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新華嚴經論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新華嚴經論卷第五

長者李通玄撰

十方佛所以同名為此十住法證聖位法流已入法界大海。同佛聖位智慧故。是以佛與法慧菩薩名同。為表法同故。又明十住法門因果齊故。佛位果德菩薩為因。因與果體不異。是故同名。說此十住法時昇須彌山頂上。有六品經。共成十住法門之行相。一昇須彌山頂品。二偈讚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發心功德品。六明法品。且依此六品經中解行法門。修學悟入。必能成就十住法門。住佛種性。生如來家。為真佛子。不同權教初地菩薩始生佛家或說三賢菩薩以誓願成佛。此華嚴經直論實證位不論誓願。為此教門總一時一際法界無異念。前後情絕。凡聖一性。不論情系。應以無念無作法界門。照之可見。若立情見不可信也。設生信者。玄信佛語故非是自見。若自見者唯情絕想亡。心與理合。智與境冥。方知萬境性相通收。若不如斯。心常彼此。是非競作。垢淨何休。若也稱性情亡。法界重玄之門自達。一多純雜自在含容。總別之門圓融自在。於利生之法善達諸根。隨所堪能悉皆成益。敬承親近者。皆能友之。如昇夜摩天宮說十行品。及如來於兩足上放百千妙色光明。為表依空建行始可理事自在。明十住之位證法身本智。十行之位以法身根本智無礙。方行萬行行亦無礙。若不見法身本智。所行萬行皆屬人天因果。皆為有漏生滅之福。以法身自智慧用治諸惑。以萬行悲濟眾生。法身智身任無作大悲一時頓用。雖寄七地悲增八地智增之行相。此華嚴法界門。十住初位總該諸位在十住初門。位同佛果。為一法界體用故。以一位中具十波羅蜜諸十法故。以諸法重玄門。照之可見。此乃總是如來藏身普賢菩薩世界海漩法門。此乃如日月照臨。盲者不見。非日月咎。應自責躬修德。可以頂敬以定慧觀之。如來藏身者。則法身也。諸福智海莫不居中。故稱為藏。若不見法身。一切福智大慈大悲。悉皆不辦。總屬生滅。世界海漩者。悲智觀根屈曲徹俗。身土及業。重重眾生。重重諸業。各別大悲普救。根無不盡故。名之曰海漩。漩者。甚深漩澓義也。像此佛果位中菩薩。一入法界之門。攝重重眾生根業盡。故無出世心。永沒生死大海漩流。無出沒故。此十行門同普賢行。前十住門同文殊師利。法身根本無相智慧。二人齊體互為主伴。中間無作智。即為佛果。三人體一。寄安五位。用接凡迷。若有凡夫信滿發心。十住之初三身同德。文殊是佛法身。普賢是佛行身。無作之智果是佛報身。常以文殊法身無相妙慧。以為先導。說時先後證則三身一時。法合如是。廢一不可。若廢文殊存普賢。所有行門屬有漏。若廢普賢存文殊所證寂定是二乘。若廢佛存文殊普賢。佛是覺義。無覺者故。以是義故。三人不可廢一。若廢一三不成故。是故三乘權教中。無此三人始終不相去離。以教門未實總是化身。權逐小根且略權施。待其熟故方遷就實。如法華涅槃總是漸漸。遷向實教。如此經十住中初位即是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總得其初及得其終。互相貫通。一位中得五十法門。以互相徹故。一一位中二千五百總別之義齊現。乃至無盡諸位地等進修行相層級。不廢漸漸而是一時。不廢一時中漸漸。此十行位中隨其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來至佛所。各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而來集會。十箇上首菩薩下名悉同名之為林。本從來國下名悉同名之為慧。本所事佛下名悉同名之為眼。十箇上首菩薩下名悉同名之為林。林者有五德。一建立德。二身乾枝條緣互相生無生德。三華葉果實成益德。四能障炎暑得清涼德。五人龍鳥獸鬼神所歸德。

