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誦律卷第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十誦律卷第十六(第三誦之三)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

九十波逸提之八

佛在王舍城。爾時瓶沙王,有三種池水:第一池中王及夫人洗,第二池中王子大臣洗,第三池中餘人民洗。是王得道深心信佛,問諸大臣:「上人洗不?」答言:「亦洗。」王言:「上人應我池中洗。」爾時諸比丘,常初夜、中夜、後夜數數洗。一時瓶沙王欲洗,語守池人:「除人令淨,我欲往洗。」即時除卻餘人,但比丘在。知池人作是念:「王敬比丘,若遣除者王或當瞋。」便白王言:「已除諸人,但比丘在。」王言:「大善!令上人先洗。」初夜、中夜、後夜比丘洗竟便去。知池人白王言:「比丘已去。」王即往洗。王法洗遲,王洗竟時便即地了。王浴竟作是念:「我不應出城不見佛直還入城。」即詣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佛知而故問:「大王!晨朝何來?」時王以是事向佛廣說。佛爾時為王說種種法示教利喜,示教利喜已默然。王聞佛說法已,從坐起頭面禮足右遶而去。王去不久,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種種因緣訶責諸比丘:「云何名比丘,常初夜、中夜、後夜數數洗,令灌頂剎利大王自池中不得洗?」種種因緣訶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減半月浴,波逸提。」

波逸提者,煮燒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未滿半月浴,波逸提。若滿半月浴、若過,不犯。

爾時春殘一月半、夏初一月,是二月半大熱時,諸比丘不得浴故,身體垢癢煩悶吐逆。是事白佛:「願世尊,如是大熱時,聽諸比丘洗浴。」佛言:「聽浴。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減半月浴波逸提,除因緣。因緣者,春殘一月半、夏初一月,是二月半名大熱時。」

是中犯者,若比丘未至大熱時浴,波逸提。若大熱時浴,不犯。

佛在王舍城。爾時諸比丘病,以酥油塗身,不得浴故,患癢煩悶吐逆。諸比丘白佛:「願聽病因緣故浴。」佛言:「從今日聽病因緣故浴,益利病人如食無異。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減半月浴,波逸提,除因緣。因緣者,春殘一月半、夏初一月,是二月半大熱時,除病時。」

病者,若冷發、風發、熱發,若洗浴得差,是名病。

是中犯者,若比丘無病減半月浴,波逸提。若病,不犯。

佛在王舍城,爾時諸比丘中前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時惡風起,吹衣離體塵土坌身,不得浴故煩悶吐逆。是事白佛:「願世尊聽風因緣故浴。」佛言:「從今聽風因緣故浴。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減半月浴,除因緣,波逸提。因緣者,春殘一月半、夏初一月,是二月半大熱時,除病時、風時。」

是中犯者,若無風因緣浴,波逸提。若有風因緣浴,不犯。

佛在王舍城,爾時諸比丘著新染衣入城乞食,值雨衣濕染汗著身生疥疱,不得浴故癢悶吐逆。諸比丘白佛:「願世尊聽雨因緣故浴。」佛言:「聽雨因緣故浴。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減半月浴,除因緣,波逸提。因緣者,春殘一月半、夏初一月,是二月半大熱時,除病時、風時、雨時。」

是中犯者,若無雨因緣浴,波逸提。有雨因緣浴,不犯。

佛在阿羅毘國,爾時諸比丘作新佛圖,擔土持泥墼塼草等,麁泥細泥黑白泥治,不得浴故,癢悶吐逆疲極不除。是事白佛:「願世尊聽作因緣故浴。」佛言:「聽作因緣故浴。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減半月浴,除因緣,波逸提。因緣者,春殘一月半、夏初一月,是二月半大熱時,除病時、風時、雨時、作時。」

作者,乃至掃五掃箒僧坊地,亦名為作。

是中犯者,若比丘無作因緣浴,波逸提。若作因緣者,不犯。

佛在舍衛國,爾時諸比丘從憍薩羅遊行向舍衛國,是土地多土塵,行時塵士坌身,不得浴故,身體癢悶吐逆。是事白佛:「願世尊聽行因緣故浴。」佛言:「聽行因緣故浴。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減半月浴,除因緣,波逸提。因緣者,春殘一月半、夏初一月,是二月半大熱時,除病時、風時、雨時、作時、行時。」

行者,乃至半由旬若來若去。

是中犯者,若比丘昨日來今日浴,波逸提。明日欲去今日浴,波逸提。若至半由旬來去浴者,不犯。若比丘無是六因緣,減半月浴,波逸提。若有因緣,不語餘比丘輒浴者,突吉羅。(六十竟)

