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六

長者李通玄撰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中初兩行嘆法王唯一法一身一智。已下八行頌。於中大意有四。一嘆差別佛土因本迴向心所成。為明迴向心就根益物身土教儀悉皆就根。二明諸佛自報之境非是行因方見。三明眾生差別之事皆由眾生之心行異故隨自心見別非佛之異。四明佛神力能就根現法。

二釋菩薩名者。名為賢首。為明得此十種信心。信佛果德與自心體一。善諳疑滯通塞入其賢位。故名賢首。此是上方位也。意明此信位心智及境。悉如虛空。無所不含。皆無妨礙。是賢人之德。故名賢首。世界名平等色者。為明既是上方明身心與空合故。世界名平等色。佛號觀察智者。明以其自心空智慧門善能觀察諸法皆空無所染著。是故名觀察智。

三配隨位因果者。還以自心根本性空無分別不動智佛為因。以進修至法空觀察智佛是果。此明體用圓滿因果一性。以是義故。還說如來一身一心一智慧法門明契果會因始末無二。總以一為根本故。

問曰。何故頌初雲文殊法常爾。

答曰。為文殊是諸佛之慧。不動智是體文殊是用。以將此一切諸佛一切眾生根本智之體用門與一切信心者。作因果體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滿與因不異無二性故。方名初發心畢竟心二種不別。明此十信心難發難信難入。聞之者皆云。我是凡夫何由可得是佛故。設少分信者。即責神通道力。是故當知且須如是正信。方始以正信正見法力加行如法進修。分分無明薄。解脫智慧明。依自得法淺深。漸當神通德用隨自己得。信猶未得。何索神通。說言漸漸者。不移一時。一法性一智慧。無依住。無所得中。漸漸故。以十玄六相義圓之法性理中無有漸頓。但為無始無明慣習熟卒令契理純熟難故。而有漸漸。其漸漸者。畢竟無始終延促長短等量故。名為漸漸。

第十爾時已下。明諸菩薩共問文殊師利。十一種佛境界已下十行頌。是文殊師利答。於中三門如前。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一行一頌。其頌文答前所問。頌文自具足不繁更釋。

二釋菩薩名者。文殊師利。此雲妙德。以妙慧善簡正邪自在。故云妙德。此是東方卯位也。明卯主東方震卦震為雷動啟蟄生之始。明此妙慧是震動發生十信心之始。是故亦云妙生菩薩。為明一切諸佛從此慧生十信解故。乃至滿足菩提一切願行海故。世界名金色者。明舉因果體白淨無染法故。又明金胎二月表十信為聖胎故。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文殊師利。明無性淨慧遍故。佛號不動智者。為無明本空無體可動名不動智故。但有應境知法應器知根。如響應聲無有處所形體可得。名之為智。無可取舍故。名為不動。

三配當位因果者。妙慧為因。不動智為果。亦互為因果。若以妙慧善簡擇法顯智故。即以妙慧為因。不動智為果。若以慧由智起。即不動智為因。妙慧文殊以為果故。或智之與慧總因總果。明體用一真無二法故。亦智之與慧總非因果。為體無本末依住所得故。是性法界自在知見。非如世間因果比對可得故。此文殊師利不動智佛。初起信心。亦從此起。乃至信終亦不離之故。迄至自行圓滿示成正覺亦不離之故。此明以佛智慧示悟眾生故令眾生入佛知見。佛知見者。文殊師利妙慧不動智佛。是凡聖等共有之。佛示凡夫使令悟入。

第十一爾時已下有八行經。是都舉娑婆九種差別。並都舉十方一切差別。悉皆以佛神力無不明現。如文可知。已上但隨文殊師利所問。隨位菩薩答。依所說頌取其意趣。理自分明。及以世界佛號菩薩名號。即知進修因果總是前莊嚴法性。清淨佛剎四種剎中。金色世界及不動智佛是佛住佛剎。餘九世界及九箇智佛是莊嚴。法性佛剎。及十地以來總是如來出現品。是示成正覺佛剎清淨佛所說佛剎。四諦品是此之一品大意有六。一以菩薩名表行。二以世界之色表所得之理。三以佛名號表所得之智。四以方隅表所得之法。五成其十信所行之行。六明十信進修同異。如上已述可知。

