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八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梵行品第八之四

「復次善男子!云何復名一切世間所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所謂六念處。何等為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善男子!云何念佛?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常不變易,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大師子吼,名大沙門、大婆羅門、大淨畢竟到於彼岸、無能勝者、無見頂者、無有怖畏不驚不動、獨一無侶、無師自悟、疾智、大智、利智、深智、解脫智、不共智、廣普智、畢竟智、智寶成就、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龍王、人中丈夫、人中蓮花、分陀利花、調御人師、為大施主大法之師,以知法故名大法師,以知義故名大法師,以知時故名大法師,以知足故名大法師,以知我故名大法師,知大眾故名大法師,以知眾生種種性故名大法師,以知諸根利鈍中故名大法師,說中道故名大法師。

「云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云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如來亦爾,故名如來。諸佛世尊從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十一空來至大涅槃,如來亦爾,是故號佛為如來也。諸佛世尊為眾生故,隨宜方便開示三乘,壽命無量不可稱計,如來亦爾,是故號佛為如來也。

「云何為應?世間之法悉名怨家,佛應害故,故名為應。夫四魔者是菩薩怨,諸佛如來為菩薩時,能以智慧破壞四魔,是故名應。復次應者名為遠離,為菩薩時,應當遠離無量煩惱,故名為應。復次應者名樂,過去諸佛為菩薩時,雖於無量阿僧祇劫為眾生故受諸苦惱,終無不樂,而常樂之,如來亦爾,是故名應。又復應者,一切人天,應以種種香花、瓔珞、幢幡、妓樂而供養之,是故名應。

「云何正遍知?正者名不顛倒,遍知者於四顛倒無不通達。又復正者名為苦行,遍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果。又復正者名世間中,遍知者畢竟定知,修習中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復正者,名為可數、可量、可稱,遍知者,不可數、不可量、不可稱,是故號佛為正遍知。善男子!聲聞緣覺亦有遍知、亦不遍知。何以故?遍知者,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聲聞緣覺亦得遍知,是名遍知。云何不遍知?善男子!假使二乘於無量劫,觀一色陰,不能盡知,以是義故,聲聞緣覺無有遍知。

「云何明行足?明者名得無量善果,行名腳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腳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明行足也。又復明者名咒,行者名吉,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咒者名為解脫,吉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者名為大般涅槃,是故名為明行足也。又復明者名光,行者名業,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光者名不放逸,業者名六波羅蜜,果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復明者名為三明:一菩薩明,二諸佛明,三無明明;菩薩明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諸佛明者即是佛眼,無明明者即畢竟空,行者於無量劫為眾生故修諸善業,足者明見佛性,以是義故名明行足。

「云何善逝?善者名高,逝名不高,善男子!是名世間義;高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高者即如來心也。善男子!心若高者不名如來,是故如來名為善逝。又復善者名為善知識,逝者善知識果,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善知識者即初發心,果者名為大般涅槃,如來不舍最初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又復善者名好,逝者名有,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好者名見佛性,有者名大涅槃。善男子!涅槃之性實非有也,諸佛世尊因世間故,說言是有。善男子!譬如世人,實無有子說言有子,實無有道說言有道,涅槃亦爾,因世間故說言為有,諸佛世尊成大涅槃,故名善逝。

「善男子!云何世間解?善男子!世間者名為五陰,解者名知,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又世間者名為五欲,解名不著,不著五欲故,名世間解。又世間解者,東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一切聲聞緣覺不知、不見、不解,諸佛悉知、悉見、悉解,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是故號佛為世間解。又世間者一切凡夫,解者知諸凡夫善惡因果,非是聲聞緣覺所知,惟佛能知,是故號佛為世間解。又世間者名曰蓮花,解名不污,善男子!是名世間義;蓮花者即是如來,不污者,如來不為世間八法之所染污,是故號佛為世間解。又世間解者,諸佛菩薩名世間解。何以故?諸佛菩薩見世間故,故名世間解。善男子!如因食得命,名食為命;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見世間故,故名世間解。

