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

無著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弘法品第十三

釋曰。已說求法。次應以法為人演說。偈曰。

 難得復不堅  愍苦恆喜施
 況以法利世  增長亦無盡

釋曰。此偈先遮法慳。難得復不堅者。謂身命財。愍苦恆喜施者。菩薩尚能於一切時捨此三種不堅之法施諸苦厄眾生。由慈悲故。況以法利世增長亦無盡者。何況大法得之不難而生慳悋。是故菩薩應以此法廣利世間。何以故。法得增長亦無盡故。已遮法慳。次說利益。偈曰。

 自證不可說  引物說法性
 法身寂滅口  悲流如蟒吸

釋曰。自證不可說引物說法性者。世尊不說自所證法。由不可說故。為引接眾生復以方便而說法性問云何方便。答法身寂滅口悲流如蟒吸。諸佛以法性為身。寂滅為口。極廣清淨離二障故。以大慈悲流出教網引接眾生。譬如大蟒張口吐涎吸引諸物。一切諸佛身口悲同引接亦爾。大悲無盡由畢竟故。偈曰。

 彼修得果故  修說非無義
 但聞及不聞  修說則無理

釋曰。彼修得果故修說非無義者。諸佛以方便說自所證引接世間。由能行者修力自在而得果故。是故彼修及佛所說得非無義。但聞及不聞修說則無理者。若但聞法得見真義。彼修則無利益。若不聞法得入於修。彼說則無利益。已說說法利益。次說說法差別。偈曰。

 阿含說證說  謂口謂通力
 通力謂相好  餘色及虛空

釋曰。諸菩薩說法有二種差別。一者阿含說。謂以口力而說。二者證說。謂以通力而說。通力說復有多種。或相好說。或樹林說。或樂器說。或空中說。已說說法差別。次說說法成就。偈曰。

 無畏及斷疑  令信亦顯實
 如此諸菩薩  說成就應知

釋曰。諸菩薩說法成就由四種義。一者無畏。二者斷疑。三者令信。四者顯實。如梵天王問經說。菩薩四法具足則能開於廣大法施。何等為四。一者攝治妙法。二者自慧明淨。三者作善丈夫業。四者顯示染淨。此中第一多聞故得無畏。第二大慧故能斷疑。第三不依名利故令他信受。第四由通達世諦第一義諦故能顯二種真實。謂染相真實淨相真實。偈曰。

 美語及離醉  無退無不盡
 種種及相應  令解非求利
 及以遍教授  復次成就說

釋曰。美語者。他瞋罵時不惡報故。離醉者。醉有二種。一他稱讚時醉。二自成就時醉。謂家色財等成就生愛喜故。離者如此二醉於心滅故。無退者。不懈怠故。無不盡者。離於法慳一切說故。種種者。不重說故。相應者。不違現比量故。令解者。字句可解故。非求利者。不為財利令彼信故。遍教授者。被三乘故。已說說法成就。次說語成就。偈曰。

 不細及調和  善巧亦明瞭
 應機亦離求  份量與無盡

釋曰。不細者。遍徒眾故。調和者。悅可意故。善巧者。開示字句分明故。明瞭者。令易解故。應機者。隨宜說故。離求者。不依名利說故。份量者。樂聞無厭故。無盡者。不可窮故。已說語成就。次說字成就。偈曰。

 舉名及釋義  隨乘亦柔軟
 易解而應機  出離隨順故

釋曰。舉名者。相應諸字句不違驗故。釋義者。釋言諸字句不違理故。隨乘者。隨乘諸字句不違三乘故。柔軟者。離難諸字句不違於聲故。易解者。聚集諸字句得義易故。應機者。應物諸字句逗機宜故。出離者。不在諸字句向涅槃故。隨順者。正行諸字句隨順八支聖道故。偈曰。