淨行品第十一

將釋此品約作四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釋品宗趣。四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為淨行品。以無始諸見無明貪瞋癡愛。今已發菩提心。信樂正法頓翻諸見。成其大願。長大悲門。若但以三空無相對治。不生大慈大悲。不能成就普賢行故。欲行長路非足不行。欲行大悲。入普賢門。充法界行者。於一切見聞覺知而無過失。便成萬行莊嚴。皆勤修習此一百四十大願門。便於生死海中見聞覺知一切諸行。悉皆清淨入普賢行故。故名淨行。若無此願。設斷煩惱即二乘行。故設是菩薩即生淨土。以此一百四十大願門。頓淨其一切塵勞行門。便成普賢法界行故。故名淨行。以此大願莊嚴一切世間諸行。總為法界一切道場。故名淨行。以此諸見成大善根。故名淨行。

二釋品來意者。為明前問明品是成其十信中解故。此品成其十信之行故。此品須來乃至果行圓滿已來不離此大願故。

三釋品宗趣者。以智首是下方頗梨色世界。佛號梵智。明是一切諸佛法本自體白淨無染之智。以為能問之人。文殊師利菩薩即是一切諸佛善擇妙慧。以為說法之主。以一切諸佛根本智慧之門。善自為問答之主伴。說一百四十大願之門。以成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等。普賢法界無盡行海。以本淨智。問其妙慧。說其一百四十淨願之門。用淨信等六位中染淨無明七地法執現行。十地以來法執。習氣佛地二愚一時。於此信心之中不令偏執。以願防之。使令寂用無礙故。以此諸佛本淨智妙慧門說一百四十大願。以防染淨二障。以為宗趣故。以六位上通信並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隨位修道。上煩惱六位中。一位上有二十故。六位共有一百二十根本無明。皆因身見邊見二見有二十。共隨位進修。染淨煩惱總有一百四十。為防此障一百四十願。令此進修者從初信心理事圓融。使信心者達其願體。無虧自心根本淨智妙擇之慧。動寂俱真不偏修故。是故華藏世界有如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其上一切莊嚴因大願風輪能持萬行。以行招果因持果故因以願力堅持報得風輪持剎故。又云。如是華藏莊嚴皆從普賢願力起。為無願故行乃不成。即莊嚴不現。不感無盡依果報故。由是義故。信心之上法性悲智妙慧萬行。總依佛有。而為進修。不得別有。若離佛別有自法者。不成信心。不成十種勝解。不成修行。設苦行精勤是邪精進。勤苦累劫生人天中。一念貪瞋一切焚盡。是故此品下文雲。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舍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已上明宗趣竟。意明迴凡所執心境差別業皆成願海具普賢門。

四隨文釋義者。於此中義分為二。一科其一品經意。二隨文解釋。一科其一品經意者。於此一品經文義分為十四段。一從爾時智首菩薩已下從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於十問中。總有一百一十門。問世間業等。如下可知。二從云何生處具足。問十具足中初種族具足中有二義。一世間。即是生族姓家為種族。二出世間。即是生在佛傢具佛種性。色相念慧等並是佛家。非世間故。三云何已下問十種慧。並是出世勝慧。如文可知。四云何已下問十種力。初因力者。所謂生生之中任運能發大菩提力。欲力者。志樂大菩提心無退失故。方便力者。以大願善自覺悟不費功力故。亦能覺他省功不迂迴故。緣力者。能緣所緣不忘失常大願故。根力者。大願善根不失故。觀察力者。能觀力。奢摩他力。毘缽舍那力。觀共止雙行二皆自在。或先觀後止。或先止後觀。或即止即觀。或即觀即止。悉皆自在。思惟力者。不失正理智常現前故。五云何已下十問。問十善巧。初蘊善巧者。明同世間五蘊而生不著五蘊之果。界善巧者。同十八界及三界法生而不染三界法。處善巧者。三界六道為處。禪定解脫為非處。皆不離其中而無所染。緣起善巧者。不壞世十二緣生。處纏不污。色界欲界無色界善巧者。三界同事而無所著。過去未來現在善巧者。於過去劫在未來劫中。現在劫在過去劫中。三世互參皆自在故。六云何已下十問。問七覺三空。如文可知。七云何已下十問。問六度四無量心。如文可知。八云何已下問佛十力。如文可知。九云何已下十問。問十王守護。此明願行所及而致招敬。十云何已下十問。問云何堪為眾生所依師導。如文可知。十一云何已下十問。問云何於眾生中最勝最妙。如文可知。十二爾時已下至勝妙功德以來有八行半經。明文殊領上一百一十問。及嘆智首善問。十三佛子菩薩在家已下有一百四十大願。答前所問。令十信心菩薩常用其心淨其身口意行。如文具明。十四最下佛子若諸菩薩有三行經。明依教而行獲其勝益。已上以世間有此一百四十種事法。頓翻為一百四十種大願。用成十信內修行之心。雖是有為之心能成十住。已後五位之內。理智大悲之海。已後入位萬行之海。皆由此一百四十大願勝上緣力之所能成故。若初發心菩薩無此之願。所修解脫皆成聲聞獨覺之行。設是菩薩但生淨土。無成佛緣。為此教中發心菩薩。畢竟達此有為成其理智如也。

