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
長者李通玄撰
一爾時一切寶莊嚴殿已下至悉過諸天供養之上有八行經。明如來受請入殿以佛自己善根依果出勝諸天無比對分。此明加行會勝位德如佛故。二時兜率天宮中已下至而說頌言有五行半經。明諸天妓樂熾然不息諸天歡喜說頌分。此明入法悅樂故。
第九有二十行頌。明稱嘆往昔如來來入此殿分。雲吉祥者。眾善所集名吉。眾福所加名祥。雲金色殿者。殿有金色光明。亦名法身無垢。雲蓮華殿者。殿有眾色蓮華莊嚴。亦表法無染。是蓮華義。山王殿者。明積德如山王。非殿有山。如經云。寶者。貴德為寶。非關寶王。餘義可知。所以須嘆往昔如來者有三義。一兜率天王念昔自分善根力合古。二明古今諸佛道跡普周。三明如來道跡依古不異非天魔梵所改今為眾生生信入故。此十佛亦以加行隨行成名。
第十兩行經。明兜率天王嘆佛並結十方同此。
第十一品末有十三行半經。約分為二段。一爾時世尊已下至為眾說法有六行半經。明如來處座為眾說法分。二不可說諸菩薩眾已下有七行經。明十方菩薩來集處座殿內莊嚴妙好勝諸天一切十方兜率天悉同此雲集莊嚴分。座體前已釋訖。師子座上結跏趺坐者有二義。一世間威儀。二會此十迴向中理事交徹。如來座體。以法界緣起不思議智無所依住大慈大悲以為座體。以無依住智性自遍周與虛空等。不去不來而對現色。身與眾生數等。任根差別。隨應調伏而化度之。而無所造作。如經云法身清淨妙用自在者是也。與三世佛同一境界住一切智者。以智體無內外中邊。諸佛同住境界亦爾。與一切佛同入一性者。為無性之性無出入也。諸佛同此也。佛眼明瞭者。覺一切法非有無。而能以智遍知一切諸法也。有大威德普游法界未甞休息者。以無作無依之理智破一切執著。皆悉消亡名之為威力。以智無表裡性遍如虛空應感現形而無來。去名之為。游無俗不真名為法界。一念三世古今情盡教化眾生無始無終。名未甞休息。明時不遷也。具大神通者。大智無依無形性無生滅名之為神。智無不達名之為通。隨有可化悉能遍往者。明智無去來中邊表裡。十方眾生應感皆見。皆悉不同名為遍往。以一切諸佛無礙莊嚴而嚴其身者此無礙莊嚴有二義。一四無礙智莊嚴。二佛依報正報二福莊嚴。一切相好及隨好。是以如來身是正報。國土蓮華藏世界是依報。智自善業而嚴自身及境為智。法爾自具無邊功德。如九十七種大人之相。是只為無明所覆。以慈悲喜捨饒益眾生。報得依果者。即隨好光明功德是。如佛大人相有十華藏世界微塵數隨好無限。如經且約舉一種隨好功德名圓滿王。所有利益具在經說。又如無依住智體無自他內外所執。所有依報正報莊嚴身及國土。一切境界互相含入。猶如百千明鏡影像互相。容入重重無盡。重重無盡。身土眾境互入無盡。猶如帝釋所居寶網。諸天眷屬寶內重重眾像相入身境無礙。身出剎土。剎土出身雲。俱現佛事。一種自在諸法總然。於智境界不說有情無情之法。經云善知其時為眾說法者。了根生熟如應化度。
問曰。何為諸佛知眾生心時與非時。
答曰。以如來心與一切眾生心本不異故。是一心一智慧故。以此知時與非時。諸佛了悟而與眾生共之。眾生迷惑自謂為隔。一切諸佛以一切眾生心智慧而成正覺。一切眾生迷諸佛智慧而作眾生。及至成佛時還成眾生迷理之佛。所說法門還解眾生心裡迷佛眾生。以此不異故知眾生心。經云不可說諸菩薩各從他方種種國土而共來集者。約萬行差別名為他方。以法隨根應物調伏名種種國土。不出如來大圓明智。名為而共來集。眾會清淨者。無情識也。法身無二者。與佛同一體性等無性也。無所依止者無得無證也。而能自在起佛身行者。無作之智同佛用也。坐此座已者。會此十迴向法界本也。殿出殊好者以智所感也。出過諸天者。以智報感非有情為也。解雲。菩薩所報相約行所生。論主頌曰。
菩薩以忍為垂鬘 慚愧恆為衣服飾
戒品塗香及末香 慈悲普覆為其蓋
正心不動禪定幢 智慧幡破諸邪見
方便常住生死海 饒益眾生為妓樂