一何謂建立德。謂如大林。內有龍神所居。外無大風所折。若不如是不得建立高顯成林為明此位菩薩。內有大智之龍。常以大慈悲神而自守護。了境內寂。外無色塵境風所折。異道邪論。以智摧之無能所伐。而建萬行。與一切眾生皆共同之。常為利益故為建立德。

二何謂身乾枝條緣互相生無生德。為明樹身乾枝條上各各求能生所生性了不可得。但為緣生緣生之法緣緣無所生。本來不生生本來生不生。為明此位菩薩所行行無盡門故。為以法身本智為先導故。常行萬行。於身於境求能行所行了不可得。但以法如是行故。

三何謂華葉果實成益德。謂如樹林華敷可觀令人愛樂葉能映障炎熱令得清涼果實資養眾生飢渴者皆充足。為明此位菩薩常行萬行。令人天樂見廣佈大慈悲之葉。令人親而不捨施大智之果充足法界眾生。皆令滿足本願方終。

四何謂能除炎障得清涼德。謂如林隨所歸者皆得離暑。獲清涼樂。其林都無有心。為明此位菩薩所歸依者。隨其根性皆得清涼。本性無心利與不利。

五何謂人龍鳥獸鬼神所歸德。謂如茂林人多所採龍多所居眾鳥所都。為明此位菩薩亦復如是。以建萬行之林。眾人所歸採其眾德。龍鬼所居常恭敬。鳥獸所歸離怖。又林為多義。以此位菩薩建行眾多故。又以行多故。功德亦多。言以法身悲智行諸行功德如林故。是故菩薩下名悉同名之曰林。何故本從來國下名悉同名之為慧。凡夫人以土地所居名之為國。此位菩薩以定慧解脫安養自他平等。皆令離苦。名之為國。地水火風所居之國是眾生業之影像。非是實故。法身智慧解脫是諸常住本體之國。非業幻生之國。是故菩薩以慧為國。又此位菩薩以建萬行行解利生。行能同事。慧能設教。利樂人天名所居之國。何故本所事佛下名悉同名之為眼。此華嚴經以事表法。以其佛名。同己所證。所證法處。名之為佛。此位菩薩以行益生。善能觀根。稱根說法不失時度。名之為眼。經云。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善思惟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號功德林。而現其前。還如前十三種加加功德林菩薩。只如佛果位內菩薩。法身悲智常現在前。定慧法門常當具足。何須入定諸佛來加。為諸菩薩設教度生。要成軌則言佛神力。推德於尊。雖法界體齊平等。平等為化儀故須存師弟。為化儀故入定觀法出定方說。三昧者。名為等引。引生正解名善思惟。十住之內過千佛世界。十行之內過萬佛世界者。表位增廣化儀軌則。行相眉目法合如是。然其真性皆滿十方他方所來諸佛與入定菩薩同名功德林者。明因果俱齊法智一種。以此所來諸佛與入定菩薩同名。十三種加者。一語加。二手加摩頂。三與十種智及此土如來光照其身。以語加者。表法不謬。以手摩頂者。法身智身悲智知見解脫相及故。又摩頂者。安慰之相。與十智者。明菩薩智與佛果齊故。名之為與。又推德於尊。謙和離慢故。名之佛與。於經中。皆云法如是故。自善根故。皆是化儀軌則故有此言。此十行位總有四品經。共成此位法則之門。一昇夜摩天宮品。二夜摩天宮偈讚品。三十行品。四十無盡藏品。十行門中所有法門。當依此四品經修行理事悉皆具足。如說十迴向品時。何故昇兜率天。何故如來兩膝之上而放光明。何故上首菩薩下名悉同名之為幢。所從來國下名悉同名之為妙。為兜率天於欲界中上下處中故。如四天王天總是帝釋所攝。連妙高頂。總是一天之界所收。夜摩天名第二天。四天王天帝釋妙高。俱連地界。夜摩天已上方是空居。以兜率天。上下居中。向上即化樂他化二天。以此天於欲界中處中故。故於此天。和會理事。會於中道。迴理向事。迴事向理理事無礙。成理事無礙智慈妙用之門。故名迴向夫十住初心理事無礙自會中道非在後位始有迴向。為化眾生故。