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

長者李通玄撰

第六段又普眼菩薩聞如來稱嘆普賢清淨功德有三十二行經。於此段中複分為七段。一爾時普眼菩薩已下至俱亦不見有三行經。明普眼菩薩以十不可說三昧求覓普賢亦不能見分。二時普眼菩薩已下至悉皆不見可有三行半經。明普眼菩薩從三昧起白佛不見普賢菩薩身語意業及座分。三佛言如是已下至至於法界究竟邊際有十二行經。明佛為普眼稱嘆普賢三業甚深不可以能出能入三昧能見分。四善男子已下至無空過者有三行半經。明佛為嘆見聞親近承事普賢菩薩利益無空過分。五爾時普眼已下至頭頂禮敬可有三行經。明普眼等及諸菩薩皆渴仰普賢三稱南無頭頂禮敬分。六爾時佛告普眼已下至即當得見普賢菩薩有六行半經。明佛更勸普眼等大眾更致禮敬遍想法界推求普賢菩薩如對目前分。七是時已下至皆見普賢大士有一行半經。明普眼及諸菩薩大眾依佛勸勅更加禮敬普賢知時欲為現身份。已上三十三行中七段經不見普賢菩薩。意明普眼等諸菩薩以出入三昧不得見普賢三業及座境界故。舉幻術文字中種種幻相所住處喻。明幻術文字之體了無處所如何求之。不可將出入三昧處所。求之去彼沉寂生滅。卻令想念明想念動用自體遍周用而常寂非更滅也。以是普賢以金剛慧普入法界。於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如一切眾生身皆非身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差別自在神通。此明任物自真稱之為神。不為不思不定不亂不來不去任智遍周利生自在知根應現名之為通。萬法如是無出入定亂。方稱普賢所行三業作用及座。如十地菩薩座體。但言滿三千大千世界之量。此普賢座量等虛空。一切法界大蓮華藏故。明知十地菩薩智量猶隔。以此來昇此位。如許乖宜入出。如許不可說三昧之門。猶有寂用有限障。未得十地果位後普賢菩薩大自在故。故三求普賢。三重昇進。卻生想念。方始現身。及說十三昧境界之事。意責彼十地中猶有求於出世習在於世間生死境界未得等於十方任用自在。以此如來教令卻生想念去彼十地中染習出世淨心故。此明治十地緣真俗出世餘習氣惑故。已上意明治十地菩薩緣真俗二習未亡寂亂二習未盡於諸三昧有出入習故。未得寂入生死猶如虛空性無作者。而常普遍非限量所收。一切眾生及以境界以之為體。普賢之智猶如虛空。一切眾生以為其體。有諸眾生自迷智者。名為無明。普賢菩薩隨彼迷事。十方世界對現色身。以智無體猶如虛空。非造作性。無有去來。非生非滅。但以等虛空之智海。於一切處啟迷。智無體相。能隨等法界虛空界之大用故。豈將十地之位諸菩薩以出入三昧有所推求。云何得見。是故如來為諸菩薩。說幻術文字求其體相有可得不。求幻之心尚不可得。如何有彼幻相可求。是故將出入三昧及以求心。而求普賢大用無依善巧智身。了無可得。是故如來教諸菩薩卻生想念。慇勤三禮普賢菩薩。方以神通力如應現身明智身不可以三昧處所求為智體無所住無所依故。若想念願樂即如應現化。無有處所依止故。猶如谷響但有應物之音若有所求即無有處所可得。佛言普賢菩薩今現在此道場眾會親近我住初無動移者。明以根本智性自無依名為現在此道場故。為能治有所得諸見蘊故。以無礙總別同異普光明智與十方一切諸佛大用體同。名為眾會故。無邊差別智海一時等用。不移根本智體無依住智。名為親近我住初無動移故。雲稱南無者。明歸命信順故。約法以南為離。為離中虛以虛無故。即明離為日。離主心。以心達虛無之理。即心智明故云南無。表歸命信順虛無之理智故。是故善財南方詢友者。義亦如然。龍女南方成佛義亦如之。但達虛無之理智。十方總南無。若執諸法作實有者。十方總北故。餘文自具。

第七爾時已下一段有十九行半經。普賢欲現身份中。複分為三段一爾時普賢菩薩已下至示現一切三世諸佛有七行經。明普賢菩薩如應現身份。二是時普眼菩薩已下至如見十方一切諸佛有兩行半經。明菩薩大眾得見普賢。菩薩歡喜如見十方諸佛分。三是時已下可有十行經。明諸菩薩信解力普賢菩薩本願興雲供養光明普照息三惡趣令諸菩薩入普賢行分。如普賢菩薩如應現身即見故。將出入三昧求即不得見。明無出入智不可作出入三昧求故。自非位合道同智自會矣。想念而見。且是如應現身故。然後方會其本身也。餘義如文自具。意明無依住智是普賢之大體如應現身是普賢之大用。

