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誦律卷第五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十誦律卷第五十(第八誦之三)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

增一法之三五法下

「有五事群黨能於僧中起諍,如是起諍多有惱亂,減損天人:有諍比丘以非法約勅、有群黨說、輕讀誦修多羅比丘、遮說戒者、助鬪諍相言。是名五事,有群黨僧中起諍,如是起諍多有惱亂,減損天人。有五事,不群黨僧中不起諍,如是不起諍不惱亂,增益天人:有諍比丘如法約勅、不群黨說、敬誦修多羅者、不遮說戒者、不助鬪諍相言。是名五非群黨不起諍,如是不起諍故不惱亂,增益天人。

「有五舉事者有羞不能次第答:若上座問時不能次第答、若問時怖問異答異、恃群黨輕上座、非法言法、法言非法,是名五舉事者羞不能次第答。有五舉事者為他所難能次第答:若上座問時能次第答、問時不怖、問答不異、不恃群黨、不輕上座、非法言非法、法言法,是名五,為人所難能次第答。

「有五事,舉事人羞不能次第答:不善知句義;先有嫌取二諍根本、若白衣沙彌諍根本,使他比丘舉;不知修多羅句義若說不定;不知比丘三事所住見聞疑處。是名五,舉事人不能次第答。有五法,舉事比丘為人所難能次第答:知句義;先無嫌不取二諍根本、不求白衣沙彌諍根本;不使他比丘舉;知修多羅句義說定;知比丘三事所住見聞疑處。是名五法,舉事比丘為人所難能次第答。

「有五種成羯磨:現前成、與欲成、同見成、從有信優婆塞聞成、作羯磨竟默然已成。

「有五法共要:若乞聽已不舉他,是事應此處說共要、此事應彼處說共要、此事應隨處說共要、隨汝所犯事我樂示汝、出過已如惡馬難調拔橛合韁驅去。」

佛語優波離:「求義比丘從他聞義時,有五事應善分別義:是實非實;時非時;似義不似義;是義起鬪諍相言,僧破僧惱僧別僧異;於是義不起鬪諍相言,僧不破不惱不別不異。優波離!是名求義比丘從他聞義時以五事善分別義。

「比丘有五事能使僧不生清淨:謂說佛法僧戒過、不隨威儀,是名五事能使僧生不清淨。有五事能使僧生清淨:謂不說佛法僧戒過、隨威儀,是名五事能使僧生清淨。

「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如根本說、趣說、因他說、所說不與句義相應、以不相應句義說。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如根本說、不趣說、不因他說、所說與句義相應、不以不相應句義說,是名五法闥利吒比丘能滅諍。復有五法,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籌量受他所說、受他不具足語、受他趣語、受他不定語、不三重問。是名五法,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貴比丘能滅諍:籌量受他語、受具足語、不受趣語、不受不定語、三重問,是名五,貴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貴比丘不能滅諍:自說不能了義、亦不解他所說、不能令他解所說、重說擾亂忘失句義、不知修多羅句義,是名五事貴比丘不能滅諍。

「復有五事,貴比丘能滅諍:自說能了、解他所說、所說能令他解、不重說不失句義、不失修多羅句義,是名五,貴比丘能滅諍。復有五事,貴比丘不能滅諍:不差自說、事未成便先說、不知和合眾所說、惱他、重說擾亂,是名五事,貴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貴比丘能滅諍:差而說、事成便說、知和合眾所說、不惱他、不重說,是名五事,貴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法成就,貴比丘持律者不差自說:若是上座若上座等、若是說戒人若說戒人等、觀群黨有力勢、若白僧、若欲呵上座,是名五法,貴比丘持律他不差得自說。有五法,貴比丘持律得自說:若諍比丘破戒輕戒無威儀、如小兒無智、不廣知毘尼、樂作非法無羞、無羞群黨,是名五法。闥利吒比丘持律有五法成就不差得說。

「又上座比丘五事應呵:若破戒輕戒無威儀、如小兒無智、不廣知毘尼、樂於非法、非法群黨,是名上座有五事應呵。上座比丘復有五事應呵:若上座惡邪見、惡邪見故生倒見、樂非法非時說非實說、於正法中趣有所說無羞、無羞群黨,是名上座有五事應呵。

「優波離!僧中斷事比丘,若欲到僧中斷事時,應先住五法然後往到僧中:應恭敬恭敬入脫革屣,不覆右肩不覆頭;又應恭敬恭敬入脫革屣,不覆右肩不現胸;又應恭敬恭敬入脫革屣,不覆右肩不反抄衣;又應恭敬恭敬入脫革屣,不覆右肩不得披衣令兩向;又應恭敬恭敬入慚愧毀譽不異善心慈心憐愍心,不說世間事。在座坐時,應生善心,不僧中無恭敬恭敬心。」佛語優波離:「如是僧中斷事時,有鬪諍者,是斷事比丘,應囑授已從座起去,若善說者應默然住。優波離!僧中斷事比丘,應在自坐處說法。若自說若勸他說言:『比丘汝說法。』