佛在維耶離國。爾時維耶離國諸王子,出園林中學射,門扇孔仰射空中,筈筈相拄。爾時迦留陀夷,中前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遙見諸王子作如是射,見已便笑。諸王子言:「何以故笑?我等射不好耶?」答言:「不好。」問言:「汝能不?」答言:「能。」「若能便射。」迦留陀夷言:「我等法不應捉弓箭。」諸王子言:「此有木弓可用。」即與木弓。張時有飛鳥空中迴旋,迦留陀夷放箭,圍繞不令得出。諸王子言:「何故不著?」答言:「射著何足為難?」諸王子言:「不爾。若能著者,便應令著,莫但虛語。」即憍慢言:「汝等欲令射著何處?」王子言:「欲令著右眼。」即著右眼,是鳥即死。爾時諸王子皆慚愧妬瞋恨言:「沙門釋子能故奪畜生命。」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訶責:「云何名比丘,故奪畜生命?」種種因緣訶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問迦留陀夷:「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訶責:「云何名比丘,故奪畜生命?」種種訶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故奪畜生命,波逸提。」

奪命者,若自奪、若教他奪。

波逸提者,煮燒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有三種奪畜生命,得波逸提:自、教、遣使。自者,若比丘自作自奪畜生命。教者,語他言:「是畜生捉縛打殺。」若他受教殺者,是比丘得波逸提。遣使者,若比丘語人言:「汝識某畜生不?」答言:「識。」「汝往捉縛打殺。」使往捉縛打殺者,比丘得波逸提。

又比丘有三種奪畜生命,得波逸提:一者用受色,二者用不受色,三者用受不受色。受色者,若比丘以手打畜生,若足、若頭、若餘身份,念欲令死,死者波逸提;若不即死,後因死者波逸提;若不即死、後不因死,突吉羅。不受色者,若比丘以木瓦、石刀、矟弓箭、若木段、白鑞段、鉛錫段遙擲畜生,念欲令死,死者波逸提;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波逸提;若不即死、後不因死,突吉羅。受不受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矟弓箭木段白鑞段鉛錫段就打,念欲令死,死者波逸提;若不即死,後因是死波逸提;若不即死、後不因死,突吉羅。

若比丘不以受色、不受色、受不受色,為殺故,以毒藥著畜生眼中、耳中、鼻中、口中、身上瘡中,著飲食中、臥處、行處,念欲令死,死者波逸提;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波逸提;若不即死、後不因死,突吉羅。

若比丘不以受色、不受色、受不受色,不以毒藥,為殺故,作憂多殺、頭多殺,作弶網撥毘陀羅殺、似毘陀羅殺、斷命殺、墮胎殺、按腹殺、推著水火中殺、推著坑中殺,遣令道中死,乃至母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於中起方便,念欲令死,死者波逸提;若不即死,後因是死,波逸提;若不即死、後不因死,突吉羅。(六十一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六群比丘共十七群比丘鬪諍相罵心不和合。時六群比丘共十七群比丘鬪諍相罵已,六群比丘欲令十七群比丘疑悔故,作是言:「汝等不滿二十歲受具足戒,若人不滿二十歲受具足戒者,不名得具足戒。若不得具足戒,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是人得是語已,愁憂疑悔啼泣。諸比丘問:「何故啼耶?」答言:「六群比丘令我疑悔云:『我等不滿二十受具足戒,若不滿二十受具足戒者,不名得具戒。若不得具足戒,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我等聞是語,疑悔故啼。」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種種因緣訶責:「云何名比丘,故令他疑悔?」種種因緣訶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問六群比丘:「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六群比丘:「云何名比丘,故令他比丘疑悔?」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故令餘比丘疑悔,使須臾時心不安隱,以是因緣無異,波逸提。」

波逸提者,煮燒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有六事:一者生,二者受具戒,三者犯,四者問,五者物,六者法。

生者,若比丘問餘比丘:「汝何時生?」答言:「某王時生,某大臣時生、某豐樂時、某饑儉時、某安隱時、某疾病時生。」即復言:「若人某王時生、某大臣時、若豐樂、饑儉、安隱、疫病時生者,是人不滿二十歲。若人不滿二十,不得受具足戒。若不得受具足戒,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若他比丘起疑悔、若不起,皆波逸提。又比丘問他比丘言:「汝掖下何時生毛?口邊何時生須?咽喉何時現?」若言:「某王時、某大臣時、若豐樂、饑儉、安隱、疫病時生。」即復言:「若人某王時、某大臣時、若豐樂、饑儉、安隱、疫病時,生毛、生須、咽喉現者,是人不滿二十。若人不滿二十受具足戒,不名得具足戒。若不得具足戒,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若起疑悔、若不起,皆波逸提。是名生。

受具足戒者,若比丘問他比丘言:「汝何時受具足戒?」答言:「某王時、某大臣時、若豐樂、饑儉、安隱、疫病時受具足戒。」即復言:「若人某王時、某大臣時、若豐樂、饑儉、安隱、疫病時受具足戒者,是人不得具足戒。不得具足戒者,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若起疑悔、若不起,皆波逸提。又比丘問他比丘:「誰是汝具足戒和上?誰作阿闍梨?誰作教師?」答言:「某作和上、某作阿闍梨、某作教師。」即復言:「若某作和上、某作阿闍梨、某作教師,是人不名得具足戒。若不得具足戒,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若起疑悔、若不起,皆波逸提。又比丘問他比丘言:「汝於十眾中受具足戒,於五眾中受具戒耶?」答言:「十眾中。」即復言:「若如是十眾中受具戒,是人不得具足戒。若不得具戒者,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若起疑悔、若不起,皆波逸提。又比丘問他比丘:「汝於界內受具戒、界外受?」答言:「界內受。」即復言:「若界內受,是人不得具足戒。若不得具足戒者,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若起疑悔、若不起,皆波逸提。是名受具足戒。