第八爾時普眼菩薩已下一段九行半經。明普眼嘆普賢十種廣大住如來嘆普賢十廣大功德。其義如文稱嘆。

第九四十五行經。明如來令普賢演說十大三昧。於此中複分為八段。一爾時如來已下至當得出離有四行半經。明佛令普賢說十大三昧。二何者為十已下至無礙輪三昧可有六行經。明如來先自說十三昧名分。三此十大三昧已下至當說現說可有一行半經。明此三昧十方三世諸佛共同所說分。其三昧名如來自說者。意明如來是三昧之體。令普賢說三昧之功用者。明普賢是三昧之用。以明佛果位中體用圓滿故。此約體名佛。用是普賢。此位會體用自在故。四若諸菩薩已下至名一切法自在可有四行半經。明佛嘆若聞此三昧愛樂修行名得佛自在分。五此菩薩已下至普了一切佛所說有九行半經。明修學此十三昧者得於一切法無所著自在善巧轉佛法輪分。六此是諸菩薩法相門已下至是以佛神力嚴淨一切世界門有五行半經。明佛嘆修此十三昧能入十種法門分。七若菩薩入此三昧已下至示現種種廣大神通有十二行半經。明佛嘆若入此三昧得大方便利用示現成佛不捨修菩薩行分。八是故已下一行半經。明如來勸令普賢說此十三昧德用自在分。其中文義如經自明。如此十定品。已後十一品經意。以十地中所得出世大悲智成。處世大悲智。令差別智圓滿自在。方成普賢行具足。以出世悲智是佛果。處世差別智悲。是普賢行。是菩薩道。至出現品二行方終。

第十爾時已下有十段經。說十種三昧自在分。於此文中初普光明三昧中約分為四門。一釋三昧名。二明三昧之體用。三舉三昧之境界。四隨文釋義。一釋三昧名者。何故名為普光明三昧。三者正也。昧雲定也。識心不現名之為昧。正智遍周名之為普也。照迷破惑名之為光。法無不達名之為明。二明三昧之體用者。明此三昧以法身根本智為體。十種無盡智為用。以此義故。佛自說三昧之名。普賢說三昧之用。三舉三昧之境界者。於此初三昧中略舉境界。分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蓮華。現身遍此蓮華之上結加趺坐。於其身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億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現百億身。一一身入百億。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現百億。百億菩薩行一一菩薩修行。生百億百億決定解。令百億百億根性圓滿。一一根性成百億百億菩薩法不退業。然所現身非一非多。入定出定無所錯亂。如是後倍後倍增廣。具如經說。此是初三昧之境界。意明身土重重重重相入遍周廣大無盡限故。四隨文釋義者。於此段中略舉十義。一普賢菩薩承如來旨說此三昧不自己功。旨者意也。二重舉三昧名。三舉菩薩十種無盡智。四明如是菩薩能發十種無邊心。五明是菩薩有十種入三昧差別智。六明十種入三昧善巧智。七舉羅睺阿修羅王不壞本身現變化身喻。八明菩薩深達心法如幻法門。九明比丘觀察內身不淨不壞本身如故喻。十明菩薩住此三昧觀察法身見諸世間及世間法普入其身。如上修學普光明三昧。以觀法身根本智為體。以十無盡智為用。以發十無邊心。為所行之行以十種入三昧差別智。為三昧同別自在之力。以十種入三昧善巧智。令三昧身一多佛剎眾生剎現在身內不廢自身。常復如故。復於身內現無量身。度眾生及供養諸佛。如下文雲。住此三昧觀察法身。見諸世間普入其身。於中明見一切世間及世間法。於諸世間及世間法皆無所著。為以法身。性自無內外大小中邊量故。法如是見故。法如是無著故。為從法身無性無相理所現世間及世間法皆如影幻體故。為世間及世間法皆法身一味無二相故所有報境皆如影像重重不礙故。如羅睺阿修羅王者。明能攝日光令世生惱。以羅雲攝。睺雲惱也。阿修羅雲無天妙戲故於中化事。如經自明。

