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九

長者李通玄撰

此已下仍釋法雲地。二佛子已下。一段三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如實知十種化法。經云。以如是上上覺慧如實知眾生業化者。明一切眾生以自煩惱所造業。自化其形及所居境土。一一自成自形。及所居境土所有受用。除業更無餘物。能與因慳因貪因嗔因愛因憎多者先受。皆一一眾生乘諸業化皆如實知。煩惱化者。乘何煩惱合墮何道。因果相稱皆悉知之。諸見化者。由五見及六十二見。緣名色便生執取。化生種種諸煩惱身。世界化者。由自心諸業化生種種諸世界形。復於所化世界上復更取之化生諸業。法界化者。皆從自體清淨智。而化生諸境界等。聲聞化者。隨無漏定起正念力起十八變化等。緣覺亦然。總明二乘。正解脫力。隨意念力。變化通用。菩薩化者。隨諸波羅蜜力。大悲願力。自己解脫知見。隨如念力。得意生身力。而變化種種身種種行。如來化者。從無化大智普應群物恆自遍故。分別無分別化者。以未悟者分別無分別法。令一切眾生而開解故。又正分別時無分別化故。已下總結。已上知一切化竟。三又如實知已下。一段兩行半經。知十種持法。明此位菩薩常能憶持此十無量法。憶持一一不亂失故。佛持知佛所持一切法故。法持知法次第故。僧持知諸念散性體無離隔故。業持知眾生業同異故。煩惱持識煩惱相故。時持知無始及三世劫時同異總別不遷故。已下例知。已上知諸持竟。四又如實知如來十微細智。此一段有四行半經。明如來於一無依無住無作智任運遍知盡一切法故。修行。命終。受生。出家。現神通力。成正覺。轉法輪。住壽命。般涅槃。教法住。如是十事不作念而恆遍知。不移時而極三世事故。已上知微細智竟。五又入如來秘密處可有四行經。入如來十無盡秘密處所謂身秘密處。於身塵毛孔中現無量土無量身。無量示現成佛。無量示現涅槃。如是十事一時同異自在。十方咸然。總是如來普光明智。猶如圓鏡等虛空界一時普應任物所為皆能對現無所造作。已上知秘密處竟。六又知諸佛所入劫智。有七行經。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已下。如經文自具。如是長短多少劫相入法者。理智無故。為眾生根延促。即劫延促。如來以智方便一時頓現諸業境界。於一同之智各自現。見自業時分同異。不同破迷情定時劫長短之執。若無情計智等。一時無延促相。無劫歲月日時分限。已上知劫相入竟。七又知如來諸所入智。有六行半經。明此位菩薩知如來十三種入智。所謂入毛道智者。入不定性眾生。起方便智。令得正信智。入微塵智者。入微細眾生道中。與之同生引生智慧。令得人天住佛善根。入國土身正覺智者。於佛身中及毛孔之內。示現成佛入般涅槃智故。入眾生行正覺智者。方便行四攝行覺悟眾生是也。入眾生心正覺智者。以眾生心與如來心同一體性。以此如來知一切眾生。而隨業接之故入隨順一切處正覺智者。一切六道遍生其中隨根覺悟故。入示現遍行智者。一切眾生行及九十五種外道盡同事智故。入示現逆行智者。示作惡魔惱惑行者。或行於非道。無不利生。如示作阿闍世王殺害父母等事令信得業道除。入示現思議不思議世間了知不了知行智者。或令世間令知是不思議聖行。或令世間不能了知是凡聖。餘可准知。如經自具。已上知如來諸所入智竟。八佛子已下。一段總結此位菩薩總能。入一切諸佛廣大無量智。

第六佛子已下。有七行半經。得十大不思議不可說解脫門。此一段中都舉四法。一先舉十種不思議解脫。二總舉百千阿僧祇解脫。三併舉所得三昧之數。四併舉無量百千神通。皆如文自具。