「云何無上士?上士者名之為斷,無所斷者,名無上士,諸佛世尊無有煩惱,故無所斷,是故號佛為無上士。又上士者名為諍訟,無上士者無有諍訟,如來無諍,是故號佛為無上士。又上士者名語可壞,無上士者語不可壞,如來所言,一切眾生所不能壞,是故號佛為無上士。又上士者名為上座,無上士者名無上座,三世諸佛更無過者,是故號佛為無上士。上者名新,士者名故,諸佛世尊體大涅槃,無新無故,是故號佛為無上士。

「云何調御丈夫?自既丈夫,復調丈夫。善男子!言如來者,實非丈夫、非不丈夫,因調丈夫,故名如來為丈夫也。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一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惟義,四如說修行。善男子!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則名丈夫。善男子!若有男子,無此四法,則不得名為丈夫也,何以故?身雖丈夫,行同畜生。如來調伏若男若女,是故號佛調御丈夫。復次善男子!如御馬者,凡有四種:一者觸毛,二者觸皮,三者觸肉,四者觸骨,隨其所觸,稱御者意。如來亦爾,以四種法,調伏眾生:一為說生,令受佛語,如觸其毛,隨御者意。二說生老,便受佛語,如觸毛皮,隨御者意。三者說生及以老病,便受佛語,如觸毛皮肉,隨御者意。四者說生及老病死,便受佛語,如觸毛皮肉骨,隨御者意。善男子!御者調馬,無有決定,如來世尊調伏眾生,必定不虛,是故號佛為調御丈夫。

「云何天人師?師有二種:一者善教,二者惡教。諸佛菩薩常以善法教諸眾生。何等善法?謂身、口、意善。諸佛菩薩教諸眾生,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遠離身不善業。何以故?以身惡業,是可遠離,得解脫故,是故我以此法教汝。若是惡業不可遠離,得解脫者,終不教汝令遠離也。若諸眾生離惡業已,墮三惡者無有是處,以遠離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涅槃。』是故諸佛菩薩常以此法教化眾生,口、意亦爾,是故號佛為無上師。復次昔未得道,今已得之,以所得道,為眾生說;從本已來未修梵行,今已修竟,以己所修,為眾生說;自破無明,復為眾生破壞無明;自得淨目,復為眾生破除盲冥,令得淨眼;自知二諦,復為眾生演說二諦。既自解脫,復為眾生說解脫法;自度無邊生死大河,復令眾生皆悉得度;自得無畏,復教眾生令無怖畏;自既涅槃,復為眾生演大涅槃;是故號佛為無上師。天者名晝,天上晝長夜短,是故名天。又復天者名無愁惱,常受快樂是故名天。又復天者名為燈明,能破黑闇而為大明,是故名天。亦以能破惡業黑闇,得於善業,而生天上,是故名天。又復天者名吉,以吉祥故,得名為天。又復天者名曰日,有光明故,名曰為天。以是義故,名為天也。人者名曰能多恩義,又復人者身口柔軟,又復人者名有憍慢,又復人者能破憍慢。善男子!諸佛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然經中說為天人師。何以故?善男子!諸眾生中惟天與人,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業道,能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號佛為天人師。

「云何為佛?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善男子!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菩薩摩訶薩能覺一切無量煩惱,既覺了已,令諸煩惱無所能為,是故名佛。以是覺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是故名佛。

「婆伽婆者,婆伽名破,婆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婆伽婆。又能成就諸善法故,又能善解諸法義故,有大功德無能勝故,有大名聞遍十方故,又能種種大慧施故,又於無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

「善男子!若男、若女,能如是念佛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晝、若夜、若明、若闇,常得不離見佛世尊。

「善男子!何故名為如來、應、正遍知乃至婆伽婆,而有如是無量功德大名稱耶?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昔無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上、諸師、上座、長老,於無量劫常為眾生而行佈施,堅持禁戒,修集忍辱,勤行精進、禪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故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之身。又復菩薩於昔無量阿僧祇劫,修集信、念、進、定、慧根,於諸師長,恭敬供養,常為法利,不為食利。菩薩若持十二部經,若讀、若誦,常為眾生令得解脫、安隱、快樂,終不自為。何以故?菩薩常修出世間心及出家心、無為之心、無諍訟心、無垢穢心、無繫縛心、無取著心、無覆蓋心、無無記心、無生死心、無疑網心、無貪慾心、無瞋恚心、無愚癡心、無憍慢心、無穢濁心、無煩惱心、無苦心、無量心、廣大心、虛空心、無心、無無心、調心、不護心、無覆藏心、無世間心、常定心、常修心、常解脫心、無報心、無願心、善願心、無誤心、柔軟心、不住心、自在心、無漏心、第一義心、不退心、無常心、正直心、無諂曲心、純善心、無多少心、無堅硬心、無凡夫心、無聲聞心、無緣覺心,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心,是故今得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常樂我淨,是故得稱如來乃至婆伽婆,是名菩薩摩訶薩念佛。

