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

無著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功德品第二十二

釋曰。已說菩薩諸覺分。次說菩薩諸功德。偈曰。

 捨身及勝位  忍下亦長勤
 不味不分別  六行說希有

釋曰。此偈顯示行希有。檀行者。若能施自身命。則為希有。餘非希有。戒行者。若能棄捨勝位慕道出家。則為希有。餘非希有。忍行者。若能不顧身命忍於下劣眾生。則為希有。餘非希有。精進行者。若能長時正勤乃至窮生死際而不斷絕。則為希有。餘非希有。禪行者。若能於勝定樂而不噉味不彼受生。則為希有。餘非希有。慧行者。若能起無分別智。則為希有。餘非希有。若聲聞人分別四諦而有厭離。菩薩則不爾。是名六種行希有。偈曰。

 生在如來家  得記並受職
 及以得菩提  四果說希有

釋曰。此偈顯示果希有。菩薩有四種果。一者入初地時生如來家。是須陀洹果。二者於第八地中而得授記。是斯陀含果。三者於第十地中而得受職。是阿那含果。四者佛地。是阿羅漢果。前三是學果。第四是無學果。已說菩薩希有。次說菩薩非希有。偈曰。

 離欲與得悲  勝修及平等
 依此修諸度  是行非希有

釋曰。若菩薩已得離欲而行佈施非為希有。不染於物物易捨故。若菩薩已得大悲而持戒忍辱非為希有。若菩薩已得勝修。謂第八地。由無功用無分別故。行後三度非為希有。若菩薩已得自他平等心行一切諸度亦非希有。由利他時即如自利。無有退屈心故。已說菩薩非希有。次說菩薩平等心。偈曰。

 菩薩愛眾生  不同生五愛
 自身與眷屬  子友及諸親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於諸眾生得平等心。眾生有五種愛心不得平等。一愛自身。二愛眷屬。三愛兒子。四愛朋友。五愛諸親。由此五愛不得平等亦非畢竟。如人或時亦行自害。菩薩愛眾生心則平等。由不捨不退故。偈曰。

 無偏及無犯  遍忍起善利
 禪亦無分別  六度心平等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行六度得心平等。無偏者。是佈施心平等。於諸求者不墮愛憎故。無犯者。是持戒心平等。乃至微細戒行亦不缺故。遍忍者。是忍辱心平等。普於勝劣眾生皆能忍故。起善利者。是精進心平等。為起一切善根及起自他一切種利而勤行故。禪亦者。是學定心平等。菩薩修定亦為起諸善根及為起諸利益而精進故。無分別者。是修慧心平等。從初發心乃至究竟所行諸度皆三輪清淨故。是名諸度心平等。已說菩薩平等心。次說菩薩饒益眾生事。偈曰。

 令器及令禁  耐惡與助善
 入法亦斷疑  六行饒益事

釋曰。此偈顯示諸菩薩以六波羅蜜饒益諸眾生。令器者。以施饒益。令彼得成修善器故。令禁者。以戒饒益。隨其堪能而令持故。耐惡者。以忍饒益。能受眾生違逆事故。助善者。以進饒益。佐助眾生營善業故。入法者。以定饒益。迴邪入正通力能故。斷疑者。以智饒益。若凡若聖所有疑網皆除故。已說菩薩六度饒益。次說菩薩七似饒益。一似母饒益。二似父饒益。三似善友饒益。四似同侶饒益。五似健奴饒益。六似闍梨饒益。七似和上饒益。問云何似母饒益。偈曰。

 等心生聖地  長善防諸惡
 教習以多聞  五業如慈母

釋曰。譬如慈母於子作五種饒益業。一懷胎。二出生。三長養。四防害。五教語。菩薩饒益眾生五業亦爾。一等心向眾生。二生之於聖地。三長養諸善根。四防護諸惡作。五教習以多聞。是名菩薩五種似母業。問云何似父饒益。偈曰。