賢首品第十二

將釋此品約作五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明品之宗趣。四明信心退住。五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為賢首。為依行立菩薩之名依菩薩所說之法及行。立之品名為賢首者。以明信解如來因果普賢五位行門。心行調柔。順和正直深心正念。樂集善根常念利生。名之為賢。創從凡夫頓彰法界諸佛因果理智一時明現。名之為賢首。此依法主解行立名。此賢首者。乃是於佛果海。文殊普賢行之賢首。為信佛因果理智之首圓滿法界解行無始終之首故為賢首品。以佛文殊普賢之果行成信者之初首故。

二釋品來意者。為第二會以來五品經。但明十信菩薩所修行法門及一百四十願等法。此品明十信中所欣修佛果所行行願功德廣大故有此品來也。

三明品之宗趣者。明已生十信心已得福獲益為宗。

四明信心退住者有二義。一三乘。二一乘。一三乘者。如起信論有三種發心。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一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所謂依不定聚眾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故。能自發心。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二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三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為法身。又如論雲若有眾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於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二乘種子。設求大乘者。根則不定。或進或退。大意自己善根微少依他發心者。或以二乘人教令發心者。為解行不實皆有得有證有舍有取。總住退位。又如論雲。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略說方便。有四種。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順法性無住故。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隨順法性離諸過故。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順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菩薩發如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相成道利益眾生。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廣如論說。計其少分得見法身。即是信滿入十住位已上是。三乘發十信滿心入十住初發心住以願力故成佛。二一乘發心者。如此經十信發心。初發心時以初會中如來始成正覺之果。普賢菩薩法界微塵毛孔重重無盡。隨根本智行果而起信心。信他諸佛所得之果。以第二會中普光明殿如來報滿之果及行果而自信。入修行金色等。十色世界即明自覺之理。不動智佛等十智如來。即明是自心所信自心佛智。文殊師利。即明自心智上分別妙慧。與古今三世諸佛同一體用分毫不差。方名為信發心。從此信心已佛名號品。即明所信十方示成正覺佛果之號遍周。四聖諦品。即明三世諸佛所說法門遍眾生界隨界名別。光明覺品。即明如來智慧光明境界遍照法界無有盡極。令發信心者。以觀觀之。令心廣博如佛境故。菩薩問明品。明十信心菩薩十種所行之法是自己所修之行。淨行品一百四十大願。十信心位所發大願成大悲門。具普賢行。此賢首品。明十信心所欣佛果功德無有盡極。明初發十信心誦持此品功德勝過供養十佛剎微塵數佛經於一劫。何況隨其解行而已修治。如此經十住初心才發心時。法爾身遍十方示成正覺。在十住位發心功德品中至位方明。文繁不引。其事所因大意明此經發十信心。但以法界不思議乘一切智乘而發其心。不依佛。不依佛法。不依菩薩不依菩薩法。不依聲聞法獨覺法。不依世間法不依出世間法。而發其心。但無所依發菩提心。但以一切智發菩提心。不如三乘依猗物故發菩提心。不依三祇劫後有佛果故發菩提心。不依現在三世有佛果故發菩提心。以是義故。入此信者。皆無有退故。設習氣未淳熟者。暫時念退信及住位一往不退為正信。自己身心總是法界佛。無自他性故。以十方諸佛無依住智幻住莊嚴門等法界虛空界法性恆遍十方。如影對現色身同自身故。本不二故。體無差別故。十方諸佛智身如影所言如響。如是信解當得成佛。我今信者。亦如是知。如是信解。云何有退。全身全心一切境界。總是法界。一真法身體用理智。住在何所退至何處。若也身心有所依住。放卻依處即有退失。自了身心本無依住本無所得。一切語言分別。如空中響應無作緣。任物成聲本無依住。了如斯法而生信解。即無退轉。有所依法而發心者。放卻所得所依著處即有退轉。是故起信論中。證發心者。多住退位。為有所得可證故。是故乘此不思議乘。一切智無依住乘發菩提心。一往不退。若有退者。只為信心不成故。於佛教法及如來所乘有所得故。有取舍故。未成信故。不入信流。又此經云。設有菩薩經無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具六神通。由未聞此大方廣佛華嚴經。猶名假名菩薩不真菩薩。設復聞時不信不入。具如經說。如此品頌云。一切世界諸群生。少有欲求聲聞乘。求獨覺者轉復少。趣大乘者甚難遇。趣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倍更難。又如下頌云。有以手擎十佛剎。盡於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為難。能信此法倍更難。以過此難信而能。真信決定不退難。又如此經普賢菩薩雲。但聞如來名號及所說法門。聞而不信亦能成金剛智種。作如人食少金剛喻。若以遠因總不退。若以現成佛因。即是未信之人。

