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七

長者李通玄撰

第八不動地

將釋此地。五門如前。

一釋地名目者。此地何故名不動地。明此位菩薩於處世間智。不須功用。用神思量。不思不為而智隨萬有。通化無方。名為不動地。

二明此地行門者。此地行願波羅蜜。為此地智增以智體本淨以願興行轉更自在。若不以願起智。恐同二乘。以願防之不令滯淨。至此地已法合得諸佛三加七種勸。令念本願起生智用。任運能起廣大慈悲。便能成無作智悲任用圓滿。前第七地成入世間中有行有開發。此地成有行有開發中無行無開發。任智用滿大悲故。仍於後善慧未自在故。又以任運智慧增明非待作意故。

三明善財表法者。善財於此行中所見善知識在此道場中者。明八地稱理入真智稱無作契會中義故。雲在此道場中明智契中道名之為中。理無彼此我人自他名之為道場。此善知識號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者。明此位中方能赴其本願救生無眼為表。第七地隨悲行智者。難成故。此位隨智行悲濟物廣大易成故。為智體遍周十方對現隨眾生廣狹故。如響應無心而與一切眾音合故。其智無思等虛空界法界一切眾生所樂心合。而以利之。而無成所。而無作者。是故以夜天號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坐普現一切宮殿摩尼王藏師子之座者。明大慈悲普覆一切眾生為宮。以智對現利生為殿。智無染淨為摩尼。隨居染淨而無功廣救眾生名為王故。普現法界國土摩尼寶網彌覆其上者。表智境普含隨根設教名之為網。以智無體能現眾法而無作者名曰摩尼。此明約智用利生所報依果觀因知果舉果勸因故。乃至廣如經說。明此八地教門是所修行之法。夜天名大願精進力。是行之人。

四明此地於三界中得何界解脫者。明得智用利物遍周恆無功而解脫。明從初地已來至於七地有為無為皆有修學。此八地二行已終。如菩薩行中。此地功畢。諸佛十力十八不共自在十地方終。

五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者。於此八地約分十一段長科。一是時天王及眾已下至一心瞻仰欲聽法有二十二行頌。明諸天聞法興供嘆佛神德分。二時解脫月已下兩行頌。明請說八地分。三爾時已下一段長行有十行經。明修第八地向入無生忍分。四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已下。有十七行經。明此位菩薩入無功用分。五佛子此地菩薩已下一段。有四十行半經。明此位入無功用已諸佛以七種勸發加持分。六佛子已下一段。有五十九行經。明此位菩薩以自智德善知眾法差別成壞同事攝生廣大自在分。七佛子已下。有十行經。明此位菩薩於身命財十自在無過失分。八佛子已下一段。有六行半經。明不動地隨德用具十種名分。九佛子菩薩已下一段。有十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入佛境界得佛護念梵釋四王力士隨侍普伏魔道住不動地分。十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二行半經。明此位菩薩知見廣多及受職分。十一七地修治方便慧已下。至經於億劫不能盡。有四十四行頌。重頌前法。如文自具。

二隨文釋義者。第一如初一段長行十行經云。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忍者。明初地已來至七地是順無生忍八地方名得無生忍。八地已前有為無為皆有覺觀修學。至此八為二行方終。自餘文義如文自明。

