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八

長者李通玄撰

已上知解性慾樂差別。八萬四千者。迷成八萬四千煩惱。悟成八萬四千解脫智慧。九知諸隨眠種種相者。都言之也。隨眠者。明恆與惑染相應而無一念了覺之想。名之為隨眠。所謂與染心共生相者。明因名色與心共生迷。斯名色從自心起執為外有遂生染心共名色俱起故。言與心共生心相應不相應差別相者。明一切眾生心與境相應不相應差別相悉能知之。久遠隨行相無始不拔相者。明無始恆與五蘊十二緣未曾一念覺心而以觀拔之。與一切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神通相違相者。心境無性無可動移。名之為禪心亡。即諸系滅名之解脫。三昧者。無沉掉也。三摩缽底者。正智慧也。神通者。正定不亂相應正智神通無礙自相應故。明隨眠煩惱與此相違三界相續受生繫縛相皆悉知見。令無邊心相續現起相者。以隨眠故。開諸處門相者。以隨眠故。開三界六道受生之門。堅實難治相者。為執深無明重故。迷根本智地處成就不成就相者。明十種中成與不成相。唯以聖道拔出相者。明如上隨眠。煩惱非以聖道無能濟拔。已上明此位菩薩知隨眠煩惱相。十又如受生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隨業受生相。此段有十三種隨業受生因緣相。明六趣差別相者。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差別相。有色無色差別相者。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相。有想無想差別相者。有想通欲界色界。無想都舉無色界天。於中受生差別相悉皆知見。業為田。愛為潤。無明所覆。識為種子。皆與名色俱生。總不相離。如是迷一心之境生後有身。轉轉為因無有斷絕。實無有性妄作多生。如是悉知。癡愛希求相續有相者。為迷自心無性無生之智。於諸善惡常有希求。以此有生相續欲受欲生者。於一切名色常有欲受故。即有生也愛為生根故。照心無體即境無所起。心境總無業體便謝。唯普光智無闇無明。即無明滅十二虛妄緣滅。唯法界自在無礙智悲自在緣成也。性無能所自他同體。隨計示迷。如是等緣生如實知。見無始樂著妄。謂出三界者。明以有所希求妄。謂出三界乃至三乘解脫。但於三界外受麁塵化生死身。如微塵細變化身。於一塵之內。咸該剎海一切佛事悉在其中。此唯一乘智身所辦。已上知受生種種相。十一又知習氣種種相行不行差別相者。明此位菩薩知習氣行不行差別相。隨趣熏習相者。明隨天人六道受生隨趣習氣相。謂不依境得隨眾生行。熏習相者。明見他所作之行隨事起染。善惡例知隨業煩惱熏習相者。謂不依他境而自起故。如是熏習悉皆知之。善不善無記熏習相者。雖行善。雖行不善不記善不記不善。是無記熏習相。隨入後有熏習相者。如是無記還成後生所熏種子。亦皆知之。次第熏習相者。如有三界業何業種子勝依所勝業次第熏習。又如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一一次第熏習相故。不斷煩惱。遠行不捨熏習相者。即是第七具足方便。住第七遠行地。八萬四千煩惱悉皆同事故。實非實熏習相者。若實若虛悉皆知見。見聞親近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熏習相者。親近二乘厭。苦修空捨大悲習。親近菩薩修空破我。成大慈悲習。親近如來成就根本普光明智。圓該法界。具普賢行習。已上知諸習氣相。十二又知眾生邪定正定不定相。所謂正見正定邪見邪定相者。但正見即有正定正見者。思亡智現。正邪見盡。定亂總無。無得無證。無生無滅。名為正見。心稱此理名為正定。返此有作有為即為邪定。二俱不定相者。如欲界眾生未修定業者。二俱不定。五逆邪定相者。如二乘教無明貪愛。能所覺心諸結使。名為五逆。以無名為父。貪愛以為母。覺境識為佛。諸使為羅漢。陰集名為僧。無間次第斷。如楞伽所說。五根正定相者。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是五根所修名為正定相。二俱不定相者。以正邪二事總無性故。八邪邪定相者。邪語邪業邪念邪精進邪定邪思惟邪命邪見。此依意識及末那所作。依正智所行動用俱定。為正定相。正性正定相者。一切法無思無相無分別為正性。即此正性為正定相。更不作二俱離不定相者。正邪俱舍。無有定亂。方至真也。深著邪法邪定相者。明取相眾生樂求諸見設入定中。還取諸相名為邪法。邪定相習行聖道正定相者。明修諸法空無相無性無作者名為聖道。其心不與生滅和合。名為正定。又修四聖諦名為聖道。修於八禪入九次第定。名為正定。九次第者。名滅定。此滅定者。有四種滅定。一聲聞滅定。以四諦觀識心滅現行煩惱及智亦滅。二緣覺滅定。觀十二緣滅現行煩惱及智亦滅。三權教菩薩觀十二緣四諦。明苦空無常無我人無眾生壽者。性相空寂都無所縛。行六波羅蜜生於淨土。或以隨意生身住於娑婆。或言以慈悲留惑住世。設入寂定。但隨無相理滅。不得法界大用滅故。四如一乘菩薩依如來普光明智發心。但達根本無明。是一切諸佛根本普光明智。以此大智以為進修之體。所有寂用皆隨智門。一身寂多身。用多身寂一身。用同身寂別身。用別身寂同身。用如是同別寂用自在。等空法界無礙。自在重重。如海幢比丘是也。不同三乘以一切法空為進修十地之體。或以無性之理為十地之體。是三乘極果故。二俱舍不定相者。正邪俱舍。無定無亂方是應真。已上知正定邪定相。十三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有兩行經。是都結此地所知。文自具也。十四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四乘法及能隨眾生諸趣受生。如文自具。

