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48頁)   更多詞典列表

念不退

為三不退之一。指於佛道修行之階次中,菩薩既斷根本無...

念天

梵語 devānusmrti,巴利語 devānu...

念死

梵語 maranasmrti,巴利語 marana...

念佛

梵語 buddhānusmrti,巴利語 budd...

念佛十種心

謂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之十種心。據大寶積經卷九十二...

念佛三昧

禪觀之一。指以念佛為觀想內容之一種禪定。亦即觀念佛...

念佛三昧法語

全一卷。日本真盛著。收於大正藏第七十七冊。又稱御本...

念佛三昧寶王論

凡三卷。唐代僧飛錫撰。書成於天寶元年(742)。收...

念佛行者

修行念佛之人,稱為念佛行者。通常皆指以稱念「南無阿...

念佛宗

即淨土宗。指觀想彌陀、稱念彌陀名號而願往生極樂之宗...

念佛往生願

指阿彌陀佛攝取念佛者往生淨土之誓願。又作攝取至心欲...

念佛為宗

意謂「以念佛為主要法門之宗派」。即以念誦佛號為修持...

念佛回向

(一)念佛者將其念佛之功德回向於淨土,或回向於他人...

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語出觀無量壽經。意謂阿彌陀佛之光明,普照十方世界(...

念佛禪

指於坐禪之際兼行念佛之行法。念佛有觀像、觀想、實相...

念佛鏡

凡二卷。唐即道鏡、善道共集。全稱求生西方淨土念佛鏡...

念佛觀

梵語 buddhānusmrti。於五門禪經要用法...

念劫融即

謂一念與無量劫融即。又作念劫圓融。據舊華嚴經卷九初...

念戒

梵語 ?īlānusmrti,巴利語 sīlānu...

念言

即心念口言,亦即將心中所思之意念發為口說。法華經信...

念念

即剎那剎那,意謂極其短暫之時間。經典中常以念念一詞...

念念相續

指念佛行者所起之心念,能繫住一處而不散亂,即後念繼...

念念無常

金七十論卷上所舉二種無常之一。謂一切有為法剎那剎那...

念法

梵語 dharmānusmrti,巴利語 dham...

念持

指憶念受持,毫不間斷。大智度論卷四十八(大二五·四...

念持佛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枕木尊。略稱持佛。指安置於私室或...

念施

梵語 tyāgānusmrti,巴利語 cāgān...

念食

九食之一。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一列舉四種世間食及五種出...

念珠

即以線貫串一定數目之珠粒,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

念純

(1587~1659)明代僧。江西太和人,俗姓郭。...

念處

梵語 smrty-upasthāna。又作念住。念...

念誦

梵語 jāpa。即心念口誦佛名、真言或經文等。可大...

念誦忌十五地

念誦,即想念持誦真言、佛名等;忌者,即不宜之義。據...

念覺支

梵語 smrti-sajbodhyavga,巴利語...

念觀兩宗

指觀無量壽經之念佛為宗(念佛三昧)與觀佛為宗(觀佛...

忿

梵語 krodha。心所之名。在俱舍宗為小煩惱地法...

忿怒

一般指密教之不動尊所現忿怒威猛相之尊體,總稱為忿怒...

忿怒月黶菩薩

忿怒月黶,梵名 Krodha-candra-ti...

忿怒持金剛菩薩

梵名 Vajrāgra-vajradharah,...

忿怒相

佛像之一。密教中,此類佛像多作瞋目、舉腕之形,呈現...

忿怒拳

密教六種拳印之一。即先作金剛拳,次豎食指、小指之拳...

忿怒眼

密教瑜伽法中三種眼之一。乃明王為降伏煩惱所張忿怒威...

忿怒鉤觀世音菩薩

梵名 Amogha-krodhāvku?a-rā...

怖畏

梵語 vibhīsana。恐懼害怕之意。依六十華嚴...

怖魔

梵語 bhiksu(比丘)之意譯。因比丘必得入於涅...

(一)梵語 prakrti,巴利語 pakati。...

性土

為「相土」之對稱。指無形無色,真如法性之世界。蓋法...

性心

全稱自性清淨心。即眾生本有之心,自性清淨,離一切妄...

性火

為「事火」之對稱。由地、水、火、風等四大種所和合而...

性戒

二戒之一。乃針對性罪而立之禁戒。又作性罪戒、性重戒...