第二妙光明三昧者。於此段中四義如前。一釋三昧名。二明三昧之體用。如下自明。三明三昧之境界。四明隨文釋義。一釋三昧名者。為明法身理智體淨能現妙光。以立其名。二釋三昧之體用者。明此三昧還以根本智為體。幻智為用。三明三昧之境界者。以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於一一世界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乃至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具如經說。乃至菩薩身中。能現一切聖凡國土。更相照現重重相入等。是此三昧之境界。具如經明。四隨文釋義者。複分為二。一長科經意。二隨文釋義。一長科經意者。於此段中長科為十段。一佛子已下一行經。是普賢菩薩告眾重舉三昧之名分。二佛子此菩薩已下至種種諸法亦不壞滅有十一行經。明入三昧境界廣狹身土照現互相涉入光影重重不雜亂分。三佛子譬如日出已下至亦不離水有八行經。明以日光照現七寶山及大海水及山間以此日光影更相照現影像重重無盡光影喻分。四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至恆不捨離有五行經。明如是菩薩住妙光廣大三昧不壞世間相不壞真性二俱不住二俱不壞分。五佛子譬如幻師已下至本日不滅有七行經。明以幻師幻作日月年歲長短不同不壞本日喻分。六菩薩摩訶薩已下至不壞彼多世界有十七行經。明菩薩入此妙光大三昧能一多世界更生互相涉入各不妨礙分。七何以故已下至是名住大悲法者有十一行經。明菩薩住無我法於諸法自他境界身之及心無所妨礙分。八佛子已下至無退轉故有六行半經。明此菩薩以不可數世界入一世界。善知無數眾生差別。菩薩趣入差別。佛處處出興。皆現自身。於彼一一佛所修行諸行而身彼此無去來。能同異自在分。九如有幻師已下至後不亂初有五行半經。明以幻師喻菩薩實智所生如幻喻分。十菩薩了知一切世法已下有二十行半經。明入此妙光明大三昧得智幻門自在分。二隨文釋義者。此一段以根本無作智性自遍周。以如影智顯現諸境。自他相入一多自在。由根本智故。多入一中。如影智故一現多境。各身色相狀差別故。如世界所因者。今生修是來世因。世界建立者。明各各世界建立法則故。世界同住者。一世界中有多類眾生同住。世界光色者。或有眾生於佛光中住故。如此日月星。是帝王及人中眾生。共業所化精光昇上。復有天住。居其中故。世界往來者。於虛空中持轉往來。此菩薩悉知。如八部神名。如初會中已釋補特伽羅法者。數取趣。明數取惡法趣於苦果。摩納婆法者。教儒童法。餘如經自具。

第三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者。於此段中約有三門。一釋三昧名。二釋三昧體用。三隨文釋義。一釋三昧名者。何故名為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者。為此三昧以理性自性遍周。則智用自體遍周。以智用自體遍周。則神通遍周。此明約理智自體遍周。以如幻智應物動寂。依根本智恆無往來彼此延促。以此立名。名為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二釋三昧體用者。此三昧以法性身為體。以根本智起如幻智為用。此如幻智如空谷響應物成音自無體故。以此二智以法性為體俱有德用而無所依。乃至一切眾生心本來如是故。但為智自無性。不能自了逐境成迷故。以止觀二門照之。迷解依本此約法身為止體。約觀十二緣生。成智體用。明定能發慧觀能起智三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者。於此段中長科為四段。一佛子已下至神通有一行半經。普賢重舉三昧之名分。二佛子此菩薩已下至至於究竟有十六行半經。明入三昧延促自在無所分別於諸法不忘失分。三譬如日天子已下至亦復如是有三行半經。明舉日天子照臨四天下晝夜無生滅喻分。四佛子已下至善巧智有一行半經。明都舉已上總結其三昧之分。已上文義自具不煩更釋。

第四清淨深心行三昧者。於此段中三門如前。一釋三昧之名者。何故名為清淨深心行三昧。以菩薩已修空無相之理智。得身如理智遍周之身。起前理智遍周之身。以善巧智加行深心供養。隨所供養一切諸佛香華蓋等十事而心不壞。法身智身無作無想是故以立其名。二釋三昧之體用者。以法身根本智為體。起方便善巧智興十事供養等眾生數佛為用。三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者。於此段中科為四段。一佛子已下有一行經。明普賢菩薩重舉三昧之名。二佛子此菩薩已下至不分別如來出世及涅槃相有十八行半經。明以香華蓋等十事供養等眾生數諸佛分。三佛子如日中陽焰已下至皆是想心之所分別有七行經。明舉日中陽焰喻菩薩得知如來出興滅度分。四佛子此三昧已下至善巧智有十行經。明入三昧如夢中所見境界憶念不忘為人善說喻分。四隨文釋義者。其義如文自具但入觀者善得其宜。先須入無思無心定。得法身之理。稱虛空之性。方可於根本智方便智興供養心。起止俱亡須得自在稱理智而為之也。若但修空無相法身。即於智不能起用。若但一向生想不見無相法身。即純是有為。一一依此十定次第方便。一一經文自具明矣。