 令信令戒定  令脫令勸請
 亦為防後障  五業如慈父

釋曰。譬如慈父於子作五種饒益業。一下種子。二教工巧。三為娉室。四付善友。五為絕債不令後償。菩薩五業亦爾。一令起信以為聖體種子。二令學增上戒定以為工巧。三令得解脫喜樂以為娉室。四令勸請諸佛以為善友。五為遮諸障閡以為絕債。是名菩薩五種似父業。問云何似善友饒益。偈曰。

 秘深及呵犯  讚持與教授
 令覺諸魔事  五業如善友

釋曰。譬如善友於己作五種饒益業。一密語為覆。二惡行令斷。三善行稱譽。四所造佐助。五遮習惡事。惡事四種。一射獵。二姦非。三耽酒。四博戲。菩薩五業亦爾。一非器者秘其深說。二犯戒者如法呵責。三具戒者以善稱譽。四修行者教令速證。五魔事者即令覺知。是名菩薩五種似善友業。問云何似同侶饒益。偈曰。

 與樂及與利  樂恆利亦恆
 及以不離散  五業如同侶

釋曰。譬如有智同侶於己作五種饒益業。一與樂。二與利。三恆與樂。四恆與利。五不乖離。菩薩五業亦爾。一與不顛倒樂。世間成就者名樂。由此得樂受故。二與不顛倒利。出世成就者名利。由此對治煩惱病故。餘三可解。是名菩薩五種似同侶業。問云何似健奴饒益。偈曰。

 成生開出要  忍害與二成
 示以巧方便  五業如健奴

釋曰。譬如健奴為主作五種饒益業。一極諸所作。二得不欺誑。三忍諸打罵。四作事精好。五解巧方便。菩薩五業亦爾。一成熟眾生。二開示出要。三忍諸惡事。四與世間樂。五與出世利。是名菩薩五種似健奴業。問云何似闍梨饒益。偈曰。

 遍授及示要  舒顏亦愛語
 不求彼恩報  五業如闍梨

釋曰。得無生忍者說為闍梨。譬如闍梨於弟子作五種饒益業。一教其諸法。二示其速要。三身知舒顏。四口知愛語。五心無悕望。菩薩五業亦爾應知。問云何似和上饒益。偈曰。

 令滿及令脫  斷障與世樂
 及與出世利  五業如和上

釋曰。譬如和上於弟子作五種饒益業。一度令出家。二與其受戒。三禁斷諸過。四攝持以財。五教授以法。菩薩五業亦爾。一令滿二聚。二令得解脫。三令斷諸障。四與世間樂。五與出世利。是名菩薩五種似和上業。已說菩薩七似饒益。次說眾生六種報恩。偈曰。

 不著及不犯  知作亦善行
 如是修六度  是報菩薩恩

釋曰。如菩薩饒益眾生。眾生報菩薩恩亦如是。不著者。佈施報恩。不犯者。持戒報恩。知作者。修忍報恩。菩薩愛忍彼知而作。即是報恩。善行者。行餘三度報恩。以精進行定慧即得解脫故。後三度合名善行。已說眾生六種報恩。次說菩薩五種希望。偈曰。

 六增及六減  成生與進地
 大覺是五處  希望有五種

釋曰。諸菩薩於五處常起希望。一希望六度增長。二希望六蔽損減。三希望成熟眾生。四希望勝進諸地。五希望無上菩提。是名五種希望。已說菩薩五種希望。次說菩薩四種不空果。偈曰。

 斷怖與發心  除疑亦起行
 四事化眾生  必定不空果

釋曰。諸菩薩四業利益。眾生必不空果。一為說深法必得不怖。二令發菩提心必得佛果。三為之斷疑必無重起。四為說六度必能修習。是名四業不空果。已說菩薩四種不空果。次說菩薩六種正行。偈曰。

 離求離後有  遍起諸功德
 修禪捨無色  智合方便行

釋曰。離求者。佈施正行不望報故。離後有者。戒忍正行不求後有故。遍起諸功德者。精進正行。修禪捨無色者。禪定正行。智合方便行者。般若正行。三輪清淨為般若。迴向菩提為方便。如寶積經說。施不求報如是廣說。已說菩薩六種正行。次說菩薩六度進退分。偈曰。