 菩薩字成就  如前義應知
 聲有六十種  是說如來事

釋曰。如來有六十種不可思議音聲。如佛秘密經中說。寂靜慧如來具足六十種聲語。所謂潤澤柔軟可意意樂清淨。如是廣說。此中潤澤聲者。眾生善根能持攝故。柔軟聲者。現前聞法得樂觸故。可意聲者。由善義故。意樂聲者。由善字故。清淨聲者。無上出世後得故。無垢聲者。諸惑習氣不相應故。明亮聲者。字句易解故。善力聲者。具足功德破諸外道惡邪見故。樂聞聲者。信順出離故。不絕聲者。一切外道無能斷故。調伏聲者。貪等煩惱能對治故。無刺聲者。制戒樂方便故。不澁聲者。令犯戒人得正出故。善調聲者。教化教授故。悅耳聲者。亂心對治故。身倚聲者。能引三摩提故。心了聲者。能引毘缽舍那故。心喜聲者。善斷疑故。喜樂生聲者。決定拔邪故。無熱惱聲者。信受不悔故。能持智聲者。成就聞因智依止故。能持解聲者。成就思因智依止故。不隱覆聲者。不慳法而說故。可愛聲者。令得自利果故。渴仰聲者。已得果人深願樂故。教勅聲者。不思議法正說故。令解聲者。思議法正說故。相應聲者。不違驗故。有益聲者。如其所應教示導故。離重聲者。不虛說故。師子聲者。怖外道故。象聲者。振大故。雷聲者。深遠故。龍聲者。令信受故緊那羅聲者。歌音美故。迦陵頻伽聲者。韻清亮故。梵聲者。出遠去故。命命鳥聲者。初得吉祥一切事成故。天王聲者。無敢違故天鼓聲者。破魔初故離慢聲者。讚毀不高故。入一切聲者。入毘伽羅論一切種相故。離不正聲者。憶不忘故。應時聲者。教化事一切時起故。無羞聲者。不依利養故。不怖聲者。離慚羞故。歡喜聲者。聞無厭故。隨捨聲者。一切明處善巧入故。善友聲者。一切眾生利成就故。常流聲者。相續不斷故。嚴飾聲者種種顯現故。滿足聲者。一音無量聲說法故。眾生根喜聲者。一語無量義顯現故。不毀呰聲者。如所立義信順故。不增減聲者。應時量說故。不躁急聲者。不疾疾說故。遍一切聲者。遠近徒眾同依止故。一切種成就聲者。世間法義皆譬喻令解故。已說字成就。次說說法大。偈曰。

 開演及施設  建立並總舉
 別說與斷疑  略廣皆令解

釋曰。開演者。謂言說也。施設者。謂諸句也。建立者謂善相應也。如是分別開示。如其次第總舉別說。斷疑使義淺近易解。令聽受者於所說法得決定故。略者一說。彼利根人速得解故。廣者重說。彼鈍根人遲得解故。偈曰。

 說者及所說  受者三輪淨
 復離八種過  說者淨應知

釋曰。說者及所說受者三輪淨者。何等三輪一是說者。謂諸佛菩薩。二是所說。謂總說名字等諸種。三是受者。謂前略說得解人廣說得解人。復離八種過說者淨應知者。說者清淨。應知復離八種過失。問何者八耶。偈曰。

 懈怠及不解  拒請不開義
 及以不斷疑  斷疑不堅固
 厭退及有悋  如是八種過
 諸佛無彼體  故成無上說

釋曰。八種過者。一懈怠。二不解義。三拒請。四不開義。五不斷疑。六斷疑不決定。七心有厭退不一切時說故。八有悋。不盡開示故。一切諸佛如是八過悉皆遠離。是故得成無上說法。已說說法大。次說義成就偈曰。

 此法隨時善  生信喜覺因
 義正及語巧  能開四梵行

釋曰。此法隨時善生信喜覺因者。隨時善謂初中後善。如其次第。聞思修時為信因故。為喜因故。為覺因故。為覺因者。定心觀察此法道理得如實智故。義正及語巧能開四梵行者。義正謂善義及妙義。與世諦第一義諦相應故。語巧謂易受及易解由文顯義現故。由此故能開示四種梵行。問何者四耶。偈曰。

 不共他相應  具斷三界惑
 自性及無垢  是行為四種

釋曰。四梵行者。一者獨。二者滿。三者清。四者白。不共他相應者是獨義。由此行不共外道同行故。具斷三界惑者是滿義。由此行具斷三界煩惱故。自性者是清義。由此行是無漏自性淨故。無垢者是白義。由此行在漏盡身種類得無垢淨故。已說說法義成就。次說說法節。偈曰。