名目法則須存。從初發心住已後五位之內理事本自迴向。今此第三位中迴向前十住前十行二法位無礙。說名迴向之位。不在第三普和諸位名為迴向。託事表法故。於此天說十迴向。如來膝上放光者。為膝迴旋屈申之所自在莫過於膝。故膝上放百千億那由他光明。用表理事涅槃生死無礙卷舒自在。亦是以事表法。此之一部之典。名言境界身相名目及放光明。總是所表自證法門。此位中上首菩薩名之為幢。為明十迴向菩薩智悲自在能壞自他惑業於生死中能建眾德。名之為幢。幢者建德不傾動義。降怨義。摧壞義。堅固義。勝智立法幢堅。建大慈心堅固。摧慢山游寶路。籍蓮台成妙悟。是故此位菩薩名之為幢。為以不動無作智悲能破自他生死故。此華嚴經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位位有佛果故。又此位菩薩能建勝德常處生死。誓度一切無盡眾生。而智無怯懼名之曰幢。以了無明為智智故。有忻厭者不可為。又行施波羅蜜時。若有乞者乞諸財寶。盡所有及身若命。盡世所有皆悉歡喜。心不傾動。名之曰幢。幢者不傾動義。施有二種。一者以法施。二者事施。以法施者。以施人無我所故。一切無念名為法施。事施者。以物與眾生。於身命財所求無悋。此位菩薩行二種施尋常無懈。廣如此十向位中說。何為所從來國名之為妙。明此位菩薩智慧妙用。以妙用自在。不滯有無及諸見量限礙等過。名之為國。何為本所事佛同名為幢與己同號。明此位菩薩既成妙用。與佛妙用理事因果當位體齊。還同前十住十行當位與所事佛因果體齊。位位如是。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智光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號金剛幢而現其前。還如前十三種加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推德於尊。師弟之敬。入智光三昧。三昧者。名之等引。入是三昧。引生無量教光。以根本智為光體。差別智為教光。隨根與益。智能破闇。光者是教。為教能破迷惑故。發生明解。開一切眾生智日故。令其眾生密雲昏夜不迷亂故。能決盲聾開耳目故。能令邪慢之山悉傾倒故。教光如是不可思議。前十行位功德林菩薩入善思惟三昧。此十迴向位金剛幢菩薩入智光三昧。以明五位層級次第增廣眉目行相。前位明始善思惟。此位明妙用自在放光遐照。前位過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佛來。此位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佛來。亦明五位次第增廣進修之門皆亡情。以定慧門入重玄理事。照之方可悉解。不可玄頭斟酌生增上慢。十三加者。以言讚善。以手摩頂。十方諸佛與金剛幢菩薩十種智。此土如來光照其身。以言讚歎者為明所說法及法不謬故。手摩其頂者。表說法者與佛智相及故。與智慧者。明說法者與佛智同故。此土如來光照其身者。明與佛教光合故。又以光覺觸許令說法故。十三加者。欲令後世斷疑成法令生信故。論其實體總是諸佛。隨諸位位行門。依本位法而立其名。而現其身。與眾生作法軌則。令其倣學。使令悟入。佛既立教。學者必得不虛。所以同名者也。十住十行中已釋訖。此位之內有昇兜率天宮品兜率天宮偈讚品十迴向品。此三品經成斯一位十向法門。法用軌則。學之者依之成則。如說十地品時。何故不從兜率天次第而昇化樂。何故越化樂天而昇他化自在天。為明十地菩薩法門功德廣博攝境超前不依次第。又明十地妙用無方蘊功自在說處亦須自在。同彼天稱名為自在。