 著財與毀禁  慢下將墮善
 噉味亦分別  是退翻為進

釋曰。六度所對治是退分因。翻彼所對治。即是能對治。應知即是進分因。已說菩薩六度進退分。次說菩薩六度真似功德。偈曰。

 假許及詐相  誑喜亦偽勤
 身靜口善說  是似翻即真

釋曰。假許者是似佈施。謂語求者言所有恣取而彼來即悋。詐相者是似持戒。謂覆藏諸惡而詐善威儀。誑喜者是似忍辱。謂甘言虛悅而規害待時。偽勤者是似精進。謂虛說我求佛果而實心希世報。身靜者是似禪定。謂身口端默而惡覺擾心口。善說者是似般若。謂為他巧說而身自不行。此六是不真行。翻此不真行即為真行。已說菩薩真似功德。次說菩薩為眾生除六蔽。偈曰。

 與彼六度行  除彼六蔽障
 菩薩化眾生  地地皆如是

釋曰。眾生有六蔽能障彼六波羅蜜。所謂慳貪破戒瞋恚懈怠亂心愚癡。菩薩如其次第。給其所須令行佈施。乃至令行般若。使彼眾生得除六障。即是與施乃至與智。已說菩薩除眾生六蔽。次說諸佛授菩薩記。偈曰。

 授記有二種  人別及時別
 轉記及大記  此復為二種

釋曰。授記有二種。一人差別。二時差別。人差別授記有四種。一未發心授記。謂性位。二已發心授記。三現前授記。四不現前授記。時差別授記有二種。一有數時授記。二無數時授記。復次更有二種授記。一轉授記。二大授記。轉授記者。謂記彼菩薩後於如是如來如是時節當得授記。問云何大授記。偈曰。

 八地得無生  斷慢斷功用
 諸佛及佛子  一體同如故

釋曰。大授記者。謂在第八地中得無生忍時。由斷自言我當作佛慢故。及斷一切分別相功用故。得一切諸佛菩薩同一體故。問云何同一體。答不見諸佛諸菩薩與自己身而有差別。何以故。同一如故。偈曰。

 剎土及名號  時節與劫名
 眷屬並法住  記復有六種

釋曰。復有此六種授記。一者於如是剎土。二者有如是名號。三者經如是時節。四者有如是劫名。五者得如是眷屬。六者如是時節正法住世。已說諸佛授記。次說菩薩六種決定。偈曰。

 財成及生勝  不退與修習
 定業無功用  六事決定成

釋曰。菩薩由六度增上得六種決定。一者財成決定。由施常得大財成就故。二者生勝決定。由戒常得隨意受生故。三者不退決定。由忍諸苦常不退故。四者修習決定。由進恆時習善無間息故。五者定業決定。由禪成就眾生業永不退故。六者無功用決定。由智得無生忍無分別智自然住故。已說菩薩六種決定。次說菩薩六種必應作。偈曰。

 供養及學戒  修悲亦勤善
 離諠深樂法  六事必應作

釋曰。諸菩薩為成就六度故。於諸地中決定應作六事。一者必應供養。此為成就檀度。若不長時供養則檀度不得圓滿。供養義如供養品說。二者必應學戒。此為成就戒度。若不長時學戒則戒度不得圓滿。三者必應修悲。此為成就忍度。若不長時忍諸不饒益事則忍度不得圓滿。四者必應勤善。此為成就進度。若心放逸不修諸善則進度不得圓滿。五者必應離諠。此為成就禪度。若在聚落多諍擾心則禪度不得圓滿。六者必應樂法。此為成就智度。若不遍歷諸佛聽法無厭。如海納流無時盈溢。則智度不得圓滿。已說菩薩六種必應作。次說菩薩六種必常作。偈曰。