五隨文解義者。於此一品經義分為二。一長科當品。二隨文解義。一長科當品者。於此一品中長科為十四段。一爾時文殊師利已下兩行頌。是文殊師利請說發菩提心功德分。二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已下有七百一十四行頌。是賢首菩薩答。末後三行半經。明說頌感諸佛許可。三從初善哉仁者應諦聽已下八行頌。明發心功德廣大難量隨力。少說分。為明菩提心不可以邊際量故。功德還當如是。故四菩薩發意求菩提已下六行頌。明初發心所因分。五深心信解常清淨已下十八行頌。明信三寶增益分。六若常信奉於諸佛已下九十五行頌。明增進修行獲果分。七菩薩勤修大悲行已下一百五十一行頌。明菩薩得果行悲教化眾生及興供自在分。八從有勝三昧名安樂已下有一百六十行頌。明放光明因果分。九如是等比光明門已下二十行頌。明光出處及光差別分。十從有勝三昧能出現已下八十一行頌。明三昧自在分。如此同異無礙自在大方網三昧門入出隱現同時自在者。隨眾生業異所見差別。諸佛得道自在故。隨眾生業自在故。然如來心無作性。智隨影應。無去來性而可取舍。如響應聲。喻如水潛流隨諸卉木各滋生。喻如春陽生草木。喻如水養魚龍。喻如地所生草木。喻如火成食。喻如風發生所益眾生長短壽生。喻以喻思之。以智照之。執系情亡任真之智。本合如是。為執系故。設得一分出世道果。亦不能為大自在故。十一從一切如來咸共說已下有一百五十八行頌。明舉二十喻況說分。十二從第一智慧廣大慧已下有十四行頌。明信佛智慧自欲同智難信分。十三從十剎塵數眾生所已下有四行頌。明信樂誦持得福分。十四時賢首菩薩已下三行半經。明賢首菩薩所說法門威感十方諸佛摩頂許可分。二隨文解義者。文自具明。不煩更釋。幽隱難知者。方可解之。已前總明以果成信竟入真實證。如下昇帝釋天宮說十住法門。是此一會昇須彌山頂品是序分。餘五品經正說分。至明法品末後動地雨華。是流通分。

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此十住位中有六品經。一昇須彌山頂品。二頂上偈讚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發心功德品。六明法品。如是六品共成十住法門。

將釋此品。義分為三。一釋品來意。二以處表法。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來意者。明前於普光明殿人間地上成十信之心已終。此妙峯之頂。明從十信入十住入位之昇進故。此品須來。