總持演暢妙法音 聞者解脫為歌樂
已上如文可知。此段有不可說他方菩薩眾。此一段諸天住兜率宮。菩薩眾總有一百五十箇百萬億眾。若他方所來菩薩有不可說。諸天莊嚴高座及宮殿色類。有一百八十種差別。一類有百萬億。如來及菩薩自福莊嚴無有限數。此會所將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萬行。但為長養初發心住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慣習自在故。時亦不改。法亦不異。智亦不遷。猶如竹[竺-二+韋]依舊而成。初生與終無有麁細。亦如小兒長初生而為大無異大也。此直以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為養道之方便佛果在於初發心。又十住中一住具十住之功用故。及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總十住中總具足故。猶如神龍馬王所生。其神駒生在其地。與父遲速相似。唯力用未如其母。如初發心菩薩。以乘如來一切智乘。初生佛家。與佛同智。唯神通道力未如。以待大悲萬行長養故。雖長養功終法不異也。時不遷也。終不出初發心時力用功畢。如龍女不出剎那際三生成佛。是如善財一生得佛果亦爾。一生義者得無生也。今且約立無生有十。一諸蘊自體無生。二諸見自體無生。三空無生。四性無生。五時劫不遷無生。六涅槃生死無生。七說法音聲寂默無生。八智慧分別無生。九神通力性自週遍無生。十不出剎那際對現三世盡古今劫一切眾生前身無生。有此十種無生義故。是名一生當得菩提。是此經意。以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法方便用資初發心佛果。絕前後之情所望故。以資糧與佛果同時互為體用相資故。故號為覺行互嚴。此經以果資行令行無著。以行資果大用得辦。如三乘以意生身菩薩未說乘佛一切智乘者。推佛果在十一地後三祇之劫終也。即地前三賢為資糧。十地為見道。佛果在十一地後三祇之劫也。如此教與三乘中五位行相。一倍顛倒行相不同。後當更明。
兜率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四
將釋此品。三門如前。
第一釋品名目者。明以金剛幢等十菩薩各從異佛剎來。處兜率天宮至如來所。各化作妙寶藏師子之座已。各以十迴向法門因果而偈讚之。故名偈讚品。異佛剎者。從十行中來入十迴向。
第二釋品來意者。此品為欲成十迴向中因果法門故。此品須來也。
第三隨文解釋中。義分為二。第一長科經意。第二隨文釋義。
一長科經意者。於此一品大意前後總作十一段長科。一從爾時佛神力故已下至而說頌言有五十二行經。明金剛幢等十菩薩眾十方來集彰因示果不二分。二如來不出世已下有十行頌。明佛以實示權分三。爾時堅固幢菩薩已下有十行頌。明嘆佛身性相無比要常親近供養無疲大願成滿方能履佛所行道分。四爾時勇勐幢菩薩已下有十行頌。明佛及法要以淨心淨行方了見佛有為不堪分。五光明幢菩薩已下有十行頌。明一佛身而生多佛身如幻而生起分。六爾時智幢菩薩已下有十行頌。明佛智無依無作不造不內不外而能現形普遍分。七爾時寶幢菩薩已下有十行頌。明如來所有應現非情所為任智無功眾生自業應見分。此段約自修行之行智現相應故。非時分智立時分者是情故。多時少時俱是情故。八爾時精進幢菩薩已下有十行頌。明佛身非內外十方佛同等無有內外身對眾生業現分。九爾時離垢幢菩薩已下有十行頌。明如來以無心無思無依之智性無表裡對現十方隨根普應分。十爾時星宿幢菩薩已下有十行頌。明如來無心意識可名為佛眾生以有心意識及住寂滅心者總不能見佛分。十一爾時法幢菩薩已下有十行頌。明寧受眾苦不捨如來分。已上各說一法共成十迴向心。或但說有眾生著有。或但說無眾生著無。如經星宿幢菩薩頌云。眾生有分別。是佛是世界。了達法性者。無佛無世界。如下文法幢頌云。寧可恆具受。一切世間苦。終不遠如來。不覩自在力。此二頌皆相成就有無恐墮邊見。餘例知。如觀十方何意為觀眾意之同別。亦觀十方世界諸佛法同不二。
