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三

長者李通玄撰

第二會於普光明殿。此承上。古德說雲。去菩提樹三里。又云龍造。此將未可也。普光明殿者。約所顯得普光明智所報居之殿。智體廣大無限重重也。所報之境無限重重。等同法界。如經初所陳。其地堅固金剛所成。寶樹行列宮殿樓閣等是。皆煥曜光明遍周法界。此明智體報居之宅遍一切處一切處總在纖毫之內不可拘其處所。以智遍觀。其宅亦復遍周十方。總是無限之境也。於此普光明殿說十信法門。明以舉果成信。還將智果報得。宅中說本不動智佛。以為信位。明信自心是不動智佛。約此以為信體。心外有法不成信心故。即如來根本智宅。還信自心所有分別是如來根本普光明大智本無動故。只為迷本妄為動故。

第三會於須彌山頂說十住。表入理契智非生滅心所得至故。如須彌山在大海中。高八萬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攬所及。明八萬四千塵勞山住煩惱大海。於一切法無思無為。即煩惱海枯竭。塵勞山便成一切智山。煩惱海便成性海。若起心思慮。所有攀緣塵勞山逾高。煩惱海逾深。不可至其智頂。明以定為方便。是故法慧菩薩入方便三昧。方說此法門。當知亡思即智現在想即迷存。滯寂智潛情虛智發。此乃見道之初。生佛智慧家之始。約表出凡超世同天自在得智慧山之頂。又以方便定止心不亂為山體故。以艮為山為止。此為十住位也。初生佛智慧家住佛所住。明依定發慧像須彌山故。

第四會夜摩天宮說十行。已上空居。表約智慧法空而為行體即處世無染。又明此天名時分明菩薩處行知根生熟時非時。不妄利生。又知何惑增多何惑減少。隨惑增減而成熟之。表知根利生名為時分。法空隨行名為空居也。

第五會兜率天宮說十迴向。此天於欲界處中。又名樂知足天。明迴向法門不貪涅槃不貪生死常處生死常處涅槃無二性故。處中道故。餘四天皆放逸。如色界無色界天。樂淨不可和會中道義故。雖他化自在天說十地法。還以此位中道之法。成十地蘊修成功故。說十迴向法以膝上放光表卷舒自在莫不由膝故。明理智大願大悲滿周十方會融無礙莫不皆由十迴向位。如十地依此而行蘊積令熟故。無別法故。

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宮說十地。表至欲際之頂。又表依眾生而應化故。無自化也。故借此天處。以表化他之智故。又此天處是魔波旬所居。明十地位智伏心魔也。成大慈悲之行令成熟故。

第七會在第三禪。表普賢行滿法悅利生。表此天唯禪悅喜動故。

第八會普光明殿說十定及如來出現品。明佛出現進修道極不離本處。明不離一箇普光明智以為進修。雲昇天上者。表法昇進。元來不離一箇普光明大智本定之宅。明雖修昇進行滿元不移本不動智中普光大用。

第九會又在普光明殿說離世間法。明以普光明智遍周十方普利眾生不染眾法名離世間。以普光明智具普賢行恆在世間不出不入。名之離世間故。以智體恆用而無依故名為離。非厭離故。如此三會總在普光明殿者。明行因與果並普賢行滿總是一箇普光明。無始終依住自在大智故。若眾生髮菩提心者。不見此智不名發心。見此智者方名發心。若心外見佛者。及取相求真者。皆且作善。未名發一切智心故。經云。乘一切智乘直至道場。以乘普光明大智之乘。還不出普光明大智道場。名之為至。此名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是故發心難明此智難信。信得即能入故。夫證發心易先起信發心難信極即入位故。但須方便三昧現之。即智境便現。此三會總在普光明殿者。明定體用始終因果萬行同一智也。如前所述。

第十會在給孤獨園說法界品。明法界不離世間給養之義故。表世間生死園林即法界體用。是故如來所居重閣講堂。包含法界師子之座。暨乎十方。唯應度者知之。處迷者不覺。即五百聲聞及餘眾生是也。

第十一會在覺城東。文殊師利為諸大眾說普照法界修多羅門及善財童子善知識等。明文殊是引蒙之首。十方諸佛及一切眾生。總依此法為師首故。為無性妙慧之首故。即以普賢為行首故。二首同發無前後也。已上敘會處所及所表意竟。但約如來自身表法放光有十度。

第二敘放光之處及意趣者。約敘表昇進修行光明。約有其十。

第一會中如來現相品兩度放光。一放齒間光十方告眾知佛成道。令眾咸集說佛因果之法。二眉間毫中放光普照十方。名一切菩薩力智光明照曜十方藏照十方已。其光來入佛足下輪中。明舉果成因入信光。又於毫中出佛剎微塵數菩薩勝音為首。明如來自所行之行遍周。明佛自覺行遍周之果。用成信故。此光入佛足下輪中。明此光與說十地放眉間光相似。此是所信之佛果。彼是自己修行昇進所得之果光也。

