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新華嚴經論卷第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新華嚴經論卷第七

長者李通玄撰

第八明攝化境界者。夫佛境無邊順機各異。隨情廣狹。見有差殊。非是如來分其量數。情微即境狹。量廣即境寬。若也智契真源。佛境彌綸法界。或見閻浮為化境。或見四洲以濟生。或見形滿大千。或見報身十海。如是種種器有萬端。設教不同千差萬別。啟蒙始學憑準何依。略示五門識其權實。使得舍枝條而從本。返末而還源。速證菩提無令稽障。一人中見佛境界。二諸天見佛境界。三二乘中羅漢見佛攝化境界。四權教菩薩見佛境界。五實教菩薩見佛境界。

第一人中見佛境界者。但見化一閻浮提眾生。

第二諸天見佛境界者。但應自見境見佛亦然。隨自見廣狹故。如帝釋梵王及諸天王。即是菩薩位。即依菩薩位。配所見佛攝化境界廣狹。不可依諸凡夫天人之類。如帝釋即是二地菩薩位。乃至漸昇至梵天王。是十地菩薩位也。或時以佛神通力成就眾生。亦令人天中凡夫及二乘並小菩薩。總得見佛報土境界故。即如維摩經。佛以足指按地所現淨土是也。或時以佛神力亦令人天總得相見故。即如大集經中所說寶坊處欲界上色界下。大集人天之眾。總在其中如彼經說。

第三二乘中羅漢見佛攝化境界者。如大羅漢。以天眼力。得見佛攝化三千大千之境界也。即如阿那律雲。我以天眼見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如小羅漢即不定。或見佛攝化一閻浮提。此即以久伏忍力能斷結使。未有定力。亦名斷結。未有力通變等事。如以此羅漢。或見佛攝化四洲及上三界境界也。此廣說在小乘諸部中。

第四權教菩薩見佛攝化境界者。初地百佛。二地千佛。三地萬佛境界。以漸增如三乘大乘教說。

第五實教菩薩見佛攝化境界者。初地菩薩即見多百佛即是無盡之百。不是一百之百。二地菩薩即見多千佛等。即是無盡之千故。三地菩薩即雲多千萬等。以實而論。諸地菩薩皆悉齊見。如帝網等。三賢菩薩亦然。非但十佛剎微塵數蓮華藏為其報境。法界虛空總皆平等。為十住初心。初見道時即已無大小見故。即總見佛化境。皆如法界。不分大小約行布之中寄位階降。如此經。初地見多百佛境界者。即明滿義故非如三乘單百之百。此多百者。即齊無盡之數故。如三乘教。化佛即攝一四天下。報佛即雲攝化千百億四天下為一釋迦報境。如梵網經所說。如華嚴經所說毘盧遮那攝化境界。且約立一大蓮華藏世界海。廣大無際與虛空法界等。但為化眾生故約陳形狀。令眾生心廣大發開狹劣心故。於此大蓮華中。總言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為教文有限。且立其百二十一箇世界種中心有十一箇世界種。上下各且二十重蓮華藏世界。最下重中有一佛世界微塵數廣大世界圍繞。次上第二重。二佛世界微塵數。次上第三重三佛世界微塵數。此十一箇世界種皆悉如是。從下向上轉轉倍增。最上重中具足二十佛世界微塵數廣大剎。一一剎各有十佛剎微塵數諸小剎圍遶。其十一箇二十重世界外。有一百箇一重世界種。圍繞十一箇二十重世界。此一百箇世界種外。近金剛山復有十箇四重世界種。其中國剎重重之內。如上所說。於金剛山內圍繞如上諸世界種等。如天帝網分佈而住。如來所化週遍其間。淨穢純雜諸世界海等。如三乘中所說世界種者。數三千大千之剎。至一恆河沙。為一世界性。數性世界至恆河沙。為一世界海。數海世界至恆河沙。為一世界種。如此經世界。並數一佛剎微塵二佛剎微塵三佛剎微塵。如是倍增至最上重中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如是上下通數總二百一十佛剎微塵數廣大剎。始成一世界種。非為恆沙以限其數。三乘之中多取恆河沙數為量。如此經中。常取一佛剎塵十佛剎塵。為表無盡為其數。如是增廣令小狹劣眾生知佛攝化境界發菩提心。其佛攝化境界一一塵中境界與法界虛空界等。不言獨化三千大千世界。於中表法。至後釋華藏世界品廣明。