 所謂令入節  相節對治節
 及以秘密節  是名為四節

釋曰。諸佛說法不離四節。一者令入節。二者相節。三者對治節。四者秘密節。間此四節依何義。偈曰。

 聲聞及自性  斷過亦語深
 次第依四義  說節有四種

釋曰。令入節者。應知教諸聲聞入於法義令得不怖。說色等是有故。相節者。應知於分別等三種自性。無體無起自性清淨。說一切法故。對治節者應知依斷諸過對治八種障故。如大乘中說。受持二偈得爾所功德。皆為對治故說。此對治後當解。秘密節者。應知依諸深語由迴語方得義故。如大乘經偈說。不堅堅固解善住於顛倒。為煩惱所惱。速得大菩提。此節中不堅堅固解者。不堅謂諸眾生其心不亂。於此不亂作堅固解。此解最勝能得菩提。亂者心馳堅著。不能至得菩提故。此是第一句義。善住於顛倒者。顛倒謂常樂我淨執。若人能於顛倒中解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善住不退。即能速得菩提。不爾不得故。此是第二句義。為煩惱所惱者。長時勤修難行苦行由極疲倦能得菩提。不爾不得故。此是第三句義。已說說法節。次說說法意。偈曰。

 平等及別義  別時及別欲
 依此四種意  諸佛說應知

釋曰。諸佛說法不離四意。一平等意。二別義意。三別時意。四別欲意。平等意者。如佛說。往昔毘婆尸佛即我身是。由法身無差別故。如是等說。是名平等意。別義意者。如佛說。一切諸法無自性故無生故。如是等說。是名別義意。別時意者。如佛說。若人願見阿彌陀佛。一切皆得往生。此由別時得生故如是說。如是等說。是名別時意。別欲意者。彼人有如是善根。如來或時讚歎或時毀呰。由得少善根便為足故。如是等說是。名別欲意。已說說法意。次說受持大乘功德。偈曰。

 輕佛及輕法  懈怠少知足
 貪行及慢行  悔行不定等
 如是八種障  大乘說對治
 如是諸障斷  是人入正法

釋曰。此二偈顯示大乘斷障功德。障有八種。一者輕佛障。二者輕法障。三者懈怠障。四者少知足障。五者貪行障。六者慢行障。七者悔行障。八者不定障。為對治輕佛障故。大乘經說。往昔毘婆尸佛即我身是。為對治輕法障故。大乘經說。於無量恆河沙佛所。修行大乘乃得生解。為對治懈怠障故大乘經說若有眾生願生安樂國土。一切當得往生。稱念無垢月光佛名。決定當得作佛。為對治少知足障故。大乘經說有處讚歎檀等行。有處毀呰檀等行。為對治貪行障故。大乘經說。諸佛國土極妙樂事。為對治慢行障故。大乘經說。或有佛土最勝成就。為對治悔行障故。大乘經說。或有眾生於佛菩薩起不饒益事得生善道。為對治不定障故。大乘經說。諸佛授記聲聞當得作佛及說一乘。是名受持大乘得離八障。偈曰。

 若文及若義  二偈勤受持
 功德數有十  是名勝慧者
 善種得圓滿  死時歡喜勝
 受生隨所欲  念生智亦成
 生生恆值佛  聞法得信慧
 遠離於二障  速成無上道

釋曰。此三偈顯示受持大乘集得功德。此功德有十種。一者成就一切善根種子圓滿依止。二者臨命終時得無上喜悅。三者於一切處得隨願受生。四者於一切生處得自性念生智。五者所生之處恆得值佛。六者恆在佛邊聞大乘法。七者成就增上信根。八者成就增上慧根。九者得遠離惑智二障。十者速得成就無上菩提。若人於一切大乘經典。若文若義乃至一句。正勤受持。則得如是十種功德。此中應知。於現在世得初二種功德。於未來世得餘八種功德。漸漸增勝。已說持法功德。次說說法功德。偈曰。