第二段長行者有十七行經。分為四段。一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已下至皆悉止息有五行半經。明入第八不動地離一切想寂滅現前二乘滅定所不及分。二菩薩摩訶薩已下至二行相行悉不現前可有八行經。明自初地已來方便功終無功二行不現前分。三佛子已下至皆不現前可有兩行經。明舉生梵世欲界煩惱不現前喻分。四此菩薩摩訶薩已下一行半經。明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前分。經云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者。為二乘是厭有證無。不同有無二行滿。任無作功。離諸諠諍寂滅現前。有無二行功以滿故。無有諍故。五地拔世悉達。六地三空智慧終。七地大悲諸行滿。八地任運無功智自在大化利生故。無作者故。經云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者。約小況大。如比丘得出三界定無三界心。但隨淨定力以出三界。妙淨意化現神通。其通有六一身通。二天耳通。三天眼通。四宿命通。五他心通。六漏盡通。如是二乘六通與淨土菩薩名數相似。但通用廣狹不同。二乘神通變化不得遍他方佛土。菩薩神通得往他方淨土。一乘菩薩神通。十方佛剎眾生剎。總納於毛孔。三乘以漏盡通為證。一乘菩薩離諸欲不以漏盡通為證。三乘六通皆有限量。一乘十通無限。如下十通品自明。如淨名經云。雖行六通而不盡漏。以智自在不同小果。三乘神通皆有往來。如三乘經云。我欲還歸本土等。是一乘菩薩所有神通依理智印。自遍周等虛空界。應物佈施為無有去來中邊之性。所以一乘菩薩不證漏盡通者。以為明處智境界不見漏性及以無漏有取有捨萬法性自法界故。以智自在故。攝生行遍故。不同三乘有忻厭取捨故。是故今此以小況大。喻如下以夢況法。喻者明初地至七地有學有修。如夢所作未寤。八地如夢已覺故萬事總無。任用從智。以智自在。號智為王。自餘如文自明。

第三佛子已下一段有四十行半經。約分為十二段。一佛子此菩薩本願力故已下至於此忍門是十方諸佛現如勸修諸如來十八不共法分。二又善男子已下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是諸佛勸嘆得無生忍念度煩惱惡覺眾生分。三又善男子汝當憶念已下至智慧之門有兩行經。諸佛勸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分。四又善男子已下至一切二乘亦能得無分別法有兩行半經。明諸佛勸住法性分。五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已下至宜應成就此事有兩行半經。是諸佛加勸令修福德智慧說法音聲分。六又善男子已下至汝應修行成就此法有三行半經。明諸佛勸修無量法明分。七又善男子已下至通達其事有一行半經。明諸佛勸修種種差別如實通達其事分。如上二十行半經。總有三加七勸。三加者。一諸佛現身。二與智。三讚言善哉善哉及與摩頂七勸者。如上科文作七段是也。八佛世尊與此菩薩無量起智門總有可兩行經。明諸佛以七勸三加令起差別業分。九佛子已下至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可有七行經。明以得起智門起前初發心不可比對分。十何以故已下至以不動法故可五行經。明得無量身語意業分。十一佛子已下至設經百歲亦不能及有三行經。明舉喻況乘船至海速疾超過百歲分。十二佛子已下至不能及有四行經。明乘船至此無功行海分。如是勸加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一一位初首皆諸佛勸嘆加持說法者。令說法故。至此八地三加七勸明自修行者。自行無功所得及故。於此地中法爾智現。諸佛加持法相應故。堪領受一切諸佛廣大法故。如世帝王德備即鳳祥麟應。是德所感也。明此八地無功智現即十方諸佛咸應是法爾合然故。經云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者。明此地得。無生忍非如第六七地已前順忍故。此忍第一順諸佛法者。明此無生忍是諸佛本體智性故。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者。即處非處力等及四無畏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者。明勸昇進如來自在不令住在無功用中。十八不共法者。一無有誤失。二無卒暴音。三無忘失念。四無不定心。五無種種想。六無不擇捨。志欲七無退精進。八無退念。九無退定。十無退慧。十一無退解。十二無退一切業。十三隨智而轉智為前導。十四一切諸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五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六知過去世無著。十七知未來世無著。十八知現在世無著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十力如先已明。如汝雖得是寂滅解脫已下。勸令念未得眾。生令念本願。普大饒益已下。通有三加七勸。如文自明。以此七勸令起無量差別智業。如歌羅分者。此雲竪析。人身上一毛為百分中一分。或曰為十六分之一分。以西域十六分為一升。所謂此地起智昇進。不可以前地法能比對少分故。優波尼沙陀分者。優波此雲近也。沙陀雲對。明此地起智利物之廣大。前地設經百千億不可數劫所作利益。亦不比並此之少許微毫之益故。為明前地以益劣故。以此地起無限化身之益故。餘如文自具。已上一段以明三加七勸安立法則。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第八位中大勢共同。總明十住初心一念入道生如來智慧家時一切法總具。然法須安立次第昇進。不滯諸行故。令諸始發心者知軌度故。從初發心興大願故。令大悲智而與法身齊昇進故。設教前卻學者。一時智有迷悟淺深自路。以智境界非有前後。