第九明因果延促者。夫法界圓寂無始無終。理智虛空非因非果。但為有情存量假寄其名。情亡量絕何名能立。名不自施。本由量起。量亡情盡名亦自真。今以無名之真名。談無果之真果。以無說之真說。說無因之真因。啟蒙之士。不可以滯其名。始學之流。不可以廢其說。滯名則名立。廢說則言生。當可任情隨緣起唯法起。若無緣者滅唯法滅。有此法者性不相知。今談因果延促。如空中鳥跡。如石女之子。但為眾生情有愚智。隨心照義。或遲速不同。劈竹蹬梯稱機各別。因茲之類延促不同。非謂日月與作時分。教不自施因機故起。教隨根應有根教生。今以依根約立十門因果延促。使得啟蒙之士後學無疑也。

第一小乘善來得阿羅漢果

第二小乘一生得阿羅漢果

第三小乘三生得阿羅漢果

第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羅漢果

第五緣覺四生得緣覺果

第六緣覺遲經百劫得緣覺果

第七依權教菩薩成佛定經三僧祇劫得成佛果

第八依法華經實教會三歸一令龍女一剎那際成佛破三乘經於多劫方始成佛

第九華嚴經說兜率天子三生得十地果

第十善財童子一生成佛

如上所說。皆是三乘及一乘聖教。依根約器所說各各。依諸聖教自有和會。今欲廣引諸義文句煩多。根有萬端依根教別。今以略分十種大意得果延促不同。意令知權向實不滯虛乘入真實門速成佛道。如龍女。破三乘之定劫。成剎那之實門。涅槃經屠兒廣額授賢劫中成佛之記者。破闡提之無性說。越三僧祇之功。兜率天子明一乘之教殊勝之力。聞之生信。為不修故。設入地獄中亦能成種。蒙光觸身來生兜率天上。蹬十地位。一如隨好光明功德品說。舉此一事意令信此諸佛所乘。以難信故。信即必定成種。為信解內熏必至成佛。設暫著樂遇苦便修。若至十住初心。位齊十地更無退轉。如善財童子一生成佛者。明於十住初心一剎那際情亡想盡三世一念更無所生名為一生。不取存情立劫時分之生。如是無生便成佛果。如本生故名為一生。還同龍女。一剎那際情盡時亡名之為佛。

第十明會教始終者。夫慧日世尊。稱法界而遍照。智周萬有。與凡聖而同。真理事互融。體用相即。四十品之勝典。終始交羅。百萬頌之妙言。前後參映。十處十會。如帝網之重重。十剎十身。若鏡像之相入。舉一門。眾門俱發。談一品。諸品齊麾。道樹始成九天同屆。普光一集十處咸登。今古無差舊新一念。不離一位。便分五位之門。一行之中。乃建塵沙行海。法界體上。安立訓俗之詮。果德性齊。施設引生之教。文殊以讚明法體。普賢為成備行修。二人悲智參光。使得雲滋寶澤。法界品內。復令善財重修。倣此一部之經。一一行其行相。菩薩接生之軌。各各次第分明。發心求進。師資差別具陳法則。令使童蒙易解。學者不枉功程。一念與道相應。便得超過永劫。今分十法以約紀綱。教體參差略知分齊。

