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四

「善男子!如來復有隨自意語。如來佛性則有二種:一者有、二者無。有者,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慈大悲、首楞嚴等無量三昧、金剛等無量三昧、方便等無量三昧、五智印等無量三昧,是名為有。無者,所謂如來、過去諸善、不善、無記業因果報、煩惱、五陰、十二因緣,是名為無。善男子!如有、無,善、不善,有漏、無漏,世間、非世間,聖、非聖,有為、無為,實、不實,寂靜、非寂靜,諍、非諍,界、非界,煩惱、非煩惱,取、非取,受記、非受記,有、非有,三世、非三世,時、非時,常、無常,我、無我,樂、無樂,淨、無淨,色受想行識、非色受想行識,內入、非內入,外入、非外入,十二因緣、非十二因緣,是名如來佛性有無。乃至一闡提佛性有無,亦復如是。

「善男子!我雖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眾生不解佛如是等隨自意語。善男子!如是語者,後身菩薩尚不能解,況於二乘、其餘菩薩?善男子!我往一時在耆闍崛山,與彌勒菩薩共論世諦。舍利弗等五百聲聞,於是事中都不識知,何況出世第一義諦?

「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闡提有,善根人無。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闡提無。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無。善男子!我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義者,不應難言,一闡提人定有佛性、定無佛性。若言眾生悉有佛性,是名如來隨自意語。如來如是隨自意語,眾生云何一向作解?

「善男子!如恆河中有七眾生:一者常沒、二者暫出還沒、三者出已則住、四者出已遍觀四方、五者遍觀已行、六者行已復住、七者水陸俱行。言常沒者,所謂大魚,受大惡業,身重處深,是故常沒。暫出還沒者,如是大魚,受惡業故,身重處淺,暫見光明,因光故出,重故還沒。出已住者,謂坻彌魚,身處淺水,樂見光明,故出已住。遍觀方者,所謂[魚*昔]魚,為求食故,遍觀四方,是故觀方。觀已行者,謂是[魚*昔]魚,遙見餘物,謂是可食,疾行趣之,故觀已行。行已復住者,是魚趣已,既得可食,即便停住,故行已復住。水陸俱行者,即是龜也。

「善男子!如是微妙大涅槃河,其中亦有七種眾生,從初常沒乃至第七,或入或出。所言沒者,有人聞是大涅槃經,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常樂我淨、終不畢竟入於涅槃;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必當得成菩提之道;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等必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聞是語已,生不信心,即作是念,作是念已,便作是言:『是涅槃典,即外道書,非是佛經。』是人爾時遠離善友,不聞正法,雖時得聞,不能思惟,雖復思惟,不思惟善,不思善故,如惡法住。惡法住者,則有六種:一者惡、二者無善、三者污法、四者增有、五者惱熱、六者受惡果。是名為沒。何故名沒?無善心故、常行惡故、不修對治故,是名為沒。所言惡者,聖人呵責故、心生怖畏故、善人遠離故、不益眾生故,是名為惡。言無善者,能生無量惡果報故、常為無明所纏繞故、樂與惡人為等侶故、無有修善諸方便故、其心顛倒常錯謬故,是名無善。言污法者,常污身口故、污淨眾生故、增不善業故、遠離善法故,是名污法。言增有者,如上三人所行之法,能增地獄、畜生、餓鬼,不能修習解脫之法,身、口、意業,不厭諸有,是名增有。言惱熱者,是人具行如上四事,能令身、心二事惱熱,遠離寂靜,則名為熱,受地獄報故名為熱,燒諸眾生故名為熱,燒諸善法故名為熱。善男子!信心、清涼,是人不具,是故名熱。言受惡果者,是人具足行上五事,死墮地獄、餓鬼、畜生。善男子!有三惡事復名惡果,一者煩惱惡、二者業惡、三者報惡,是名受惡果報。善男子!是人具足如上六事,能斷善根、作五逆罪、能犯四重、能謗三寶、用僧鬘物、能作種種非法之事,是因緣故,沉沒在於阿鼻地獄,所受身形縱廣八萬四千由旬,是人身、口、心業重故,不能得出。何以故?其心不能生善法故。雖有無量諸佛出世,不聞不見,是故名常沒,如恆河中大魚。