第二會如來兩足下輪中放光。此是普光明殿成信位之光。是初會中放入足下輪中之光。今放出以成十信果故。明說十信光。以足下表之。輪表圓滿故。明說佛果德用成信心。表信心之中信佛果圓滿故。

第三會如來足指端放光明。入內位之始。蹬聖道之初。生佛家之首。行聖行之初。故此光表之。此明說十住位光發足入聖之始。

第四會如來兩足趺上放光。表依法空行故。此明說十行位光以明依空起行故。

第五會如來膝上放光明。表十迴向大願理事互參智悲同濟。猶如人膝是卷舒所由也。此是說十迴向光。表起願興悲生死涅槃智悲自在。

第六會眉間放光。名菩薩力焰明。此光是初會中眉間所放之光。名菩薩力智光明。此因果相似。初名力智。表根本智。此名力焰明。表自功達本。即能照俗故名力焰明。如三乘中號名根本智。及緣俗名後得智。此明達根本。智即能照俗。無二體先後。雖立昇進之位。階級智不異。大悲不異。時劫不異。普賢行不異。總無遷法故。乃說無量智慧皆隨用言之不移本也。以智照之可見。以情見之即迷。以大悲門中引俗。即時劫及法各分。若大智約真時劫。元無依止長短。以總別六相言之。

第八會如來放眉間光。灌文殊頂。放口中光灌普賢口。表令理智萬行共相參以說佛果德故。意明文殊理及妙慧。普賢是智萬行之用。意表理智妙慧寂用交徹相參問答佛果之門。文殊是如來法身無相善決正邪妙慧之果。普賢是如來大智遍周對現色身知根利俗之行果。一切諸佛用此二法而成佛故。此教之中如來出現品。還令此二法會融參徹。方成佛果理智萬行法界無礙圓融之門故。放光照之令相問答。令後學者見法易明。此二人因果從初發信直至果。終參融交徹思之以理智照自心體用可見。初會佛果是佛自成故。此十地十一地後佛果。是修行者自力所成。以將此文殊普賢二行參徹明理智萬行滿故。

第九隨好光明功德品於手中放光照惡道苦明道滿大悲接俗光也。此已上自第二會以來。是自修行者昇進之終。是此一終之教未付囑流通亦在此出現品內。如前所明。

第十法界品還於眉間放光。名普照三世法界明。三世總一時故。總以法界為果體。從信住行迴向十地十一地及佛果。總以法界為果體。文殊為法界理。普賢為法界智。理智妙用為一佛門。以此一門為化群蒙分為二法。若也逐根隨俗法門無盡。若論實理不離無性之中一法。一多無礙名為普賢。始接童蒙達無性理中。妙簡正邪入無生慧。名號文殊。亦名童子菩薩。能同苦際興行利生治佛家法名為普賢。二人參體名之為佛。本來自在名為法界。從初徹後。總此法界為體。更無別法。此品為一切諸佛因果之大都。亦是眾聖賢所行之大路。無出此也。亦是自心一切智王之所遊觀之大宅也。亦是一切眾生之所依故名法界。

第三敘座體及意趣者。其義有十種同異意趣。

一初會座體以摩尼為台者。約本體以法身性自無垢為摩尼。名離垢寶故。意以佛果菩提。約法身無垢為體。報得佛身及化身為智用故。明依體起智用故。以摩尼為座體故。

第二會座體蓮華為藏者。意表第二會約化利眾生令成信種。處信之中表行。在世無染。表以利物無染為功。即蓮華為藏。

第三會在帝釋妙勝殿上。安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百千層級。意表從信入位。以方便無念無作寂靜三昧。名為安置。以三昧力顯得如來根本智慧。創生佛家得無畏慧。明普光明藏師子之座。藏者。表此位入如來智慧之藏。師子者。明智慧無畏。普光明者。表契如來本普光明法界大智慧也。

百千層級者。表十住進修階級出世越百千情系無明故。破百千業障故。如佛果座。總不雲層級以無。進修昇降覺惑淺深智慧勝劣故。如十住中初且百千層級。為明入位進修超業障之分齊也。

第四會夜摩天宮。化作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為表說十行位。約行處世無著。以蓮華所表。師子如前依主釋也。百萬層級者。昇進過前超業勝故。雲化作座。不雲安置者。表以入如來智慧以智隨行所行行業以智化為故。猶如變化故不雲安置。明行從理化故。