第三段四智門中。長行三十六行經。分為三段。一從佛子已下。至而演說法。有兩行半經。明善巧智起四無礙智分。二此菩薩常隨四無解智。至樂說無礙智。可有兩行經。明是正舉四無礙智之名分。三菩薩以此四無礙智已下。有三十一行半經。明四無礙智隨用差別無限分。此一段明此位為大法師之智用自在。雲善能守護如來法藏者。三乘一乘三藏及仁義禮智信。並是菩薩善安立故。三藏者。戒定慧通一切法藏故。用菩薩言詞而演說法者。明佛為正覺之體無分別故明如來所有出生滅度度眾生及轉法輪總是菩薩道故。以下如文自明。各依四智所轉法輪皆有所歸。以法無礙智總辯法身平等自性之理。以義無礙智能辯諸法總別同異。以詞無礙智所說無錯謬。以樂說無礙智所說諸法無有斷盡。以如是四智轉一切法輪不離此也。如阿耨池流出四河。潤諸世間生諸草木。各有差別而體不離一水四河。思之可見。

第四一段十陀羅尼門中。二十八行半經。分為五段。一佛子菩薩住第九地已下。至而演說法。有六行半經。明此位中得法師位以四無礙善巧智。得十種百萬不可說陀羅尼門分。二此菩薩已下。至為他演說。可有三行半經。明自於佛所以百萬不可說總持門聽聞諸法門已不忘為他演說分。三此菩薩初見於佛已下。至所能領受。有兩行經。明此菩薩初於佛所得法門。非聲聞百千劫而能領受分。四此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已下。至無能與比。可有三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處座說法。滿大千界隨眾生心樂分。五菩薩處法座已下。可有十三行經。明一音中隨心所念令諸眾生悉令開解。及以無情亦令說法分。雲陀羅尼者。是總持義。得如來妙法藏者。明與佛合智所說。如十住中名為法王子位。得義陀羅尼者。明法總別同異無礙門。法陀羅尼者。明法身無性無作自性之理。智陀羅尼者。明善了根性隨根授法。光照陀羅尼者。以教光及放光照燭令一切眾生解脫。善慧陀羅尼者。得總持諸善慧故。眾財陀羅尼者。明法財世財悉具足故。威德陀羅尼者。總持一切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悉具足。令眾生見者悉解脫故。無礙門陀羅尼者。智無礙詞無礙義無礙樂說無礙神通無礙故。無邊際陀羅尼門者。所作利生無限故。種種義陀羅尼門者。能安立一切種法門故。言百萬阿僧祇善巧者。明百萬不可說智門。善巧能令眾根皆令稱當。已下如文自具。

