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

無著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述求品之二

釋曰。已說求染淨。次說求唯識。偈曰。

 能取及所取  此二唯心光
 貪光及信光  二光無二法

釋曰。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者。求唯識人應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種唯是心光。貪光及信光二光無二法者。如是貪等煩惱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無染淨二法。何以故。不離心光別有貪等信等染淨法故。是故二光亦無二相。偈曰。

 種種心光起  如是種種相
 光體非體故  不得彼法實

釋曰。種種心光起如是種種相者。種種心光即是種種事相。或異時起。或同時起。異時起者。謂貪光瞋光等。同時起者。謂信光進光等。光體非體故不得彼法實者。如是染位心數淨位心數。唯有光相而無光體。是故世尊不說彼為真實之法。已說求唯識。次說求諸相。偈曰。

 所相及能相  如是相差別
 為攝利眾生  諸佛開示現

釋曰。相有二種。一者所相。二者能相。此偈總舉。餘偈別釋。偈曰。

 共及心及見  及位及不轉
 略說所相五  廣說則無量

釋曰。共及心及見及位及不轉者。所相有五。一者色法。二者心法。三者心數法。四者不相應法。五者無為法。彼共者謂色法。心者謂識法。見者謂心數法。位者謂不相應法。不轉者謂虛空等無為法。略說所相五廣說則無量者。彼識常起如是五相。此五所相是世尊略說。若廣說者則有無量差別。已說所相諸相。次說能相諸相。偈曰。

 意言與習光  名義互光起
 非真分別故  是名分別相

釋曰。能相略說有三種。謂分別相。依他相。真實相。此偈顯示分別相。此相復有三種。一有覺分別相。二無覺分別相。三相因分別相。意言者謂義想。義即想境。想即心數。由此想於義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此是有覺分別相。習光者。習謂意言種子。光謂從彼種子直起義光未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此是無覺分別相。名義互光起者。謂依名起義。光依義起。名光境界。非真唯是分別世間。所謂若名若義。此是相因分別相。如此三種相。悉是非真分別。是名分別相。偈曰。

 所取及能取  二相各三光
 不真分別故  是說依他相

釋曰。此偈顯示依他相。此相中自有所取相及能取相。所取相有三光。謂句光義光身光。能取相有三光。謂意光受光分別光。意謂一切時染污識。受謂五識身。分別謂意識。彼所取相三光及能取相三光。如此諸光。皆是不真分別故。是依他相。偈曰。

 無體體無二  非寂靜寂靜
 以無分別故  是說真實相

釋曰。此偈顯示真實相真實謂如也。此相有三種。一自相。二染淨相。三無分別相。無體體無二者。是真實自相。無體者。一切諸法但分別故。體者。以無體為體故。無二者。體無體無別故。非寂靜寂靜者。是真實染淨相。非寂靜者。由客塵煩惱故。寂靜者。由自性清淨故。以無分別故者。是真實無分別相。由分別不行境界。無戲論故。已說三種能相。復次偈曰。

 應知五學境  正法及正憶
 心界有非有  第五說轉依

釋曰。彼能相復有五種學境。一能持。二所持。三鏡像。四明悟。五轉依。能持者。謂佛所說正法。由此法持彼能緣故所持者。即正憶念。由正法所持故。鏡像者。謂心界。由得定故。安心法界如先所說。皆見是名。定心為鏡法界為像故。明悟者。出世間慧。彼有如實見有。非有如實見非有。有謂法無我。非有謂能取所取於此明見故。轉依者。偈曰。

 聖性證平等  解脫事亦一
 勝則有五義  不減亦不增

釋曰。聖性證平等解脫事亦一者。聖性謂無漏界。證平等者。諸聖同得故。解脫事亦一者。諸佛聖性與聲聞緣覺平等。由解脫同故。勝則有五義不減亦不增者。雖復聖性平等。然諸佛最勝自有五義。一者清淨勝。由漏習俱盡故。二者普遍勝。由剎土通淨故。三者身勝。由法身故。四者受用勝。由轉法輪受用不斷故。五者業勝。由住兜率天等現諸化事利益眾生故。不減者。謂染分減時。不增者。謂淨分增時。此是五種學地解相似。彼解脫所相法及三種能相法故。已說所相能相。次說求解脫偈曰。

