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途

紹雲老和尚  2020/05/1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途

說到用功、了生死,何謂生死?又如何了法?古人講「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途,路途識得了,生死一起休」。所以我們想學佛想了生死,首先要認識到,何為生死?如何了法?把這個道理一定要搞清楚,理不明就是路不清,路不清你瞎搞的話,會跑錯路啊。

我們先談談何為生死?《楞嚴經》 上面釋迦牟尼佛講得很清楚啊,他對阿難尊者講:「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幾句經文的意思,就說明了我們的生死根本就是妄想。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雪山修道,臘月八日那天,悟道以後,三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兩段經文的意義是一樣,大地眾生就是一切眾生,不單都是人吶,畜生界四生十類都是眾生啊,生死根本就是妄想執著。

我們的妄想又怎樣來斷滅呢?妄想沒有實體。不是一個固體東西,方的圓的,你在那裡搬得來搬得去,能搬動的。你心裡打妄想你自己看看瞧,這妄想像什麼樣子?無形的啊,無相啊,但是無形無相它能把你搞得很煩,不能安生。我們要想把這個妄想去除,就要考慮該如何去除。

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也給我們講了譬喻,他講得好啊,‘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這段講的就是一個譬喻, 譬喻我們的妄想心就像渾濁水樣的,你把它裝到一個乾淨的器皿裡,乾淨瓶子或者罐子,何謂瓶子、罐子?你修淨土法門,一句佛號就是瓶;修參禪的,禪宗一句話頭,就是瓶;密宗的話,你持個咒子也是瓶。你就老是拿一句咒子、 拿一句佛號、拿話頭,不要移動,時間長了,像瓶裝油水樣的,「靜深不動」 了,那個瓶子裡面渾水中的沙土啊,它自己沉下去。沙土一沉下去,濁水上邊就變得清了,清水就比喻我們的清淨心。

但是這可算究竟?不是,因為那個泥沙淀在底下,你拿個東西攪,哎!水又渾了。就好像我們念佛或者參禪,有一定功夫了,能夠收攏了,妄想收攏了,清淨心境界現前了,但是你如果一停下來,或者你如果遇到一點小事,放不下,你一動念頭,那就等於又把那泥攪起來了,一攪又渾起來了。

那怎麼辦?要慢慢拿一個調羹,把底下那個泥沙慢慢淘掉。那個泥沙是什麼?就是我們每一個眾生的煩惱習氣。所以你想要用功辦道,想了生脫死,你這個煩惱習氣要丟不掉,在哪裡能了生死啊?「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去泥純水」,把泥巴去光了,淘光了,純粹是清水,這才叫永斷根本無明,才能了生脫死啊。這是個比喻,理就是如此。

修慧必須明理,修慧不明理,你就路途搞不清。宗門下叫藉教明宗,就借這個經上說的教理,要發明我們自已本有真心。不是要你坐在那裡,參一句話頭啥事不問不管,你不明白道理,你話頭也不一定看上。

念佛也如此,《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最後幾句話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淨念相繼" 和我們這個「沙土自沉,清水現前」,是一個道理呀。

所以文殊菩薩講「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就是你江裡水也好,河裡水也好,塘裡水也好,井裡水也好,溝裡水也好,你流到大海里去的話都是海水啊。你持咒也好,念佛也好,看話頭也好,一旦見到本有自性的時候,見了佛法大海,都是同一個佛性吶,證了法身以後,「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

所以講到了圓滿法身的時候,無量的世界都在一法身之一念之中啊,宗門下那些功夫好的能夠入定出定的人,他坐那兒不動,他要到美國、到英國,他就在那兒動一個念頭,人就在那兒了,就在那裡和人家在吃飯講話。

如果是證道地位的菩薩,百千世界都能現百千種身吶。《法華經》裡面《見寶塔品》, 釋迦佛在靈鷲山不動,化我們三千大世界,都把三千大世界人天都移到其他國土去啦。釋迦牟尼佛所化的身,一方所分之身,還放不下,以後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土,移諸天、人,置於他土。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土,都有菩提樹,都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一由旬的話是四十里啊, 你看有好大!

但是釋迦佛還在地面上啊,他不動啊,就有他這一身化生這麼多佛國土。所以講我們完全證得清淨法身的話,那一種神通妙用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測量到的啊!

《虛雲老和尚年譜》上頭寫著: 虛老在高旻寺打七期間。一夕,夜放晚香時,開目一看,忽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澈,隔垣見香燈師小解,又見西單師在圊中,遠及河中行船,兩岸樹木形形色色,都能了見,那時才打三板。次日詢問香燈師和西單師,果然不錯,但老和尚不以為異。

我們就問他:「老和尚,你那時候還沒開悟啊,你在高旻寺禪堂裡,那個香燈師隔了五六道牆在小解,你怎麼聽到看到的吶?」

「啊,我那功夫落堂了,色陰破啦,我不單看到五六堵牆啊,山那邊的人我也看到,兩百里路,那個船在江裡,來來迴迴,我也看得清清楚楚。」

虛老這還沒開悟啊!才破色陰吶。五陰一盡的話,那個境界,又更高一層了。所以講,我們現在講了生死,講修行,你要不真正見到那些人,不真正看到那些行動,你對今天我所講的還懷疑啊,會問這是不是真的啊?