第四段有五十九行經。約分為八段。一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已下至皆如實知有四行經。明以善巧智觀世間成壞由何業因分。二又知地界小相大相已下至差別相有兩行經。明地水火風大小差別相分。三知微塵細相已下至知微塵差別智有七行經。明知微塵差別相。四又知欲界色界成壞已下至觀三界差別智有兩行半經。明知三界成壞相分。五佛子此菩薩復起智明已下至悉現其身有七行半經。明觀眾生身差別隨應現身份。六佛子已下至而為現身有十二行經。明現身同事分。七佛子已下至於此身現如是形有十行半經。明此位菩薩住於無心相中現身同別自在分。八此菩薩知眾生集已下至顯現色身相有十二行半經。明業報身及相差別分。隨文釋義者如觀一切智者。是根本智。所行境者。差別智也。從根本智所分別故。觀世間成相者。如世界初成及四時人天地獄畜生餓鬼等成相及以壞相。皆由業成。皆由業壞。皆同類相應非常總爾。於不遷不變無時之中。見長壽。見短壽。延促萬類不同。自成他壞。或復同時皆隨業然。非真有故。如是成壞劫住延促時分增減。此八地菩薩悉知。地界小相大相者。明知小相一塵是也。大相一塵無體即廣狹悉等。又如一毛孔中安立廣大世界及小世界淨穢差別咸住其中。微細無限。重重無礙。如因陀羅網。十方互參。如是悉見如水火風界大小之相者。且如此世界。約俱舍論雲。安立器世界。風輪最居下。其量廣無數。厚十六億由旬次上水輪。深厚十一億二萬三千四百半由旬。下八由旬水餘結凝成金。如是金剛際已上積塵成世界。如楞伽經云。津潤妄想。能生內外水界。堪能妄想。能生內外火界。斷截妄想。能生內外地界。飄動妄想。能生內外風界。所謂愛生水界。我所堪能生於火界。能所二執能生地界。思想彼此能生風界。愛心亡水災不及。我能我所亡火災不及。思想亡風災不及。二禪水災不及。三禪火災不及。四禪風災不及。為思想絕故。內無出入息。外無風災。內無能所。外無火災。內無慾愛。外無水災。一如色界四禪次第。又以增上欲愛故。能生火界。即如蓮華寶女地獄以愛心取故。欲愛增上便成熱銅柱等苦。以熱燒爆悶絕便死而復生。如是一日千生萬死苦無窮極。皆由愛戀。如增上業火成融銅勐火業風等。一如說地獄等經如是業壞。此位菩薩悉能如實知見。經云隨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風界各若干微塵者。如以積小成大者。即以隣虛塵透金塵透銅塵透鐵塵隙中兔毫羊毛蟣虱草子穬麥。皆七七比之以成分寸尺肘弓等量。知之者是凡情所知。如俱舍論所說。及此閻浮提洲地南北東西廣狹之量。亦如彼說。如人畜身以身長短以積塵之法。七七比之而知人畜身之塵數者。此是凡情之量見也。此位菩薩世界國土人畜等身。皆智眼見之。知三界成壞智者。三界所有成時乃至大相小相。此位菩薩皆智力知見。婆羅門眾者。淨種也。剎利眾者。王種也。毘舍眾者。商估種也。首陀眾者。農夫種也。經云此菩薩知眾生身者。是業報身也。國土身者。或以眾生身為國土。如人身於中有八萬四千戶蟲居等是。已下十身悉能同別自在。此菩薩知眾生集業身者集何業果增上。而報得身悉知之。煩惱身者。通三界身。色身者。色界身也。無色身者。無色界也。如是等身大小相以智能知。如來身有十種菩提身。願身者。以菩提心起願成身故。化身者。隨眾生所現故。力持身者。十力所持故。相好身者。福智萬行所莊嚴故。威勢身者。示現摧伏諸我慢故。意生身者。逐眾生情所欲故。福德身者。具莊嚴故。法身者。如虛空故。智身者。知無邊法故。知智身者。覺自智及他智故。善思量相者。任智所知無情識故。如實抉擇相者。以根本智起差別智善抉擇義相故。果行所攝相者。即一乘從根本智果起普賢願行故。世間出世間差別相者。真俗二智悉現前故。三乘差別相者。二乘趣寂。菩薩生於淨土。或云留惑潤生等事。共相者。三乘共一體無生相。不共相者。具慈悲無慈悲名不共相。又共相者。凡聖一體具如來智。又不共相者。有迷悟不同故。出離相者。三乘是也。非出離相者。一切凡夫具煩惱者是。一乘非此二事。有學相者。七地已前菩薩是。無學相者。八地已後菩薩是。知法身平等相者。萬法無自性故。不壞相者。如智所報得境界故。隨時隨俗假名差別相者。即化身隨樂欲心故。眾生非眾生法差別相者。有情無情差別相故。佛法聖僧法差別相者。聲聞僧緣覺僧淨土菩薩僧一乘菩薩僧差別相故。佛亦隨類知之。知處空身無量相者。以法身起智隨行所感無量色別故。週遍相者。為法身。智身週遍。行亦週遍故。其色相亦遍無形相無異相者。悉同體故無邊相者。以法身智境非情限故。顯現色身相者。明色身無體無依智自在顯現故。已上如前科文中有八段經。文深隱處解之。文自具處如文自明。大意明此地菩薩無功之智所及之用故。