第五知過去莊嚴藏三昧者。於此段中三門如前。一釋三昧名者。何故名為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此菩薩入此定中。能知過去諸佛出現劫剎諸佛出現法門。以嚴自心根本智具差別智。以此成名為前之三昧。興其供養。於定中須知劫剎諸佛出興之次第法門。二釋三昧之體用者。以根本智為體。知劫剎次第差別智為用。已下如文自具。三隨文釋義者。三輪者。神通記心正教。是三輪清淨明此三昧得神通善記不忘善說諸法。如歌羅邏者。此雲薄酪。謂初受胎如薄酪。自餘如文自具。

第六智光明藏三昧者。明此菩薩能知未來一切諸劫中所有諸佛。若已說法若未說法皆能悉知故。智光明藏者。不離一念含三世劫智名之為藏餘義如文自具。於中八部王等名。初會已釋此不表法。但以供養恭敬法。故親近如來。

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三昧者。明此菩薩能遍入十方一切世界。見一切諸佛所有教化莊嚴。悉能見盡及承事供養。及所聞法普入諸趣等總盡故。因立名也。於中文義經自具明。

第八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者。明入此三昧能現佛身等眾生差別身。皆隨其類現故立其名也。又能入同異順逆三昧故。以立其名。餘義如文自具。

第九法界自在三昧者。明此菩薩於自身一一毛孔中入三昧。自然能知諸世間及知世間法。及十方虛空界一切世間法。悉皆知盡。乃至佛菩薩大眾亦皆知盡何以故。以智稱法界故。以智無中邊大小量故。如虛空故。智體性明白故。於一毛孔中虛空無大小量。即等虛空界。悉能遍知十方世界一切境界。此不可以情識籌量能知。當可以亡思方便定顯發之後理智現前。方可堪為此乃定盡想亡無思無心以無作智印方會故。名法界自在三昧。不存情作。任智遍知故名法界自在。此經云。如蟲食芥子孔中虛空無損減。以無思之智可見。以思知之者即乖。身邊見盡。即十方與身量同一性。無表裡故。情存則隔。如無熱惱大龍王宮流出四河者。准經說。香山頂上有阿耨池。其池四方各流出一河。東面私陀河。師子口中流出金剛沙。東入震旦國。便入東海。南面恆伽河。從象口中流出銀沙。流入南印度。便入南海。西面信度河。從牛口中流出黃金沙。流入信度國。便入西海。北面縛芻河。從馬口中流出琉璃沙。入波斯拂林國。便入北海。其池縱橫五十由旬。隨方面口各一由旬。於中表法經自具明。優缽羅華。此雲青蓮華。波頭摩華。此雲赤蓮華。拘物頭華。此雲小白華。其華未開時華葉都蹴然。因立其名。芬陀利華。此雲百葉蓮華。如阿那婆達多龍王者。阿言無也。那婆達多者。熟惱也。言此龍永離龍中之熱惱故。於中文義表法。一一如經自具。

第十無礙輪大三昧者。輪者。譬如輪王千輻金剛輪轂輻輞軔悉圓滿明壞生死行圓。表此菩薩悲智萬行神通道力滿眾生界斷眾生惑悉圓滿故。明自己佛果已成菩薩智悲願行無有休息。不離一念滿三世劫。不離毛孔等周十方法界眾生界。悲智行雲一時普覆。是故名無礙輪三昧。摩那斯龍王者。摩那意也。斯雲慈。謂此龍王興雲降雨從慈心起故。伊囉缽那象王住金山脅者。伊囉缽那。此雲香葉。以於寶窟邊多有香葉樹。以此為名。又以化作三十三頭。一一頭有六牙一一牙上化作七池。一一池中化作七蓮華。以取所化蓮華。其葉香潔因此為名。住居第一金山之脅以知帝釋欲遊行時。於此沒而天上出。送帝釋至園遊觀時。化其自身與天人相似。帝釋還宮還作象身。送帝釋還宮。便於天上沒於寶窟中出。此舉喻明此菩薩雖已成佛位不壞方便行也。如彼象王雖能化身作天而常不失象之本位。自餘廣義如經備文。已上十定有十段文意。明從初發心成道始終出生入涅槃。總以此剎那際為體。乃至古今一切諸佛亦總同時成佛故。有情延促生。約真無終始。又明此一會十一品經。總明至隨位佛果不壞方便行普賢之道。如十信已來乘如來根本智起普賢行願。並教化眾生。及自資自智輪令明淨。如作十度鍊真金喻者。是亦不離此定體。今至十一地已去。自智鍊磨已終。即乃純是利益眾生普賢之行故。此十定品初會從初發心已來。及無始來諸佛成佛。時劫不遷。佛果及普賢方便行。無始終時劫身心作用滿十方不出毛孔時不離剎那不遷故。一切古今三世歲劫。皆以此十定品該收。眾生迷之妄作延促。迷解還源。此十定品為本體。不延促之。常道本來如是。