 如是種子轉  句義身光轉
 是名無漏界  三乘同所依

釋曰。如是種子轉者。阿梨耶識轉故。句義身光轉者。謂餘識轉故。是名無漏界者。由解脫故。三乘同所依者。聲聞緣覺與佛同依止故。偈曰。

 意受分別轉  四種自在得
 次第無分別  剎土智業故

釋曰。意受分別轉四種自在得者。若意若受若分別。如此三光若轉即得四種自在。問何者為四。答次第無分別剎土智業故。一得無分別自在。二得剎土自在。三得智自在。四得業自在。偈曰。

 應知後三地  說有四自在
 不動地有二  餘地各餘一

釋曰。應知後三地說有四自在者。謂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成就彼四種自在。不動地有二餘地各餘一者。不動地有第一無分別自在。第二剎土自在由無功用無分別故。由剎土清淨故。善慧地有第三智自在。由得四辯善巧勝故。法雲地有第四業自在。由諸通業無障礙故。偈曰。

 三有二無我  了入真唯識
 亦無唯識光  得離名解脫

釋曰。復有別解脫門。三有二無我了入真唯識者。由知二無我為方便故。菩薩於三有中分別人法皆無有體。是故無我。如是知已。亦非一向都無有體。取一切諸法真實唯識故。亦無唯識光得離名解脫者。菩薩爾時安心唯識。識光亦無即得解脫。何以故。由人法不可得離有所得故。偈曰。

 能持所持聚  觀故唯有名
 觀名不見名  無名得解脫

釋曰。復有別解脫門。能持所持聚者。能持謂所聞法。所持謂正憶念。聚謂福智滿。由先聚力故而有所持。觀故唯有名者。但有言說無有義故。復次唯名者。唯識故。復次唯名者。非色四陰故。觀名不見名無名得解脫者。復次觀所觀名復不見名。由義無體故。又不見識故。又不見非色四陰故。如是名亦不可得。離有所得故。故名解脫。偈曰。

 我見熏習心  流轉於諸趣
 安心住於內  迴流說解脫

釋曰。復有別解脫門。我見熏習。心流轉於諸趣者。有二種我見滋灰故言熏習。由此熏習為因。是故流轉生死。安心住於內。迴流說解脫者。若知所緣不可得。置心於內攝令不散。即迴彼流說名解脫。已說求解脫。次求無自體。偈曰。

 自無及體無  及以體不住
 如執無體故  法成無自體

釋曰。自無及體無及以體不住者。自無謂諸法自然無。由不自起故。不自起者。屬因緣故。體無謂諸法已滅者不復起故。及以體不住者。現在諸法剎那剎那不住故。此三種無自體。遍一切有為相。是義應知。如執無體故法成無自體者。如所執著實無自體。由自體無體故。如諸凡夫。於自體執著常樂我淨。如是異分別相亦復無體。是故一切諸法成無自體。偈曰。

 無自體故成  前為後依止
 無生復無滅  本靜性涅槃

釋曰。無自體故成前為後依止者。由前無性故次第成立後無生等。問此云何。答無生復無滅本靜性涅槃。若無性則無生。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本來寂靜。若本來寂靜則自性涅槃。如是前前次第為後後依止。此義得成。已說求無自性。次說求無生忍偈曰。

 本來及真實  異相及自相
 自然及無異  染污差別八

釋曰。有八種無起法。名無生法忍。一者本來無起。由生死非有本起故。二者真實無起。由法無先後異先起法無故。三者異相無起。由非舊種處更得起故。四者自相無起。由分別性畢竟不起故。五者自然無起。由依他性自性不起故。六者無異無起。由真實性非有異體起故。七者染污無起。由盡智時染污諸見不復起故。八者差別無起。由諸佛法身非有差別起故。此八無起法。說名無生法忍。已說求無生忍。次說求一乘。偈曰。