 厭塵及自省  耐苦修善法
 不味不分別  六行必常起

釋曰。諸菩薩為成就六度故。必應常作六事。一者厭塵。謂知五欲過失。譬如糞穢雖少亦臭。佈施果報雖多亦苦。由不著故能行三施。此事常修則檀度圓滿。二者自省。謂晝夜六時常自省察所作三業。知過則改。此事常修則戒度圓滿。三者耐苦。若有他來作諸不饒益事。及自求法忍諸寒熱等苦。此事常修則忍度圓滿。四者修善。善謂六波羅蜜。於諸地中此事常修則進度圓滿。五者不味。謂不噉禪中勝樂恆來欲界受生。此事常修則禪度圓滿。六者不分別。謂於三輪異相不起分別。此事常修則智度圓滿。已說菩薩六種必常作。次說菩薩六度勝類。偈曰。

 法施及聖戒  無生起大乘
 定悲如實智  六行此為勝

釋曰。施有多種。以法施而為最上。戒有多種。以聖人所愛無流戒而為最上。忍有多種。以八地無生忍而為最上。精進有多種。以起大乘度脫眾生而為最上。定有多種。以出世第四禪與大悲合者而為最上。智有多種。以如實通達諸法智而為最上。已說菩薩六度勝類。次說四種假建立。偈曰。

 立法及立諦  立理亦立乘
 五七四三種  建立假差別

釋曰。四種假建立者。一法假建立。二諦假建立。三道理假建立。四乘假建立。問各有幾種。答法假建立有五種差別。諦假建立有七種差別。道理假建立有四種差別。乘假建立有三種差別。法假建立五種者。偈曰。

 所謂五明處  皆是大乘種
 修多祇夜等  類有差別故

釋曰。法假建立五種。即是五明論。此五皆是大乘修多羅祇夜等種類差別。五明處如覺分品說。諦假建立七種者。偈曰。

 輪轉及空相  唯識與依止
 邪行亦清淨  正行如七種

釋曰。七種差別即是七如。一輪轉如。二空相如。三唯識如。四依止如。五邪行如。六清淨如。七正行如。輪轉如者謂生死。即是三界心心法。此從分別起。此分別復從因緣起。不從自在等因生。亦非無因生。由分別境界空故。一切時但有分別依他二性輪轉。空相如者謂法無我。一切諸法同一空如以為相故。唯識如者謂無分別智。依止如者謂苦諦。此有二種。一器世間。二眾生世間。邪行如者謂集諦。此即是愛。清淨如者謂滅諦。此有二種。一煩惱障淨。二智障淨。正行如者謂道諦。如此七種如名諦假建立。此中應知三種如是分別依他二性。謂輪轉如依止如邪行如。四種如是真實性。謂空相如唯識如清淨如正行如故。分別依他二性攝者即是世諦。真實性攝者即是真諦。道理假建立四種者。偈曰。

 正思正見果  擇法現等量
 亦說不思議  道理有四種

釋曰。道理假建立有四種。一相待道理。二因果道理。三成就道理。四法然道理。相待道理者。所謂正思。由待正思出世正見方始得起。離正思惟更無別方便故。因果道理者。所謂正見及果。成就道理者。所謂以現等量簡擇諸法。法然道理者。所謂不可思議處。此法已成故如。問何故正思能起正見。此已成就不應更思。何故正見能斷煩惱及得於滅。此已成就不可更思。諸如是義悉是法然道理。如此四種名道理假建立。乘假建立三種者。偈曰。

 心說行聚果  五各下中上
 依此三品異  建立有三乘

釋曰。依五義三品建立三乘。五義者。一心二說三行四聚五果。三品者。謂下中上。若聲聞五事俱下。心下者求自解脫。說下者說自利法。行下者行自利行。聚下者福智狹小但三生等。果下者得聲聞果。若緣覺乘五事俱中。若菩薩乘五事俱上。心上者謂四種恩心。如金剛波若經說。說上者如其恩心作如是說法。行上者如其說法作如是行行。聚上者如其行行得如是聚滿。果上者如其聚滿得無上菩提。復次若聲聞乘從他聞法內自思惟。以分別智得果。若緣覺乘不從他聞內自思惟。亦以分別智得果。若菩薩乘不從他聞。以無分別智得果。此三種名乘假建立。已說四種假建立。次說菩薩四種求知。偈曰。