第七段中。有四十五行半經。明此位菩薩於一念中能領受十方一切佛法明分。中複分為八段。一佛子已下。至不能持有八行半經。明此地菩薩堪持一切諸佛大法明大法照。餘二乘及九地菩薩而不堪持。併舉娑伽羅龍降雨喻分。二佛子已下。至名為法雲地。可有六行半經。明舉大海能受諸大龍王所雨喻。併舉此位菩薩堪受一切諸法明一念之間皆能一時演說分。三有兩行經。解脫月問此位菩薩一念間能受能持幾如來法明分。四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已下。可有一行半經。明此位菩薩所受幾許說諸法以算數難量分。五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說已下。至乃至譬喻亦不能及。有十一行半經。是第一譬喻廣大不可及此位菩薩所領幾如來法明廣多喻分。六如一佛所已下。至名為法雲地。可有四行經。明此位菩薩所受諸佛法雨倍過前喻分。七此地菩薩已下。至名為法雲地。有七行經。明此位菩薩以自願力慈悲廣大饒益分。八佛子此菩薩已下。至名為法雲地。有四行半經。明此地菩薩能於十方世界從兜率天宮下生倍過前微塵喻分。如此初段中雲。大法明者。十方世界出世法無不總知總解盡故。大法照者。明能以智日所照十方一切眾生及業常如目前一切眾生若好若惡無有不見。大法雨者。明能隨十方一切眾生根一時等雨法雨故。一切諸有如是廣大佛事。此位菩薩能安能受。如娑伽羅龍王所雨大海喻。娑伽羅者。因所雨大海得名。能雨大海。此龍所雨唯海能受。如十方諸佛法雨。唯此位菩薩一念能受。已下如文自具。

第八一段有三十五行經。明此法雲地菩薩隨心念力廣大微細自他相入一多大小互參神通德用自在皆隨自心念所成故。如一切眾生作用境界。皆是自心報業所成。人天地獄畜生餓鬼善惡等報果。一依心造。如此十地菩薩以無作法身大智之力。隨所心念。莫不十方一時自在。皆悉知見為以普光明智為體。為智體無依稱性。遍周法界與虛空量等。周滿十方世界。以無性智大用隨念。以不忘失智隨念皆成。以具總別智總別成壞同異俱作。以廣狹大小自在智化通無礙。以與一切眾生同體智。能變一切眾生境界。純為淨土之剎。以自他無二智。一身而作多身。多身而作一身。以法身無大小離量之智。能以毛孔廣容佛剎。以等虛空無邊無方之智。而一念現生滿十方。而無來去。以如響智。而能響應對現等眾生應形。以具足圓滿福德智。而恆居妙剎。常與一切眾生同居。若非聖所加持力。而眾生不見如是十地菩薩智力神通。雖言性等虛空。然虛空廣大無用。如是十地之智。智滿虛空。智無體性。無造作者。一如虛空。然隨念力周滿虛空。依果重重通化無盡。如隨意摩尼珠雖性無能所造作。而與一切眾意境同色。餘如文自具。

第九一段有十八行半經。明此大眾聞十地菩薩神通生疑時。金剛藏菩薩入體性三昧。現菩薩神通為眾除疑分。於此段約有十事。一大眾懷疑。二解脫月為請。三金剛藏入定。四定所現境界。五大眾皆自見身在金剛藏身內。六現菩提樹殊特高顯。七樹下有佛坐師子座號一切智通王。八大眾見佛。九金剛藏菩薩罷其神通。十大眾還自見身各在本處得未曾有。如一切佛國土體性三昧者。即是無作法性身也。菩提樹。約以法性身行報得故。樹下佛號一切智通王者。即法性中無作之大智。自在故名王。此三法一切眾生體常如是。只為不自加行顯發故。餘如文自具。

第十有二十七行經。明此位菩薩智慧神通下地不如不可比如來神力智慧分。於此段中約有十法。一解脫月問三昧之名。二金剛藏菩薩正答三昧之號。三又問三昧之境界。四金剛藏正答。五正說法雲地得三昧之總相。六明法雲地菩薩三業神通下地不如。七明略說法雲地境界廣說無量百千劫難量。八解脫月問佛神力如何。九金剛藏舉一塊土況四天下土多少難比。金剛藏正說十地道力猶故難宣況如來神力可說。十舉喻約明其中意趣。如文自具。

第十一段中有三十五行半經。明此地菩薩不異如來身語意業。不舍菩薩諸三昧力。於無數劫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分。中約有二十法門。一不異如來身語意業。二不舍菩薩諸三昧力。三於無數劫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四一切諸佛神力所加智慧增勝。五於法界中所有問難善能解釋。六喻真金以摩尼寶鈿廁其間成天寶冠。七自在天王服戴餘天不如。八正說此地菩薩下地不如。九如摩醯首羅天能令眾生心得清涼喻。明此地菩薩能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智。十二乘及九地菩薩皆不能及。十一此地菩薩諸佛世尊更為演說十種智門。十二明此地菩薩所行智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十三明且略說此地大綱廣說難盡。十四舉此地菩薩受職作摩醯首羅天王。十五明此位菩薩於四攝法善能廣行。十六不離念佛法一切種一切智智。十七自念堪為一切眾生所依。十八自更勤修。十九一念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二十若加以殊勝願力倍過前數。文義如經自具。如摩醯首羅者。此雲大自在。是色界上極。於大千界得大自在。神通道力智無過者。