第五段有十行半經。約分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法自在有兩行半經。明此位已成就如上身智已得十自在分。二得此十自在故已下至無能壞智者有一行半經。得四種智自在分。三此菩薩已下至積集一切佛法有六行半經。明此位菩薩以無過失身口意業隨般若波羅蜜能集一切佛法分。經云命自在者。於不生不滅大智體上同一切眾生受生死自在故。心自在者。隨無念智所作能辦故。餘如文自具。

第六一段有九行半經總為一段。佛子菩薩住此地已下至於諸事中無有過咎。明此位菩薩得住十種力分。如經自具雲。一切種一切智者。一切種者。明加行具修多種智故。一切智者。是根本智。或云一切智智者。明從根本智起差別智故。意明以根本無功用智作種種多功用智無二故。智現前故者。明如上自在智現前故。此菩薩已下明得無功之智力故。能現一切諸所作事於諸事中無有過咎。以智無能所故。

第七一段有六行半經。明不動地具有十種地名分。其地名義如經自明。一切世間無能測故名童真地。明七地已前有行有開發是世間智此八地無功之智現前故。是初童蒙入真智故。號曰童真地。無過失故名為生地。明有覺有觀已絕無覺觀刺之所傷故云生地。以生在無功用智中故。餘如文自具。

第八一段有十行半經。於此段中約分為兩段。一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已下至示成正覺有五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入佛境界自力所持感招梵釋王等常隨侍奉分。二佛子菩薩如是入一乘會中已下至住不動地有五行經。明入一乘無功用會獲神通隨意自在分。常為如來之護念者。明諸佛非不護念一切眾生斷善根之輩。其護念有三義。一護念苦道眾生未發心者。二護念已發心者有學有開發者。三護念入無功用菩薩令得佛自在故。梵釋四王金剛力士常隨侍衛亦有三義。一侍衛一切眾生。二侍衛已發心之者。三侍衛已至無功用智及一切諸佛故。侍衛亦有二義。一大悲覆育侍衛。二入位菩薩以尊敬彼法侍衛。於一一身有大勢力報得神通者。七地已前是修。生報業神通未能自在。此地無功之智報業神通廣大自在。七地已前報業神通依禪定願力生。此地報業神通無作智生。無修作故。放大光明者。所作障亡故光明自應。入無礙法界者。諸作已亡故。任智無有礙。餘如文自具。