「善男子!我雖復說一闡提等,名為常沒。復有常沒,非一闡提。何者是耶?如人為有,修施、戒、善,是名常沒。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何等為四?一者為勝他故讀誦經典、二者為利養故受持禁戒、三者為他屬故而行佈施、四者為於非想非非想處故繫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惡果報。若人修習如是四事,是名沒已還出,出已還沒。何故名沒?樂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見明故,明者即是聞戒、施、定。何故還沒?增長邪見生憍慢故。是故我於經中說偈:

「『若有眾生樂諸有,  為有造作善惡業,
  是人迷失涅槃道,  是名暫出還覆沒。
  行於黑闇生死海,  雖得解脫雜煩惱,
  是人還受惡果報,  是名暫出還覆沒。』

「善男子!如彼大魚,因見光故,暫得出水。其身重故,還復沉沒。如上二人亦復如是。善男子!或復有人樂著三有,是名為沒。得聞如是大涅槃經生於信心,是名為出。何因緣故名之為出?聞是經已,遠離惡法,修習善法,是名為出。是人雖信,亦不具足。何因緣故信不具足?是人雖信大般涅槃、常樂我淨,言如來身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如來則有二種涅槃: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有為涅槃無常樂我淨,無為涅槃有常樂我淨。雖信佛性是眾生有,不必一切皆悉有之,是故名為信不具足。善男子!信有二種: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雖復有信,不能推求,是故名為信不具足。信復有二:一從聞生、二從思生。是人信心從聞而生,不從思生,是故名為信不具足。復有二種: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故名為信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信正、二者信邪。言有因果、有佛法僧,是名信正。言無因果、三寶性異、信諸邪語、富蘭那等,是名信邪。是人雖信佛、法、僧寶,不信三寶同一性相。雖信因果,不信得者。是故名為信不具足。是人成就不具足信,所受禁戒亦不具足。何因緣故名不具足?因不具故,所得禁戒亦不具足。

「復何因緣名不具足?戒有二種:一威儀戒、二從戒戒。是人唯具威儀等戒,不具從戒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作戒、二者無作戒。是人唯具作戒,不具無作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種:一從身口得於正命,二從身口不得正命。是人雖從身口,不得正命,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求戒、二者舍戒。是人唯具求有之戒,不得舍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隨有、二者隨道。是人唯具隨有之戒,不具隨道,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善戒、二者惡戒。身口意善是名善戒,牛戒狗戒是名惡戒,是人深信是二種戒俱有善果,是故名為戒不具足。