二隨文釋義中從第一初五十二行經義分為十段。一爾時佛神力故已下至來詣佛所。是諸眾來集分。二其名曰已下至法幢菩薩。舉所來十菩薩名號分。三所從來國已下至妙香世界。是諸菩薩所從來國土分。四各於佛所淨修梵行已下至觀察幢佛。舉本所事佛之號分。五其諸菩薩已下至無量功德有八行經。明諸來菩薩化座而坐放光顯德饒益分。六所謂已下至猶若虛空有七行經。明諸來菩薩見無依止清淨法身智慧遍游十方事佛自在無礙分。七如此世界已下至無有差別。明都結十方同此來集分。八爾時世尊已下至神變之相。明如來放光所在普照十方彼此大眾皆相見分。九如是菩薩已下至皆來集會有十六行經。明諸來菩薩往因同佛善根至法究竟自在分。十在於佛所因光所見已下至頌有兩行經。明都結十方同此世界菩薩集會分。
二隨文釋義者。於此五十行經。約立十門。一明十方菩薩所來之法。二釋菩薩名下之義。三釋十世界之所表。四釋十佛名號之因果。五釋十菩薩來至佛所所化之座體。六釋菩薩身光之因。七明菩薩所得何法而能自在化滿十方。八釋如來放光處所表法。九明諸來菩薩眾海從誰發心。十明隨位進修因果。
一明菩薩所來法者。經云一一各與萬佛剎微塵為數者。明進昇之法智之知見勝前位故。十住雲百。十行雲千。十向雲萬。俱從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來詣佛所者。明迷法雲外世界智達名來詣佛所。雲萬佛剎微塵者。是迷悟之數也。
二釋菩薩名下之義者。其名曰金剛幢菩薩者。菩薩前已釋訖。金剛幢者。明堅固不動義。前十行位菩薩名林。表行覆蔭廣多義故。此位菩薩以幢為稱者。明大悲之行處生死大海能摧破一切眾生煩惱自智無傾動故。十行明以行自卑和怨義。十迴向明大智堅強隨悲破怨自在義。此約檀度行堅固幢菩薩者。此大悲為戒體故。勇勐幢菩薩者。此約大悲為忍。是勇勐義。光明幢菩薩者。此約大悲為精進之體。長處生死之夜。以智發明故。智幢菩薩者。此位大智於生死之中恆明常破闇故。以為定體。寶幢菩薩者。明以大悲大智慧善施教網。名為寶幢。明教可貴故。非世寶也。精進幢菩薩者。此位是第七方便行。善能知根同事處俗不迷同塵不污。是精進幢義故。無垢幢菩薩者。是此第八願波羅蜜自無生死。以智隨願利生故。常無垢也。星宿幢菩薩者。此力波羅蜜法王位成差別智。明善知眾根猶如星宿大小皆明。法幢菩薩者。此位是智波羅蜜。善安立諸法無能摧破者。是法幢義故。此已上是能行行之人。
三釋世界名者。所從來國謂妙寶世界。明以妙法普施含生是可貴義。世界名妙樂者。明大悲為戒處生死利眾生令得大樂。妙銀世界者。明以法身理智以成忍體猶如白銀柔軟明淨。妙金世界者。明精進利俗無有勞倦不虧真理黃中致福悉皆金色也。妙摩尼世界者。明法性白淨用而無垢自在。以為定體故。妙金剛世界者。明無性妙慧能破虛妄不自壞故。妙波頭摩世界者。是赤蓮華也。明此以大悲方能同色香而無染故。妙優缽羅華世界者。青蓮華色也。明第八以智隨悲之行清潔不污。以青蓮華色處泥不污。以用表之也。妙旃檀世界者。以此法師位成說法香也。妙香世界者。明此位大智大悲隨位功德終。以無依無作之微妙智。而滿十方無來去智。法音隨遍無有形故。但云妙香不雲形類。表勝前有跡故。此十世界已上名是此十迴向位行中之法故。言妙香世界者。是隨生死教化眾生理智妙用也。世間以土地山河為世界。智人以智德妙用為世界。
