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誦律卷第四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十誦律卷第四十九(第八誦之二)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毘尼增一之二

三法初

「有三羯磨攝諸羯磨:謂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有三人必墮惡趣地獄中。何等三?若人以無根波羅夷,謗清淨梵行比丘,是名初人必墮地獄。有人生惡邪見作是言:『諸欲中無罪。』以是故,是人深作放逸,自恣五欲,是第二人必墮地獄。有人出家作比丘,犯戒內爛流出,非沙門自言沙門、非梵行自言梵行。是第三人必墮地獄。」爾時世尊!欲明此事,而說偈言:

「妄語墮地獄,  及餘作重罪,
 是惡不善人,  後俱受罪報。
 夫人生世間,  斧在口中生,
 以是自斬身,  斯由作惡言。
 應呵而讚歎,  應讚歎而呵,
 口過故得衰,  衰故不受樂。
 如奄失財物,  是衰為尠少,
 惡口向善人,  是衰重於彼。
 尼羅浮地獄,  其數有十萬,
 阿浮陀地獄,  三十六及五。
 噁心作惡言,  輕毀聖人故,
 壽終必當墮,  如是地獄中。」

「有三種證罪:見證罪、聞證罪、疑證罪。

「有三法:毘尼中歌如哭法、毘尼中露齒笑如狂法、毘尼中掉臂舞如小兒法。

「如來有三種不護無能知、無能見:如來身行清淨,無不清淨,是如來不護無能知、無能見;如來口業意業清淨,無不清淨,是如來不護無能知、無能見。

「世間有三大賊無能及者,久壽作大罪人無能捉。何等三?有人野住、有嶮處住、有強力住。云何野住?謂草林藂中。云何嶮處住?謂山嶮水曲中。云何強力住?謂手力腳力。是名三法世間大賊,久壽作大罪人無能捉。如是三事,有惡比丘,久壽作大罪久住,僧不能擯。有野住、山嶮住、強力住。野住者,破戒內爛流出,非沙門自言沙門,非梵行自言梵行,是名野住。嶮住者,邪見、不如實說,如是見如是語,無施無果、無善惡報、無父母世間、無阿羅漢、無須陀洹、無斯陀含、無阿那含、無今世無後世、無得證法,是名嶮住。強力住者,依語力、依廣解力,是名強力住。是名三法,有惡比丘久壽作大罪,僧不能疾擯。

「有三法,名大賊,久壽作大罪,人不能疾捉:野住、嶮處住、多有財物。云何名野住?如先說。云何名嶮處住?如先說。云何名多有財物?大有田宅人民財寶,是人作是念:『若有道我者,我當與財物。』是名多有財物。是名三法,大賊久壽作大罪,人不能疾捉。如是三法,有惡比丘,久壽作大罪,僧不能疾擯:野住、嶮住、依物住。云何野住?如先說。云何嶮住?如先說。云何依物住?若多得施物:衣被、飲食、臥具、醫藥種種諸物,作是念:『若有道我者,我與是物。』是名依物住。是名三法,有惡比丘久壽作大罪,僧不能疾擯。

「復有三法,名大賊,久壽作大罪,人不能疾捉:依野住、依嶮處住、依力住。云何依野住?如先說。云何依嶮住?如先說。云何依力住?若依王、若依王等故,作是念:『有道我者,此人助我。』是名依力住。是為三法,大賊久壽作大罪,人不能捉。如是三法,有惡比丘,久壽作大罪,僧不能疾擯:依野住、依嶮住、依力住。云何依野住?如先說。云何依嶮住?如先說。云何依力住?若比丘依誦修多羅者、誦毘尼者、誦阿毘曇者,作是念:『有人道我者,此人助我。』是名三法,有惡比丘久壽作大罪,僧不能疾擯。

