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無著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度攝品第十七之二

釋曰。已說修習六波羅蜜。次說六波羅蜜差別。六波羅蜜差別各有六義。一者自性。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相應。六者品類。偈曰。

 施彼及共思  二成亦二攝
 具住不慳故  法財無畏三

釋曰。此偈明檀波羅蜜六義。施彼者是施自性。由以己物施諸受者故。共思者是施因。由無貪善根與思俱生故。二成者是施果。由財成就及身成就故。言身成就者。具攝命等五事。如五事經中說。施食得五事。一者得命。二者得色。三者得力。四者得樂五者得辯。二攝者是施業。由自他二攝滿足及大菩提滿足故。具住不慳故者。是施相應。由具足住不慳人心中故。法財無畏三者。是施品類。品類有三。一者法施。二者財施。三者無畏施故。如是六義。智者應知應習。偈曰。

 六支滅有邊  善道及持等
 福聚具足故  二得為二種

釋曰。此偈明尸波羅蜜六義。六支者是戒自性。由住具戒乃至受學諸學足故。滅有邊者是戒因。滅是涅槃。為求涅槃度諸有邊受行戒故。善道者是戒果。善道及不悔等次第五心住因戒得故。持等者是戒業。戒有三能。一者能持。由能任持一切功德如大地故。二者能靜。由能止息一切煩惱火熱故。三者無畏。由能不起一切怖憎等諸罪緣起豈畏起諸罪故。福聚具足故者。是戒相應。由一切時身口意業皆行善行故。二得為二種者。是戒品類。二得謂受得及法得。受得者。攝波羅提木叉護。法得者。攝禪護及無流護故。偈曰。

 不報耐智性  大悲及法依
 五德並二利  具勝彼三種

釋曰。此偈明羼提波羅蜜六義。不報耐智性者。是忍自性。一不報。二耐。三智。此三次第是三忍自性。不報者是他毀忍自性。耐者是安苦忍自性。智者是觀法忍自性。大悲及法依者是忍因。一大悲為因。二法依為因。法依者。謂受戒及多聞故。五德者是忍果。如經中說。忍得五種果。一得少憎愱。二得不壞他意。三得喜樂。四得臨終不悔。五得身壞生天。二利者是忍業。由三忍故能作自利利他二種業。如經偈說。作彼二義。自利利他。若知他瞋。於彼自息。具勝者。是忍相應忍難行故名最勝。具足最勝名相應。如經中說。忍最上難行故。彼三種者。是忍品類。彼人有三品。一他毀忍。二安苦忍。三觀法忍故。偈曰。

 於善於正勇  有信有欲故
 念增及對治  具德彼七種

釋曰。此偈明毘梨耶波羅蜜六義。於善於正勇者。是精進自性。遮餘業中勇勐故言善。除外道解脫中勇勐故言正。有信有欲故者。是精進因。由信及求精進得起故。念增者。是精進果。念定等功德復由精進起故。對治者。是精進業。如經中說。起精進者能得樂住。不雜諸惡不善法故。具德者。是精進相應。由具無貪等功德故。彼七種者。是精進品類。彼人有七品精進。一學戒精進。二學定精進。三學慧精進四身精進。五心精進。六無間精進。七尊重精進。偈曰。

 心住及念進  樂生亦通住
 諸法之上首  彼種三復三

釋曰。此偈明禪波羅蜜六義。心住者。是定自性。由心住內故。念進者。是定因。有念故於緣不忘。依進故禪定得起。樂生者是定果。離退方便離果不虛故。通住者。是定業。通謂五通。住謂三住。聖住天住梵住。禪定能令五通及三住皆得自在住故。諸法之上首者。是定相應。如經中說。三摩提者諸法上首故。彼種三復三者。是定品類。彼人有二種三品。一者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三品故。二者喜俱樂俱舍俱三品故。偈曰。

 正擇與定持  善脫及命說
 諸法之上首  彼亦有三種

釋曰。此偈明般若波羅蜜六義。正擇者。是慧自性。由離邪業及世間所識業。正擇出世間法故。定持者。是慧因。由定持慧如實解法故。善脫者。是慧果。謂於染污得善解脫。何以故。由世間出世間大出世間正擇故。命說者。是慧業。由慧命及善說慧命者以彼無上正擇為命故。善說者。正說正法故。諸法之上首者是慧相應。如經中說。般若者一切法中上故。彼亦有三種者。是慧品類。彼人有世間出世間大出世間三品正擇故。已說六波羅蜜差別。次說六波羅蜜攝行。偈曰。