 名物互為客  二性俱是假
 二別不可得  是名四求義

釋曰。諸菩薩四種求諸法。一名求。二物求。三自性求。四差別求。名求者。推名於物是客。此謂名求。物求者。推物於名是客。此謂物求。自性求者。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此謂自性求。差別求者。推名差別及物差別。知俱空故悉不可得。此謂差別求。說四求已。次分別四如實知。偈曰。

 真智有四種  名等不可得
 二利為大業  成在諸地中

釋曰。諸菩薩於諸法有四種如實知。一緣名如實知。二緣物如實知。三緣自性如實知。四緣差別如實知。如實知者。由知一切名等皆不可得故。二利為大業成在諸地中者。諸菩薩於諸地中起自利利他大事。此名如實知業。偈曰。

 住持及受用  種子合三因
 依止及心法  亦種為彼縛

釋曰。三因者。一住持因。二受用因。三種子因。住持因者謂器世界。受用因者謂五欲境界。種子因者謂阿梨耶識。由此識是內外諸法種子因故。此三因如繩即是能縛。問此縛縛何等物。答依止及心法。亦種為彼縛所縛亦有三種。一依止。二心法。三阿梨耶識。問依止是何等。答是眼等六根。問阿梨耶識是何等。答是三界內外諸法種子。此中但有阿梨耶識可縛。無人我可縛。此名如實知繫縛。偈曰。

 安相在心前  及以自然住
 一切俱觀察  至得大菩提

釋曰。安相在心前者。安相謂聞思修慧方便。人所緣起分別故。名安相及以自然住者。彼相謂自性現前。非分別故名自然住。一切俱觀察者。彼二所緣非所緣體無分別故。以此方便為諸相對治。彼二應次第觀察。謂先觀安相。後觀自然住相。此二皆非緣體。彼起四倒即得隨滅。至得大菩提者。若修行人但觀察人相。唯得聲聞緣覺菩提。若觀察一切法相即得無上菩提。如是隨其所縛而得解脫。此名如實知解脫。問此解脫由何所知由何所盡。偈曰。

 若智緣真如  遠離彼二執
 亦知熏聚因  依他性即盡

釋曰。若具知三性即盡依他性。若智緣真如者。是知真實性。遠離彼二執者。是知分別性。亦知熏聚因者。是知依他性。依他性即盡者。由知三性即熏習聚盡。熏習聚者。謂阿梨耶識問此盡有何功德。偈曰。

 緣彼真如智  觀察無異相
 有非有現見  想作自在成

釋曰。觀察無異相者。別相及如無差別見故。此說二乘與菩薩差別。二乘相及無相差別而見。如是見已悉捨於相。於無相界起作意緣入無相三昧。菩薩則不爾。於真如外不見別有諸相。於無相界亦見無相。由菩薩智無種種相修故。有非有現見者。有名真如境界。非有名相境界。皆現見故。想作自在成者。謂欲作神通等事一切皆由憶想分別而成。此是如實知利益。問凡夫及菩薩二見云何顯示。偈曰。

 覆實見不實  應知是凡夫
 見實覆不實  如是名菩薩

釋曰。凡夫無功用不見真如見不真實相。菩薩無功用見真如不見不真實相。問已知差別。云何轉依及得解脫。偈曰。

 不見見應知  無義有義境
 轉依及解脫  以得自在故

釋曰。無義境界謂諸相。此即不見。有義境界謂真如。此即見。如是說名轉依。見所執境界無體。及見真如有體。如是說名解脫。何以故。以得自在故。自在者。謂隨自意轉自然不行諸境界。如經說。若有相則被縛。若被縛則無解脫。不行一切境界即是解脫。問云何如實知淨土方便。偈曰。