四釋十佛名號因果者。經云各於佛所淨修梵行者。明隨位進修加行佛果。即如下十箇佛是。所謂無盡幢佛者。明此十向大悲之位所施無盡。以成佛果之號。其施如下迴向品自明。風幢佛者。明巽為風為白淨為言說為赤為日為明為白淨即如風無形色而香臭悉吹皆令淨故。又巽為雞知時而鳴故。像此知根而垂教也。上值天門開眾善也。巽為已盛陽之始也。定是非之時也。時齋戒法則之時故。巽為言說為口為面門談眾善也。能治辛丑。丑為小男。以眾言說化童蒙也。以此言之。風幢佛是。此戒波羅蜜之風化果號也。解脫幢佛者。忍位中果也。忍力已成無不解脫也。是西方兌為卑下義。威儀幢佛。此主北方佛果。共信位中北方威儀智佛同號。此主北方師範位也。以威儀庠序以接童蒙故。以約行為果號。明相幢佛。此與十信位東北方明相智佛同號故。明約坎為所治。丑為信心。寅為契理。始明借方表法也。主丑為山。山為不動。不動即淨。淨能發明。明禪之始也。入定之始正慧開敷。以十向之位不離十信所信之法。於彼法上以為安立。此明十向之定體。能發大悲利俗之明慧故。如常幢佛。與十信中第六究竟智佛亦相似。總約隨位昇進波羅蜜上。立佛果號之名。總不離十信所信果。一如善財至彌勒佛果還指善財見文殊者是也。明文殊是啟蒙信果之位。發行進修不離舊跡。今文殊菩薩住清涼山。是此閻浮一境之東北。主艮位。表啟蒙發明之首故。故為童子菩薩。以實言之。本是十方諸佛無性理之妙慧。成佛莫不由之。此門即一切眾生盡有。迷理自惑而不見。若悟理者現行分別是也。以定照之方明故。艮為止也。自餘准例。隨名會位知之。
五釋諸菩薩來所化之座體者。經云。化作妙寶藏師子之座。以法寶利生教行網故。以寶網彌覆座上。十信位中座體約果成名。以寶蓮華藏為體。十住位中約得如來智慧大悲而成體。即以毘盧遮那藏為體。即師子座號毘盧遮那藏。十行位中以淨行離垢師子座。即以蓮華藏為體。十迴向位明大悲處生死設教行普該萬法不拘一法故。座體直以寶為名。不限色類。以教行遍周而漉眾生故。座有寶網彌覆其上。
六釋菩薩身光者。明此位菩薩以大悲行處世利物任智慧而照眾生即淨光恆照。
七明菩薩得何法而自在者。經云。見無依止清淨法身。以智身現無量故。是明見法無依止性。一切無明便為妙用智慧。即能通化無方。
八釋如來放光處所表法者。明十信足下輪中放光以信為初。如十住足指端。明入聖位之初。十行足趺。明依聖性法身起行。十迴向即於膝上放光者。明表法光明以膝者人之坐起迴旋卷舒自在之所由也。明此迴向位法門是。迴俗處真解脫無染之大智。以悲願利生。處生死而恆涅槃。處涅槃與生死無礙自在。以放光處表之。十地眉間表中道果光也。
九明諸菩薩從誰發心者。皆於自心無始分別。無明為發心之始。達此無始無明為大圓鏡智故。即與十方毘盧遮那如來同善根故。若離此智。無成佛期。無見佛日。是故經云。如是菩薩皆與毘盧遮那往昔同善根故。明達自無明。成大智體。諸佛共此智也。
十明隨位進修因果者。明金剛幢菩薩是所修行之人。妙寶世界是所修之行。無盡幢佛是所行之果。餘九例知倣此。已下有十段頌。一頌十行。一行一頌。所頌之法是此當位十迴向位中。都調治綱紀之門。如文自具。更加文釋。文煩義沉表法難知。方可約釋。餘如文自具書。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
將釋此品三門如前。
一釋品名目者。此品何故名為十迴向。答曰。以十住初生諸佛智慧家。雖有第七方便波羅蜜成大悲行。然為創始應真修理智出世心多行悲行劣故。於初發心住。於妙峯山頂見比丘。名為德雲。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雖知以後次第十善知識。以十波羅蜜互相參入。和融諸行早已具足。然當隨本位行門勝劣全異。此明同中別令昇進故。如十行位中為行之首。即以三眼國比丘名善見。即以林中經行。用表其十行。以智眼慧眼法眼。觀根利生化令出世故。以比丘所表為十行。廣大覆蔭眾多以林所表。如此十迴向位中。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劣。