「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修多聞亦不具足。云何名為聞不具足?如來所說十二部經,唯信六部,不信六部,是故名為聞不具足。雖復受持是六部經,不能讀誦為他解說,無所利益,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又復受是六部經已,為論議故、為勝他故、為利養故、為諸有故,受持讀誦解說,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善男子!我於經中說聞具足。云何具足?若有比丘身、口、意善,先能供養和上、諸師、有德之人。是諸師等,於是人所,生愛念心,以是因緣,教授其法。是人至心受持誦習,持誦習已獲得智慧,得智慧已能善思惟如法而住,善思惟已則得正義,得正義已身心寂靜,身心寂已則生喜心,喜心因緣心則得定,因得定故得正知見,正知見已於諸有中心生厭悔,悔諸有故能得解脫。是人無有如是等事,是故名為聞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三事,施亦不具。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是人雖復行於財施,為求有故;雖行法施,亦不具足。何以故?秘不盡說,畏他勝故,是故名為施不具足。財法二施各有二種:一者聖、二者非聖。聖者施已,不求果報。非聖施已,求於果報。聖者法施為增長法,非聖法施為增諸有。如是之人,為增財故而行財施,為增有故而行法施,是故名為施不具足。復次是人受六部經,見受法者而供給之,不受法者則不供給,是故名為施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上四事,所修智慧亦不具足。智慧之性,性能分別,是人不能分別如來是常、無常。如來於此涅槃經中說言,如來即是解脫,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解脫,於是義中不能分別。梵行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即是解脫,解脫即是涅槃,涅槃即是慈悲喜舍,於是義中不能分別,是故名為智不具足。復次不能分別佛性,佛性即是如來,如來即是一切不共之法,不共之法即是解脫,解脫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不共之法,於是義中不能分別,是故名為智不具足。復次不能分別四諦苦集滅道,不能分別四真諦故不知聖行,不知聖行故不知如來,不知如來故不知解脫,不知解脫故不知涅槃,是故名為智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五事,則有二種:一增善法、二增惡法。云何名為增長惡法?是人不見己不具足,自言具足,而生著心,於同行中自謂為勝,是故親近同己惡友;既親近已,復得更聞不具足法,聞已心喜,其心染著,起於憍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親近在家,亦樂聞說在家之事,遠離清淨出家之法,以是因緣增長惡法。增惡法故,身、口、意等,起不淨業。三業不淨故,增長地獄畜生餓鬼,是名暫出還沒。暫出還沒者,我佛法中其誰是耶?謂提婆達多、瞿伽離比丘、惋手比丘、善星比丘、低舍比丘、滿宿比丘、慈地比丘尼、曠野比丘尼、方比丘尼、慢比丘尼、淨潔長者、求有優婆塞、舍勒釋種、象長者、名稱優婆夷、光明優婆夷、難陀優婆夷、軍優婆夷、鈴優婆夷,如是等人,名為暫出還沒。譬如大魚,見明故出,身重故沒。

「第二之人,深自知見行不具足,不具足故求近善友,近善友故樂諮未聞,聞已樂受,受已樂善思惟,善思惟已能如法住,如法住故增長善法,增善法故終不覆沒,是名為住。我佛法中其誰是耶?謂舍利弗、大目犍連、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耶舍等五比丘、阿[少/兔]樓陀、童子迦葉、摩訶迦葉、十力迦葉、瘦瞿曇彌比丘尼、波吒羅花比丘尼、勝比丘尼、實義比丘尼、意比丘尼、跋陀比丘尼、淨比丘尼、不退轉比丘尼、頻婆娑羅王、郁伽長者、須達多長者、釋摩男、貧須達多、鼠狼長者子、名稱長者、具足長者、師子將軍、優波離長者、刀長者、無畏優婆夷、善住優婆夷、愛法優婆夷、勇健優婆夷、天得優婆夷、善生優婆夷、具身優婆夷、牛得優婆夷、曠野優婆夷、摩訶斯那優婆夷,如是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名為住。云何為住?常樂覩見善光明故,以是因緣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終不造惡,是名為住。如低彌魚樂見光明,不沉不沒,如是等眾亦復如是。是故我於經中說偈:

「『若人善能分別義,  至心求於沙門果,
  若能呵責一切有,  是人名為如法住。
  若能供養無量佛,  則能無量世修道,
  若受世樂不放逸,  是人名為如法住。
  親近善友聽正法,  內善思惟如法住,
  樂見光明修習道,  獲得解脫安隱住。』◎

「◎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當觀是人貪慾、瞋恚、愚癡、思覺,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貪慾多者,即應為說不淨觀法,瞋恚多者為說慈悲,思覺多者教令數息,著我多者當為分析十八界等。是人聞已至心受持,心受持已如法修行,如法行已次第獲得四念處觀身受心法,得是觀已次第復觀十二因緣,如是觀已次得煖法。」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悉有煖法。何以故?如佛所說,三法和合,名為眾生,一壽、二煖、三識。若從是義,一切眾生應先有煖,云何如來說言煖法因善友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有煖法者,一切眾生至一闡提皆悉有之。如我今者,所說煖法,要因方便,然後乃得,本無今有。以是義故,非諸眾生一切先有,是故汝今不應難言一切眾生皆有煖法。善男子!如是煖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若言一切眾生有者,欲界眾生亦皆應有;欲界無故,當知一切不必都有。善男子!色界雖有,非一切有。何以故?我弟子有,外道則無。以是義故,一切眾生不必都有。善男子!一切外道唯觀六行,我諸弟子具足十六,是十六行,一切眾生不必都有。」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煖法,云何名煖?為自性煖?為他故煖?」