 一切白淨法  應知亂定俱
 六度總三雙  是類皆悉攝

釋曰。一切白淨法者。謂檀等諸行法。應知彼行法總攝有三種。一者亂。二者定。三者俱。彼亂者以前二波羅蜜攝施戒不定故。定者以後二波羅蜜攝禪及實慧定故。俱者以中二波羅蜜攝忍及精進定不定故。已說六波羅蜜攝行。次說六波羅蜜治障。偈曰。

 檀離七著故  不著說七種
 應知餘五度  障治七皆然

釋曰。檀離七著故不著說七種者。彼檀著有七種。一資財著。二慢緩著。三偏執著。四報恩著。五果報著。六障礙著。七散亂著。此中障礙著者。謂檀所對治貪。隨眠不斷故。散亂著者。散亂有二種。一下意散亂求小乘故。二分別散亂分別三輪故。由菩薩行檀時遠離此七著故說七不著。應知餘五度障治七皆然者。應知戒等五波羅蜜亦各有七著。離七著故亦各說七不著。此中有差別者。翻檀波羅蜜離資財著。即是戒等五波羅蜜離第一著。所謂戒離破戒著。忍離瞋恚著。精進離懈怠著。禪定離亂心著。智慧離愚癡著。戒等離障礙著者。彼障隨眠皆斷除故。戒等離分別著者。隨其三輪不分別故。已說六波羅蜜治障。次說六波羅蜜功德。此中先說利他功德。偈曰。

 恆時捨身命  離求愍他故
 因施建菩提  智攝施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檀波羅蜜利他功德。恆時捨身命者。謂諸菩薩一切時施自身命與一切求者故。離求愍他故者。不求報恩及以愛果由大悲為因故。因施建菩提者。因是施已建立一切眾生於三乘菩提故。智攝施無盡者。此施由無分別智所攝乃至無餘涅槃其福無盡無窮利益一切眾生故。偈曰。

 恆時守禁勤  離戒及善趣
 因戒建菩提  智攝戒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尸波羅蜜利他功德恆時守禁勤者。菩薩有三聚戒。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初戒以禁防為體。後二戒以勤勇為體。諸菩薩一切時恆守護故。離戒及善趣者。謂不著得戒及不求愛果故。偈曰。

 恆時耐他毀  離求畏無能
 因忍建菩提  智攝忍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羼提波羅蜜利他功德。恆時耐他毀者。諸菩薩於一切時若一切眾生以一切極惱事來毀菩薩。菩薩悉能忍受故。離求畏無能者。不求報恩不求善趣不為怖畏不為無能故。偈曰。

 恆時誓勤作  殺賊為無上
 因進建菩提  智攝進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毘梨耶波羅蜜利他功德。恆時誓勤作者。諸菩薩無比修精進有二自性。一弘誓為自性。二勤方便為自性。殺賊為無上者。菩薩修精進但為殺自他煩惱賊。為得無上菩提故。偈曰。

 恆時習諸定  捨禪下處生
 因定建菩提  智攝定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禪波羅蜜利他功德。恆時習諸定者。諸菩薩攝無邊三摩提而修習故。捨禪下處生者。棄捨無上禪樂住來就下劣處受生。何以故。由大悲故。偈曰。

 恆了真餘境  佛斷尚不著
 因智建菩提  悲攝智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般若波羅蜜利他功德。恆了真餘境者。了真謂第一義諦平等相。人法二無我智故。餘境謂無邊。名相等差別故。佛斷尚不著者。佛斷謂涅槃諸菩薩修般若尚不著佛涅槃。何況求生死。此中前五波羅蜜。以無分別智攝故。乃至無餘涅槃功德無盡。般若波羅蜜。以大悲攝故。恆不捨眾生功德無盡。六偈別說利他功德已。次以一偈總說前義。偈曰。