犯者,若比丘語他比丘言:「汝犯僧伽婆尸沙罪、犯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若比丘犯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者,是人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若起疑悔、若不起,皆波逸提。是名犯。

問者,若比丘問他比丘:「汝入某聚落、行某巷、至某家、坐某處、共某女人語、到某比丘尼坊、共某比丘尼語耶?」答言:「我入某聚落、行某巷、到某家、坐某處、共某女人語、到某比丘尼坊、共某比丘尼語。」即復言:「若比丘入某聚落、行某巷、到某家、坐某處、共某女人語、到某比丘尼坊、共某比丘尼語者,是人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若起疑悔、若不起,皆波逸提。是名問。

物者,若比丘語餘比丘:「汝誰同心用缽?誰同心用衣,用戶鉤、時藥、夜分藥、七日藥、終身藥?」答言:「與某同心用缽、衣、戶鉤、時藥、夜分藥、七日藥、終身藥。」即復言:「若比丘與某同心用衣、缽、戶鉤、時藥、夜分藥、七日藥、終身藥者,是人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若起疑悔、若不起,皆波逸提。是名物。

法者,若比丘語他比丘:「莫多畜衣、莫數數食、莫別眾食、莫他不請入其舍、莫非時入聚落、莫不著僧伽梨入村邑。」若比丘答言:「我受迦絺那衣。」即復言:「若比丘隨意多畜衣、數數食、別眾食、他不請入其舍、非時入聚落、不著僧伽梨入村邑者,是人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若起疑悔、若不起,皆波逸提。是名法。

若比丘以是六事,令他比丘疑悔,皆波逸提。除是六事,以餘事令他比丘疑悔,突吉羅。若除比丘以是六事,以餘因緣令餘人疑悔,皆突吉羅。(六十二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十七群比丘中,有一白衣小兒憙笑。時十七群比丘以憙笑故,用指擊攊,小兒多笑乃至氣絕,不能動手足便死。時十七群比丘生疑:「我等將無得波羅夷?」是事白佛。佛知故問十七群比丘:「汝以何心作?」答言:「我以戲笑故。」佛言:「若爾者不犯殺。」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以指擊攊他者,波逸提。」

波逸提者,煮燒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以一指擊攊他,一波逸提。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指,十波逸提。若以木石擊攊他,突吉羅。(六十三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波斯匿王有洗浴池,處處作堰。時十七群比丘共相謂言:「至阿脂羅河上洗浴去來。」十七群比丘中,有一比丘得禪定故,實不樂往,為護餘人意故去。諸比丘皆到阿脂羅河岸上,脫衣入河中作種種戲,或手拍水、或倒沒、或如魚轉、或掉臂、或兩手把水、或一手、或仰浮。是洗浴處,王殿上悉得遙見。時王與末利夫人於殿上受五欲樂,女妓自娛。時王遙見十七群比丘在水中種種戲,語末利夫人:「此是汝所尊重者,於水中作如是種種麁戲。」夫人答言:「王何以言?看此是年少耳!王何不言:『看摩訶迦葉、舍利弗、目揵連、阿那律?』」爾時是中得禪定者不洗,在別處坐禪,聞是二語:王語、夫人語。聞已語餘比丘言:「汝洗己足勿復更洗,當上岸著衣,皆盛滿澡罐水著前,結加趺坐。」如是教已,即皆上岸著衣盛滿瓶水著前,結加趺坐。時得定者,以神通力令瓶水各各在前空中去,令諸比丘大坐閉眼隨後而去。時末利夫人見已語王言:「此是我所尊重者也,作如是行,乃至王所不見處。」時夫人即遣使詣佛所,白佛言:「是王常憙出比丘過罪,以此水中洗戲故,願令諸比丘莫復此中洗。」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問十七群比丘:「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訶責十七群比丘:「云何名比丘,水中作種種戲,以手拍水倒沒、或如魚轉、或兩手把水、或一手、或仰浮?」種種訶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水中戲,波逸提。」

波逸提者,煮燒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有八種:一者作喜,二者作樂,三者作笑,四者作戲,五者弄水,六者令他喜,七者令他樂,八者令他笑。若比丘欲作喜故,以手拍水,波逸提。若於水中倒沒、或轉如魚、或一臂兩臂浮、或身踴、或仰浮,皆波逸提。若比丘欲作樂、作笑、作戲弄水,令他喜、令他樂、令他笑故,作是種種浮戲,皆波逸提。乃至盤上有水、若坐床上有水,以指畫之,突吉羅。