以將十住初心所得諸佛之智慧。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門。處俗利生故名迴向。迴真入俗利生故名迴向。是故此位表法善知識。即以鬻香長者名號青蓮華表之。明此十迴向法門如合和香法。以將諸眾香合為一丸。互相資益以成遍熏。十迴向者。亦復如是。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之香。和合大慈大悲諸波羅蜜四攝四無量涅槃生死諸塵勞門。共成一箇法界之真香。皆從大願為首。是故此位名為迴向。長者名青蓮華者。表此位行不染垢淨生死涅槃也。又長者明處俗流。智長於世人名之為長者。青蓮華者。明諸色華之中此華色香第一。以表五位行門。此十迴向法門第一。何以然者。為此十迴向法門以大願力會融悲智。生死涅槃成一法界之真自在法故。能資前位佛果。使具普賢行門圓滿故。亦成後位十地十一地行門。使慣習自在故。明前後十住十行十地十一地總是此十迴向位中理智大願大智。大悲所圓融故。故以此十迴向位通前徹後總通收故表青蓮華。眾華之中色香最為殊勝出過餘華也。又以表兜率天宮。於諸三界此天殊勝。何以故。為世間三世諸佛皆在此天長菩提心滿化世間故。向上化樂天他化天樂放逸故。又向上色界無色界是樂淨心多故。已下夜摩忉利是著樂之處天非知足故。四天王天四面而居非正位故。是故此天處欲界之天上下處中故。又此天要修三福德人之共生處故。何者為三。一修施。二持戒。三修定。自餘諸天不修三福令均平故。皆偏多也。修戒施二福。是故餘天。或多放逸。或多樂淨。是故上生經云。樂欲長菩提心者。來生此天。是故此天說此十迴向門。於此表法勝故。又向下忉利夜摩向上他化化樂。此天於此五天處中故。故說十迴向。和會智悲均平令處中故。故於此天說十迴向故。故將此處表所說法門。又將鬻香長者號青蓮華。所表法位以此之義可解。是故名十迴向。以表十波羅蜜行參和一多同別之門故。為十種迴向以表無盡故。以大願風吹智慈雲令普雨故。
二釋品來意者。大意如前所述可知。
三隨文釋義者。義分為二。一長科經意。二隨文釋義。
一長科經意者。從爾時已下。至第三十三卷末。總作十五段長科。第一從品初爾時已下。至去來現在一切諸佛迴向。有三十三行經。是十方諸佛如金剛幢菩薩令說十迴向分。第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至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有九行半經。是正舉十迴向之名目分。自此已下。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已下。至第三十三卷內。至皆得清淨到於彼岸。總有十卷經。明正說十迴向隨十波羅蜜進修行門分。已上十箇迴向。一箇是一箇波羅蜜行。都共為十段科。第十三佛神力故已下。至一切世界兜率天宮悉亦如是。有十六行經。是動地興供分。第十四爾時復以佛神力已下。至亦復如是。有十行經。明同號菩薩來集作證分。第十五爾時已下。有六行半經。明金剛幢菩薩說頌分。
從初第一段諸佛加金剛幢分中。複分為四段。一爾時金剛幢菩薩已下。至演說諸菩薩十迴向。有十八行半經。明金剛幢菩薩入定諸佛與同號加持分。二佛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已下。至無障礙法光故。有四行半經。明諸佛勸說十迴向法門分。三爾時已下。至善根力故。有六行經。明諸佛與金剛幢十種法力加持分。四爾時已下。至去來現在一切諸佛迴向。有四行經。明諸佛以手摩頂令金剛幢菩薩出定說法分。
二隨文釋義者。約立十門。一釋入三昧因緣。二釋三昧之名。三明諸來佛剎遠近。四明諸佛之數。五明諸佛同號所緣。六明佛來現前稱讚。七明諸佛共加入定。八明諸佛摩頂因緣。九明出定告眾嘆法。十明正說十迴向。