 法無我解脫  同故性別故
 得二意變化  究竟說一乘

釋曰。此中八意佛說一乘。一者法同故。謂聲聞等人無別法界。由所趣同故。故說一乘。二者無我同故。謂聲聞等人同無我體。由趣者同故。故說一乘。三者解脫同故。謂聲聞等人同滅惑障。由出離同故。故說一乘。四者性別故。謂不定三乘性人引入大乘。故說一乘。五者諸佛得同自意故。謂諸佛得如此意如我所得。一切眾生亦同我得。由此意故。故說一乘。六者聲聞得作佛意故。謂諸聲聞昔行大菩提聚時有定作佛性。彼時佛加故勝攝故。得自知作佛意。由此人前後相續無別。故說一乘。七者變化故。謂佛示現聲聞而般涅槃為教化故。如佛自說。我無量無數以聲聞乘示現涅槃。由離此方便更無方便化小根人入大乘故。理實唯一故說一乘。八者究竟故。謂至佛體無復去處。故說一乘。如是處處經中以此八意佛說一乘。而亦不無三乘。問若爾復有何義以彼彼意而說一乘。偈曰。

 引接諸聲聞  攝住諸菩薩
 於此二不定  諸佛說一乘

釋曰。彼彼意有二義。一為引接諸聲聞故。二為攝住諸菩薩故。若諸聲聞於自乘性不定。佛為引接彼人令入大乘。故說一乘。若諸菩薩於自乘性不定。佛為攝住彼人令不退大乘故說一乘。偈曰。

 聲聞二不定  見義不見義
 見義不斷愛  斷愛俱軟根

釋曰。聲聞不定復有二種。一者見義乘。彼見諦發大乘故。二者不見義乘。彼不見諦發大乘故。見義復有二種。一者斷愛。彼已離欲界欲故。二者不斷愛。彼未離欲界欲故。此中見義二人。應知具足軟品。由根鈍故。偈曰。

 二得聖道人  迴向於諸有
 迴向不思議  二生相應故

釋曰。如是見義得聖道二人。能以聖道迴向諸有。如是迴向名不思議生。由以聖道迴向生故。如此二人與二生相應。問何者二生。偈曰。

 願力及化力  隨欲而受生
 願力不斷愛  化住阿那含

釋曰。二生者。一願自在生。二化自在生。初是未離欲人。後是阿那含人。問如此二人云何軟品。偈曰。

 由二樂涅槃  數數自厭故
 二俱說鈍道  久久得菩提

釋曰。由此二人先有樂滅心故。恆起自厭心故。是故彼道說為鈍道。由不能速得無上菩提故。偈曰。

 所作未辦人  生在無佛世
 修禪為化故  漸得大菩提

釋曰。所作未辦人者。謂見諦未斷愛未得阿羅漢果人。此人生在無佛世界。生已自能勤修諸禪為變化故。此人依止此化。漸漸更得無上菩提。如此三位。如佛勝鬘經說。如是聲聞次得緣覺後得作佛。如大譬中說。一者先見諦位。二者佛空時生。自能修禪捨於生身而受化身。三者當得無上菩提。已說求一乘。次說求明處。偈曰。

 菩薩習五明  總為求種智
 解伏信治攝  為五五別求

釋曰。菩薩習五明總為求種智者。明處有五。一內明。二因明。三聲明。四醫明。五巧明。菩薩學此五明總意為求一切種智。若不勤習五明。不得一切種智故。問別意云何。答解伏信治攝為五。五別求如其次第學。內明為求自解學。因明為伏外執學。聲明為令他信學。醫明為所治方學。巧明為攝一切眾生。已說求明處。次說求長養善根。所謂作意滿足諸波羅蜜。此作意有四十四種。初謂知因作意。乃至最後謂知我勝作意。此等作意今當顯說。偈曰。

