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無著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度攝品第十七之二

釋曰。已說修習六波羅蜜。次說六波羅蜜差別。六波羅蜜差別各有六義。一者自性。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相應。六者品類。偈曰。

 施彼及共思  二成亦二攝
 具住不慳故  法財無畏三

釋曰。此偈明檀波羅蜜六義。施彼者是施自性。由以己物施諸受者故。共思者是施因。由無貪善根與思俱生故。二成者是施果。由財成就及身成就故。言身成就者。具攝命等五事。如五事經中說。施食得五事。一者得命。二者得色。三者得力。四者得樂五者得辯。二攝者是施業。由自他二攝滿足及大菩提滿足故。具住不慳故者。是施相應。由具足住不慳人心中故。法財無畏三者。是施品類。品類有三。一者法施。二者財施。三者無畏施故。如是六義。智者應知應習。偈曰。

 六支滅有邊  善道及持等
 福聚具足故  二得為二種

釋曰。此偈明尸波羅蜜六義。六支者是戒自性。由住具戒乃至受學諸學足故。滅有邊者是戒因。滅是涅槃。為求涅槃度諸有邊受行戒故。善道者是戒果。善道及不悔等次第五心住因戒得故。持等者是戒業。戒有三能。一者能持。由能任持一切功德如大地故。二者能靜。由能止息一切煩惱火熱故。三者無畏。由能不起一切怖憎等諸罪緣起豈畏起諸罪故。福聚具足故者。是戒相應。由一切時身口意業皆行善行故。二得為二種者。是戒品類。二得謂受得及法得。受得者。攝波羅提木叉護。法得者。攝禪護及無流護故。偈曰。

 不報耐智性  大悲及法依
 五德並二利  具勝彼三種

釋曰。此偈明羼提波羅蜜六義。不報耐智性者。是忍自性。一不報。二耐。三智。此三次第是三忍自性。不報者是他毀忍自性。耐者是安苦忍自性。智者是觀法忍自性。大悲及法依者是忍因。一大悲為因。二法依為因。法依者。謂受戒及多聞故。五德者是忍果。如經中說。忍得五種果。一得少憎愱。二得不壞他意。三得喜樂。四得臨終不悔。五得身壞生天。二利者是忍業。由三忍故能作自利利他二種業。如經偈說。作彼二義。自利利他。若知他瞋。於彼自息。具勝者。是忍相應忍難行故名最勝。具足最勝名相應。如經中說。忍最上難行故。彼三種者。是忍品類。彼人有三品。一他毀忍。二安苦忍。三觀法忍故。偈曰。

 於善於正勇  有信有欲故
 念增及對治  具德彼七種

釋曰。此偈明毘梨耶波羅蜜六義。於善於正勇者。是精進自性。遮餘業中勇勐故言善。除外道解脫中勇勐故言正。有信有欲故者。是精進因。由信及求精進得起故。念增者。是精進果。念定等功德復由精進起故。對治者。是精進業。如經中說。起精進者能得樂住。不雜諸惡不善法故。具德者。是精進相應。由具無貪等功德故。彼七種者。是精進品類。彼人有七品精進。一學戒精進。二學定精進。三學慧精進四身精進。五心精進。六無間精進。七尊重精進。偈曰。

 心住及念進  樂生亦通住
 諸法之上首  彼種三復三

釋曰。此偈明禪波羅蜜六義。心住者。是定自性。由心住內故。念進者。是定因。有念故於緣不忘。依進故禪定得起。樂生者是定果。離退方便離果不虛故。通住者。是定業。通謂五通。住謂三住。聖住天住梵住。禪定能令五通及三住皆得自在住故。諸法之上首者。是定相應。如經中說。三摩提者諸法上首故。彼種三復三者。是定品類。彼人有二種三品。一者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三品故。二者喜俱樂俱舍俱三品故。偈曰。

 正擇與定持  善脫及命說
 諸法之上首  彼亦有三種

釋曰。此偈明般若波羅蜜六義。正擇者。是慧自性。由離邪業及世間所識業。正擇出世間法故。定持者。是慧因。由定持慧如實解法故。善脫者。是慧果。謂於染污得善解脫。何以故。由世間出世間大出世間正擇故。命說者。是慧業。由慧命及善說慧命者以彼無上正擇為命故。善說者。正說正法故。諸法之上首者是慧相應。如經中說。般若者一切法中上故。彼亦有三種者。是慧品類。彼人有世間出世間大出世間三品正擇故。已說六波羅蜜差別。次說六波羅蜜攝行。偈曰。

