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二

無著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發心品第五

釋曰。如說已分別菩薩種性。次分別菩薩發菩提心相。偈曰。

 勇勐及方便  利益及出離
 四大三功德  二義故心起

釋曰。菩薩發心有四種大。一勇勐大。謂弘誓精進甚深難作長時隨順故。二方便大。謂被弘誓鉀已恆時方便勤精進故。三利益大。謂一切時作自他利故。四出離大。謂為求無上菩提故。復次此四種大顯示三種功德。第一第二大顯示作丈夫所作功德。第三大顯示作大義功德。第四大顯示受果功德。此三功德以二義為緣。所謂無上菩提及一切眾生。由此思故發菩提心。已說發心相。次說發心差別。偈曰。

 信行與淨依  報得及無障
 發心依諸地  差別有四種

釋曰。菩薩發心依諸地有四種差別。一信行發心。謂信行他。二淨依發心。謂前七地。三報得發心。謂後三地。四無障發心。謂如來地。已說差別。次當廣釋。問如此發心。以何為根。何所依止。何所信。何所緣。何所乘。何所住。何等障難。何等功德。何等自性。何所出離。何處究竟。偈曰。

 大悲與利物  大法將種智
 勝欲亦大護  受障及增善
 福智與修度  及以地地滿
 初根至後竟  隨次解應知

釋曰。菩薩發心以大悲為根。以利物為依止。以大乘法為所信。以種智為所緣。為求彼故。以勝欲為所乘。欲無上乘故。以大護為所住。住菩薩戒故。以受障為難。起異乘心故。以增善為功德。以福智為自性。以習諸度為出離。以地滿為究竟。由地地勤方便。與彼彼相應故。如此已廣分別。次說受世俗發心。偈曰。

 友力及因力  根力亦聞力
 四力總二發  不堅及以堅

釋曰。若從他說得覺而發心。是名受世俗發心。此發心由四力。一者友力發心。或得善知識隨順故。二者因力發心。或過去曾發心為性故。三者根力發心。或過去曾行諸善根所圓滿故。四者聞力發心。或處處說法時無量眾生髮菩提心故。又習善根者。或現在如法常聞受持等故。復次彼四力發心總為二種。一者不堅發。謂友力發心故。二者堅發。謂因等三力發心故。已說世俗發心。次說第一義發心。偈曰。

 親近正遍知  善集福智聚
 於法無分別  最上真智生

釋曰。第一義發心顯有三種勝。一教授勝。親近正遍知故。二隨順勝。善集福智聚故。三得果勝。生無分別智故。此發心名歡喜地。由歡喜勝故。問此勝以何為因。偈曰。

 諸法及眾生  所作及佛體
 於此四平等  故得歡喜勝

釋曰。四平等者一法平等。由通達法無我故。二眾生平等。由至得自他平等故。三所作平等。由令他盡苦如自盡苦故。四佛體平等。由法界與我無別決定能通達故。已說勝因。次說勝差別。偈曰。

 生位及願位  亦勐亦淨依
 餘巧及餘出  六勝復如是

釋曰。第一義發心復有六勝。一生位勝。二願位勝三勇勐勝。四淨依勝。五餘巧勝。六餘出勝。問此六云何勝。偈曰。

 生勝由四義  願大有十種
 勇勐恆不退  淨依二利生
 巧便進餘地  出離善思惟
 如此六道理  次第成六勝

釋曰。生勝由四義者。一種子勝。信大乘法為種子故。二生母勝。般若波羅蜜為生母故。三胎藏勝。大禪定樂為胎藏故。四乳母勝。大悲長養為乳母故。願大有十種者。十大願如十地經說。發此願勝故。勇勐恆不退者。能行難行永不退故。淨依二利生者。一知自近菩提。二知利他方便故巧便進餘地者。得趣上地方便故。出離善思惟者。思惟住諸地中所建立法故問云何思惟。答如所建立分齊分別知故。以是分別亦知無分別故。已說發心。次說譬喻顯此發心。偈曰。

 如地如淨金  如月如增火
 如藏如寶篋  如海如金剛
 如山如藥王  如友如如意
 如日如美樂  如王如庫倉
 如道如車乘  如泉如喜聲
 如流亦如雲  發心譬如是