又明十地菩薩以稱理體性自體無心自無心化。皆因眾生起大悲智。因他起化。故以彼天表德。是故於他化自在天而說十地。一明功高勝前故。須超次第。二表自在而化眾生故。於此天處而說十地。如普賢等覺位。在第三禪。集八禪天眾。入佛華三昧。說百萬億偈。此之一會文廣不可於世傳持。如是超間位倍倍於前。佛華者。佛行也。入佛行三昧者。是普賢法界行也。何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位之中菩薩。但舉十箇上首菩薩同名。此十地位中何故舉三十七箇菩薩同名為藏。解脫月菩薩何故獨名為月。此一部之教。各各菩薩與佛果功齊。皆十方來佛與入定菩薩同名者。為表當位之內菩薩證入與佛位齊因果相似。以成龜鏡。然六位五位中。層級非無次第同別之義。影互參差能純能雜能同能別能成能壞。以六相總別同異成壞門。准之可見。六相者。一總門。二別門。三同門。四異門。五成門。六壞門。此六門義。一門中具六互為純雜。不可廢一也。十重玄義亦然。此之文繁。出於別本。但且影響參之。然十地法且於別門中立層級處說其行相。此十地位為中道果終之教。是故前位膝上放光。此位如來眉間出清淨光明。名菩薩力焰明。以百千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眉間光者。表中道果終之義。此眉間光從初會中如來現相品中。如來於眉間。放果德光明。入足下輪中。明以果成因。使令普賢菩薩。示佛果德令其信樂。既信樂已便說信門即於光明覺品中。還從兩足下輪中放出初眉間放入果德光明。用照金色世界不動智佛。以成信位。以次欲說十住品時。昇須彌山頂。於偈讚品中於如來兩足指端放光。以次欲說十行品時。於偈讚品中於如來兩足上放光。以次欲說十迴向品時。於如來膝上放光。如今說十地法門。還於初會之中眉間放中道佛果光。際而復始。至果極際。三乘中十地不同於此。行相全別。十地菩薩見道未能明瞭。初會中如來眉間放佛果光明。名一切菩薩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此光使令菩薩入佛果德門故。還放果光。使令入果。以因果欣修相似故。經云。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大眾得於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間光明。名一切菩薩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其狀猶如寶色燈雲。其光明名為普照曜十方藏者。即照此十地之藏一一地內皆遍法界虛空界福智大悲之藏。今此十地即是初會之內如來。使令菩薩所成之門終而復始。以放眉間光明相似故。放光處相似故。前初會放光。其狀猶如寶色燈雲。此十地放光名菩薩力焰明。此前後光明因果相似故。燈與焰相似故。前之放光名菩薩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者。即明如來開悟菩薩智令諸菩薩至此十地故。此十地品中如來所放光明名菩薩力焰明者。即明菩薩自力功極而蹬十地。前光開發。後明自力。以自力故。至於如來初開發處。稱佛本心。始終相似。是故明此十地中道果終之門。後徹初故。前光舉果勸修。後十地放光明自修至果。是故光明名菩薩力。以菩薩修自精勤力。無退轉力。不懈怠力。而能修習至此十地如來法界藏故。是故菩薩悉名為藏。藏者含藏蘊德不遺失義。此法界自體清淨無漏法門。體該法界。含藏一切大智大慈諸功德故。興萬行雲。普雨法雨。潤眾生故。