 知因及念依  共果與信解
 四意隨次第  修習諸善根

釋曰。此偈有四種作意。一知因作意。二念依作意。三共果作意。四信解作意。菩薩最初住性而作是念。我今自見波羅蜜性知可增長。是名知因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已發大心諸波羅蜜決定當得圓滿。何以故。以此大心為依止故。是名念依作意。次作是念。我已發心。為利自他勤修諸波羅蜜。此果若共即願受之。若不共他即願不受。是名共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勤行自他利時。應通達涅槃真實方便。所謂不染三輪如過去諸佛曾解。未來諸佛當解。現住諸佛今解。我皆正信。是名信解作意。如是後後作意應知。次第亦爾。偈曰。

 得喜有四種  二惡不能退
 應知隨修意  此復有四種

釋曰。此偈有三種作意。一得喜作意。二不退作意。三隨修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信解諸波羅蜜得四種喜。謂障斷喜聚滿喜。攝自他二利喜。與依報二果喜。是名得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為成就自他佛法修行諸波羅蜜時。雖遇惡人違逆惡事逼惱終無退心。是名不退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為得無上菩提。於諸波羅蜜應起四種隨修。所謂應懺悔六波羅蜜諸障。應隨喜六波羅蜜諸行。應勸請六波羅蜜法義。應以六波羅蜜迴向無上菩提是名隨修作意。偈曰。

 淨信及領受  樂說與被鉀
 起願亦悕望  方便復七種

釋曰。此偈有七種作意。一淨信作意。二領受作意。三樂說作意。四被鉀作意。五起願作意。六悕望作意。七方便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應於諸波羅蜜法義起深信力持。是名淨信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諸波羅蜜法義。應一向起求不生誹謗。是名領受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以諸波羅蜜法義開示他人。是名樂說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令諸波羅蜜滿足起大勇勐。是名被鉀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為滿足諸波羅蜜願值滿足諸緣。是名起願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求正成就緣。是名悕望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思惟諸波羅蜜業伴方便。是名方便作意。此中被鉀作意。起願作意。悕望作意。教授中當分別。偈曰。

 勇勐及憐愍  如是二作意
 應知二差別  一一有四種

釋曰。此偈有二種作意。一勇勐作意。二憐愍作意。此二各有四種差別。菩薩思惟方便已。次作是念。我今應起四種勇勐為堅牢故。為成熟故。為供養故。為親近故。為堅牢者六。六波羅蜜修。所謂六施乃至六智。六施謂施施乃至施智。戒等六種亦復如是。為成熟者。以諸波羅蜜為攝物方便成熟眾生。為供養者以檀為利益供養。以戒等為修行供養。為親近者。親近不倒教授諸波羅蜜人。是名勇勐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起四無量心。諸波羅蜜現前時應起慈心。慳等現前時應起悲心。他人諸波羅蜜現前時應起喜心。他人信諸波羅蜜時應起無染心。是名憐愍作意偈曰。

 有羞亦有樂  及以無屈心
 修治與稱說  此復為五種

釋曰。此偈有五種作意。一有羞作意。二有樂作意。三無屈作意。四修治作意。五稱說作意。菩薩次作是念。若我於諸波羅蜜。懈怠不作及以邪作。應起深慚愧等。應轉檀等不轉是名有羞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所緣諸波羅蜜境界。應持心不亂。是名有樂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退諸波羅蜜方便作怨家想。是名無屈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諸波羅蜜相應諸論。應善集修治。是名修治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為生他解。應如其根器應讚揚諸波羅蜜法義。是名稱說作意。偈曰。

 依度得菩提  非隨自在等
 過惡及功德  此二亦應知

釋曰。此偈有二作意。一依度作意。二應知作意。菩薩如前稱揚已。次作是念。我今依止諸波羅蜜得大菩提。非依自在天等。是名依度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知障諸波羅蜜過惡及諸波羅蜜功德。是名應知作意。偈曰。

 喜集及見義  樂求求四種
 平等無分別  現持當緣故

釋曰。此偈有三種作意。一喜集作意。二見義作意。三樂求作意。菩薩知已。次作是念。我應歡喜聚集福智二聚。是名喜集作意。次作是念。我今見諸波羅蜜自性。能得無上菩提利益。是名見義作意。次作是念。今見是利應起四求。一求平等。止觀雙修故。二求無分別。三輪清淨故。三求現持。求持能成諸度法義故。四求當緣。求未來成就諸度緣故。是名樂求作意。偈曰。