第一明毘盧遮那始成正覺。第二明示果勸修。第三明信心成備。第四明入真實證。第五明發行修行。第六明理事相入。第七明蘊修成德。第八明隨緣無礙。第九明因果位終。第十明令凡實證。

第一明毘盧遮那始成正覺者。即世主妙嚴一品經是。言始成正覺者。已自身心證盡三世古今等法。在一念中無久近相。於一念中而亦不壞眾生三世久近劫智及種種眾生差別知見智。如經智入三世而無來往。如是有十種智。具在經說。如是上下前後四十品經。總於始成正覺時。於一剎那際。以法界海智印三昧門。一時頓印。身色言音說諸佛法及一切塵中諸國剎海普宣流佈及入涅槃。不移一時一際一性皆是。法如是故。前佛後佛古今如是。總在一時。隨諸眾生現差別法。古今相徹。名之為始。契法如是。名之為成。依法如是。非心造作。名之為正。智達斯理。名之為覺。此經在晉朝之譯。有三十四品。今於唐朝再譯。為三十九品。又檢菩薩瓔珞本業經云。佛子。吾先於第六天說十地道化天人。今故略開眾生心地。汝等受行。又下文。佛子。第四十一地心者。名入法界心。又此下文。佛子。吾先於第三禪中集八禪眾說。一生補處菩薩入佛華三昧定說百萬億偈。今以略說一偈之義開眾生心。汝等受持。此品即在十地品後。是十一地等覺位。計此品名還名佛華品。為依法為名故。又下文。佛子。吾先在此樹下說法界海時。有八萬無垢菩薩現身得佛。故今為此大眾略開佛果行處。汝應頂受。如瓔珞本業經。即是說華嚴經竟。化諸三乘眾生。詣菩提樹下。二重敘初成正覺時所說華嚴五位法門。具如彼經說。為華嚴經少十一地一品經。今將彼配勘方知次第。後有聞者不鬚生疑。但取彼經勘驗可知皂白。今以第三禪中說十一地佛華品。即總有十處十會四十品。並在始成正覺時。以一剎那際海印法門一時頓說。以依本法無前後故。為法本如是故。以本身本智示本法故。無重會普光明殿及三會等事故。若重重重重無盡之重。不論三會。以其法界海門總收三世。一念前後並是一時。亦無往彼重來入此。如來但以本智對現色身海印門故。一時普示。今言於普光明殿重重三會者。此非如是。總是一時頓印之法。如經云。如來於一言說中。演說無邊契經海。但從法門品類為表法故。菩薩名殊。非是先來後來之眾。於法界海內。不可以情作前後之想。違本法故。於一念之內現三世事者。為眾生故。非於本法而有三世。此為明本法。不可從末。前已覆車後須改轍。不可直推先德以為龜鏡。檢參經意都無重會之名。以文字敘致法門似有重意。不觀品中經意。總是敘其前後通括一時一際一法界之智用法門。如十定品離世間品。皆云。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普光明殿入剎那際三昧者。但隨法位菩薩名別。非是如來去已重來。以普光明殿為法界果智體故。於一時之際會其理事。不離無作定門以十定門是法界體故。以普賢行是法界用。即離世間品是也。會此二品。不離普光明殿果德大宅智之本都。如此三度之說。總是一處一時一法界一會之說。非是如情所見前後往來。通餘九會。總在一會一時一法界一智海法門。重重一時隱現無障無礙。今於一法界內。隨其進修方便行相門中。寄處表法。以分其十處。十會者。

第一菩提場會

第二普光明殿會

第三昇須彌山頂會

第四昇夜摩天會

第五昇兜率天會

第六昇他化自在天會

第七昇三禪天會

第八給孤獨園會

第九覺城東大塔廟處會

第十於一切國剎及塵中一切虛空法界會

名為十處十會。普光明殿中會。此經中五位六位法門。十定妙理。普賢萬行始終體用。十處十會總在普光明殿。一真法界因圓果滿。報居之宅之所含容。十方世界。都為一法一處一時一體用際攝末歸本。不可別分作前後往來三會之說。不可以己情塵翳障真教。又此經中諸法皆以十為圓數。不可但言七處九會之說。