二以處表法者。明此山於七重金輪圍山。七重大海之內。出水高八萬四千由旬。縱廣亦爾。四寶所成。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面頗梨。北面瑪瑙。上有四埵。埵有八部天眾。四八三十二。中心名妙高頂。天帝釋在其上居寶宮殿。通為帝釋天。三十三天。總以帝釋為主。釋有四名。一名天帝釋。二名憍尸迦。三名釋提桓因。四名因陀羅。大意名能主。為能為諸天作主故。此妙峯山四寶合成。諸天寶宮殿在上莊嚴故。為妙峯山。此山之外七重金山。及七重大海。廣量金翅鳥兩翼相去三十三千六萬里。此經無文未知何教所說。峻疾能飛一鼓翼萬萬九千里。七日七夜方至其頂。其山在大海之中。形如腰鼓。崒然高聳。非以手足攀攬之所能蹬。為表此十住法門創生如來智慧之家為真佛子。不可以有為生滅尋思觀察及多聞心想攀攬所得故。以將妙峯山用況表之。令後人倣學。山者高勝義故。此像十住住佛所住法身妙智慧海故。是出世高勝義故。妙峯山者。不動義。諸天所居妙樂義莊嚴義。像此位菩薩以方便三昧寂然不動。無思無心不收不攝。任性而定。稱平等理與法身合。忽然妙慧從此定生。無始無明總無所得。住佛妙慧都無所依。得法妙樂智慧莊嚴。出過情見。諸佛所說解脫微妙經典無不解了。為生在如來智慧家故。三界無明一時頓盡。唯有習氣煩惱漸漸以法治之。如下十住品雲。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故。又如初發心功德品雲。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才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嘆。乃至振動一切世界。及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等。如文廣明。不可同於三乘方便教說地前三賢菩薩得折伏現行無明初地見道。為此經法教門依一切諸佛根本不動智而發心故。以乘如來一切智乘而發心故。於此十住位中能與如來同智慧故。不同三乘但將三空觀且折伏現行。於此經中發心之者。從佛不動智而發菩提心。設有餘習還以無依住智治之。還是本智。不伏不斷為本寂用自在故。無體可斷故。無可伏故。設修三昧任性淨故。亦無取攝亦不伏捺故。任自淨故。設行分別任性智慧隨事用為。亦無取舍故。如是任法調治習氣使稱理智。令慣習增明。如佛願行而隨事世間。成長大悲不出不沒故。以心境一真無出沒故。是故經中以阿脩羅王等表之。處大海而不出不沒等喻。

問曰。何故不昇四天王宮。而超至帝釋。

答曰。為四天在妙峯山半傍住。非是可表昇法頂至相盡處現智慧莊嚴住不退故。善財童子。於妙峯山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同此位故。准例可知。以超情塵之跡。以山表之。非要蹬山也。以入如來智慧。於眾中堪為主導故。非要帝釋也。