「世間有三大賊。何等三?一者作百人主故,百人恭敬圍遶,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人主故,五百人恭敬圍遶;入城聚落穿踰牆壁,斷道偷奪破城殺人,是名初大賊。二者有比丘用四方僧園林中竹木、根莖、枝葉、華果、財物、飲食,賣以自活、若與白衣知識,是名第二大賊。三者有比丘為飲食供養故,空無過人聖法,故作妄語自說言得,若與百人乃至五百人恭敬圍遶,入城聚落受他供養小食中食,是名第三大賊。是中百人賊主,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人主,恭敬圍遶,入城聚落穿踰牆壁,斷道偷奪破城殺人,此名小賊。若有比丘用四方僧園林中竹木、根莖、枝葉、華果、財物、飲食,賣以自活、若與知識白衣,亦是名小賊。」佛言:「是第三賊,於天人世間魔界梵世、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最是大賊。謂為飲食故,空無過人聖法,故作妄語自說言得。若與百人至五百人,恭敬圍遶入城聚落,受他供養小食中食,是名大賊。」佛說偈言:

「比丘未得道,  自說言得道,
 天人中大賊,  極惡破戒人,
 是癡人身壞,  當墮地獄中。」

(三法竟)

四法初

「有四種和上:有和上與法不與食、有和上與食不與法、有和上與法與食、有和上不與法不與食。是中與法不與食者,應住是和上邊。與食不與法者,不應住。與法與食者,如是應盡形住。不與法不與食者,不應住,闇夜亦應舍去。阿闍梨亦如是。

「有四種人數數犯數數悔過:一者無羞、二者輕戒、三者無怖畏心、四者愚癡。是名四種人數數犯戒數數悔過。

「世間有四種人見犯罪生怖畏。何等四?若有人著黑衣奔頭往至多人所,作是言:『我作惡罪不善可羞,隨眾人所喜我當作之。』時彼眾人呵責驅出。有智人見已作是念:『是人著黑衣奔頭往多人所,作是言:「我作惡不善可羞,隨眾人所喜,我當作之。」作惡業故,眾呵驅棄。我當自勅亦教餘人,莫作如是惡業。』如是有比丘於波羅提提舍尼中生怖畏心,應如是知,未犯者不犯;若已犯者疾如法悔過。是名初人見罪怖畏。有人著黑衣奔頭捉棒著肩上,往多人所作是言:『我作惡罪不善可羞,隨眾所喜我當作之。』時彼眾人即取其棒打已驅出。有智人見作是言:『是人作惡不善故得大罪,我當自勅亦教餘人莫作如是惡業。』如是有比丘於波夜提中生怖畏心,應如是知,未犯者不犯;若已犯者疾悔過。是名第二見罪怖畏。有人著黑衣奔頭捉鐵鈧著肩上,往多人所作是言:『我作惡不善,隨眾所喜我當作之。』時彼眾人即取鐵鈧打之,便捉利刀恐之,驅出城西門,著於塹中。有智人見已作是言:『是人作惡業故得大罪,我當自勅亦教餘人,莫作如是惡。』如是有比丘於僧伽婆尸沙中生怖畏心,應如是知,未犯者不犯;若已犯者疾悔過。是名第三見罪怖畏。有如捕賊師捕得實賊,反縛兩手打鼓循行,出南城門坐著標下,便截其首。有智人見已作是言:『是人作惡業故得大罪,我當自勅亦教餘人,莫作如是惡業。』如是有比丘於波羅夷中生怖畏心,應如是知,未犯者終不敢犯。是名第四見罪怖畏。

「有四種羯磨:非法別眾、非法和合眾、有法別眾、有法和合眾。是中非法別眾羯磨者,是不名作羯磨。非法和合眾作羯磨者,亦不名作羯磨。有法別眾作羯磨者,亦不名作羯磨。有法和合眾作羯磨者,是名作羯磨。非法別眾作羯磨者,是羯磨非法別眾應遮應置。非法和合眾作羯磨者,是羯磨非法和合眾應遮應置。有法別眾作羯磨者,是羯磨有法別眾應遮應置。有法和合眾作羯磨者,是羯磨有法和合眾,不應遮不應置。非法別眾作羯磨者,是非法別眾羯磨莫作、不名作、不好、不名好,應遮應置。非法和合眾作羯磨者,是羯磨非法和合眾莫作、不名作、不好、不名好,應遮應置。有法別眾作羯磨者,是羯磨有法別眾莫作、不名作、不好、不名好,應遮應置。有法和合眾作羯磨者,是羯磨有法和合眾應作、名作、是好、名好,不應遮不應置。