不犯者,若學浮、若直渡,不犯。(六十四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長老阿那律,從憍薩羅遊行向舍衛國,到一聚落無僧坊處欲宿。是阿那律本國王子,性貴故不憙問小小事,又不知何人可問、不可問。見聚落中諸立年少,即往問言:「是聚落中誰能與出家人宿處?」時聚落中有一淫女,是諸年少欲戲弄比丘故,答言:「某處可宿。」即往到女門前立彈指。時女人出看,見阿那律端正有威德顏色可愛,見已淫欲心發。女人問言:「汝何所索?」答言:「寄宿。」女言:「可得。」即入與坐處,共相問訊,然後乃坐。女勅家人,辦種種飲食、種種莊嚴供養是客。即敷大床好褥被枕,即此床邊更著一床,自為身故。是女人初夜請比丘作不淨事:「我當為汝供給捺腳。」比丘答言:「我是斷淫欲人,莫說是事。」女人意念:「此必有欲,但以初至疲極故。」至中夜更語,猶故不從。至後夜復語,亦故不從。至地了時女語比丘言:「國王、大臣有持百金錢來,我不肯從。二百、三百、四百、五百我亦不從。我於今夜三自相請,而汝不肯。汝於比丘所應得法,必當得之。若不欲爾者,為愍我故受我施食。」阿那律念言:「我道中行必,當復須食。」作是念已即默然受。知默然受已,即時辦飲食,自手行水,自與多美飲食飽滿已,知洗手攝缽竟,取小床在前坐聽說法。時阿那律觀女人心本末因緣,為說次第法,即於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是女人見法聞法知法入法,度疑悔不隨他,於佛法中得自在心無所畏。從坐處起,頭面禮阿那律足言:「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盡形作佛優婆夷。」時阿那律更為說種種法示教利喜,示教利喜已從坐起去。從是已來此家常供給沙門釋子衣服飲食。是淫女少多送阿那律已便還。爾時阿那律漸到舍衛國,脫衣缽著一處,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在一面坐。諸佛常法,有客比丘來,以如是語勞問:「忍不?足不?乞食不難、道路不疲極耶?」佛即以如是語勞問阿那律:「忍不?足不?乞食不難、道路不疲極耶?」阿那律答言:「世尊!忍足、乞食不難、道路不疲。」以是事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比丘僧,語諸比丘:「阿那律雖離欲得阿羅漢,不應與女人共宿。如熟飲食人之所欲,女人於男亦復如是。」種種因緣訶責不應與女人共宿:「以十利故與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與女人同捨宿,波逸提。」

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是。人女若臥若坐名為宿。象若倚若立亦名宿。駝馬、牛羊若臥若立亦名宿。鵝鴈、孔雀、雞,若一腳立、若持頭置項上亦名宿。

捨者有四種:一切覆一切障、一切障不覆、一切覆不障、一切覆少障。

是中犯者,若比丘是四種捨中共女人宿,皆波逸提。若起還臥,更得波逸提。隨起還臥,一一波逸提。不犯者,通夜坐不臥。乃至他捨有女人宿,孔容貓子入處,是中宿波逸提。(六十五竟)

佛在維耶離國摩俱羅山中,爾時與侍者象守比丘俱。諸佛侍者法,佛未入房不得先入。時佛初夜露地經行,爾時小雨墮,釋提桓因作是念:「佛今在露地經行小雨墮,我何不變作琉璃窟,令佛在中經行。」即變化作,佛在中經行,帝釋隨後。佛經行久,是象守比丘風雨所惱,作是念:「當以何方便令佛入舍,我當得入?」爾時摩俱羅山中所有人民,小兒啼時則以婆俱羅夜叉怖之令止。時象守反被俱執,在經行道頭立,以兩手覆兩耳語佛言:「婆俱羅夜叉來。」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云何佛法中乃有是癡人?」佛言:「憍尸迦!我家廣大,此人現身亦當得漏盡,所作已辦更不復受後有。」佛種種因緣示教利喜,示教利喜已默然。釋提桓因聞佛示教利喜已,頭面禮佛足右繞而去。釋去不久,佛入自房敷坐床坐。是夜過已,以是因緣集比丘僧,種種因緣訶責象守比丘言:「癡人!云何能恐怖如來佛世尊?汝癡人!佛者無怖畏、衣毛不竪。」爾時佛說偈言:

「佛於自法中,  通達無礙智;
 有人可以此,  婆俱夜叉恐。
 佛於自法中,  通達無礙智;
 是故能過度,  生老病死苦。
 佛於自法中,  通達無礙智;
 是故能除滅,  諸結使煩惱。」

佛種種因緣訶責象守比丘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自恐怖他比丘、若教他恐怖,乃至戲笑,波逸提。」