 慧善及不退  大悲名稱遠
 巧便說諸法  如日朗世間

釋曰。若諸菩薩具足五因名善說法。一者不倒說。由慧善故。二者恆時說。由不退故。三者離求說。由大悲故。四者令信說。由名稱遠故。五者隨機說由巧便故。由此五因能善說法。導引眾生多生恭敬。譬如日出照朗世間。弘法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隨修品第十四

釋曰。已說菩薩弘法。次說菩薩隨法修行。此中隨修有知義有知法有隨法有同得有隨行。今當次第顯示。偈曰。

 於二知無我  於三離邪正
 菩薩如是解  是名知義人

釋曰。此偈明菩薩知義。於二知無我者。謂於人法二種而知無我。由知能取所取無有體故。於三離邪正者。三謂三種三昧。即空無相無願。由空三昧知無有體。解分別性故。由無相無願三昧知無自體。由解依他真實性故。離邪正者。此三三昧引出世智故不邪。是世間故不正。菩薩如是解。是名知義人者。菩薩若知人法二種無我。能知三種三昧。離邪離正。如此則名知義。偈曰。

 如是知義已  知法猶如栰
 聞法不應喜  捨法名知法

釋曰。此偈明菩薩知法。初學菩薩得知義已。次應知法。謂能知修多羅等經法。猶如栰喻。不得但聞而生歡喜。何以故是法應捨。譬如栰故。是名知法。偈曰。

 凡夫有二智  即通二無我
 為成彼智故  如說隨法行

釋曰。此偈明菩薩隨法。凡夫有二智者。謂知義智知法智。即通二無我者。由此二智故亦能通達人法二種無我。為成彼智故。如說隨法行者。菩薩為成就彼二種智。應如所說法隨順修行。是名隨法。偈曰。

 成就彼智時  出世間無上
 凡住初地者  所得皆同得

釋曰。此偈明菩薩同得。成就彼智時出世間無上者。由彼智體最勝故。初地謂歡喜地。一切住歡喜地菩薩所得功德。彼初入地人亦皆同得故。偈曰。

 見道所滅惑  應知一切盡
 隨次修餘地  為斷智障故
 應知諸地中  無分別建立
 次第無間起  如是說隨行

釋曰。此二偈明菩薩隨行。此中見道所滅煩惱。入初地時一切悉盡。是故修習餘地但為斷於智障。然於諸地各有二智。一無分別智。二地建立智菩薩若在正觀。於剎那剎那得爾所法而不分別。是名無分別智。菩薩出觀後。分別觀中所得法如是如是分數。是名地建立智。如此二智不得並起及間餘法起。恆無間行。是名菩薩隨行。菩薩能如是隨行有四種不放逸輪。一者勝土輪。二者善人輪。三者自正輪。四者先福輪。如此四輪今當次第說。偈曰。

 易求及善護  善地亦善伴
 善寂此勝土  菩薩則往生

釋曰。此偈明勝土輪。土勝有五因緣。一者易求。謂四事供身不難得故。二者善護。謂國王如法惡人盜賊不得住故。三者善地。處所調和無疫癘故。四者善伴。謂同戒同見為伴侶故。五者善寂。謂晝日無喧夜絕聲故。偈曰。

 多聞及見諦  巧說亦憐愍
 不退此丈夫  菩薩勝依止

釋曰。此偈明善人輪。善人亦具五因緣。一者多聞。成就阿含故。二者見諦。得聖果故。三者巧說能分別法故。四者憐愍。不貪利故。五者不退。無疲倦故。偈曰。

 善緣及善聚  善修及善說
 善出此五種  是名自正勝

釋曰。此偈明自正輪。自正亦具五因緣。一者善緣。妙法為緣故。二者善聚。福智具足故。三者善修。止觀諸相應時修故。四者善說。無求利故。五者善出。所有上法恭敬修故。偈曰。

 可樂及無難  無病與寂靜
 觀察此五種  宿植善根故

釋曰。此偈明先福輪。先福亦具五因緣。一者可樂。二者無難。三者無病。四者三昧。五者智慧。第一事由住勝土為因。第二事由值善人為因。後三事由自正成就為因。已說四種不放逸輪。次說煩惱出煩惱。偈曰。