「有四種人:一者麁人、二者濁人、三者中間人、四者上上人。如是僧中有四種斷事人:有僧斷事人無羞、不善義、不善文句。有僧斷事人無羞、善義、善文句。有僧斷事人有羞、不善義、不善文句。有僧斷事人有羞、善義、善文句。若僧斷事人無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是名麁人。若僧斷事人無羞、善義、善文句者,是名濁人。若僧斷事人有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是名中間人。若僧斷事人有羞、善義、善文句者,是名上人。若僧斷事人無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無人親近。若僧斷事人無羞、善義、善文句者,有人親近。若僧斷事人有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無人親近。若僧斷事人有羞、善義、善文句者,有人親近。若僧斷事人無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是名不可共語。若僧斷事人無羞、善義、善文句者,是可共語。若僧斷事人有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是不可共語。若僧斷事人有羞、善義、善文句者,是可共語。若僧斷事人無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如是斷事人可嫌、可訶、可擯,是不好人,迷亂、愁憂、生悔恨心。何以故?如是斷事人,僧中未起諍事便起,已起事不能滅。若僧斷事人無羞、善義、善文句者,如是斷事人,可嫌、可訶、可擯,是不好人,迷亂、愁憂、生悔恨心。何以故?如是斷事人,僧中未起諍事便起,已起事不能滅。若僧斷事人有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如是斷事者,應教義、應教文句。若僧斷事人有羞、善義、善文句,是斷事者應讚歎稱善。何以故?是人來僧中斷事時,未起諍者不起,已起者滅。

「有四種義:有義非法分別他不撿究撿究不受、有義非法不分別他撿究撿究受、有義如法分別他不撿究撿究不受、有義如法不分別他撿究撿究受。是中義,非法分別他不撿究撿究不受,是名三過。如非法者,是過。如分別他者,是過。如不撿究撿究不受者,是過。是中有義,非法不分別他撿究撿究受,是一過。如非法者,是過。如不分別他者,是非過。如撿究撿究受,是非過。是中義,如法分別他不撿究撿究不受,是二過。如法者,是非過。如分別他者,是過。如不撿究撿究不受,是過。是中義,如法不分別他撿究撿究受,是皆非過。如法者,是非過。如不分別他者,是非過。如撿究撿究受者,是非過。

「有四行闥賴吒比丘不能滅諍:愛、瞋、怖、癡。是名四行闥賴吒比丘不能滅諍。有四行闥賴吒比丘能滅諍:不愛、不瞋、不怖、不癡。是名四行,闥賴吒比丘能滅諍。

「有四行闥賴吒比丘:不善觀義、不善取義;不應讚便讚、應讚而不讚;不應清淨令清淨、應清淨不令清淨;不應敬而敬、應敬而不敬。有四行闥賴吒比丘:善觀義、善取義;不應讚不讚、應讚而讚;不應清淨不與清淨、應清淨令清淨;不應敬不敬、應敬而敬。是名四行,闥賴吒比丘能滅諍。

「有四行闥賴吒比丘:不善觀義、不善取義;以力勢語,不從他乞聽便出他罪;先有嫌心悔心、有見嫌見悔;自用意。是名四行不能滅諍。有四行闥賴吒比丘能滅諍:善觀義、善取義;不以力勢,從他乞聽;先無嫌心悔心、無見嫌見悔;不自用意。是名四行能滅諍。

「有四行闥賴吒比丘有罪:愛、瞋、怖、癡故有罪過。有四行闥賴吒比丘無罪:不愛、不瞋、不怖、不癡故無罪過。

「有四行闥賴吒比丘有罪過:不善觀義、不善取義;不應讚而讚、應讚不讚;不應清淨令清淨、應清淨不令清淨,是名四行有罪過。有四行闥賴吒比丘無罪過:善觀義、善取義;不應讚不讚、應讚而讚;不清淨不與清淨、應清淨與清淨。是名四行無罪過。

「有四行闥賴吒比丘有罪過:不善觀義、不善取義;以力勢不乞聽;先有嫌心悔心,有見嫌見悔;自用意。是名四行有過。有四行闥賴吒比丘無過:善觀義、善取義;不以力勢,從他乞聽;先無嫌心悔心,無見嫌見悔;不自用意。是四無過。」(四法竟)