波逸提者,煮燒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有六種:色、聲、香、味、觸、法。色者,若比丘作象色、若作馬色、羝羊色、水牛色,作如是等可畏色恐怖比丘,若能令怖、若不能,皆波逸提,是名色。聲者,若比丘作象聲、馬聲、車聲、步聲、羝羊聲、水牛聲,作如是等可畏聲恐怖他比丘,若能令恐怖、若不能,皆波逸提,是名聲。香者,若比丘作好香、若作臭、若等分香、若作希有香,作如是等香恐怖他比丘,若能令恐怖、若不能,皆波逸提,是名香。味者,若比丘問他比丘:「汝今日用何物噉飯?」答言:「用酪酥。」又言:「若用酪酥噉飯者,是人得癩癬病。」若能令恐怖、若不能,皆波逸提。若比丘復問他比丘:「汝今日以何物噉飯?」答言:「用酪酥毘羅漿。」又言:「若人用酪酥毘羅漿噉飯者,是人得癩癬病。」若能令恐怖、若不能,皆波逸提。又比丘問餘比丘:「汝今日以何物噉飯?」答言:「以酥豬肉。」又言:「若人用酥豬肉噉飯者,是人得癩癬病。」若能令恐怖、若不能,皆波逸提,是名味。觸者,若比丘持身令堅,若麁、若軟、若細滑、若澁,令身皆異,以觸他比丘,若能令恐怖、若不能,皆波逸提,是名觸。法者,若比丘語餘比丘:「汝莫於生草中大小便,當墮地獄餓鬼畜生。」是比丘答言:「我自知是法。」又言:「若比丘生草中大小便者,是比丘便墮地獄餓鬼畜生。」若能令恐怖、若不能,皆波逸提,是名法。若比丘以是六事恐怖比丘,波逸提。除是六事,以餘事恐怖比丘,突吉羅。若以六事及餘事恐怖餘人,突吉羅。(六十六竟)

佛在舍衛國。有一居士,請佛及僧明日食,佛默然受。是居士知佛默然受已,從坐起頭面禮佛足右繞而去,還家通夜辦種種多美飲食敷坐處。爾時諸比丘,早起持衣缽著露地待時到。爾時六群比丘,與十七群比丘共鬪諍不相憙。時六群比丘,取十七群比丘衣缽藏著異處。時十七群比丘來求衣缽,久覓不得。十七群比丘法,有所作事皆共相語。時失衣者語餘者言:「我不知衣缽處,相助求覓。」於是中間,居士敷坐處已,遣使白佛:「時到,飲食已辦,佛自知時。」諸比丘僧往居士捨,佛自房住迎食分。居士見僧坐已,自手行水,自與多美飲食自恣飽滿。自恣飽滿已,知僧攝缽自行水竟,取小床在僧前坐,欲聽說法。上座說法已,及餘比丘各從坐起,出居士捨。十七群比丘爾許時覓衣始得來入,眾僧出時見已問言:「何故在後?」答言:「六群比丘藏我衣缽,久覓始得。」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訶責六群比丘:「云何名比丘,藏他比丘衣缽,求覓時間垂當斷食?」種種因緣訶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問六群比丘:「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種種因緣訶責:「云何名比丘,藏他比丘衣缽,求覓時間垂當斷食?」佛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藏他比丘缽、若衣、戶鉤、革屣、針筒,如是隨法所須物,若自藏、若教他藏,乃至戲笑,波逸提。」

自藏者,自手藏。教藏者,教他藏。

波逸提者,煮燒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藏他比丘缽,彼比丘若覓不得,是比丘得波逸提;若覓得,突吉羅。若衣、戶鉤、革屣、針筒,若覓不得,波逸提;若覓得,突吉羅。若藏空針筒,彼比丘若覓不得,突吉羅;若得,亦突吉羅。(六十七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六群比丘性嬾惰,不憙自浣染衣割截篸縫,若有衣可浣染割截篸縫者,便持是衣與比丘、若比丘尼、式叉摩尼、若沙彌、沙彌尼。諸人生自衣想,浣染割截篸縫作衣竟。爾時六群比丘知衣已成,便往索言:「此衣何以久不還我?」軟語不得,即強奪取。爾時諸比丘,不見六群比丘浣染割截篸縫衣時,但見著新衣。諸比丘問六群比丘言:「不見汝浣染割截篸縫衣時,但見著新衣。」六群比丘言:「我等有可浣染割截篸縫衣,持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諸人是衣中生自衣想,浣染作衣竟,我便往索:『此衣何以久不還我?』軟語不得,即強奪取著。以是因緣故,汝等不見我浣染割截篸縫衣時,但見我著新衣。」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種種因緣訶責六群比丘:「云何名比丘,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衣,他不還便強奪取著?」諸比丘種種因緣訶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問六群比丘:「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種種因緣訶責六群比丘:「云何名比丘,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衣,他不還便強奪取著?」種種因緣訶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與他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衣。他不還,便強奪取著,波逸提。」

