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如來性品第四之三

「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中,有四種人,能護正法、建立正法、憶念正法,能多利益憐愍世間,為世間依安樂人天。何等為四?有人出世具煩惱性是名第一,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羅漢人是名第四。是四種人出現於世,能多利益憐愍世間,為世間依安樂人天。

「云何名為具煩惱性?若有人能奉持禁戒,威儀具足,建立正法,從佛所聞,解其文義,轉為他人分別宣說,所謂少欲是道,多欲非道,廣說如是八大人覺,有犯罪者教令發露,懺悔滅除,善知菩薩方便所行秘密之法,是名凡夫,非第八人。第八人者,不名凡夫,名為菩薩,不名為佛。

「第二人者名須陀洹、斯陀含,若得正法,受持正法,從佛聞法,如其所聞,聞已書寫,受持讀誦,轉為他說。若聞法已,不寫不受、不持不說,而言奴婢不淨之物佛聽畜者,無有是處,是名第二人。如是之人未得第二、第三住處,名為菩薩,已得受記。

「第三人者名阿那含,阿那含者,誹謗正法若言聽畜奴婢、僕使、不淨之物,受持外道典籍、書論,及為客塵煩惱所障,諸舊煩惱之所覆蓋,若藏如來真實舍利,及為外病之所惱害,或為四大毒蛇所侵,論說我者,悉無是處;若說無我,斯有是處。說著世法,無有是處;若說大乘相續不絕,斯有是處。若所受身有八萬蟲,亦無是處;永離淫欲乃至夢中不失不淨,斯有是處。臨終之日生怖畏者,亦無是處。阿那含者為何謂也?是人不還。如上所說所有過患,永不能污往返周旋。名為菩薩,已得受記,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則名為第三人也。

「第四人者名阿羅漢,阿羅漢者,斷諸煩惱,捨於重擔,逮得己利,所作已辦,住第十地,得自在智;隨人所樂種種色像,悉能示現;如所莊嚴欲成佛道,即能得成。能成如是無量功德,名阿羅漢。是名四人出現於世,能多利益憐愍世間,為世間依安樂人天,於人天中最尊最勝,猶如如來,名人中勝,為歸依處。」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依是四種人。何以故?如《瞿師羅經》中,佛為瞿師羅說:『若天魔梵為欲破壞,變為佛像,具足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一尋,面部圓滿猶月盛明,眉間毫相白踰珂雪,如是莊嚴來向汝者,汝當撿校定其虛實,既覺知已,應當降伏。』世尊!魔等尚能變作佛身,況當不能作羅漢等四種之身,坐臥空中,左脇出水,右脇出火,身出煙炎,猶如火聚?以是因緣,我於是中,心不生信。或有所說,不能稟受,亦無敬念,而作依止。」

佛言:「善男子!於我所說若生疑者,尚不應受,況如是等?是故應當善分別知,是善、不善,可作、不可作,如是作已,長夜受樂。善男子!譬如偷狗,夜入人捨,其家婢使若覺知者,即應驅罵:『汝疾出去,若不出者,當奪汝命。』偷狗聞之,即去不還。汝等從今,亦應如是降伏波旬,應作是言:『波旬!汝今不應作如是像,若故作者,當以五系,係縛於汝。』魔聞是已,便當還去,如彼偷狗,更不復還。」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佛為瞿師羅長者說,若能如是降伏魔者,亦可得近大般涅槃,如來何必說是四人為依止處?如是四人,所可言說,未必可信。」