◎五法初

佛婆伽婆住釋迦國,大愛道比丘尼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在一面立,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略說法非法、毘尼非毘尼,令我知是法、是毘尼、是佛法。」佛言:「瞿曇彌!若知是法隨欲不隨無慾、隨過不隨無過、隨增長不隨不增長、一向不轉隨煩惱不離。大愛道!汝定知是非法、非毘尼、非佛法。瞿曇彌!若知是法不隨欲隨無慾、不隨過隨無過、隨不增長不隨增長、不隨煩惱。大愛道!汝定知是法、是毘尼、是佛法。」

爾時瞿曇彌比丘尼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在一面立,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略說法非法、毘尼非毘尼,令我知是法是毘尼是佛法。」佛言:「瞿曇彌!汝若知是法隨貪不隨無貪、隨無厭不隨厭、隨多欲不隨少欲、隨難滿不隨不難滿、隨難養不隨不難養。瞿曇彌!汝定知是非法、非毘尼、非佛法。瞿曇彌!汝知是法隨無貪不隨貪、隨少欲不隨多欲、隨有厭不隨無厭、隨不難滿不隨難滿、隨不難養不隨難養。瞿曇彌!汝定知是法、是毘尼、是佛法。」

爾時長老優波離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有幾法,正法滅亡沒?」佛言:「優波離!有五法,正法滅亡沒。何等五?有比丘無慾是名一;鈍根是名二;雖誦義句不能正受,亦不能令他解了是名三;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儀,有說法者不能如法教是名四;鬪諍相言,不在阿練若處,亦不愛敬阿練若處。優波離!是名五法,令正法滅亡沒。有五法,正法不滅、不亡、不沒:有欲;利根;能誦義句、能正受能為人解說;能令受者有威儀恭敬、有說法者能如法教;無鬪諍相言,在阿練若處、愛敬阿練若處。是名五法,正法不滅、不亡、不沒。

「優波離!更有五法,正法滅亡沒。何等五?有比丘不隨法教、隨非法教;不隨忍法、隨不忍法;不敬上座、無有威儀,上座不以法教授;上座說法時愁惱,令後眾生不得受學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上座命終已後比丘放逸習非法失諸善法。是名五法正法滅亡沒。」佛語優波離:「更有五法,正法不滅、不亡、不沒:有比丘隨法教、不隨非法教;隨忍、不隨不忍;敬上座、有威儀,上座能以法教;說法時不愁惱,令後眾生得受學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上座命終已後比丘不放逸習善法。是名五法,正法不滅、不亡、不沒。」

長老難提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正法滅像法時,有幾非法在世?」佛言:「難提!正法滅像法時,有五非法在世。」「何等五?」佛言:「正法滅像法時,有比丘心得小止,便謂已得聖法,是名初非法在世。難提!正法滅像法時,白衣生天,或有出家者墮惡道中,是名第二非法在世。難提!正法滅像法時,有人舍世間業出家破戒,是名第三非法在世。難提!正法滅像法時,有破戒者多人佐助,有持戒者無人佐助,是名第四非法在世。難提!正法滅像法時,無不被罵者,乃至阿羅漢亦被他罵,是名第五非法在世。」更有比丘重問此事,佛即以是事語諸比丘。

佛告優波離:「當來有五怖畏,今者未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何等五?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度他出家受戒,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自不調伏,復度他出家受戒,是亦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是法中過、比尼中過,毘尼中過、是法中過。優波離!是名當來初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與他依止畜沙彌,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是不調伏,復與他依止、畜沙彌,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是法中過、毘尼中過,毘尼中過、是法中過。優波離!是名第二、第三怖畏,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與淨人、沙彌相近住,不知三相掘地、斷草、用水溉灌。是法中過、毘尼中過,毘尼中過、是法中過。優波離!是名第四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共誦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以前後著中,以中著前後,現見不知白法犯非犯,是名法過、毘尼過,毘尼過、法過。優波離!是名第五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

佛語優波離:「更有五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何等為五?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無慾、鈍根,雖誦句義不能正受。優波離!是初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與比丘尼相近,或犯大事舍戒還俗。優波離!是第二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如來所說甚深修多羅,空無相、無願,十二因緣諸深要法,不能信樂受持,雖受不能通利。如是說時無憐愍心、無愛樂心,如好作文頌莊嚴章句樂世俗法,隨世所欲有信樂心,說俗事時有愛樂心,是故如來所說甚深修多羅,空、無相、無願,十二因緣諸深法滅。優波離!是第三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為衣食故,舍阿練若處、舍林樹下,入聚落中。若為衣食故,多所求覓,求覓時擾亂。優波離!是名第四、第五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