 廣大及無求  最勝與無盡
 當知一一度  四德悉皆同

釋曰。四功德者。一廣大功德。二無求功德。三最勝功德。四無盡功德。前六偈第一句顯廣大功德。利多眾生故。第二句顯無求功德。第三句顯最勝功德。第四句顯無盡功德。復次六波羅蜜復有清淨功德。偈曰。

 得見及遂願  並求合三喜
 菩薩喜相翻  彼退悲極故

釋曰。此偈顯示檀波羅蜜清淨功德。彼乞求者於菩薩生三喜。一得見時生喜。二遂願時生喜。三求見求遂時生喜。由不見不遂時不生喜故。菩薩一切時於乞求者翻彼三喜亦生三喜。一得見彼時生喜。二遂彼願時生喜。三求見求遂彼時生喜。此中應知。彼求者三喜不如菩薩三喜。何以故。菩薩大悲具足故。偈曰。

 自身財眷屬  由悲恆喜施
 彼三遠離行  何因不禁守

釋曰。此下顯示尸波羅蜜清淨功德。此偈明遠離身三惡行。菩薩於自身自財自眷屬中。由大悲故尚恆歡喜好施於他。況於他身他財他眷屬中。三種遠離行而不禁守耶。偈曰。

 不顧及平等  無畏亦普施
 悲極有何因  惱他而妄語

釋曰。此偈明遠離妄語惡行。凡起妄語有四因緣。一為自利。戀身命故。二為利他。利所愛故。三為怖畏。懼王法故。四為求財。有所須故。菩薩則不爾。一者不顧。不戀身命故。二者平等。他身與自得等心故。三者無畏。離五怖故。四者普施。以一切物施一切故。菩薩悲愍恆深。復有何因而起妄語。偈曰。

 平等利益作  大悲懼他苦
 亦勤成熟生  極遠三語過

釋曰。此偈明遠離餘三語惡行。菩薩於一切眾生恆作平等利益。豈欲壞他眷屬而作兩舌。菩薩大悲恆欲拔除一切眾生之苦。於他苦中極生怖懼。豈欲為苦於他而作惡口。菩薩恆行正勤。恆欲成熟一切眾生。豈欲不成熟他而作綺語。是故菩薩能極遠離此三語過。偈曰。

 普施及有悲  極善緣起法
 何因不能耐  意地三煩惱

釋曰。此偈明遠離意三惡行。菩薩由普施一切物故離貪煩惱。由大悲故離瞋煩惱。由極善緣起法故離邪見煩惱。如是等破戒對治差別。是菩薩戒清淨功德。偈曰。

 損者得益想  苦事喜想生
 菩薩既如是  忍誰何所忍

釋曰。此偈顯示羼提波羅蜜清淨功德。損者得益想者。菩薩於彼不饒益者得饒益想。應須忍辱。何以故。為成忍辱因故。苦事喜想生者。菩薩於受苦事中更生喜想。何以故。成就利他因故。菩薩既無不饒益想起處及苦想起處。於誰邊起忍於何事起忍。偈曰。

 菩薩他想斷  愛他過自愛
 於他難行事  精進即無難

釋曰。此偈顯示毘梨耶波羅蜜清淨功德。菩薩為他難行精進而得不難。何以故。他想斷故。及一切時生於他愛。過自愛故。菩薩如是為他精進。豈復難行。是故精進清淨。偈曰。

 少樂二自樂  著退盡癡故
 是說三人禪  菩薩禪翻彼

釋曰。此偈顯示禪波羅蜜清淨功德。少樂者。謂世間禪。二自樂者。謂聲聞禪及緣覺禪。著者。若世間禪著自見。若二乘禪著涅槃。退者。謂世間禪。盡者。謂二乘禪。無餘涅槃時盡故。癡者。彼三人禪如其所應。有染癡無染癡故。菩薩禪翻彼者。謂翻彼三人禪。何以故。多樂自樂他樂故。不著不退無盡無癡故。是謂禪定清淨功德。偈曰。

 暗觸及二燈  如是三人智
 譬如日光照  菩薩智無比

釋曰。此偈顯示般若波羅蜜清淨功德。譬如暗中以手觸物。凡夫人智亦如是。何以故。得少境故。不明瞭故。不恆定故。譬如二燈室中照物。聲聞人智及緣覺智亦如是。何以故。得少境故。漸明瞭故。未極淨故。譬如日光照物。菩薩智亦如是。何以故。得遍滿故。以明瞭故。極清淨故。如是無比。是謂菩薩般若清淨功德。復次六波羅蜜後有八種無上功德。偈曰。

