寫藥痢豈是由天。

論。又心.心所至不應正理。次破心。剎那滅不待外緣。一法之上同時既有住.滅二相。應於一時亦住.亦滅。相違同時不應正理。

論。故依相續至善順契經。經部師破他宗已結自宗順經合理。

論。若生在未來至何不俱生。已下半頌第三明生相待因緣合方能生法。

論曰至非皆頓起。就長行中有二。一釋頌文述有部義。二問答分別。此即初也。

論。若爾至因緣力起。自此已下問答分別。此即經部師問。

論。豈諸有法至而不可知。有部答也。答中有三。一以細故雖有實體汝不知也。二反難。若無生體。因何得有生覺。三反難。若法外無生。如何得有第六轉聲 此即初也。豈得以汝但見因緣不見生相。即謂唯有因緣無生相也。豈諸有法皆汝所知。此之生相雖現有體而不可知。以法性幽微甚難知故。

論。生相若無應無生覺。反難也。心法託境必不自起。生相若無應無生覺。

論。又第六轉至色之色言。反難第六轉也。若生異色。可得說言色之生等。第六轉聲既名屬主。非即一法。若於一法有屬主言。應有說言色之色等。

論。如責無生至隨其所應。類釋三相別有體也。

論。若爾至有等別性。自下經部反難通也 於中有二。一破生覺。二破屬主。此即初也。就初中有二。一就內法無破。二同外道有破。為成空.無我覺法外應有空.無我性。此就內法無破。謂無我觀時觀一切法皆無有我。應於法外別立空.無我性。若於法外無其空.無我性。如何得有空.無我覺。既有空.無我覺。法外無空.無我性故。唯有生覺。法外無生性 言。為成一二至有等別性。同外道有破也。既有生覺。即離法外別有生相。即應一.二覺。大.小覺。各別。合.離。彼.此。有性等覺。應如外道法外執有數.量.各別.合.離.彼.此.有等別性。外道計如前述。

論。又為成立至言何得成第二反難。破第六轉。如文可知。

論。是故生等至無別實物。結成經部宗也。

論。為了諸行至隨應當知。經部通經。離法之外無別生等。經說第六轉聲。色之生言。先法說後喻顯。如文可知。

論。若行離生相至何故不生有部難經部也。有為.無為俱無生相。有為既生。無為何為不生。

論。諸行名生至何得言生。已下經部通也 於中有三。一無為不得名生。二將有部非一切法皆有生相例。三將有部一切有為同有生相。因緣或有能無能例。此即初也。本無今有可得名生。無為體常如何名生。

論。又如法爾至皆可生。此第二也。如汝有部唯有為有其生相。無為之法無其生相。我經部宗亦爾。有為可生。無為不可生也。

論。又如有為至一無生用。第三釋也。如汝有部一切有為皆有生相。而許因緣望有為法於一有用。於一無用。即如眼根於生眼識有用。於生耳識無用。我經部有為.無為同無生相。而彼因緣望有為有用。無為無用。餘文可解。

論。如是已辨至其義云何已下第七有半頌明名.句.文身。

論曰至句身文身。釋頌等也。

論。應知此中至壹伊等字。會異名也 名謂作想者。由於色等念色等名。令於色等起色等想。名是想因名為作想。此是因取果名說名為想。論既不言想謂作名。不可釋言從因受稱。因取果名者。即是名之異目。亦不可別為一釋或是名之異目 亦可名如作想詮法相狀。義與想同故名為想 梵雲那(去聲)摩此雲名。是歸義。赴義。隨義。趣義。謂隨音聲歸赴於法趣其自相。囡有異求表呼專一即歸之義。由斯呼召能引自體 梵雲僧若(日何反)此雲想。是能取像專執之義。或是共立契約之義 梵雲缽陀此雲跡。如一象身有四足跡。亦如一頌總四句成。今就義翻名之為句 梵雲縛迦(去何反)此雲章。是詮辨終竟義。如說諸行無常等章。直言諸行是名非句。直言諸行義未究竟。更雲無常方成究竟。故名詮義究竟名之為章。如立蘊章詮蘊究竟 若爾何故外典章.句義別 答詮義究竟名之為章。詮義之中有廣有狹。極狹名.句。廣名為章。即於章中分其二義。一句義。二章義。即句同章。故名為章 或能辨了業用德時相應差別者。如說善能招愛果。刀能割物等。此是業用。寂滅為樂此是德也。三無數劫此是時也。相應謂詮諸法相隨順也。差別謂詮諸法義不同也。或差別是其總義。即是對其自性名差別也。如說諸行是其自性。無常是其差別。對法論雲。名詮自性。句詮差別。其義同也 梵雲便杜那此雲文。是能彰顯義。西方俗呼醬酢.鹽.扇等物為便社那。以醬.酢.鹽等能顯於味扇能顯風故名便社那。舊譯為味誤也。以文顯故與名.句為依。故對法雲彼二所依是文。如綾.錦文由起於絲顯異餘處。即依此顯安布以為龍.鳳。又合龍.鳳以作錦窠。根本皆依文.絲顯成。絲如其聲。文如其字。龍.鳳如名。句如其窠。壹.伊等字顯在聲上。即將此顯能目自性別更生名目差別義別更生句。此名.句皆依於文。