第五段十六行半經。義分為兩段。一佛子此菩薩已下。至普為一切作所依怙。有十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量世界眾。一時皆以無量言音問難一時領受。亦以一音為其解釋令其歡喜分。二佛子已下。至無有忘失。可有六行經。明此位菩薩能受十方無量處皆有不可說微塵數諸佛眾會。一一佛皆隨無量不可說微塵數諸眾生性慾不同所說不可說法門。此位菩薩皆能領受分。已上如文自具。

第六二十九行半經。義分為五段。一佛子菩薩住此第九地已下。至諸莊嚴具無與等者。有八行經。明此位菩薩親近。諸佛承事供養廣多及比真金作輪王寶冠小王不如喻分。二此九地菩薩已下。至但隨力隨分。可有六行經。明此位菩薩二乘及下地菩薩。不如併舉力波羅蜜為所修行分。三佛子已下。至亦不能盡。可有兩行經。明略說此位菩薩志德廣大分。四佛子已下。至智智依止者。有七行經。明此位菩薩受職統化廣大分。五此菩薩已下。至說頌。有五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加精進業及殊勝願力眷屬倍加廣大自在分。

第七一段四十八行頌。重頌前法。如文自具。此已上大綱。明但隨智境約智德見佛供養及攝生乃至眷屬廣大非有往來。自他所為但以智境對現故。如一切智智之依止者。明修真俗二智者之所依止故。明六地真俗二智現前。七地唯在利物。八九二地行圓任運。十地佛力方終。雲如來無上兩足尊者。明此真俗二智滿故。明如是修二智者所依止故。

第十法雲地

將釋此地。五門如前。

一釋地名目者。明此地何故名為法雲地者。明此菩薩登法王位。智滿行周。以大慈悲雲於諸生死海。普降法雨灌一切眾生田。令一切眾生髮善心菩提之芽。無有休息。以此名為法雲地。明此地從初發心入此智地而生佛家。昇進修行至此地。大悲願力功終行滿故。常雨法雨故。

二明此地修行門者。此地所修智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

三明善財表法者。善財於此位中。於菩薩集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中。見無憂德神。並一萬主宮殿神俱來迎善財。及稱嘆供養。至菩薩集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者。明此地菩薩集智悲行滿故。其神等隨逐善財。入普現法界光明講堂。中見釋氏女瞿波坐寶蓮華師子之座。八萬四千婇女所共圍遶者。明菩薩集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此是依二智報得是智境界而作堂體。釋氏女而處其中者。明女為悲體。表智中行悲七住七地悲中修智八地智中行悲。婇女有八萬四千所共圍遶者。明以普光明之大智行等一切眾生八萬四千煩惱皆具同行。是慈悲之極故。以女表之也。如是一切眾生八萬四千煩惱樂欲不同。菩薩以大慈悲心皆同其行方便引之。以慈悲心育養眾生。以女表之。非獨直為女也。瞿波者。此雲守護地。明此法雲地願力智悲皆悉已滿。但常守護一切眾生心地。以為地體故。名守護地神號無憂德者。是此地慈悲法悅行滿之智。與一萬主宮殿神。來迎善財者。表是智中之慈悲引接眾生之萬行故。主宮殿神者。明慈悲為宮。智慧為殿。表常以智悲為主主導一切眾生皆令悟入故。此瞿波女自說本因。從久遠以來常為佛妻者。表智悲不獨有也。明以表智悲常不相捨離為佛妻義。又表十地大智慈悲法悅如妻義也。此託世間事表法。但取其意。況以智悲濟養含生之行。非即實如凡夫有欲之妻故。託事表法。令易解故。如毘盧遮那是法界主。非如化佛引俗出纏。如是諸女皆從王種中生者。明此位悲從智生。以智為王。生死法中而得自在。名之為王故。故悲從智生也。明從第七地至第八地從悲修智以滿入無功之智。用從八地至九地十地從智隨本願力修無功之悲滿故。至十一地。以無功之大悲。幻生大智佛遍周剎海。普利眾生。即以摩耶為母。遍生諸佛教化眾生。以表之。如是逆順進修發菩提心者。悉須明解。使得進修不謬。