波逸提者,煮燒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衣。他不還,便奪取著,波逸提。

爾時諸比丘不知長衣當云何畜?是事白佛,佛言:「應作淨畜。」有比丘現前作淨,與他衣已,他不肯還,即生鬪諍。是事白佛,佛言:「不應現前與。」爾時有比丘與二、三人衣,作是言:「我所有衣缽皆與某甲。」某甲二、三人,如是散亂不應淨法。是事白佛,佛言:「不應與二、三人,應好思惟籌量與一好人。應作是言:『我衣缽皆與某甲一人。』從今日比丘有應常用衣,不應與他,若遣與、若作淨、若受持。」比丘有衣應與他者,與六群比丘中一人,是人受衣已便不肯還,餘比丘亦得懊惱,不能得好同心比丘故。又一時夏末月,佛遊行諸國,餘比丘皆著新染衣。是一比丘著故弊衣,佛見是比丘,知而故問:「汝何故著弊故衣?」比丘答言:「世尊!我有衣應淨故,與六群比丘中一人,受我衣缽已便不肯還。餘比丘亦得懊惱,不得好同心比丘故。」佛言:「是施不名真實,為清淨因緣故與,即時是比丘應還索取,若得者好,若不得者應強奪取,應教彼作突吉羅罪悔過。從今日比丘所有常用衣,隨意不應與他;若作淨、若受持、若施人,不犯。」(六十八竟)

佛在維耶離國。爾時有彌多羅浮摩比丘,作是念:「我以無根波羅夷法,謗陀驃比丘力士子不能得成,是事無根故。又以小因緣作波羅夷謗,亦不得成,無小因緣故。我今當以無根僧伽婆尸沙法,謗陀驃比丘力士子。」作是念已,即以無根僧伽婆尸沙法,謗陀驃比丘。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種種因緣,訶責彌多羅浮摩比丘:「云何名比丘,以無根僧伽婆尸沙法,謗清淨梵行比丘?」諸比丘種種因緣,訶責彌多羅浮摩比丘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問彌多羅浮摩比丘:「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訶責:「云何名比丘,以無根僧伽婆尸沙法,謗清淨梵行比丘?」種種因緣訶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以無根僧伽婆尸沙法,謗他比丘,波逸提。」

無根者,根有三種:若見、若聞、若疑。

僧伽婆尸沙者,十三僧伽婆尸沙中隨彼所說。

謗者,他所不作,強言作罪。

波逸提者,煮燒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以無根僧伽婆尸沙法,謗不清淨比丘,十一種犯、五種不犯。十一種犯者,若不見、不聞、不疑、若見忘、若聞忘、若疑忘,若聞信聞、若聞不信聞,聞已言我疑,疑已言我見,疑已言我聞,是名十一種犯。五種不犯者,是事若見、若聞、若疑,見已不忘、聞已不忘,是名五種不犯。不清淨比丘、似清淨比丘亦如是。

若比丘以無根僧伽婆尸沙法,謗清淨比丘,十種犯、四種不犯。十種犯者,不見、不聞、不疑、若聞忘、疑忘、若聞信聞、若聞不信聞、聞已言疑、疑已言見、疑已言聞,是名十種犯。四種不犯者,若聞、若疑、若聞不忘、若疑不忘。清淨比丘、似不清淨亦如是。(六十九竟)

佛在維耶離。去維耶離城不遠,有織師聚落,是中一織師婦,有小事不隨夫言,夫以手腳痛打驅出捨。是女父母家,在維耶離城中。婦作是念:「我當還歸。」作是念時,有迦留羅提舍比丘,從跋耆國遊行向維耶離。是婦出外見是比丘,問言:「善人!那去?」答言:「向維耶離。」婦言:「俱去。」即便俱發。爾時以染心相看調戲、大語掉手臂行,作種種不淨事。時織師還作是念:「我婦或當走去。」即出捨求婦,不得。諸織師法,有事皆相佐助,即語餘織師言:「我婦走去。」諸織師即於要道中覓。是夫作是念:「是婦生在維耶離,必當還歸。」即自向維耶離道中,見婦與向比丘俱行。即往捉比丘以衣系項言:「汝比丘法應將我婦去耶?」答言:「我不將去,我自向維耶離,汝婦自隨我來。」夫言:「云何肯直首?」即以手腳打比丘。婦見打比丘故,語夫言:「何以打他?此比丘不將我來,我自向維耶離。」夫語婦言:「小婢!汝必共作不淨事。」復更以手腳打比丘已放去。是迦留羅提舍比丘,起如是惡事便去,到維耶離向諸比丘說。諸比丘以是事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比丘僧,語諸比丘:「如是罪及餘過罪,皆由與女人共期道行故。以十利故與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與女人共期道行,乃至一聚落,波逸提。」

女人者,有命女人堪作淫欲。

期者,有二種:若比丘作期、若女人作期。

道者,有二種:水道、陸道。

波逸提者,煮燒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與女人共期陸道行,從一聚落至一聚落,波逸提;若中道還,突吉羅。若無聚落空地行,乃至一拘盧舍,波逸提;中道還,突吉羅。水道亦如是。

不犯者,若比丘不共期行,若與國王、夫人共道行,不犯。(七十竟)