論。豈不此字至亦書分名。此問答分別也 豈不此字即是紙上屈曲色名為字。問也 答雲非為顯書分色字製造諸不相應字。但為顯不相應字製造色書字。依此色字記持不相應字。及將色字傳流異方及於後代。是故不相應諸字非同書字。

論。云何名等身至迦佉伽等。釋名等身 云何名等身者。問也。梵雲迦耶此雲身 謂想等總說已下答也。梵雲三木訖底此雲總說。總說釋身義也。即是二三等名總說為身 梵雲三摩婆曳此雲合集。總說即是合集。二三等名名合集義。於合集義中說嗢遮界故。由合集義中置嗢遮字界。後字緣助成總說義。即以總說釋於身也。二名為身。三名已上名為多身也 此中名身。乃至。文身者謂迦佉伽等。皆至三數釋者。一不名身。二單名身。三名已上皆多名身。至於多身不減三也。四.五已上皆是多故。不須至四.五也 前釋文中。即以十二音中[褒-保+可].阿.壹.伊釋。今釋身中即以字體迦.佉.伽釋者。欲顯此二皆得是文。故倚互明。

論。豈不此三至心不相應行。已下問答分別。此即經部問也。

論。此三非以至即令了義。有部答也。

論。云何令了經部問也 論。謂語發名至乃能令了。有部答也。正理論雲。此中經主作如是言。豈不此三語為性故用聲為體色自性攝。如何乃說為心不相應行。此責非理。所以者何。由教及理知別有故。教謂經云語力.文力。若文即語別說何為。又說應持正法文句。又言依義不依於文。又說伽他因謂闡陀文字。闡陀謂造頌份量語為體。又契經言知法知義。法謂名等。義謂所詮。又契經言文義巧妙。又言應以善說文句讀誦正法。惡說文句讀誦正法義即難解。又說如來獲得希有名.句.文身。又說彼彼勝.解文句甚為希有。由此等教證知別有能詮諸義名.句.文身。猶加語聲。實而非假。理謂現見有時得聲而不得字。有時得字而不得聲。故知體別。有時得聲不得字者。謂雖聞聲而不了義。現見有人粗聞他語而覆審問汝何所言。此聞語聲不了義者。都由未達所發文故。如何乃執文不異聲。有時得字不得聲者。謂不聞聲而得了義。現見有人不聞他語。覩唇等動知其所說。此不聞聲得了義者。都由了達所發文故。由斯理證文必異聲。又見世間隱聲誦咒。故知咒字異於咒聲。又見世間有二論者。言音相似一負一勝。此勝.負因必異聲有。又法與詞二無礙解境界別故知字離聲。是故聲者但是言音相無差別。其中屈曲必依迦.遮.吒.多.波等。要由語聲發起諸字。諸字前後和合生名。此名既生即能顯義。由此展轉而作是言。語能發名。名能顯義。故名.聲異其理極成。應知此中聲是能說。文是所說。義謂非二。如是則為無亂建立。

論。非但音聲至方攝語故。此是經部敘自宗義。

論。何等音聲令義可了。有部問經部也。如我所釋有名之聲方能了義。汝言即聲了義。何等音聲令義可了。

論。謂能說者至智者立瞿聲。經部釋也。於一瞿聲詮其九事。由共定量故能了義。

論諸有執名至能詮定量。准聲共立定量。名亦如之。

論。若此句義至別有實名。自此已下經部師難有別名也。但由假音聲顯用已辨。因何計有離聲實名。

論。又未了此名至為由語生。經部定有部宗兩關進退難也。

論。若由語生至何待別名。難語生名也。

論。若由語顯至何待別名。難聲顯名。

論。又諸念聲至可由語發。難無生理。一念之聲未能詮表。多念之聲乃能呼召。故知多念之聲乃有名也。前後念聲剎那已滅不可聚集。又不可說一字之名分分漸生。進退徵難無其生理。如何可說由語發耶。

