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虛雲和尚開示錄

虛雲老和尚  2010/07/0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二十二日,師開示云:‘修道不難,但能放下萬緣,人法雙絕,四相皆空,平平實實做去即得。’併舉某僧行相為例,其人耳聾,目不識丁,貌極苦惱,由師度脫者。

二十三日,師開示謂有道無道,明眼人一看便知。併舉某某評某邑令、某僧,評某長老之骨為證。

二十四日,師召寺中四眾訓話,略謂‘時局日益緊急,生死自有命定,躲脫不是禍,是禍躲不脫,大家毋庸惶懼憂慮,可安心在此,勇猛辦道。茲有數事告示大眾,望深信而篤行之。一者從今晚起,每日早午齋後及晚香時,齊在祖殿同念觀世音菩薩一枝香,一日三次,普為大地眾生消弭劫難。二者重要行李收藏起來,寄居男女居士皆裝成僧尼模樣。三者敵人或匪或盜,萬一來此,大家照常安居,毋庸驚恐,和平相待,勿與計較。彼若要東西或糧食,任其拿去,不必與爭。’大家聽已,皆靜心安居。自廿八夕起,全寺僧俗在祖殿齊念觀世音菩薩。至三十日,師開示凡三次。第一次講說舉行念觀音祈求息災救民緣起,及觀音菩薩本跡與靈感,大略根據《楞嚴經》。第二次說觀音靈感事蹟。第三次說念觀音之方法:一、至誠利眾;二、心口相應;三、反聞念性。

七月二日,師開示云:‘傅大士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此物即諸法實相,一切含生所同具,在凡不滅,在聖不增,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若能放下識情,顯了真性,即是見性成佛。上根利器之人,一聞即悟,即悟即證,不假修為,說修行都是不得已也。’

三日,大眾急念觀音後,師開示云:‘敵人之不退,國難之不消,固由眾業所感,亦由吾人平日缺乏道德,臨事不夠誠心,大家須力行懺悔,具足誠心。’

五日,師開示云:‘佛菩薩豈要人念?只緣眾生障重,佛菩薩指示種種法門。念佛菩薩聖號,不過令眾生澄清妄念,徹見本來耳。所謂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妄心,妄心不得不淨。蓋人如果以一菩薩之聖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則當下自與佛菩薩無異。’

六日,師開示心即是佛,放下一切,立地成佛,平常心是道,要能直下承當,及善於保養道體等等圓頓道理。

七日,師開示云:‘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要知眾生本妙明心,原與諸佛無異,只因無始以來為妄想塵勞百般纏繞,不能顯現,所以沉淪苦海,流浪生死,不能出離。諸佛憫之,不得已開示種種修行法門,無非令眾生解脫。所謂放下一切,是放下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一十八界都要放下,其他名利、恩愛、毀譽、得失,乃至一切財物、性命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因為這些都是如夢如幻、如電如泡,無可留戀,執之即成障道因緣。故統要放下,連此放下之念亦無,一放下一切放下,一時放下、永久放下、盡未來際都放下,如此放下乾淨了、長永了,本妙明心顯現,即與諸佛無異。’說畢,併舉例以證明之。

八日,師開示云:‘若明白了如來大意,則只要保養,隨時隨處,無不是道。若不明白如來大意,則是懵懵修行,隨時隨處皆有墮坑落塹之虞。’併舉鹿足仙人恨天致旱及飲酒貪色犯戒公案為證。

九日,師開示修行必須無我,以此身心奉塵剎。併舉持地菩薩及修滇緬路高山上之某菩薩為例。

十日,師開示云:‘古人曰:修行有三不足,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睡。不足食,取止饑不宜過飽,更不能求美味;衣取御寒,宜服糞掃衣,更不能貪求美備;睡取調倦,不宜久睡。蓋久眠長愚癡,多衣增掛慮,過飽不便用功。’