佛告迦葉:「善男子!如我所說,亦復如是,非為不爾。善男子!我為聲聞、有肉眼者,說言降魔,不為修學大乘人說。聲聞之人雖有天眼,故名肉眼。學大乘者,雖有肉眼乃名佛眼。何以故?是大乘經名為佛乘,而此佛乘最上最勝。善男子!譬如有人勇健威勐,有怯弱者常來依附。其勇健人常教怯者,汝當如是持弓執箭,修學矟道、長鉤、羂索。又復告言:『夫鬪戰者,雖如履刃,不應生於怖畏之想,當視人天生輕弱想,應自生心作勇健想。或時有人素無膽勇,詐作健相,執持弓刀、種種器仗,以自莊嚴,來至陣中,唱呼大喚。汝於是人,亦復不應生於憂怖。如是輩人,若見汝時不怖畏者,當知是人不久散壞,如彼偷狗。』善男子!如來亦爾,告諸聲聞:『汝等不應畏魔波旬,若魔波旬化作佛身,至汝所者,汝當精勤堅固其心,降伏於魔。時魔即當愁憂不樂,復道而去。』善男子!如彼健人不從他習,學大乘者亦復如是,得聞種種深密經典,其心欣樂不生驚怖。何以故?如是修學大乘之人,已曾供養、恭敬、禮拜過去無量萬億佛故,雖有無量億千魔眾欲來侵嬈,於是事中終不驚畏。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阿竭陀藥,不畏一切。毒蛇等畏是藥力故,亦能消除一切毒等。是大乘經亦復如是,如彼藥力不畏一切諸魔毒等,亦能降伏令更不起。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龍,性甚妬憋,欲害人時,或以眼視,或以氣噓,是故一切師子、虎豹、豺狼、狗犬皆生怖畏,是等惡獸,或聞聲見形,或觸其身,無不喪命。有善咒者以咒力故,能令如是諸惡毒龍、金翅鳥等、惡象師子、虎豹豺狼,皆悉調善,任為御乘。如是等獸,見彼善咒,即便調伏。聲聞緣覺亦復如是,見魔波旬皆生恐怖,而魔波旬亦復不生畏懼之心,猶行魔業。學大乘者亦復如是,見諸聲聞怖畏魔事,於此大乘不生信樂,先以方便降伏諸魔,悉令調善堪任為乘,因為廣說種種妙法。聲聞緣覺見調魔已,不生怖畏,於此大乘無上正法,方生信樂,作如是言:『我等從今不應於此正法之中而作障礙。』

「復次善男子!聲聞緣覺於諸煩惱而生怖畏,學大乘者都無恐懼,修學大乘有如是力。以是因緣先所說者,為欲令彼聲聞緣覺調伏諸魔,非為大乘。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不可消伏,甚奇甚特。若有聞者,聞已信受,能信如來是常住法,如是之人甚為希有,如優曇花。我涅槃後,若有得聞如是大乘微妙經典,生信敬心,當知是等於未來世百千億劫,不墮惡道。」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善男子!我涅槃後當有百千無量眾生,誹謗不信是大涅槃微妙經典。」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諸眾生於佛滅後,久近便當誹謗是經?世尊!復有何等純善眾生,當能拔濟是謗法者?」

佛告迦葉:「善男子!我般涅槃後四十年中,於閻浮提廣行流佈,然後乃當隱沒於地。善男子!譬如甘蔗、稻米、石蜜、乳酥、醍醐,隨有之處,其土人民,皆言是味,味中第一。或復有人純食粟米及以稗子,是人亦言我所食者,最為第一,是薄福人受業報故。若是福人,耳初不聞粟稗之名,所食唯是粳糧、甘蔗、石蜜、醍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鈍根薄福不樂聽聞,如彼薄福,憎惡粳糧及石蜜等。二乘之人亦復如是,憎惡無上大涅槃經。或有眾生其心甘樂聽受是經,聞已歡喜,不生誹謗,如彼福人,食於稻糧。

「善男子!譬如有王,居在山中險難惡處,雖有甘蔗、稻糧、石蜜,以其難得,貪惜積聚,不敢噉食,懼其有盡,唯食粟稗。有異國王聞之憐笑,即以車載稻糧、甘蔗而送與之。其王得已,即便分張,舉國共食。民既食已,皆生歡喜,咸作是言:『因彼王故,令我得是希有之食。』善男子!是四種人亦復如是,為此無上大法之將,是四種中或有一人,見於他方無量菩薩,雖學如是大乘經典,若自書寫,若令他書,為利養故、為稱譽故、為了法故、為依止故、為用博易其餘經故,不能廣為他人宣說,是故持是微妙經典,送至彼方與彼菩薩,令發無上菩提之心,安住菩提。而是菩薩得是經已,即便廣為他人演說,令無量眾得受如是大乘法味。皆悉是此一菩薩力,所未聞經悉令得聞,如彼人民,因王力故得希有食。又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所流佈處,當知其地即是金剛,是中諸人亦如金剛,若有能聽如是經者,即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其所願悉得成就,如我今日所可宣說。汝等比丘應善受持,若有眾生不能聽聞如是經典,當知是人甚可憐愍。何以故?是人不能受持如是大乘經典甚深義故。」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四十年中,是大乘典大涅槃經於閻浮提廣行流佈,過是已後沒於地者,卻後久近復當還出?」