十通品第二十八

將釋此品兩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隨文釋義。一釋品來意者。為明前有十定品。此明以定起用即有十種神通。二隨文釋義者。即明已下有十種神通。其十通名。具如下列如文具明第一初一段有十三行半經。明都舉十種通之數併舉初他心智通之大用。第二段有十一行經。明天眼智通之大用。第三一段有二十四行半經。明宿命隨念智通大用。第四一段有十八行經。明知盡未來際劫智通。第五一段有十三行半經。明天耳圓滿智通之大用。第六一段有二十行半經。明住無體性神通起十三種神通大用。第七一段有十三行經。明善分別一切眾生言音智通大用。第八一段有四十一行經。明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通大用。第九一段有二十二行半經。明以一切法智通大用。此明於根本無作智起一切差別智故。第十一段有三十五行半經。明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通大用。此一段明於法性寂滅理中常起大智大悲大用利生恆圓滿故。閻魔王者。此曰遮止。謂遮止誡勗罪人能離苦故。此已上十通皆以不思議無作無礙無限大自在智。起無限寂用。入因陀羅網境界重重自在法門。皆不可作三乘有限量見故。如阿那律。我以天眼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羅果等。如權教菩薩。見自他佛國往來彼此皆有量故。此約法身。無限無表裡。中間智身亦爾。總無限故。處帝網重重大用故。總約第一義天一切智天。非如世間上界諸天眼耳通及三乘聲聞緣覺淨土菩薩通故。以住無體性神通。身恆不離本處。而十方一切諸佛國土。一切眾生國土。皆悉現自在身及以毛孔。而眼耳鼻舌身心無不共同一體一性。如因陀羅網眾像互容無往來自他之性。此十通體。如是遍周如是通徹。名為神通。以智遍通與物同性而知物故。名為神通。非是往來自他是故。如此十定十通十忍等。是十地位終入於生死。利眾生之方便。亦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五位通修餘義如文自具。

十忍品第二十九

將釋此品約分三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一釋品名目者。明此品通初發心之始自位昇進行之門。亦通佛果後利眾生成行之方便。以隨行之忍依行立名。若以權教菩薩地前為伏忍。地上見道方入順無生忍。若以一乘通十住初心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名生佛智慧家。名得音聲忍。亦名順無生忍。但為隨行名異故。但約十住初生佛智慧家。約名順佛正智慧無生忍。以十行中名以佛智慧隨行無生忍。以十迴向中以約理智之中。以無畏大願起大慈悲門。和融理智大悲大慈使令均調。名和融大願大悲大智寂用無生忍。此是地前隨行隨順無生忍。從初地至三地總取地前三位。總作一法修行名長養智悲使令慣習成滿。以初地依地前十住十行十迴向大願圓滿發心起常處生死守護眾生之志。是故亦名順忍。直至八地名得無生忍。善財童子初地善知識名婆珊婆演底。此名主當春生苗稼。亦名依止無畏為。明表主當眾生初發心之菩提苗稼。亦名主當眾生。與作依止使令無畏。此初地菩薩以地前願力處眾生界行故。二地明修上上十善戒治欲界惑習使令無著故。三地修上界八禪及以九定。令於禪界不著。此名順其理智利俗長養大悲順無生忍。四地方明三界不污又明生在佛家。五地以禪定門發善巧智慧修世間技藝。六地修世間出世間智慧已終滅定三空現前名寂滅忍。七地常處生死行圓。八地現行菩薩行功用已終得無生忍。從此下小九地行相十地佛用一分方終。十一地普賢行滿已去純是妙覺如來。不離菩薩方便。以用濟生。此十種忍。若以十地昇進論之。一地得一忍。十定十通亦然。約以堪忍之位。至普賢行內。以立品之名目。又隨位進修之位。調治之功。隨行立名。名之十忍品。二釋品來意者。前已有十通。此乃約通有忍。若無神智通達但成伏忍。法忍不生。以故此品須來。此乃十地已前以忍成通。十一地內以通成忍。亦是十通十忍。是一德之功用故。三隨文釋義者。已下有十段文明十種忍。第十段已下有一段頌。是重頌前十忍法故。如第一音聲忍。總配五位中初位。十住初。十行初。十迴向初。十地初。十一地初。如第二順忍者。十住中第二住。十行中第二行。十迴向中第二迴向。十地中第二地。十一地中第二位。如是一一次第五位同配。但以昇進功用慣習生熟不同故。如是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皆如上一一隨五位同配同修。又一位具十忍故。餘義如文自具。已上十一地行滿。