十一日,師開示云:‘修行須別真偽邪正,不然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惟徒勞無益,且錯因果。昔常有人做到坐脫立亡地步,或金骨子成堆,猶被正眼人目為邪魔外道。何況不明如來宗趣,盲修瞎練,背道而馳者乎?所以古人修行必依止善知識,有所發明必經大善知識印可,方為正道。’

十二日,師開示云:‘古人曰:修行容易,習氣難,習氣不除總是閑。吾人修行,究竟所為何事?原不過出離生死。但習氣是吾人羈絆,若習氣毛病未除得盡,生死必然難逃。即如圓澤禪師那樣用功,仍不免落入胞胎。今人習氣毛病,毫不打算掃除,那裡有了生脫死之分呢?’

十三日,師開示大眾:‘要注意僧儀,上殿合掌當胸,五指併攏,兩掌心貼攏,中間不可離開,此為轉十惡為十善之義。二足成八字形,身體正直,眼觀鼻、鼻觀心,兩眼不得張大,不得左顧右盼。此等僧儀很是重要,且為除習氣之重要事件。’

十五日,師開示云:‘世間不明佛法之人,往往以善因而招惡果。如各地乩壇常假託佛祖語言勸世,但其中常有顛倒本末、錯誤因果,致成妄語欺人,或謗佛謗法者,深可懼也。’

十六日,師開示云:‘吾人念觀音聖號,久而國難民災不能消除。一由眾生定業所感,難以移易;一由吾人心未至誠統一,效力不大。望大家從此要至誠懇切,並念念觀自在。’

十七日,師開示云:‘真心為無價之寶,賢愚凡聖、天堂地獄、穢土淨土,皆由他造作。佛祖教人顯了真心,證自性佛。人能將種種習氣斷盡,則真心自顯,自佛即證。’

二十三日,師開示云:‘從釋迦佛應世起,正法千年,像法千年,像法後為末法一萬年。正法時期,聞法悟道者遍處皆是;像法時期,聞法悟道者亦有所在;而今末法時期,人根陋劣,心術澆薄,漫說眾人,即出家僧人,亦是有名無實,並且不知出家為何事,根本上談不到修行,證道者更無一聞矣。佛法至此,那得不衰!真堪痛哭。’

二十五日,師開示云:‘諸人望我開示,其實佛菩薩及祖師對諸人時時在開示也。每日殿堂課誦各種咒願,及鐘鼓磬錘等,無一非佛菩薩祖師至精至貴之語聲。諸人若能耳聞、口誦、心惟、行篤,成佛有餘,豈待多說?說若不行,說亦無益。’

二十六日,師開示云:‘妄念人人皆有,然妄念起時,我自知之。知而不隨,是謂不相續,不相續則我不為妄轉;縱有妄念起滅,亦不過如浮雲之點太虛,而太虛固不變也。佛說一切法皆為對治妄念,妄念若無,則法不必用。然凡夫流浪生死,無始劫來習染已深,若不假佛法修治,則生死無由解脫。但習那一法就要盡此一生習去,不可朝三暮四,徒費心力。’又曰:‘今生能做和尚,皆是過去培有善根,否則必不得出家做和尚也。和尚不是窮苦人做的,若是窮苦人做的,何以乞丐不做和尚?和尚不是富貴人做的,若是富貴人做的,何以未見富貴人去做和尚?有的居士於富貴功名也能放下,也能吃長素,也能打坐,也能禮佛誦經,對佛法也能懂能講,但要他做和尚則不肯也。足見做和尚不容易,那怕就是一個苦惱和尚,都有他前生的栽培。不過,既已做了和尚,就不可虛過,到寶山空手而回。’