「有五大賊:劫賊、盜賊、詐取賊、詆謾賊、受寄賊。

「有五種取他物:劫取、盜取、詐取、詆謾取、法取,是名五取。

「有五種人不應與聽:無羞人、無所畏人、先有嫌人、少智人、欲舍比丘法人。

「有五種施無福:施女人、施戲具、施畫男女合像、施酒、施非法語,是名五無福施。

「復有五無福:施器仗、施刀、施毒藥、施惡牛、施教他作,如是施是名五無福施。

「有五布薩,如先說。

「有五種自說阿羅漢得罪:不狂心說、不亂心說、不苦痛說、非實向未受大戒人說、非增上慢說,是名五自說阿羅漢得罪。

「復有五自說阿羅漢無罪:狂心說、亂心說、苦痛說、實得向大戒人說、增上慢說,是名五自說阿羅漢無罪。

「復有五自說阿羅漢得罪:不狂、不亂、不苦痛、不實向未受大戒人說、無所畏說,是名五自說阿羅漢得罪。復有五自說阿羅漢無罪:狂說、亂說、苦痛說、實得向受大戒人說、不無畏說,是名五自說阿羅漢無罪。

「復有五不自說阿羅漢得罪:作相、作異相、異威儀、先教他說、以他名說,是名五不自說阿羅漢得罪。復有五不自說阿羅漢無罪:不作相、不作異相、不異威儀、先不教他說、不以他名說,是名五不自說阿羅漢無罪。

「復有五不自說阿羅漢得罪:作相、作異相、異威儀、先教他說、先教他屏處說,是名五不自說阿羅漢得罪。復有五不自說阿羅漢無罪:不作相、不作異相、不異威儀、不教他說、不先教他屏處說,是名五不自說阿羅漢無罪。

「喜忘比丘往白衣家數數犯五事:犯非時入家、獨與女人屏處、有食家與女人坐、數數食、無淨人與女人說法,是名五喜忘比丘入白衣家數數犯。

「有五種折伏:不使作、不共語、不看視、不教授、不聽有所作,是名五種折伏。

「有五相似:世尊相似、法相似、僧相似、戒相似、闥梨吒比丘相似,是名五相似。復有五不相似:世尊不相似、法不相似、僧不相似、戒不相似、貴比丘不相似,是名五不相似。

「有五事犯僧伽婆尸沙:人女有命、取女人相、生欲心、欲作非梵行、觸小便處,是名五事犯僧伽婆尸沙。

「復有五種犯僧伽婆尸沙:女人女人想、人人想生欲心、欲作非梵行、觸小便處、身身相觸,是名五種犯僧伽婆尸沙。

「有五大賊世間希有。何等五?一者作百人主,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人主,如先說,是名初大賊;復有大賊,用四方僧物,如先說,是名第二大賊;復有大賊,為飲食故妄語,如先說,是名第三大賊;復有大賊,破戒弊惡內爛流出,非沙門自言沙門、非梵行自言梵行,是名第四大賊;復有大賊,若有佛所說、若聲聞所說、仙人所說、諸天所說、化人所說,從彼聞已自言我說。有人言:『是持戒人得須陀洹。』答言:『實爾。』或默然受,是名第五大賊。

「因食生五罪:若噉、若食、若索、若取、若擔出界去,是名因食生五罪。

「因威儀生五罪:來時、去時、住時、坐時、大小便時,是名五因威儀生罪。

「因人生五罪:女人、不能男人、二根人、外道人、不受大戒人,是名五因人生罪。

「復有五,因人生罪:苦切人、依止人、驅出人、下意人、覓罪相人,是名五因人生罪。

「復有五,因人生罪:不見擯人、不作擯人、惡邪不除擯人、別住人、不共住人,是名五因人生罪。

「復有五,因人生罪:別住人、別住竟人、滅擯人、賊住人、污比丘尼人,是名五因人生罪。

「復有五種人不應與聽:別住人、別住竟人、摩那埵人、摩那埵竟人、滅擯人,是名五不應與聽。

「復有五人不應與聽:苦切人、依止人、驅出人、下意人。覓罪相人,是名五不應與聽。

「復有五種人不應與聽:不見擯人、不作擯人、惡邪不除擯人、別住人、不共住人,是名五不應與聽。

「復有五種人不應與聽:無羞人、無所畏人、先有嫌人、少智人、恐怖人,是名五人不應與聽、不應共要、不應與聽遮說戒、不應與聽遮自恣,不應與聽遮教誡。如是五種人,若與聽、若共要、若聽遮說戒、若聽遮自恣、若聽遮教誡,得罪。」

佛語優波離:「比丘欲舉他時,應自住五法然後舉他:身清淨、口清淨、先來清淨、多聞廣知通利《阿含》、不至惡聚落。優波離!先自住是五法然後舉他。優波離!何故先自住五法?若後有比丘言:『汝身不清淨,云何舉他?』先自淨身然後舉他。身不清淨,如是口不清淨、先來不清淨、寡聞不通利《阿含》、至惡聚落,如是等應先自淨,然後舉他。優波離!是名五先自淨然後舉他。