 七非有取見  四種希有想
 翻此非希有  此想亦有四

釋曰。此偈有三種作意。一見非有取作意。二希有想作意。三非希有想作意。菩薩樂求已。次作是念。七種非有取。我今應見。一非有為有非有取。二過失非失非有取。三功德非德非有取。四非常為常非有取。五非樂為樂非有取。六非我為我非有取。七寂滅非滅非有取。如來為對治此七非有取。次第說空等三三昧。及說四種法優陀那。是名見非有取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諸波羅蜜。應起四種希有想。所謂大想廣想不求報恩想不期果報想。是名希有想作意。次作是念。翻此希有於諸波羅蜜亦有四種非希有想。所謂由諸波羅蜜廣大故。能得無上菩提。能住自他平等。能不求一切世間供養。能不求過諸世間勝身勝財。是名非希有想作意。偈曰。

 離墮眾生邊  大義及轉施
 究竟與無間  如是復五種

釋曰。此偈有五種作意。一離邊作意。二大義作意。三轉施作意。四究竟作意。五無間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應以諸波羅蜜於一切眾生轉。是名離邊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以諸波羅蜜廣饒益一切眾生。是名大義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所有諸波羅蜜功德願施一切眾生。是名轉施作意。次作是念。願一切眾生所有諸波羅蜜三處究竟。謂菩薩地究竟。如來地究竟。利益眾生究竟。是名究竟作意。次作是念。我應修習諸波羅蜜於一切時無有間斷。是名無間作意。偈曰。

 方便恆隨攝  心住不顛倒
 於退則不喜  進則歡喜生

釋曰。此偈有三種作意。一隨攝作意。二不喜作意。三歡喜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應住不顛倒心於佛所知應以諸波羅蜜恆時隨攝。是名隨攝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退屈諸波羅蜜者不應生悅。是名不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增進諸波羅蜜者應生慶悅。是名歡喜作意。偈曰。

 相似不欲修  真實欲修習
 不隨及欲得  欲得有二種

釋曰。此偈有四種作意。一不欲修作意。二欲修作意。三不隨作意。四欲得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於相似諸波羅蜜不應修習。是名不欲修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真實諸波羅蜜應勤修習。是名欲修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諸波羅蜜障礙作意應斷。是名不隨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欲得授記位諸波羅蜜。欲得決定地諸波羅蜜。是名欲得作意。偈曰。

 定作未來行  常觀他行滿
 信解自第一  知體無上故

釋曰。此偈有三種作意。一定作作意。二觀他作意。三我勝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見當來諸趣以智方便一切波羅蜜決定當行。是名定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觀十方諸大菩薩諸波羅蜜得滿足時願我亦得滿足。同一事故。是名觀他作意。次作是念。我今自信所行諸波羅蜜。於諸行中最為第一。何以故。我觀此體更無上故。是名我勝作意。偈曰。

 以此諸作意  修習於諸度
 菩薩一切時  善根得圓滿

釋曰。此偈總結前義應知。已說求長養善根。次說求法差別。偈曰。

 求法謂增長  上意及廣大
 有障亦無障  及以諸神通
 無身亦有身  得身及滿身
 多慢及少慢  及以無慢故

釋曰。求法有十三種差別。一者增長求。謂以正聞增長信故。二者上意求。謂在佛邊受法流故。三者廣大求。謂得神通菩薩具足遠聞諸佛法故。四者有障求。謂初增長信者故。五者無障求。謂上意求者故。六者神通求。謂廣大求者故。七者無身求。謂聞思慧無法身故。八者有身求。謂修慧有多聞熏習種子身故。九者得身求。謂初地至七地。十者滿身求。謂八九十地。十一者多慢求。謂信行地。十二者少慢求。謂初七地。十三者無慢求。謂後三地。已說求法差別。次說求法因緣。偈曰。