佛言:「善男子!如是煖法,自性是煖,非他故煖。」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先說,馬師滿宿無有煖法。何以故?於三寶所無信心故,是故無煖。當知信心即是煖法。」

「善男子!信非煖法。何以故?因於信心獲得煖故。善男子!夫煖法者即是智慧。何以故?觀四諦故。是故名之為十六行,行即是智。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名為煖者?善男子!夫煖法者,即是八聖道之火相,故名為煖。善男子!譬如攢火,先有煖氣,次有火生,後則煙出。是無漏道,亦復如是,煖者即是十六行也,火者即是須陀洹果,煙者即是修道斷結。」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煖法,亦是有法,亦是有為,是法報得色界五陰,是故名有。是因緣故,復名有為。若是有為,云何能為無漏道相?」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如是煖法,雖是有為有法,還能破壞有為有法,是故能為無漏道相。善男子!如人乘馬,亦愛亦策。煖心亦爾,愛故受生,厭故觀行,是故雖復有法有為,而能與彼正道作相。得煖法人,七十三種,欲界十種。是人具足一切煩惱,從斷一分至於九分,如欲界初禪乃至無所有處,亦復如是,是名七十三種。如是等人得煖法已,則不復能斷於善根、作五逆罪、犯四重禁。是人二種:一遇善友、二遇惡友。遇惡友者暫出還沒。遇善友者遍觀四方,觀四方者即是頂法。是法雖復性是五陰,亦緣四諦,是故得名遍觀四方。得頂法已,次得忍法。是忍亦爾,性亦五陰,亦緣四諦。是人次得世第一法,是法雖復性是五陰,亦緣四諦。是人次第得苦法忍,忍性是慧,緣於一諦,如是忍法緣一諦已,乃至見斷煩惱,得須陀洹果,是名第四遍觀四方,四方者即是四諦。」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須陀洹人所斷煩惱,猶如縱廣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此中云何說斷三結名須陀洹?一者我見、二者非因見因、三者疑網。世尊!何因緣故,名須陀洹遍觀四方?復何因緣名須陀洹?復何因緣說須陀洹喻以[魚*昔]魚?」

佛言:「善男子!須陀洹人,雖復能斷無量煩惱,此三重故,亦攝一切須陀洹人所斷結故。善男子!譬如大王出遊巡時,雖有四兵,世人但言王來、王去,何以故?世間重故。是三煩惱亦復如是。何因緣故名之為重?一切眾生常所起故、微難識故,是故名重。如是三結,難可斷故、能為一切煩惱因故、是三對治之怨敵故,謂戒、定、慧。善男子!有諸眾生聞須陀洹能斷如是無量煩惱,則生退心,便作是言:『眾生云何能斷如是無量煩惱?』是故如來方便說三。如汝所問,何因緣故須陀洹人喻觀四方?善男子!須陀洹人觀於四諦,獲得四事:一者住堅固道、二者能遍觀察、三者能如實見、四者能壞大怨。堅固道者,是須陀洹所有五根,無能動者,是故名為住堅固道。能遍觀者,悉能呵責內外煩惱。如實見者,即是忍智。壞大怨者,謂四顛倒。如汝所問,何因緣故名須陀洹者?善男子!須名無漏,陀洹名修習,修習無漏名須陀洹。善男子!復有須者名流,流有二種:一者順流、二者逆流,以逆流故名須陀洹。」

迦葉菩薩言:「世尊!若從是義,何因緣故,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不得名為須陀洹耶?」