「有五法成就不應差守物:不知得處、不知價、不知受、不知數、喜忘,是名五法不應差守物。有五事應差守物:知得處、知價、知受、知數、不喜忘,是名五法應差。

「有五事不應差守衣:不知得處、不知價、不知受、不知數、喜忘,是名五不應差守衣。有五事應差守衣:知得處、知價、知受、知數、不喜忘,是名五法應差守衣。

「有五事不應差分衣:不識衣、不識衣色、不知價、不知數、不知與不與,是名五法不應差分衣。有五法成就應差分衣:識衣、識衣色、知價、知數、知與不與,是名五法成就應差分衣。

「復有五法成就不應差分衣:愛、瞋、怖、癡、不知分不分,是名五法成就不應差分衣。有五法成就應差分衣:無愛、瞋、怖、癡、知分不分,是名五法成就應差分衣。

「有五布薩難:王難、賊難、若王等難、人難、惡獸難,是名五布薩難。

「有五種移布薩:從阿練若處至僧坊、從僧坊至阿練若處、若王勅、賊勅、若僧破為和合,是名五移布薩。

「有破戒比丘數至他家有五過:教他非法、教他非毘尼、教他至惡威儀邊、教他邪見、教聽非法,是名五破戒比丘數至他家有五過。有不破戒比丘至他家有五益利:以法教、以毘尼教、教至善威儀邊、教正見、教往聽正法,是名五不破戒比丘至他家有五利。

「復有五破戒比丘至他家有五過:教身業不善、口業不善、教近惡知識、教邪見、教往聽非法,是名五破戒比丘至他家有五過。有不破戒比丘至他家有五益利、教身善、口善、近善知識、教正見、教聽正法,是名不破戒比丘至他家有五益利。

「比丘有五不可行處:童女、寡婦、婦、淫女、比丘尼,是名五比丘至不可行處。

「復有五,比丘至不可行處:童女、寡婦、淫女、外道、不能男,是名五比丘至不可行處。

「復有五,比丘至不可行處,僧能與作苦切羯磨:童女、寡婦、婦、淫女、比丘尼,是名五。如苦切,依止、驅出、下意、覓罪相亦如是。

「復有五,比丘至不可行處,僧能與作苦切羯磨:童女、寡婦、淫女、外道、不能男,是名五。如苦切,依止、驅出、下意、覓罪相亦如是。

「復有五,比丘至不可行處,僧不與舍苦切羯磨:童女、寡婦、婦、淫女、比丘尼,是名五。如苦切,依止、驅出、下意、覓罪相亦如是。

「復有五,比丘至不可行處,僧不與舍苦切羯磨:童女、寡婦、淫女、外道、不能男,是名五僧不與舍苦切羯磨。如苦切,依止、驅出、下意、覓罪相亦如是。

「復有五,僧不生清淨心:說佛過,如先說。復有五,僧生清淨心:不說佛過,如先說。

「復有五不相似,如先說。有五法相似,亦如先說。

「有五事應折伏共行弟子:於和上無愛、無敬、無慚、無愧、樂不應行處,是名五應折伏共行弟子。

「復有五事應折伏共行弟子:於和上無愛、無敬、無慚、無愧、不與和上法衣食,是名五應折伏共行弟子。

「復次共行弟子有五事,和上不折伏得罪:無愛、無敬、無慚、無愧、樂不應行處,是名五事,和上不折伏共行弟子,和上得罪。

「復有五事,共行弟子和上不折伏,和上得罪:無愛、無敬、無慚、無愧、不與和上法衣食,是名五,和上不折伏共行弟子,和上得罪。

「有五事,和上不應受共行弟子悔過:於和上無愛、無敬、無慚、無愧、樂不應行處,是名五,和上不應受共行弟子悔過。

「復有五事不應受悔過:於和上無愛、無敬、無慚、無愧、不與和上法衣食,是名五,和上不應受共行弟子悔過。

「有五事,和上受共行弟子悔過得罪:無愛、無敬、無慚、無愧、樂不應行處,是名五,和上受共行弟子悔過得罪。

「復有五事,和上受共行弟子悔過得罪:無愛、無敬、無慚、無愧、不與和上法衣食,是名五法,和上受共行弟子悔過得罪。

「有五事,和上不應折伏共行弟子:於和上有愛、有敬、有慚、有愧、樂應行處,是名五法,和上不應折伏共行弟子。

「復有五事,不應折伏共行弟子:於和上有愛、有敬、有慚、有愧、與和上法與衣食,是名五,和上不應折伏共行弟子。

「復有五事,和上折伏共行弟子有過罪:有愛、有敬、有慚、有愧、樂應行處,是名五,折伏共行弟子得罪。

「復有五,和上折伏共行弟子得罪:有愛、有敬、有慚、有愧、與和上法衣食,是名五,和上折伏共行弟子得罪。

「有五事,應受共行弟子悔過:於和上有愛、有敬、有慚、有愧、樂應行處,是名五,應受共行弟子悔過。

「復有五,應受共行弟子悔過:有愛、有敬、有慚、有愧、與和上法衣食,是名五,應受共行弟子悔過。

「有五事,和上受共行弟子悔過無罪:於和上有愛、有敬、有慚、有愧、樂應行處,是名五,和上受共行弟子悔過無罪。

「復有五,和上受共行弟子悔過無罪:於和上有愛、有敬、有慚、有愧、與和上法衣食,是名五,和上受共行弟子悔過無罪。

「有五種人不應為說毘尼:試問、無疑問、不為悔所犯問、詰問、不受語問,是名五種人不應為說。有五種人應為說比尼:不試問、有疑問、為悔所犯問、不詰問、受語問,是五種人應為說比尼。