又問。何故至第七會。但至三禪。集八天眾說十一地法門。何故不至四禪天者。

答曰。為四禪天依其次第是佛果處故。佛正於菩提場中正證佛果。通收四禪及十方世界。總為一普光明殿法界之宅報居之都。更無上下往來進修所在可得之相。明佛四禪心想無依無進修處故無往來也。情絕應真。同法界故。是佛第四禪以菩提樹下寄同阿蘭若處。普光明殿即是本居之報宅。以此三說始終因果。重敘前初成佛之時。以明前後不離菩提體本智海故。如此圓融。始終因果成一際法門。於此經中前後有六處和會也。示果勸修門中有二處。已信修行門中有四處。一如初會中。普賢菩薩入如來藏身三昧。以世界海旋法門。示佛本源法界十蓮華藏世界海因果始終報得之門。即普賢菩薩是其行。如來藏身是其體。即明以用入體理事徹故。二毘盧遮那所坐之座諸有莊嚴。亦明因果始終體用相徹故。即以遮那佛以為報果。以一切法空本智為座體。以普賢萬行為用莊嚴。以此一切莊嚴具。即還以輪台戶牖諸莊嚴具中出眾菩薩。有十佛世界微塵數。雨寶供佛。即明如來果德常居一切法空之座。普賢眾行妙用常感依報之所莊嚴。理事因果體用常相益故。又已信修行門中有四度和會因果無二門者。即普光明殿三說始成正覺。攝末歸本一際法界。是一度和會。二三十七品名如來出現品。如來放眉間光灌文殊頂。放口中光灌普賢口。令此二人共相問答。說佛出現果德之門。即文殊為本智法體。普賢為行。明和會體用徹故。以此徹處即名為佛。初會中佛。即明佛所自成佛也。三十七品中佛。明菩薩自力所及也。因初佛故而起信。進修行以信進修行故。自力所及自佛果故。以自佛果與前所信無異故。三祇園之中。如來以師子頻申三昧門。舉五位因果導利人天。四善財童子彌勒樓閣中。和會文殊普賢始終因果及彌勒菩薩始終因果。都為一際。體用徹故。通前示果勸修門中普賢菩薩毘盧遮那二處和會。及後普光明殿如來出現品給孤獨園及彌勒樓閣四處。通為六處和會。體用因果無二一際法門。是故彌勒樓閣名毘盧遮那莊嚴藏。與初會中普賢菩薩所入三昧名如來藏身。前後名字一相似故。但取經文品類意況尋之參驗可見。如來會通總為一時一際。以剎那際根本智宅門出生滅度及常住在世轉正法輪總無虧一念成正覺時。是故經言。智入三世而無來往。此經總有十處十會四十品經。於九會中雲集都眾總有三百四十二種眾。並第三禪中一會八種眾。亦在其數。如是之眾各各雲有佛世界微塵數。或云十佛世界微塵數。如是眾會一時俱會在始成正覺一剎那際。猶如大海週遍十方互相參映無障無礙。若以第十會中於一切國剎及塵中虛空法界一切會者。即十方世界虛空法界及纖塵之內。及一切眾生身體塵毛孔海會如海十方無間。重重重重無盡無盡。諸佛菩薩眾海常然。三世一念。古今咸即今時之際。過去未來無盡之劫。同時無虧。一念成正覺時也。如是時體成佛不成佛。覺與不覺時。法如是故。