「善男子!從須陀洹乃至諸佛,亦得名為須陀洹。若斯陀含乃至諸佛無須陀洹,云何得名斯陀含乃至佛?一切眾生名有二種:一者舊、二者客。凡夫之時有世名字,既得道已更為立名,名須陀洹。以先得故,名須陀洹。以後得故名,斯陀含。是人亦名須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復如是。善男子!流有二種:一者解脫、二者涅槃。一切聖人皆有是二,亦可得名須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復如是。善男子!須陀洹者亦名菩薩。何以故?菩薩者即是盡智及無生智。須陀洹人亦復求索如是二智,是故當知須陀洹人得名菩薩。須陀洹人亦得名覺。何以故?正覺見道,斷煩惱故、正覺因果故、正覺共道及不共道故,斯陀含乃至阿羅漢亦復如是。善男子!是須陀洹凡有二種:一者利根、二者鈍根。鈍根之人,人天七返,是鈍根人,復有五種,或有六、五、四、三、二種。利根之人,現在獲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須陀洹人喻以[魚*昔]魚?善男子![魚*昔]魚有四事:一者骨細故輕、二者有翅故輕、三者樂見光明、四者銜物堅持。須陀洹人亦有四事,言骨細者喻煩惱微,言有翅者喻奢摩他、毘婆舍那,樂見光明喻於見道,銜物堅持喻聞如來說無常、苦、無我、不淨、堅持不舍。猶如魔王化作佛像,首羅長者見已心驚。魔見長者其心動已,即語長者:『我先所說四真諦者,是說不真。今當為汝更說五諦、六陰、十三入、十九界。』長者聞已,尋觀法相,都無此理,是故堅持,其心不動。」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是須陀洹先得道故,名須陀洹。以初果故,名須陀洹。若先得道名須陀洹者,得苦法忍時,何故不得名須陀洹,乃名為向?若以初果名須陀洹,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有處,修無漏道得阿那含果,何故不名為須陀洹?」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須陀洹。如汝所問,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有處,修無漏道得阿那含,何故不名須陀洹者?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須陀洹,是人爾時具足八智及十六行。」

迦葉言:「世尊!得阿那含亦復如是,亦得八智、具十六行,何故不得名須陀洹?」

「善男子!有漏十六行有二種:一者共、二者不共。無漏十六行亦有二種:一者向果、二者得果。八智亦二:一者向果、二者得果。須陀洹人舍共十六行、得不共十六行,舍向果八智、得得果八智。阿那含人即不如是,是故初果名須陀洹。

「善男子!須陀洹人緣於四諦,阿那含人唯[魚*昔]一諦,是故初果名須陀洹。以是因緣喻以[魚*昔]魚,遍觀已行。行者即是斯陀含人,係心修道,為斷貪慾、瞋癡、憍慢,如彼[魚*昔]魚,遍觀方已,為食故行,行已復住;喻阿那含得食已住。是阿那含凡有二種:一者現在得阿那含,進修即得阿羅漢果;二者貪着色界無色界中寂靜三昧,是人不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是阿那含復有五種:一者中般涅槃、二者受身般涅槃、三者行般涅槃、四者無行般涅槃、五者上流般涅槃。復有六種:五種如上,加現在般涅槃。復有七種:六種如上,加無色界般涅槃。行般涅槃復有二種:或受二身、或受四身。若受二身是名利根,若受四身是名鈍根。復有二種:一者精進無自在定、二者懈怠有自在定。復有二種:一者具精進定、二者不具是二。善男子!欲色眾生有二種業,一者作業、二者受生業。中涅槃者,唯有作業,無受生業,是故於中而般涅槃。舍欲界身,未至色界,以利根故,於中涅槃,是中涅槃。阿那含人有四種心:一者非學非無學、二者學、三者無學、四者非學非無學入於涅槃。云何復名中般涅槃?善男子!是阿那含四種心中,二是涅槃,二非涅槃,是故名為中般涅槃。受身涅槃復有二種:一者作業、二者生業。是人舍欲界身,受色界身,精勤修道,盡其壽命,入於涅槃。」