佛言:「善男子!若我正法餘八十年,前四十年,是經復當於閻浮提,雨大法雨。」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經典,正法滅時、正戒毀時、非法增長時、無如法眾生時,誰能聽受、奉持、讀誦,令其通利、供養恭敬、書寫解說?唯願如來,憐愍眾生,分別廣說,令諸菩薩聞已受持,持已即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佛讚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問如是義。善男子!若有眾生,於熙連河沙等諸佛所發菩提心,乃能於是惡世受持如是經典,不生誹謗。善男子!若有能於一恆河沙等諸佛世尊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愛樂是典,不能為人分別廣說。善男子!若有眾生於二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亦不能為他人廣說。若有眾生於三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雖為他說,未解深義。若有眾生於四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他廣說十六分中一分之義,雖復演說亦不具足。若有眾生於五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廣為人說十六分中八分之義。若有眾生於六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十二分義。若有眾生於七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十四分義。若有眾生於八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亦勸他人令得書寫,自能聽受,復勸他人令得聽受、讀誦通利,擁護堅持憐愍世間諸眾生故,供養是經,亦勸他人令其供養恭敬尊重讀誦禮拜,亦復如是,具足能解,盡其義味,所謂如來常住不變,畢竟安樂,廣說眾生悉有佛性,善知如來所有法藏。供養如是諸佛等已,建立如是無上正法,受持擁護,若有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知是人未來之世,必能建立如是正法,受持擁護。是故汝今不應不知,未來世中護法之人。何以故?是發心者於未來世,必能護持無上正法。

「善男子!有惡比丘,聞我涅槃不生憂愁:『今日如來入般涅槃,何期快哉。如來在世,遮我等利,今入般涅槃,誰復當有遮奪我者?若無遮奪,我則還得如來利養。如來在世禁戒嚴峻,今入涅槃,悉當放捨。所受袈裟本為法式,今當廢壞如木頭幡。』如是等人誹謗、拒逆是大乘經。善男子!汝今應當如是憶持,若有眾生成就具足無量功德,乃能信是大乘經典,信已受持。其餘眾生有樂法者,若能廣為解說此經,其人聞已,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所作惡業,皆悉除滅。若有不信是經典者,現身當為無量病苦之所惱害,多為眾人所見罵辱,命終之後人所輕賤,顏貌丑陋,資生艱難,常不供足,雖復少得麁澁弊惡,生生常處貧窮、下賤、誹謗正法、邪見之家。若臨終時,或值荒亂、刀兵競起,帝王暴虐、怨家讎隟之所侵逼,雖有善友,而不遭遇,資生所需求不能得,雖少得利,常患飢渴,唯為凡下之所顧識,國王大臣悉不齒錄。設復聞其有所宣說,正使是理,終不信受。如是之人不至善處,如折翼鳥不能飛行,是人亦爾於未來世,不能得至人天善處。若復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經典,本所受形雖復麁陋,以經功德即便端正,威顏色力,日更增多,常為人天之所樂見,恭敬愛戀,情無捨離。國王大臣及家親屬聞其所說,悉皆敬信。若我聲聞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當為世間廣宣如是大乘經典。

「善男子!譬如霧露,勢雖欲住,不過日出,日既出已,消滅無餘。善男子!是諸眾生所有惡業,亦復如是,住世勢力,不過得見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滅一切惡業。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出家剃髮,雖服袈裟,故未得受沙彌十戒,或有長者來請眾僧,未受戒者,即與大眾俱共受請,雖未受戒,已墮僧數。善男子!若有眾生,發心始學是大乘典大涅槃經,書持讀誦亦復如是,雖未具足位階十住,則已墮於十住數中。或有眾生是佛弟子或非弟子,若因貪怖、或因利養,聽受是經乃至一偈,聞已不謗,當知是人則為已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因緣,我說四人為世間依。善男子!如是四人,若以佛說,言非佛說,無有是處,是故我說如是四人為世間依。善男子!汝應供養如是四人。」