昨天,講念佛求生西方,那人問:「可真有極樂世界啊? 」懷疑那你學什麼佛啊?所以我們這個南閻浮提的眾生啊,就是多疑多惑。證了初果,斷了見惑,到四果以後,才斷思惑,思惑就一點妄想也沒有 ,見思二惑斷的話,才能了生死啊!

我們剛才講的那個「去泥純水」的譬喻,把那個泥沙完全搞光了,也就是我們這個煩惱習氣,全部磨光磨淨了,我們那菩提佛性就能現出來了。菩提佛性現出來,生死才能了啊!

祖師們講:「行到山窮水盡處, 自然得個轉身時。」何謂山窮水盡處?山窮水盡處,你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到了一心處,把妄想剿滅,大死三番又兩番,幾次三番用功,直至徹底地打死妄想。所謂大死,就是妄想沒有了。妄想不死,你的法身不得活,這是必然道理。你也看不見那妄想有多大、有多粗、有多廣,可是它有那個大動力。但是我們用功辦道用到一定功夫,也有能力把妄想斷了。

那時候我們在雲居山有個性明師,他一天到晚呆癡癡的,上百斤的大石頭扛在肩上他不知道,兩頭跑著玩,就像跑路。你問他:「扛著石頭跑什麼?」「哦,我還扛個石頭嗎?」往地下一放,地下砸個大洞。

他晚上坐那裡,有人問:「性明師你在這裡蚊子這樣叮你,你不難過、沒感覺啊?」

「什麼難過啊?」

「那你沒有妄想哦?‘

「什麼是妄想?我想打也打不起來。」

我們一般人想除妄想,就是除不掉,他講他想打妄想也打不起來。那就是古人講的「大死大活」。大死,死什麼?死妄想!大活,活什麼?活法身!所以我們把這些理論明白了以後,你自己就觀察自己當下的這一念, 你這一天能打幾個妄想,你自己知道不知道?又有哪些怪脾氣、愛好?那些都是習氣。

你從學佛起,到現在你改了多少了?旁人不知道,你自己知道自己啊!如果習氣煩惱改不掉,妄想也收斂不了,你講用功、講了生死都是空話啊!所以祖師們一再講,「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途,路途識得了,生死才一起休」。何謂路途?斷妄想消習氣就是路途!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紹雲老和尚文章列表

宣化上人:修行要及時

我們眾生與佛的一念真心,是無二無別的。為什麼佛早已...

如何觀心呢

剛開始觀心時,我們要在佛堂裡把心靜下來,你不能在開...

學佛中常見的八種「病態」

一、煞有介事型 張口閉口,便是頂禮某大德;對人言必稱...

一用功便有境界,此實多半是魔境

問: 小女現年廿二歲,矢志不嫁,吃素念佛,業已數年...

【推薦】不要倒霉了才來學佛修道

像你們又修道又念佛又學密宗,其實我當年也一樣,反正...

修行人的七條正思維

1、修行人要明白因果 別人罵我辱我,打我害我,偷我搶...

朗然獨醒,大丈夫當如是矣

【原文】 醉生夢死,恆言也,實至言也。世人大約貧賤、...

行四事能令菩薩速得陀羅尼法

經常有人會問如何修行最快捷,誦哪一部經最有功德,持...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藏經】【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大藏經】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南山律祖道宣律師

我國隋唐時期,佛教宗派,一時紛起,形成了一個眾芳競...

如何正確閱讀佛經

一:保寧勇禪師示看經警策文 夫看經之法後學須知:當淨...

男歡女愛的禍患

世間上的痛苦和快樂都是由於自己的業力所造成,尤其痛...

如何辨識香的好壞

香的好壞,不僅影響我們的供養,也影響人體健康。要辨...

閻王也怕阿彌陀佛

再說這位黃太太,又告訴大家一則阿彌陀佛的偉大,連閻...

居士講法、僧人居住居士家如法嗎

問: 末法時期白衣上坐,講僧團過失,謗僧。王翠明女居...

為什麼雞蛋和牛奶不能吃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雲...

把這四顆心融入生活工作中

一、 一顆感恩心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做人需要懂得感...

智慧資糧比福德更重要

我講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是在《賢愚經》裡面,講到一...

通過茶去領悟禪的義理

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喝茶講禪,茶道又...

賢者五福德因緣

一日。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諸比丘宣說賢者五...

慈心濟虱微命的沙門

過去,有位菩薩出家為沙門,於山林間修道,慈心悲愍眾...

常隨佛學

這天,波斯匿王乘著莊嚴寶車來到舍衛城外的林園遊觀。...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

我們講慈悲,有三種慈:眾生緣慈、法緣慈和無緣慈。 眾...

人是自己觀念的奴隸

心能做福,心能做惡,心能做天堂,心能作地獄,心是一...

【佛學漫畫】找到生命的意義

如果讓熾盛的慾望蒙蔽了心靈,哪怕真相近在咫尺,我們...

【佛教詞典】陪臚

(一)梵名 Bhairava。又作陪囉嚩、陪羅縛。意譯可畏、...

【佛教詞典】戒肥

由秉聖法所發得無作之戒體,其勢用念念倍增,防非止惡...

【視頻】本源法師《管制五根》

本源法師《管制五根》

【視頻】五戒詳解

五戒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