阿僧祇品第三十

將釋此品約立四門。一釋品來意。二釋能問之主。三釋說法之主。四隨文釋義。一釋品來意者。明前十定十通十忍三品。明該括因果初終始末不遷剎那之際已成神通法忍具足。明一切諸佛所施因果教行方便果行相資始終不絕不離剎那之時。如仁王經十生滅為一剎那九十剎那九百生滅。如是三世佛果及普賢方便行總時不遷故但以剎那為量不立生滅之名。設論生滅但於剎那內安立。更無長短。自此已下至如來出現品。明佛果之中三業廣大自在行門。且如此阿僧祇一品。明如來心業廣大自在。二如來壽量品。明如來命廣大自在。三菩薩住處品。明如來行攝生廣大常住自在。四佛不思議品。嘆佛三業神德廣大自在。五如來十身相海品。明佛身業報功德莊嚴廣大自在。六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明佛三業所順法身所感之功德廣大自在。依瓔珞經配第三禪說佛華三昧。有百萬億偈。即是此普賢行品是其略也。當第七會合名佛華三昧品。七普賢行品。明佛三業果行遍周廣大自在。八如來出現品。明佛覺行遍周常於一切世間無時不出現廣大自在。此之八品經。總嘆佛果行智德二業功用。及莊嚴報相廣大自在故。以故此品須來。二釋能問法主者。菩薩名心王。此明得心成忍之後心業自在名之為王。三釋能說法之主者。此品何故如來自說。明此數法廣大。下位智所不及。唯佛能究竟故。此是佛果。二愚非至。差別智滿方了。即此阿僧祇。隨好光明功德二品法。是如來自說。自餘五位各各隨位菩薩自說。十信菩薩說十信法。即文殊覺首等是。十住菩薩說十住法。即法慧財慧等是。如是准此例知。以此品非至差別智果滿佛位方明。還是如來自說故。能問之主。還是如來心智自在。名之為王。表心自在故。方堪能問。總是佛自在之心故。設教法則令學者倣之故。說行以普賢主之。以行成忍。即以心王主之。又此數法智滿佛果方終。以智遍故。任運而知。非是加行作意而知。以此佛自說。故四隨文釋義者。一百洛叉為一俱胝者。一洛叉此雲一億。一俱胝此雲一兆又。桉此方黃帝算法總。有二十三數。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京垓秭壤溝疋澗載。從壤已去有三等數法。其下者十十變之。中者萬萬變之。上者億億變之。今此阿僧祇品用上等數法故云百千。百千為一俱胝。俱胝俱胝是當此壤也。那由他當此溝也。鞞婆羅當此澗也。作疋也。來載也。自是已去此方數名盡也。彌伽及毘伽皆上聲呼。矜羯(居陵反)摩娑婆上聲呼囉(郎我反)毘佉擔(擔多甘反)[醫-酉+土]攞陀([醫-酉+土]於奚反)阿麽(麽莫我反)勃(蒲沒反)薜(蒲計反)窣(蘇沒反)脾(普計反)謎(莫計反)荼(宅加反)此已上數義廣大雖復無量難量。意明如來智慧普賢願行三業廣大世數不能及。如下文頌中具明。此已上依大數有百二十大數。至不可說不可說轉。以為一終。經頌云。不可言說不可說。充滿一切不可說。不可言說諸劫中。說不可說不可盡。不可言說諸佛剎。皆悉碎末為微塵。一塵中剎不可說。如一一切皆如是。此不可說諸佛剎。一念碎塵不可說。念念所碎悉皆然。盡不可說劫恆爾。此塵有剎不可說。此剎為塵說更難。以不可說算數法。不可說劫如是數。以此諸塵數諸劫。一塵十萬不可說。爾劫稱讚一普賢。無能盡其功德量。意明如來普賢願行功德過稱量數所不及故。如是此品說佛位內普賢行願虛空不可量剎塵不可比無限重重無限重重廣如經自具。如是多劫是一剎那際多如是如來普賢行是一剎那中無盡故。准前第二會所問答十頂品。來文未至。

壽量品第三十一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一釋品來意。二釋說教之主。三隨文釋義。一釋品來意者。明前品既是阿僧祇此即合便有壽量二釋說教之主者。說此品教主。以心王菩薩說者。明佛壽量以心為體。以心王表命自在故。即明如來心王之命隨根延促長短任物自在。而實如來命者無壽命者。無長短者故。三隨文釋義者此之一品經。明佛壽量長短。約未悟者作節級。令知如來壽量無盡。以少顯多以短顯長。若不如是云何能知佛之壽量。然實如來無長短壽命。性無生滅故。如來壽命如根本智。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故。約以十佛之命表之無盡故。