第十二段中有四十二行半經。明舉阿耨達池十大山王喻十地次第。智慧方便分。此一段總有十二段經。如經自節。不煩更科。文初舉阿耨達池。喻菩薩從十住初心。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法充滿眾生。無有窮盡。復更增長。乃至入於一切智海。明從初發心住生在如來智慧大願水中。以四攝行成就眾生。滿一切智海。不離初時智慧大願水體成漸廣多。又舉大地有十山王。喻明從如來智地起十種進修。不離智地體漸高勝故。如五位五重十法。不離如來普光明一切智地。起五重十十進修。如是五重五位十十進修。總是一時一際一念。無前後三世之勝進。以如來智為體故。還如阿耨達池中水流成大海。如閻浮提地而出十大山王不離地體。以定慧照之可見。初發心便成佛者。此為可表。倣此知之。以此說十信心於普光明殿中此殿約普光明智報生。明果中說因修滿不離此智故。十山王者。雪山王喻初地。如經文義自具。以次准知。以次香山王以次鞞陀梨山王者。鞞者此雲種種。陀梨者。此雲持。此山能持種種眾寶華果故。喻三地。如經文義自具。如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者。如何如禪定。但云稱體三昧。以明識相不行為日未出為昧字。為識想冥昧。正智方現三雲正。以十一月至正月三陽生故。以三為正。三陽生方智明。以智為正故。以五蘊不生世情頓止。名之為昧。從此能現正智。名之三昧。又一止為正字。三摩缽底者。明五蘊昧能現正慧故。雲三摩缽底。是正慧故。為五蘊昧正智慧現名為解脫禪定。都雲大體三昧。別舉其行。神仙山王表四地。文義如經。乾陀羅山者。乾者此雲雙也。陀羅此雲持。明此山夜叉及大神共持。此山明五地得出世間及世間二智慧神通諸明總能博達持故。馬耳山王表六地位。如經自具。尼民陀羅山王。名曰持邊山。表遠行地而能持一切眾生諸邊見行故。乃至三界六道總能持故。斫迦羅山。此雲輪圍圍大千界。明八地無功行自滿故。計都末底山者。計都雲幢。末底雲慧。明善慧地。須彌盧山。處閻浮四洲內。處大海中。明十地法雲中道之智滿總攝一切諸三昧故。佛子已下一行半經。都結十地差別因一切智中差別得名。明根本智從初發心住乃至十地及佛地無二由智差別得名故。已上十二段。一一如經文中。其所表地意次第經自明說。

第十三段中有十四行經。明舉大海有十種德喻十種地昇進次第。於中義意分為兩段。一先舉海之十德。二託海之十德表法。舉十地之智慧差別進修。其中文義。如文具足。各各十法具足。不煩科文。

第十四段有二十行半經。舉摩尼珠有十種性出過眾寶喻十種地過眾聖分中。於此段約分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如眾生心充滿其願有六行經。明舉摩尼珠有十種性分。二佛子已下至能為眾生廣作佛事有七行半經。明正舉十地之加行次第分。如第六地善知十二因緣法。善知生老病死因緣根末體相一如。第六地中所說。以善巧。觀生死緣生至底喻鑽。第七地由以種種方便智為縷。能隨生死不受諸垢。第八地萬行任用遍諸眾生界。智恆無體不動如幢。自餘如文自具。三佛子已下至不可得聞有兩行經。嘆此地難聞。四解脫月已下可有一行經。是解脫月問聞此法得幾所福分。五以次可有一行半經。金剛藏菩薩答言如一切智所集之福德明所聞法者如佛福德。六何以故已下有三行半經明。如聞此法得福廣大生疑分。如一切智。是佛所得根本智。若聞法者其福德如佛。何為以明因聞此法方有信解故。為初聞是一切智之首故。以初信因之福與果同體明非因不果故。如非果不苗非苗不果故。為明信心信果成因故。即如說十信位於如來普光明法界大智殿中說十箇智佛以不動智佛為首以為信心。以不動智佛及十箇智佛是自心之智果故。畢竟成滿不移此智。餘義如文自具。意如種子種果成其生因。其根本智喻種子。差別智是加行。喻苗上之果。以此二智各具無邊功德。