一釋入三昧因緣者。為欲令後學菩薩知軌則故。為知三昧方便現智令明淨故。為知三昧之力能令說法智慧簡擇自在分明故。三世諸佛法則合如是故。故須入定。
二釋三昧之名者。何故名為智光三昧。為以成就大悲之門非大智而不顯。如十住中顯佛智慧與自心同合。即以方便三昧無作無思。如淨水澄明日月萬像自然現徹。如十行之內三昧。即名號善思惟。則明 理隨事法差別名善思惟。如此十迴向所入三昧名智光者。明以智行悲明處俗無染。以此智光照俗無俗不真。是以鬻香長者青蓮華表之。用明處俗無染。十住十行比丘以為標首。以明出俗之功。一依善財知識表之。是故此位圓悲智之自在故。故三昧名為智光。
三明諸來佛剎遠近者。明隨位勝進智慧增廣。十行雲萬佛剎微塵。此位雲十萬佛剎微塵。表勝進過前。
四明諸佛之數者。經云。十方各十萬佛剎微塵數。明進修智業廣大與十方如來智體功用合故。
五明諸佛同號所緣者。何故十方諸佛。與入定菩薩同號為金剛幢。而現其前者。有二義。一如前所釋進修智會。二以佛名號及如來身而現入定菩薩前。明處位不惑斷自他之疑故。成法印故又智既合同。身亦無二故。
六明諸佛來現稱讚金剛幢者。明以言加令入定者。印法不惑。亦令當學之徒斷餘疑惑故。又身智既同。說法亦等故。
七明諸佛共加入定者。所云共加者。有二義。一自智所會合佛德故。二諸佛隨智與力二緣會故。名之為加。又為自雖不疑斷他惑故。諸佛與加成法則故。又說佛加持有六。一同名號加。與同名故。二現身加。而現其前故。三言讚加。以言讚歎故。四毘盧遮那往昔願力加。五與十種法加。如文自明。六以十方諸佛手摩其頂加。
八明諸佛手摩其頂因緣者。何故手摩其頂。明右手作用之便。明諸佛以右手引接令出定說法。又自作用與諸佛作用相及故。又諸佛許可到法際故。以當位有自位際法也。
九明出定告眾嘆法者。經文自具。
十明正說十種迴向者。如經下文。此釋初段三十三行竟。
第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至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有九行半經。正舉十迴向之名目分。至後隨當位分中方釋。
第三正說十迴向隨十波羅蜜進修分中。從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迴向已下。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於此段中有二義。一科其當段經意。二隨文解釋。此十箇迴向中。長科有一百八十段經文。
一科其當段經意者。於此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段中。長科為十段。一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已下。至如是等無量善根可有五行經。明修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成就初迴向分。二修善根時已下。至皆令得一切智。有十四行半經。明起大願念度眾生分。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三十三行半經。明親疎善惡平等分。四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至住佛所住。有二十行經。明以諸佛法而為勝緣。深植自善根願與眾生分。五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至令得解脫。有三十八行經。