 眾生同一種  地境皆普見
 此即淨土障  應知亦應捨

釋曰。眾生同一種地境皆普見者。器世界是大境界。一切眾生同見一種類。皆言此是大地故。此即淨土障者。由作此見即與淨土方便而為障礙。應知亦應捨者。菩薩知此想為障礙已。即應勤捨此想。是名對治。已說菩薩四種如實知。次說菩薩五種無量。偈曰。

 應化及應淨  應得亦應成
 應說此五事  菩薩五無量

釋曰。五事無量者。一應化事無量。由攝一切眾生界故。二應淨事無量。由攝一切器世界故。三應得事無量。由攝一切法界故。四應成事無量。由攝一切可化眾生故。五應說事無量。由攝十二部經是化眾生方便故。已說菩薩五種無量。次說菩薩說法有八果。偈曰。

 發心及得忍  淨眼與盡漏
 法住學亦斷  受用為八果

釋曰。菩薩若勤說法能得八果。一諸聽法者或發菩提心。二或得無生忍。三或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此謂下乘所攝。四或得諸漏盡。五令正法久住。由此正說得展轉受持故。六未學義者令得學義。七未斷疑者令得斷疑。八已斷疑者令得受用正法無障大喜味。已說菩薩說法有八果。次說大乘七大義。偈曰。

 緣行智勤巧  果事皆具足
 依此七大義  建立於大乘

釋曰。若具足七種大義說為大乘。一者緣大。由無量修多羅等廣大法為緣故。二者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三者智大。由人法二無我一時通達故。四者勤大。由三大阿僧祇劫無間修故。五者巧大。由不捨生死而不染故。六者果大。由至得力無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數數示現大菩提大涅槃故。已說大乘七大義。次說八法攝大乘。偈曰。

 性信心行入  成淨菩提勝
 如是八種事  總攝諸大乘

釋曰。此以八事總攝一切大乘。八事者。一種性如性品說。二信法如信品說。三發心如發心品說。四行行如度攝品說。五入道如教授品說。六成熟眾生。謂初七地七淨佛國土謂第八不退地。八菩提勝謂佛地。菩提有三種。謂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佛菩提大故為勝。於此佛地示現大菩提及大涅槃故。已說八法攝大乘。次說菩薩五人差別。偈曰。

 信行及淨行  相行無相行
 及以無作行  差別依諸地

釋曰。菩薩有五人差別。一信行人。謂地前一阿僧祇劫。二淨心行人。謂入初地。三相行人。謂二地至六地。四無相行人。謂第七地。五無作行人。謂後三地已說菩薩五人差別。次說菩薩諸相差別。偈曰。

 不著及清淨  降嗔與勤德
 不動並見實  有欲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自利門說菩薩相。不著者是能行施不著諸欲故。清淨者是能持戒。降嗔者是能忍辱。勤德者是能精進。不動者是能習定。見實者是能修智。有欲者是能起願樂大菩提故。行此七事說名菩薩相。偈曰。

 隨攝及無惱  耐損並勇力
 不放逸多聞  利彼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利他門說菩薩相。隨攝者是施。恆以四攝攝眾生故。無惱者是戒。自信於他不起惱害見故。耐損者是忍。他來違逆不懷加報意故。勇力者是進。在苦度眾生無有退屈心故。不放逸者是定。不著禪味來就下處生故。多聞者是智能斷一切眾生疑故。如是勤行利他是菩薩相。偈曰。

 厭財及捨欲  忘怨亦勤善
 巧相無惡見  內住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住功德門說菩薩相。厭財者住施功德。知慳財過墮於惡道來貧窮故。捨欲者住戒功德。若著五欲不能出家受持戒故。忘怨者住忍功德。他來損己不懷不報故。懷報者如似畫石。不懷報者如似畫水。一墮惡道。一生善趣。勤善者住進功德。為自他二利恆行六波羅蜜故。巧相者住定功德。善能分別止舉捨三相故。無惡見者住智功德。一切諸相不可得故。內住者住願功德。內謂大乘論住不動故。偈曰。