「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恃力勢語、無畏難語、怖語、驚語、不利根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恃力語、有所畏語、不怖語、不驚語、利根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大語、不相善語、疾語、改易語、不與法相應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大語、相善語、不疾語、不改易語、與法相應語,是名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語喜忘、不審諦語、惡性語、瞋語、試語,是名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語不喜忘、審諦語、不惡性語、不瞋語、不試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毀呰語、遏截語、譏刺語、不唱善語、出過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毀呰語、不遏截語、不譏刺語、唱善語、不出過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具足語、覆藏語、竊語、渾雜語、被呵折語,是名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具足語、不覆藏語、不竊語、不渾雜語、不被呵折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實語詭語、改易語、非時語、失期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實語、不詭語、不改易語、不非時語、不失期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欲舉他語、舉他語、輕他語、呵責語、有嫌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欲舉他語、不舉他語、不輕他語、不呵責語、無嫌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破眾語、欲破眾語、破義語、樂破語、求名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破眾語、不欲破眾語、不破義語、不樂破語、不求名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愛語、瞋語、怖語、癡語、人不信受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愛語、不瞋語、不怖語、不癡語、人信受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恭敬語、不恭敬入語、著革屣語、覆右肩語、覆頭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恭敬語、恭敬入語、脫革屣語、不覆右肩語、不覆頭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通利修多羅語、不通利毘尼語、不善諍義語、不善知諍起因緣語、不善知滅諍義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善修多羅義語、善毘尼義語、善諍義語、善知諍起因緣語、善滅諍義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身力語、口力語、非修多羅語、非法語、非毘尼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身力語、不口力語、如修多羅語、如法語、如毘尼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被勸語、不被差語、不白眾語、不觀察語、無畏難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被勸語、被差語、白眾語、觀察語、不無畏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慰恤語、受慰恤語、籌量語、為利語、取他意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慰恤語、不受慰恤語、不籌量語、不為利語、不取他意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善義語、不善句語、應先語便後語、應後語便先語、應說此語便說彼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善義語、善句語、應先先語、應後後語、應說此語說此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少智、少誦《阿含》、不通達《阿含》、不受學《阿含》、不知《阿含》句義,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少智、多誦《阿含》、通達《阿含》、受學《阿含》、知《阿含》句義,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為鬪語、為破語、為相持語、為相言語、為諍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為鬪語、不為破語、不為相持語、不為相言語、不為諍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違誓語、不問語、不三問語、不識言者語、不識諍者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違誓語、問語、三問語、識言者語、識諍者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忘《阿含》語、失文句語、漏失《阿含》語、不通利《阿含》語、不恭敬受《阿含》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忘《阿含》語、不失文句語、不漏失《阿含》語、通利《阿含》語、恭敬受《阿含》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重說眾語、持眾語、異語、為利語、求他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重說眾語、不持眾語、不異語、不為利語、不求他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眾說悔過便說其罪、令不瞋者瞋、瞋者不止、所說如風人不信受、所說義不合《毘沙耶經》,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眾說悔過不說其罪、令不瞋者不起瞋、瞋者能止、所言信受、所說義合《毘沙耶經》,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佛語優波離:「若下座比丘向上座悔過時,應先住五法向上座悔過:從座起、偏袒著衣、脫革屣、右膝著地、以兩手捉上座足,如是三說。如悔過,與欲、清淨、受自恣、出罪亦如是。

「有五法,舉事者不能舉他:身不清淨、口不清淨、少智、不通利《阿含》、樂不可行處,是名五,舉事者不能舉他:身不清淨、口不清淨、不通利《阿含》、少智、樂不可行處。復有五事,舉事者能舉他:身清淨、口清淨、多智、通利《阿含》、不樂不可行處,是名五法能舉他:身清淨、口清淨、通利《阿含》、多智、不樂不可行處。

「有五事,十歲比丘應畜大戒弟子:受大戒若十歲、若過十歲、持戒、有智能斷弟子疑、能破弟子邪惡見。

「復有五事,十歲比丘應畜大戒弟子:能教持戒、能教毘尼、教阿毘曇、若弟子在他方不樂能自將來若因他將來、若病能自看若使他看。

「復有五事,十歲比丘應畜大戒弟子:有信、有戒、有施、多聞、智慧;又能令弟子入信,隨信住信戒施聞慧,能令入能令隨住。是名五。

「復有五事,十歲比丘應畜大戒弟子:自住無學戒、無學定、無學慧、無學解脫、無學解脫知見,能教弟子住是無學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名五法,十歲比丘應畜大戒弟子。若十歲比丘無是五法畜大戒弟子,有罪。若有是五法,應與他依止。若十歲比丘無是五法與他依止,有罪。若有是五法,應畜沙彌。若十歲比丘無是五法畜沙彌,有罪。」(五法竟)