爾時有迦羅比丘,喜往不可行處與他共語,大童女、寡婦婦、淫女、比丘尼。佛言:「比丘有五不應行處。何等五?童女、寡婦、婦、淫女、比丘尼。更有五不應行處。何等五?賊家、栴陀羅家、屠兒家、淫女家、沽酒家。若比丘往五不應行處與他共語,令人生疑謂非梵行。童女、寡婦、婦、淫女、比丘尼,是名五不應行處,令人生疑謂非梵行。復有五事不應行處與他共語,令人生疑謂作惡法:行賊家、栴陀羅家、屠兒家、淫女家、沽酒家。是名五不應行處,令他生疑謂作惡法。

「有五惡法故應知惡比丘:如小兒、不能善語、無男子行、所謂欲瞋怖癡、不消供養。是五法故名惡比丘,如小兒、癡、不能善語、無男子行。如是惡比丘尼、惡式叉摩尼、惡沙彌、沙彌尼皆如是,小兒、癡、不善語、無男子行、欲瞋怖癡、不消供養故。

「有五法惡比丘有罪過:欲、瞋、怖、癡、不消供養,是名五法惡比丘有罪有過。如是惡比丘尼、惡式叉摩尼、惡沙彌、沙彌尼,欲、瞋、怖、癡、不消供養故有罪過。

「有五非毘尼。何等五?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夜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名五非毘尼。有五毘尼:不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名五毘尼。

「有五塵坌不受得噉:食塵、穀塵、水塵、衣塵、一切塵,是名五塵坌,不須更受得噉。

「有五種受:手來手受、衣裓來衣裓受、篋來篋受、器來器受、污賤國放地受,是名五受。更有五受:身身受、身身相觸受、身身並受、身並相觸受、污賤國放地受,是名五受。

「有五非法自言。何等五?以王怖自言、以賊怖自言、以斷事人怖自言、以惡獸怖自言、誣己自言,是名五非法自言。有五如法自言:非王怖自言、非賊怖自言、非斷事人怖自言、非惡獸怖自言、非誣己自言,是名五如法自言。

「有五非法見過。何謂五?向別住人、不共住人、非受大戒眾、犯無殘事、不見是事悔過,是名五非法見過。有五如法見過:不向別住人、不向不共住人、不向未受大戒眾、犯有殘事、見是事悔過,是名五如法見過。

「有五種阿闍梨:出家阿闍梨、教授阿闍梨、羯磨阿闍梨、依止阿闍梨、受法阿闍梨,是名五種阿闍梨。有五種弟子:出家弟子、教授弟子、羯磨弟子、依止弟子、受法弟子,是名五種弟子。應好恭敬五種阿闍梨,若不恭敬者有罪過。

「有五種布薩:說戒經布薩、心念布薩、獨在住處布薩、清淨布薩、自恣布薩,是名五種布薩。」

有諸比丘不乞聽,舉他罪,令憶念,是比丘嫌,以是事白佛,佛言:「從今先不乞聽,不得舉他罪令憶念,若舉令憶念者,突吉羅罪。」是有罪人於僧中,無恭敬心無恭敬語,佛言:「若來者應教住五法中:教從坐起、偏袒著衣、脫革屣、右膝著地、合掌在前。」有舉罪者無恭敬,佛言:「應教住五法中:教從坐起、偏袒右肩、脫革屣、右膝著地、合掌在前。」