第五會兜率天宮。即殿上敷摩尼藏師子之座百萬億層級。表十迴向。其中以出世之理智依本法身處世無垢。依本佛果座體為昇進。還歸本故。設以迴向方便願力成其悲智。不易法身自體無垢。為迴向悲願會融令體用均平故云敷座。不雲安置及化作故。百萬億層級者。昇進過前故。除染淨二障。成無礙法界大悲智。雖十住十行五位齊修。然以教辨病。明前二位。出俗心勝。大悲心劣。此十迴向位。以願力會融智悲得所故。

第六會他化自在天王宮。但云摩尼藏殿。不雲座體者。意表座不易兜率天摩尼座。但舉法性無垢大智成大悲門。覆育含生故。故但云殿不雲座。以明依前迴向之法長養大悲之殿覆育眾生故無別昇進故。

第七會在第三禪。其會法則教行未來。且以普賢行品略舉。其普賢行品在三十六品。是且其略舉。大本未來。有百萬億頌。

第八第九會第二會。同在普光明殿。明十信心與昇進。修行所至佛果及離世間品普賢常行及十定十通等總不離普光明一箇智體故。以成五位十信等進修故。總不出此智。此普光明智十方諸佛及一切眾生同共有之。諸佛已達。眾生迷之故。然體用是一迷悟不同。望此教中發心之者。一悟即知見如佛。如法華經。以佛知見示悟眾生。欲令眾生入佛知見。乃至乘一切智乘直至道場。又此經云。乘如來乘不思議乘最勝乘無上乘等。是如初卷中嘆諸菩薩德中。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踐如來普光明地。此普光明智。眾生迷智為迷。悟者悟迷成普光明智為悟。是故初會神天示現入法獲益。入即同佛所。入同佛知見。與眾生作入法之樣。令後學倣之。是故此三會總在普光明殿意者。明五位昇進信亦不離此智悟入修行亦不離此智時劫無體可轉智復不異此普光明智。以十迴向法門和融悲願。即自在神通。總在其內。如一生修有漏十善。尚得生於天上得業報神通。十念成就尚得往生淨土。何況依智發心。又復更加悲願諸波羅蜜之行。豈此一生之後不得智體自在神通。望以智境會實而論。設無盡劫元來不出一念。今言一生者。時終不延。智終不異。生終無生。必不可逐情見生滅之生。但以真智知。即萬迷不惑也。如西方淨土十六觀門。總是作想。想成由自報得神通。何況達理智無依。明淨遍照。了身心無體。內外見亡者。但任理智廓然。興大願海會融悲智。一剎那際對現色身。供養諸佛教化眾生復無作者。性皆平等無心無主無性無相凡聖一如。無所依住以無住法隨無住智供佛利生。如是修行。何慮不獲大力神通。一依十迴向品。修學即得。

第十法界品。但云其座普周法界不雲層級。但明佛果座體摩尼為體。從初會至第五會。座體同是摩尼為體。會佛果體同故。大意以智行悲。不異一箇普光明智。處世無垢。不異一箇妙理法身智與法身。同為一箇自在無體。用而無作。不往而至。任物而應。以理智會融方可知之。已上表意但令眾生見事知法。令易解故。起進修行無疑惑故。更廣云云。約知所趣。論主頌曰。

 普光明智等虛空  虛空但空智自在
 從初發心依此生  究竟還依此處滿
 是故三會光明殿  和會因果無別體
 隨位進修行差別  智隨生別報境殊
 不離本智無生滅  是故佛坐摩尼座

此意明五位佛果中昇進。皆以法界本普光明智為體用故。是故始終因果不離普光明殿中。

第四隨文釋義者。於此品經中長科為四段。一序分。二正說分。三動地興供分。四說頌嘆法分。

一序分者。從初爾時世尊已下。至法界智印善印故。於中有四段經。名為序分。

二正說分者。從爾時十方諸佛各伸右手已下。至三十九卷中受持修習然後至於一切智地。此一段是正說分。

三動地興供分者。從爾時佛神力故已下。至而說頌言是。

四說頌嘆法分者。從其心寂滅恆調順已下。至三十九卷經末是。

第一序分中。複分四段。

一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已下。至說不可盡。有十八行經。嘆諸來菩薩志德分。

二其名曰已下。至而為上首。有十八行經。是菩薩列名分。

三爾時金剛藏菩薩已下。至滿足一切智智故有二十五行經。明金剛藏菩薩入定同號諸佛皆來現前勸念令說十地法門分。

四爾時十方諸佛已下。至法界智印善印故。有九行經。明十方諸佛與金剛藏菩薩十種力令說法自在分。

隨文釋義者。從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者。明如來智身應位而現故託處表法。明此菩薩十地道終至欲界頂故。又為眾生故。而修行十地。非為己自有所求故。名為他化。又為十地道終降心境魔得自在故。入離垢三昧。白淨清潔法合然故。處欲界頂。常處三昧不住淨心。不居禪界故。為明此十地功終法雲普潤不拘垢淨對現色身故。於此天說此十地故。如故初會中自在天王獲益頌曰。佛身週遍等法界。普應眾生悉現前。種種教門常化誘。於法自在能開悟。