性具

性,指法界性、法性、真如,或稱本、理、體;具,具足...

性宗

於佛教,對宇宙及人生之探求,以其不變、平等、絕對、...

性易

(1596~1672)明末黃檗宗僧。杭州仁和人,俗...

性空相空

佛家論諸法為空,就其體性稱性空,就其相狀則稱相空。...

性空觀

唐代道宣律師所立南山三觀之一。謂觀因緣所生之一切諸...

性侒

(1636~1705)清初僧。屬日本黃檗宗。福州長...

性派

(1631~1692)清初僧。屬日本黃檗宗。福建福...

性相

指體性與相狀。不變而絕對之真實本體,或事物之自體,...

性相二宗

性宗(法性宗),相宗(法相宗)之併稱。強調法性一味...

性相二空

天台宗於進行「一空」之觀法時,由其破執之行相差異來...

性相決判

為「性相融會」之對稱。認為性、相二宗於教義上有優劣...

性相學

指學習俱舍、唯識等,以明諸法之性相。又作法相學。性...

性相融會

為「性相決判」之對稱。性、相二宗於教義上原本即有交...

性音

(?~1726)清代臨濟宗僧。瀋陽人,俗姓李。字迦...

性海

指本性(或實性)之海,以此比喻真如之理性深廣如海。...

性海果分

「緣起因分」之對稱。略稱果分。於華嚴宗之別教一乘說...

性起

為「緣起」之對稱。乃華嚴宗教義之一。性起即從性而起...

性起緣起

即性起說與緣起說,乃華嚴宗所立之二種法門。就「果上...

性唯識

指常住無相之真如。八識之「相唯識」之對稱。又指五重...

性得

指不由學問經驗,無始以來自性本有者。又作生得、性德...

性得佛性

為「修得佛性」之對稱。指一切眾生之本性具法爾本然之...

性慾

性,指過去之習性;欲,指現在之樂欲。即謂依個人之素...

性清

明代僧。生卒年不詳。新安(安徽歙縣)人。又名遠清。...

性統

清初臨濟宗僧。生卒年不詳。四川潼川安岳人,俗姓龍。...

性習二性

指性種性與習種性。又作性種習種。性種性,全稱本性住...

性珽

(1598~1651)明末臨濟宗僧。福州府福清人,...

性善性惡

性善與性惡之併稱。又作性染性淨。即謂善、惡俱為眾生...

性虛空十義

謂清淨虛空之理有十種義用差別。即:(一)無障礙義,...

性獅

(1624~1688)清初僧。屬日本黃檗宗。福州府...

性罪

二罪之一。為「遮罪」之對稱。指自性之罪過。又作自性...

性實

謂自性定實,三論宗多用此語。即於因緣假名上執著有確...

性德

一般稱性得,或自性得。於天台宗特用「德」字。眾生於...

性澄

(一)(1265~1342)元代僧。會稽(浙江紹興...

性瑩

(1628~1706)清初僧。屬日本黃檗宗。福建興...

性遮二罪

性罪、遮罪之併稱。性罪全稱自性罪,又作性重、實罪;...

性潡

(1633~1695)清初僧。屬日本黃檗宗。福建福...

性橫修縱

天台宗所說三如來、三佛性、三法、三德等,於該宗所立...

性機

(1609~1681)清初僧。屬日本黃檗宗。福建福...

性聰

(一)(1610~1666)明末臨濟宗僧。延平府(...

性覺

謂真如之體不依他體而自覺、自明。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

怛剎那

梵語 tat-ksana。印度古代之時間單位名稱。...

怛特羅佛教

(Tantric Buddhism)即以印度東部之...

拋卻黃金捧碌

禪林用語。黃金,乃貴重之物,以之比喻人人本具之佛性...

房山

位於河北房山縣,在北平西南方約四十公里處。為我國現...

房舍犍度

巴利名 Senāsanakhandaka。乃四分律...

房融

唐代洛陽人。生卒年不詳。博識多聞,成進士業。武后時...

所化

梵語 vinīta。為「能化」之對稱。指能化(師)...

所立

(一)梵語 siddha。所成立之意。[俱舍論卷一...

所立不遣過

因明用語。所立不遣,梵語 sādhya-avyāv...

所立法不成過

因明用語。所立法不成,梵語 sādhya-dhar...

所行

為「能行」之對稱。廣義而言,泛指所作所為之一切行為...