二十七日,師開示云:‘古人說:人壽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貪名貪利,終身忙碌,為己、為子孫,一到臘月三十大限到來,總是一場空。轉過身來,得人身者少,墮三途者多。故吾人今日披得袈裟,實由前生栽培,即當猛省努力,不可輕易放過,必於此生了脫生死,以除永久爾後重苦。否則,袈裟下一失人身,則過去之栽培、今生之勞苦,皆成白費,豈不惜哉!’又曰:‘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梁武帝前身為樵夫,以取笠為佛像遮雨,又以鮮花供佛,遂感得做皇帝之報。惟以逼死一猴,致遭侯景之叛而死。雖有菩薩化身如志公等擁護之,亦不能解其定業。雖然罪福惟心所造,了則本來空,故修行人不可不求了脫也。’

二十九日,師開示云:‘修行必須識得心。古人云:人若識得心,大地無寸土。要知為聖為凡,成佛做眾生,皆是此心。此心不明,修行無益。此心向何處找尋?但能放下萬緣,善惡都莫思,一念不生,即真心現前,此心一時現前,時時現前,永遠現前,不為塵勞污染,即我是現成之佛。’

三十一日,師開示心即是佛,放下即成之理,至圓至妙。併舉飛缽禪師神通妙用,不可思議。

八月一日,師開示謂說法者必因有聽法受法者而說,若機不相應則不說,說亦無益也。

二日,師開示:三界不安,猶如火宅,了生脫死,實為重要。非大加懺悔,勇猛精進,刻骨銘心,不容易得到了脫。並廣引前生出家苦修、來生得福招墮者為證,聞者悚然。

三日,師開示云:‘十法界唯心所造,四聖六凡皆是自作自受,大修行人惟願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餘皆不取也。’又詳述三界六道輪迴事理,苦樂升降因果。

七日,是日為舊曆六月十九日。師開示云:‘觀音菩薩於長劫前已成佛,現在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是誕辰、成道、涅磐等日,乃出自香山記,蓋觀音化身也。’

十日,師開示云:‘凡情不盡,習氣不除,終不能成佛。命根未斷,妄念仍起,生死真不得了。故修行非用實在功夫,將凡情習氣及命根徹底掀翻不成。’併舉釋迦佛往劫及因中種種苦行為例。

十二日,師示眾:痛論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之旨。言之痛切,聞者悚然。

十四日,師示眾:‘說一切皆空,理甚明白,世人不悟,迷惑顛倒,真可憐憫。’

十六日,師開示云:‘學佛一法,亦易亦難。從言教上解悟,此理甚為容易,所謂言下頓悟。如用功得當,即親見到自己本來面目,亦不為難。但要得到真實受用,不為一切境界所轉,隨時隨地自己作得主張,能夠解脫自在,造次顛沛都能如是,那就非年久月深、無明煩惱斷盡、習氣毛病掃清不可。由事上磨練,確實證悟,此則為難也。又斷無明煩惱,除習氣毛病,莫若嚴持戒律;戒律清淨,無明煩惱習氣毛病自除。若不持戒律,縱修習有成,亦是天魔外道。’

十七日,師開示云:‘參學者有三要:一者要有好眼目,能辨邪正;二者要有好耳,能分清濁;三者要有大肚,能包容一切。具此三要,參學者方能得實益。否則自己無主,為他所轉,未有不上當者。’又謂《心燈錄序》記夢事及全書皆隻言此‘我’,不妥。

十九日,師開示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吾人本來是佛,何以佛有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光明,而吾人無之?良由吾人自己不信自己,把自己作賤,所以開的眾生知見。無明煩惱、貪瞋癡愛、貢高我慢、欺誑嫉妒,種種迷愚,將自佛蓋覆,不得現成。因此,佛制戒律,就是要佛弟子遵守,藉此除卻一切習氣毛病。習氣毛病一除,佛性現前,自然成佛。’

二十二日,師開示‘放下十八界,獨頭一真如’之理事,至為詳晰。是日,中和於散香後,至方丈頂禮,陳述四根本大願:一者消滅無量劫罪孽,二者證遍法界三身,三者嚴淨十方世界,四者普度一切眾生。四此生志願——建設新寧遠,建設新湖南,建設新中國,建立新世界。師對於根本四願讚成;對於此生志願,謂做不到。並說明人心複雜、眾生難調,及自古以來興敗成亡、以善因而招惡果,種種情形,意欲中和速了生死,急求出離三界,果有願再來不遲。

