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五蓋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清淨法處,自然金剛座,光影甚明,無所不遍照,與眾摩訶薩等無央數菩薩共會坐,三曼陀跋陀羅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最第一。

文殊師利菩薩問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言:「若有人求菩薩道者,善男子、善女人欲得無蓋清淨者,當施行何等法自致得之乎?」

三曼陀跋陀羅報文殊師利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菩薩道者,當整衣服,晝夜各三,稽首十方諸佛,作禮、悔過,悔諸所作惡,諸所當忍者忍之,諸所當禮者禮之,諸所當願樂者願樂之,諸所當勸請者勸請之,如是一切諸罪蓋、諸垢蓋、諸法蓋悉除也;一切功德,悉得具足。

「般若波羅蜜、兜沙陀比羅經,一切三昧,一切諸陀隣尼,一切漚惒拘捨羅,是為諸經中尊將,如是者為已得禮一切諸佛,其意至心也。」

悔過品第二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言:「一切人身所行,口所犯,心所念惡,一切諸佛剎其中塵等起意念,一切諸惡,某皆為其悔過:『某從本所作為,有惡於諸佛、諸菩薩、諸迦羅蜜、父母、阿羅漢、辟支佛、怛沙竭護、怛沙竭寺神、怛沙竭法中,諸所犯過惡。須呵摩提,阿彌陀佛剎土,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剎、一切諸佛法,若有狐疑,起意不信者,某為其悔一切罪過。其有於一切諸佛、諸菩薩、諸迦羅蜜、諸父母、諸阿羅漢、諸辟支佛、一切諸人所可誹謗者,若恣隨欲、恣隨癡、恣隨自用,若有頑佷,不與人語;若為貪淫所牽、為慳嫉所牽、為貪飻所牽、為諛諂所牽,七百五十諸欲所牽,其心亂時不能自專,為一切所蓋、為一切所畏,所起意有過失。今某皆為悔一切罪過。

「『某從阿僧祇劫,起惡意於佛、若鬪亂比丘僧、若害阿羅漢、若害父母、若見正法言非法、若見非法言是法、若[言*刑]笑一切人、所思念常與非法之事;若他所犯過、若欲犯、若已犯;其多沙竭所教誡若犯之,今世若前世不知佛法比丘僧時,諸所犯過惡。今某皆為悔一切罪過。

「『某諸所作邪嫉之意,若有佛,斷止人不得令見;若有明經說法者,斷止人不得令聞;若有迦羅蜜,斷止人不得令住會;若有人施與缽震越、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所作功德,呵止人不得令與;作無央數不止,展轉相教起罪。今某皆為悔一切罪過。

「『某諸所作罪,見人犯者,於邊勸助,用是故,為罪所牽,生於末世。若生於貧家;若離迦羅蜜;若有佛,不能得見;若有菩薩迦羅蜜,不能得與共會,而不能得聞經法;以諸所作惡故,不能及值是聖賢身。今某皆為悔一切罪過。

「『某諸所作罪,不能及逮聞法;或聞法,其心不能受法;若已受而復忘失,不能堅持法、不能諦持法,而怯劣無瞻;其形色不能致得端政;所生常少財寶,不能得陀隣尼行,不能得三昧行,不能得般若波羅蜜行,不能得無念慧行,不能得漚惒拘捨羅所入慧,不能得兜沙陀比羅無所罣礙所入慧。其一切諸所作罪,不能及逮是也。今某皆為悔一切罪過。

「『某諸所作罪,不能得一切法行所入慧功德,不能得一切人意所行慧功德,不能得一切人因五根所入慧功德,不能得一切人慧律所入功德,不能得一切法慧所入功德,不能得一切人泥洹慧功德。其一切諸所作罪,不能及逮是也。今某皆為悔一切罪過。

「『某諸所作罪,不能得洞視徹聽,不能得神足飛行,不能得自知宿命,不能得知去來之事,不能得梵天音聲,不能得身口意功德,不能得清淨高行,而不能得具足於功德。其一切諸所作罪,不能及逮是也。今某皆為悔一切罪過。