問曰。何故如來降此他化天中。何故不雲天王遙見佛來及敷座迎送莊嚴偈讚等事。

答曰。此位但依前兜率天宮法門迴向願行悲智之法。行之更無異法。以此不陳餘事但積德依前願海功終智極。不假更須法事。表其昇進和會。但依前法故。

又問。何故不次第至化樂天因何越昇他化天說其十地。

答曰。明十地向前須依次第和會理智悲願昇降會融得所十迴向和融悲願理智齊均廣狹稱周法界等眾生量表法處於中道還於處中處說中道之義說十迴向和會悲願理智。即於欲界處中以兜率天。是上下俱有二天故。說十地處中。即於欲界上際色界下際。欲明不拘染淨即理智大悲自在故。又說十一地等覺法門。於第三禪說。表利眾生之行滿法樂利生似彼三禪禪悅為樂。第四禪表佛果周妙用圓滿故。又十地超化樂。十一地超二禪。又明倍倍智高越次第故。摩尼寶藏殿者。表無垢大悲能含覆育物故。明此位一無情取自安樂心但饒益眾生長大悲故。故處摩尼無垢寶藏殿表之。與大菩薩眾俱。即是金剛藏等三十七表三十七助道法眾。解脫月一人明一一助道下當體皆是解脫清涼樂故。明即助即正道為地前見道正見已終十地助顯成熟不同三乘。十地見道地前資糧。為此一乘教。從初依如來根本智發信心修薩婆若智故。不依空觀折伏現行煩惱。十地方得意生身故。此教雖說如來無量色受想行識及心意者。明不壞俗境以達成差別智故。非同伏惑留生往生淨土故。或云三千之境為佛境故望此教中初信心之中。但約無限佛境。塵含十方。毛容法界。為信進修行。不雲三千大千為佛報境一如賢首品。是所信忻修之門。發心功德品。是十住悟入之德。經云。其諸菩薩皆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者。菩提有五。一小乘菩提。二二乘菩提。三空觀行六波羅蜜菩薩菩提。四修十種相似真如觀修十波羅蜜有十真如障十一種麁重二十二種愚癡菩提。五依十種如來智修十波羅蜜以無盡劫為一剎那際契無盡多生為一生一念迷解即佛智慧菩提。此明依根本智發菩提心。如起信論。亦有此文。依本覺故而有不覺。又云。覺心源故名究竟覺。明知依如來智上而有不覺。依無明上而有覺者。於此覺者隨根種性。有此五種覺法差別。如此經菩提並一乘佛果根本智上不退菩提。如起信論說。或言超劫成佛。或云。我於無量劫修行成佛道者。皆為懈慢眾生作無數方便。或云。要經三僧祇方得成佛者。此皆逐世情說為三乘。不依根本智發心。此教依智發心。若以智論之不隨迷情。直以不可數阿僧祇劫以為無時。以此無時假施設一剎那際。攝無限三世劫。無限三世劫。總不出一剎那際。經云。智入三世而無來往。如是三僧祇劫。情有智無。以智收情。情居智內。無量劫情有在剎那際智中。若取情虛智實元來總無時體。始終無時可遷。二事校量。只可從實不從虛也。經云。悉從他方世界來集者。以從十迴向法來成十地。名之他方故。法界性中無別他方。以未至位處。名他方故。乃至諸位例然。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者。但五位菩薩智境。總同。至此十地中佛智境故。入如來智所入處者。為依如來根本智發心入行差別智成大悲故。善入一切菩薩禪定者。一如十定品。說三摩缽底神通明智明。三昧能起智印神通。三之雲正。此雲正慧。以三摩者。三昧。缽底者。慧於一念頃無所動作。悉能往詣一切道場者。以三昧智印性自遍故。無表裡故。明常與智俱無散動故。其名曰金剛藏菩薩者。以智慧為金剛。能破諸惑故。藏者。明智德遍周名之為藏。寶藏菩薩者。法寶遍周名之寶藏。蓮華藏菩薩者。明於眾。行及涅槃生死無所染著故。德藏菩薩者。明眾德圓滿故。蓮華德藏菩薩者。明無染眾行莊嚴智德故。日藏菩薩者。明大智照用也。蘇利耶藏菩薩者。此雲日之照用也。無垢月藏菩薩者。明大慈悲心照俗破煩惱焰故。於一切國土普現莊嚴藏菩薩者。明福智二事遍周故。毘盧遮那藏菩薩者。雲光明遍照之智。如是諸菩薩。以名下義解之可見。此一段有三十八箇菩薩。如三十七箇菩薩同名為藏者。即表三十七助道行門。如解脫月一人。即表三十七助道行中助菩提分清涼之果故。與諸菩薩作請法之主故。令諸大眾聞法修行得清見者。悅意如華故名悅意華也。優缽羅德藏菩薩者。取青蓮華為喻。以義取之可知。星宿王者。明自在無礙差別智分明故。