此位菩薩稱如斯故。名之為藏。此位中有三十七箇菩薩。同名為藏者。為明此十地法門果終。意欲辨知正道助道故。故立三十七菩薩。成三十七助道法門。非正果故。十住以來菩薩所行皆是助道。非是正位故。意欲明行所行者是為助道。無住無行任真自體名之為正果故。若以初發心住。以法性無相根本智不離無作用之體行諸萬行。菩薩與佛因果本來體齊。若簡佛果無作無修。菩薩正加行已來總名助道。以動寂無礙正助元來不異一法門也。眉目不可不簡。體用圓寂正助全同。此即全別全同門。還以重玄門思之可解。聞所未聞之法。聞之不疑。全別全同境界難解。佛及凡夫各自別有。是全別義故。二見恆存。若全同故便成滯寂圓融道理事理不礙。若也法門全分兩向。是凡夫法。全合一體。是二乘法。但以理事自在。其道在中留心滅之此亦不可。以心存之。此亦不可。此助道行門與正智果德無作之門。體合無二。事中軌則不可不分。以其體用不可一向全別全同。以全同作全別。以全別作全同。不可全別無全同。不可全同無全別。如迷此同別二門。即智不自在如三十七箇同名為藏。三十七菩薩外獨自一箇名解脫月。何故同名為藏者。總明十地法中正助之內為同法眾三十七即為其主。唯解脫月一箇菩薩獨是其伴。明非同法眾故立別名。以為賓主須有啟請擊難十地之法。令現在及後世得聞正法無疑。經意如是。應如是知。是故此十地法門。即是解脫月為眾請法首。金剛藏菩薩為眾說法首。已上可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大昔慧光明三昧者。十向位中金剛幢菩薩入菩薩智光三昧。今此十地金剛藏菩薩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此位菩薩智明增故。妙用抉擇增明更加其慧。此乃明位位層級法門漸增勝故。然諸餘位非無慧用。入是三昧已。即時十方各過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同名金剛藏。而現其前。即以十三種法加金剛藏菩薩。一以言讚諭二十方諸佛與無能映奪身。三與無礙樂說辯四與善。分別清淨智五與善。憶念不忘力六與善。決定明瞭慧七與至。一切處開悟眾生智。八與成道自在力。九與如來無所畏。十與一切智人觀察分別諸法門辯才智。十一與一切如來上妙身語意具足莊嚴。十二十方諸佛手摩其頂。十三與意加者。欲令後世斷疑成法令生信故。一如經說。以言讚諭。許說無疑。以手摩其頂。安慰許智相及。何以同名者。明金剛藏菩薩證法因果與佛所證相似。如五位菩薩。與佛因果俱齊。皆以同名佛印之成法。令現在眾及後世無疑。並此土如來光照其身為十三種加。如等覺位中普賢境界。准菩薩本業瓔珞經。在第三禪說。來文不備。不可和會。本業經是說華嚴經竟。化三乘眾。於後重於菩提場中。更略說彼經。自有明文。此五位教門依品次第。今且略說。後法界品內。善財童子求五位菩薩善知識。一一行之。師弟軌則行相。利益眾生後當更明。地地法門一一別相隨文釋義方解。略會三乘十地門差別。三乘十地教行印信全別。上下披讀思之可見。三乘十地無似此華嚴法界佛所乘門法門次第。經中五位六位行門。皆以菩薩自證果德為己躬之號。則如十信位中文殊與覺首等十首菩薩十住位中法慧等十慧菩薩十行位中功德林等十林菩薩是也。如前所述。皆以當位之內自證本法名之。所從來國皆以根本智導利眾生。觀根滅惑之智。號之為本所事佛。當位之內有十方同名諸佛。來現其前。十三種加成其印信。表因果體齊。以現同名。總別通徹時劫互融。無盡重玄一多相徹。一切諸法。皆如帝網同別重重無障礙。三乘之中三賢十地無此印信行相全別。有修真者。須知權實。勿滯其功。滯權迷實。虛煩多劫也。