四明此地於三界中得何法者。此地於十方三界得法界普光明大智大慈大悲。任運圓滿。大法雲。普雨智雨。受佛職門。如善財所入瞿波女講堂者。是為明智能常與等虛空界一切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諸根欲以法對治解脫故。

五明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者。從此十地一段經中。長科為十六段。

從初一段有三十二行頌。長科為兩段。一從淨居天眾已下。有二十八行頌。明淨居天眾聞法興供。及見佛德廣大無邊分。淨居天是九地菩薩眾。是第三禪天眾。後十地是四禪位。從初地多作閻浮提王。二地忉利王。以次排之。即可知也。以表昇進自在如天。亦不獨作天王。一一位明行遍周自在如天。此總明第一義天一切智天。非如是諸天下品十善業果報生天也。二即時解脫月菩薩已下。有四行頌。明請第十地行門分。於中文義如經自具。

第三一段長行。有六十八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坐蓮花座為大法師受十地佛大職位分。第四一段長行。有二十二行半經。明十方諸佛咸放智光灌頂許可同佛職位分。第五一段有三十六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廣大微細差別智善知諸集諦分。第六一段有七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得十大解脫分。第七段有四十五行半經。明此地菩薩於一念頃能受十方所有諸佛法。明皆能領受及能於十方雨法雨自在分。第八段有三十五行經。明此位菩薩隨念廣大微細大小一多相入通化自在分。第九一段有十八行半經。明此大眾聞十地菩薩神通生疑時。金剛藏菩薩入體性三昧。現菩薩神通為眾除疑分。第十段有二十七行經。明此地菩薩智慧神通力下地不如不可比如來神力智慧分。第十一段有三十五行半經。明此位菩薩不異如來身語意業。不捨菩薩諸三昧。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分。第十二段有四十二行半經。明舉十大山王喻十種地次第方便所行之智慧分。第十三段有十四行經。明舉大海有十種德喻十種地昇進分。第十四段有二十行半經。明摩尼珠有十種性出過眾寶喻十種地出過眾聖分。第十五段有二十二行半經。明說此十地法門所感大地六種十八相動。及興供並十方金剛藏菩薩咸來證法分。第十六段有八十三行頌。明重頌前法分。