第三入定分中。有二十五行經。義分為四段。一爾時金剛藏菩薩。有一行半經。總有三句經文。明金剛藏菩薩入定分。二入是三昧已下。至而現其前。有兩行經。明同號諸佛來現前分。三作如是言已下。至能遍至一切處決定開悟故。有十六行經。明以二十六事因緣入此三昧分。四善男子已下。有五行經。明十方諸佛勸金剛藏菩薩令說法分。經云。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者。以如來智慧以為信進修行所作一切佛事。總是佛神力無我自作故三昧名。菩薩大智慧光明者。即是如來眉間所放。十地智慧中道之光明。名菩薩力焰明亦是初會中如來放眉間光。明名一切菩薩力智光明。總是十地道終佛智慧光明。今入三昧。還是此之智慧三昧說十地道之智慧。名菩薩大智慧光明。以根本智成菩薩大悲行故。十方各過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同號金剛藏者。十億表數之圓滿無盡故。雲世界外者。從十住十行十迴向中佛果為外。今成此十地智德佛果名來現其前故。所以與入定菩薩同名者。明入定者。智慧會及與本位佛智合故。言十億佛剎微塵為數者。明無作智用體遍周故。言十億佛剎微塵數佛共加者。明位至會源自力與佛力會故。故下文亦是汝勝智力故。汝以毘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本願力故。威神力故者。明昇此十地法門皆以十迴向中一切諸佛本願發起若無十大願迴向此位不能自成故。威神力者。由初發心皆乘如來一切智乘。威神之力而昇此十地故。不離如來所作一切智用故。若不由乘如來一切智乘。云何至此十地之位。此智通因徹果同智地故。是故於此教中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位位有佛果故。此十地十一地中佛果取十迴向中佛果同妙用也。通十信並五位進修中有六十重佛果。若但取入位有五十重佛果。通修行因共有一百重因果。以佛本位中十波羅蜜自具十重因果。明修行者。皆依此佛本因果上起。五位修行昇進。以依本起名一百一十城之法門。總通取十迴向中佛果同名為妙。以此十地十一地不更別立佛果之號。以十地十一地法同十迴向法故。如佛本位十波羅蜜者。如初會舉果勸修中如來是佛果。次十箇菩薩上名同號為普者。明佛果位中普賢菩薩修十波羅蜜隨行名殊。此是佛本因果行門故。四十眾神天倣此而起。隨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位。進修行別。十波羅蜜亦隨昇進行上亦名別。通十普賢四十眾神天有五十。以十波羅蜜隨行五位上昇進。即有五十箇菩薩行因五十箇佛果。通為一百。常不離本佛果本十箇普賢行名十。十通四十眾神天為五十箇波羅蜜行。一中攝十。即有五百種差別智門。方成萬行圓滿佛也。即安立一剎那際。為昇進始終之時。例如龍女是剎那不出三生成佛。亦取十定品中以剎那際降神初生及入涅槃。以為時體本來如是。見時日遷者。情隨妄想也。已上釋汝以毘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本願力故威神力故竟。此一段識本發心及成果之因緣。皆乘初會中毘盧遮那智力十普賢行四十眾神天所行行力。倣此而修。名乘佛神力。是如來願力亦是汝勝智力故。已下十二行經。都舉入三昧之所為。有二十四因緣。文義可知。第四段善男子。有五行經。是勸說分。有十事因緣。如文自明。雲滿一切智智故者。一滿根本智。二滿差別智。

第四諸佛與力加持中。義分為三。一明諸佛十種加持。二明十種因緣法入是三昧。三明諸菩薩請說法。一爾時已下。至具足莊嚴。有五行半經。明十方諸佛與金剛藏菩薩十種力加持分。二何以故已下。有四行經。明舉十種因緣法合入是三昧分。於此欲說十地法時諸佛加持有六。一十方諸佛同名現前加。二毘盧遮那本願威神加。三諸佛與金剛藏十種法力加。四諸佛以言讚歎加。五諸佛各申右手摩頂加。六如來放光灌頂加。三如來菩薩請說有四。一如來放光光台勸說。二解脫月三請。三諸菩薩同請。四通諸佛放光勸說。總有六種加持四重請二勸說。