六法初

「有六諍本:一者瞋恨不語、二者惡性慾害、三者貪嫉、四者諂曲、五者無慚愧、六者惡欲邪見,是名六諍本。

「有六教法應隨不應逆:和上教、阿闍梨教、眾僧教、王教、若王等教、闥利吒比丘教,是名六教不應逆。

「有六羯磨: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僧羯磨、闥利吒比丘羯磨、說戒羯磨,是名六羯磨。

「有六學: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智、增上威儀、增上毘尼、增上波羅提木叉,是名六學。

「有六請:僧請、眾人請、人請、缽請、衣請、食請,是名六請。

「有六不具足:戒不具足、見不具足、命不具足、威儀不具足、自不具足、他不具足,是名六不具足。有六具足:戒具足、見具足、命具足、威儀具足、自具足、他具足,是名六具足。」

時長老優波離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已,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略說法要,令我知是法、是毘尼、是佛教。」佛語優波離:「若法隨欲不隨無慾、隨和合不隨不和合、隨過不隨無過、隨增長不隨不增長、隨往來不隨不往來、隨煩惱不隨無煩惱,汝知是非法、非毘尼、非佛教。又優波離!有法隨無慾不隨欲、隨不和合不隨和合、隨無過不隨過、隨不增長不隨增長、隨不往來不隨往來、隨非煩惱不隨煩惱,汝知是法、是毘尼、是佛教。」

長老阿那律往到佛所頭面作禮,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略說法,令我知是法、是毘尼、是佛教。」佛言:「善哉!若法隨貪不隨無貪、隨無厭不隨厭、隨多欲不隨少欲、隨不知足不隨知足、隨惡見不隨不惡見。阿那律!汝知是非法、非毘尼、非佛教。阿那律!若法隨無貪不隨貪、隨厭不隨無厭、隨少欲不隨多欲、隨知足不隨不知足、隨不惡見不隨惡見,汝知是法、是毘尼、是佛教。」如優波離所問,大愛道亦如是問;如長老阿那律所問,雞舍瞿曇彌亦如是問。

「有六現前:僧現前、眾人現前、人現前、和上現前、阿闍梨現前、戒現前,是名六現前。

「有六取:劫取、盜取、詐取、受寄取、詆謾取、如法取,是名六取。

「有六和攝法:以修身慈勸梵行者,尊重敬愛思惟攝取,發起精進向一泥洹;口慈、意慈亦復如是;如法得施衣缽,餘物施諸梵行,尊重敬愛思惟攝取,發起精進向一泥洹;護戒不缺不犯不退,清淨滿足為佛所嘆,能盡受持勸諸梵行,尊重敬愛思惟攝取,發起精進向一泥洹;所得正見能出正要,勸諸梵行,尊重敬愛思惟攝取,發起精進向一泥洹。是名六和攝法。」(六法竟)

七法初

「有七財:信財、戒財、聞財、施財、慧財、慚財、愧財,是名七財。

「有七力: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七力。

「有七止諍:現前止、自言止、憶念止、不癡止、覓罪相止、多覓罪止、布草止,是名七止諍。

「有七衣:麻衣、沙拏衣、芻摩衣、憍施耶衣、翅夷羅衣、欽婆羅衣、劫貝衣,是名七衣。

「有七內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名七內眾。

「有七法令正法滅亡沒:無信、懈怠、無慚、無愧、喜忘、無定、少智,是名七法令正法滅亡沒。

「有七非正法:不敬法、不敬義、不敬時、不知足、不自敬、不敬眾、不分別人,是名七。有七正法:敬法、敬義、敬時、知足、自敬、敬眾、分別人,是名七正法。

「持律有七德:能持佛內藏、能善斷諍、以持戒故在外道頂上住、以持律故無能詰者、以持律故不諮問他、於眾中說戒無所畏、能斷有疑、能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七德。

「有七大持律:毘婆尸佛、式佛、隨葉佛、俱留孫佛、俱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是名七大持律。」(七法竟)

八法初

「有八眾:剎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比丘眾、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夷眾,是名八眾。

「有八法能證泥洹果: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八法能證泥洹果。

「有八施:果得施、依止得施、制限得施、因緣得施、僧得施、現前得施、安居得施、指示得施,是名八施。

「因八事舍迦絺那衣:三衣足時、衣成時、去時、聞時、失衣時、發心不還時、過齊限時、共僧舍時,是名因八事舍迦絺那衣。

「有八種屐不應畜:木屐、多羅屐、波羅舍屐、竹屐、葉屐、文若屐、披披屐、欽婆羅屐,是名八種屐不應畜。

「有八隨世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隨世八法。

「有八種難:王難、賊難、火難、水難、惡獸難、龍難、人難、非人難,是名八難。」

有比丘行別住時舍戒,舍已還受。還受已白諸比丘:「我行別住中舍戒已還受,我當云何?」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語諸比丘:「本已行別住,即以是行別住,更不應與。如舍戒,自言:『我是沙彌。』不見擯、不作擯、惡邪不除擯亦爾。」

若別住竟舍戒,舍已還受戒,受戒已白諸比丘:「我別住竟舍戒,舍戒已更受戒,我當云何?」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語諸比丘:「本已行別住竟,應教求摩那埵。如舍戒,自言:『我是沙彌。』不見擯、不作擯、惡邪不除擯亦爾。」