「『若他人起惡意向某,若有眾兵,若某起慈心向他人;若有眾兵,若致一切諸蓋所畏。某合會於諸佛前,諸眼諦,慧遍諦,所言則受諦。某於是諦前自歸悔,復自發舉,自發竟自悔責,不敢覆藏,從今已後不敢復犯。』」

願樂品第三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言:「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薩道者,當作是願樂:『今某自歸曉一切,於諸佛諸菩薩、迦羅蜜及父母、諸阿羅漢、辟支佛及一切人,至心求哀,不可曉者,今皆曉之,如諸佛所知。如是者所可自歸,為已自歸也。

「『復次,今某禮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諸迦羅蜜、父母及阿羅漢、辟支佛,皆為作禮,最中、最上、無上、明中明、無有雙亦無比,如諸佛所知。如是者所當作禮,為已作禮也。

「『復次,今某願禮諸佛功德,一切諸菩薩、諸迦羅蜜功德、諸阿羅漢、諸辟支佛功德及十方一切人所作功德,如諸佛所知。如是者,所當禮諸功德,為悉禮也。

「『是則菩薩慧。若善男子、善女人,有是功德者,願樂助其歡喜。若有逮佛慧者,所當願樂,某已願樂也。其未作功德者,今作功德,某皆願樂。其有尊,復尊所作功德,某亦願樂。持某所作願樂功德,令十方一切皆悉得也。』」

請勸品第四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言:「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薩道者,當作是請勸:『某至心請勸一切諸佛,今現在佛、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及至阿惟三佛,其已成悉等知、未轉法輪者,某請勸諸佛,轉於法輪。今諸佛所轉法輪者,以用請勸故,所說經法,令一切人各得其所,悉令安隱。及諸天、龍、鬼神、乾陀羅、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摩休勒、人非人,其在泥黎、薜荔、禽獸諸勤苦中者,皆令得解脫。其無所曉者,皆令捨癡意,悉得正意,入於佛道。

「『復次,其諸佛所欲般泥洹者,某請勸且莫般泥洹,用一切人故,且自住無央數劫,以法身住為無所住。所說經法,令一切人各得其所。皆令勇勐,具足三曼陀跋陀羅菩薩法行。令一切人,悉以是為本,各得安隱。及諸天、龍、鬼神、乾陀羅、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摩休勒、人非人、泥黎、薜荔、禽獸,諸勤苦者,早得解脫。其無所曉者,令捨癡意,悉得正意,入於佛道。其作邪者,皆捨邪道,入於正道,悉住於本無法。』」◎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言:「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薩道者,當作施與。『某所可悔功德,所可忍、所可禮、所可願樂、所可請勸諸功德;若欲作、若方作、若已作,諸所作功德,皆一切合會成就,為一福味。如諸佛法,如佛所知,是功德,便可所生致諸佛相,能得自恣法。諸所施與,已受施與而有施與,是施與為正施與,無所著斷。某持是法施與功德,令一切人,皆逮得與法,皆令起意。如薩芸若施與等者,今某施與,令如三曼陀跋陀羅菩薩所行,持是功德令一切與。某莫墮泥黎中、薜荔、禽獸勤苦八惡道中生;皆令生有佛處、有菩薩處,皆令生須呵摩提阿彌陀佛剎。某持是功德,因某好心,具足遍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某持是法施與之功德,為一切人,作捨作護。受其自歸為作度,於冥中作明、明中最明,於持中作持、持中尊持;一切人未度者,我當度之,未脫者,我當脫;未般泥洹者,我當令般泥洹。造作一切人,皆令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某持是法施與之功德,令一切人與某身等,諸所生處,所可起意,常供養諸佛,供養諸菩薩,持前所作供養諸佛菩薩,令一切人與某身,不離菩薩法,不離迦羅蜜、文殊師利及惟摩竭與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等。是諸菩薩所行,皆具足陀隣尼清淨三昧,一心不動搖,皆以成就般若波羅蜜所行,悉以曉了漚惒拘捨羅,所入一切於諸法有差特,令一切人與某逮得,是諸菩薩慧行而具足。