第九一段有三十二行經。約分為四段。一佛子已下至善能開闡智慧門故有十三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見佛廣多及舉真金治作寶莊嚴喻分。二佛子已下至不可窮盡有六行半經。明此位菩薩普放光明及所行之行願波羅蜜增上分。三佛子已下至一切智智依止者可有七行經。明此位菩薩授職及行諸波羅蜜四攝四無量不離三寶分。四此菩薩已下有五行半經。明此位菩薩以無功用智起精進力所得三昧及願力所求示現菩薩眷屬廣多分。

第十段中有四十二行頌。重頌前法。如文自具。

第九善慧地

將釋此地。五門如前。

一釋地名目者。此地何故名為善慧地。為此第九地行同十住中第九法王子住。每與五位中第九位並同法師位。善知眾法故名善慧地。

二明此地修何行門者。此地修力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

三明善財表法者。善財於閻浮提有一林。名嵐毘尼。見有神。名妙德圓滿。此閻浮提者。是此洲林名此洲因林而得名故。以明此位智慧設教如林廣多覆蔭故。又言其中有園林者。明智慧重重無盡故。名嵐毘尼。或曰流彌尼。尼者。女音。流彌尼者。樂勝圓光也。明此善慧地智慧法樂無垢圓光明。以善慧圓光破煩惱令得樂故。神名妙德圓滿。明法師位妙慧圓滿故。住寶樹莊嚴樓閣。寶樹者。是法師之行也。樓閣者。明智慧高遠重重逈照無礙故。明以眾行莊嚴智慧善說諸教令眾生信伏故。是法師解行具足。

四明此地於三界中得何界解脫者。得智慧圓滿解脫。

五明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者。於此善慧地長科為七段。第一說此菩薩八地時已下有二十六行頌。明聞前地之法大眾興供稱嘆及請說第九地法門分。第二段長行有六十二行半經。明修入九地向正住九地心知諸法差別分。第三段長行有三十六行半經。明此位菩薩為大法師以四無礙智說一切法門分。第四段長行有二十八行半經。明此位菩薩為大法師得百萬億不可說總持門隨意自在分。第五段長行有十六行半經。明此位菩薩以一音聲而為無限眾生說法問難隨彼所欲皆令歡喜分。第六一段長行有二十九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見佛廣多及以供養承事並自授職分。第七一段有四十八行頌。重頌前法分。