佛在維耶離。爾時諸比丘,從跋耆國遊行向維耶離,是道多草木。諸比丘失道,入薩羅樹林中。爾時有賊,作惡事竟先在林中。諸賊見比丘作是言:「比丘那去?」答言:「向維耶離。」賊言:「此非維耶離道。」諸比丘言:「我等亦知非向維耶離道,我等失道故。」諸比丘問賊:「汝等那去?」答言:「向維耶離。」諸比丘言:「我曹與汝等共去。」諸賊言:「不知我等是賊耶?我等或隨道行、或不隨道行、或從濟渡恆河、或不從濟渡、或由門入、或不由門入,若共我等去者,或得衰惱事。」諸比丘言:「我等以失道,有事無事為當共去。」答言:「隨意。」即與賊俱去,不由濟渡恆河時,為邏人所捉。邏人問諸比丘:「汝等亦是賊耶?」答言:「我等非賊,以失道故。」邏人即看無異財物,邏人言:「汝肯直首耶?當將詣官治。」眾官問言:「汝等亦是賊耶?」答言:「我等非賊,以失道故。」眾官即看無異財物。時斷事人信佛法故,作是言:「沙門釋子不作是惡事,必是失道。」語比丘言:「今放汝去,後莫復與惡人共道行。」諸比丘起如是大惡事已便去,以是事向諸比丘說。諸比丘以是事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比丘僧,語諸比丘:「如是罪及過是罪,以與賊眾共道行故。以十利故與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與賊共期同道行,乃至一聚落,波逸提。」

賊者,偷象馬牛羊,到小聚落抄奪他物。

期者,有二種:若比丘作期、若賊作期。

道者,有二種:水道、陸道。

波逸提者,煮燒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陸道與賊共期,從一聚落至一聚落,波逸提;若中道還,突吉羅。若無聚落空地,乃至一拘盧舍,波逸提;若中道還,突吉羅。水道行亦如是。

不犯者,若不期不犯。若險難處賊送度者,不犯。(七十一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王舍城中,十七群年少富貴家子、柔軟樂人和提等,未滿二十歲,長老目揵連與受具戒。是人晡時饑急故,於僧坊內發大音聲,作小兒啼。佛聞僧坊內小兒啼聲,知而故問阿難:「何故僧坊內有小兒啼聲?」阿難答言:「世尊!是王舍城中,有十七群年少富貴家子、柔軟樂人未滿二十歲,長老目揵連與受具戒。晡時饑急,是故僧坊內發大音聲作小兒啼。」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問大目揵連:「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種種因緣訶責目揵連:「汝不知時、不知量,趣得便與受具足戒。汝云何不滿二十歲人與受具戒?何以故?不滿二十歲人,不能堪忍寒熱、飢渴、蚊虻、風雨、蛇毒所螫、他人惡口、苦急奪命、重病,皆不能堪忍,是不滿二十歲人未成就故。」佛言:「滿二十歲人,能堪忍寒熱、飢渴、蚊虻、風雨、蛇毒所螫、他人惡口、苦急奪命、重病,皆能堪忍,以成就故。」佛種種因緣訶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未滿二十歲人與受具足戒,波逸提。是人不得具足戒,諸比丘亦可訶。是事應爾。」

波逸提者,煮燒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人不滿二十歲、自想不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不滿。」若僧與受具足戒,是人不得戒,諸比丘得罪,共事共住者亦得罪。

又人不滿二十歲、自想不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滿。」若僧與受具足戒,是人得戒,共事共住無犯,諸比丘得罪。

又人不滿二十歲、自想不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不知、不憶、疑。」若僧不審諦問,便與受具足戒,是人得戒,共事共住無罪,諸比丘得罪。

若人不滿二十歲,忘、不知、不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不滿。」若僧與受具足戒,是人不得戒,諸比丘得罪,共事共住亦得罪。

又人不滿二十歲,忘、不知、不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滿。」若僧與受具戒,是人得戒,共事共住無罪,諸比丘得罪。

又人不滿二十歲,忘、不知、不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不知、不憶、疑。」若僧不審諦問便與受具戒,是人得戒,共事共住無罪,諸比丘得罪。

若人不滿二十歲,不自知不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不滿。」若僧與受具足戒,是人不得戒,諸比丘得罪,共事共住者亦得罪。

又人不滿二十歲,不自知不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滿。」若僧與受具足戒,是人得戒,共事共住無罪,諸比丘得罪。

又人不滿二十歲,不自知不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不知、不憶、疑。」若僧不審諦問便與受具足戒,是人得戒,共事共住無罪,諸比丘得罪。

若人不滿二十歲,自疑為滿不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不滿。」若僧與受具足戒,是人不得戒,諸比丘得罪,共事共住者亦得罪。

又人不滿二十歲,自疑為滿不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滿。」若僧與受具足戒,是人得戒,共事共住者無罪,諸比丘得罪。

又人不滿二十歲,自疑為滿不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我不知、不憶、疑。」若僧不審諦問便與受具足戒,是人得戒,共事共住者無罪,諸比丘得罪。

若人滿二十歲,自想滿二十,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滿。」若僧與受具足戒,是人得戒,諸比丘無罪,共事共住者亦無罪。

又人滿二十歲,自想滿二十,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不滿。」若僧與受具戒,是人不得戒,諸比丘得罪,共事共住者亦得罪。