第六重令善財證法別者。如經中從第二會光明覺品。於如來兩足輪下放光明遍照百千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如是無量無數無邊無等不可稱不可量不可說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世界。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蒙光照。及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文殊師利。乃至十色世界中覺首目首等十首菩薩。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同時發來。各說一法。如是十法共成信位法門。如善財童子於覺城東是文殊師利。說種種法而生信心。還倣前信位之中文殊覺首等十首菩薩所成信位。第三會昇須彌山頂。法慧等十慧菩薩各說一法門。共成十住。如善財童子南行至妙峰山頂見德雲比丘。及已下十善知識。還如前經中。昇須彌山頂。法慧等十慧菩薩說十住法門。第四會昇夜摩天宮功德林等十林菩薩。各說一法共成十行法門。如善財童子南行至三眼國見善住比丘。及已下十善知識。還如前經中。功德林說十行法門。一一以行行之。第五會昇兜率天宮金剛幢等十幢菩薩。各說一法共成十迴向法門。如善財童子南行至廣大國青蓮華長者。及已下十善知識還如前經中。金剛幢等十幢菩薩所說十迴向法門善財一一詢友以行行之。第六會昇他化自在天宮。金剛藏等菩薩說十地法門。如善財童子至此閻浮提迦毘羅城婆珊婆演底夜天。及已下十善知識。還如前經中。他化自在天宮金剛藏菩薩說十地法門。善財詢友一一以行行之。第七會昇第三禪為八禪眾。說一生補處菩薩入佛華三昧所有法門十一地等覺位中普賢境界。如善財童子至摩耶夫人。及已下十善知識。還如前瓔珞經中重說華嚴次第。十一地法門普賢境界。善財詢友一一以行倣而行之令成後則。第八會佛地法門於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時說。如善財童子至海岸國大莊嚴園林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彌勒菩薩所。以為善財佛果圓滿善知識也。還如前經中如來於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及三十七如來出現品。如經中如來出現品前。普賢行品。出現品後離世間品。還是普賢菩薩說。善財童子一一倣之。還從前五位摩耶夫人十一地等覺位中。乘普賢行。而自成正覺。出現世間。還以普賢行導利眾生令離世間。善財童子還以倣之。從彌勒菩薩後自見其身。入普賢身中。即明自乘普賢行自成正覺於世常以普賢行導引眾生令離世間。自見其身入普賢身者。明行滿同普賢故。法相似。同一體故。如出現品。即是經中如來自放眉間光灌文殊頂。放口中光灌普賢口。令此二人共相問答。明因果理事交徹相入故。以此二人理事體用二門成佛果故。出現世間。如善財童子至於彌勒所。彌勒菩薩令善財還見初善知識文殊師利。善財聞已。憶念之間便聞普賢菩薩名。乃入無量三昧門。便見其身入普賢身。及於彌勒樓閣中會三世事在於今時。即是善財童子功窮極果。彌勒菩薩而與會之令成法則令使後學信解證入無疑。經中但有法門。未有人求學者故。令善財詢友一一以行行之。一如前經之法則。若也空施法則還恐在行猶迷。故令善財以行行之。令使後學無滯。彌勒令善財劫見文殊。明從法身理體根本智為因見彌勒菩薩是善財乘法身本智為因。及諸善知識所行普賢行。以成自己佛果。見彌勒之後入普門法界。自見其身入普賢身者。雖成正覺常以普賢行利益眾生。即明文殊普賢彌勒佛果三人始終一處。表通因徹果。此三人之道。是古佛之大都。是源始之法際。若速解者即本來全得。處迷者自沒輪迴。為古佛道法本來常如是故。非生滅法。無作為也。修之者及以放逸者。皆有作者故。欣寂不當。放逸還非。以自情纏乖其聖性。是故道者。以定慧力善自觀之勿滯其事。