「世尊!我當云何識知是人,而為供養?」

佛告迦葉:「若有建立、護持正法,如是之人應從啟請,當捨身命而供養之,如我於是大乘經說: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亦如諸天,  奉事帝釋。』」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供養師長正應如是。今有所疑唯願廣說。若有長宿護持禁戒,從年少邊諮受未聞,云何是人當禮敬不?若當禮敬,是則不名為持戒也。若是年少護持禁戒,從諸宿舊破戒人邊諮受未聞,復應禮不?若出家人,從在家人諮受未聞,復當禮不?然出家人不應禮敬在家人也。然佛法中年少幼小應當恭敬耆舊長宿,以是長宿先受具戒,成就威儀,是故應當供養恭敬。如佛言曰:『其破戒者,是佛法中所不容受,猶如良田多有稊稗。』又如佛說:『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如事帝釋。』如是二句,其義云何?將非如來虛妄說耶?如佛言曰:『持戒比丘亦有所犯。』何故如來而作是說?世尊亦於餘經中說聽治破戒,如是所說,其義未了。」

佛告迦葉:「善男子!我為未來諸菩薩等學大乘者說如是偈,不為聲聞弟子說也。善男子!如我先說,正法滅已,毀正戒時,增長破戒。非法盛時。一切聖人隱不現時、受畜奴婢不淨物時,是四人中,當有一人出現於世,剃除鬚髮,出家修道。見諸比丘各各受畜奴婢、僕使、不淨之物,淨與不淨一切不知,是律非律亦復不識。是人為欲調伏如是諸比丘故,與共和光,不同其塵,自所行處及佛行處,善能別知。雖見諸人犯波羅夷,默然不舉。何以故?我出於世,為欲建立護持正法,是故默然而不舉處。善男子!如是之人為護法故,雖有所犯,不名破戒。

「善男子!如有國王遇病崩亡,儲君稚小,未任紹繼。有旃陀羅,豐饒財寶,巨富無量,多有眷屬,自以強力,伺國虛弱篡居王位。治化未久,國人、居士、婆羅門等,亡叛逃走,遠投他國。雖有在者,乃至不欲眼見是王。或有長者、婆羅門等不離本土,譬如諸樹隨其生處,即是中死。旃陀羅王,知其國人逃叛者眾,尋即還遣諸旃陀羅守邏諸道,復於七日,擊鼓唱令:『諸婆羅門,有能為我作灌頂師者,當以半國而為爵賞。』諸婆羅門聞是語已,悉無來者,各作是言:『何處當有婆羅門種,作如是事?』旃陀羅王復作是言:『婆羅門中若無一人為我師者,我要當令諸婆羅門,與旃陀羅共住食宿,同其事業;若有能來灌我頂者,半國之封,此言不虛。咒術所致三十三天上妙甘露、不死之藥,亦當共分而服食之。』

「爾時有一婆羅門子,年在弱冠,修治淨行,長髮為相,善知咒術,往至王所,白言:『大王!王所勅使,我悉能為。』爾時大王心生歡喜,受此童子作灌頂師。諸婆羅門聞是事已,皆生瞋恚,責此童子:『汝婆羅門,云何乃作旃陀羅師?』爾時其王,即分半國與是童子,因共治國,經歷多時。爾時童子語其王言:『我捨家法,來作王師,然教大王微密咒術,而今大王,猶不見親。』時王答言:『我今云何不親汝耶?』童子答言:『先王所有不死之藥,猶未共食。』王言:『善哉,善哉!大師!我實不知。師若須者,唯願持去。』是時童子,聞王語已,即取歸家,請諸大臣而共食之。諸臣食已,即共白王:『快哉,大師!有是甘露不死之藥。』王既知已,語其師言:『云何大師獨與諸臣服食甘露,而不見分?』爾時童子,更以其餘雜毒之藥,與王令服。王既服已,須臾藥發,悶亂躄地,無所覺知,猶如死人。爾時童子立本儲君,還以為王,作如是言:『師子御座,法不應令旃陀羅昇。我從昔來,未曾聞見旃陀羅種而為王也,若旃陀羅治國理民,無有是處。汝今應還,紹繼先王,正法治國。』爾時童子經理是已,復以解藥與旃陀羅,令其醒寤,既醒寤已,驅令出國。是時童子雖為是事,猶故不失婆羅門法,其餘居士、婆羅門等,聞其所作嘆未曾有,讚言:『善哉,善哉!仁者!善能驅遣旃陀羅王。』