「云何菩薩摩訶薩念法?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思惟諸佛所可說法最妙最上,因是法故,能令眾生得現在果。惟此正法,無有時節,法眼所見,非肉眼見,然不可以譬喻為比,不生、不出、不住、不滅、不始、不終、無為、無數,無舍宅者為作舍宅,無歸作歸,無明作明,未到彼岸令到彼岸,為無香處作無礙香,不可見見、不動不轉、不長不短,永斷諸樂而安隱樂,畢竟微妙,非色斷色而亦是色,乃至非識斷識而亦是識,非業斷業,非結斷結,非物斷物而亦是物,非界斷界而亦是界,非有斷有而亦是有,非入斷入而亦是入,非因斷因而亦是因,非果斷果而亦是果,非虛非實,斷一切實而亦是實,非生非滅,永離生滅而亦是滅,非相非非相,斷一切相而亦是相,非教非不教而亦是師,非怖非安,斷一切怖而亦是安,非忍非不忍,永斷不忍而亦是忍,非止非不止,斷一切止而亦是止,一切法頂,悉能永斷一切煩惱,清淨無相,永脫諸相,無量眾生畢竟住處,能滅一切生死熾火,乃是諸佛所游居處,常不變易,是名菩薩念法。

「云何念僧?諸佛聖僧,如法而住,受正直法,隨順修行,不可覩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無能嬈害、不可思議,一切眾生良祐福田。雖為福田,無所受取,清淨無穢、無漏、無為、廣普無邊,其心調柔,平等無二,無有撓濁,常不變易,是名念僧。

「云何念戒?菩薩思惟有戒,不破不漏,不壞不雜,雖無形色,而可護持,雖無觸對,善修方便,可得具足,無有過咎,諸佛菩薩之所讚歎,是大方等大涅槃因。善男子!譬如大地、船舫、瓔珞、大姓、大海、灰汁、舍宅、刀劍、橋樑、良醫妙藥、阿伽陀藥、如意寶珠、腳足眼目、父母陰涼,無能劫盜不可嬈害,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大山梯蹬,諸佛菩薩妙寶勝幢,若住是戒,得須陀洹果,我亦有分,然我不須。何以故?若我得是須陀洹果,不能廣度一切眾生。若住是戒,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亦有分,是我所欲。何以故?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為眾生廣說妙法而作救護。是名菩薩摩訶薩念戒。

「云何念施?菩薩摩訶薩深觀此施,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諸佛菩薩親近修集如是佈施,我亦如是親近修集,若不惠施,不能莊嚴四部之眾。施雖不能畢竟斷結,而能除破現在煩惱。以施因緣故,常為十方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世界眾生之所稱嘆。菩薩摩訶薩施眾生食,則施其命,以是果報,成佛之時,常不變易。以施樂故,成佛之時則得安樂。菩薩施時,如法求財,不侵彼施此,是故成佛得清淨涅槃。菩薩施時,令諸眾生不求而得,是故成佛得自在。我以施因緣,令他得力,是故成佛獲得十力。以施因緣令他得語,是故成佛得四無礙。諸佛菩薩修集是施,為涅槃因,我亦如是修集佈施,為涅槃因。廣說如雜花中。

「云何念天?有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若有信心,得四天王處,我亦有分。若戒、多聞、佈施、智慧,得四天王處,乃至得非想非非想處,我亦有分;然非我所欲。何以故?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是無常,以無常故,生老病死,以是義故,非我所欲。譬如幻化,誑於愚夫;智慧之人,所不惑著。如幻化者即是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愚者即是一切凡夫,我則不同凡夫愚人。我曾聞有第一義天,謂諸佛菩薩常不變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為眾生精勤求於第一義天。何以故?第一義天能令眾生除斷煩惱,猶如意樹。若我有信乃至有慧,則能得是第一義天,當為眾生廣分別說第一義天。是名菩薩摩訶薩念天。