所行藏

巴利名 Cariyā-pitaka。又譯作若用藏。...

所作

(一)為「能作」之對稱。指身、口、意三業之發動造作...

所作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

所別

因明用語。又作有法(梵 dharmin)、前陳、體...

所別不極成過

因明用語。所別不極成,梵語 aprasiddha-...

所求

於淨土教,以西方淨土為所求之處。唐代善導於觀無量壽...

所依

梵語 ā?raya,巴利語 assaya。(一)為...

所依不成過

因明用語。所依不成,梵語 ā?raya-asidd...

所知依

為阿賴耶識之異名。唯識宗以所立之遍計所執性、依他起...

所知障

梵語 jeyāvarana。指執著於所證之法而障蔽...

所流所目攝方便

指華嚴宗於同教一乘之教學中,所說之所流義、所目義與...

所欲致患經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敘述...

所被

指為佛之教法所覆被之眾生機類。全稱所被機類。又作所...

所造色

略稱所造。指一切色法皆為地、水、火、風等四大種所造...

所量

因明用語。於因明中,指被認知之對像。又「所量性」則...

所詮

(一)為「能詮」之對稱。指依教法經文之語句,闡釋內...

所違量

因明用語。又稱前量。乃因明論式中,立者(立論者)所...

所緣

梵語 ālambana,巴利語同。為「能緣」之對稱...

所緣有對

對,障礙、拘礙之義。指六識及與其相應之心所被所緣之...

所緣緣

梵語 ālambana-pratyaya。又作緣緣...

所緣縛

二縛之一。縛,為煩惱之異名,以其能繫縛人,令人不得...

所歸

於淨土教,以阿彌陀佛為所歸之體。此說出於唐代善導之...

所薰四義

法相宗立「所薰」之條件有四種,稱為所薰四義。所薰,...

承化寺

位於新疆承化。又作丞化寺。系喇嘛教寺院。蒙古名為 ...

承天寺

(一)位於湖北江陵。開創於東晉永和年間(345~3...

承琥

(?~1495)沖繩(琉球)臨濟宗之祖。日本京都人...

承皓

(1011~1091)北宋禪僧。眉州(四川)丹棱人...

承遠

(712~802)唐代僧,為淨土宗第三祖。漢州(四...

承遷

宋代僧。為宋真宗(997~1022 在位)時之人。...

承露盤

指塔之「平頭」上重重之輪盤形建築。略稱露盤。又作盤...

拉卜楞寺

西藏名 Bla-brav。位於甘肅夏河縣之喇嘛教格...

拉巴堆欽

藏語之音譯,意為天降節。為西藏佛教節日。傳說每年藏...

拉姆達斯

(Rām Dās, 1534~1581)印度錫克教...

拉格巴

(1147~1216)西藏名 Grags-pa r...

拉森

(Lassen, Christian; 1800~...

拉欽鞏巴惹浦賽

(892~975)西藏名 Bla-chen Dgo...

拉讓

藏語之音譯,意為「活佛私邸」。為活佛及其侍從之住處...

拄杖

僧侶出遊時所使用之杖。略稱杖。又作拄杖子。據有部毗...

拂子

梵語 vyajana, vāla-vyajana...

拂塵看淨

謂拂除塵埃、迷霧,以透見本來面目。乃禪宗北宗神秀一...

明

唐代僧。籍貫、俗姓、生卒年均不詳。唐高祖武德四年(...

抹香

梵語 cūrna。即呈粉末狀之香。又作末香、粖香。...

招杜羅

梵名 Catura。於密教中,乃藥師十二神將之一,...

招提

梵語 catur-di?a,巴利語 catu-di...

招提千歲傳記

凡九卷。日僧義澄撰。收於大日本佛教全書卷一○五。記...

招魂法

指為延命並禳除死靈作祟而修之密法。又作招魂作法、延...

招隱寺

位於江蘇鎮江以南三公里之招隱山中。招隱山原名曾窟山...

披剃

即剃髮、披僧衣。指初出家為僧尼。依戒律規定,出家修...

披袒

披,即將袈裟通覆兩肩,亦即通肩,以現福田相;袒,即...

拔戎迦爾居

西藏佛教迦爾居派支派之一。亦譯作勃隆迦爾居。十二世...

拔苦與樂

指佛菩薩拔除眾生之苦而給與福樂之願力。拔除痛苦稱大...