「善男子!我涅槃後,護持正法諸菩薩等,亦復如是,以方便力,與彼破戒假名、受畜一切不淨物僧,同其事業。爾時菩薩若見有人雖多犯戒,能治毀禁諸惡比丘,即往其所,恭敬禮拜,四事供養,經書什物悉以奉上;如其自無,要當方便,從諸檀越求覓而與。為是事故,應畜八種不淨之物。何以故?是人為治諸惡比丘,如彼童子驅旃陀羅。爾時菩薩雖復恭敬禮拜是人,受畜八種不淨之物,悉無有罪。何以故?以是菩薩為欲擯治諸惡比丘,令清淨僧得安隱住,流佈方等大乘經典,利益一切諸天人故。善男子!以是因緣,我於經中說是二偈,令諸菩薩皆共讚歎護法之人,如彼居士婆羅門等稱讚童子:『善哉,善哉。』護法菩薩正應如是,若有人見護法之人,與破戒者同其事業,說有罪者,當知其人自受其殃。是護法者實無有罪。善男子!若有比丘犯禁戒已,憍慢心故,覆藏不悔,當知是人名真破戒。菩薩摩訶薩為護法故,雖有所犯不名破戒。何以故?以無憍慢,發露悔故。善男子!是故我於經中覆相,說如是偈: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如第二天,  奉事帝釋。』

「以是因緣,我亦不為學聲聞人,但為菩薩而說是偈。」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等菩薩摩訶薩,於戒極緩,本所受戒為具在不?」

佛言:「善男子!汝今不應作如是說。何以故?本所受戒,如本不失;設有所犯,即應懺悔,悔已清淨。善男子!如故堤塘,穿穴有孔,水則淋漏。何以故?無人治故。若有人治,水則不出。菩薩亦爾,雖與破戒共作布薩,受戒自恣,同其僧事。所有戒律,不如堤塘穿穴淋漏。何以故?若無清淨持戒之人,僧則損減,慢緩懈怠日有增長。若有清淨持戒之人,即能具足不失本戒。善男子!於乘緩者乃名為緩,於戒緩者不名為緩。菩薩摩訶薩於此大乘,心不懈慢,是名本戒。為護正法,以大乘水而自澡浴,是故菩薩雖現破戒,不名為緩。」

迦葉菩薩白佛言:「眾僧之中有四種人,如菴羅果,生熟難知。破戒、持戒云何可識?」

佛言:「善男子!因大涅槃微妙經典,則易可知。云何因是大涅槃經可得知耶?譬如田夫,種稻穀等,芸除稗[禾*秀],以肉眼觀,名為淨田,至其成實,草穀各異。如是八事,能污染僧,若能除卻,以肉眼觀則知清淨。若有持戒、破戒,不作惡時,以肉眼觀難可分別;若惡彰露,則易可知,如彼稗[禾*秀],易可分別。僧中亦爾,若能遠離於八不淨毒蛇之法,是名清淨聖眾福田,應為人天之所供養,清淨果報,非是肉眼所能分別。復次善男子!如迦羅迦林,其樹眾多,於是林中唯有一樹,名鎮頭迦。是迦羅迦樹、鎮頭迦樹,二果相似,不可分別。其果熟時,有一女人,悉皆拾取,鎮頭迦果才有一分,迦羅迦果乃有十分。是女不識,齎來詣市而衒賣之。凡愚小兒,復不別故,買迦羅迦果,噉已命終。有智人輩,聞是事已,即問女人:『姊於何處持是果來?』是時女人即示方所,諸人即言:『如是方所,多有無量迦羅迦樹,唯有一根鎮頭迦樹。』諸人知已,笑而捨去。

「善男子!大眾之中,八不淨法亦復如是,於是眾中多有受用如是八法,唯有一人清淨持戒,不受如是八不淨法,而知諸人受畜非法,然與同事不相捨離,如彼林中一鎮頭迦樹。有優婆塞,見是諸人多有非法,併不恭敬供養是人,若欲供養,應先問言:『大德,如是八事,為受畜不?佛所聽不?若言佛聽,如是之人得共布薩羯磨自恣不?』是優婆塞如是問已,眾皆答言:『如是八事,如來憐愍,皆悉聽畜。』優婆塞言:『祇洹精舍有諸比丘,或言金銀佛所聽畜,或言不聽。有言聽者,是不聽者不與共住、說戒自恣,乃至不共一河飲水,利養之物悉不共之。汝等云何言佛聽許?』佛、天中天,雖復受之,汝等眾僧亦不應畜。若有受者,乃至不應與共說戒、自恣羯磨、同其僧事,若共說戒、自恣羯磨、同僧事者,命終即當墮於地獄,如彼諸人食迦羅果已,而便命終。