 一切白淨法  應知亂定俱
 六度總三雙  是類皆悉攝

釋曰。一切白淨法者。謂檀等諸行法。應知彼行法總攝有三種。一者亂。二者定。三者俱。彼亂者以前二波羅蜜攝施戒不定故。定者以後二波羅蜜攝禪及實慧定故。俱者以中二波羅蜜攝忍及精進定不定故。已說六波羅蜜攝行。次說六波羅蜜治障。偈曰。

 檀離七著故  不著說七種
 應知餘五度  障治七皆然

釋曰。檀離七著故不著說七種者。彼檀著有七種。一資財著。二慢緩著。三偏執著。四報恩著。五果報著。六障礙著。七散亂著。此中障礙著者。謂檀所對治貪。隨眠不斷故。散亂著者。散亂有二種。一下意散亂求小乘故。二分別散亂分別三輪故。由菩薩行檀時遠離此七著故說七不著。應知餘五度障治七皆然者。應知戒等五波羅蜜亦各有七著。離七著故亦各說七不著。此中有差別者。翻檀波羅蜜離資財著。即是戒等五波羅蜜離第一著。所謂戒離破戒著。忍離瞋恚著。精進離懈怠著。禪定離亂心著。智慧離愚癡著。戒等離障礙著者。彼障隨眠皆斷除故。戒等離分別著者。隨其三輪不分別故。已說六波羅蜜治障。次說六波羅蜜功德。此中先說利他功德。偈曰。

 恆時捨身命  離求愍他故
 因施建菩提  智攝施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檀波羅蜜利他功德。恆時捨身命者。謂諸菩薩一切時施自身命與一切求者故。離求愍他故者。不求報恩及以愛果由大悲為因故。因施建菩提者。因是施已建立一切眾生於三乘菩提故。智攝施無盡者。此施由無分別智所攝乃至無餘涅槃其福無盡無窮利益一切眾生故。偈曰。

 恆時守禁勤  離戒及善趣
 因戒建菩提  智攝戒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尸波羅蜜利他功德恆時守禁勤者。菩薩有三聚戒。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初戒以禁防為體。後二戒以勤勇為體。諸菩薩一切時恆守護故。離戒及善趣者。謂不著得戒及不求愛果故。偈曰。

 恆時耐他毀  離求畏無能
 因忍建菩提  智攝忍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羼提波羅蜜利他功德。恆時耐他毀者。諸菩薩於一切時若一切眾生以一切極惱事來毀菩薩。菩薩悉能忍受故。離求畏無能者。不求報恩不求善趣不為怖畏不為無能故。偈曰。

 恆時誓勤作  殺賊為無上
 因進建菩提  智攝進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毘梨耶波羅蜜利他功德。恆時誓勤作者。諸菩薩無比修精進有二自性。一弘誓為自性。二勤方便為自性。殺賊為無上者。菩薩修精進但為殺自他煩惱賊。為得無上菩提故。偈曰。

 恆時習諸定  捨禪下處生
 因定建菩提  智攝定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禪波羅蜜利他功德。恆時習諸定者。諸菩薩攝無邊三摩提而修習故。捨禪下處生者。棄捨無上禪樂住來就下劣處受生。何以故。由大悲故。偈曰。

 恆了真餘境  佛斷尚不著
 因智建菩提  悲攝智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般若波羅蜜利他功德。恆了真餘境者。了真謂第一義諦平等相。人法二無我智故。餘境謂無邊。名相等差別故。佛斷尚不著者。佛斷謂涅槃諸菩薩修般若尚不著佛涅槃。何況求生死。此中前五波羅蜜。以無分別智攝故。乃至無餘涅槃功德無盡。般若波羅蜜。以大悲攝故。恆不捨眾生功德無盡。六偈別說利他功德已。次以一偈總說前義。偈曰。