 為色為非色  為通為正法
 相好及病癒  自在無盡因

釋曰。求法有四因緣。一為色。二為非色。三為神通。四為正法。為色者。相好因故。為非色者。滅煩惱病因故。為神通者。自在因故。為正法者。無盡因故。如梵天王問經說。菩薩求法具足四想。一者如妙寶想。難得義故。二者如良藥想。除病義故。三者如財物想。不散義故。四者如涅槃想。苦滅義故。由法是相好莊嚴因故如妙寶想。由法是滅煩惱病因故如良藥想。由法是神通自在因故如財物想。由法是正法無盡因故如涅槃想。已說求法因緣。次說求遠離分別。偈曰。

 無體體增減  一異自別相
 如名如義者  分別有十種

釋曰。有十種分別。一者無體分別。二者有體分別。三者增益分別。四者損減分別。五者一相分別。六者異相分別。七者自相分別。八者別相分別。九者如名起義分別。十者如義起名分別。般若波羅蜜經中為令諸菩薩遠離此十種分別故說十種對治。為對治無體分別故。經言有菩薩菩薩。為對治有體分別故。經言不見菩薩等。為對治增益分別故。經言舍利弗色自性空。為對治損減分別故。經言非色滅空。為對治一相分別故。經言若色空非色。為對治異相分別故。經言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為對治自相分別故。經言此色唯名。為對治別相分別故。經言色不生不滅非染非淨等。為對治如名起義分別故。經言名者作客故如名義不應著。為對治如義起名分別故。經言一切名不可見不可見故如義名不應著。已說求遠離分別。次說求法大偈曰。

 菩薩勝勇勐  二求得真實
 隨順諸世間  功德如海滿

釋曰。求法有三種大。一者方便大。由最上精進求世諦第一義諦。真實不顛倒故。二者他利大。由作世間依怙以第一義安置故。三者自利大。由一切功德如海滿足故。述求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

 

上篇:大乘莊嚴經論

下篇: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佛性論

佛性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緣起分第...

成唯識寶生論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護法菩薩造...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一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

掌中論

掌中論一卷 陳那菩薩造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論曰。...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失譯 佛在舍衛祇桓阿難邠坻阿藍。...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僧祐錄中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如是我聞...

坐禪三昧經

坐禪三昧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導師說難遇, ...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般涅槃經後分

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 大唐南海波凌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過去現在因果經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優陂夷墮捨迦經

優陂夷墮捨迦經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聞如是: 一時,佛...

【佛教詞典】三根能障念住

【三根能障念住】 p0205 瑜伽九十七卷二十三頁云:有三...

【佛教詞典】經藏

1、指佛所說的一切大小乘經典。   2、藏放經典的府庫...

容易發怒

有一位經理非常能幹,又善於領導人,就是脾氣太大了,...

心量越大的人,越能成就大事

我們要在生活當中體驗什麼是發菩提心。自己真正發了菩...

五台山文殊菩薩發塔的來歷

很多去過五台山的朋友一定去過台懷鎮的塔院寺,那個大...

修行必須破法執障

有一些修行者被障礙在法執上,以至生生世世不能解脫。...

寺院每次過堂,為何要給眾生出食

在寺院過堂的居士都會看到,吃飯前大眾要唱《供養偈》...

只要具足品德,鬼神都恭敬

唐朝時,五台山有個僧,法號必救,德行好。閻羅王都很...

如何辨別邪偽的禪相

二分別真偽者有二:一者辨邪偽禪發相:行者若發如上諸...

慳貪長者的佈施

昔日,在舍衛城有兩位長者,一位名為最勝,一位名為難...

你若執著它,那你的煩惱就來了

《般若心經》講的是什麼?當然講的是般若了。般若又是...

猶太人的佈施與福報

修財佈施的因,感財富的果報,用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大眾...

普陀山的和尚講普陀山的事兒--慈眼視眾生

今天我們來到了普陀山的西山景區。這邊住的都是尼眾的...

今世行淨,後世無穢

過去,釋迦牟尼佛在波羅奈國仙人鹿野苑,剛度化了五比...

【視頻】《增壹阿含經》聆志居士念誦

《增壹阿含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佛光山早晚課)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佛光山早晚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