第七明六位菩薩來眾別者。且如權教之內所說菩薩諸地位次。但說假真如為因果。仍地前三賢未能正證。初地之中。一地證一真如。十地證十真如之後。方能始見佛性。前證真如。復言有十真如障。真如既能成障。明知權教之中既施設假真如非本真也。所說地位三乘同聞聲聞人天共會此經不爾。總是果位菩薩六位之中一位具十。又當位之內十箇菩薩下名悉同。各從十方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至佛所。信位之內初名覺首。次名目首。有十首菩薩也。創初起信。即有一切處文殊師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本所事佛皆號不動智。華嚴經即事表法。無一事不表法門。金色世界者。白法也。金為白色。明法身本體也。不動智佛明法身之內無作性智是根本智也。文殊師利即是能證之因。不動智佛即是所證之果。今舉此因果同體無二。用成十信之初門。還令諸信者。信果成因。還修果法。以成因位。十住初心初心之上便成正覺。為從證果本智為因也。是故此經下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不同權教菩提同有為故立能證所證也。一念之間無有能所。能所盡處名為正覺。亦不同小乘滅能所也。了能所本無動故。此乃任法性故。動寂皆平。為本智非動寂故。妄謂為動。愚夫不了。棄動而求寂為大苦也。故維摩經云。五受陰洞達空為苦義。為小乘有欣厭故。為苦生也。以此文殊等十首菩薩。還興果德示悟眾生。法華經云。以佛智慧示悟眾生。使得清淨故。以此義故。覺首等十首菩薩。皆從本所事佛下名皆同名之為智。所謂不動智佛。無礙智佛。解脫智佛。如是十智如來所來。皆表所從本智。所來來處是己身之智。所來者。是因也。即明因從本智果來。猶如全將金體以成環釧。全將佛體以成菩薩。全將佛果以作自身。今還以自佛本智成初證也。一切眾生總皆如是。今從佛所來者。即表初發心時頓證本智。佛體用以成初覺。以此正覺初證。之因。是彼十首菩薩以因從果來。次十住位中十慧菩薩。所謂法慧菩薩。一切慧菩薩。勝慧菩薩。如是等十慧菩薩。各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至佛所。所從來國。本所事佛。所謂殊特月佛。無盡月佛。不動月佛。如是等十箇月佛所表是果。法慧等十慧菩薩所表是因。還表因從果來。佛皆為月者。表此十住之內創證果德無明熱除性清涼故。以此義故。表果德清涼故。佛名為月。像此位初證者故。還同體清涼也。經云。法慧菩薩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以三昧力故。十方各過千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法慧菩薩前。慰嘆善哉。如此言千者。為一一佛皆滿十方故。不同權教有限量彼此國土也。此即明此位之中創發心時因果相成無差別體故。是故菩薩與佛號同名。法慧為印因果為一體故。佛名與己同名。表一切證道者皆然。前十信中不動智佛。是根本智此。十住中佛果名號月者。是隨位進修獲益之果。因果者。即是非因果之因果。但以無依止處名之因果。亦不同外道以情撥無因果。不同人天凡夫系成因果。不同此二名為佛因果也。如此位中十住初首證。此非因果之因果也。是故初發心時即是佛故。如此位中無上慧菩薩頌云。凡夫無覺解。佛令住正法。諸法無所住。悟此見自身。非身而說身。非起而現起。無身亦無見。是佛無上身。