「『某持是法施與功德,在其泥黎、薜荔、禽獸,拘繫縛束中人,皆令得解脫。其無眼者得眼,聾者得聽,其在勤苦中者皆得安隱;若在是佛剎及彼方佛剎,下至阿鼻泥黎,上至無極,其中間蠕動之類,有足無足者,若未來、若軟生、若化生、若色無色、若思想無思想,及一切人、非人,轉相猗著者,以時能持佛眼,見知悉覺,令一切皆得人形,入於佛道,聞法悉曉了受,皆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

「『某持是法施與功德,令一切人與。某持是功德,悉逮諸佛等行,諸菩薩等行、諸迦羅蜜行,令一切人,皆至供養、起願,得諸佛剎,能令清淨於三世法,曉了能悉。譬如金剛,無所不穿。令一切人與,某皆令得佛智慧,而具足諸所感動能悉等。於諸深慧皆逮得,於諸法而無疑。持是功德令某具足願,如三曼陀跋陀羅菩薩法行,十種力地皆悉逮。以是為證。持是功德,願令一切人及某皆令得福。』」

譬福品第五

文殊師利菩薩問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菩薩道者,晝夜各三悔過、勸樂法行如上說,其福者云何?」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報文殊師利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奉行菩薩道者,持七寶滿閻浮提地內,供養怛沙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晝夜各三勸樂法行,所當悔者悔之,所當忍者忍之,所當禮者禮之,所當願樂者願樂之,所當請勸者請勸之,所當施與者施與之,晝夜奉行,如上教。其福出於供養怛沙竭滿閻浮提七寶,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終不可比、不可計、亦不可譬。」

說是法時,無央數諸天,於虛空中住,持天花香及伎樂供養,散佛及諸菩薩上。

文殊師利菩薩、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說是經已,諸天、龍、鬼神、阿須倫、人、非人,聞經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上篇:持世經

下篇: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寶雨經

佛說寶雨經卷第一(顯授不退轉菩薩記) 唐天竺三藏達摩...

佛說略教誡經

佛說略教誡經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

佛說末羅王經

佛說末羅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

文殊師利問經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 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

佛說分別經

佛說分別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譯 如...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菩薩本生鬘論

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一 聖勇菩薩等造 宋朝散大夫試鴻臚少...

【註音版】入法界體性經

入法界體性經...

【註音版】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上 宋國廬山慧遠法師。公少瞻儒道...

西齋淨土詩

西齋淨土詩 懷淨土詩七十七首(並自序) 明四明梵琦楚...

【佛教詞典】努力

即精進不懈之意。乃為完成人格或實現究極之目的而有的...

【佛教詞典】齋七幡子

人死後七七(四十九)日間,逢七舉行一次齋會,以供養...

四十八大願——(第7願)皆得天耳徹聽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

若念佛人患有癡呆,臨終時如何補救

問: 若念佛人患有癡呆,臨終時請人助念,他有何方便...

救世必先救心,心乃諸病之源也

饑饉旱潦,刀兵瘟疫,皆心之所感召也。嘗聞醫之治病也...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齋戒

第一節 什麼是六齋日 八關戒齋,是俗人在每月的六齋日...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杭州靈隱寺內,掛著這樣一幅對聯: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

貧女變皇后

過去,有一座名山 晝闇山,由於山中有眾多賢聖僧眾隱...

發菩提心是大乘修行的必要條件

在這個修行波羅蜜的過程當中,常恆地不忘失菩提心。就...

普賢菩薩名字的由來

普賢菩薩,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

你為什麼不快樂

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過,幸福不...

為何開始信淨土,知識學多了,反而起疑

問: 弟子修學淨土法門有一段時間了,剛開始很相信,可...

人死後有三種力量決定他的去向

人當在出生的時候,就已決定了死亡的命運。所以,生的...

對治眾生的「十惡輪」

《地藏經》裡,佛跟地藏菩薩互相酬唱的目的,主要是破...

【視頻】《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聆志居士念誦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光山早晚課)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光山早晚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