三隨文釋義中。義分為三。一長科一品。二明如來身行遍周等印。如下文經云。十方一切諸佛世界中悉亦如是。明十方一切妙峯山總見如來昇妙峯山頂。三隨文釋義。一長科一品者。於此品中長科為十段。一從爾時已下三行經。明佛神力普現十方。二爾時已下一行半經。明佛不離菩提樹下而昇帝釋天宮。三時天帝已下可七行經。明帝釋遙見佛來嚴殿敷座。四曲躬合掌已下兩行經。明帝釋請佛入殿。五爾時世尊已下三句經。是如來受請入殿。六十方一切世界已下三句經。是結十方普會同此。七爾時帝釋已下可一行半經。明佛神力樂音自息。八即自憶念已下四句。明帝釋自念過去善根說頌嘆佛來此。九如此世界中已下兩行半經。都結此處以偈嘆佛。十方同然。十爾時已下可兩行經。明如來處座而坐其殿廣博寬容。並結十方同此。三隨文釋義者。云不離菩提樹者。明菩提體無去來遠近處所可離可到故。又如來智身無表裡體遍周故。又法界非大小毫剎相容故。又心境無二相無中邊方所故。又諸法無自性一多恆圓滿故。帝釋遙見佛來者有二義。一事。二表法。一事者。為如來於無去來性示去來之相故言遙見。二表法者。明帝釋示同未悟不見如來智身遍周與心一體故言遙見佛來。故又信解為遙見自心入位為佛來。帝釋即以神力莊嚴此殿者。亦有二義。一事。二表法。其事可知。二表法者。自加行也。安置普光明師子之座者。亦有二義。一約位置座。二約帝釋自德根堪。一約位置座者。約此十住位中法位也。為十住中得一切諸佛智慧光明之藏。於一切法自在無畏故。置此座故。如十行位中。於夜摩宮中化作寶蓮華師子之座。此約行位在一切生死具大悲行。萬行以理智體得無染故。以是義故。以蓮華為座體。在此十住位中。以得一切諸佛智慧光明普照萬法故。安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此十住中安置其座。十千層級十行中化作百萬層級師子之座。為十住位中初始入位。明須彌之上猶連地居。明心有所得從信創會見法之執。以此義故。師子座須有安置。又方便三昧是安置故。約十住位中理智妙慧功成。即十行位中以妙用而化其座。又約行從空而立。還約位在夜摩空居之天。雲座十千層級。又百萬層級。及帝釋天宮夜摩天宮。總明隨位昇進行相。若也正入法智慧流。不出毫塵。遍諸剎海其座。乃至十迴向十地高下嚴飾各各隨位不同。准例知之。其座上莊嚴皆十千者。明萬行報得故。如十千金網者。約能以教行之網漉眾生之果報故。十千種帳者。明養育義。以於一切處為佛為天為大力士之神擁護養育眾生行之果報所得故。十千種蓋者。是大悲義。以大悲心覆養一切眾生之果報所得故。十千繒綺者。以一行中行無盡差別行一言音中具差別教。皆明白可觀之果也。十千珠瓔者。明萬行普周莊嚴智境化利眾生無休息之果所得故。一一塵中皆有無盡普賢身者是也。十千衣服者。是於一切生死海柔和善忍覆育含生之果故。十千天子者。明能行萬行之人。十千梵王者。明於行中智慧自在故。十千光明照曜者。明智慧照曜能破自他迷闇長夜令大明故。已上皆是舉此位之果德。用成莊嚴。令發心入位菩薩識果行因無疑惑故。從曲躬已下。明帝釋於如來致敬。請佛入宮。明行謙行也。如來受請。明從信入住。如文可知。最下明帝釋得宿念力於過去佛所種善根。說頌嘆佛者。明以三昧力自見身心體性同古今佛智慧善根故。已下十佛是當位之功用今古也。於說頌中有二十行頌。兩行一頌。初兩行頌嘆迦葉佛。具雲迦葉波。此雲飲光。此是其姓。亦以身光殊特能飲諸天子及日月等光皆悉不現故。次兩行嘆拘那牟尼佛。正雲迦那牟尼。言拘那者。此雲金也。牟尼者佛也。以金色為號。次兩行嘆迦羅鳩馱。具雲迦羅鳩村馱佛。此雲所應斷已斷。次兩行嘆毘舍浮佛。此雲遍一切自在。次兩行嘆尸棄佛。正雲式棄那。此雲持髻。或曰有發。次兩行嘆毘婆尸佛。此雲淨觀。或曰勝觀。或曰種種觀。次兩行嘆弗沙佛。正雲勁沙。此雲增盛。次兩行嘆提舍佛。正雲底沙。此雲說法度人。次兩行嘆波頭摩華佛。正雲缽特忙。此雲赤蓮華也。次兩行嘆然燈如來。前之三佛是此今賢劫中佛。後之七佛是前劫之中佛。以明創入十住之門古今法則相。會明古佛今佛法不異故。入此位者。會同不別故。言吉祥者。嘆此山頂是福善之處故。明昇進者。以三昧力身心不動如山王。總會古今諸佛同智慧故。第九如此世界中忉利天已下有四行經。於中義分為四。一舉此世界嘆佛功德。二總舉十方同然。三爾時已下明如來入殿昇座而坐。四明其殿忽然廣博普容諸天住處。此明約如來無自他之德合然令大眾得見。以明令大眾入位同。此已上釋昇須彌頂品竟。大約以明以三昧力正入定時身心蕩然稱法界性無表裡光明朗徹是忽然廣博義。亦是普光明藏師子之座義。智慧現前是佛來義。一一如是會理修行。不可但逐名也。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將釋此品約作四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都會此十住六品經意。四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以法慧等十箇菩薩。各以自當位隨位進修之法。還自以偈讚之。令信終菩薩倣之悟入故。此品名為偈讚品。明古今諸佛同會此智殿悲宮。俱會古今之佛。自身是未來之佛。與古佛道合故。

二釋品來意者。明前已創昇須彌帝釋以偈嘆佛。此品明十住位當位菩薩將當位法門以偈讚之。令信心者得入位故。故有此品須來。初嘆過去佛。次嘆今現在佛。未來佛者。即入此位者是也。是故經中不雲未來。十佛是過去佛。盧舍那是現在佛。修行始入位者。是未來佛。