「復次善男子!譬如城市有賣藥人,有妙甘藥出於雪山,亦復多賣其餘雜藥,昧甘相似。時有諸人咸皆欲買,然不識別,至賣藥所問言:『汝有雪山藥不?』其賣藥人,即答言有。是人欺詐,以餘雜藥,語買者言:『此是雪山甘好妙藥。』時買藥者,以肉眼故不能善別,即買持去,復作是念:『我今已得雪山甘藥。』迦葉!若聲聞僧中,有假名僧、有真實僧、有和合僧,若持戒、破戒,於是眾中等應供養,恭敬禮拜。是優婆塞以肉眼故,不能分別。喻如彼人,不能分別雪山甘藥。誰是持戒?誰是破戒?誰是真僧?誰是假僧?有天眼者乃能分別。迦葉!若優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應給施禮拜供養。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復不應給施所須禮拜供養。若於僧中有破戒者,不應以被袈裟因緣恭敬禮拜。」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來所說真實不虛,我當頂受。譬如金剛,珍寶異物,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非四種人。」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是故如來常住不變。若復有言如來無常,是人不知、不見法性。若不知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如上所說,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能知如來常住不變,若言如來無常變易,無有是處。如是四人即名如來。何以故?是人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若有人能了知如來甚深密藏,及知如來常住不變,如是之人,若為利養說言如來是無常者,無有是處。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況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如來者,即是常住,有為者即是無常。善男子!若人破戒為利養故,說言如來無常變易,如是之人所不應依。善男子!是名定義。

「依義不依語者,義者名曰覺了,覺了義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滿足,滿足義者名曰如來常住不變、如來常住不變義者即是法常,法常義者即是僧常,是名依義不依語也。何等語言所不應依?所謂諸論、綺飾文辭。如佛所說無量諸經,貪求無厭,多姦諛諂,詐現親附,現相求利,經理白衣為其執役,又復唱言:『佛聽比丘畜諸奴婢、不淨之物,金銀珍寶、穀米倉庫、牛羊象馬,販賣求利,於饑饉世憐愍子故,聽諸比丘儲貯陳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噉。』如是等語所不應依。

「依智不依識者,所言智者即是如來。若有聲聞,不能善知如來功德,如是之識不應依止。若知如來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應依止。若見如來方便之身,言是陰界諸入所攝,食所長養,亦不應依,是故知識不可依止。若復有人作是說者,及其經書亦不應依。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為不了義也。

「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隨於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若言如來無常變易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常住不變是名了義。聲聞所說應證知者名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者名為了義。若言如來食所長養,是不了義;若言常住不變易者,是名了義。若言如來入於涅槃,如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入法性者,是名了義。聲聞乘法則不應依。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聲聞乘,猶如長者教子半字。善男子!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未得果實,如是名為不了義也,是故不應依聲聞乘。大乘之法則應依止。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於大乘,是故應依,是名了義。如是四依應當證知。

「復次依義者,義名質直,質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來。又光明者名為智慧,質直者名為常住,如來常者名為依法,法者名常,亦名無邊、不可思議、不可執持、不可繫縛而亦可見;若有說言不可見者,如是之人所不應依,是故依法不依於人。若有人以微妙之語,宣說無常,如是之言所不應依,是故依義不依於語。依智者,眾僧是常,無為不變,不畜八種不淨之物,是故依智不依於識。若有說言,識作識受,無和合僧。何以故?夫和合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云何言常?是故此識不可依止。依了義者,了義者名為知足,終不詐現威儀清白、憍慢自高,貪求利養,亦於如來隨宜方便所說法中不生執著,是名了義。若有能住如是等中,當知是人,則為已得住第一義,是故名為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不了義者如經中說,一切燒燃、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是名不了義。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義故,令諸眾生墮阿鼻獄。所以者何?以取著故,於義不了。一切燒者,謂如來說涅槃亦燒;一切無常者,涅槃亦無常;苦空無我,亦復如是。是故名為不了義經,不應依止。善男子!若有人言如來憐愍一切眾生,善知時宜,以知時故,說輕為重,說重為輕。如來觀知所有弟子,有諸檀越供給所須、令無所乏,如是之人,佛則不聽受畜奴婢、金銀財寶、販賣市易、不淨物等。若諸弟子無有檀越供給所須,時世饑饉,飲食難得,為欲建立護持正法,我聽弟子受畜奴婢、金銀車乘、田宅穀米、賣易所須,雖聽受畜如是等物,要當淨施篤信檀越。如是四法所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毘曇、修多羅不違是四,亦應依止。若有說言,有時非時,有能護法不能護法,如來悉聽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淨物者,如是之言不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毘曇、修多羅中,有同是說,如是三分亦不應依。我為肉眼諸眾生等,說是四依,終不為於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說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義者即是如來常住不變,智者了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上篇:大般涅槃經