第二明示果勸修者。即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是五品經是也。於現相品如來口中眾齒之間放光。以光中音聲十方告眾。使令咸集。普賢菩薩為佛長子。治佛家法入佛三昧。舉佛果德令眾敬愛起信樂修。如來於自身及座。舉體用因果門令眾咸知。以佛自身為法界大智身。以諸莊嚴具為普賢行用報果。以一切法空為座身。以此三法齊平興悲智門。無始無終。示悟眾生。名之為佛。如來又於眉間毫相中放光明。名一切菩薩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其狀猶如寶色燈雲。普照十方世界已。右繞於佛。從足下入。及於眉間毫相之內。出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眾。於其佛前共坐一蓮華之座。復讚歎佛境界甚深。此明因果無二。光入足下。明以果成因。眉間光者。十地智果之光。今入佛足下。以果成因。十信之位。還從足下輪中出此光也。至十住位內。次至足指端出。十行之內從足趺上出。十迴向之內從膝上出。十地之內還至眉間出。終而復始。毫相光明是十地之果光。其中出菩薩。是其因行。明因從果出。明此已上五品經是示佛果德令眾信樂。

第三明信心成備者。即第二會中。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已上六品經是也。此六品經共成十信之一位。一如來名號品信佛名號十方世界隨生不同。二四聖諦品信知十方世界法門名字差殊。皆以四聖諦為本。三光明覺品知光明本從果而來入佛足下今還從足下放彼果光。用成信位。四菩薩問明品信菩薩所問之法門。五淨行品明信菩薩淨行從大願力生。六賢首品信知成佛以信為首。信此六品法門共成信位此六品經於普光明殿中說。以普光明殿是佛智用果報滿居之本宅還從中說信法門。為明說果成信。既信果德。從茲以後至十地十一地佛華品已來。方明入道進修五位成滿階降同別。一通一切通為從因至果不隔時故。皆以根本不動智等十箇佛。以為所信之門。還以自心根本不動智佛。以為會體用。

第四明入真實證者。從第三會昇須彌山頂於如來兩足指端放光明。於中說六品經是。一昇須彌山頂品。二須彌頂上偈讚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發心功德品。六明法品。此六品經中。如須彌山頂品及偈讚品兩品經。是帝釋諸天迎讚如來嘆佛功德及處之勝。十住品。梵行品。初發心功德品。明法品。四品經。明創證法門住佛所住生住佛家同佛智性功德解行理智如佛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此會兩足指端放光者。明初證法門發足之始。昇須彌山頂者。明從前信心今昇十住法王山頂至法之際智照無礙。如上高山至相盡處故。又山者。表定能發慧故。從茲以去。任法無功始終俱佛。不從八地方具無功。瓔珞經云。三賢菩薩法流水中任運至佛。初水後水一性水者。因佛果佛一性佛故。於其中間無初中後。不隔念故。依本法故。無念可隔。因果便終。一念相應。一念佛故。不論相好及與神通。相好神通從此正覺中得。若證正覺即不著諸相。但以覺道恆相應故。通變相好不求自至。設至於後福智終時。三世一時不隔念故。

第五明發行修行者。從第四會昇夜摩天宮。於如來兩足趺上放光說四品經。一昇夜摩天宮品。二夜摩天宮偈讚品。三十行品。四十無盡藏品。如此會中。昇夜摩天宮品夜摩天宮偈讚品兩品。是諸天迎佛讚歎佛功德。及嘆處之勝。十行品十無盡藏品兩品經。明智身具普賢行悲智具足理智行門所成依正二報福智無盡。此位從如來兩足上放光。及昇夜摩天上說者。為明從須彌山頂至相盡處證佛智身至夜摩天上依法空本智起普賢萬行門故。以處表法令易解故。如彼諸天離地際故。天依空而住。為明十行依本智法空而行。