三都會此十住六品經意者。一昇須彌頂品。明信終昇進。二須彌頂上偈讚品。明偈讚當位之法勸修昇進之理。三十住品。明當位所行之行。四梵行品。明總十住之中所持無相之性戒。五發心功德品。明於十住之中發心所得功德之量。六明法品。即明當位之法昇進向十行之因。此六品明當位之修行因果及向十行之因。

四隨文釋義中複分為二。一長科一品經意。二隨文釋義。一長科一品經意者。義分為十一段。一從爾時佛神力故已下有十九行半經。明佛以神力令眾來集分。二從法慧菩薩承威說頌已下。有十行頌。是明法慧菩薩嘆佛放光集眾分。三爾時已下。明一切慧承威說。十行頌。明嘆無相法為真實。四爾時已下。明勝慧菩薩說十行頌。嘆凡夫迷五蘊之真性。由人說之方了。五爾時功德慧說十行頌。明妄取諸法真實之相。六爾時精進慧說十行頌。嘆諸法自體無見妄見迷真。七爾時善慧菩薩說十行頌。嘆無眾生可盡法非有無二見。八爾時智慧菩薩說十行頌。嘆言說不能及真。九爾時真實慧菩薩說十行頌。嘆諸法無合散性。十爾時無上慧說十行頌。嘆佛所得法體無分別不屬名數。十一爾時堅慧說十行頌。嘆佛大悲出興利益。已上十菩薩各說十行頌。和會入位法令身心諸計皆無所依。離於偏執住佛所住。又從初菩薩來集分中。十九行半經複分為七段。一從爾時佛神力故五行半經明菩薩來集。二所從來土已下三行半經。明菩薩世界之名。三各於佛所淨修梵行已下三行經。明本所事佛。四是諸菩薩至佛所已下兩行經。明菩薩來已化座而坐。五如此世界中已下兩行經。明結十方世界菩薩同然。六爾時世尊已下兩行半經。佛足指端放光普照一切處帝釋宮殿。十信足輪下放光。此十住中足指端放光。明位勝進。十行足趺。十迴向膝上。十地眉間毫中放光。此表法位昇進故。還是第一會中現相品所放眉間之光。以果成信。入位之光。足指光者。明入此住位身心智慧宮殿。表入聖之初故是指端放光也。七爾時已下一行經。明法慧菩薩說頌嘆佛。餘義隨文可知。約科文之意即悉其意。如初菩薩來集共世界名並本所事佛。總都會配當行及法門因果。始可得見其意況。從法慧菩薩。是此位中所修行之人。約所得如來智慧立名。世界名因陀羅華。是所修之法。殊特月佛是初發心住位中約法所修之果。雲因陀羅者。此雲能主也。華者是開敷感果義為。此十住中初發心菩薩。即能十方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故。世界名能主。以能示現主導一切眾生故。以其行華能開敷自他智慧果故。經云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同名法慧菩薩俱者。明智慧解行了悟遍知是境界故。以達自心一切總爾故。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此明唯應度者。自迷解故。智慧遍故。雲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來者。明迷雲國土之外解雲來。但以迷無明闇障廣多。以比之世界塵數。悟之解行廣多故亦比之。如世界之塵智慧與無明相似。但只隔迷悟故。是故此經下文雲有三千大千世界量等經卷內小眾生身中。是其義也。佛號殊特月者。殊者勝也。特者奇也。月者清涼也。明入此位菩薩此生住如來智慧家時無始無明煩惱炎熱惡道熾然一時頓滅。唯有如來智慧朗然清涼如月故。明此位菩薩創始入真以能破煩惱惑熱處立自己佛果之名。以次十行十迴向隨位進昇。菩薩名。佛世界名。各各隨位差別。十行中佛果名號下名悉同名之為眼為知。根利眾生處立名。十迴向中佛果名號上名悉同名之為妙。為於生死中利眾生之妙用自在故。至位方明。又云十方諸來法慧等十菩薩眾各於佛所淨修梵行者。明各於自心法身智慧能淨煩惱清涼如月處。名為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梵者淨也。以明此位菩薩妙慧現前諸行體自淨故。為法性智慧任法運為體無生滅故。明以體無生滅處以標自心佛果故。是故有發心之士。應當如是以方便無作無思任性之定而自顯發自心無性佛智慧門。即能於煩惱無所染污。便即名之殊特月佛。隨所來方各化作毘盧遮那藏師子之座者。此法慧菩薩是東方之位。明入位之首破闇之初。如日初出東方能破闇故。以智慧明能破自他無始長夜之迷闇故。是故佛果名之殊特月佛。以初發心已為天人師。以是世界名能主華。其化所作之座名毘盧遮那藏師子之座者。是佛果座也。明毘盧者光也。遮那者遍也。明遍坐無始一切無明煩惱以化作一切大智慧光明藏。遍照一切心境。化成法界自在解脫之門。師子者。得無畏也。已上總依主釋。結跏趺坐者。會妄想而為真智慧故。故為結跏趺坐。此十住位中。十箇菩薩。同於善財童子。於妙峯山頂上。初入信之後。入十住之初。德雲比丘下至慈行童女法門。相似文殊師利菩薩。以明初發信心。以此經中圓會教行使令後學者令易解故。但說其教不著能行之人難解了故。以是義故。初會舉佛果神天。示入法而勸修。以明一一皆同佛知見。第二會勸生信解以不動智佛。以成信門。次說入位進修之教。則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法門。法界品末舉善財童子。是能行五位行者。以教行具彰令易解故。若不如是。雖見教法在行由迷。是故於此一部之經因果理智教行人士一一具彰也。令修道者倣學不謬故。此十住入真見道之初心。與後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為正覺之果故。如人百歲。以初生為長故。人生十子以初生為長。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六