下篇:大般泥洹經

0:00 / 0:00
涅槃經(聆志居士)01
涅槃經(聆志居士)02
涅槃經(聆志居士)03
涅槃經(聆志居士)04
涅槃經(聆志居士)05
涅槃經(聆志居士)06
涅槃經(聆志居士)07
涅槃經(聆志居士)08
涅槃經(聆志居士)09
涅槃經(聆志居士)10
涅槃經(聆志居士)11
涅槃經(聆志居士)12
涅槃經(聆志居士)13
涅槃經(聆志居士)14
涅槃經(聆志居士)15
涅槃經(聆志居士)16
涅槃經(聆志居士)17
涅槃經(聆志居士)18
涅槃經(聆志居士)19
涅槃經(聆志居士)20
涅槃經(聆志居士)21
涅槃經(聆志居士)22
涅槃經(聆志居士)23
涅槃經(聆志居士)24
涅槃經(聆志居士)25
涅槃經(聆志居士)26
涅槃經(聆志居士)27
涅槃經(聆志居士)28
涅槃經(聆志居士)29
涅槃經(聆志居士)30
涅槃經(聆志居士)31
涅槃經(聆志居士)32
涅槃經(聆志居士)33
涅槃經(聆志居士)34
涅槃經(聆志居士)35
涅槃經(聆志居士)36
涅槃經(聆志居士)37
涅槃經(聆志居士)38
涅槃經(聆志居士)39
涅槃經(聆志居士)40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涅槃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佛說方等般泥洹經

佛說方等般泥洹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哀泣品第...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等集眾德三昧經

等集眾德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一名比丘師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

佛說方等般泥洹經

佛說方等般泥洹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哀泣品第...

佛本行集經

佛本行集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發心供養品第...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佛說造塔功德經

造塔功德經序 夫塔者,梵之稱,譯者謂之墳。或方或圓...

【註音版】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

佛說身毛喜豎經

佛說身毛喜豎經卷上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亦名轉女身菩薩問答經) 姚秦罽賓...

【佛教詞典】光明真言

(真言)陀羅尼之名。誦此陀羅尼,則得佛之光明,除諸...

【佛教詞典】諸惡莫作

(術語)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此...

修學佛法需要經過的四個階段

一個人修行佛法的過程,大概都需要經過四個階段,我們...

克服害怕的5個步驟

一、認識害怕 你最害怕的是什麼?害怕自己的公司會破...

做到當下的無慾而為

一個活在頭腦中的人,他的思想是無法停止下來的,因為...

勸進行者的四種功德利益

你勸勉他人修淨土,有個前提,你必須自己有堅定不移的...

臨終時會有兩種力量浮出水面

淨土宗念佛法門最重要的特色,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

持名念佛如何達到一心不亂

所謂持名,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要達到一心不亂...

感覺愛情痛苦但又捨不得,該怎麼面對

問: 感覺愛情的痛苦,但又捨不得,該怎麼面對? 大安...

聖嚴法師《懺悔》

有人在禪七中不斷地哭泣而無法打坐,他說:我不能打坐...

求「長生不老」是人最大的慾望

在我的一生中,有不少人無數次問過這些問題。一個做了...

抱年輕女人與抱一條死狗的感覺一樣嗎

若受離一切所應遠離身語業,安立第四苾芻律儀,一切不...

閉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現在很多人學佛,往往流於形式,喜歡聚會、趕法會,自...

相同的肺病,不同的境遇

我的俗家四老中,有兩位是因肺癌去世的,前後僅相差兩...

【視頻】瑜伽焰口(佛光山唱誦)

瑜伽焰口(佛光山唱誦)

【視頻】《三千佛洪名寶懺》慧律法師領誦

《三千佛洪名寶懺》慧律法師領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