「善男子!是名菩薩非世間也,是為世間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善男子!若我弟子,謂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十二部經,及以受持讀誦、書寫敷演、解說大涅槃經,等無差別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一切諸佛世尊甚深秘藏,以是諸佛甚深秘藏,是則為勝。善男子!以是義故,大涅槃經甚奇、甚特、不可思議。」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知是大涅槃經,甚奇甚特不可思議,佛法眾僧不可思議,菩薩菩提、大般涅槃亦不可思議。世尊!以何義故,復言菩薩不可思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有教者,而能自發菩提之心,既發心已,勤修精進。正使大火焚燒身首,終不求救,舍念法心。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常自思惟:『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人中、天上,為諸結火之所燒然,初不曾得一決定法。決定法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我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護惜身心與命。我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使碎身猶如微塵,終不放舍勤精進也。何以故?勤進之心,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善男子!如是菩薩,未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能如是不惜身命,況復見已,是故菩薩不可思議。又復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所見生死無量過患,非是聲聞緣覺所及,雖知生死無量過惡,為眾生故,於中受苦,不生厭離,是故復名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雖在地獄,受諸苦惱如三禪樂,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善男子!譬如長者,其家失火。長者見已從舍而出,諸子在後未脫火難。長者爾時定知火害,為諸子故,旋還赴救,不顧其難。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知生死多諸過惡,為眾生故,處之不厭,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善男子!無量眾生髮菩提心,見生死中多諸過惡,心即退沒,或為聲聞,或為緣覺。若有菩薩聞是經者,終不退失菩提之心而為聲聞、辟支佛也。如是菩薩雖復未階初不動地,而心堅固,無有退沒,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善男子!若有人言:『我能浮渡大海之水。』如是之言可思議不?」

「不也。世尊!如是之言,或可思議,或不可思議。何以故?若人渡者,則不可思議。阿修羅渡,則可思議。」

「善男子!我亦不說阿修羅也,正說人耳。」

「世尊!人中亦有可思議者,不可思議者。世尊!人亦二種:一者聖人,二者凡夫。凡夫之人則不可思議,賢聖之人則可思議。」

「善男子!我說凡夫,不說聖人。」

「世尊!若凡夫人,實不可思議。」

「善男子!凡夫之人,實不能渡大海水也。如是菩薩,實能渡於生死大海,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善男子!若有人能以藕根絲懸須彌山,可思議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一念頃,悉能稱量一切生死,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已於無量阿僧祇劫,常觀生死、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而為眾生分別演說常樂我淨,雖如是說,然非邪見,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善男子!如人入水,水不能漂,入大勐火,火不能燒,如是之事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處生死,不為生死之所惱害,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善男子!人有三品,謂上中下。下品之人初入胎時,作是念言:『我今處廁,眾穢歸處,如死尸間,眾蕀刺中,大黑闇處。』初出胎時復作是念:『我今出廁,出眾穢處,乃至出於大黑闇處。』中品之人作是念言:『我今入於眾樹林中,清淨河中,房舍屋宅。』出時亦爾。上品之人作是念言:『我昇殿堂,在花林間,乘馬乘象,登涉高山。』出時亦爾。菩薩摩訶薩初入胎時自知入胎,住時知住、出時知出,終不生於貪瞋之心,而未得階初住地也,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善男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不可以譬喻為比。善男子!心亦不可以方喻為比,而皆可說。菩薩摩訶薩無有師諮受學之處,而能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得是法已,心無慳悋,常為眾生而演說之,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身遠離非口,有口遠離非身,有非身非口而亦遠離。身遠離者,謂離殺、盜、淫,是名身遠離。非口、口遠離者,謂離妄語、兩舌、惡口、無義語,是名口遠離。非身、非身非口是遠離者,所謂遠離貪嫉、瞋恚、邪見。善男子,是名非身非口而亦遠離。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不見一法是身是業及與離主,而亦有離,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口亦如是。善男子!從身離身,從口離口,從慧遠離非身非口。善男子!實有此慧,然不能令菩薩遠離。何以故?善男子!無有一法能壞、能作,有為法性異生異滅,是故此慧不能遠離。善男子!慧不能破、火不能燒、水不能爛、風不能動、地不能持、生不能生、老不能老、住不能住、壞不能壞、貪不能貪、瞋不能瞋、癡不能癡,以有為性異生異滅故,菩薩摩訶薩終不生念:『我以此慧破諸煩惱。』而自說言:『我破煩惱。』雖作是說,非是虛妄,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迦葉復言:「世尊!我今始知菩薩摩訶薩不可思議,佛法、眾僧、大涅槃經及受持者、菩提、涅槃,不可思議。世尊!無上佛法當久近住?幾時而滅?」