第六明理事相入者。從第五會昇兜率天宮。於如來膝上放光。說十迴向。有三品經。一昇兜率天宮品。二兜率天宮偈讚品。三十迴向品。前之二品經。是諸天迎讚如來敬嘆佛德。及嘆處之勝。後之一品。是正說十迴向之法門。迴向者。令諸事法皆入理故。以十行事法入前十住中理事無礙。故名迴向。前十住即是文殊法身本智。後十行即是普賢之萬行。明二人體用相徹名為迴向。膝上放光者。明理事卷舒自在故。猶如人膝屈申迴旋皆由於膝。何故兜率天說此位者。為明此天於欲界之中處中故。又於天上五位五處五會之中故。向下有帝釋夜摩之兩會。向上即有他化三禪之兩會。於欲界中。此天處中故。故說十迴向。令會理事無礙根本智差別智智悲均融處於中道。以處表法故。須此處說十迴向之門。

第七明蘊修成德者。從第六會。昇他化自在天宮中。如來眉間放光明。名菩薩力焰明。此光與初會中如來眉間所放光明。終而復始。至本處故。說十地品一品經是也。無昇他化天宮品無偈讚品者。為明十地果終住法本宮恆遍一切功終行極更無昇進。乃至三禪。十方世界亦同此也。為表果終十地智滿無進修故。常對諸佛現在前故。為非新來無稱嘆故。此十地門但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中。蘊積功成使令滑熟。更無所住任運而成。自令具足一切諸法。何故於此天處而說十地法門。為此天依他起化以成自樂。名之他化自在天。此位菩薩依眾生故而行悲智。興諸行雲雨諸法雨。以成為樂。無自心相作諸行相。以處表法故。須此處而說十地法門。依藏法師。說此品時有三加五請者。檢尋經意。佛有十三種加。解脫月菩薩及諸菩薩有四請。佛有十三種加金剛藏菩薩者。一他方佛有十二種加金剛藏菩薩。使令遣說。二毘盧遮那如來眉間放光照金剛藏菩薩身。光中說偈勸令使說。此為光加。通為十三。十方諸佛十二種加者。一諸佛現其前。以言讚慰使令說法。二與十種智。及自善根法如是加。三十方諸佛手摩其頂許令使說。以言讚慰。是語業加。與十種智是智業加。以手摩頂是身業加。毘盧遮那眉間光照及光中說法是法力加。總通言讚及與十智手摩頂及光照。有十三種加。金剛藏菩薩四重請者。一解脫月舉眾疑。二請金剛藏菩薩為眾說法。三重請。四諸大菩薩一時同請。都為四請。未知三加五請從何所來。若但取身語意業為三加者。即與十智眉間光照金剛藏身及光說法。其加即有餘。若俱取十方諸佛言讚使說為五請者。佛位居尊軌則之中不合為請。以此之義總有十三種加。四重請。與十種智業。雖是智體不殊。為不迷法相成差別智故。用時各別不可直取同門。以一同中有十三種所加各別。四度重請皆殊。超昇之義前已說訖。

第八隨緣無礙者。從第七會。於第三禪中集八禪眾說。一生補處菩薩入佛華三昧定。說十一地等覺位中普賢法門。十地已終。明自分道終。等覺位中行普賢行。遍明入俗。遍周法界。行門重疊。廣及虛空。及微塵中諸國剎海。重重無礙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名為等覺位中普賢行也。言佛華三昧者。花之言。行能堪可觀開敷感果義也。此為佛行法門。佛者覺也。明十一地等覺行用。明十地成佛以終次十一地覺行滿也。故名佛華法門。三昧者。法界本體大寂法門。定亂情盡名為本寂。以此定故。行普賢行門。一切三昧。此乃為本體故。於彼天處。為於色界無色界八禪之眾。說一生補處菩薩入佛華三昧定門。有百萬億偈。以此位菩薩入佛華法門善明入俗廣利含生自在故。名隨緣無礙。此位明法界行周。何故在彼天處說十一地法門。為彼天處憂苦情亡唯三昧樂。為明此位菩薩定故情亡唯智悲利眾生樂故。以此處表法故。於此處說十一地法門。地位行門。廣如瓔珞經說。此以當華嚴經來文未足。