 遠離於法界  無別有貪法
 是故諸佛說  貪出貪餘爾

釋曰。如佛先說。我不說有異貪之法。能出於貪瞋癡亦爾。由離法界則別無體故。是故貪等法性得貪等名。此說貪等法性能出貪等。此義是經旨趣。偈曰。

 由離法性外  無別有諸法
 是故如是說  煩惱即菩提

釋曰。如經中說。無明與菩提同一。此謂無明法性施設菩提名。此義是經旨趣。偈曰。

 於貪起正思  於貪得解脫
 故說貪出貪  瞋癡出亦爾

釋曰。若人於貪起正思觀察。如是知已於貪即得解脫。故說以貪出離於貪。出離瞋癡亦復如是。已說煩惱出煩惱。次說遠離二乘心。偈曰。

 菩薩處地獄  為物不辭苦
 捨有發小心  此苦則為劇

釋曰。菩薩慈悲為諸眾生入大地獄不辭大苦。若滅三有功德起小乘心。菩薩以此為苦。最為深重。問此義云何。偈曰。

 雖恆處地獄  不障大菩提
 若起自利心  是大菩提障

釋曰。菩薩雖為眾生長時入大地獄不以為苦。何以故。於廣淨菩提不為障故。若起異乘樂涅槃心。即為大苦。何以故。於大乘樂住而為障故。此偈顯前偈義應知。已說遮二乘心。次說遮怖畏心。偈曰。

 無體及可得  此事猶如幻
 性淨與無垢  此事則如空

釋曰。無體及可得此事猶如幻者。一切諸法無有自性。故曰無體。而復見有相貌顯現。故曰可得。諸凡夫人於此二處互生怖畏。此不應爾。何以故。幻相似故。譬如幻等實無有體而顯現可見。諸法無體可得亦爾。是故於此二處不應怖畏。性淨與無垢此事則如空者。法界本來清淨。故曰性淨。後時離塵清淨。故曰無垢。諸凡夫人於此二處互生怖畏。此不應爾。何以故。空相似故。譬如虛空本性清淨。後時亦說離塵清淨。法界性淨及以無垢亦復如是。是故於此二處不應怖畏。復次更有似畫譬喻。能遮前二怖畏。偈曰。

 譬如工畫師  畫平起凹凸
 如是虛分別  於無見能所

釋曰。譬如善巧畫師能畫平壁起凹凸相。實無高下而見高下。不真分別亦復如是。於平等法界無二相處。而常見有能所二相。是故不應怖畏。此中復有似水譬喻。能遮後二怖畏。偈曰。

 譬如清水濁  穢除還本清
 自心淨亦爾  唯離客塵故

釋曰。譬如清水垢來則濁。後時若清唯除垢耳。清非外來本性清故心方便淨亦復如是。心性本淨客塵故染。後時清淨除客塵耳。淨非外來本性淨故。是故不應怖畏。偈曰。

 已說心性淨  而為客塵染
 不離心真如  別有心性淨

釋曰。譬如水性自清而為客垢所濁。如是心性自淨而為客塵所染。此義已成。由是義故。不離心之真如別有異心。謂依他相說為自性清淨。此中應知。說心真如名之為心。即說此心為自性清淨。此心即是阿摩羅識。已遮怖畏。次遮貪罪。偈曰。

 菩薩念眾生  愛之徹骨髓
 恆時欲利益  猶如一子故

釋曰。諸菩薩愛諸眾生。此名為貪。餘如偈說。偈曰。

 由利群生意  起貪不得罪
 瞋則與彼違  恆欲損他故

釋曰。若謂菩薩愛諸眾生起貪名罪者。此義不然。何以故。此貪恆作利益眾生因故。偈曰。

 如鴿於自子  普覆生極愛
 如是有悲人  於生愛亦爾

釋曰。譬如鴿鳥多貪愛念諸子最得增上。如是菩薩多悲愛諸眾生。增上亦爾。偈曰。

 慈與瞋心違  息苦苦心反
 利則違無利  無畏違畏心

釋曰。菩薩於諸眾生由得慈心故。與瞋心相違。由得息苦心故。與作苦心相違。由得利益心故。與無利心相違。由得無畏心故。與作畏心相違。是故菩薩起如是貪不得名罪。已遮貪罪。次說修行差別。偈曰。