釋曰。如此發心與諸譬喻。何義相似。答譬如大地。最初發心亦如是。一切佛法能生持故。譬如淨金。依相應發心亦如是。利益安樂不退壞故。譬如新月。勤相應發心亦如是。一切善法漸漸增故。譬如增火。極依相應發心亦如是。益薪火熾積行依極故。譬如大藏。檀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以財周給亦無盡故。譬如寶篋。尸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功德法寶從彼生故。譬如大海。羼提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諸來違逆心不動故。譬如金剛。毘梨耶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勇勐堅牢不可壞故。譬如山王。禪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物無能動以不亂故。譬如藥王。般若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惑智二病此能破故。譬如善友。無量相應發心亦如是。一切時中不捨眾生故。譬如如意珠。神通相應發心亦如是。隨所欲現能成就故。譬如盛日。攝相應發心亦如是。如日熟穀成熟眾生故。譬如美樂。辯相應發心亦如是。說法教化攝眾生故。譬如國王。量相應發心亦如是。能為正道不壞因故。譬如倉庫。聚相應發心亦如是。福智法財之所聚故。譬如王路。覺分相應發心亦如是。大聖先行餘隨行故。譬如車乘。止觀相應發心亦如是。二輪具足安樂去故。譬如湧泉。總持相應發心亦如是。聞者雖多法無盡故。譬如喜聲。法印相應發心亦如是。求解脫者所樂聞故。譬如河流。自性相應發心亦如是。無生忍道自然而流不作意故。譬如大雲能成世界。方便相應發心亦如是。示現八相成道化眾生故。如此等及二十二譬。譬彼發心。如聖者無盡慧經廣說應知。已說發心譬喻。次說不發心過失。偈曰。

 思利及得方  解義亦證實
 如是四時樂  趣寂則便捨

釋曰。菩薩有四種樂。一思利樂。謂思惟利益他時。二得方樂。謂至得巧方便時。三解義樂。謂解了大乘意時。四證實樂。謂證人法無我時。若人棄捨眾生趣向寂滅。應知是人不得菩薩如是四樂。已呵不發心。發心者應讚歎。偈曰。

 最初發大心  善護無邊惡
 善增悲增故  樂喜苦亦喜

釋曰。若菩薩初發大菩提心。爾時依無邊眾生。即得善護不作諸惡。為此故是人遠離退墮惡道畏。復次由有善及增故於樂常喜。由有悲及增故於苦常喜。為此故是人遠離退失善道畏。已讚發心。次說因此發心得不作護。偈曰。

 愛他過自愛  忘己利眾生
 不為自憎他  豈作不善業

釋曰。若略示彼義。菩薩愛他過於自愛。由此故忘自身命而利於他。不為自利而損於彼。由此故能於眾生絕諸惡業。已說得不作護。次說得不退心。偈曰。

 觀法如知幻  觀生如入苑
 若成若不成  惑苦皆無怖

釋曰。菩薩觀一切諸法如似知幻。若成就時於煩惱不生怖。菩薩觀自生處如入園苑。若不成就時於苦惱亦不生怖。若如是者。更有何意而退菩提心耶。復次偈曰。

 自嚴及自食  園地與戲喜
 如是有四事  悲者非餘乘

釋曰。菩薩以自功德而為自嚴。以利他歡喜而為自食。以作意生處而為園地。以神通變化而為戲喜。如此四事。唯菩薩有。於二乘無。菩薩既有此四事。云何當退菩提心。已說不退心。次遮畏苦心。偈曰。

 極勤利眾生  大悲為性故
 無間如樂處  豈怖諸有苦

釋曰。菩薩以大悲為體。是故極勤利他。雖入阿鼻地獄如遊樂處。菩薩如是於餘苦中豈生怖畏。因此怖畏而退心耶。偈曰。

 大悲恆在意  他苦為自苦
 自然作所作  待勸深慚羞

釋曰。諸菩薩大悲闍梨常在心中。若見眾生受苦即自生苦。由此道理自然作所應作。若待善友勸發深生極重慚羞。偈曰。

 荷負眾生擔  懈怠丑非勝
 為解自他縛  精進應百倍

釋曰。菩薩發心荷負眾生重擔。若去賒緩此是丑事。非為第一端正眾生。菩薩應思。若自若他有種種急縛。謂惑業生。為解此縛應須百倍精進。過彼聲聞作所應作。發心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二利品第六