明菩薩入於惡道。代諸眾生受苦令諸眾生得樂分。六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已下。至使到彼岸。有七行經。明菩薩以自善根令諸眾生得十種究竟樂分。七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至無量善根。有五行經。明菩薩隨宜救護眾生。得出生死供養諸佛親近善友分。八佛子已下。至令一切眾生斷疑故。有十一行半經。明菩薩大願眾生雖多不假多聖。唯我一人獨能度盡分。九佛子已下。至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有三十一行經。明菩薩如日普照。不求恩報不著眾生法迴向分。十爾時已下。至說頌。有六行半經。明金剛幢菩薩觀眾說頌分。
二隨文解釋者。何故名為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釋此名目有二義。一明隨位修行次第之法。二方明本位名號。一明隨位修行次第之法者。如十住中。於初發心住求一切智。此菩薩所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所謂處非處等十種如來智力而發於心。生於佛家為佛真子。如十行之中。行歡喜行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無有悔悋。行菩薩行以為所緣。如此十迴向中。初迴向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者。即以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以為所緣。即以十住十行所得大智法身無著淨行。起廣大願行處於生死。以六波羅蜜以為行首。慈悲喜捨以為處生死利物之緣。是故即名為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即以慈悲喜捨為救護。以六波羅蜜出世間法為離眾生相故。為六度行門是出世行故。是故如是安立次第。總在十住初發心位。一時總具。只為紙素竹帛名言次第。遂生分段。非是法有前後義故。如十住位中善財童子表法之中海門國觀大海。具有阿脩羅等十王供養等是迴向義。然教門次第昇進不可不存。若不如斯。使後學之流行沉淪而不進。二明本位之名者。又以大智法身。以為離體。十波羅蜜四無量心。以為處生死救護眾生所緣。是故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心以智體無依所救護者。無住眾生無相正為救護而無作者故。故眾生自真無出沒故。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成此初迴向法門具足五緣。一具自了法身本自清淨解脫緣。二得大智慧解脫緣。三具大願力奉事諸佛利眾生緣。四十波羅蜜具足勝行緣。五慈悲喜捨不捨一切眾生緣。具此五法方能成就此初迴向。云何行檀波羅蜜淨戒波羅蜜。以能捨惡法戒體自淨故。云何修忍波羅蜜。施戒已成。當修忍力時。為施體能捨故。與戒體淨因忍體。須加行修學。為忍防他凌辱。非由己自捨故。故須加行學忍。云何起精進波羅蜜。以忍體是自息其忿恨。非是忻修利物之行故。須起利物之行。是此位精進義。云何起精進波羅蜜。入禪波羅蜜。以精進勤利物之行。恐多散動相應故。須入禪波羅蜜。云何住般若波羅蜜。以禪能發生淨慧故。云何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為六波羅蜜是出世心多故。加以慈悲喜舍利眾生法均調諸行故。此已上六度四無量心。使令均平智悲得所成。