二十三日,晨起於諸佛菩薩前薦香禮拜,禮辭虛老和尚及大眾。出山門時,師囑云:‘若不赴渝,在家無事,可再來。’餘應諾。智慧和尚述虛老和尚異事,云:‘一日,戴季陶居士率男女老幼多人禮和尚於南華寺,和尚以一小壺水輪酌三週未盡,以一疊瓜子遍散諸人不竭。及大眾辭出,以燭於大風中照大眾,由方丈室出山門,火不熄滅。眾皆心異之。’又云:‘某巨室有怪異人,不敢居,旋迎和尚居住,自此無復變異。初來雲門時,遇狐跪伏,和尚為授三皈依,乃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虛雲老和尚文章列表

本煥老和尚《黃梅四祖寺首屆弘法夏令營開示》

能在四祖寺辦夏令營,可以說是你們的好因緣。因為四祖...

三車和尚-窺基大師

一天小廝忽報說玄奘法師登門化緣,尉遲宗將軍忙迎進玄...

徹悟祖師一生的行業

徹悟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他生活的年代離我們也...

智者大師的生平與臨終往生事蹟

智顗【yǐ】 ,字德安,俗姓陳,河南潁川人。母親懷孕時...

本煥老和尚的百歲感言

丙戌年末,老衲百歲。領導看望,弟子湊泊。同門合掌,...

唐代中原著名高僧一行和尚

一千二百六十年多前的唐開元年間,一位身披袈裟的和尚...

夢參老和尚談親近的四位高僧

我走的地點多,有的人曾經跟我說:能像弘一法師、慈舟...

虛雲老和尚的勤奮和嚴謹

虛雲老和尚的一生,可以說非常勤奮、非常節儉、非常慈...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禪詩三百首

1、無相偈六祖惠能大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

曾黎的素食心得

曾黎吃素源於偶然。食素之後,曾黎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

淨土門中,以願為最

淨土門中,以願為最。凡有願者,終必能滿,如郁頭藍弗...

慈悲是一種真實的能量

以寬容與忍讓接納對方的攻擊,以微笑回應俗人們的諷刺...

為什麼要多念觀音地藏兩位菩薩的聖號

為什麼在我們這個世間要多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

道鏡、善道《念佛十勸》

勸君一 長時念佛須真實 歸依佛語莫生疑 制護心猿無放逸...

是不是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

問: 是不是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號? 夢參老和...

畏苦勤念佛 安詳離娑婆

我們最初來到世間是一個人,最終離開世間也是一個人,...

如何讓孩子戒掉手機癮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孩子很迷戀手機,時常拿爸爸...

佛法是依靠智慧成就解脫,而不是福報

很多的佛教修行人,大部分是比較歡喜修福報的。因為修...

地藏菩薩和我們關係

誰是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是佛陀座前,大願第一的大菩...

水牛王的故事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吉祥。在道場白華庵,跟大家分享佛...

懷孕媽媽的胎教之法

歷來古今賢聖之人,都是由於父母之善教而得成功。而父...

道宣律祖傳記

代有覺人,為如來使。龍鬼歸降,天神奉事。聲飛五天,...

佛教的社會責任與社會價值的探討

佛教從它誕生起就給人一種超然於世的感覺好像它只以解...

偷吃松子,被虛雲老和尚罰跪三天

在沙彌的戒律上也有這一條,廟裡面上的供果、供品,廟...

【佛教詞典】信述

【信述】 p0869   瑜伽八十三卷二頁云:聞彼功德威力...

【佛教詞典】諸有為法何故生滅

【諸有為法何故生滅】 p1358 大毗婆沙論三十九卷十一頁...

【視頻】淨界法師《五戒之不飲酒戒》

淨界法師《五戒之不飲酒戒》

【視頻】妙境法師《緣起的生命觀》

妙境法師《緣起的生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