論。云何待至能生無表。有部反難經部成自義也。由多念表色念念漸生入於過去。最後表剎那無表方生。聲生於名義亦准此。

論。若爾至應能了義。經部難也。既唯最後聲能生名者。但聞最後聲應能了義。何須要待前念之聲。

論。若作是執至不可集故。難異執也。若語生文文復生名亦同前難。前後念文不可集故。

論。語顯名過應例如生。前難語生名。復准難語顯名也。生謂名由聲生。顯謂名先有體但由語顯。已上破有部離語有名。自下破離語有文。

論。又異語文至莫辨其相。諸明慧者現量知無也。

論。又文由語至皆不應理。若生若顯二關破斥。准語於名生顯之過也 正理論雲。此難違害自所稟宗。彼說去來皆無自體。聲前後念不可頓生。如何成文成名成句。若前前念傳傳相資最後剎那成文.名.句。但聞最後應了義成。又無相資去.來無故。既恆一念如何相資。既無相資前後相似後如初念應不能詮。聞後如初應不了義。故彼所執前後相資聲即能詮理不成立。我宗三世皆有非無。故後待前能生名等。雖最後念名等方生。而但聞彼不能了義。由不具聞。如先共立名等契約能發聲故。然聞一聲亦有了者由串習故。依此比餘。故經主言破彼非此。

論。又若有執至而不應許。破異計也。若名與所詮義俱時而生。由如生相與義俱生者。即有三過。一名在現在義在過.未。二子名與子俱生。父母不合隨意立名。三無為無生應無有名。