此初迴向門此迴向法門。從十信十住十行總具有之。至此本位方令齊等。若以解行門中有此差降。若以理智門中總無前後。始終之法已下當位。有十度調治之法。如下文中具明。不煩更釋。但如文以行行之。云何但以六波羅蜜。為利生行。為明大悲門中但令眾生出世間故。然後方令入生死中。已下頌中。有五十六行頌。頌此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此一段中。明菩薩所行之行。調均得所。兩行一頌如文自具。得意以行行之。此之一段。以檀波羅蜜為主。九波羅蜜為伴。以善財鬻香長者號青蓮華表行行之人。以名下義思之可解。於中所行法則鬻香者賣香人也。能辦諸香和合諸香。賣鬻與人。用表此位之行。前已釋竟。
第二不壞迴向。以戒波羅蜜為體。餘九 伴。善財以舡師號婆施羅。為表行行之人。此雲自在。住樓閣城門外海岸上。住修大悲幢行法門。明此迴向位中以大悲為戒體。視一切生死之海。令得一切大智之海。居生死海而得自在。故名自在。廣說如經文。又表戒體如海性淨不宿死尸。明法身本淨不宿煩惱染污死尸也。廣義如文。經云。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不壞迴向者。於此一段經文義分為二段。一長科此一段經意。二隨文解說。
第一長科此一段經意者。自佛子已下。至說頌已來。總科為六段。
一佛子已下。至無量無數行境界故。有十三行半經。明菩薩得信不壞分。二佛子已下。至大願悉使滿足。有十一行經。明菩薩住持教化眾生分。三菩薩如是已下。至阿僧祇衣敷布其地。有三十三行經。明舉依果報莊嚴分。四佛子已下。至最上信解心迴向。有二十一行半經。明菩薩以如上依果所有莊嚴供養諸佛皆為度脫眾生分。五佛子已下。至第二不壞迴向。有二十四行經。明菩薩能隨生死度脫眾生。同諸事業求一切智。白淨等法恆不捨分。六菩薩摩訶薩已下。至說頌。有七行經。明菩薩得於諸佛妙法斷疑。如聞自達能隨想力。入一切剎普照眾生分。已下頌有五十行。兩行一頌。皆頌當位之中迴向所行之行。如文自具。不煩更釋。如文行之。
第二隨文解說者。云何為不壞迴向。雖隨生死海而不壞法身。雖隨分別而不壞無作。雖隨諸見而不壞法眼。雖隨諸行而不壞菩提心。雖教化成就眾生皆至佛果。不壞身心無依住門。雖隨一切眾生知根同事。而不壞戒體恆自白淨。是故名為不壞迴向。又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無成壞體。如是阿僧祇寶者。是本行中。以法利生依報果也。阿僧祇華者。是以行能利自他。開敷眾善之依果。阿僧祇鬘者。是忍所報也。阿僧祇衣者。從慚愧生也。阿僧祇蓋者。大慈悲所生也。阿僧祇幡者。迴向心所生也。阿僧祇幢者。是隨行不退力所生也。阿僧祇莊嚴具者。諸助道法所生也。阿僧祇給侍者。從謙敬離慢所生也。阿僧祇塗飾地者。從戒品生也。阿僧祇塗香者。以戒遍諸法生。阿僧祇末香者。以往昔散華香報所生。大約以行知果。如影隨形。一一相似准物類。以義解之可解。亦以昔曾以如是物供養佛法僧獲得如斯果故。餘准此知之。
此迴向體。如經云。如實法印印諸業門。得法無生住佛所住。觀無生性印諸境界。諸佛護念發心迴向。與諸法性相應迴向。入無作法成就所作方便迴向。此是不壞迴向之大體也。智不壞。生死不壞。大願不壞。大悲不壞。皆如實故。如十住位。以離染大悲為戒體。即以海門國海雲比丘為所表。十行位中。即以工巧算術以為戒體。即以釋天童子於河渚中算印法。以為所表。為明行為河流而歸海故。十迴向中。以處俗大悲為戒體。即以海舡師自在為所表。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
上篇:新華嚴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