第二正說分中。從爾時十方諸佛各申右手已下。至動地興供以來。正說十地。且從初第一歡喜地中。長科為十段。一爾時十方諸佛各申右手已下。一段有十六行半經。明十方諸佛手摩金剛藏菩薩頂令起正說十種地名分。二爾時金剛藏菩薩已下。長行有五行。通偈頌有十行經。明金剛藏菩薩默然不說法。解脫月菩薩知眾之心。為眾請說十地法門分。三爾時大智無所畏金剛藏菩薩已下。長行通偈頌有七行經。明金剛藏菩薩以申默然不說之意。四爾時解脫月菩薩已下。通頌有九行經。明解脫月菩薩重請說法分。五爾時金剛藏菩薩已下。長行及頌有九行經。明金剛藏菩薩恐劣解隨識者不能生信分。六爾時解脫月菩薩已下。一段通頌有十四行經。明解脫月三請。此眾堪聞。若有得聞佛所護念願說無疑分。七爾時諸大菩薩眾已下。並頌有六行半經。明大眾同請分。八爾時世尊已下。並頌有二十一行經。明十方世界如來各放眉間光灌金剛藏菩薩頂。互相照燭光作成台。光台出音聲勸說十地分。九爾時金剛藏菩薩已下。長行並頌有十三行經。明金剛藏菩薩嘆十地法門甚深出過情意識。唯智所知非言所及。承諸佛威神略說少許分。

十佛子若有眾生已下。至卷末已來。是正說。第一歡喜地行門分。

此十段門中。大意有十。文自具足不煩更釋。其十事者。一諸佛摩頂明印可許說。二總舉十種地名。三默止待請方宣明法可貴不輕授物。四解脫月知時而三請。五金剛藏菩薩恐器劣而三止。六大眾咸同請。七明堪聞者諸佛所加。不堪者元自不聞。八明光台出音勸說。九明佛光灌頂。十明金剛藏菩薩辭近法深略說少分。大意明此十地體與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一地互作依止故。是故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總有十地行門次第。為以一箇如來自在無礙大智同行一箇十波羅蜜。以為方便進修故。總是初會十普賢法故。是故解脫月菩薩言。以字母等喻一切書字及數說無離字母。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明此十地為本明此十地法通因徹果不離如來根本智。依十普賢行。修差別智。滿薩婆若海故。是故從初舉果勸修中放眉間光。名菩薩力智光明。入佛足下輪中。用成十信。今還於如來眉間放光名菩薩力焰明。灌金剛藏菩薩頂。用說十地。足下光明以果成因生信。此光明說十地是所信之果終。是故今還放初信之十地智果之光。用灌加持金剛藏菩薩頂。令說此十地之行。從頂入者。明十地是一切菩薩中道之智果頂故。至一切智之盡處故。是故如來出現品法界品。總於如來眉間放光。總明果體智光圓滿處故。又光從頂入者。明以從智頂處世行悲。稱十迴向中所發大願令行滿故。明此十地長養大慈悲門赴所願滿足故。是以善財知識以十女天表之。十一地明悲滿從智遍利眾生。以佛母摩耶生佛表之。須妙得其意方可知真。成信解之門昇進之路。不窮大教無可以指南。從第十正說歡喜地行相門中。又分二義。一長科此位。二隨文釋義。

第一長科此位者。於此歡喜地中。長科為十二段。一佛子若有眾生深種善根已下。有十七行經。明初從凡夫地起三十種廣大志樂深心入菩薩位生如來家分。二佛子菩薩住歡喜地已下。一段有二十三行經。明菩薩初入地位多歡喜分。三佛子此菩薩以大悲為首已下。一段有十六行經。明入初地已又生三十四種廣大志樂分。四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下。有五十八行經。明住歡喜地興發十種無盡廣大誓願分。五佛子此大願已下。有七行半經。明前十無盡願以十無盡句而能成就分。六佛子菩薩發如是大願已下。有八行經。明發十無盡願已得十種利益心十種信功用分。七佛子此菩薩復作是念已下。有十八行經。明菩薩知真愍俗隨迷緣生起大慈悲分。八菩薩摩訶薩已下。有二十一行半經。明入初地菩薩隨順大慈大悲行施分。九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下。有十八行半經。明以大願力得見多百千萬億佛及行四攝攝眾生分。十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有二十八行半經。明菩薩入初地時善問地地次第進修對。治障礙分。十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有二十行半經。明菩薩入位受職分。十二若人集眾善已下。有四十六行頌。頌前之法分。