二隨文釋義者。第一二十六行頌中復有兩段。一二十五行頌。是聞前地大眾歡喜興供嘆法分。二末後有一行頌。是請後地分。此兩段頌。於中文義如頌自明。

第二段長行有六十二行半經。義分為十四段。一爾時下至第九善慧地有六行半經。是趣入第九地向分。二佛子已下至無為法行可有四行經。明住第九地知一切眾生十種所行法分。三此菩薩以是智慧已下至三聚稠林可有三行經。明此位菩薩知一切眾生十一種稠林分。四此菩薩如實知已下至皆如實知有四行經。明此位菩薩通達十種相差別分。五又知諸煩惱種種相已下至八萬四千如實知有四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如實知八萬四千煩惱相分。六又知諸業種種相已下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可有五行經。明此位菩薩知業種種相乃至八萬四千分。七又知諸根軟中勝相已下至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可有四行半經。明此位菩薩知諸根差別相分。八又知諸解有一行半經。明此位菩薩知諸解差別乃至八萬四千分。九又知諸隨眠種種相已下至唯以聖道拔出相可有六行經。明此位菩薩知隨眠種種相分。十又知受生種種相已下至妄謂出三界貪求相可有五行經。明此位菩薩知受生種種相分。十一又知習氣種種相已下至如來熏習相可有五行經。明此位菩薩知習氣種種相分。十二又知眾生正定已下至二俱舍不定相可有四行經。明此位菩薩知定正邪分。十三佛子已下至令得解脫有兩行經。明都結上十二段知差別諸法分。十四佛子此菩薩已下有四行半經。明以四乘法隨根獲益從第二段長行有六十二行經中分為十四段。又從初一段六行半經經云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已下六行半經。是修第九地向以如是無量智慧思量觀察。欲更求轉勝寂滅解脫者。明第八地入理智無。功趣入昇進如來佛果十力四無畏大用寂滅無功用故。復修習如來智慧者。明修八九地於佛功用未自在故。入如來秘密法者。過思量修習所知而不作念。普應萬有無休息故。觀察不思議大智性者。是根本普光明大智也。性者。明智體也。性無依住。對根物而成大用故。淨諸陀羅尼三昧門者。以無依住智普應物而成大用。是正受總持義故。具大神通者。智隨根應名之為神。不往而體遍十方名之為通。又智無住與自他而齊知見名之為通。又智性具大功而無形名之為神。無自性而具眾知名之為通。又具知見而無生死名之為神等。法界而同一多名之為通。已下如文自明。已上六行半經是修第九地向。二一段可四行經。住第九地分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善慧地。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者。明此位大法師。善知一切眾生心之所行。若善若不善及不作善不善名無記皆悉知之。如不善有四種自性相應引發勝義。善有一十三種自性相應隨逐發起。第一義生得方便現前。供養饒益。引攝對治靜等流。寂靜無記有二。如八種識中眼耳等。五識無覆無記。第六意識有覆無記。第七執識有覆無記。第八種子名為藏識無覆無記。但與執識成有漏善種子作來世生因故。如器盛物種子故。文有四種無記。威儀工巧變化異熟。如世人有威儀無威儀及工巧皆忘失正念。如學世間變化亦爾。與正念不應。如今世造業成來世異熟。身與死相應一念不覺受生。又四種無記。自性相應引發勝義。此四無記是出世道。如是等行法。此位菩薩悉知。有漏無漏法行者。三界是有漏。出三界法是無漏。三乘出三界法是有漏。一佛乘普光明智是無漏。世間出世間法行者。三乘是出世間法行。凡夫是世間法行。一乘是非世間非出世間。能隨世間具普賢行法故。思議不思議法者。一切三界是思議法。又三乘出世皆是思議。皆有所得故。一乘智境是不思議。無所得故。是寂用無邊大自在故。定不定法者。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禪是定法。是不定法。非真定故。有生滅故。三乘出世寂滅定。是定法。是不定法。皆有取捨法故。一乘法界禪。是定法是不定法。是寂用自在故一切凡夫法。是不定法。一切諸佛是定法故。一切凡聖皆無定法性。無依止故。聲聞獨覺法者。厭苦集。修滅道。了緣生入無生性。捨離悲智超世緣縛故。菩薩行法行者。行六波羅蜜留惑及生淨土法行。如來地法行者。普光明智是而與一切眾生及二乘一而作地故。有為法行者。三界人天及三乘修生無漏總屬有為行故。淨穢心自在故。無為法行者。唯如來智地故。已上一段四行經。明知十種法行分竟。三此菩薩知一切眾生十種稠林分中。經云此菩薩以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稠林者。總舉煩惱廣多如稠林。皆由心起。無心即諸行稠林滅。大智如林。能普覆護一切眾生故。煩惱稠林者。迷法界自性緣生。成等虛空界世界微塵數一切煩惱稠林。明煩惱廣多翳障如稠林。一達智境便為萬行功德稠林故。業根解種性樂欲並可知。隨眠稠林者。有七。一欲受二瞋三有恚四愛五慢六無明七見疑。是見道疑。此七種常相迷覆。號曰隨眠。能迷無邊心境障菩提智。故號稠林。受生稠林者。一剎那際八百生滅。同時而起。習氣稠林者。如經安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皆為現前一分生如來智慧家。