 廣大及無求  最勝與無盡
 當知一一度  四德悉皆同

釋曰。四功德者。一廣大功德。二無求功德。三最勝功德。四無盡功德。前六偈第一句顯廣大功德。利多眾生故。第二句顯無求功德。第三句顯最勝功德。第四句顯無盡功德。復次六波羅蜜復有清淨功德。偈曰。

 得見及遂願  並求合三喜
 菩薩喜相翻  彼退悲極故

釋曰。此偈顯示檀波羅蜜清淨功德。彼乞求者於菩薩生三喜。一得見時生喜。二遂願時生喜。三求見求遂時生喜。由不見不遂時不生喜故。菩薩一切時於乞求者翻彼三喜亦生三喜。一得見彼時生喜。二遂彼願時生喜。三求見求遂彼時生喜。此中應知。彼求者三喜不如菩薩三喜。何以故。菩薩大悲具足故。偈曰。

 自身財眷屬  由悲恆喜施
 彼三遠離行  何因不禁守

釋曰。此下顯示尸波羅蜜清淨功德。此偈明遠離身三惡行。菩薩於自身自財自眷屬中。由大悲故尚恆歡喜好施於他。況於他身他財他眷屬中。三種遠離行而不禁守耶。偈曰。

 不顧及平等  無畏亦普施
 悲極有何因  惱他而妄語

釋曰。此偈明遠離妄語惡行。凡起妄語有四因緣。一為自利。戀身命故。二為利他。利所愛故。三為怖畏。懼王法故。四為求財。有所須故。菩薩則不爾。一者不顧。不戀身命故。二者平等。他身與自得等心故。三者無畏。離五怖故。四者普施。以一切物施一切故。菩薩悲愍恆深。復有何因而起妄語。偈曰。

 平等利益作  大悲懼他苦
 亦勤成熟生  極遠三語過

釋曰。此偈明遠離餘三語惡行。菩薩於一切眾生恆作平等利益。豈欲壞他眷屬而作兩舌。菩薩大悲恆欲拔除一切眾生之苦。於他苦中極生怖懼。豈欲為苦於他而作惡口。菩薩恆行正勤。恆欲成熟一切眾生。豈欲不成熟他而作綺語。是故菩薩能極遠離此三語過。偈曰。

 普施及有悲  極善緣起法
 何因不能耐  意地三煩惱

釋曰。此偈明遠離意三惡行。菩薩由普施一切物故離貪煩惱。由大悲故離瞋煩惱。由極善緣起法故離邪見煩惱。如是等破戒對治差別。是菩薩戒清淨功德。偈曰。

 損者得益想  苦事喜想生
 菩薩既如是  忍誰何所忍

釋曰。此偈顯示羼提波羅蜜清淨功德。損者得益想者。菩薩於彼不饒益者得饒益想。應須忍辱。何以故。為成忍辱因故。苦事喜想生者。菩薩於受苦事中更生喜想。何以故。成就利他因故。菩薩既無不饒益想起處及苦想起處。於誰邊起忍於何事起忍。偈曰。

 菩薩他想斷  愛他過自愛
 於他難行事  精進即無難

釋曰。此偈顯示毘梨耶波羅蜜清淨功德。菩薩為他難行精進而得不難。何以故。他想斷故。及一切時生於他愛。過自愛故。菩薩如是為他精進。豈復難行。是故精進清淨。偈曰。

 少樂二自樂  著退盡癡故
 是說三人禪  菩薩禪翻彼

釋曰。此偈顯示禪波羅蜜清淨功德。少樂者。謂世間禪。二自樂者。謂聲聞禪及緣覺禪。著者。若世間禪著自見。若二乘禪著涅槃。退者。謂世間禪。盡者。謂二乘禪。無餘涅槃時盡故。癡者。彼三人禪如其所應。有染癡無染癡故。菩薩禪翻彼者。謂翻彼三人禪。何以故。多樂自樂他樂故。不著不退無盡無癡故。是謂禪定清淨功德。偈曰。

 暗觸及二燈  如是三人智
 譬如日光照  菩薩智無比

釋曰。此偈顯示般若波羅蜜清淨功德。譬如暗中以手觸物。凡夫人智亦如是。何以故。得少境故。不明瞭故。不恆定故。譬如二燈室中照物。聲聞人智及緣覺智亦如是。何以故。得少境故。漸明瞭故。未極淨故。譬如日光照物。菩薩智亦如是。何以故。得遍滿故。以明瞭故。極清淨故。如是無比。是謂菩薩般若清淨功德。復次六波羅蜜後有八種無上功德。偈曰。