第二隨文釋義者。從初段中。經云。佛子若有眾生深種善根者。即如此段中生三十種志樂廣大是也。善修諸行善集助道者。即十波羅蜜三十七助菩提行觀是也。從四念觀常念觀身空無性相觀。受不在內外中間。觀心無住觀法無我。勤行此觀名四正勤。心稱所觀得法無我名四如意足。以得法無我故獲得五根。以觀達真不退名五根。五根者。信進念定慧。以不退生死正信根成故。隨行不染不與情俱。名之為力。力者。如前五根隨境不退不與情合。但與智俱。名之為力。即便獲得七菩提分法。七覺者。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捨覺支。猗覺支。此心稱理為猗定覺支。以得此七種覺支分獲得八種正道分。八正道者。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語。正業。正命。是也。解雲。以入佛智名為正見。以智觀法名正思惟。依五位法而行修名正精進。常與智合不與情俱名為正念。心無生滅而能發起諸佛智慧。及起無量大神通力名為正定。善能分別人天外道三乘一乘邪見正見邪定正定邪行正行。名為正語。善簡自他一切邪業。善顯佛智慧等一切眾生同共有之名為正業。令一切眾生人天外道世間生死及三乘出世解脫法門。皆令迴向如來根本一切智心。本無情動。名為正命。如三十種廣大志樂。如經具明。從佛子菩薩始發如是心已下。有五行經。都結菩薩能發此三十種廣大志樂始發如是心。即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此一段通收前十住中初發心住。同此十地中初歡喜地。生如來家為真佛子。為明同乘一如來智慧為體故。明五位中差別行及差別智無前後始終一時同進故。非同三乘逐情法故。法行雖廣是一佛智印。諸法非前後故。故此十地法返成前十住十行十迴向法。非是此十地別有法來。猶如蘿菔從根生葉。復以葉滋根。亦如種穀以果生苗苗熟果成還初果也。如善財見慈氏如來。慈氏如來還令卻見文殊。明果不離因中果也。又如人初生至三十而長終但以長初生為大故。非別有大來。又初生至老大時無先後也。以智為先導。非情所收。無先後異也。此一乘五位法門。智為先導。無先後故。五位之行教辯昇。進同異差別。雖立昇降差別。但明一法界智中階級。非如情見階級故。以智照之可見。亦如龍女一剎那際三生具行成佛是也。三乘之種不體會法華經會權就實之意。反云是化要經三祇劫方得成佛。此是法界大智宅外門前之見也。猶住草庵。且免三界麁苦之樂。得三種意生身。住火宅門外。權設三車。是以機桉有憑據之乘以淨土穢土有二別故。未入法界大智生死涅槃無依住故。智悲無限佛本報居華藏海宅故。以眾生海即佛海故。眾生智是如來智。於一毛孔以智所觀。一切剎海凡聖同在其中。於剎那中普見無限三世劫海。無有始終。不同權教定時劫淨穢全作差別法故。此經十地之法門莫以三乘留惑。或以願力不取淨土。留身穢境。以悲化眾生等解。皆不稱此之法界普光明大智本宅之門。須改三乘之見網眇目者。令圓滅存留惑及淨穢土之漏身。始可稱智身之廣大入此不動廣大智身。方名歡喜地不動相應也。亦是十信中不動智佛為體。十住十行十迴向隨昇進立名。至此位。歸本名故。論主乃為頌曰。

 無限智悲成佛德  佛以智悲成十地
 還將十地成諸位  前後五位加行門
 不離十地智悲起  是故十地初發心
 發心即入十地智  雖然五位方便殊
 只為成熟十地智  猶如迅鳥飛虛空
 不廢遊行無所至  亦如魚龍游水中
 不廢常游不離水  如是五位行差別
 不廢差別不離智  所有日月歲差別
 以智法印無別異  智體不成亦不壞
 以明諸位除習氣  了習無習悲行成
 萬行常興無作智

如是無礙智是觀達。無礙因觀所成。皆以自然無作智為體。亦名不動智無依。無可動故。如是安立五位昇進之門。有十一事因緣。何者為十一。一令發菩提心者不滯一法而生懈慢。二令發菩提心者得智修行諸行。三令發菩提心者以願起智從悲。四令行慈悲者堅固圓滿。五令發菩提心者自治隨俗習氣。以諸波羅蜜令昇進智悲之境。六令發菩提心者從位知行對治習惑進修智門。七為發菩提心者簡辨三乘一乘及人天等差別諸行。八令發菩提心者自知自行所至之緣。九令發菩提心者明三乘一乘攝化廣狹福智減增。十明古今諸佛化儀常爾。十一如鍊真金不離金體十度鍊冶轉更明淨。且略釋歡喜地。十二門中初門十七行經竟。自餘如下更明。

第三次釋第二段中二十五行經。分為五段。一佛子菩薩住歡喜地已下。至多無瞋恨。有兩行半經。此一段明菩薩入初歡喜地多歡喜分。二佛子已下。至復作是念。有五行半經。明正說此位菩薩歡喜地意有十種歡喜。如此一段。明見聞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分。三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已下。至何以故。有六行半經。有十種歡喜。明自知得佛智慧永離苦源。此一段入法故生歡喜分。四此菩薩得歡喜地已下。至何以故。可有兩行半經。明入此歡喜地已能離五種怖畏分。五此菩薩已下。至毛竪等事。有七行經。正說離五怖畏所緣分。此之已上二十五行經。如文自具。不煩更釋。