諸比丘不知云何乞聽?佛言:「有五事乞聽。應語彼言:『我今語汝、示汝、舉汝、令汝憶念、汝聽我。』」諸比丘不知云何與聽?是事白佛,佛言:「有五事與聽。應言:『語我、示我、舉我、令我憶念、聽汝。』是名五。」又現前不知云何與聽?佛言:「有五種與:『汝云何舉我?見耶?聞耶?疑耶?身犯?口犯?』更有五種現前與聽:『汝舉我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耶?』更有五種現前與聽:『汝舉我犯惡口突吉羅耶?犯偷蘭遮突吉羅耶?犯毘尼突吉羅耶?犯眾學法耶?犯威儀耶?』更有五法現前應與聽:『汝舉我何事?有殘犯、無殘犯、有殘無殘犯、聚落中犯、阿練若處犯?』」如是現前語已生怖畏,佛言:「有五事現前應安慰:莫怖;莫驚;莫覆藏;莫走;莫群黨,莫不犯言犯,莫群黨已,犯言不犯。更有五事應安慰:『我不凶暴說、不受不具足事、亦不直受、不受不定說、我當三問汝。』」如是安慰時,彼作異種語,佛言:「應以五事撿究問是事:更以異事答當記識;若默然當記識;有惱他所犯不見過,當作不見擯;見罪不悔,當作不作擯;檢究惡邪見,惡邪見不舍已,當作不舍惡邪見擯舉。更有五法應撿究:應苦切作苦切、應依止作依止、應驅出作驅出、應下意作下意、應覓罪相作覓罪相。如是優波離!是名乞聽安慰。有羞無羞人來時,應知乞聽、應知與聽。又非法者不應助,如法者應助。優波離!我見比丘舉他,非實不以實、非時不以時、麁惡不以軟善、有瞋無慈、無益利不以益利。若比丘不實舉他有是五事,應教令生悔:若不實舉他,無實有悔,是事應置。非時不以時、麁惡不以軟善、有瞋無慈、無益不以益利。優波離!是比丘以非實舉他,有五事應教令生悔。優波離!是名五事不實舉他,應斷。被非實舉者,有五事不應悔:非實不以實、非時不以時、惡不以善、瞋不以慈、無益不以益利。優波離!被非實舉者,有是五事不應悔。優波離!我見比丘舉他,實非不實、時非不時、善非不善、慈非不慈、益非不益,是名五實舉比丘不生悔。優波離!被實舉者有五事應悔:是實非不實、時非不時、善非不善、慈非不慈、益非不益,是名五被實舉者應悔。

「有五非法語:非實不以實、非時不以時、非善不以善、非慈不以慈、非益不以益。有五如法語:實非不實、時非不時、善非不善、慈非不慈、益非不益。

「有五嫌呵:責、不責、問、約勅、教。責者,有所責,謂莫淫、莫偷、莫殺生、莫身相觸、莫殺草、莫過中食、莫飲酒,是名責。不責者,不淫、不偷、不殺生、不身相觸、不殺草、不過中食、不飲酒。問者,問言:『淫耶?盜耶?殺生耶?身相觸耶?殺草耶?過中食耶?飲酒耶?』約勅者,若淫墮地獄、餓鬼、畜生中;若偷、若殺生、若身相觸、殺草、過中食、飲酒,生地獄、餓鬼、畜生中。教者,言:『不應淫、不應偷、不應殺生、不應身相觸、不應殺草、不應過中食、不應飲酒。』更有五嫌呵:責、不責、問、現他過、激列他。責、不責、問,如先說。現他過者,我不淫他淫,隨語得突吉羅。我不偷、不殺、不身相觸、不殺草、不過中食、不飲酒、他飲酒,隨語得突吉羅,是名現他過。激列者,激列言:『我不淫、不偷、不殺生、不身相觸、不殺草、不過中食、不飲酒。』是名激列。