 依類緣迴向  因智田依止
 如是八種勝  無上義應知

釋曰。八無上者。一依二類三緣四迴向五因六智七田八依止。問此八於六度云何得無上。答檀依者。以依菩薩故。檀類者。此有三種。一物施。以捨自身命故。二無畏施。以救濟惡道生死畏故。三法施。以說大乘法故。檀緣者。以大悲為緣起故。檀迴向者。以求大菩提故。檀因者。以先世施業熏習種子為因故。檀智者。以無分別智觀察三輪。不分別施者受者財物故。檀田者。田有五人。一求人。二苦人。三無依人。四惡行人。五具德人。應知此中以具德勝人為無上。檀依止者。由三種依止故。一依止信向。二依止思惟。三依止三昧。依止信向者。如分別修中信思惟所說。依止思惟者。如分別修中味思惟隨喜思惟希望思惟所說。依止三昧者。謂依金剛藏等定。如勢力依止修中所說。如是依等無上故檀得無上。如檀八無上。戒等五波羅蜜八無上。應知亦爾。此中戒品類無上者。謂菩薩戒。忍品類無上者。謂來殺菩薩者卑下劣弱。精進品類無上者。謂修諸波羅蜜所對治斷。禪品類無上者。謂菩薩三摩提。智品類無上者。謂緣如如境。戒等由勝田無上者。謂大乘法。餘六無上如檀中說。復次檀及精進復有不共差別功德。問檀差別云何。偈曰。

 施一令得樂  多劫自受苦
 尚捨為愛深  何況利翻彼

釋曰。若諸菩薩施一眾生令其得樂。自身多劫受貧窮苦尚施無悋。由愛深故。愛深者。謂悲差別。何況施一眾生令其得樂。自身多劫獲大福利也。偈曰。

 乞者隨所欲  菩薩一切捨
 彼求為身故  利彼百種施

釋曰。此偈上半總說。謂隨彼所求菩薩悉捨。下半解釋。謂彼乞者為自利故一切欲得。菩薩為利他故百種悉捨。偈曰。

 捨身尚不苦  何況餘財物
 出世喜得故  起苦是無上

釋曰。菩薩捨身時。由心故不生苦。此心顯示菩薩出世間。何以故。得歡喜故。問此喜從何得。答從起苦得。是故起苦是菩薩無上。是故菩薩在出世間上。偈曰。

 乞者一切得  得喜非大喜
 菩薩一切捨  喜彼喜大故

釋曰。乞者所須菩薩皆施。乞者得喜。此喜非是大喜。問何故。答由菩薩一切皆捨喜彼得財。此喜為大。奪彼喜故。偈曰。

 乞者一切得  有財非見富
 菩薩一切捨  無財見大富

釋曰。此偈顯菩薩財無盡差別。偈曰。

 乞者一切得  非大饒益想
 菩薩一切捨  得大饒益想

釋曰。此顯菩薩大悲差別。偈曰。

 乞者自在取  如取路傍果
 菩薩能大捨  餘人無是事

釋曰。此顯菩薩無著差別。問說檀不共功德差別已。精進不共功德差別復云何。偈曰。

 勝因依業種  對治等異故
 如是六種義  精進有差別

釋曰。精進有六種差別。一勝差別。二因差別。三依止差別。四業差別。五種差別。六對治差別。此偈總舉。餘偈別釋。偈曰。

 白法進為上  進亦是勝因
 及得諸善法  進則為依止

釋曰。此偈說精進勝差別因差別依止差別。白法進為上者。說最勝差別。由於一切善法中說精進為最勝故。進亦是勝因者。說因差別。由說精進是無上因故。及得諸善法進則為依止者。說依止差別。由依止精進得一切善法故。偈曰。

 現樂與世法  出世及資財
 動靜及解脫  菩提七為業

釋曰。此偈說精進業差別。此業差別有七種。一得現法樂住。二得世間法。三得出世間法。四得資財。五得動靜。動靜者。由是世間不究竟故。六得解脫。解脫者。由斷身見故。七得菩提。菩提者。由大菩提故。偈曰。