「善男子!若大涅槃經乃至有是五行,所謂聖行、梵行、天行、病行、嬰兒行,若我弟子,有能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其義,為諸眾生之所恭敬、尊重、讚歎、種種供養,當知爾時佛法未滅。善男子!若大涅槃經具足流佈,當爾之時,我諸弟子,多犯禁戒,造作眾惡,不能敬信如是經典,以不信故,不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其義,不為眾人之所恭敬乃至供養,見受持者輕毀誹謗:『汝是六師非佛弟子。』當知佛法將滅不久。」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我親從佛聞如是義,迦葉佛法住世七日,然後滅盡。世尊!迦葉如來有是經不?如其有者,云何言滅?如其無者,云何說言大涅槃經是諸如來秘密之藏?」

佛言:「善男子!我先說言,惟有文殊乃解是義。今當重說,至心諦聽。善男子!諸佛世尊有二種法:一者世法,二者第一義法。世法者則有壞滅;第一義法則不壞滅。復有二種:一者無常、無我、無樂、無淨,二者常樂我淨。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則有壞滅;常樂我淨則無壞滅。復有二種:一者二乘所持,二者菩薩所持。二乘所持則有壞滅;菩薩所持則無壞滅。復有二種:一者外,二者內。外法者則有壞滅;內法者則無壞滅。復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有為之法則有壞滅;無為之法無有壞滅。復有二種:一者可得,二者不可得。可得之法則有壞滅;不可得者無有壞滅。復有二種:一者共法,二者不共法。共法壞滅;不共之法無有壞滅。復有二種;一者人中,二者天中。人中壞滅;天無壞滅。復有二種:一者十一部經,二者方等經。十一部經則有壞滅;方等經典無有壞滅。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方等經典,恭敬供養、尊重讚歎,當知爾時佛法不滅。

「善男子!汝向所問迦葉如來有是經不者,善男子!大涅槃經悉是一切諸佛秘藏。何以故?諸佛雖有十一部經,不說佛性、不說如來常樂我淨、諸佛世尊永不畢竟入於涅槃,是故此經名為如來秘密之藏。十一部經所不說故,故名為藏。如人七寶不出外用,名之為藏。善男子!是人所以藏積此物,為未來事故。何等未來事?所謂穀貴、賊來侵國、值遇惡王、為用贖命、道路澁難,財難得時乃當出用。善男子!諸佛如來秘密之藏亦復如是,為未來世,諸惡比丘畜不淨物,為四眾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讀誦世典不敬佛經,如是等惡現於世時,如來為欲滅是諸惡,令得遠離邪命利養,如來則為演說是經。若是經典秘密之藏滅不現時,當知爾時佛法則滅。