論。然世尊說至安布差別。通有部難。難雲。若謂離聲無別名者。因何經說頌依於名。答雲。即聲安布假說為名。

論。執有實物至及心次第。總非有部別立實名。如樹等行離樹無行。心之次第離心無體。名亦如是。離聲無體。

論。或唯應執至便為無用。經部縱文破有名也。

論。毘婆沙師至所能了故。此迷有部宗也。正理論雲。毘婆沙說名.句.文三各有三種。名三種者謂名.名身.多名身。句.文亦爾。名有多位謂一字生。或二字生。或多字生。一字生者說一字時但可有名。說二字時即謂名身。或作是說。說三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四字時方謂多名身。二字生者說二字時但可有名。說四字時即謂名身。或作是說。說六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八字時方謂多名身。多字生中三字生者。說三字時但可有名。說六字時即謂名身。或作是說。說九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十二字時方謂多名身。此為門故餘多字生名身.多身如理應說。句亦多位。謂處中句初句後句短句長句。若八字生名處中句。不長不短故。謂處中三十二字生於四句。如是四句成室路迦。經.論文章多依此數。若六字已上生名初句。二十六字以下生名後句。若減六字生名短句。過二十六字生名長句。且依處中句辨三種。說八字時但可有句。說十六字時即謂句身。或作是說。說二十四字時即謂多句身。或作是說。說三十二字時方謂多句身。文即字故唯有一位。說一字時但可有文。說二字時即謂文身。或作是說說三字時即謂多文身。或作是說。說四字時方謂多文身。由此理故應作是說。說一字時。有名。無名身。無多名身。無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無文身。無多文身。說二字時有名有名身。無多名身。無句等三。有文有文身。無多文身。說四字時。有名等三。無句等三。有文等三。說八字時。有名等三有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等三。說十六字時。有名等三有句有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等三。說三十二字時。名.句.文三各具三種。由此為門餘如理說 准上論文多念聲生一文。前念聲無文 一文生一名.及一字句者。即一念聲三法同起。謂文.名.句。若二字名已去於前念文未有名.句。至其後字成名.句位方有名.句。多文生一名多名成一句者。非一一念聲皆有文一一文皆有名。一一名皆有句。然有一字生名。容有一字一名.一句。或無一字句。句必須二字。其二字已上生名者皆於第二字等方有二字名生 若二字乃至多字生名者於前字即得生解。此由聞者串習於前解義。非謂於前位中有二字名等於先已生。如言諸行二字名。於中有二。一二一字名。二一二字名。餘例准此。所以如是如說二字名時。一人聞諸。一人聞行。各生一解故。若聞一兼二即是串習。若作此釋。善順名之極少謂一字也。又如說諸行無常等句。諸行是自性。無常是差別。名詮自性。句詮差別。無常二字或有名起或無名起。義則未定。如說無常可厭。無常即是自性。可厭即是差別。此無常二字理合有名。若為差別即無名起。如實說者若為自性。若為差別。皆悉有名。如人說諸行無常句。有人唯聞無字。或唯聞常字。或聞無.常二字。或具聞四字。若唯聞無字者謂唯說無。若聞常字者謂唯說常。若合聞者謂詮無常。然此無常未屬何法。故知此上所聞皆不了句。若有聞說諸行無常。此方了句。知此無常諸行差別故。以此准知。諸行無常四字之邊。一一皆有一字名也。於中若至二字亦有二字名也。至第三字有一字名及三字句。如有但聞諸行無三字。此即謂詮諸行無也。諸行為自性。無為差別。至第四字有一字名。及二字名。及三字名。及三.四字句也。於中加.減如理應思 又釋所以四字名等有一字名。發語遠加行心多緣此故。如說諸行兩字。必須先緣詮諸詮行一一別名。方可合成二字名故 正理.婆沙說名.句.文各有三種。一名。二名身。三多名身。句.文亦爾。名有多位有一字生有二字生有多字生。婆沙名有六位。有一字.二字.四字.八字.十六字.三十二字。准此論據位相倍及極一頌。作如是說。然實以論非無三字.五字.七字.九字等生名之者。上引論雲一字生名.二字生名.多字生名。多字生名者。或三字已上生名皆多字名。以西方語法。說二名身有合集義故。說三已上皆名多故。或說四字已上名多字生也。倍二字故。一字生名者。說一字時但名名。說二字時有名身也。多名身有二釋。或作是說。說三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四字時即謂多名身 有人云。問多名身中。一雲說三字時名多名身。一雲說四字時名多名身。其義云何。解雲三字生名名多名身者。第一.第二字為一身。第一.第三字復為一身。第二.第三字復為一身。依聲明法言三已去方說為多。若四字生名名多名身者。隣次相合即為三身名多名身。又解但約名多故名多名身。不約多身。又解身上加身名多名身 准上三釋自相牟楯。但遍說而已不能是非。何者准論所明。但說名.句.文三各有三位。謂一.二.多。一以名一故不成身。二以名二故成身也。第三亦合以名多故名多名身。因何說一二之位即是名之一二。第三多位因何其數即說是身。若於此中以身多故名多名身。即是第三說其身數。於中亦合說身及身身。依第二解四字生多隣次相對應名身身 又自引聲明說三已上方得名多。因何復說身上加身名為多身。若爾三字生者次第相合亦有二身。是身上加身。應亦得名多名身也。雖一解但約名多故名多名身。既不得所由。即是如蟲食木 此中所說。一.二.多三皆約名說。不據身論。婆沙更有明文。應撿錄之 又牒文雲。三字生名名多名身者。謬。三字生名者唯有一三字名故。此中兩說不同。一據成多即名多身。謂三已上。二據位相倍。謂四名已上倍於前也。兼依二釋義皆無違。故論雙舉。然唯有字.名.句體而無頌體者。其字.名.句。五趣.諸方愚.智不同。但能語者皆聲發文。依文有名。依名有句。皆能說自性.差別。故。皆令解自性.差別。故其頌唯是文者能作。只是安布其文乃至名.句。更無別物 問如說一名.一字。對諸方名各生異解。為有多名。為有一名為有一字。為有多字 答字唯是一諸方通用更無差別。名即不同。若為此方語唯有此方名無諸方名。所以知然。若不爾者。即應唯說一字生名應有多名。論既不說多名。故知唯有一名。又當發語遠方便心唯緣一方名故 問若爾何故生其多解 答此如絲竹之聲亦生名解似而非實。

論。此名身等至此皆應辨。已下半頌第二義門分別。

論曰至然不可說。第一界地門也。於中有二。一雲唯欲.色界。一雲通無色界。然不可說。二說之中前說為正。就前說中有其二說。一雲唯隨語系。謂唯二地。謂欲界.初定。二雲隨身系。謂通五地。謂欲.四禪。舊婆沙有四說兩重評文。初二說一雲隨語。一雲隨身。評取隨語。後兩說一雲欲.色界。二雲通無色。評取前說。深法師云。一論不可有二評故。隨語系者是後評。但說不許無色有名。非是欲許隨身系也。法師此釋深有理趣 准正理論等解名.句.文.身。皆依聲有文。依文有名。又此論雲有情名聲謂語表業。故知餘聲無有名也。所依語業既唯二地。如何能依之名通於五地。若謂正理等論雙舉二故則容兩是。亦不應理。此論亦舉無色界名而不是非。豈亦兼取。故知名隨語系義決定也 問若爾何故但法無礙解通其五地。而無論文說唯二地 答准論所說。名系地中即敘二說。法無礙解系地之中即唯說通五地。故知法無礙解據能緣說。若隨語.隨身。皆容五地心能緣故。由此無文敘二說也。法無礙解是了法慧。如何即令與所解名定同地也。詞無礙解是其能作諸方語慧。由此唯於發語地有不通餘地 有人自作問答雲。問發語通果心不緣三界。如何名等能詮三界。解雲雖發語通果心不緣三界。然通果加行遠能發心能緣三界故。所發名能詮三界 詳此問答未達一切發語心也。一切近因等起發業之心。皆緣色聲為境。因何偏問通果心也。加行之中有緣其名。未必定緣所詮義也。如多人不識摩尼寶等。豈不得有此寶與名。