 增減及增上  捨障亦入真
 轉依與大利  六說精進種

釋曰。此偈說精進種差別種差別有六種。一增減精進。謂四正勤。二惡法減二善法增故。二增上精進。謂五根。由於解脫法為增上義故。三捨障精進。謂五力。由彼障礙不能礙故。四入真精進。謂七覺分。由見道建立故。五轉依精進。謂八聖道分。由修道是究竟轉依因故。六大利精進。謂六波羅蜜。由自利利他故。偈曰。

 種復有五異  弘誓將發行
 無下及不動  第五說無厭

釋曰。五異者。一弘誓精進。謂欲發起行故。二發行精進。謂現行諸善故。三無下精進。謂得大果下體無故。四不動精進。謂寒熱等苦不能動故。五無厭精進。謂不以少得為足故。此五種如經中所說。有弘誓精進。有現起精進。有勇勐精進。有堅固精進。有不捨佛道精進。於諸善法中。如其次第應知。偈曰。

 三種下中上  由依三乘爾
 亦二下上覺  利有小大故

釋曰。彼精進依人差別。復說三種及二種。三種者。依三乘行人差別。如其次第。下中上精進故。問何因復二種。答下上覺故。下覺者。依二乘行人。上覺者。依大乘行人。如其次第。說於小利及大利故。何以故。為自利故。為他利故。偈曰。

 財著煩惱著  厭著知足著
 四著不能退  對治分四種

釋曰。此偈說精進對治差別。由對治四著有四不退。說四種對治差別。問此云何。答檀等諸行。由四著為礙故而不得行。一者財著。於財極悋故。二者煩惱著。於財起染故。三者厭著。於檀等行有退屈故。四者知足著。於少施等喜滿足故。行精進者對治如此四著。能得不退故說四種對治差別。已說六波羅蜜功德。次說六波羅蜜互顯。偈曰。

 相攝及差別  依法亦為因
 六度互相成  一切種分別

釋曰。六波羅蜜相成自有四義。一相攝。二差別。三依法。四為因。相攝者。無畏施攝戒忍二度。由此二度能與無畏故。法施攝定智二度。由此二度能與法故。俱施攝精進一度。由此一度能行二施故。問戒攝幾種。答攝善法戒一切檀等皆攝。如是忍等互攝如其所應作。差別者。檀等六種即為六施。謂施施戒施乃至般若施。於他相續建立檀等故。依法者所有諸經所有檀等諸義顯示。所有檀等諸義所有諸經顯示。處處相攝應知。為因者。謂檀為戒等因。何以故。不顧財者能行戒等故。戒亦施等因。何以故。比丘受護者能捨一切所有受故。住戒者。能具足忍等故。又受攝善法戒為檀等故。如是忍等互為因。如其所應作。如是說六波羅蜜義已。次說四攝行。偈曰。

 佈施將愛語  利行並同利
 施平及彼說  建立亦自行

釋曰。四攝者。一佈施攝。二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利攝。施平者。即佈施攝。彼說者。謂愛語攝。說彼波羅蜜義故。建立者謂利行攝。建立眾生於波羅蜜中故。自行者。謂同利攝。建立他已自亦如是行故。問何故說此四攝體。答此說攝他諸方便。偈曰。

 攝他四方便  即是四攝性
 隨攝亦攝取  正轉及隨轉

釋曰。佈施者。是隨攝方便。由財施隨他身起攝故。愛語者。是攝取方便。由無知疑惑者令受義故。利行者。是正轉方便。由此行諸善轉故。同利者。是隨轉方便。菩薩自如說行眾生知已先未行善亦隨行故。問四攝業云何。偈曰。

 令器及令信  令行亦令解
 如是作四事  次第四攝業

釋曰。佈施者。能令於法成器。由隨順於財則堪受法故。愛語者。能令於法起信。由教法義彼疑斷故。利行者。能令於法起行。由如法依行故。同利者。能令彼得解脫。由行淨長時得饒益故。是為四攝業。問世尊亦說二攝。此云何。偈曰。