二隨文釋義者。第一從初一段長行六十八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受十地佛位之職。於此一段中複分為十段。一從初爾時金剛藏菩薩已下。至受職位。有七行經。明此位菩薩從初地至第九地修大福智大慈悲行滿入眾生界入如來所行分。二佛子已下。至受一切智勝職位。有八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得十三昧及一切諸三昧現前分。三此三昧現在前時已下。至以為眷屬。有七行半經。明此位菩薩以三昧力福德感報蓮華出興分。四爾時已下。至一心瞻仰。可有三行經。明此位菩薩並諸眷屬菩薩身處華座與華量等分。五佛子已下。至諸佛眾會悉皆顯現。可有五行經。明此位菩薩坐華座已。言音普充滿十方世界。自然震動一切樂音自鳴。及以不思議供養之具供養佛分。六佛子已下。至得不退轉。有二十四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處座放光。教化眾生及供佛分。七佛子已下。至從諸如來足下而入。有兩行半經。明此位菩薩所放光明遶十方界入佛足下分。八爾時已下。至到受職位。可有兩行經。明十方諸佛菩薩皆悉咸知此位菩薩受職分。九佛子已下。至即各獲得十千三昧。可有兩行半經。明九地菩薩皆來恭敬獲益分。十當爾之時已下。有五行半經。明此十方同受職菩薩放臆德光明普照十方。來入此菩薩臆德令勢力增長過百千倍分。第一段七行經。明從初地至第九地。以分分白淨法。修助道行。觀察眾法。修習福德智慧。廣行大悲。並為成就此十地根本智悲之地。至此地滿故。明元將一切諸佛智悲之地以作五位修行從初發心住已能至此諸佛智地故。從初發心有五種發心不離一念。五種初發心者。一十住初發心。二十行初發心。三十迴向初發心。四十地初發心。五十一地初發心。如是五位初發心。皆不異如來根本智而起初發心故。為智體無始終。此五位初發心皆無始終。為非情識能所見故。非時日歲月所攝故。如是五位皆一時發故。一如十住初發心。即以其止心不亂開發如來根本智慧。即以妙峯山德雲比丘。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山者止也。即初從凡夫地止心不亂。即佛智慧現入如來智慧地。名初發心住二如十行初發心。即明於諸佛智慧中行無染。即以三眼國善見比丘林中經行表行無染。林中經行表行無住。三眼。表佛眼法眼智眼。此明自得如來智慧三眼。複利一切眾生。即行無所著故。三十迴向初發心。即以鬻香長者青蓮華。即明和合諸香賣鬻香而居。即明以十迴向門起無限大願門和融悲智法身使令均平等進故。青蓮華者。明於諸妙香無染也。四十地初發心。修長養大慈大悲增勝。即以夜神婆珊婆演底。此雲主當春生神。以表大悲。主當眾生髮生菩提芽故。五第十一地以無作任運大悲初發心。即以摩耶夫人生諸佛為首。即明從悲生智教化眾生故。如上初發心有此五種。逆順不同。總在初心之中。一時具足無前後際。皆以法界大智為體故。不可說前後古今之解。此一段有七行經。明成無前後古今之大智大悲。法界眾生界佛行滿故。至大法王職處。入眾生生死稠林分。第二段中有八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入此識位之中。即得十種三昧及一切三昧。其初離垢三昧者。雲正定也。明此地悉離染淨涅槃悲智功用不均平垢故。名離垢三昧。不同三乘離生死取涅槃及淨土垢故。亦不同下地菩薩調治智悲生死涅槃萬行未自在垢故。此地菩薩離如是垢故。名為離垢三昧。明以法界無作智印諸境界。無非智境。更無能所生死涅槃染淨等障故。名離垢三昧。又三之言正者。明一止即是正字故。明此地菩薩。以一大普光明智性自無依曰止。恆以此智常照諸境。名之曰正。昧之雲定者。以智利生。不迷諸見。名之為定。明從初修諸方便助菩提分。至此地所作功行無功習氣亦無故。名離垢三昧。又云三昧者。正受。以明此位。以無依住無功智任自遍周故。名離垢三昧故。此名無功之智任自遍周故。入法界差別三昧者。是無功用智任運隨用應事施設為是差別智故。明用不離體不離無作根本智故。莊嚴道場三昧者。有諸佛成道轉法輪處。遍至其中身行及以眾寶莊嚴故。一切種華光三昧者。放光照燭一切眾生故。海藏三昧者。明含藏眾法故。如海具十德喻等。海印三昧者。以大智海印性自圓明清淨無垢印。三世諸境界咸現其中虛空界廣大三昧者。明法空智體所照自體無限邊故。觀一切法自性三昧者。明以智觀照諸法無自性無他性自在故。知一切眾生心行三昧者。以智知根隨根濟度故。一切佛皆現前三昧者。明此離垢三昧與體性三昧並與一切諸佛同一體相故。如是等已下總舉。無數三昧皆現在前。