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一釋品來意。二釋說法之主。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來意者。前有如來壽命住劫。此品佛以菩薩行住持世間。人間海中攝化遍故。此方如是。十方國土及閻浮提例然。但約住處雖有所依。化行無方不至。總是塵含佛剎。毛容法界之眾。於一剎那際。應十方而等周。對現色身隨根普見。為明菩薩住持攝化境界。此品須來。

二釋說法之主者。明菩薩攝化住持之行。是心王自在隨智之行故。令心王菩薩說此住處之品。總明隨自心王起智用故。明以普賢行成忍已後皆名心王。於世自在明不與物違。

三隨文釋義者。支提山者。此雲淨信。為此山見者能生淨信。毘舍離城。此雲廣博。為於中印土中最廣大故。亦名廣嚴城也。摩度羅城者。此雲孔雀城。亦名密蓋。皆因古事立名。俱珍那城。亦名俱陳那。俱陳者。此雲大盆。於大盆中畜水若池。恆於盆側修仙法。常為人說護淨經及養生經。後學之徒皆以師法為姓。今城因此為稱。目真隣陀窟。此雲解脫。是龍名也。隣陀此雲處。以有龍在此處聞法得解脫故。因此為名。摩蘭陀國未翻。廿菩遮國未翻。震旦或曰支那。亦云真丹。此翻為思慮。為此國人多思慮計度。以為名。是此漢國也。那羅延。此雲堅牢。疏勒國。正雲佉路數怛勒。此方存略但云疏勒。迦葉彌羅國。舊云罽賓國。此翻為何誰入。昔此國未立之時。其有大龍池。人莫敢近。其後有一羅漢。見其形勝宜人居止。乃從龍乞容一膝地。龍乃許之。羅漢化身令大其膝漸滿池中。龍以言信捨之而去。羅漢以神力乾竭其水。令百姓居之。建立屋宅。眾人咸言。我等不因聖師。何誰得入此處。故從此語以立其名。其國即在北印度境乾陀羅國北隣。乾陀羅國此雲持地。以此國多有賢聖居在此國不為他國所侵害故。又云乾陀是香。羅謂陀羅。此雲遍也。言此國內多生香氣遍故。在中印度北北印度南二界中間。苫婆羅窟是香華樹名。其窟側近多生此樹。因名耳。此之一品大意明菩薩攝生住持不斷三寶之行。但舉此一閻浮提。表十方剎土及一切閻浮提。總是准此。已上加第三禪佛華會。以為七會。通下離世間普光明殿中會及法界品逝多林會。總為十會。佛不思議品如來十身相海品隨好光明功德品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離世間品。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