 依類緣迴向  因智田依止
 如是八種勝  無上義應知

釋曰。八無上者。一依二類三緣四迴向五因六智七田八依止。問此八於六度云何得無上。答檀依者。以依菩薩故。檀類者。此有三種。一物施。以捨自身命故。二無畏施。以救濟惡道生死畏故。三法施。以說大乘法故。檀緣者。以大悲為緣起故。檀迴向者。以求大菩提故。檀因者。以先世施業熏習種子為因故。檀智者。以無分別智觀察三輪。不分別施者受者財物故。檀田者。田有五人。一求人。二苦人。三無依人。四惡行人。五具德人。應知此中以具德勝人為無上。檀依止者。由三種依止故。一依止信向。二依止思惟。三依止三昧。依止信向者。如分別修中信思惟所說。依止思惟者。如分別修中味思惟隨喜思惟希望思惟所說。依止三昧者。謂依金剛藏等定。如勢力依止修中所說。如是依等無上故檀得無上。如檀八無上。戒等五波羅蜜八無上。應知亦爾。此中戒品類無上者。謂菩薩戒。忍品類無上者。謂來殺菩薩者卑下劣弱。精進品類無上者。謂修諸波羅蜜所對治斷。禪品類無上者。謂菩薩三摩提。智品類無上者。謂緣如如境。戒等由勝田無上者。謂大乘法。餘六無上如檀中說。復次檀及精進復有不共差別功德。問檀差別云何。偈曰。

 施一令得樂  多劫自受苦
 尚捨為愛深  何況利翻彼

釋曰。若諸菩薩施一眾生令其得樂。自身多劫受貧窮苦尚施無悋。由愛深故。愛深者。謂悲差別。何況施一眾生令其得樂。自身多劫獲大福利也。偈曰。

 乞者隨所欲  菩薩一切捨
 彼求為身故  利彼百種施

釋曰。此偈上半總說。謂隨彼所求菩薩悉捨。下半解釋。謂彼乞者為自利故一切欲得。菩薩為利他故百種悉捨。偈曰。

 捨身尚不苦  何況餘財物
 出世喜得故  起苦是無上

釋曰。菩薩捨身時。由心故不生苦。此心顯示菩薩出世間。何以故。得歡喜故。問此喜從何得。答從起苦得。是故起苦是菩薩無上。是故菩薩在出世間上。偈曰。

 乞者一切得  得喜非大喜
 菩薩一切捨  喜彼喜大故

釋曰。乞者所須菩薩皆施。乞者得喜。此喜非是大喜。問何故。答由菩薩一切皆捨喜彼得財。此喜為大。奪彼喜故。偈曰。

 乞者一切得  有財非見富
 菩薩一切捨  無財見大富

釋曰。此偈顯菩薩財無盡差別。偈曰。

 乞者一切得  非大饒益想
 菩薩一切捨  得大饒益想

釋曰。此顯菩薩大悲差別。偈曰。

 乞者自在取  如取路傍果
 菩薩能大捨  餘人無是事

釋曰。此顯菩薩無著差別。問說檀不共功德差別已。精進不共功德差別復云何。偈曰。

 勝因依業種  對治等異故
 如是六種義  精進有差別

釋曰。精進有六種差別。一勝差別。二因差別。三依止差別。四業差別。五種差別。六對治差別。此偈總舉。餘偈別釋。偈曰。

 白法進為上  進亦是勝因
 及得諸善法  進則為依止

釋曰。此偈說精進勝差別因差別依止差別。白法進為上者。說最勝差別。由於一切善法中說精進為最勝故。進亦是勝因者。說因差別。由說精進是無上因故。及得諸善法進則為依止者。說依止差別。由依止精進得一切善法故。偈曰。

 現樂與世法  出世及資財
 動靜及解脫  菩提七為業

釋曰。此偈說精進業差別。此業差別有七種。一得現法樂住。二得世間法。三得出世間法。四得資財。五得動靜。動靜者。由是世間不究竟故。六得解脫。解脫者。由斷身見故。七得菩提。菩提者。由大菩提故。偈曰。