菩薩於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者。明一身入多身起。多身入一身起。又起中入。入中起。又於一三昧中。分別多眾生心行所行多三昧境界。教多眾生而不失時。最後三昧名受一切勝職位者。此是十地智滿行周。平等無作大悲。任運處世利眾生定。如是眾多三昧皆從體性無作法身法界普光明智寂用無礙三昧起故。如是三昧。非是三乘修寂靜者求出三界者樂生淨土者之境界。是達一切無明便成大智。是便以一切眾生身土微塵總含佛國者之境界。此寂用無依大智三昧。是一切諸佛根本智體無盡藏王。能隨一切眾生無限情意化不失時。然無作者故。第三此三昧現在前時已下。有七行半經。明受職菩薩約報華生。經云。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蓮華忽然出生。此是受職菩薩自悲智行滿法合等周法界利益眾生之報得。是十地之中最後三昧身也。其華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千箇百億四天下為一小千。千箇小千為一中千。千箇中千為一大千。今雲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者。意明無限量之大稱。已下莊嚴如經自具。經云。出世善根之所生起者。非是超過三界淨土菩薩及二乘變易生死諸善根之所生起故。知諸法如幻性眾行所成。恆放光明普照法界。此配善根因果如蓮華。以毘瑠璃摩尼寶為莖者。毘之雲光明瑠璃表法身智身明淨故。故其摩尼寶光淨無垢以似瑠璃。非瑠璃所成。但以摩尼為蓮華莖。莖者。以法身智身性無垢之報果。以法身智體與一切諸行作根本故。今依果報生蓮華。還以法身智體性自清淨。以成報故。是故光淨摩尼以為其莖。旃檀王為台者。明戒定慧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之香。善根之所生起。以法身能成戒定慧等五分法身之香。今依果報得。以次相資。碼碯為須者。是助菩提之分。萬行善根之報得。此是赤色寶。表萬行顯發菩提理智及莊嚴五分法身故。互相資發以次而陳。閻浮檀金為葉者。此金明淨柔軟是慈悲善根所生為慈悲。是覆蔭義故。其華常有無量光明著。智慧法光利生善根所起。眾寶為藏者。都結此地含藏眾善所生。寶網彌覆者。善設教網漉諸眾生善根所生。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者。是一行遍一切行。一切行遍一行。善根所起。是主伴萬行自在善根所起。如上之華。是於普光明殿中初說十信。於如來前所現之華。諸眷屬眾。是如來眉間毫中之眾。前是舉果勸修。此是行終之果。第四爾時已下三行經。明此位菩薩處座大小相稱。所坐華王之上者。是根本智。眷屬菩薩坐諸華座者。是差別智。明此位菩薩智悲萬行遍周。如文自具。第五佛子已下。可有五行經。明此位菩薩及眷屬處座之時感動興供。如文自具。第六佛子已下。有二十四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處座放光濟苦。一依身份而作次第。以足下光照大地獄苦。明足下是所履之行極以濟苦故。次兩膝放光照畜生苦。明在所履之次由於膝之勞苦。次臍輪中放光照閻羅王界苦。如大地獄無王所攝。以極增上惡業。猶如電擊。直往苦趣。小地獄有王所攝。臍者。眾穢積中之分。生死之際。迷真之極。生死之源。如戌亥兩辰配於乾卦。是萬像生死在中放光所照也。左右兩脇放光照人中苦。脇者。攝受扶持之處。明人處可攝受故。兩手放光照諸天修羅者。可引接故。兩肩放光照聲聞乘者。明能樂聞法敵煩惱故。為兩肩近耳。明因聞法得果故。項背放光照辟支佛者。明不樂聞法背佛知見故。面門放光。是受教故。眉間放光。是十地中道果故。頂上放光。是佛極果故。餘如文自具。第七佛子已下。有兩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如上所放光明供養及所作事畢。繞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諸佛道場眾會十匝從諸如來足下而入者。十匝者。明十法圓滿故。光入佛足下者。明反果還因故。明從普光明殿中起十信心。如來於兩足下輪中放光成其十信。次十住佛足指端放光。次十行佛足趺上放光。次十迴向膝上放光。次十地佛眉間中放光。今至此十地道滿果終。不異初信之法。時不移。法不異。因果不異。是故十地道滿之光。還從佛足下而入。明果同因故。不異所信之法故。明如來示果即因菩薩進修以因即果。是故此十地之位返果從因。是故光入諸佛足下也。亦明行滿故入佛足輪下。故已下三段可有十行經。如文自具。