 四體說二攝  財攝及法攝
 財一法有三  次第攝四攝

釋曰。此四攝體。世尊餘處說為二攝。謂財攝法攝。即以二攝攝於四攝。財攝攝初一攝。法攝攝後三攝。問云何攝後三。答法有三種。一所緣法。二所行法。三所淨法。如其次第攝後三攝。應知偈曰。

 下中上差別  如是四攝種
 倍無及倍有  亦純合三益

釋曰。四攝種差別有三。謂下中上。由諸菩薩攝三乘人差別故。由此三種差別次第復有三益。一倍無益二倍有益。三純有益。倍無益者。謂解行地菩薩攝。倍有益者。謂入大地菩薩攝。純有益者。謂八地已上菩薩攝。由彼決定能令眾生成就故。偈曰。

 菩薩欲攝眾  依此四方便
 大利及易成  得讚三益故

釋曰。若諸菩薩欲攝徒眾者。一切皆須依此四攝以為方便。何以故。由一切大利得成就故。由是樂易方便故。由得諸佛稱揚故。偈曰。

 四攝於三世  恆時攝眾生
 成就眾生道  非餘唯四攝

釋曰。此四攝於三世中已攝當攝現攝一切眾生。是故此四攝是成熟眾生道。非餘諸道。餘道無體故。別說六度四攝已。次以一偈總結前義。偈曰。

 不著及寂靜  能耐將意勇
 不動並離相  亦攝攝眾生

釋曰。此偈上三句結六度義。下一句結四攝義。偈義如前解。菩薩以此六行行此四攝。顯示六波羅蜜。成就自利利他。四攝成就亦爾。是故如其次第。先說六度。後說四攝。度攝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上篇:大乘莊嚴經論

下篇: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十八空論

十八空論(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 龍樹菩薩造 陳天...

顯揚聖教論頌

顯揚聖教論頌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一名如來藏論) 堅慧菩薩造 大唐...

添品妙法蓮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序 隋仁壽元年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 《妙...

【註音版】大乘造像功德經

大乘造像功德經...

十不二門指要鈔

指要鈔序 宋東山沙門遵式述 大教隆夷存乎其人,諸祖既...

持人菩薩經

持人菩薩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持人菩薩經四...

晚課蒙山施食儀

蒙山施食儀軌(念誦前應備淨水淨飯等) 一、華嚴經偈...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佛說演道俗業經

佛說演道俗業經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聞如是: 一時,...

禪要經

禪要經 失譯人名在後漢錄 訶欲品第一 行者求道欲修定...

【註音版】不空羂索神咒心經

不空羂索神咒心經...

【佛教詞典】五畏

梵語 paca-vibhīsana。指五種怖畏,即見道以前之人(...

【佛教詞典】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

凡二卷。唐代海雲記於太和八年(834)。又稱兩部付法次...

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

我們看佛陀對末法時代的一個預言。下一段。 預記末法:...

《觀無量壽佛經》第一觀:日觀

【經文】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

為什麼要吃素

吃素有益健康,早經醫學的證實,不信請看:台視隔壁的...

老來無三昧

我說幾句話。我是說過,年輕人發心修行是容易一點,但...

孫紅雷:母親靠撿垃圾把我養大

小學四年級時,孫紅雷得知,家裡要推遲兩個小時吃晚飯...

及時把情緒處理掉

一個科學家早上起床沒找到拖鞋,有點惱火。當他沒注意...

無論打了多少妄想,我們的心都是清淨的

什麼是真如呢?它的體性,經典上給它兩句話,叫清淨本...

龍樹菩薩的故事

龍樹菩薩大約出生於公元二至三世紀,是南天竺的婆羅門...

聖嚴法師:空性與孤獨

心與物質真實存在嗎?如果仔細去分析它們,我們就會發...

弘法人士一定要有自知之明

問: 師父慈悲,弟子有一想法請開示,我認為弘法人不要...

大安法師:如何不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

問: 怎樣才能做到時時快樂,天天快樂?我很在乎別人...

溫暖的擁抱比耳光更有力量

球王貝利出生在巴西海岸線附近一個貧困的小鎮裡,父親...

【視頻】《佛說雨寶陀羅尼經》旃檀居士念誦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旃檀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出家緣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說出家緣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