 具悲亦起慚  耐苦及捨樂
 持念並善定  不捨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不退門說菩薩相。具悲者是施不退。愍他苦人能行施故。起慚者是戒不退。觀此世他世及法人不造諸非故。耐苦者是忍不退。風雨寒熱等及他違損事一切皆忍故。捨樂者是進不退。能行正勤人不著自樂故。持念者是定不退。能善攝心人由念力故。善定者是慧不退。無分別智具足故。不捨者是願不退。不捨大乘故。偈曰。

 除苦不作苦  容苦不畏苦
 脫苦不思苦  欲苦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離苦門說菩薩相。除苦者是施。施他物時除他貧窮故。不作苦者是戒。戒自居時不作苦惱他故。容苦者是忍。自他利時諸苦能受故。不畏苦者是進。行難行時恆得不退故。脫苦者是定。離欲欲界時解脫苦苦故。不思苦者是慧。三輪清淨時不起分別故。欲苦者是願為化眾生樂住生死故。偈曰。

 樂法及性法  呵法亦勤法
 自在法明法  向法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攝法門說菩薩相。樂法者是施。愛施等法故。性法者是戒。自性護持故。呵法者是忍。譏嫌瞋法故。勤法者是進。勤行大乘法故。自在法者是定。諸禪自在故。明法者是慧。無上般若具足故。向法者是願。一向樂大菩提故。問云何名法。答由一切諸波羅蜜法皆隨轉故。偈曰。

 財制護善樂  法乘於此七
 七種不放逸  是故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不放逸門說菩薩相。一財不放逸。此由佈施不施不堅施則堅固故。二制不放逸。此由持戒如佛說應作者作不應作者不作故。三護不放逸。此由忍辱護自他心無兩害故。四善不放逸。此由精進常起正勤行六度故。五樂不放逸。此由修定諸禪樂受不味著故。六法不放逸。如實真法此能知故。七乘不放逸。此由大願魔王來壞其菩提心亦不退故。偈曰。

 不遂及小罪  不忍退亦亂
 小見及異乘  七羞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有羞門說菩薩相。一不遂羞。羞慳貪故。二小罪羞。羞微細罪見怖畏故。三不忍羞羞不忍故。四退羞。羞懈怠故。五亂羞。羞退定故。六小見羞。羞餘小執通達法無我故。七異乘羞。羞起小乘心捨大菩提故。偈曰。

 今世後世捨  起勤亦得通
 等說及大果  七攝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攝生門說菩薩相。一今世攝謂以佈施攝現在眾生。二後世攝。謂以持戒攝未來眾生。得勝生處方能攝故。三捨攝。謂以忍辱攝有惱亂眾生。四起勤攝。謂以精進攝懈怠眾生。五得通攝。謂以禪定攝他方眾生往彼化故。六等說攝。謂以智慧攝下中上眾生。等心為說無增減故。七大果攝。謂以大願若得佛果攝諸眾生無有餘故。此諸偈義以異門說六度及大願。是菩薩相應知。已說菩薩諸相差別。次說菩薩諸名差別。偈曰。

 應知諸菩薩  亦名摩訶薩
 亦名有慧者  亦名上成就
 亦名降伏子  亦名降伏持
 亦名能降伏  亦名降伏牙
 亦名為勇勐  亦名為上聖
 亦名為導師  亦名大名稱
 亦名為有悲  亦名大福德
 亦名自在行  亦名正說者

釋曰。此十六名皆依義立。一切菩薩總有此名。若人聞有此名。應知即是菩薩。已說菩薩諸名差別。次說菩薩諸義差別。偈曰。

 實覺大義覺  一切覺恆覺
 及以方便覺  五覺名菩薩

釋曰。由有五覺故名菩薩。一者實義覺。覺人法無我故。二者大義覺。覺自他義故。三者一切覺。覺一切種義故。四者恆覺。雖現涅槃覺無盡故。五者方便覺。覺隨物機而作方便故。偈曰。