第四長科段中。有二十二行半經。於中複分為四段。一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已下。至墮在佛數。有十二行經。明此位菩薩受職蒙十方諸佛放光灌頂分。二佛子如轉輪聖王已下。至亦得名轉輪聖王。有六行經。明舉轉輪王受大子識。四大海水而灌其頂喻分。三菩薩受職亦復如是已下。至墮在佛數。可有兩行經。明菩薩受職以一切諸佛四智之。水而灌其頂即墮佛數。四佛子已下。可有三行經。都結受職智光灌頂德行倍增分。已上四段經。明十地智滿法合。諸佛放光灌頂為智。齊諸佛故。以佛果智相印合。又發起增長十一地及佛妙智令成熟故。此十地創現佛智十一地方自在故。餘如文自具。

第五一段有三十六行經。明此位法雲地菩薩善知諸集諦分。中複分為八。一佛子已下。至以一切智知一切集。有八行經。明此法雲地知一切集諦分。二佛子已下。至如是皆如實知。有三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如實知十種化法分。三又如實知已下。有兩行經明此位菩薩如實知十種持法分。四又如實知已下。至如是等皆如實知。可有四行經。明此位菩薩知如來十種微細智分。五又入如來秘密處已下。至皆如實知。有四行經。明此位菩薩知如來十種秘密分。六又知已下至皆如實知。可有七行經。明此位菩薩知如來逆順劫相入分。七又知已下。至菩薩行如來智。有六行半經。明此位菩薩知如來十三種智分。八佛子已下。有一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能入如來廣大智慧分。第一佛子已下。從初段中有八行經。明此法雲地知諸集諦經云。如實知欲界集者。以五蘊是三界。同迷以十使煩惱。隨於四諦上迷諦無明一諦上具十。即欲界集有四十箇苦集。以此苦集滅道。上二界除嗔。各有三十六。是有為禪界善集。此上二界禪皆從作意息伏而得。是故三界有漏攝故。禪消想起三界往來。此三界共通一百二十八種煩惱集。是三界六道之大體。約以五蘊配五塵與十使。無明相因。總有八萬四千及不可數集。如八九地前。並已配訖。如前知之。色界無色界如上可知。法界集者。明一念稱真智。現如上八萬四千及不可說諸塵勞門。總法界大智慧解脫知見集。總積集智慧之海。名為一切種種智海。有為界集者。三界所有煩惱是。亦通三乘折伏現行煩惱。得變易生死隨意生身皆是出身三界。有為集故。無為界集者。唯如來一切種種諸差別智也。自餘皆有為故。眾生界集及虛空涅槃界集者。為善分別從一切智起眾生界虛空界涅槃界各差別智集。此菩薩如實知諸見煩惱行集者。身邊等五見及六十二見前地已釋訖。知世界成壞集者。知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一切世界若干劫成若干劫住若干劫壞皆悉知之。聲聞行集者。以四諦觀厭三界苦忻涅槃樂。又觀諸世間苦空無常不淨。無有可樂皆磨滅法。虛積諸業果苦無有斷絕。猶如波浪集不善法。增長生老病死三十六物。共成其身。修二百五十戒。淨欲界業皆是無常。入第九定出三界想入滅盡定。身智俱盡寂滅無知。如此經下文。譬如比丘入寂滅定頭上系鼓不復聞聲。又有聲聞得出三界心厭患分段身。化火焚身入變易生死。如勝鬘及涅槃經。並同此說。聲聞二乘淨土菩薩。以觀折伏現行煩惱得變易生死。非是斷煩惱。為不了無明。成根本智故。妄為無明實有。妄生厭離。以厭患心成出過三界分段生死。得變易生死。住無漏界。不受後有三界之身。有如化火焚身。如涅槃經。自有文說。皆是厭生死住涅槃集。辟支佛行集者。十二緣行是。此四諦十二緣三乘參互。以為九乘。如前已述。一乘菩薩亦修如此四諦十二緣。此十地位內次第而說所修之法。是一種修四諦十二緣。心量見道各自不同。菩薩行集者。出纏菩薩六波羅蜜分修慈悲生於淨土。道滿方來處世教化眾生。大悲菩薩依無相觀四念處七菩提分四攝四無量心十波羅蜜。修大慈悲。不著三界。教化眾生。此是依空無相無願無作解脫門而建諸行。亦是三乘菩薩所修方便加行所忻行門境界。但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如此一乘經。但約如來根本普光明智境發心所修十波羅蜜四諦十二緣四念處三十七品四攝四無量一切助道。皆以自心根本智為體用。以智無依無限。所作行門報果皆無依無限。自他身土重重玄玄互相參現。以智無限無礙故。所有身土自他如幻如影。皆無障礙故。所修諸行皆以自心根本智為體。是三乘一乘菩薩行集。如此經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如是所行方便是一乘菩薩行集。如來力無所畏色身。法身集者。力無所畏者。十力四無畏是也。色身者。九十七大人之相隨好無盡。是法身集者。理無得證無縛無解無生無滅不垢不淨是也。一切種者。是五位加行。成勳習種者。一切眾生而隨五蘊加行。即成無明諸業種故。菩薩五位加行。以成一切智智之種。一切智智者。明根本無依住無作智而生差別智。三乘名後得智。一乘中智直以根本圓明。三世一時。不分前後。示得菩提轉法輪集者。所說十二分教是。入一切法分別決定。智集者。以金剛無礙智慧。善分別出世法。無不明瞭。無不決定。皆無錯謬。舉要言之者。總陳大綱。以一切智知一切集者。明無不盡知也。此是總結。已上知一切集竟。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八