「善男子!大涅槃經常不變易,云何難言迦葉佛時有是經不?善男子!迦葉佛時,所有眾生貪慾微薄,智慧滋多,諸菩薩摩訶薩等調柔易化,有大威德,總持不忘,如大象王世界清淨。一切眾生悉知如來終不畢竟入於涅槃,常住不變。雖有是典,不須演說。善男子!今世眾生多諸煩惱、愚癡、憙忘、無有智慧,多諸疑網,信根不立,世界不淨,一切眾生咸謂如來無常、遷變、畢竟入於大般涅槃,是故如來演說是典。善男子!迦葉佛法實亦不滅。何以故?常不變故。善男子!若有眾生我見無我、無我見我,常見無常、無常見常,樂見無樂、無樂見樂,淨見不淨、不淨見淨,滅見不滅、不滅見滅,罪見非罪、非罪見罪,輕罪見重、重罪見輕,乘見非乘、非乘見乘,道見非道、非道見道,實是菩提見非菩提、實非菩提謬見菩提,苦見非苦、集見非集、滅見非滅、實見非實,實是世諦見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見是世諦,歸見非歸、非歸見歸,以真佛語名為魔語、實是魔語以為佛語,如是之時,諸佛乃說大涅槃經。善男子!寧說蚊[口*(隹/乃)]盡大海底,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寧說口吹鬚瀰散壞,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寧言以索繫縛勐風,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寧言佉陀羅火中生蓮花,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寧說阿伽陀藥而為毒藥,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寧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寧說四大各舍己性,不可說言如來法滅。

「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未有弟子解甚深義,彼佛世尊便涅槃者,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佛雖涅槃,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雖有弟子解甚深義,無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佛便涅槃,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多,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佛雖涅槃,當知佛法久住於世。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雖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而諸弟子演說經法貪為利養,不為涅槃,佛覆滅度,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諸弟子凡所演說不貪利養為求涅槃,佛雖滅度,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雖有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而諸弟子多起諍訟,互相是非,佛復涅槃,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諸弟子修和敬法,不相是非,互相尊重,佛雖涅槃,當知是法久住不滅。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雖有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諸弟子為大涅槃而演說法,互相恭敬不起諍訟,然畜一切不淨之物,復自讚言:『我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佛復涅槃,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諸弟子為大涅槃演說經法,善修和敬互相尊重,不畜一切不淨之物,亦不自言得須陀洹乃至得阿羅漢,彼佛世尊雖覆滅度,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乃至不畜不淨之物,又不自言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各執所見,種種異說,而作是言:『長老!諸佛所制四重之法,乃至七滅諍法,為眾生故,或遮或開,十二部經亦復如是。何以故?佛知國土時節各異,眾生不同利鈍差別,是故如來或遮或開,有輕重說。善男子!譬如良醫,為病服乳,為病遮乳;熱病聽服,冷病則遮。如來亦爾,觀諸眾生煩惱病根,亦開亦遮。長老!我親從佛聞如是義,惟我知義,汝不能知。惟我解律,汝不能解。我知諸經,汝不能知。』彼佛覆滅,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乃至不言我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亦不說言:『諸佛世尊為眾生故或遮或開。長老!我親從佛聞如是義,如是法,如是律。長老!當依如來十二部經,此義若是,我當受持。如其非者,我當棄舍。』彼佛世尊雖復涅槃,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善男子!我法滅時,有聲聞弟子,或說有神、或說神空,或說有中陰、或說無中陰,或說有三世、或說無三世,或說有三乘、或說無三乘,或言一切有、或言一切無,或言眾生有始有終、或言眾生無始無終,或言十二因緣是有為法、或言因緣是無為法,或言如來有病苦行、或言如來無病苦行,或言如來不聽比丘食十種肉,何等為十?人、蛇、象、馬、驢、狗、師子、豬狐、獼猴,其餘悉聽;或言一切不聽。或言比丘不作五事,何等為五?不賣生口、刀、酒、酪沙、胡麻油等,其餘悉聽。或言不聽入五種舍,何等為五?屠兒、淫女、酒家、王宮、旃陀羅舍,餘舍悉聽。或言不聽著憍奢耶衣,餘一切聽。或言如來聽諸比丘受畜衣食臥具,其價各直十萬兩金;或言不聽。或言涅槃常樂我淨、或言涅槃直是結盡,更無別法名為涅槃,譬如織縷名之為衣,衣既壞已,名之無衣,實無別法名無衣也,涅槃之體亦復如是。善男子!當爾之時,我諸弟子正說者少,邪說者多;受正法少,受邪法多;受佛語少,受魔語多。