釋曰。已說發心。次說依此發心隨順修行自他利行。偈曰。

 大依及大行  大果次第說
 大取及大忍  大義三事成

釋曰。大依者。依止大菩提而發心故。大行者。為利自他而發行故。大果者。令得無上菩提故。如其次第。大取者。發心時攝一切眾生故。大忍者。發行時忍一切大苦故。大義者。得果時廣利一切眾生業成就故。已說次第。次說自他無差別。偈曰。

 他自心平等  愛則於彼勝
 如是有勝相  二利何差別

釋曰。菩薩得他自心平等。或由信得。謂世俗發心時。或由智得。謂第一義發心時。菩薩雖有此心。然愛他身則勝自身。於他既有如此勝想。則不複分別何者為自利何者為他利。俱無別故。已說無差別。次說他利勝。偈曰。

 於世無怨業  利彼恆自苦
 悲性自然起  是故利他勝

釋曰。菩薩於諸世間久絕怨業。是故恆為成就他利。自身受諸勤苦。由大悲為體自然起故。由此道理則利他為勝。問如是利他云何隨順。偈曰。

 善說令歸向  令入亦令調
 令成亦令住  令覺令解脫
 集德及生家  得記並受職
 至成如來智  以是利群生

釋曰。三種眾生。謂住下中上性。菩薩如其所住而攝取之。以十三種隨順利益。一者善說。由隨教及記心故。二者令歸向。由神通力故。三者令入。由向已能令信受正教故。四者令調。由入已斷其疑故。五者令成。由成熟善根故。六者令住。由教授令心住故。七者令覺。由得智慧故。八者令解脫。由得神通等諸勝功德故。九者集德。由遍集福智故。十者生家。由生佛家故。十一者得記。由八地受記故。十二者受職。由十地受職故。十三者得如來智。由入佛地故。問如此隨順云何成立。偈曰。

 不倒及不高  無著亦通達
 能忍及調順  遠去亦無盡
 應知此八義  成就彼十三

釋曰。不倒者。若人已住於性。菩薩隨機而為說法不妄授故。不高者。彼歸向時不恃神通而自高故。無著者。彼入正法時不染眾生故。通達者。斷彼疑網故。能忍者。善成熟彼故。調順者。隨順教授非不調教授故。遠去者。隨順生家等非不遠去令他能作故。無盡者。菩薩利益眾生一切時願無盡故。是名成就應知。問此隨順云何勝差別。偈曰。

 習欲大可畏  有愛動而倒
 樂滅斷煩惱  大悲求佛法

釋曰。習欲者。謂欲界人。大可畏者。身心苦多及向惡趣故。有愛者。謂色無色界人。動而倒者。彼樂無常故動。行苦故倒。樂滅者。謂自利人。斷煩惱者。由煩惱所持則苦不斷為離苦故。自斷煩惱而求寂滅。大悲者。謂利他人。求佛法者。此人常求一切佛法。擬利一切眾生故。偈曰。

 世間求自樂  不樂恆極苦
 菩薩勤樂他  二利成上樂

釋曰。世間愚癡常求自樂。而不得樂反得極苦。菩薩不爾。常勤樂他而二利成就。更得第一大涅槃樂。此是菩薩勝隨順差別。已說利他隨順。次以此行迴向眾生。偈曰。

 異根於異處  異作有異行
 凡是諸所作  迴以利眾生

釋曰。菩薩迴向隨眼等諸根行種種處作種種威儀業行利益眾生。凡是諸行。若事相應及以相似。彼皆迴向一切眾生。如行清淨經中廣說。已說迴向心。次遮不忍心。偈曰。

 眾生不自在  常作諸惡業
 忍彼增悲故  無惱亦無違

釋曰。眾生為煩惱所惱心不自在。是故作諸惡業。菩薩智慧於彼常起大忍增長大悲。是故於彼不起惱心。亦不欲作不隨順事。已遮不忍心。次顯隨順大。偈曰。

 勝出與寂靜  功德及利物
 次第依四義  說大有四種

釋曰。諸菩薩有四種隨順大。一者勝出大。於三有五趣中而勝出故。如般若波羅蜜經說。須菩提。若色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故。二者寂靜大。隨向無住處涅槃故。三者功德大。福智二聚增長故。四者利物大。常依大悲不捨眾生故。二利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真實品第七