將釋此品約立四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釋能說法主。四隨文釋義。一釋品名目者。此品依如來身口智三業得名。云何名佛不思議。情識想不能及。故不思。情識名不能及。故言不思議。以想心曰思。是有所得心故言義。名議是世情。名言義量是妄度量心不能及。情亡識滅任智用故。明如來智用非識心妄情思慮所知故。非情亡想寂智乃現。應是修方便三昧力方現也。識滅情昧正智現前名為不思議。二釋品來意者。明前品既說菩薩住處攝生住持之宜。此品即明能化之智故。名佛不思議。非情識調量所為。任智自性遍周不為而應物故。有此品來也。三釋能說法主者。說法菩薩號青蓮華藏者。明前品菩薩得法成忍。得心自在。號曰心王。此明根本智圓明清淨無染名青蓮華。以根本智圓明能成差別智名藏故。告蓮華藏菩薩者。明依根本智告差別智故。為表相成故。三乘名先得智緣真後得智緣俗。此一乘得即同得。不分三世有前後故。青蓮華藏菩薩告蓮華藏菩薩說。此不思議如來國土身眼耳鼻等不思議。智自在法故。此品意明以自心王根本智說差別智。教化眾生自佛事業大自在用故。為此會中從阿僧祇。品至出現品有八品經。總談佛果位中心行法則故。該前五位差別同所歸故。不移十三昧之體。普光明智。而有此八品法門及一部經故。皆約自佛智德立菩薩名。而自法令易解故。四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經長科為三十五段。前三段是問並佛加持及青蓮華獲益。後三十二段是答。第一爾時已下至云何不思議有六行經。明諸菩薩大眾作念有問佛十種不思議分。第二爾時世尊已下至佛法方便有四行半經。明如來以十法加持青蓮華藏菩薩分。第三爾時青蓮華藏菩薩已下至告蓮華藏菩薩言佛子。有六行經。明青蓮華藏菩薩蒙佛加持以十種自在智慧欲答前菩薩眾所問十法分。第四諸佛世尊有無量住已下至無有障礙究竟之法有五行經。明青蓮華藏菩薩都舉諸佛有十種無量住但總答前大眾十種問分。已下通十種無量住。總有三十二種無量普遍周無礙總別同異成壞自在因陀羅網門。答前十問。佛不思議法故。於此三十二種。如因陀羅網互參普遍周。法門中約數有三百二十種。答前十問。此三百二十種因陀羅網互參法門中。以明佛不思議無盡無盡重重無限無限。如下一段中自具十法。如經自明不煩科意。此品大意。明從前進修至此自己三業身語智用業用廣大會佛三業廣大用故。一業之上答十百千萬等無量三業用故。三業用上各答三十百千萬等。十種無限無量三業之上各答三十百千萬等不可說無量業用。餘兩段各具十百千萬無量。以明三業所明業用不離二諦。真俗二門一一十法之中。身語智為體。餘七是三業上用故。以青蓮華藏菩薩答前十問。有三十二種答。一一答中皆有十種無盡法故。意明至此佛果三業用中真俗法滿足故。故號佛為無上兩足尊也。此明三種業用二智遍周總攝諸法故。青蓮華是真智。蓮華藏是隨俗智。以真俗二智。自說自己三種業用廣大自在不思議門。人王都邑者。王所居城所管天下為都。自餘為邑。宮殿者。所居止寢宿之室為宮。以法治生陳設正法處為殿。毘舍闍者。是鬼趣。此雲噉人精氣。屬東方提頭賴吒天王所管。提頭賴吒者。此雲持國。謂護持國土因以為名。乾闥婆。此曰尋香。是樂神。亦此王所管。如於身毛孔及一微塵中。所現一切世界國土。一切諸佛及以眾生。咸住其中施作佛事者。妄情悉滅唯智境乃爾。以三昧力方現。非情識所求。法常如是。然唯妄情自隔故。如世界種等前華藏品已釋。自餘如文自具。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

 

上篇:新華嚴經論

下篇: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卷大意略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淨名玄論

淨名玄論卷第一 吉藏法師造 金陵沙門釋吉藏。陪從大尉...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讚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讚卷上 釋璟興撰 經曰佛說無量壽經上...

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

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卷上 此瑜伽經大分為...

陰持入經註

陰持入經序 陳氏注 密依自惟。宿祚淳幸。生遠八難之矇...

佛說解夏經

佛說解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大乘同性經

大乘同性經卷上(亦名一切佛行入智毘盧遮那藏說經) 周...

【註音版】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海印三昧論

海印三昧論一卷(並序)依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皛所述 若夫...

雲棲淨土匯語

雲棲淨土匯語 開示 水陸會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竊惟淨...

【註音版】佛藏經

佛藏經...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如萬行中說。...

說無垢稱經

說無垢稱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供五百羅漢儀軌

【施主至。客堂應酬。即報方丈。次令照客。捧香儀點明...

【佛教詞典】四諦(catur-satyas)

sidi   1、苦諦。苦是受逼迫苦惱之意,主要指三界生...

【佛教詞典】擇滅

【擇滅】 p1373 入阿毗達磨論下十五頁云:眾苦永斷,說...

釀酒賣酒者應當這樣懺悔

【原文】 賣酒者當自念云:五穀本以養人,今糜爛為酒,...

貧女燃燈供佛蒙佛授記

曾有一段時間,釋迦牟尼佛住在給孤獨精舍,波斯匿王非...

我們在吃掉世界

就在我們生活著的城市,每天,在無數的飯店酒樓,無數...

不論在哪裡,心變了一切都變

出世的心就是出離世界的心,入世的心就是來到世界的心...

法華經記載的21位大阿羅漢

1、阿若憍陳如: 他是佛最先度的五比丘之一。佛在菩提...

越用功越精進,魔障就越大

妄想就是自己做不了主,念念佛,妄想又來了,念念又來...

參禪的入門方便

很多學佛的人,想通過參禪的方法衝破凡聖關,了脫生死...

皈依後,道教禮拜可以嗎

問: 皈依佛教後,道教禮拜可以嗎? 大安法師答: 皈...

出門怕有危險,就先念地藏菩薩聖號

【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

印經說法有五種福報

(一)長壽: 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不造殺業,所...

抄經的十大功德利益

一、古以寫經增福延壽 抄經,古稱寫經,即書寫佛教經典...

勸持《阿彌陀經》

求其文簡義豐,詞約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

【視頻】《普門品》尼眾唱誦

《普門品》尼眾唱誦

【視頻】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集輯)黃慧音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集輯)黃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