頓斷三界麁惑。地上漸治習氣如初地明觀世法。二地以戒波羅蜜以治欲界惑習。三地修四禪八定治上二界惑習。四地生如來家。五地修世間眾技之門。六地出纏智慧已滿。七地入利生之方便。八地無功智現前。九地行成任運。十地功圓佛用。皆是治習氣方便。三聚差別稠林者。從三不善根中。約有十六種稠林名廣乃八萬四千及無盡三不善根三毒三株杌三垢三燒害三箭三惡行三遺三縛三所有二熱三惱三不淨三熾然三稠林三拘礙。總以貪瞋癡為體。作種種煩惱名。已上三行經。明稠林煩惱分。四此菩薩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雜起相者心所緣雜境界。速轉相者。生滅無常剎那不住壞。不壞相者。世間無常。是名為壞相。世間相無成。即無有壞。此即世間出世間平等相無形質相者。如心念空作空無相見。無邊際相者。作無邊際念想。清淨相者。如是清淨相者如是染淨縛不縛悉如實知。乃至無量皆如實知已上明此位菩薩如實知種種心想相以智能知五有四行半經。又知諸煩惱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久遠隨行相者。言諸煩惱無有始終。恆隨無明所緣行故。無邊引起相者。由名色以心所緣名色名之為行。其心緣境受。乃同時心想系纏。識種便熟。五蘊十一緣濤波不息。名色為境。心為主。受想行為使。末那執識起貪愛嗔癡。於本業田中種識種子生諸苗稼。約有八萬四千。俱生不捨者。如前已釋。眠起一義者。眠煩惱者。如前七種是。起煩惱者。現作業十使十纏等是。如十使中身見邊見邪見戒見疑見等六是障見道。貪瞋癡慢四是障修道。行為雖見道在行數起。修道煩惱至三地除。見道煩惱六地除。七地十地會佛悲智利眾生行。為初地二地已上上十善治欲界惑。三地修四禪八定治上二界惑得出三界心故。六地三空現前出世智慧悉皆具足故。無見道惑。七地已去一向處世。學佛智悲利生之門。如是安立明分法則。須當如是。初發心者。一時具修。經云眠起一義相者。明體無二相故。迷一真智而作多妄者。還一體收。故與心相應不相應相者。心與境合為相應相。不與境合而妄緣之是。心不相應相。隨趣受生而住。相者。因如是煩惱生如是住處悉皆知之。三界差別相者。欲界色界無色界受生執境。於中定亂心想所緣。皆如實知愛見癡慢。如箭深入。過患相者。明三界受生皆由。是四種煩惱作種種煩惱。乃至八萬四千者。如十使煩惱以五蘊所成。一蘊中有百。五蘊中有五百。以五蘊成五塵。五塵中還有五蘊十使。以為一百。五塵中有五百。以蘊為內。以塵為外。皆意為主。意為能緣。塵為所緣。以此內外各有五百。共成一千。配七識七千。分三世。三七二十一。二萬一千。瞋行多者貪行多者癡行多者等分行者各二萬一千。共為八萬四千。以約造煩惱業。但七識故餘不能為。如隨好光明功德品雲。於色聲香味觸。其內具有五百煩惱。其外亦有五百煩惱。瞋行多者二萬一千。貪行多者二萬一千。癡行多者二萬一千。等分行者二萬一千。但有此言亦不配當。已上四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如實知種種諸煩惱相分。六可有五行經。明此位菩薩知業種種相分。如經云。又知諸業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善不善無記相善不善可知。無記者。有二種無記。一不記善不善及昏沉睡眠。是不善無記。二三昧正受心境俱亡正智現前。但為眾生轉正法輪。於其自他無法正記。故云無記。相有表示。無表示相。明有表業者。或有業因。有表示。生即因。有前境可見聞覺知由心取彼以成業種。或有業種外無表示。由心橫念自計成業相。與心同生不離相者。明業由心起心即是業。如境中像。業所報果是心影像。心亡境寂因自性剎那壞而次第集果不失相者。明作業由迷自性。雖作妄業。忽起還亡。雖不常繫在前。所集果報一一不失。自非正智現前諸業便為智用始可脫也。有報無報相者。三界眾生及二乘並淨土菩薩皆是有報相。一乘佛果染淨心亡不依果報。但為隨眾生樂欲隨物現形。似如意摩尼與物同色無自性無他性。為本來與一切眾生同其一心。任彼心所見達者。法自如是非作用往來故。受黑黑等眾報相者。明無明業中重重作黑業故。以智為白以識為黑。如田無量相者。舉喻明業如田中生種種草木。如業田中生種種識種苗芽甚繁稠林故。凡聖差別相者。明是人業是畜生業是地獄是餓鬼是天業是聲聞是緣覺是淨土菩薩是一乘佛果大悲智業。此位菩薩悉能了知。現受生受後受相明懸知三世受生業故。乘非乘定不定相者。外道所乘及定並三乘出世。妄謂出世非出世道業故。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及佛果已來差別業皆如實知。已上明知業差別相。七知諸根耎中上勝相者耎者。下根。中者中根。上者上根。如是先際後際差別無差別。上中下相者。知三世根行差別。同異悉知故。煩惱俱生不相離相者。修生煩惱俱生煩惱不相離相。皆悉知之。乘非乘定不定相如前。隨根網輕轉壞相者。隨根設教網隨輕重煩惱轉壞相悉能知之。增上無能壞相者。言根品上上而無退動故遠隨共生不同相者。如一切眾生無始共生不離一性而隨分別根。性差別不同悉皆知之。乃至八萬四千如實知之。皆無錯謬。八知諸根。已上知根差別解中知諸解。下中上性樂欲乃至八萬四千如文自具。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七