第十五段有二十二行半經。明說此十地法門所感大地六種十八相動。於此段中複分為三。一爾時佛神力故已下至一切世界悉亦如是有八行經。明法威動地天雨供養分。二爾時復以佛神力故已下至悉亦如是而往作證有九行經。明十方同名金剛藏菩薩咸來作證分。三爾時金剛藏已下可有六行經。明觀眾生及所緣法欲說頌分。雲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而來此會者。明以本體十地之法廣大甚多以十億剎塵為遠近及多數之量。會此一切創初入十地菩薩。因果本末法智無疑。明將本十地果法會同創入此十地菩薩智無二故會前九地之劣。入十地之廣大智故。以陳遠近法之多少故。亦明金剛藏所說之法。與十方諸佛同會不二故。世界外者。即下地位也。來此會者。即昇進入此十地智也。嘆善哉者。明所說法契當不異也。同名者。明法藏智同故。世界各各差別者。明差別智差別行故。悉名金剛德者。明差別智及行不離金剛德故。佛號金剛幢者。明金剛智能破一切妄業自無體可動故。餘義如文自具。如一切智根本智又智是差別智從一切智中用故以重言。

第十六段有八十三行頌。明都嘆從初地發心已來通此十地。一時次第十地悉皆重頌。文義如經自具。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如來壽量品菩薩住處品。

十定品第二十七

此品佛自說十定之名。普賢說十定之用。以明佛根本智是體普賢差別智是用故。明一切施為不離根本智之大定體故。以是義故。還於根本智普光明殿中。說寂用之門。

將釋此十定品。約作五門分別。第一釋會來意。第二釋欲說此會重敘摩竭提國初成佛之所由。第三明何因緣故在此普光明殿中說此十一品經。第四明次第釋十一品之大意。第五明依品釋文。

第一釋會來意者。以從此普光明大智殿中起信。以不動智為昇進修行。至十地十一地道滿行周。至於佛果。不離本智。是故此會須來明不移因也。為時不移。智不移。行不移。因果一體故。還如善財見慈氏。慈氏還令卻見文殊。及入普賢身是也。

第二釋欲說此會重敘摩竭提國初成佛之所由者。經云。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三昧者。明從初成佛及四十年中所轉法輪並從大下降。總不出一剎那時。不移不遷故。恐後眾生失其根本意妄生遷移故。須重敘明始末無時可遷故。此明三世諸佛一切眾生總同一箇不遷之體。從初信進修行。經過五位。總不移初時歲月日時及佛根本智法故。

第三明何因緣故在此普光明殿中說此十一品經者。釋曰。為明初會菩提場始成正覺。是佛舉自始成之果勸修。第二會普光明殿。明是如來大智自果所居之報宅。說十箇智佛。以不動智佛為首。以為信進修行之門。令初發菩提心者從此普光明大智宅起信進修行畢竟不離如來本智本行本時還成本佛。萬事依舊故。於此十地。後在於本信心處。說此十一品經。用明因果依本時日歲月。總依本故。故於此處說十一品。此十一品經。總明成佛之際所有境界故。即是明能發菩提心者。自成佛故。無異初會中毘盧遮那佛故。依樣倣修。一如本故。為約智無時。十方一切古今諸佛。總與如今始發心者。一時成佛故。以智照之可見。情識聞之即迷。是故表依本。如是故還於本處說佛果始終之門。故以表法界體中始末同際說也。此乃約實論之。不順凡情之教說多劫也。

第四明次第釋十一品之大意者。一明十定品。是古今一切諸佛寂用遍周無時之大體也。二明十通品。是古今諸佛普光明智利生自在及業報之神通遍周。三十忍品。是十方古今諸佛自體無作法身一切法無生隨行之忍門。四阿僧祇品。五隨好光明功德品。是明佛果所迷二愚之法。以此二品經是如來自說。六如來壽量品。是一切諸佛隨眾生根性長短所現不同之壽而自報命與虛空之齊年。七菩薩住處品。是佛果攝眾生之分界。明菩薩行門常不斷故。八佛不思議品。明一切古今諸佛智德難思。非情識之測度。九如來十身相海品。明佛報身依正二果難量。十普賢行品明十方一切古今諸佛共所行自利利他之行周故。十一如來出現品。明五位修行者。昇進位滿自佛出興。出世入纏二行圓滿。文殊是主出纏智慧。普賢是主入俗行周。於此品中二行圓滿故。令二人自相問答說此出現之門。已上十一品經。大意如是。一一隨文別釋。更當重明大綱。總明十一地以後佛果位中所行法則。亦是一切菩薩一切眾生。總不離此之體。而無遷易此時分故。明時不遷也。

第五明依品釋文者。將釋此十定一品。約作五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釋品名目。三何故此處三會重重。四釋此一處三度重敘初成正覺在摩竭提國。