釋曰。已說隨順修行。次說第一義相。偈曰。

 非有亦非無  非如亦非異
 非生亦非滅  非增亦非減
 非淨非不淨  此五無二相
 是名第一義  行者應當知

釋曰。無二義是第一義。五種示現。非有者。分別依他二相無故非無者。真實相有故。非如者。分別依他二相無一實體故。非異者。彼二種如無異體故。非生非滅者。無為故。非增非減者。淨染二分起時滅時法界正如是住故。非淨者。自性無染不須淨故。非不淨者。客塵去故。如是五種無二相。是第一義相應知。已說第一義。次遮於彼起顛倒。偈曰。

 我見非見我  無相非無緣
 異二無我故  解脫唯迷盡

釋曰。我見非見我者。無我相故。何以故。由我相但是分別故。非無緣者。煩惱習氣所起緣五受陰故。異二無我故者。二謂我見及五受陰。亦非異此二種而有我相。如是我見但是迷謬。實無我相可得故。解脫唯迷盡者。若緣自身起解脫亦唯迷盡。無別有我名解脫者故。已遮妄見。次訶顛倒。偈曰。

 云何依我見  不見苦自性
 迷苦及苦者  法性與無性

釋曰。云何依我見不見苦自性者。咄哉世間云何依止。我見起種種迷不能了達諸行。是苦自性而常隨逐邪。迷苦及苦者法性與無性者。苦謂受彼苦觸。苦者謂苦不斷非我與苦相應。名為苦者。迷苦謂不解苦自性。迷苦者謂不解無我。法性者唯法。由人無我故。無性者非法。由法無我故。偈曰。

 云何緣起體  現見生異見
 闇故不見有  亦復不有見

釋曰。云何緣起體現見生異見者。咄哉世間云何現見。諸行各從緣起。而依此體橫生異見。謂眼等諸根體非緣起。邪闇故不見有。亦復不有見者。由無明故緣起之法是有而不見有。我體不有而復有見。問若爾云何得涅槃。偈曰。

 生死與涅槃  無二無少異
 善住無我故  生盡得涅槃

釋曰。生死涅槃無有二。乃至無有少異。何以故。無我平等故。若人善住無我而修善業。則生死便盡而得涅槃。如是已遮顛倒。次應說彼對治。偈曰。

 福智無邊際  生長悉圓滿
 思法決定已  通達義類性

釋曰。此偈顯第一集大聚位。福智無邊際者。由差別無數及時節無邊故。生長悉圓滿者。菩薩集此大聚到彼岸故。思法決定已者。依止定心而思惟故。通達義類性者。解所思諸法義類。悉以意言為自性故。偈曰。

 已知義類性  善住唯心光
 現見法界故  解脫於二相

釋曰。此偈顯第二通達分位。由解一切諸義唯是意言為性。則了一切諸義悉是心光。菩薩爾時名善住唯識。從彼後現見法界。了達所有二相。即解脫能執所執。偈曰。

 心外無有物  物無心亦無
 以解二無故  善住真法界

釋曰。此偈顯第三見道位。如彼現見法界故。解心外無有所取物。所取物無故。亦無能取心。由離所取能取二相故。應知善住法界自性。偈曰。

 無分別智力  恆平等遍行
 為壞過聚體  如藥能除毒

釋曰。此偈顯第四修道位。菩薩入第一義智轉依已。以無分別智恆平等行及遍處行。何以故。為壞依止依他性熏習稠林過聚相故。問此智力云何。答譬如阿伽陀大藥。能除一切眾毒。彼力如此。偈曰。

 緣佛善成法  心根安法界
 解念唯分別  速窮功德海

釋曰。此偈顯第五究竟位。緣佛善成法者。諸菩薩於佛善成立一切妙法中作總聚緣故。問云何總聚緣。答心根安法界。此明入第一義智故。由此慧安住法界。是故此心名根。問此後復云何。答解念唯分別。謂此後起觀如前觀事。處處念轉。解知諸念唯是分別非實有故。問如此知已得進何位。答速窮功德海。謂如是知已佛果功德海。能速窮彼岸故。真實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神通品第八