第九明因果位終者。從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壽量品。諸菩薩住處品。佛不思議法品。如來十身相海品。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離世間品。已上十二品經是也。何以然者。為十定品至離世間品總該五位十地佛位及普賢萬行始終因果前後徹故。是此十定品離世間品二品經初。皆卻敘初會及第二會雲。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諸佛三昧者。非是重來集會。但為十定及離世間二品。是體用門通始終故。於普光明殿如是重敘。依其法門菩薩眾名號差別。非是去已還復重來。於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法。遍諸天處。一時頓說諸位。此之二品。意明體用徹於始終佛因果門故。十定體是文殊。離世間法是普賢。是故如來出現品中放光和會二人。因果相徹門故。放眉間光入文殊頂。放口中光入普賢口。令其理事自相問答說佛果門。佛果之門總在二人根本智差別智之際。以定慧力照之可見。此之十二品經。一時都會及諸六位十一地。總入普光本智法堂果德大宅法界之門故。是故十定品及離世間品。皆敘前之初會二會說此經時。譬如空中置百千寶鏡。置一佛像在於地上。以眾菩薩圍遶莊嚴。於彼百千寶鏡之中一時頓現。一一鏡中影像互相參入都無來往。如來亦爾。於始成正覺之時。天上人間十方國土一時頓現。互相參徹都無來去。故彼說言音句義悉皆參入。都無來去不論重會。不得作世間情解作往來重重之心。如前已述。事須和會至而復說。此之經末須知。和會始終。如來出現品明五位十一地果終之門。一部之經始終之際。以是義故。流通付囑總在其中。出現品前。普賢行品。即明自己佛果修行之行。出現品後。離世間品。即明自己佛果之後利生之行。明佛果之後所行大悲智行諸習總盡雖行普賢萬行不染世間名離世間品。自修佛果前普賢行。明是自所乘勸他學佛果也。後普賢行。自己佛果已終。純是利他。以此能令三寶不斷。十通十忍亦如十定。遍通五位。體徹始終也。通者總通明義也。忍者法忍之門。阿僧祇者乃明數量之門。壽量者。乃明佛壽量隨人。菩薩住處者。為明菩薩所住處為人攝化住持境界常在不滅。佛不思議法者。為明如來化儀法則自在非諸二乘及三乘權學所知。如來十身相海品者。為明十世界海十毘盧遮那皆有九十七種相及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相。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者。為明如來隨好光明照燭功德蒙光獲益。普賢行品者。為明果前進修之行。如來出現品者。為明五位菩薩自力果終出現因果位極。離世間品者。為明佛果之後純是利他。此已上三十九品經。六位五位因果位終。利及諸天諸神王眾。入法界一品經。如來入師子頻申三昧。還舉佛果五位。利及人間。以前總結初會二會乃至十一地七會之中佛位因果法門。八會在祇園之中。後當更敘。