五隨文釋義。

一釋品來意者。明此十一地已說進修行行及智用差別已滿此佛果普光明智位。明法界自體寂用重重無礙。又明昇進因果修行始終。明時法不遷故。此品須來。又明一多純雜同別自在故。此品須來。又明十地菩薩自知未具普賢行不見普賢身故。此品須來。如此品自具明也。

二釋品名目者。明此品如來自說十種定名。故因說法而立其名。此定乃是古今一切諸佛常恆之法。令諸五位菩薩皆同得之。一切眾生亦同此體。普賢說用。明佛是體普賢是用。

三何故此處三會重重者。明信心及定體並離世間品普賢常行。此等三事總是如來普光明智一體因果。並普賢菩薩佛果後恆行。總是普光明一箇智用。始終因果時日歲月。總無時體。以此三會重重總一時有也。非是如世情所見去已更來故。如是三會重重一時一會。有此三種之法事故。或以三世遠近劫。作九世相入重重不礙故。為不離普光明之智。無始無終無不印故。無終不徹故。三世劫海總一時故。五位因果亦不出此之定體也。

四釋此一處三度重敘初成正覺在摩竭提國者。明此一部經有五重因果。其五者何。一如佛初成道在菩提樹下示成正覺所集神天等眾。是一重佛因果也。二於普光明殿中說佛自成因果。令諸後學信進修行。即出毫中之光及眾是也。三說此十定品等十一品經。明諸菩薩信進修行經過信住行迴向十地十一地等六位。自行滿周。所成之佛果。此十一品經是。四離世間品。是一切諸佛皆成佛果。恆以自己果行常行利生。亦名為利世間品。不可作遠離之離。此品名目恐將誤矣。譯經之士。或可妄詳佛意。於中取意亦有義通。如此四段經文品。初皆云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者。明說一部之經以菩提智無前後際一時說故。非如情量見有前後。古人云重會三會普光明殿者。意非然也。非但不移剎那際說此一部之經。亦乃從兜率天降神。入涅槃。亦如之也。乃至三世無盡劫佛亦一時。不出此一剎那際。齊成佛故。一切眾生於本無時之內。妄生多劫延促之相。覺已元無故。今此段經文意。明菩提智上無延促時日往來之相故。總雲在摩竭提國始成正覺。以智照之可見。凡情思之即迷。乃至昇天諸會皆云不離菩提樹下普光明殿而昇忉利夜摩天等故。以菩提根本智體性自遍周無表裡中間長短延促大小去來等見故。五法界品。是一切諸佛之所共果。凡聖共同不離法界大智慧無限德用圓滿之果。一切諸佛以此法界大智慧而成正覺。亦名普光明大智慧殿故。以此五段經。總明一真無礙大智無終始之無限經卷量等十方一切境界於一剎那際誦持悉遍。亦名普眼經也。意明說此一部經及出世涅槃不出此一剎那際法界之果。此法界品是菩提智境究竟之果也。此乃都該一部也。

五隨文釋義者。約分二義。一長科經意。二隨文釋義一。長科經意者。於此品中長科為十一段。第一爾時世尊已下至所謂無相有六行經。明當十一品經之序分。

第二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已下。至同修菩薩諸善根行。有三十六行半經。明列菩薩大眾分。第三爾時普眼已下。至三昧自在解脫。有十六行半經。明普眼菩薩白佛問普賢道德諸菩薩修幾三昧神通變化而德自在及如來教令請普賢菩薩演說三昧自在分。第四爾時會中諸菩薩眾已下。至神通自在使其然耳。有八行半經。明諸菩薩眾聞普賢菩薩名得不可思議無量三昧分。第五爾時普眼已下。至是故汝等不能見耳。有十一行經。明諸菩薩入三昧力欲見普賢遍求不見如來為說普賢志德甚深汝等不能得見分。何故不見普賢。為明十地菩薩得出世智慈增上所有三昧皆出世智慈。以是不見普賢。是十一地行門常在世間。出世心亡寂用自在。以出世三昧不相應故。以是不見。第六爾時普眼菩薩聞如來說普賢菩薩已下。至求請得見普賢大士。有三十二行經。明菩薩大眾三稱普賢菩薩名慇勤求請欲得見普賢菩薩分。第七爾時已下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十九行半經。是普賢菩薩為眾現身份。何故得見普賢菩薩。為存想念是以見之。以迴體從用故。是普賢身也。以明想念皆為佛用故。普見一切眾生亦佛用也。第八爾時普眼菩薩已下。至嘆不可盡功德。有九行半經。明普眼菩薩以十種住法嘆普賢菩薩十種廣大所住之法分。第九爾時如來告普賢菩薩已下至咸皆樂聞。有四十五行經。明令普賢菩薩演說十種三昧分。第十爾時已下有十段經。正說十種三昧作用之功分。第十一爾時普眼菩薩白普賢菩薩已下一段。直至第四十三卷末。明普眼菩薩問普賢菩薩如是菩薩何故不名佛不名十力分。一長科第一段中。六行經明此十一品之序分。