第三段從佛子已下。有十五行半經。分為三段。一從佛子已下。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有一行半經。此一段更勸勤修信進助菩提行無疲懈分。二所謂信增上故已下。至上上殊勝道故。有十二行半經。此一段明以三十種法增上進修淨治此地法分。三佛子已下。有一行半經。此一段明都結勸修住地分。如上十五行半經。經文自具。不煩更釋。

第四段五十七行半經。分為十二段。

一佛子已下。至如是大作用。有一行半經。是都舉此地所堪為十大願分。

二所謂已下。至無有休息。可三行半經。明願以一切供養具供養一切諸佛如法界虛空界無休息分。

三又發大願已下。至無有休息。有三行經。明願一切佛法護持無休息分。

四又發大願已下。至無休息。有四行半經。明願一切世界佛出興世皆往詣供養為上首受行正法無休息分。

五又發大願已下。至無有休息。可四行半經。明菩薩廣大行不離諸波羅蜜淨治諸地有總別同異成壞等六相如實說教化眾生無休息分。此一段如五位昇進。隨位安立十波羅蜜十菩薩行十佛世界十佛名號。總是一波羅蜜中隨行成名。於五位中俱有五百。為一波羅蜜中具十。十中具百。隨五位上加行同異上有五百。即如初會中菩薩神天等眾。一眾有十。十眾有百。五十眾上有五百。各各位中隨當位菩薩神天名下義。是波羅蜜行。又善財四眾各具五百者。是為一中具足十義。名之為總。其行殊途。名之為別。一智無二。名之為同。隨行報殊。名之為異。能成別報。名之為成。因果本虛。名之為壞。為行行無體故。且如波羅蜜一中有此六門。一能破慳貪等十煩惱結。名之為壞。二能成善果。名之為成。三眾惑雖多捨通多法。名之為總。四殊招別果。名之為別。五終歸一智。名之為同。六隨惑對治。名之為異。此之六相之法。於一切法中總具此六門。一一人法行門中。以智觀之可見。若一一法門中無此六義皆偏見也。又一波羅蜜上見十波羅蜜。即捨義通該無法不遍。餘准例知。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三

 

上篇:新華嚴經論

下篇: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卷大意略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注四十二章經

佛教西來玄化應運略錄 宋正議大夫安國軍節度使開國侯...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序 釋元照述 堪忍濁土異趣群居。安養...

涅槃經游意

涅槃經游意 沙門吉藏撰 就此經有南北二本,廣略不同,...

金剛般若經讚述

刊行金剛般若經讚述序 般若六百卷。以金剛為精髓所謂...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戒德香經

佛說戒德香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妙法聖念處經

妙法聖念處經卷第一 大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仰惟釋迦啟運。弘...

佛說長者音悅經

佛說長者音悅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三摩竭經

佛說三摩竭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枯樹經

佛說枯樹經一卷 僧伽尼城北,迦葉佛時偷婆,陷在下方...

佛說優填王經

佛說優填王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

【佛教詞典】作禮方便

密教胎藏界九種懺悔禮佛法(即九方便)之一。乃歸命十...

【佛教詞典】三種三觀

別相三觀、通相三觀、一心三觀。別相三觀是於別途觀三...

反省是智慧的源泉

人類的智慧從何而來?「反思」、「反省」是重要的源泉...

婚禮途中做了一件事,意外改變了後續的發展

現代人的結婚幾乎都是自由戀愛下的結果,但在早期的社...

智者大師一生的故事

自幼喜佛,夙願出家 智者大師法名智顗,俗姓陳,生於梁...

如本法師:三界輪迴淫為本

圓覺經云: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諸位同...

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經嗎

問: 我們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嗎? 淨界法師答:...

他走他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在佛法中,有人講佛法不離世間法,即所謂佛法在世間,...

念佛行人如何看待疾病

問: 念佛行人如何看待疾病? 大安法師答: 疾病有種...

慧律法師《不聽是非,不傳是非》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業。 生活中說話的機會很多,但...

廣欽老和尚的念佛開示

下午,老和尚在大殿外乘涼,傳某師請示師父有關帶業往...

此識心無體,不能孤立而起

我們現前隨事緣而起的種種分別之心即是識心。此識心無...

肉食百害而無一益

1.動物被宰殺時,極端的恐懼、痛苦、憤恨、掙扎,使其...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百丈懷海是福州籍的著名高僧,長樂龍泉寺為其剃度出家...

【視頻】《怡山發願文》廣行法師教念

《怡山發願文》廣行法師教念

【視頻】《維摩詰經》聆志居士讀誦

《維摩詰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