 善行於生死  如病服苦藥
 善行於眾生  如醫近病者
 善行於自心  如調未成奴
 善行於欲塵  如商善販賣
 善行於三業  如人善浣衣
 善行不惱他  如父於愛子
 善行於修習  如鑽火不息
 善行於三昧  如財與信人
 善行於般若  如幻師知幻
 是名諸菩薩  善行諸境界

釋曰。諸菩薩修行有九種差別。一者善行生死。譬如病久服苦澁藥。但為差病不生貪染。菩薩亦爾。親近生死但為思惟策勵。非為染著。二者善行眾生。譬如良醫親近病者。菩薩亦爾。有大悲故不捨煩惱病苦眾生。三者善行自心。譬如有智之主善能調服未成就奴。菩薩亦爾。善能調伏未調伏心。四者善行欲塵。譬如商人善於販賣。菩薩亦爾。於檀等諸度增長資財。五者善行三業。譬如善浣衣師能除穢垢。菩薩亦爾。修治三業能令清淨。六者善行不惱眾生。譬如慈父愛於小兒雖穢不惡。菩薩亦爾。眾生加損未甞瞋惱。七者善行修習。譬如鑽火未熱不息。菩薩亦爾。修習善法曾無間心。八者善行三昧。譬如出財得保信人日日滋益。菩薩亦爾。修習諸定不亂不味功德增長。九者善行般若。譬如幻師知幻非實。菩薩亦爾。於所觀法得不顛倒。是名菩薩修行差別。已說修行差別。次說三輪清淨。偈曰。

 常勤大精進  熟二令清淨
 淨覺無分別  漸漸得菩提

釋曰。常勤大精進熟二令清淨者。菩薩以大精進力勤行自他二利。是故眾生及自並得成熟。是名清淨。淨覺無分別漸漸得菩提者。淨覺謂法無我智。此智不分別三輪。謂修者所修正修。故得清淨。由此淨故漸漸得成無上菩提。隨修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

 

上篇:大乘莊嚴經論

下篇: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十八空論

十八空論(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 龍樹菩薩造 陳天...

菩薩地持經

菩薩地持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

顯揚聖教論頌

顯揚聖教論頌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

攝大乘論釋論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一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舍利弗前...

佛說不自守意經

佛說不自守意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普達王經

普達王經 失譯人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眾祐游於...

【註音版】蓮池大師《放生儀》

蓮池大師《放生儀》...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聞如是: 一...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西晉月支國三藏竺法護譯 上士品第...

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

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 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人郭...

【佛教詞典】冷地裡學客舂

禪林用語。冷地,即寂靜、寂寥之境;客舂,指六祖慧能...

【佛教詞典】出世道離欲

【出世道離欲】 p0483 瑜伽二十二卷一頁云:云何名為由...

淨界法師:寧可在山中睡覺,也不要在都市辦道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小國家,這個小國家有一個獵人,他...

學佛人的五種種性

在唯識學,它把我們每一個人--學佛人,分成五種種性:...

淨界法師:十念必生願

我們看第十八願的:十念必生。前面的消除災障、增長福...

尊重,從記住名字開始

面對一大堆人名,人們最關係、最感興趣的,仍然是他自...

「捨身心求往生」與「求加持痊癒」矛盾嗎

問: 印祖說過,當人重病時,舍下身心求往生,若壽未盡...

佛教基本理論

1. 四聖諦 諦(satya)的含義是實在、真理。四聖諦即苦...

水牛王的故事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吉祥。在道場白華庵,跟大家分享佛...

佛的無奈

一般人總以為佛陀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想要做什麼就能...

你怎麼知道你師父是菩薩示現

諸位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只要你的師父還在,你不要說...

慈法法師:淨土法門的殊勝利益

淨土法門的殊勝利益,就在於它是個極特別的法門,不是...

我們哪天離開過這具骷髏

古大德常講,修行人三常不足,要少睡、少吃、少穿。因...

道宣律祖傳記

代有覺人,為如來使。龍鬼歸降,天神奉事。聲飛五天,...

【視頻】《佛說灌洗佛形象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灌洗佛形象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除夕上大供(平興寺唱誦)

除夕上大供(平興寺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