從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者。此云不害國。亦名聰慧。為依此國人聰慧故。以人得名。又云摩者云不竭。提雲至。為此國將謀兵勇隣國敵不至。以主將立名。又云摩者大也。竭提體也。此國最大為五印土之大體故。以此國是閻浮提之處中。以是如來示成正覺。明處中道義故。又明大悲無害義故。又表大悲普利不偏化故。皆如初會中說阿蘭若法。如初會已釋。始成正覺者。明於兜率天下降神受生說法入涅槃。總不離始成正覺一剎那際三昧之時故。此經四品之內。皆共同有此言。明普光明大智體無時分。明其殿體是智報境。以智成名。以境智無二。所居之殿體皆含三世多劫不屬時收。無古今去來之體。所有眾生自業現量三世之事。皆現其中。不屬遷變移時之相。如來所現一切眾生三世無限業報及心所緣。以此普光明智恆現在前。十方世界纖毫之事。無不知見。為普光明大智與一切眾生及等虛空無限境界同一體性故。能一切無不知也。以智淨無障故。又剎那際諸佛三昧者。明三世古今同一時故。一剎那者。會無三世生滅時也。此剎那之時為教化眾生設法。會古今之名言以智實論。猶無此體故。以無此剎那之時。能含三世古今一切劫時。總同一故。以六相門觀之可見。諸佛三昧者。明一切如來久已情塵見亡。恆無智俱。以一切智自在神通力現如來身清淨無礙無所依止者。以一切智是根本智無功用也。自在神通者。明根本智恆無體性。而能普現隨根之身。設一切法。而無失時。名為神通力也。亦名現如來清淨之身。一時總釋。總明從根本智隨一切眾生。起無礙廣大用故無所依止者。明根本智無體性故。為根本智無體性故。方能圓照十方。成大力用故。無有攀緣者。明以智境寂用。非是虛妄攀緣故。住奢摩他最極寂靜者。明根本智寂用自在。境智俱真萬用俱寂。起唯法起寂唯法寂。十方萬法無事不真故云最極寂靜。奢摩他者。此雲定也。明此定是佛根本智無作大體應。根本用之寂用故。是諸佛根本智體用大自在定故。明此會總是諸佛果中根本智中作用也。具大威德者。明佛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悉自在。若有見聞如來。皆念敬發心悉歸伏故。餘如文自具。隨宜出興不失於時者。宜堪見聞應時不失故。恆住一相所謂無相。此已上六行經。明嘆佛成道智德竟。已下列眾如下更明。第二段中有三十六行半經。明列眾分。於此分中約分三段。一從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已下。至住於菩薩無住解脫有五行經。明嘆諸菩薩志德分。二其名曰已下至無邊慧菩薩有九行經。有三十箇菩薩同名為慧明。三空禪定解脫門中所生智慧同名為慧分。此已上明三空解脫禪定中。一解脫門中。具生十種慧。三空中有三十種慧知見差別。三空者。無相無願無作空也。如是三空門任運發生。此三十種慧。以表無盡故。今三十箇菩薩同名為慧者是。三念莊嚴菩薩已下至同修菩薩諸善根。有二十二行半經。有七十箇菩薩。各各隨行別名列眾分。已上七十箇菩薩。明前三空解脫已終以七覺行華常處生死。善能覺悟一切眾生故。此明十地道終常入生死方便行周。今欲成普賢行門故。故以十佛剎微塵為數量者。明一一菩薩皆具如是十遍周行是故前嘆德中無不皆入灌頂之位。即十地位也。又云獲諸菩薩普見三昧者。明以其十地智眼普見眾生根欲差別故。大悲安隱一切眾生者。以自十地道滿不離方便。三空七覺方便行華引接含識。是入普賢行故。於此品以三昧力三求推覓不見普賢者。明三昧雖有慈悲是出世心多。以此不見。十一地之位普賢入俗利生之門。三求推覓方見普賢者。明從十地昇進入普賢行果之位。成普賢寂用自在門故。是故下文以如意摩尼珠王能隨所求及與物同色不失自珠之德。明常以如來自果一切智王。不壞菩薩種種方便之行。隨諸眾生種種樂欲。皆隨引之使令得樂。又明雖成八地已後乃至十地十一地及佛位。而常不壞七地以前三空七覺諸方便行故。是故列眾之內以菩薩名數表之。使易解故。都舉十佛剎塵為數量者。明一一菩薩總具如是行遍周故。是故淨名經云。雖成正覺轉於法輪。不舍菩薩之道。是菩薩行。此十定列眾之位。總是已成十地出世智悲之眾。不舍七地已前諸助道門。以利眾生故。亦是一切菩薩從初發心不離此定體。信進修行至於果滿不遷時故。此品之初。以敘如來初成正覺之意。明說此四十品經及出生滅度時日總不遷始終一際故。法本如是故。非是如來神通使然。約智境實論。不隨妄情所說多劫。以智照之可見。所列前後五位之法及眾。各以隨位菩薩一時頓彰。明智法界無始末也。總以此十定為體。此品初一段敘分及列眾嘆德。略舉大意和會始終。於中文義隨行隨法立菩薩名。約此法行之名。如前略舉十佛剎塵所表。以實而論。無有盡極。但以根本智為佛自果。餘差別智中一切法總是菩薩行故。故以十佛剎塵為數量。

