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惟歲在攝提格(1),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霜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廬山之陰,般若云台精舍阿彌陀佛像前,率以香華敬薦而誓焉。
惟斯一會之眾,夫緣化之理既明,則三世之傳顯矣;遷感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臂(2)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3)之相催,知險趣(4)之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蓋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跡求。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苟求之無主,則眇茫何津?今幸以不謀而僉心(5)西境,叩篇開信,亮情天發。乃機象通於寢夢,欣歡百於子來(6)。於是雲圖表暉,影侔神造。功由理諧,事非人運。茲實天啟其誠,冥運來萃者矣。可不克心,重精疊思,以凝其慮哉!
然其景績參差(7),功福不一。雖晨祈雲同,夕歸攸隔。即我師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襟法堂(8),等施一心,亭懷幽極,誓茲同人,俱游絕域(9)。其有驚出絕倫,首登神界(10),則無獨善於雲嶠(11),忘兼全於幽谷(12)。先進之與後升,勉思策征之道。然復妙覲大儀(13),啟心貞照。識以悟新(14),形由化革(15)。藉芙蓉於中流,蔭瓊柯(16)以詠言。飄雲衣於八極(17),泛香風以窮年。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臨三途(18)而緬謝,傲天宮而長辭。紹眾靈以繼軌,指大覺(19)以為期。究茲道也,豈不弘哉!
【註釋】
(1)攝提格:戰國秦漢時代的一種星歲紀年法。認為有一速度和木星平均速度相等而運動方向相反的天體叫「太歲」,當木星在丑位時,太歲在寅位,這一年叫攝提格,後來進化為干支紀年法。本文的攝提格指庚寅年,即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
(2)交臂:兩臂相交,喻指親朋好友。 (3)三報:即現報、生報與後報。現報者,今生此身造善惡因,即今生此身受善惡果。生報者,今生此身造善惡因,來生便受善惡果。後報者,今生此身造善惡因,或經二生、三生、百生、千生乃至百千萬億劫然後乃受善惡果。
(4)險趣:意為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5)僉(qiān)心:一致歸心。(6)百於子來:眾人趨奉,不召自來。 (7)景績參差:道業功績參差不齊。 (8)法堂:演布大法之堂。 (9)絕域:極遠的地方,喻指西方淨土。 (10)神界:喻指極樂世界。(11)雲嶠(jiào):古代神話傳說中海上的仙山。此處喻指淨土。
(12)幽谷:幽深的山谷。喻指娑婆穢土。 (13)大儀:佛的相好。 (14)識以悟新:轉八識為四智。 (15)形由化革:業報形軀於蓮華中轉化為淨土清虛之身。(16)瓊柯:寶樹秀枝。(17)八極:八方極遠之地。喻指他方剎土。(18)三途:畜生、餓鬼、地獄。(19)大覺:指佛果。
【譯文】
惟歲在太元十五年七月二十八日,釋慧遠法師,至誠感格幽玄奧藏,特發淨潔超邁之心,殷切眷顧同心正信的一百二十三位同仁,齊集於廬山西北山麓般若云台精舍阿彌陀佛像前,一齊敬薦香華,而立誓願。
惟此同會大眾明瞭因緣幻化之理,則三世輪轉之真相得以彰顯。因果變遷感應的規律既相符,則善惡報應之事便無疑滯。推察至親好友默然辭世,隨業流轉,切悟生命之危脆無常。審究現報、生報與後報相續催迫,深知靠自力難以濟拔三惡道的劇苦。所以與會諸賢朝夕惶懼,勤勉思惟解脫之道,自力怯弱,唯仰佛力救拔。但神妙的存在可以至誠感格,卻難以在事相上去攀求。必定至誠感通,方知幽玄神境原來不離當處;如果感求沒有回應,則渺茫無主,何處得以度脫?
所幸今日大眾宿世善根發露,不約而同地一致歸心西方極樂世界。恭誦淨土典籍,開發信心,願慧油然啟發;寢夢中現出種種瑞象,對高賢蓮友的趨奉自來感到十分歡欣。於是圖寫佛容,瑩煌光暉,出神入化,儼若神人所造。這是冥符淨心法爾顯現,確非人力造作所能為。這實在是佛天開啟同仁的至誠,冥冥加持,令大眾不約而集會。這樣殊勝的機緣,大眾應該倍加珍惜,慎思專一,正心誠意,成辦往生淨業。
但大眾各自的道業功績參差不齊,功夫福德也不相等。雖然大眾清晨祈禱的心願大致相同,但到了晚上,因煩惱習氣的襲擾常常生起疑悔放逸。這就是我師友眷屬,深感悲痛的事情,因此而扼腕浩嘆。於是相從肅穆齊集於法堂,發起平等至誠心,以幽邃玄遠的襟懷,誓願與此眾蓮友,共同求生西方淨土。蓮社中如有出類拔萃,首先徑登安養的蓮友,願不違安養入娑婆,拯拔尚未往生的同仁,用以圓成自利利他的初衷。先往生者與後往生者,共勉思惟同登極樂的妙道。蒙佛願力,帶業往生,就可蓮華開放,親覲阿彌陀佛聖容。
因為見到阿彌陀佛,便開啟心光,轉識成智。在蓮華中誕育紫磨金身,如佛相好,這是何等尊榮的勝事呀!藉蓮華徜徉於寶池德水的中流,在寶樹瓊枝下暢詠讚佛的心曲。雲衣飄飄分身於八方極遠的佛土,恆常披拂溫雅的香風。身體不求安逸而更顯莊敬盛美,心神超越苦樂對待以禪悅自怡。念佛往生離開畜生、餓鬼、地獄的輪轉,蓮華托質長辭天堂的幻樂。紹繼菩薩聖眾的芳軌,成就佛果乃蓮友共期的目標。究尋此念佛往生的妙道,其義理境界何其弘大難思!
【評述】
劉程之居士的《蓮社發願文》,是依據慧遠大師念佛旨意而譔寫的。這是古印淨土教在與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後所結晶的第一篇淨宗文獻。全文432字,行文流暢,言簡義豐,以和美的賦體詮釋淨土信仰的心路歷程,依據《無量壽經》等淨土經典的義理境界,展示出震旦國人神往的至極善美境界。其由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觀照,覺悟到無常險途的可懼,由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的淨信,獲得稀有的安心安樂,深知懈怠放逸,信根難固,非良師益友,無以增進淨業,所以建立蓮社,依眾靠眾,相互策勉,定於今生,仰憑佛力,往生樂邦,出離輪迴,以成就佛果為最終目的。全文運思,契理契機,字字璣珠,豁人心目,祈冀淨業行人潛心玩索,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