 增減及增上  捨障亦入真
 轉依與大利  六說精進種

釋曰。此偈說精進種差別種差別有六種。一增減精進。謂四正勤。二惡法減二善法增故。二增上精進。謂五根。由於解脫法為增上義故。三捨障精進。謂五力。由彼障礙不能礙故。四入真精進。謂七覺分。由見道建立故。五轉依精進。謂八聖道分。由修道是究竟轉依因故。六大利精進。謂六波羅蜜。由自利利他故。偈曰。

 種復有五異  弘誓將發行
 無下及不動  第五說無厭

釋曰。五異者。一弘誓精進。謂欲發起行故。二發行精進。謂現行諸善故。三無下精進。謂得大果下體無故。四不動精進。謂寒熱等苦不能動故。五無厭精進。謂不以少得為足故。此五種如經中所說。有弘誓精進。有現起精進。有勇勐精進。有堅固精進。有不捨佛道精進。於諸善法中。如其次第應知。偈曰。

 三種下中上  由依三乘爾
 亦二下上覺  利有小大故

釋曰。彼精進依人差別。復說三種及二種。三種者。依三乘行人差別。如其次第。下中上精進故。問何因復二種。答下上覺故。下覺者。依二乘行人。上覺者。依大乘行人。如其次第。說於小利及大利故。何以故。為自利故。為他利故。偈曰。

 財著煩惱著  厭著知足著
 四著不能退  對治分四種

釋曰。此偈說精進對治差別。由對治四著有四不退。說四種對治差別。問此云何。答檀等諸行。由四著為礙故而不得行。一者財著。於財極悋故。二者煩惱著。於財起染故。三者厭著。於檀等行有退屈故。四者知足著。於少施等喜滿足故。行精進者對治如此四著。能得不退故說四種對治差別。已說六波羅蜜功德。次說六波羅蜜互顯。偈曰。

 相攝及差別  依法亦為因
 六度互相成  一切種分別

釋曰。六波羅蜜相成自有四義。一相攝。二差別。三依法。四為因。相攝者。無畏施攝戒忍二度。由此二度能與無畏故。法施攝定智二度。由此二度能與法故。俱施攝精進一度。由此一度能行二施故。問戒攝幾種。答攝善法戒一切檀等皆攝。如是忍等互攝如其所應作。差別者。檀等六種即為六施。謂施施戒施乃至般若施。於他相續建立檀等故。依法者所有諸經所有檀等諸義顯示。所有檀等諸義所有諸經顯示。處處相攝應知。為因者。謂檀為戒等因。何以故。不顧財者能行戒等故。戒亦施等因。何以故。比丘受護者能捨一切所有受故。住戒者。能具足忍等故。又受攝善法戒為檀等故。如是忍等互為因。如其所應作。如是說六波羅蜜義已。次說四攝行。偈曰。

 佈施將愛語  利行並同利
 施平及彼說  建立亦自行

釋曰。四攝者。一佈施攝。二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利攝。施平者。即佈施攝。彼說者。謂愛語攝。說彼波羅蜜義故。建立者謂利行攝。建立眾生於波羅蜜中故。自行者。謂同利攝。建立他已自亦如是行故。問何故說此四攝體。答此說攝他諸方便。偈曰。

 攝他四方便  即是四攝性
 隨攝亦攝取  正轉及隨轉

釋曰。佈施者。是隨攝方便。由財施隨他身起攝故。愛語者。是攝取方便。由無知疑惑者令受義故。利行者。是正轉方便。由此行諸善轉故。同利者。是隨轉方便。菩薩自如說行眾生知已先未行善亦隨行故。問四攝業云何。偈曰。

 令器及令信  令行亦令解
 如是作四事  次第四攝業

釋曰。佈施者。能令於法成器。由隨順於財則堪受法故。愛語者。能令於法起信。由教法義彼疑斷故。利行者。能令於法起行。由如法依行故。同利者。能令彼得解脫。由行淨長時得饒益故。是為四攝業。問世尊亦說二攝。此云何。偈曰。