第三段中有十六行半經。普眼白佛問普賢道分中。約分四段。一爾時普眼已下至願垂哀許有三行經。明普眼菩薩起問普賢菩薩道德所行法門分。二佛言普眼已下至令汝心喜有一行經。明佛許問分。三普眼言已下至無有休息有四行半經。明正問普賢及大眾三昧行門多少分。四佛言善哉已下至說其三昧自在解脫可有八行經。明如來嘆普眼所問及示普賢所在並嘆普賢之行及勸普眼令請普賢說十三昧分。餘如文自具。

第四段有八行半經。明諸菩薩聞普賢名獲得無量三昧分中約有十法。一大眾得聞普賢菩薩名便獲無量三昧。二大眾得三昧已現前見無數諸佛。三大眾得如來十力同如來性。四大眾獲福。五大眾神通具足。六大眾尊重普賢渴仰欲見。七大眾悉皆週遍觀察。八大眾竟不覩見普賢身座。九推佛威所持。十推普賢自力然也。大意明十信已後十地已前。以普賢行成法身及根本智。得出世中差別智已。成十一地中。以法身根本智純成處生死中無限大用。普賢門與一切眾生妄念齊等故。同想用隨彼解脫故。以是如來令想念普賢。經云。諸菩薩得如來力者。即十力也。同如來性者。即法性身也。大意明從十地十一地昇進佛果位至此方終。尊重普賢竭仰欲見者。明昇進普賢行故。將十地智成普賢差別智。直至出現品始齊故。如彼品自有所表。如善財見彌勒菩薩。同一生之佛果。卻令見文殊。憶念文殊便聞普賢名。及入無量三昧。自見其身入普賢身。是其樣式。一同此普光明殿中說十信心。令至佛果不移因位。及具佛果後普賢行位滿。離世間品是佛果後普賢行。雲週遍觀察不見普賢及所坐之座者。明從初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自已乘普賢行昇進多求如來解脫悲智出世間心。兼修以成佛自在無作道圓滿。已自見遍周故。如十地佛果後普賢行及所有三昧。純是善入世間。無求出世佛果故。以將兼修悲智出世佛果三昧。三求不見。純是大悲無有自利之行。即不相見故。以十地佛果已前行普賢行。有自利利他之心。以求出世間解脫故。以十一地行普賢之行。不求自己解脫。純是利生之行故。以十地已前助顯根本智於自解脫道已滿足無所希求故。於十一地但為饒益一切眾生無蘊積自己功故。是故以將十地已前自利利他普賢行。求十一地中普賢行未及見故。是故大眾週遍觀察竟不得見普賢身及座故。審諦觀察以智思惟可見。餘如文自具。