迦葉菩薩言:「世尊!若言盡命入涅槃者,云何而言受身涅槃?」

佛言:「善男子!是人受身,然後乃斷三界煩惱,是故名為受身涅槃。善男子!行般涅槃者,常修行道、有為、三昧力故,能斷煩惱,入於涅槃,是名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者,是人定知當得涅槃,是故懈怠,亦以有為、三昧力故,壽盡則得入於涅槃,是名無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者,若有人得第四禪已,是人生於初禪愛心,以是因緣,退生初禪。是有二流:一煩惱流、二者道流。以道流故,是人壽盡,生二禪愛,以愛因緣生於二禪。至第四禪亦復如是。是四禪中復有二種:一者入無色界、二者入五淨居。如是二人,一樂三昧、二樂智慧。樂智慧者,入五淨居;樂三昧者,入無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禪有五階差,二者不修。云何為五?下、中、上、上中、上上。修上上者,處無小天。修上中者,處善見天。修上品者,處善可見天。修中品者,處無熱天。修下品者,處少廣天。如是二人,一樂論議、二樂寂靜。樂寂靜者入無色界,樂論議者處五淨居。復有二種;一者修熏禪、二者不修熏禪。修熏禪者入五淨居,不修熏禪者生無色界。盡其壽命而般涅槃,是名上流般涅槃。若欲入於無色界者,即不能修四禪五差,若修四禪五差,則能呵責無色界定。」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中涅槃者則是利根,若利根者何不現在入涅槃耶?何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則無?」

佛言:「善男子!是人現在四大羸劣,不能修道。雖有比丘四大康健,無有房舍、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眾緣不具,是故不得現在涅槃。善男子!我昔一時在舍衛國阿那邠低精舍,有一比丘來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常修道,而不能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我時即告阿難言:『汝今當為如是比丘具諸所須。』爾時阿難將是比丘至祇陀林,與好房舍。是時比丘語阿難言:『大德!唯願為我莊嚴房舍、淨潔修治,七寶嚴麗,懸繒幡蓋。』阿難言:『世間貧者,乃名沙門,我當云何能辦是事?』是比丘言:『大德!若能為我作者,善哉,善哉!若不能者,我當還往至世尊所。』爾時阿難即往佛所,作如是言:『世尊!向者比丘,從我求索種種莊嚴、七寶幡蓋,不審是事當云何耶?』我於爾時復告阿難:『汝今還去,隨比丘意,所須之物,為辦具之。』爾時阿難即還房中,為是比丘事事具辨。比丘得已,繫念修道,不久即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善男子!無量眾生應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亂其心,是故不得。善男子!復有眾生多憙教化,其心怱務,不能得定,是故不得現在涅槃。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舍欲界身,有中涅槃,色界無者?善男子!是人觀於欲界煩惱因緣有二:一者內、二者外。而色界中無外因緣。欲界復有二種愛心:一者欲愛、二者色愛。觀是二愛至心呵責,既呵責已得入涅槃。是欲界中能得呵責諸麁煩惱,所謂慳、貪、瞋妬、無慚無愧,以是因緣,能得涅槃。又欲界道其性勇健。何以故?得四果故。是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中無。善男子!中涅槃者凡有三種,謂上、中、下。上者,舍身未離欲界便得涅槃。中者,始離欲界,未至色界便得涅槃。下者,離欲界已,至色界邊乃得涅槃。喻以[魚*昔]魚得食已住,是人亦爾。云何名住?處在色界及無色界,得受身故,是故名住。不受欲界人、天、地獄、畜生、餓鬼,是故名住。已斷無量諸煩惱結,餘少在故,是故名住。復何因緣名之為住?終不造作共凡夫事,是故名住。自無所畏不令他畏,是故名住。遠離二愛慳貪瞋恚,是故名住。