 四體說二攝  財攝及法攝
 財一法有三  次第攝四攝

釋曰。此四攝體。世尊餘處說為二攝。謂財攝法攝。即以二攝攝於四攝。財攝攝初一攝。法攝攝後三攝。問云何攝後三。答法有三種。一所緣法。二所行法。三所淨法。如其次第攝後三攝。應知偈曰。

 下中上差別  如是四攝種
 倍無及倍有  亦純合三益

釋曰。四攝種差別有三。謂下中上。由諸菩薩攝三乘人差別故。由此三種差別次第復有三益。一倍無益二倍有益。三純有益。倍無益者。謂解行地菩薩攝。倍有益者。謂入大地菩薩攝。純有益者。謂八地已上菩薩攝。由彼決定能令眾生成就故。偈曰。

 菩薩欲攝眾  依此四方便
 大利及易成  得讚三益故

釋曰。若諸菩薩欲攝徒眾者。一切皆須依此四攝以為方便。何以故。由一切大利得成就故。由是樂易方便故。由得諸佛稱揚故。偈曰。

 四攝於三世  恆時攝眾生
 成就眾生道  非餘唯四攝

釋曰。此四攝於三世中已攝當攝現攝一切眾生。是故此四攝是成熟眾生道。非餘諸道。餘道無體故。別說六度四攝已。次以一偈總結前義。偈曰。

 不著及寂靜  能耐將意勇
 不動並離相  亦攝攝眾生

釋曰。此偈上三句結六度義。下一句結四攝義。偈義如前解。菩薩以此六行行此四攝。顯示六波羅蜜。成就自利利他。四攝成就亦爾。是故如其次第。先說六度。後說四攝。度攝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上篇:大乘莊嚴經論

下篇: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中邊分別論

中邊分別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相品第...

六門教授習定論

六門教授習定論一卷 無著菩薩本世親菩薩釋 三藏法師義...

取因假設論

取因假設論一卷 陳那菩薩造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論...

唯識論

唯識論一卷(一名破色心論) 天親菩薩造 後魏瞿曇般若流...

大乘四法經

大乘四法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洞山大師語錄序 東西道邈。二三親傳。傳也已漸。真間...

佛說大集法門經

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

佛說八師經

佛說八師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註音版】佛說寶生陀羅尼經

佛說寶生陀羅尼經...

【註音版】十二佛名神咒

十二佛名神咒...

前世三轉經

前世三轉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於捨...

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佛說苦陰因事經

佛說苦陰因事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迦婆...

【佛教詞典】第一義諦

二諦之一,又名真諦、聖諦、勝義諦、涅槃、真如、實相...

【佛教詞典】嫌罵知事戒緣起

亦名:嫌罵僧知事戒緣起 含注戒本·九十單提法:「佛在...

三界從來是牢獄,勸君及早出娑婆

世間唯有苦人多,自造新殃可奈何?滿地蓬蒿春不到,一...

這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釋迦牟尼佛在臨近涅槃的時候,來到了末羅國的拘尸那城...

拜佛為何要翻掌呢

首先禮佛三拜,第一拜拜下去的時候,兩手反掌,心裡默...

珍珠母貝的無言血淚

編者按:晶瑩溢彩的珍珠得到愛美人士的追逐,可是,人...

驢毀磁器

一座高樓大廈,不但要花許多的物資,也經工人經年累月...

兩悲相感,當下就把我們攝受住了

我們為什麼要舉行十天百萬佛號閉關,有個好處,就是讓...

爭來爭去是個空

從前有兩個啖人精氣血肉的「毘舍闍鬼」,他們共同擁有...

即使雨金錢,欲心仍不滿足

即使雨金錢,欲心不滿足。智者知淫欲,樂少而苦多。 世...

學了佛之後,煩惱漸漸就輕了

因為信佛,從佛的教化當中得到一些利益,得到一些好處...

唯有這句佛號,是應當盡心竭力的

世間的眾生,正當處在急難痛苦的時候,號叫父母,呼天...

期望鬼神給你報吉凶,這恐怕要入於邪道了

【原文】 或問:有鬼神歟?無鬼神歟?曰:有。鬼神可信...

孝行得善報的幾則故事

《孟子 梁惠王上》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視頻】《佛說護淨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說護淨經》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慧平法師讀誦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慧平法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