第五爾時普眼已下一段十一行經。明諸菩薩欲見普賢分中。複分為四段。一爾時普眼菩薩已下。至普賢菩薩今在何所有餘一行經。明普眼問普賢菩薩所在分。二佛言已下至初無動移可有一行半經。明如來示普賢所在分。三是時普眼及諸菩薩已下至其身及座有兩行半經。明普眼及諸菩薩重更觀普賢菩薩猶未能見分。四佛言如是善男子已下至不能見耳有六行經。明如來為普眼等嘆普賢菩薩志德甚深入師子奮迅定汝等不能得見分。經云入師子奮迅定者。明入十地果後普賢行總是無畏自在定故。明以無邊想念同眾生行故。明大用自真不待念故。師子明無畏自在也。奮迅者。明普賢菩薩恆遍十方普作用定而常行等。十方世界無有一眾生而不遍濟。根堪可利而不失時故。名奮迅定。猶如師子一時奮迅全分身毛一時普震。明普賢菩薩常居大用定海任智遍週一時普用。等眾生行無失時故。不待念故。普遍大用利眾生無休息故。無始及今同一念故。無古今故。法如是行故。意明大用而常寂。是奮迅義。得無上自在用者。於大用中恆遍周利眾生。全是定無別止息。不同十地已前昇進有出世一心故。入清淨無礙際者。明普賢智量等虛空無根不悉知故。無行不同利故。生如來十種力者。明如來十種智力是普賢生。又教化眾生成佛十力。皆由普賢願力起故。以法界藏為身者。以根本智身及差別智身性自遍周量等一切眾生心行無不含容。皆為佛事故。於一毛孔遍容十方凡聖國土無不總含。以智無表裡中間之際量故。本如是故。一切如來共所護念者。為與如來同根本智為大作用故。於一念頃悉能證入無差別智者。明普賢菩薩於十方眾生界示成正覺度眾生方便之行。示現一念成佛等事。亦明始終無差別智體論之。無盡劫總是一念。一切眾生於一念中。自作無盡劫生死之見。若以達理智明觀。以無盡劫便為一念。無差別智故。如是相應。便與古今三世一切諸佛。一時成佛故。以無分別智印。印三世時體。本齊無先後際故。明十地菩薩由有出世心在。猶迷十一地入纏之行故。不能得見者。使昇進菩薩存自力能不滯前十地位故。餘如文自具。如師子奮迅三昧者。於十方世界普週一切眾生想念作用。而成熟之大用。而無作。是奮迅義是三昧義。就大用而論。無別止息故。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九

 

上篇:新華嚴經論

下篇: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卷大意略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阿彌陀經通讚疏

阿彌陀經通讚疏序 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詳夫理絕眾詮豈...

觀音玄義記

觀音玄義記卷第一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知禮俯伏惟念。早...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讚

觀彌勒菩薩上兜率天經題序 大慈恩寺基撰 原夫性質杳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卷上 唐至相寺沙門智儼述 將...

佛說十號經

佛說十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優陂夷墮舍迦經

優陂夷墮舍迦經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聞如是: 一時,佛...

浴佛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

【註音版】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八識規矩直解

八識規矩直解 三藏法師 玄奘 作 蕅益沙門 智旭 解...

【註音版】華嚴字母

一、華嚴字母 華嚴字母共有四十二個,出自《大方廣佛...

法華三昧懺儀

法華三昧懺儀勘定元本序 宋天竺寺傳天台教觀沙門遵式...

【佛教詞典】沒劫

(雜語)Moha,譯曰愚。唯識樞要上末曰:梵雲沒劫,此...

【佛教詞典】說戒中廣教先說略教後說

戒本疏·總辨廣略二教:「前後相反者,有三義故。廣教...

愛是一種支撐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逃難的人...

用佛像來代替qq頭像

近來看到很多佛友的QQ頭像,各種各樣的都有。有男人的...

把自己料理好了,才能夠有悲心去度眾生

佛陀建立僧團的目的,也就是續佛慧命,領眾修行,傳承...

布袋和尚

五代後梁開平年間(907~911年),四明奉化(浙江省)...

三寶功德不思議

某夕有一女鬼,現苦相跪關前求救,自謂系某省某縣人,...

《普門品》和《金剛經》不能一起誦嗎

問: 現在每天早晨我誦《金剛經》,《普門品》,《大...

文殊菩薩為如馨律師受衣的故事

明朝有一位如馨律師,字號古心,是溧陽楊氏之子。在明...

世俗的欲樂

佛陀的僧團中,有一群剛出家的年輕比丘,他們原本是僑...

腦海總是浮現很多的惡念,應減輕往昔的業障

問: 為什麼腦海里總是浮現很多的惡念,有時候對佛也...

功夫到了程度,啥東西他都清清楚楚

我給你們說幾個聖境,像延恩老和尚,過去是高旻寺的老...

一日一夜的出家功德,便得命終生天的福報

過去,盧留城有一位優陀羨王,具足大智慧,聰明絕頂,...

誑者,為護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

隨煩惱二十:言誑者,為護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

【視頻】《地藏十輪經》西行法師念誦

《地藏十輪經》西行法師念誦

【視頻】大乘五蘊論(女聲讀誦)

大乘五蘊論(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