 

上篇:新華嚴經論

下篇: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卷大意略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無量壽經義疏

無量壽經義疏 吉藏撰 夫真極恬然以虛寂為宗。凝神萬境...

大華嚴經略策

再刊華嚴略策序 大統國師嘗棲託清涼聖境著華嚴疏數百...

阿彌陀經義疏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並序) 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 一乘...

金剛三昧經論

金剛三昧經論卷上 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此經略開四門分別...

佛說呵雕阿那鋡經

佛說呵凋阿那鋡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佛說力士移山經

佛說力士移山經 西晉天竺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無希望經

佛說無希望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上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卷上 康僧會序 夫安般者,諸佛之大乘...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一 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註音版】佛說稻稈經

佛說稻稈經...

【佛教詞典】末世

(術語)澆末之世代也。釋迦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次...

【佛教詞典】見倒

【見倒】 p0637   瑜伽五十三卷十九頁云:此想顛倒,...

一體萬用,一念萬涵

地面上江河湖泊的一切月影就是一個月影,一個月影就是...

感受痛苦和死亡的逼迫

你不能確定何時死去。雖然你擁有寶貴人身,但它全然是...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詳夫心者。非真妄有無之所辨。豈文言句義之能述乎。然...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大願法師:環保應從清潔心靈做起

初聞六祖慧能大名,始於八十年代末蔡志忠的一套漫畫《...

人生兩大凶德,千萬要戒掉

咸豐八年,曾國藩給國荃的信中說: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

現在擁有的只是幻覺而已

我經常遇到一些朋友,他們告訴我,自己擁有什麼什麼樣...

如何超度過去所造的殺業

如果以前有過殺業的話,拜八十八佛,或者持《大悲咒》...

禪門的修行路: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一般人聽到佛教在講修道、證道,都以為是一門高深莫測...

不修功德、多有罪過

不修功德、多有罪過,看見天、看見雲彩也憂愁,聽見其...

精進程度取決於對苦的了解程度

在初轉法 輪的時候,悉達多教導了我們四諦:苦諦(什麼...

具足信願的佛號,才有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的功德

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

【視頻】早課(淨律寺)

早課(淨律寺)

【視頻】《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

《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