釋曰。說真實義已。次顯菩薩神通相。偈曰。

 起滅及言音  心行亦先住
 向彼令出離  六智自在通

釋曰。起滅者。謂生死智境。知諸眾生生死故。言音者。謂天耳智境。隨彼所起言語悉聞知故。心行者。謂他心智境。能知他人心行差別故。先住者。謂宿命智境。知彼先住善惡所集故。向彼者。謂如意智境。隨彼處處往教化故。出離者。謂漏盡智境。知彼眾生出離應不應故。如此六智。於諸世界六義差別。遍知無礙勇勐自在。是名菩薩神通自性。已說自性。次說修習。偈曰。

 第四極淨禪  無分別智攝
 如所立方便  依此淨諸通

釋曰。如所依禪。如所攝智。如所立方便。菩薩作意修習則得最上神通。已說修通。次說得果。偈曰。

 三住住無比  所住善供養
 令彼得清淨  是說神通果

釋曰。神通有三種果。一勝住果。此住有三種。一聖住。二梵住。三天住。所得無比無上故。二善供養果。隨所住處世間眾生大供養故。三令他清淨果。能令供養者得清淨故。問神通有六種業。一自業。二他業。三光業。四戲業。五化業。六淨業此云何。偈曰。

 世生成壞事  見彼猶如幻
 種種他所欲  自在隨意成

釋曰。此偈上半顯示自業。見諸世界及諸眾生若成若壞。猶如幻故。下半顯示他業。謂動地放光等事。隨他所欲自在現故。十種自在如十地經說。偈曰。

 神光照惡趣  令信生善道
 威力震天宮  動殿令魔怖

釋曰。此偈顯示光業。光業二種。一救苦。二怖魔。上半偈明救苦。謂下照惡道眾生。令發信心得生善道故。下半偈明怖魔。謂上照天宮動魔宮殿令魔驚怖故。偈曰。

 遊戲諸三昧  僧中最第一
 恆現三種化  以是利眾生

釋曰。此偈上半顯示戲業。於佛眾中遊戲諸定最得自在。下半顯示化業。化有三種。一業化。工巧業處自在化故。二隨化。隨他所欲自在化故。三上化。住兜率天等勝上化故。以是三化恆為利益。偈曰。

 智力普自在  剎土隨欲現
 無佛令聞佛  懸擲有佛境

釋曰。此偈顯示淨業。淨業二種。一淨剎土。二淨眾生。上半偈明淨剎土。由智自在隨彼所欲能現水精琉璃等清淨世界故。下半偈明淨眾生。於無佛世界能令聞佛起淨信心生有佛處故。已說業用。次說相應。偈曰。

 成熟眾生力  諸佛所稱譽
 發語無不信  如是說相應

釋曰。神通相應有三種。一成生相應。譬如鳥翅初得成就。二稱譽相應。常得諸佛之所讚歎。三信受相應。凡所言說人皆信受。已說相應。次說住神通具。偈曰。

 六智及三明  八解八勝處
 十遍諸三昧  勇勐資神通

釋曰。菩薩住神通具有六種差別。一六智。二三明。三八解脫。四八勝處。五十遍入。六諸三昧。如是六義。是分別神通具差別。已說住神通具。次說神通大。偈曰。

 能安不自在  常勤於利物
 行有無怖畏  勇勐如師子

釋曰。菩薩神通有三種大。一自在大。眾生由煩惱故不得自在。菩薩智力能自在安置故。二歡樂大。由常勤利益眾生一向樂故。三無畏大。行三有中得極勇勐如師子故。神通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成熟品第九

釋曰。已說諸菩薩神通。諸菩薩云何自成熟。偈曰。

 欲信捨悲忍  念力堅支具
 應知自成熟  此九皆上品

釋曰。菩薩有九種自成熟。一者欲成熟。由悕求大法故。二者信成熟。由淨心說者故。三者捨成熟。由滅離煩惱故。四者悲成熟。由憐愍眾生故。五者忍成熟。由能行難行故。六者念成熟。由一切受持故。七者力成熟。由皆能通達故。八者堅成熟。由惡魔外道不能奪故。九者支成熟。由善分圓滿故。如此九種窮最上位。是名成熟相。此九成熟。一一有因有體有業。今當說。偈曰。