 隨我及小見  及以諸識身
 亦於虛分別  四覺名菩薩

釋曰。復由四覺名為菩薩。一隨我覺。由覺心故。心謂阿梨耶識。二小見覺。由覺意故。意謂與我見等四惑相應緣阿梨耶識者。三識身覺。由覺識故。識謂六識身。四虛分別覺。由覺不真分別故。不真分別者。即前心意識。一切菩薩唯覺。此是不真分別故。偈曰。

 無境及真義  永無亦圓滿
 亦說不可得  五覺名菩薩

釋曰。復由五覺名為菩薩。一無境覺。覺依他性故。二真義覺。覺真實性故。三永無覺。覺分別性故。四圓滿覺。覺一切境一切種故。五不可得覺。覺三輪清淨故。三輪者。一應覺。謂菩薩境。二依覺。謂菩薩身。三覺性。謂菩薩智。此三不可得故。名不可得覺。偈曰。

 成就及處所  胎藏隨次現
 及以斷深疑  五覺名菩薩

釋曰。復由五覺名為菩薩。一成就覺。謂成佛果。二處所覺。謂住兜率天宮。三胎藏覺。謂入母胎。四隨次現覺。謂出胎受欲出家修行成道。五斷深疑覺。謂為諸眾生轉大法輪。偈曰。

 得不得及住  於自亦於他
 有說與無說  有慢及慢斷
 未熟亦已熟  如此十一種
 一切皆能覺  是故名菩薩

釋曰。復由十一種覺故名菩薩。得不得及住者。如其次第過去未來現在覺。於自亦於他者。謂內覺外覺。有說與無說者。謂麁覺細覺。有慢及慢斷者。謂劣覺勝覺。未熟亦已熟者。謂遠覺近覺。未熟者覺彼久遠方覺。已熟者覺彼於近即覺。功德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

 

上篇:大乘莊嚴經論

下篇: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觀所緣論釋

觀所緣論釋 護法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

轉識論

轉識論(從無相論出) 陳代真諦譯 識轉有二種。一轉為眾...

三無性論

三無性論卷上(出無相論) 真諦三藏於廣州制旨寺翻譯 論...

大乘成業論

大乘成業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

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華嚴經金師子章注

金師子章序 夫龍象之蹴踏於乾坤。開奧藏兮說妙法。蟣...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西歸直指

周安士居士傳 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諸生也...

佛說戒德香經

佛說戒德香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妙法聖念處經

妙法聖念處經卷第一 大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仰惟釋迦啟運。弘...

佛說長者音悅經

佛說長者音悅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教詞典】我慢

梵語 ātma-māna。謂視「我」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執...

【佛教詞典】化生

【化生】 p0386 如四生中說。 二解 俱舍論八卷十一頁雲...

主人公在哪裡

一日,祖欽禪師問原妙禪師:日間清醒時,還作得主麼?...

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

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 在每一次這樣遷徙的生命過程...

善護口業

一日,佛陀與阿難到王舍城中托缽乞食,結束後走出城門...

到達心佛雙忘時,才會會得真實義

在理和事的圓融方面,真正要了解,一定要到達心佛雙忘...

道證法師:檢討修正自己的菩提心

講到菩提心,淨土宗祖師省庵大師有一篇《勸發菩提心文...

改變命運的入手處

我們改造命運必須在修福修德入手,更切要修念佛法門。...

念念向內去找原因

我有一個搞學術的朋友,他談到中國人好像缺少原罪意識...

出世間法的成功

世間的祝福都是吉祥、大喜、恭喜發財等。今年是馬年,...

信願念佛,癌症痊癒

我是一個命運多舛之人。二十多歲的時候,因為車禍失去...

佛靈和心靈是兩碼事嗎

我們正式講淨土要義。淨土三要就是信願行,也是往生極...

家訓,一盞千年不滅的心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觀念、態度等都可能會...

常有恐懼心理,應如何改變

問: 我常常有這麼一種恐懼心理,就是怕自己被冤親債主...

【視頻】《解深密經》聆志居士念誦

《解深密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地藏經》供佛齋僧法會

《地藏經》供佛齋僧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