第十明令凡實證者。從第八會。在祇園之中。如來入師子頻申三昧門。還舉法界果德現諸世間。令生信樂聞佛實相。五百聲聞目蓮鶖子。示同不聞。寄同二乘。有信不信。如初會中五十眾及覺首等十首菩薩功德林等十林菩薩金剛幢等十幢菩薩金剛藏等三十七箇藏菩薩。如是各各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共集。隨位增倍寄成諸位。令諸人天凡夫得此法門。如此會中六千比丘。明是凡夫於文殊師利所頓明十耳十眼。此眾雖居在路發心。境界不離佛會。路上發心為表進。修非是即離其佛會。乃至第九會。覺城東。一萬諸龍。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普明是凡夫同證佛位。是故今言令凡實證。第九會覺城東過去佛大塔廟處。文殊師利說普照法界修多羅門。無量諸龍得生人趣。一萬諸龍發菩提心。覺城五眾俱登佛果。但舉善財一人為首。及其五百之數法皆同然。五百者。表五位。六千者。表六位。信亦在中。一萬龍者。表其萬行之門故。無有一事浪施設故。皆表法門。過去諸佛大塔廟處為其會者。明古佛今佛道跡不殊。還同如來會內一種。善財南詢諸友。還明進修。又明菩薩攝化眾生之行相。第十會者。一切國剎及塵中虛空法界一切會。此十遍一切剎塵中虛空法界有情身塵毛孔之內。如是重重重重海會無盡故。如是法界佛果法門。諸有信解。及初發心證入之者。猶如師子王之子初生之時。雖即未能如其師子王力勢自在。然師子相全體無異。一切諸獸皆當畏。如於此華嚴經佛果法門信解及初發證入者。亦復如是。能信自己身心性相全體同諸佛果自體恆真本大智故。及證入者。同諸如來佛果之門。本無修造自體全佛。以此真門備進修差別萬行。恆無始終一真果德。雖未能堪力用如佛。是則名為種佛種子在於身田。以信為始。以定慧力證入之者。初發心時十住之首以入佛智慧。是則名為生在佛家為佛真子。以與佛智同故。具足如來諸善根故。便即超彼三乘。得神通菩薩九地等見。一切三乘人天外道智所不及。是故應當根堪之士一心奉行。

新華嚴經論卷第七

 

上篇:新華嚴經論

下篇: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卷大意略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皇帝降誕日於麟德殿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玄義一部

皇帝降誕日於麟德殿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玄義一部 大安國...

法華游意

法華游意 胡吉藏造 開題序 蓋聞無上調御一切種智,內...

阿彌陀經通讚疏

阿彌陀經通讚疏序 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詳夫理絕眾詮豈...

觀音玄義記

觀音玄義記卷第一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知禮俯伏惟念。早...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五陰譬喻經

五陰譬喻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

徹悟禪師文集

徹悟禪師文集卷上 門人(喚醒、了睿)輯錄 法語 示眾...

佛說雜譬喻經

雜譬喻經 比丘道略集 雀離寺師將沙彌下喻 聖王生九百...

佛說薩羅國經

佛說薩羅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昔有大國名曰薩羅,...

【註音版】佛七圓滿日佛前大迴向後禮祖儀

此文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大師...

佛說四無所畏經

佛說四無所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

【佛教詞典】明護

梵語 paritrāna,巴利語 paritta, parittā 之意譯。...

【佛教詞典】阿賴耶識

八識中之第八識,由如來藏與無明和合而生。參考阿賴耶...

如何懺悔以前的過失

問: 如何懺悔以前的過失? 慧律法師答: 你就記得,佛...

念觀音菩薩能不能使命不苦呢

有一個居士來問我,他說:我覺得我的命非常的苦。命苦...

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

為什麼我們天天來念佛,模擬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知...

終極的敵人是人心中的惡

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所有人。我們看不慣的人和事,...

惟賢長老《佛教哲學的現實意義》

一、現實的定義 現實的定義:顧名思義,現,就是現在...

用計數念佛還是清淨心念佛好

問: 用計數念佛還是清淨心念佛好? 大安法師答: 這...

有什麼好爭的

世間萬物萬象,放得下,自然爽心怡神,萬丈洪岩倚碧空...

如何判斷犯邪淫戒的輕重

第三個,犯戒輕重。 非己妻入道,什麼叫入道呢?就是...

假如動物會說話...

1980年福建,有一頭從屠刀下被解救的牛向著人們下跪感...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

百丈禪師的從林二十法則中說:從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

圓瑛法師《放生開示》

此次北來講經,辱承諸位歡迎,並聘為本會名譽會長,不...

戒律中為何反對飲酒

佛教是反對飲酒的,無論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

【視頻】《正法念處經》聆志居士念誦

《正法念處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地藏經讀誦(85分鐘)

地藏經讀誦(8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