「有五調伏:苦切、依止、驅出、下意、不見擯。

「有五舉事:見舉、聞舉、疑舉、身犯、口犯。

「復有五舉事: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

「復有五舉事:惡口,突吉羅;偷蘭遮,突吉羅;毘尼,突吉羅;眾學法,突吉羅;威儀,突吉羅。

「持律者有五利益。何等五?戒身牢固,無能教者,說戒經時無所畏難,能斷他疑,能立正法。

「持律復有五利: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善廣誦戒。

「持律有五利:知出家法、知羯磨、知威儀、知依止、知障道法、不障道法。

「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毘尼言毘尼、毘尼言非毘尼、犯言不犯。是名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非法言非法、法言法、非毘尼言非毘尼、毘尼言毘尼、犯言犯。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犯言犯、犯言不犯、輕言重、重言輕、有殘言無殘。是名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犯言犯、不犯言不犯、輕言輕、重言重、殘言殘。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殘言無殘、無殘言有殘、常所行事言非常所行事、非常所行事言是常所行事、鬪諍相言,是名五事不能滅諍。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有殘言有殘、無殘言無殘、常所行事言是常所行事、非常所行事言非常所行事、不鬪諍相言,是名五事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通利毘尼、不能分別相似句義、不能善說戒、不能令有疑者親近、不能立正法。是名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通利毘尼、能分別相似句義、善說戒、能令有疑者親近、能立正法。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破戒、破見、不能如法求滅諍事、不能通經與阿毘曇相應、不能分別句義相應。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破戒、不破見、能求滅諍事、能通經與阿毘曇相應、能分別句義相應。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能和合眾、不能取二眾意、不能止二諍、不能斷罪所受法、不能次第說。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能和合眾、能取二眾意、能止二諍、能斷罪所受經法、能次第說。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善取滅諍事、不能善知諍起因緣、不能善和諍、不能善滅諍、不能滅已令更不起。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能善取滅諍事、善知諍起因緣、能善和諍、能善滅諍、滅已更不令起。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愛、瞋、怖、癡、不能善滅諍。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愛、不瞋、不怖、不癡、能善滅諍。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能分別相似句義;不應讚而讚、應讚而不讚;不應清淨令清淨、應清淨不令清淨;不應敬而敬、應敬而不敬。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能分別相似句義;不應讚不讚、應讚而讚;不應清淨不令清淨、應清淨令清淨;不應敬不敬、應敬而敬。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能善分別句義;僧中恃力而說;不從他乞聽便舉他罪;於他有嫌,悔過已故有嫌見,有嫌說他事;不能止諍。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善知分別句義;不恃力說;乞聽而舉;於他無嫌,悔過已無嫌見;能滅諍。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知食人有五事,先未差不應差、若差應置:愛、瞋、怖、癡、不知得不得。是名五,知食人先未差不應差、已差應置。復有五事,知食人先未差應差、若已差不應置:無愛、無瞋、無怖、無癡、知得不得。是名五,應差知食人。

「復有五事,知食人未差不應差、已差不應約勅:愛、瞋、怖、癡、不知得不得,是名五。

「復有五,知食人未差應差、已差應約勅:不愛、瞋、怖、癡、知得不得。是名五,應差知食人。

「復有五,不應差、已差應滅:愛、瞋、怖、癡、不知得不得,是名五。復有五,知食人未差應差、已差不應滅:不愛、瞋、怖、癡、知得不得。是名五,應差不應滅也。如是應滅,如是不應滅。如是應呵、如是不應呵;如是應舉、如是不應舉;如是應毀、如是不應毀;如是迷亂、如是不迷亂;如是應嫌、如是不應嫌;生疑悔、無疑悔;有犯、無犯;有事、無事;有惱、無惱;惱他、不惱他;變異、不變異;熱、不熱;愛語、不愛語;有損、無損;差賢聖、賢聖所讚;向惡道、不向惡道;趣地獄、趣天上;生死久遠、生死不久遠;住生死、入泥洹。如差知食人,十三人亦如是。

「有五事,諍難滅:不求僧斷、不順佛語、不如法白、二眾諍心不息、所犯不求清淨,是名五,諍難滅。復有五,諍易滅:求僧斷、順佛語、如法白、二眾諍心息、所犯求清淨,是名五,諍易滅。

「有五事不應取諍:諍心不息、依恃官勢、依恃白衣、有勢力者不依僧、不依闥利吒比丘,是名五不應取諍。有五事應取諍:諍心息、不恃官勢、不恃白衣、有勢力者依僧、依闥利吒比丘,是名五應取諍。

「優波離!闥利吒比丘取諍時有五事:自觀觀他已應取諍、先來戒清淨、多聞廣知經法、僧中多有持修妬路毘尼摩多羅伽者、有說佛法處能取。僧中多有上座闥利吒比丘、中座比丘、下座比丘,二眾和合如法分別。僧中多有持戒者,乃至不破小戒。依修多羅,善求覓除滅二諍,利益安樂眾生,憐愍世間生人天因緣,是名自觀觀他。

「有五事諍難滅:共諍比丘依恃官、恃白衣、恃白衣故惱上座、與白衣衣食不與法、不如法求諍,是名五諍難滅。有五事諍易滅:不恃官、不恃白衣、不惱僧、與白衣法不與衣食、如法求諍,是名五諍易滅。