有比丘行摩那埵時舍戒,舍已還受戒,受戒已語諸比丘:「我行摩那埵中舍戒還受戒,我當云何?」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言:「即本行摩那埵,更不須與。如舍戒,自言:『我是沙彌。』不見擯、不作擯、惡邪不除擯亦爾。」

若行摩那埵竟舍戒,舍戒已還受戒,受戒已白諸比丘:「我行摩那埵竟舍戒,舍戒已還受戒,我當云何?」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言:「本已行摩那埵竟,應教求出罪羯磨。如舍戒,自言:『我是沙彌。』不見擯、不作擯、惡邪不除擯亦爾。」(八法竟)

九法初

「有九惱:是人已侵損我、當侵損我、今侵損我,於彼生惱;是人已利益我怨家、當複利益、今複利益,於彼生惱;是人已侵損我知識、當復侵損、今復侵損,於彼生惱,是名九惱。有九舍惱:是人已侵損我、當侵損我、今侵損我,云何令彼不侵損我而利益我,當於彼舍惱心?是人已利益我怨家、當複利益、今複利益,云何令彼不利益我怨家,當舍彼惱心?是人已侵損我知識、當復侵損、今復侵損,云何令彼不侵損我知識,當於彼舍惱心?是名九舍惱。」(九法竟)

十法初

「有十事令正法滅亡沒: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毘尼言毘尼、毘尼言非毘尼、非犯言犯、犯言非犯、輕言重、重言輕、無殘言殘、殘言無殘,是名十事令正法滅亡沒。有十事不令正法滅亡沒:非法言非法、法言法、非毘尼言非毘尼、毘尼言毘尼、非犯言非犯、犯言犯、無殘言無殘、殘言殘、輕言輕、重言重,是名十事不令正法滅亡沒。

「有十法名上座:有所住處,無畏無能遮者;有長老息煩惱,多知識有名聞、能令他生淨心;辯才具足無能勝者,無有滯礙義趣明瞭,聞者信受;善能安詳入他家,能為白衣說深妙法;分別諸道,勸令行施齋戒,令他舍惡從善;自具四諦;現法安樂無有所乏。是名上座十法。

「烏迴鳩羅比丘成就十法,僧不應差:不知諍根本來往處、不知諍、不善分別諍、不能知諍起因緣、不能知諍義、不善滅諍、不能令諍滅已更不起、戒不清淨、不能多聞、少智,是名十,烏迴鳩羅比丘僧不應差。烏迴鳩羅比丘有十事僧應差:知諍來往處根本、善知諍、能分別諍、知諍起因緣、知諍義、善滅諍、滅諍已更不令起、持戒清淨、多聞、多智,是名十,烏迴鳩羅比丘僧應差。」

佛在婆伽國那梨槃聚落,是中有優婆塞,以信樂清淨心作一房舍,別與長老羅雲。長老羅雲受已二月遊行,彼優婆塞聞長老羅雲受舍已二月遊行,便持此舍施四方僧。長老羅雲二月遊行還,到所住處,聞是優婆塞以是房施四方僧,聞已往到佛所,頭面作禮白佛言:「世尊!我在那梨槃聚落中住,有優婆塞以信樂清淨心作一房舍,別施我。我受已二月遊行,遊行還聞是優婆塞以是房施四方僧。世尊我今云何?」佛語羅云:「汝往語優婆塞言:『我將不犯汝耶?汝見我非沙門、非沙門行耶?作身口過耶?』」長老羅雲受佛語已,從坐起禮佛足右繞而去。還自住處,過是夜已,著衣持缽入那梨槃聚落行乞食。食已洗缽,往是優婆塞家。是優婆塞遙見長老羅雲來,見已著衣在一面立,叉手合掌向長老羅雲,作是言:「善來長老羅雲!久不來。羅雲!何以故來?可就座坐。」時長老羅雲即就座坐,是優婆塞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已,長老羅雲語優婆塞:「我將不犯汝耶?汝見我非沙門、非沙門行耶?作身口過耶?」答言:「大德不犯我,我亦不見汝非沙門、非沙門行、作身口過。」時長老羅雲為種種說法示教利喜已,從坐起去。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是事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比丘僧,語諸比丘言:「有十非法施、十非法受、十非法用。何等十?已施一僧,轉與餘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比丘尼僧,轉與餘比丘尼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三比丘,轉與餘三比丘,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與二比丘、若與一比丘、若與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二比丘,轉與餘二比丘,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與一比丘、若與僧、若與三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比丘,轉施餘一比丘,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僧、若施三人、二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三沙彌,轉施餘三沙彌,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二沙彌、一沙彌、若施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二沙彌,轉與餘二沙彌,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一沙彌、若施僧、若施三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沙彌,轉施餘一沙彌,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與僧、若施三人、若施二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三比丘尼,轉施餘三比丘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二比丘尼、一比丘尼、若施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二比丘尼,轉施餘二比丘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一比丘尼、若與僧、若施三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比丘尼,轉施餘一比丘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僧、若施三人、若二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三式叉摩尼,轉施餘三式叉摩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二式叉摩尼、一式叉摩尼、若施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二式叉摩尼,轉施餘二式叉摩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一式叉摩尼、若施僧、若施三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式叉摩尼,轉施餘一式叉摩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施僧、若施三人、若二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三沙彌尼、轉施餘三沙彌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二沙彌尼、若一若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二沙彌尼,轉施餘二沙彌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一沙彌尼、若僧、若施三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沙彌尼,轉施餘一沙彌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僧、若三人、若二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三畜生,轉施餘三畜生,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施二畜生、若一畜生,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二畜生,轉施餘二畜生,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一畜生、若三畜生,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畜生,轉施一畜生,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三、若二,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比丘僧,轉施比丘尼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比丘尼僧,轉施比丘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僧破為二部,已施此一部,轉施彼一部,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彼一部,轉施此一部,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前施是施,後施非施。如王為地主檀越,是房舍臥具主,但得看視,不得奪一與一。」(十法竟)