問曰。何故前信位之中十首菩薩不入三昧即便說法。又無同名覺首佛而稱嘆。何故此十住位中法慧菩薩入三昧始說法。又千佛世界微塵數佛與法慧同名皆號之為法慧。來慰嘆。何故前十信無此等相者何為也。

答曰。為信位示果法。因果同舉但令生信。未有實證故。不入三昧。以十住之位入真實證故。以此義故。須入三昧。方能真證為與眾生成證法則故。為正證果德同號佛來印成因果一味故。前信位中但且成信未正證故。以此不入三昧。無同號佛來。印成因果。當如是知。如是信解。如是千佛已次萬佛者。明進修行相故。如十行品中功德林菩薩。入菩薩善思惟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佛。皆同一號。號曰功德林。而現其前。嘆慰功德林。還如前位。因果同故。其佛名號與菩薩名同。還以菩薩為因。佛為果德。二體同故。是故同名。十林菩薩本所來國。皆名為慧。功德林菩薩等十林菩薩。各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十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來。其國名親慧世界幢慧世界寶慧世界。如是十慧世界。本所事佛。所謂常住眼佛。勝眼佛。無住眼佛。如是等十眼佛。

問曰。何故前十住位中同名法慧佛。只舉千佛剎微塵為數。所有菩薩來亦過千世界外所來世界名同皆名為華。本所事佛同名為月。何故此十行位中本從來國皆同名為慧。本所事佛同名為眼。何意如是。

答曰。為十住位中從凡創證果德始從凡夫來故。國土名同皆名為華。為創住佛所住自佛智慧開敷故。證佛慧初生諸佛。家故佛號皆同為月。以表得法清涼如月。此十行位中始終總佛內外俱真。國亦以法為名。佛亦以法為號。前位始證以表如月清涼。此位已真純名之為眼者法眼也。為此行中明法眼圓明應機照俗以成德故。以次千及萬數漸漸增廣者。明法界圓明不增不減。但以佛果位菩薩引生方便。引接凡庸令增勝故。皆為如來密意方便故。如佛名經無量聲如來日月光明如來世尊。偏增致敬重加三禮。雲滅罪多者。如來方便引凡心生令策志故。豈謂諸佛體同一味功德有差別耶。今時佛果中諸菩薩安立地位境界增廣。如是漸次言千佛世界萬佛世界。乃至數終一一數體緣起相徹。一一數中始終相入無前後際。是諸佛密意方便故。猶如十錢去一錢十總無著一錢十全成。為諸數如響應聲同時緣起故。得初即得終。還以性齊時齊緣起同時故。今此中安立境界法門。

新華嚴經論卷第五

 

上篇:新華嚴經論

下篇: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卷大意略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彌勒經游意

彌勒經游意 有十重。  第一序王 第二釋名 第三辨經...

金光明經文句

金光明經文句卷第一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此...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大般涅槃經義記

大般涅槃經義記卷第一(之上) 隋淨影寺沙門釋慧遠述 聖...

佛說譬喻經

佛說譬喻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

佛說轉女身經

佛說轉女身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婦人遇辜經

佛說婦人遇辜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

【註音版】華嚴經梵行品

華嚴經梵行品...

長壽王經

長壽王經 僧祐錄雲安公失譯經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般泥洹後灌臘經

般泥洹後灌臘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佛教詞典】正業

云何正業?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

【佛教詞典】借花獻佛

(雜語)過現因果經,瞿夷寄二花於善慧仙人以獻佛。按...

不做神仙求往生的曇鸞大師

【原文】 曇鸞,初自陶隱居得仙經十卷。鸞欣然自得,以...

明暘法師:禪宗史話

第一節 禪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傳 禪學是佛教根本教...

四十八大願——(第30願)智辯無有限量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婆羅門向佛索債的因緣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一日,帶領比丘們進城化...

金錢是手段不是目的

金錢這個東西,所具有的是工具性的價值,手段的價值,...

惟覺老和尚《如何追求真富貴》

一 世間上的富貴、幸福與快樂是假的, 好像花兒一樣,...

釋尊捨壽留壽的甚深含義

釋尊八十歲時在拘尸那迦入滅,這是歷史的事實。然而關...

用心誠懇

也許是離家的日了久了,回到冢中,發覺與相距七歲的弟...

禪宗五家七宗——楊岐派

楊岐派為臨濟宗之支派,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又稱楊岐宗...

禪師的考驗

慧忠國師是浙江人,俗姓冉,號光宅,是六祖惠能大師的...

人生得不償失,快樂跟痛苦不成比例

我們建立一種憶佛、念佛的信心,那怎麼憶念?這個方法...

一個能讓家人吃素的好辦法

佛法是最講孝道的,佛弟子最究竟的孝道,是度化父母能...

【視頻】《僧伽吒經》女聲讀誦

《僧伽吒經》女聲讀誦

【視頻】《佛說寶賢陀羅尼經》男聲讀誦

《佛說寶賢陀羅尼經》男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