「復有五事諍難滅:二眾以力取諍、不善取諍、不善取滅諍事、不善取滅諍義、諍比丘不敬上座中座下座比丘,是名五諍難滅。有五事諍易滅:二眾不以力取諍、善取諍、善取滅諍事、善取滅諍義、諍比丘恭敬上座闥利吒比丘中座比丘下座比丘,是名五諍易滅。

「復有五事不應取諍:依恃官、依恃白衣、惱僧、與白衣衣食不與法、不如法求諍,是名五不應取諍。復有五事應取諍:不恃官、不恃白衣、不惱僧、與白衣法不與衣食、如法求諍,是名五應取諍。

「復有五事不應取諍:二眾以力取諍、不善取諍、不善取滅諍事、不善取滅諍義、不敬上座中座下座,是名五不應取諍。復有五事應取諍:二眾不以力取諍、善取諍、善取滅諍事、善取滅諍義、恭敬上座闥利吒比丘中座下座比丘,是名五事應取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善誦毘尼、不能說相似句義、諍比丘執所犯事如鉤鎖難解、不滿五歲依止他、不解十直。是名五法,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法成就,闥利吒比丘能滅諍:善誦毘尼、善能分別相似句義、諍比丘不執所犯、滿五歲不依止他、解十直。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佛語優波離:「闥利吒比丘取諍時,應以五事觀:此中誰先來清淨持戒?誰多聞智慧、善誦阿含?誰於師如法?誰信佛法僧?誰不輕佛戒?是名五。闥利吒比丘應以此五事善觀諍者。又優波離!有諍比丘到闥利吒比丘邊求斷諍相言時,是闥利吒比丘以此五事觀已取諍:誰先來持戒清淨?誰多聞誦阿含?誰有呵責事?先不與闥利吒比丘有嫌耶?能取滅諍如佛法毘尼滅?是名優波離!有諍比丘相言時,闥利吒比丘以五事觀。」

十誦律卷第四十九

 

上篇:十誦律

下篇: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佛者眾...

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第...

佛說迦葉禁戒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佛說迦葉禁戒經 宋居士沮渠...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一...

【註音版】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

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

佛說興起行經

佛說興起行經序 所謂崑崙山者,則閻浮利地之中心也。...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名伽耶山頂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

佛說難提釋經

佛說難提釋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行在...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佛說菩薩逝經

佛說菩薩逝經 西晉沙門白法祖譯 佛在鷂山中,與諸比丘...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佛說清淨心經

佛說清淨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佛說須賴經

佛說須賴經 曹魏西域沙門白延於洛陽白馬寺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西剎

(界名)剎者梵語Kṣetra,土之義。西方之國土,即阿彌...

【佛教詞典】三能變

謂一切法都要經過這三種識的合作之力,才能現起,才能...

他們說那裡「風水」不好

一日,佛源老和尚對僧人說:某某下面那房子可以住人啊...

何謂專修?何謂雜修?

問: 在修學佛法過程中,有專修與雜修,何謂專修?何...

積德才能延壽

【原文】 龍眼 宗伯陸公①壽九十七而嗜龍眼,龍眼遂價...

出離四流便得四樂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的時候,對比丘們開...

中國歷史上最有佛緣的15位皇帝

導讀:佛,講究一個緣字。在中國古代帝王中,不少人與...

廣欽老和尚對出家弟子之開示--放下俗情,提起願力

如果情執未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如至誠懇...

誰有資格「酒肉穿腸過」

逢年過節,大酌小宴,無不腥腥相惜,滿盤葷腥。略涉佛...

一個開悟的人,他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這個圓成實是什麼因緣安立的呢?當我們修習我空觀、法...

錢是一味藥

《全唐文》中收錄了一篇唐人張說的奇文《錢本草》,全...

全世界的真相就是假相

[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於相上言,真的是佛以...

賽月童子

人生如夢,而人就在無常的人生中不斷地追求、幻想,所...

這樣念佛能入如來法身果海

如來微妙色身,雖在極樂,離隔十萬億剎;如來清淨法身...

【視頻】《大方廣佛華嚴經》圓道禪院恭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圓道禪院恭誦

【視頻】《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