增一後一法初

「有三羯磨,攝一切羯磨: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有一破法墮惡道。何等一?所謂破僧。

「有一犯墮惡道,從身作,謂出佛身血。

「有一犯墮惡道,從口作,謂謗佛。

「有一犯墮惡道,所謂意念作別眾。

「有一犯墮惡道,謂兩舌教他破僧。

「有一犯詰問墮惡道,謂僧詰問,非法非法想、非法見故破僧;非法作法想,非法見故破僧,非法法想疑破僧。

「有一犯墮惡道,從殺生起,謂殺阿羅漢。

「又一犯墮惡道,從盜起,偷佛物僧物。

「又一犯墮惡道,從淫起,謂淫羅漢比丘尼。

「又一犯墮惡道,從妄語起,謂自說得過人法。」(一法竟)

二法初

「有二犯:不善犯、無記犯。

「又二犯:身犯、口犯。

「又二犯:方便犯、非方便犯。

「又二犯:調戲犯、不調戲犯。

「又二犯:有同犯、不同犯。

「又二事同:輕、重。

「又二事同:有殘、無殘。

「又二不同:輕、重。

「又二不同:有殘、無殘。

「又二不同:若向他悔、若自悔。

「又二犯:有限犯、無限犯。

「又二犯:處犯、方犯。

「又二犯:可數犯、不可數犯。

「又二犯:有出時犯、欲出犯。

「又二犯:入犯、欲入犯。

「又二犯:起犯、欲起犯。

「又二犯:時犯、非時犯。

「又二犯:墮犯、不墮犯。

「又二犯:偷蘭遮犯、白衣相應犯。

「又二犯:重破犯、不重破犯。

「又二犯:有殘犯、無殘犯。

「又二犯:輕犯、重犯。

「又二犯:被舉犯、舉者犯。

「又二犯:向他悔犯、自悔犯。

「又二犯:戒中犯、非戒中犯。

「又二犯:白犯、不白犯。

「又二犯:暫犯、盡形犯。

「又二犯:有過犯、無過犯。

「比丘尼有二同犯:輕犯、重犯。

「又二同犯:殘犯、無殘犯。

「又二不同:輕、重。

「又二不同:有殘、無殘。

「又二不同:向他悔、自悔。

「又二犯:出界犯、欲出界犯。

「又二犯:自稱嘆犯、不自稱嘆犯。

「又二犯:起犯、坐犯。

「又二犯:眠犯、不眠犯。

「又二犯:語犯、默然犯。

「又二犯:故犯、不故犯。

「有二癡:無知癡、放逸癡。

「有二覆:無知覆、放逸覆。

「又二人應與別住、有二人應與摩那埵、有二人應與本日治、有二人應與出罪,所謂比丘、非比丘;受大戒、非受大戒者。

「又二僧中斷事者:有被差、不被差。

「又二斷事者:被羯磨、不被羯磨。

「羯磨者有二功德:謂得眾意、能無畏斷事。

「又二斷事者:有羞、無羞。

「又二斷事者:有私、無私;若以非法有私、若如法無私。

「又二斷事者:若自聞、若從他聞。

「又二斷事者:若自驅、若教他驅。

「又二斷事者:諍、不諍。

「又二斷事者:通利《阿含》、不通利《阿含》。

「又二斷事者:善分別《阿含》、不善分別《阿含》。

「又二斷事者:了語、不了語。

「又二斷事者:善語、不善語。

「又二斷事者:詰問、不詰問。

「又二斷事者:急性、不急性。

「又二斷事者:自知、不自知。

「又二斷事者:知量、不知量。

「又二斷事者:隨眾、不隨眾。

「又二斷事者:自譽、不自譽。

「又二斷事者:能止、不能止。

「又二斷事者:軟語、麁語。

「又二斷事者:持戒、不持戒;有可呵、不可呵;應舉、不應舉;應敬、不應敬亦爾。

「又二無智:戒犯、見犯。又二智:戒不犯、見不犯。

「又二犯:戒犯、見犯。又二不犯、戒具、見具。

「又二種呵:比丘非比丘、受戒不受戒。

「又二苦切:有罰羯磨、若僧和合與。

「又二依止:有罰、若僧和合與。

「有二驅出:有罰羯磨、若僧驅出。

「又二下意:有罰羯磨、若僧與下意。

「又二人應別住、又二人應與摩那埵、又二人應與本日治、又二人應與出罪,謂比丘、非比丘;受戒、非受戒。

「有二清淨:悔過、發露罪名。

「又二清淨:白、不白;若悔過、若發露。若僧諍應還付僧、若與三人、二人、一人;若僧諍僧應受,三人、二人、一人亦應受;若僧諍僧應滅,三人、二人、一人亦應滅。

「又二非法撿挍:非法作法撿挍、法作非法撿挍。又二如法撿校:非法作非法撿挍、法作法撿挍。

「又二梵罰:不使作、不教化。」(二法竟)