「善男子!爾時拘睒彌國有二弟子:一者羅漢,二者破戒。破戒徒眾凡有五百,羅漢徒眾其數一百。破戒者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我親從佛聞如是義。如來所制四重之法,若持亦可,犯亦無罪。我今亦得阿羅漢果,四無礙智。而阿羅漢亦犯如是四重之法,四重之法若是實罪,阿羅漢者終不應犯。如來在世制言堅持,臨涅槃時皆悉放舍。』阿羅漢比丘言:『長老!汝不應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我知如來常不變易。如來在世及涅槃後,犯四重禁罪無差別。若言羅漢犯四重禁,是義不然。何以故?須陀洹人尚不犯禁,況阿羅漢?若長老言,我是羅漢。阿羅漢者,終不生想我得羅漢。阿羅漢者,惟說善法,不說不善。長老所說,純是非法。若有得見十二部經,定知長老非阿羅漢。』善男子!爾時破戒比丘徒眾,即共斷是阿羅漢命。善男子!是時魔王,因是二眾忿恚之心,悉共害是六百比丘。爾時凡夫各共說言:『哀哉佛法,於是滅盡。』而我正法實不滅也。爾時其國有十二萬諸大菩薩,善持我法,云何當言我法滅耶?當於爾時,閻浮提內無一比丘為我弟子。爾時波旬悉以大火焚燒一切所有經典,其中或有遺餘在者,諸婆羅門即共偷取,處處採拾安置己典。以是義故,諸小菩薩,佛未出時,率共信受婆羅門語。諸婆羅門雖作是說:『我有齋戒。』而諸外道真實無也。諸外道等雖復說言:『有我樂淨。』而實不解我樂淨義。直以佛法一字、二字、一句、二句,說言我典,有如是義。」

爾時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無量無邊阿僧祇眾聞是語已,悉共唱言:「世間虛空,世間虛空。」

迦葉菩薩告諸大眾:「汝等且莫憂愁啼哭,世間不空,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法僧亦爾。」爾時大眾,聞是語已,啼哭即止,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八

 

上篇:大般涅槃經

下篇:大般泥洹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涅槃部目錄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註音版】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舍...

等集眾德三昧經

等集眾德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大般涅槃經後分

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 大唐南海波凌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一名比丘師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明菩薩沙彌智旭述 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

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說八大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註音版】佛教念誦集--暮時課誦

根據上海佛學書局二五年一月印行的《佛教念誦集》(朝...

佛說雜藏經

佛說雜藏經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佛弟子諸阿羅漢,諸行...

佛說奈女耆婆經

佛說奈女耆婆經 後漢安世高譯 佛在世時,維耶離國王苑...

【註音版】文殊師利發願經

文殊師利發願經...

佛說七處三觀經

佛說七處三觀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一) 聞如...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

【佛教詞典】迦蘭陀

(動物)Karaṇḍa,Karaṇḍaka,又云迦蘭馱,迦藍陀...

【佛教詞典】三條椽下

(雜語)僧堂之床,每人之座位橫佔三尺許,其頭上之椽...

處處作主見如來

《楞嚴經》中,憍陳如尊者因悟客塵二字得證聖果。起心...

菩薩戒的根本精神

我要告訴諸位,蕅益大師在講菩薩戒時,他講一句很重要...

佛陀讓眾生知苦樂法,走解脫之路

我等眾生憍慢、剛愎自用、愚癡顛倒還自以為是。佛陀有...

磨練自己內心的光明

修佛的人,我們磨練自己內心的光明,不是和別人斗的,...

食用含有動物的保健品是否如法

問: 當今社會食用保健品、保健酒的人數很多,其中有...

法佈施裡面最大的功德

用淨土法門來勸勉眾生,這是法佈施裡面最大的,於是功...

不要老回頭看過去的痛苦

要談心理的健康。要想心理健康,就要從心調整對環境的...

聖嚴法師:揩磨此一片田地

衲僧家,枯寒心念,休歇餘緣,一味揩磨此一片田地。真...

曾國藩的交友法則《八交九不交》

八交: 勝己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虧者;直言者;...

地藏菩薩曾用十三劫來勤修苦行

【於是地藏菩薩摩訶薩。以頌問曰。我曾十三劫。已勤修...

高僧轉世為高官給我們的啟示

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愛國名臣王十朋是由嚴首座轉世...

父愛與母愛

有一個研究力學的教授,他研究這個高空的物體高速穿下...

【視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女聲演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女聲演唱

【視頻】《華嚴經》僧眾唱誦

《華嚴經》僧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