 

上篇:新華嚴經論

下篇: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卷大意略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悲咒註音版

1)南na 無mo 喝he 囉la 怛dan 那na 哆duo 囉la 夜ye...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金剛三昧經論

金剛三昧經論卷上 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此經略開四門分別...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序 此疏自智者演說。章安記錄。古來...

仁王般若經疏

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 吉藏法師撰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

注大乘入楞伽經

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併序(〔宋、時〕) 東都沙門(寶臣...

佛說月燈三昧經

佛說月燈三昧經 宋沙門釋先公譯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

【註音版】太子和休經

太子和休經...

大乘義章

大乘義章卷第一(草書惑人傷失之甚傳者必真慎勿草書)...

佛說鹿母經

佛說鹿母經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佛言:「昔者,有鹿...

佛說受新歲經

佛說受新歲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入楞伽經

入楞伽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請佛品第一...

【註音版】莊嚴菩提心經

莊嚴菩提心經...

法界圖記叢髓錄

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一 一乘法界圖。合詩一印。五十...

省庵法師語錄

省庵法師語錄 清 彭際清重訂 省庵法師遺書敘 省庵法師...

【佛教詞典】香燈

謂焚香與燃燈。釋惠洪之詩:「一室香燈夢寢餘。」謝枋...

【佛教詞典】八戒受日長短

子題:善行可愛果 隨機羯磨·諸戒受法篇:「論雲,若受...

古代高僧淨土感應事蹟

淨土宗對佛教其它宗派影響很深,一直受到歷代高僧的推...

聖嚴法師《調整職場EQ的好方法》

現代很流行講EQ,身為宗教師,我並不太懂什麼叫做EQ...

清代高僧省庵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我們一直講淨土宗的祖師,已經講...

本煥長老長壽秘訣:心胸開朗,粗茶淡飯

出身新洲農村貧寒之家,年輕時吃過很多苦的本煥大師,...

鑒真大師東渡的故事

相隔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人民,素來互相尊重,友好相處...

禮拜觀音菩薩,可以得到不思議加持力

明朝時有僧人如幻,他有個朋友懂得易理。跟如幻說,你...

不斷憶念你的清淨本性

在整個修學當中,我們透過佛法的修學,開始內觀,開始...

煲湯不放肉,也能很好喝

中國人喜歡喝湯,尤其是廣東人,老火靚湯是必不可少的...

秋季多吃6種素食抗感冒

蛋白質 蛋白質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關鍵物質,抗體的本質...

三世因果遲速有報

前面講因果的錯綜複雜關係,其中有一點讓一些人難以相...

樓上磨刀

人往上爬、水往下流。誰不願往上爬呢?沒有衣食住的時...

以自我為中心,很難跟彌陀感應道交

禪觀是把心帶回家;那麼淨土的人,是從家裡面再重新出...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深圳弘法寺)

佛說阿彌陀經(深圳弘法寺)

【視頻】《大乘大集十輪經》自誠法師唱誦

《大乘大集十輪經》自誠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