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那含,梵名 Kanakamuni,巴利名 Konāgamana。乃過去七佛中之第五佛,賢劫千佛之第二佛。又作狗那含佛、俱那含佛、迦那伽牟尼、拘那含牟尼、迦那含牟尼、迦諾迦牟尼。意譯金色仙、金儒、金寂。
據長阿含卷一大本經載,此佛於人壽三萬歲時出生於清淨城(巴 Sobhavatī),為婆羅門種,姓迦葉。其父名大德(巴 Yaññadatta),母名善勝(巴 Uttarā);佛於烏暫婆羅樹(巴 Udumbara)下成道,曾有一會之說法,度化弟子三萬人,最優者有舒槃那多(巴 Bhiyyosa)、郁多羅(巴 Uttara)。其執事弟子名安和(巴 Sotthija)。
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念七佛品(大一五·六九三下):「拘那含牟尼佛放大光明住行者前,其佛身長二十由旬,圓光三十由旬,舉身光長四十由旬,光相具足。見此佛者,即得百億諸三昧門無數陀羅尼。」另據七佛經載,俱那含牟尼於賢劫第七劫出世。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五載,該佛姓迦葉及婆羅墮。
蓋拘那含佛、拘樓秦佛、迦葉佛等皆於現在劫出世,故於印度有諸佛遺跡之傳說。據高僧法顯傳載,舍衛城東南十二由延之那毗伽邑(巴 Nābhika),為拘樓秦佛所生處,由此向北減一由延,即拘那含佛所生處。據大唐西域記卷六室羅伐悉底國條載,迦羅迦村馱佛城東北三十餘里處,有數座窣堵波,次北者供奉迦諾迦牟尼佛之舍利,並有無憂王(阿育王)所立之石柱。
西元一八九五年,於藍毗尼園西北十八公里之尼格裡瓦村(Niglīva),南方約一公里處之尼格莎格兒湖畔,發現玄奘所述之石柱,由銘文內容可確定該處即拘那含佛之遺跡,惟該處非阿育王所營建,故得知在阿育王之前已有拘那含佛塔。[雜阿含經卷十五、佛名經卷八、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大智度論卷九,翻梵語卷一、慧琳音義卷十八] p3268
上篇:拘利太子 下篇:拘物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