三法初

「有三毘尼:貪慾毘尼、瞋恚毘尼、愚癡毘尼。有三非毘尼:非貪慾毘尼、非瞋恚毘尼、非愚癡毘尼。

「有三羯磨: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有三應屏處:大便、小便、嚼楊枝。

「有三犯:貪慾犯、瞋恚犯、愚癡犯。

「有三共住:犯者、不犯者、自說者。

「有三別住:犯者、不犯者、自說者。

「有三世所供養: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漏盡阿羅漢、轉輪聖王。

「有三華供養、有三香供養、有三伎樂供養、有三幡供養、有三蓋供養、有三繒供養、有三世所尊敬: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漏盡阿羅漢、轉輪聖王。

「有三同意:上、中、下。上同意者,應上中下同意;中同意者,不應上同意,應中下同意;下同意者,應下同意,不應上中同意。上同意者,作上中下同意好;中同意者,作中下同意好,若作上同意者不好;下同意者,作下同意好,若作上中同意者不好。上同意者,應作上中下同意取;中同意者,應作中下同意取,不應上同意取;下同意者,應下同意取,不應上中同意取。

「有三知:知犯、知不犯、知制戒。」(三法竟)

四法初

「有四諍:鬪諍、無根諍、犯罪諍、常所行諍。

「有四藥:時藥、時分藥、七日藥、盡形藥。

「有四眾:剎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

「復有四眾:比丘眾、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夷眾。

「復有四眾:四天王眾、忉利天眾、魔眾、梵天王眾。

「復有四眾:被教眾、不被教眾、濁眾、清淨眾。

「有四悲:一、憐愍。二、利益。三、不惱害。四、住正法。

「有四止:貪慾止、瞋恚止、愚癡止、邪見止。

「有四事故如來設教:犯、不犯、輕、重。

「有四事故如來制戒:為利益、為處、為時、為人。

「有四調伏:苦切、依止、驅出、下意。

「有四藥應觀:有淨藥雜不淨、不淨雜淨、淨雜淨、不淨雜不淨。

「有四事:鬪諍事、無根諍事、犯罪諍事、常所行諍事。

「復有四事:苦切、依止、驅出、下意。

「有四事:不見擯、不作擯、惡邪不除擯、覓罪相擯。

「有四事:若呵、若罵、若異語、若默然。

「如來以四境界故制戒:神足境界、智境界、法境界、人境界。」(四法竟)

十誦律卷第五十

 

上篇:十誦律

下篇: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

毗尼母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毘尼母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今...

大愛道比丘尼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上 附北涼...

大乘三聚懺悔經

大乘三聚懺悔經 隋開皇年闍那崛多共笈多等於大興善寺...

【註音版】佛說伏淫經

佛說伏淫經...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薩曇分陀利經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佛在...

【註音版】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法孫繼忠集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註音版】暮時課誦--雙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忠心經

佛說忠心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

佛說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 失譯附東晉錄 佛在舍衛祗阿難...

【佛教詞典】目機銖兩

(雜語)一見而分銖兩之微,言人之機敏也。碧岩第一則...

【佛教詞典】一法界心

超絕有無和沒有差別的心。...

遵式大師:校量念佛功德說

大般涅槃經云: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養一切眾生。不...

慧律法師《追求涅槃的心》

佛教追求的最高原則就叫做涅槃,涅槃翻譯成中文叫做不...

心念不清淨想入定是不可能的

宋徽宗致和三年,四川峨眉山在四月間刮起了大風,刮倒...

菩薩的十重戒

菩薩十重戒,泛指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

有文化知識的人特別要做鈍功夫

印祖教我們修學念佛法門的一個方法,就是一門深入。 有...

生活中到底什麼是禪

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壇經》中記載,昔日六祖慧能...

在這個五濁惡世,唯有念佛才能解脫

宗門教下,純靠自力來解決生死問題。如果說在晉唐之際...

發財不難,保財最難

俗話說:發財不難,保財最難。我住在上海五十餘年,看...

淨界法師:如何為往生做準備

首先,學人歡迎大家來到佛學院參訪。我們早上參加海公...

讚譽詆毀皆有前因

讚譽或詆毀皆有前因 孟子云,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木師與畫師

從前,北方有一位技藝巧妙的木師,用木頭雕塑了一個相...

羅剎相爭 比丘證果

摩偷羅國有一位男子,向父母表明自己想要發心出家,隨...

【視頻】《佛說寶生陀羅尼經》男聲讀誦

《佛說寶生陀羅尼經》男聲讀誦

【視頻】《妙法蓮華經》天台山佛學院快誦

《妙法蓮華經》天台山佛學院快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