「善男子!到彼岸者,喻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猶如神龜水陸俱行。何因緣故,喻之以龜?善藏五根故。阿羅漢乃至諸佛亦復如是,善覆五根,是故喻龜。言水陸者,水喻世間,陸喻出世。是諸聖等亦復如是,能觀一切惡煩惱故,到於彼岸,是故喻以水陸俱行。

「善男子!如恆河中七種眾生,雖有魚龜之名,不離於水。如是微妙大涅槃中,從一闡提上至諸佛雖有異名,然亦不離於佛性水。善男子!是七眾生,若善法、若不善法,若方便道、若解脫道、若次第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是名如來隨自意語。」

迦葉菩薩言:「世尊!若有因則有果,若無因則無果。涅槃名果,常故無因。若無因者云何名果?而是涅槃,亦名沙門,名沙門果。云何沙門?云何沙門果?」

「善男子!一切世間有七種果:一者方便果、二者報恩果、三者親近果、四者餘殘果、五者平等果、六者果報果、七者遠離果。方便果者,如世間人秋多收穀,咸相謂言得方便果。方便果者,名業行果。如是果者有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所謂種子。遠因者,謂水、糞、人功。是名方便果。

「報恩果者,如世間人供養父母,父母咸言:『我今已得恩養之果。』子能報恩名之為果。如是果者因亦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即是父母過去純善之業。遠因者,即是所生孝子。是名報恩果。

「親近果者,譬如有人親近善友,或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是人唱言:『我今已得親近果報。』如是果者,因有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者信心,遠者善友。是名親近果。

「餘殘果者,如因不殺得第三身,延年益壽,是名殘果。如是果者有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者,即是身、口、意淨。遠者,即是延年益壽。是名殘果。

「平等果者,謂世界器。如是果者亦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所謂眾生修十善業。遠因者,所謂三災。是名平等果。

「果報果者,如人獲得清淨身已,修身、口、意清淨三業,是人便說:『我得報果。』如是果者因有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所謂現在身、口、意淨。遠因者,所謂過去身、口、意淨。是名果報果。

「遠離果者,即是涅槃,離諸煩惱一切善業。是涅槃因復有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即是三解脫門。遠因者,即無量世所修善法。

「善男子!如世間法,或說生因、或說了因;出世之法亦復如是,亦說生因、亦說了因。善男子!三解脫門、三十七品,能為一切煩惱作不生生因,亦為涅槃而作了因。善男子!遠離煩惱,則得了了見於涅槃,是故涅槃唯有了因,無有生因。

「善男子!如汝所問,云何沙門那?云何沙門果者?善男子!沙門那者即八正道,沙門果者從道畢竟永斷一切貪瞋癡等,是名沙門那、沙門果。」

迦葉菩薩言:「世尊!何因緣故,八正道者名沙門那?」

「善男子!世言沙門,名之為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斷一切乏,斷一切道。以是義故,名八正道為沙門那。從是道中,獲得果故,名沙門果。善男子!又沙門那者,如世間人有樂靜者,亦名沙門。如是道者,亦復如是,能令行者離身、口、意惡邪命等,得樂寂靜,是故名之為沙門那。善男子!如世下人,能作上人,是名沙門。如是道者亦復如是,能令下人作上人故,是故得名為沙門那。善男子!阿羅漢人修是道者,得沙門果,是故得名到於彼岸。阿羅漢果者即是無學、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因是五分得到彼岸,是故名為到於彼岸。到彼岸故而自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善男子!是阿羅漢永斷三世生因緣故,是故自說,我生已盡。亦斷三界五陰果故,是故復言我生已盡。所修梵行已畢竟故,是故唱言梵行已立。又舍學道,亦名已立。如本所求,今日已得,是故唱言,所作已辦。修道得果,亦言已辦。獲得盡智、無生智故,唱言我生已盡,盡諸有結。以是義故,名阿羅漢得到彼岸。如阿羅漢,辟支佛亦復如是。菩薩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羅蜜,名到彼岸,是佛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名為具足六波羅蜜。何以故?得六波羅蜜果故,以得果故,名為具足。