論。又名身等至非所顯義。第二情.非情分別也。婆沙五十雲。問誰成就名等。為能說者。為所說耶。設爾何失。若能說者則阿羅漢應成染污法等。以阿羅漢等亦說染污法故。若所說者則外事.無為亦應成就名等。以彼亦是所說法故 答唯能說者成就名等 問若爾後難善通。前難云何通 答阿羅漢等雖成就染污等名。而不成就染污等法。以染污等名皆是無覆無記法故。十五又云。問名等為善.不善.無記耶。答無記。非造業者故思起故。如四大種。已上論文 然發業時近因等起唯緣於聲。遠因等起亦通緣名。不從遠因判性。餘處說業.心二緣名者。據遠而說。

論。又名身等唯是等流。第三五類分別。非色法故非是長養。隨欲生故非是異熟。是有為故非實。從同類因生故非是剎那是等流性。

論。又唯無覆無記性攝。第四三性分別門。

論。如上所說。已下一頌大門第二。總釋餘義。

論曰。至無覆無記。釋頌第一句也。如文可解。

論。並無色言至類通二義。釋頌第二句也。上句說一分同。下句說一分異。名身等。界唯欲.色。類唯等流。同分。界即通三。類通於二。是謂異也。正理論雲。云何異熟。謂地獄等.及卵生等。趣.生同分。云何等流。謂界.地.處.種性.族類.沙門.梵志.學.無學等所有同分。有餘師說諸同分中有先業所引生者。是異熟同分。現在加行起是等流同分。

論。得及諸相至非異熟等。釋下兩句。如文可解。

論。已說如是至隨應准知。已下指當。如文了知。

俱舍論疏卷第五

保延三年十月十日朝點了依維摩會□

角壽   一交了

 

上篇:俱舍論疏

下篇:比丘尼受戒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乘起信論別記

大乘起信論別記(本) 海東沙門元曉撰 將釋此論略有二門...

成唯識論述記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一(本) 沙門基撰 竊以。六位精微。資...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門大乘光撰 將欲造文...

俱舍論頌疏論本

阿毘達磨俱舍論略釋記 正議大夫持節諸軍使晉洲刺史賈...

佛說德護長者經

佛說德護長者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乘顯識經

大乘顯識經卷上 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訶羅奉 詔譯 如是我...

佛說如來興顯經

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守遂本)

(守遂本)...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註音版】佛說淨業障經

佛說淨業障經...

二諦義

補刻二諦章敘 嘉祥藏大師所譔二諦義章三卷。傳流吾國...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序...

【佛教詞典】阿耨達龍王

(異類)八大龍王之一。住於阿耨達池,分出四大河以潤...

【佛教詞典】白毫

釋尊眉間有一白淨光明之毫毛,右旋宛轉,為佛三十二相...

印光大師《放生十大功德》

(一)無刀兵劫。世上刀兵大劫,皆由人心好殺所致。人...

育才之道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禮好佛後,便信步到花園散步,碰巧看...

沒有修持的人能燒出舍利子嗎

問: 一個完全沒有修持的人死後,能燒出舍利子嗎? 大...

傅大士:勸君常修十法

勸君一:專心常念波羅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濁三塗自...

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一位學人聽說世上有一種移山大法,於是他就決定要學這...

懺悔業障每天都要去做嗎

問: 請問師父,懺悔業障是否在向佛表達所做的業障之...

法無自性,隨心所現;所現之法,全是自心

問: 般若無相,不受一塵,云何廣辯四緣及諸因果? 答...

持咒打坐定中上升忉利天

有一位師父在那兒參禪六年出家,是真空老和尚的徒弟,...

禪宗看話頭的用功方法

禪宗的法門呢?我略講兩句就好了。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

貪圖供養墮餓鬼

佛陀時代,有一位非常富裕的若達多長者,所擁有的財物...

生命中最愛的女人

一天,一個信徒請教禪師:我是個有家室的人了,但現在...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疑慮〗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破疑〗...

【視頻】《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道證法師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道證法師

【視頻】《僧璨大師信心銘》女聲讀誦

《僧璨大師信心銘》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