 近友聞亦思  勝勇勝究竟
 攝法及受法  說欲成熟相

釋曰。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如法思惟。此三能起大欲。是名欲因。上大精進一切不思議處究竟無疑。是名欲體。於大乘法有災橫處則能守護。菩薩所說信心領受。是名欲業。偈曰。

 如來福智聚  淨心不可壞
 速受定智果  說信成熟相

釋曰。婆伽婆如是廣說。是名信因。得不壞淨。是名信體。得定智果。是名信業。偈曰。

 善護於六根  離惡起對治
 樂修諸善法  說捨成熟相

釋曰。以念倚等善護六根。是名捨因。離不善覺起無間道。是名捨體。一切善法恆樂修習。是名捨業。偈曰。

 見諸眾生苦  哀憐離小心
 受身世間勝  說悲成熟相

釋曰。菩薩見眾生苦。是名悲因。起極憐愍遠離小乘心。是名悲體。得一切世間勝諸地不退。是名悲業。偈曰。

 持性數修習  極苦能安忍
 善根恆樂進  說忍成熟相

釋曰。持耐忍謂名門數習成性。是名忍因。能受極風寒等苦。是名忍體。隨勝生處恆修善法。是名忍業。偈曰。

 報淨善隨順  極入善惡說
 能起大般若  說念成熟相

釋曰。得清淨器。是名念因。隨所聞說善惡二義。聞思修已深了不忘。是名念體。能生出世般若。是名念業。偈曰。

 二聚界圓滿  果起依最上
 世間得第一  說力成熟相

釋曰。福智二聚種子充滿。是名力因。能得最上依止。是名力體。世間第一隨意成熟。是名力業。偈曰。

 深觀妙法理  諸魔不可奪
 能與異部過  說堅成熟相

釋曰。妙法道理作心觀察。是名堅固。惡魔波旬不能障礙。是名堅體。能與他部而作過失。是名堅業。偈曰。

 所有善根聚  依勤能發起
 離惡及修善  說支成熟相

釋曰。彼成熟善根聚。是名支因。依此因能發起上精進。是名支體。離諸不善樂修勝善。是名支業。偈曰。

 如此九種物  自熟亦熟他
 增善增法身  如世極親者

釋曰。欲等九物能自成熟亦成熟他。常增長一切善根及增長法身。由此二種增故。如似世間第一親者。已說菩薩自得成熟。次說菩薩成熟眾生。偈曰。

 癰熟則堪治  食熟則堪噉
 眾生熟亦爾  二分捨用故

釋曰。二分者。一障分。二治分。障熟須捨。如癰熟須潰。治熟須用。如食熟須噉。是名成熟依止。已說成熟依止。次說成熟差別。偈曰。

 捨普勝隨善  得常漸為八
 如此諸成熟  是說差別種

釋曰。成熟他相有八種。一者捨成熟。令滅煩惱故。二者普成熟。化以三乘故。三者勝成熟。過外道法故。四者隨成熟。應機說故。五者善成熟心恭敬故。六者得成熟。令不倒解故。七者常成熟。令永不退故。八者漸成熟。令次第增長故。已說成熟差別。次說成熟心勝。偈曰。

 利子及利親  利己三利勝
 菩薩利一切  過彼勝無比

釋曰。譬如世人安樂自子安樂自親安樂自身。此心最勝。菩薩普欲成熟一切眾生。過彼三心不可為比。是故菩薩成熟眾生。其心最勝。問此勝云何成立。偈曰。

 世間不自愛  何況能愛他
 菩薩自愛捨  但為愛他故

釋曰。世人雖欲自愛尚不能自安利處。況能愛他安他利處。菩薩不爾。捨於自愛但為愛他。是故成熟眾生勝過於彼。問用此心勝云何成熟。偈曰。

 身財一切捨  平等及無厭
 所乏令充足  安立於善根

釋曰。此偈顯示檀波羅蜜成熟眾生。檀有三種。一資生檀。內外身財一切捨故。二平等檀。於諸施田離高下故。三無厭檀。勇勐恆施不疲倦故。以是三檀二世隨攝。於現在世皆令充足。於未來世安立善根。偈曰。