「善男子!是七眾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不能修習如是四事,則能造作五逆重罪,能斷善根、犯四重禁、謗佛法僧,是故得名為常沉沒。善男子!是七人中,有能親近善知識者,至心聽受如來正法,內善思惟,如法而住,精勤修習身、戒、心、慧,是故得名渡生死河到於彼岸。若有說言一闡提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名染著;若言不得,是名虛妄。

「善男子!是七種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一。善男子!若有心口異、想異,說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人心口異、想異,說言一闡提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僧。善男子!若有說言八聖道分,凡夫所得,是人亦名謗佛法僧;若有說言八聖道分,非凡夫得,是人亦名謗佛法僧。善男子!若有說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人亦名謗佛法僧。善男子!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有二種人謗佛法僧,一者不信瞋恚心故、二者雖信不解義故。善男子!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善男子!不信之人瞋恚心故,說言無有佛、法、僧寶。信者無慧,顛倒解義,令聞法者謗佛、法、僧。善男子!是故我說不信之人瞋恚心故、有信之人無智慧故,是人能謗佛法僧寶。善男子!若有說言一闡提等未生善法,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僧;若復有言一闡提人舍一闡提,於異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僧。若復說言一闡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續不斷,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是人不謗三寶。善男子!若有人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緣,故不可見,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一切眾生都無佛性,猶如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眾生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何以故?虛空常故、兔角無故,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故破兔角,無故破虛空,如是說者不謗三寶。

「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萬法,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善、不善、無記,盡名佛性。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是名如來隨自意語。隨意語故名為如來,隨意語故名阿羅呵,隨意語故名三藐三佛陀。」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

 

上篇:大般涅槃經

下篇:大般泥洹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涅槃部目錄

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舍...

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祇樹給...

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大雲無想經

大雲無想經卷九 盲今已□□□□□□□□□□□□□□...

菩薩處胎經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卷第一 姚秦涼州沙門竺...

大悲經

大悲經卷第一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梵天品第一...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

【註音版】淨壇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四品學法經

四品學法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其有三德學,號真...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語錄序 曹溪派列,淘湧而流注無窮...

佛說尼拘陀梵志經

卷上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如是...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幻住家訓

幻人一日據幻室。依幻座。執幻拂。時諸幻弟子。俱來雲...

【註音版】佛說法印經

佛說法印經...

【佛教詞典】兜夜

(雜語)兜者兜率天,夜者夜摩天也。...

【佛教詞典】中陰法事

(儀式)人間之中陰,身如童子之形,且必以七日為一期...

阿彌陀佛聖號最尊第一

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淨土持名念佛法門更是徑中又徑...

為什麼念佛時有空曠柔和的感覺

問: 我集中思想念阿彌陀佛時,心中有一種空曠、充滿...

文珠法師《念佛法門》

今天,我要為各位介紹念佛法門。念是心念、想念、憶念...

您老人家開悟後,就萬事大吉了嗎

虛老開悟時參的是什麼話頭呢?是融鏡老和尚教他的拖死...

善男子善女人的解釋

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

成就十種正法之行

一日,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假如...

六齋日持戒清淨,獲利如佛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每個月...

保持正念去面對一切

佛在世的時候,印度的西面有一個偏僻的民族叫盧舍那,...

八種錯誤的心障

這類的情況完全是由行者的心所造作的,而不是與生俱有...

成就的大小跟胸量有關

一個人的成就,跟他的志向是有關係的。你一個志向太羸...

剛念佛不久的人沒助念,能往生西方嗎

念佛是長是久,各人因緣善根有差異。但無論他念佛時間...

如何戰勝逆境,在逆境中生存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許許多困難與挫折,所謂「人生不...

【視頻】三十五佛懺悔文(智悲)

三十五佛懺悔文(智悲)

【視頻】《在家菩薩戒本》讀誦版

《在家菩薩戒本》讀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