 

上篇:新華嚴經論

下篇: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卷大意略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肇論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觀無量壽經義疏

觀無量壽經義疏(本) 淨影寺沙門釋慧遠撰 此經開首先知...

說無垢稱經疏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詳夫。實際...

觀無量壽佛經初心三昧門

觀經境勝,卒難受持。經謂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

新華嚴經論

新華嚴經論卷第一 長者李通玄撰 夫以有情之本。依智海...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法海經

法海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瞻波國,...

【註音版】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勸發菩提心集

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翻經沙門慧沼撰 一明菩薩種姓相門 ...

佛說佛醫經

佛說佛醫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越譯 人身中本有四病...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羅國...

佛說普法義經

佛說普法義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了本生死經

了本生死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佛說是:「若比丘見緣...

【註音版】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

【佛教詞典】灑灑落落

禪林用語。灑灑,形容心不迷惑;落落,謂不停滯於物。...

【佛教詞典】諸心難知差別七種

【諸心難知差別七種】 p1359 顯揚十八卷一頁云:復由七...

佛陀為什麼要教誨斷食眾生肉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

修行中的三種錯亂過失

在修行當中,我們一般凡夫有三種過失。 第一種人,凡夫...

在工作中「默默努力」未必很好

有些佛教徒問我說,把佛法用在工作場合中,是不是就要...

夢參老和尚:念萬遍地藏菩薩聖號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古人說,慈不掌兵。孫子也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

應如何看待墮胎現象

問: 請問法師,應如何看待墮胎現象? 大安法師答:...

未來不由你計劃,業果來安排

此世不執著,他世也不要執著,過去也好,未來也好,都...

暫時停下匆忙的腳步

釋迦牟尼在尚未成佛之前,經歷許多的修練,因而獲得極...

初學念佛不可散念,必須計數

念佛的人,切忌散念,因為散念不能攝心,念成習慣,就...

大安法師2022新年開示

初一開示 南無阿彌陀佛,大家新年吉祥!今天是虎年的第...

有三種障礙,會破壞菩提心

有三障能敗戒德,使信心退沒:一、瞋恚,橫於自他,而...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我常用一句話來勉勵志願者,也勉勵自己:「盡心、盡力...

【視頻】除夕上大供(平興寺唱誦)

除夕上大供(平興寺唱誦)

【視頻】佛說耶祇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耶祇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