拔傳授

於密教中,真言阿闍梨傳授事相於弟子時,不傳有關修法...

拔業因種心

乃日本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五。全稱拔業因種住心。即...

拔頭

林邑八樂之一。又作發頭、撥頭、缽頭。此舞樂之由來,...

拘羅羅吒精舍

梵名 Kuraraghara-papāta-par...

拈八方珠玉集

凡三卷。全稱佛鑒佛果正覺佛海拈八方珠玉集。宋代僧祖...

拈衣

拈取袈裟著用之意。又作提衣。於禪林中,住持新入院時...

拈香

即於諸佛菩薩及祖師像前燒香、上香。又作捻香。開堂之...

拈提

謂拈評古則。又作拈古、拈則。禪林說法,拈舉古則公案...

拈華微笑

指佛陀拈華示眾,迦葉尊者因了悟而破顏微笑之典故。全...

抽分錢

僧亡時,將其衣服道具估唱後,除支付必要費用外,將其...

抽衣

即脫除袈裟。其法有定製,抽衣時,先將左膀上之衣放開...

抽單

指禪僧離寺而赴其他僧堂。又作起單、暫暇。據大慧普覺...

抽像神

謂不具可見形象之神。主要指猶太教、基督教及回教所信...

抽解

抽身解衣之意。又作抽脫。即自列眾中抽身而出,脫卸袈...

押座文

敦煌變文之一。系唐宋時代,以通俗方式對民間弘法時,...

押喪

禪林中,居於送葬行列之終,以鎮壓騷擾者,稱為押喪。...

拙火定

西藏佛教密宗所修定法之一。即利用類似氣功原理之苦修...

拙度

為「巧度」之對稱。指拙鈍之濟度法,用以批判小乘之觀...

拍掌

兩掌拍擊出聲。又稱金剛拍、拍手。乃密教修法之際,為...

拘尸那揭羅

梵名 Ku?inagara,巴利名 Kusinār...

拘吒賒摩利樹

梵語 kūta?ālmali, kūta?ālma...

拘利太子

梵名 Koliputra。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

拘那含佛

拘那含,梵名 Kanakamuni,巴利名 Kon...

拘物頭華

拘物頭,梵語 kumuda,巴利語同。屬睡蓮科。又...

拘舍婆提

梵名 Ku?āvatī,巴利名 Kusāvatī。...

拘留孫佛

梵名 Krakucchanda-buddha,巴...

拘侖闍鳥

拘侖闍,梵語 krauca,巴利語 koca。為一...

拘睒彌國

拘睒彌,梵名 Kau?āmbī,巴利名 Kosam...

拘絺羅

梵名 Kausthil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

拘盧舍

梵語 kro?a,巴利語 kosa。為印度古代之尺...

拘鞞陀羅樹

梵語 kovidāra, kudāra,巴利語 k...

法安

(一)晉代僧。又稱慈欽。投於廬山慧遠門下,博通經典...

拘蘇摩

梵語 kusuma,巴利語同。又作拘藪摩、俱蘇摩。...

拘蘇摩補羅城

梵名 Kusumapura。又作俱蘇摩補羅城。意譯...

拘蘭荼華

梵語 kuranta。又作俱蘭吒華。意譯作紅花。屬...

放下

(一)禪林用語。謂拋下手中之物。又作放下著(著,語...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梵 buddha,巴同),全稱佛陀,意譯為覺者...

放生會

贖取被捕之魚、鳥等諸禽畜,再放於池沼、山野,稱為放...

放生器

佛陀規定比丘日常用水須以濾水袋濾之,所濾得之小生物...

放光三昧

百八三昧之一。菩薩入於火遍處定,得神通力,自由放出...

放光寺

位於雲南大理雞足山。山在賓川、大理、鄧川三縣之間,...

放光般若經

梵名 Pacavij?atisāhasrikā-p...

放參

禪院中,朝參、晚參等為日常行事,若臨時休止,即稱放...

放逸

梵語 pramāda。心所(心的作用)之名。略稱逸...

於教二諦

指「於之二諦」與「教之二諦」。系三論宗嘉祥大師吉藏...

昔圓

為二圓之一。「今圓」之對稱。指法華以前所說之圓教。...

易行

為「難行」之對稱。即得不退轉所修難易二行之中,速得...

易行水路

比喻易行之教猶如水路行舟。反之,則以陸路步行比喻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