 常與性及滿  自樂不放逸
 引入於戒足  二果常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尸波羅蜜成熟眾生。菩薩有五種尸羅。一者常尸羅。生生常有故。二者自性尸羅。無功用心住真實體故。三者圓滿尸羅。十善業道皆具足故。如十地經說。四者自樂尸羅。恆自愛樂故。五者不放逸尸羅。念念無犯故。以是五種尸羅二世隨攝。於現在世安立戒品。於未來世令依報二果功德無絕。偈曰。

 不益得益想  極忍解方便
 令彼起隨順  及種諸善根

釋曰。此偈顯示羼提波羅蜜成熟眾生。若他以不饒益事來向菩薩。菩薩於彼得饒益解起極忍辱。何以故。由彼隨順令我忍波羅蜜得增長故。亦以是忍二世隨攝。於現在世令起歸向。於未來世令種善根。偈曰。

 久劫行上勤  利物心無退
 令生一念善  況欲善無量

釋曰。此偈顯示毘梨耶波羅蜜成熟眾生。菩薩於億百千劫行最上精進。為成熟無邊眾生心無退轉。以是精進二世隨攝。於現在世但令得生一念善心。況於未來令無量善根皆得增益。偈曰。

 得上自在禪  離染及見慢
 現在令歸向  未來善法增

釋曰。此偈顯示禪波羅蜜成熟眾生。菩薩所得禪定遠離愛見慢等故自在最上。以是禪定二世隨攝。於現在世令歸向第一妙法。於未來世令增長一切善根。偈曰。

 知真及知意  能斷一切疑
 於法令恭敬  自他功德滿

釋曰。此偈顯示般若波羅蜜成熟眾生。知真者。解法不顛倒故。知意者。了達眾生心行斷彼疑故。以是般若二世隨攝。於現在世令向大法深生恭敬。於未來世令彼自身功德及他身功德皆得圓滿。偈曰。

 善趣及三乘  大悲有三品
 盡於未來際  如是熟眾生

釋曰。此偈顯示大成熟相有三種。一者位大。謂窮四位安立善道及以三乘。二者品大。悲極三品。下者信行地。中者初地至七地。上者八九十地。三者時大。時節無邊盡未來際。菩薩如是利益眾生。是名大成熟相。成熟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二

 

上篇:大乘莊嚴經論

下篇: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唯識論

唯識論一卷(一名破色心論) 天親菩薩造 後魏瞿曇般若流...

顯識論

顯識論一卷(從無相論出) 真諦三藏譯 一切三界但唯有識...

決定藏論

決定藏論卷上 梁天竺三藏真諦譯 心地品第一之一  智...

大乘莊嚴經論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 太子右庶子安平男臣李百藥奉 勅...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虞山普仁院淨業比丘 行策 ...

【註音版】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法華經安樂行義

法華經安樂行義 陳南嶽思大禪師說 法華經者大乘頓覺。...

大莊嚴論經

大莊嚴論經卷第一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

善思童子經

善思童子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述 行者淨身口意。至尊像前。應念...

佛說鬼問目連經

佛說鬼問目連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佛教詞典】三聚圓戒

謂在三聚淨戒中,每一戒都互具互融,就以殺生戒來說,...

【佛教詞典】施設

(術語)安立之義,建立之義,發起之義。唯識述記三末...

心地行為決定其相貌

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為,悉皆正大光明,故其相貌...

心靈的漏洞

許多年前,有個求道的年輕人,為了獲悉人生的道理,不...

誦經時如何隨文入觀

問: 法師,誦經的時候是隨文入觀,還是就一字一字地往...

大安法師:如何拯救已過世的父母

問: 師父,我有個問題,就是對我們已經過世的父母。...

持戒的方法次第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

真我與假我

生活中,我和許多人一樣,總是慣於從身外尋找參照物,...

慾望的越位導致了很多問題

過去有一句話叫: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句話是怎...

米從哪裡來

佛的堂弟阿那律自幼在王宮中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一點...

做財富真正的主人

這是一個以商業為主流的時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財富...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必定兌現這個願

念佛人臨命終時,注意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發願都是臨命...

大安法師:為什麼要強調計數念佛

問: 東林寺作為淨宗第一祖庭,似乎特別強調計數念佛...

當從善者,與淨相應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有一天,舍利弗尊者...

【視頻】金山御制梁皇寶懺

金山御制梁皇寶懺

【視頻】早課(蘇州靈岩山寺)

早課(蘇州靈岩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