又人滿二十,自想滿二十,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不知、不憶、疑。」若僧不審諦問便與受具戒,是人得戒,共事共住無罪,諸比丘得罪。

若人滿二十歲,忘、不自知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滿。」若僧與受具戒,是人得戒,諸比丘無罪,共事共住亦無罪。

又人滿二十,忘、不自知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不滿。」若僧與受具戒,是人不得戒,共事共住得罪,諸比丘亦得罪。

又人滿二十,忘、不自知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不知、不憶、疑。」若僧不審諦問便與受具戒,是人得戒,共事共住無罪,諸比丘得罪。

若人滿二十歲,不自知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滿。」若僧與受具戒,是人得戒,諸比丘無罪,共事共住亦無罪。

又人滿二十歲,不自知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不滿。」若僧與受具戒,是人不得戒,共事共住得罪,諸比丘亦得罪。

又人滿二十歲,不自知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不知、不憶、疑。」若僧不審諦問便與受具戒,是人得戒,共事共住無罪,諸比丘得罪。

若人滿二十歲,自疑為滿不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滿。」若僧與受具戒,是人得戒,諸比丘無罪,共事共住亦無罪。

又人滿二十歲,自疑為滿不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不滿。」若僧與受具戒,是人不得戒,諸比丘得罪,共事共住亦得罪。

又人滿二十歲,自疑為滿不滿,僧中問:「汝滿二十不?」答言:「我不知、不憶、疑。」若僧不審諦問便與受具戒,是人得戒,共事共住無罪,諸比丘得罪。(七十二竟)

佛在阿羅毘國。爾時阿羅毘比丘,自手掘地作牆基、掘渠池井、掘泥處。有居士是外道弟子,說地中有命根,是人以嫉心故,訶責言:「沙門釋子自言:『善好有功德。』而奪一根眾生命。」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問阿羅毘比丘言:「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訶責:「云何名比丘,自手掘地,掘作牆基、掘渠池井、掘泥處?」種種因緣訶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自手掘地、若教他掘,作是言:『汝掘是處。』波逸提。」

地者,有二種:生地、不生地、頹牆土、石底蟻封、土聚。生地者,若多雨國土八月地生,若少雨國土四月地生,是名生地。除是名不生地。

自掘者,手自掘。

教他掘者,教他人掘。

波逸提者,煮燒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掘不生地,隨一一掘,突吉羅。若頹牆土、石底蟻封、土聚,若掘者,隨一一掘,突吉羅。若比丘掘生地,隨一一掘,波逸提。若掘作牆基、若掘渠池井,隨一一掘,波逸提。若掘泥處,乃至沒膝處掘取,隨一一掘,突吉羅。若手畫地,乃至沒芥子,一一畫,突吉羅。

若比丘作師匠,欲新起佛圖僧坊,畫地作模像處所,不犯。餘比丘畵者,犯罪。若生金銀、硨璩、瑪瑙、硃砂鑛處,若掘是處,不犯。若生鐵鑛處,銅、白鑞、鉛錫鑛處;若雌黃、赭土、白墡處;若生石處、生黑石處、沙處鹽地,掘者不犯。(七十三竟)

十誦律卷第十六

 

上篇:十誦律

下篇: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佛說苾芻迦尸迦十法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佛說苾芻迦尸迦十法經 西天...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東晉...

【註音版】大愛道比丘尼經

大愛道比丘尼經(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菩薩藏經

菩薩藏經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

【註音版】佛說貧窮老公經

佛說貧窮老公經...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 我聞如是。釋迦牟尼佛悲門三昧...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序 終南山豐德寺律師道宣撰 觀夫...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失譯 佛在舍衛祇桓阿難邠坻阿藍。...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僧祐錄中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如是我聞...

坐禪三昧經

坐禪三昧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導師說難遇, ...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般涅槃經後分

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 大唐南海波凌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

【佛教詞典】寶瓶

(物名)梵雲軍持Kuṇḍika,尊稱佛具法具之瓶器也。有...

【佛教詞典】空性

梵語 ?ūnyatā,巴利語 suatā。音譯作舜若多。指空之...

怨怨不休息,無怨能勝怨

世尊有天對比丘們開示: 過去久遠前,在此舍衛城有位國...

康熙與普陀山結緣的故事

據《普陀山誌》記載:中國歷史上共有13位帝王、19位皇...

信佛都還要還債,不要退善心

我們修道建立信心之後,學佛有種種困擾,使你喪失信心...

只有工夫,不存工夫知見,是名真心

參禪人,由散亂心,參到有心,只有參禪心,無妄想心。...

大安法師:帶業往生的本質特點

你說一個凡夫念佛人一點錯誤都不犯,這也是不可能的,...

沒有人能獨自取得成功

15世紀,在紐倫堡附近的一個小村子裡住著一戶人家,家...

誦經念佛妄想很多,是否都白念了

問: 誦經、念佛不能清淨,時時妄想雜念,這樣是否都...

不要把供佛當成一種交易

有人認為在佛前上供只是表示一種尊敬的心態,並沒有實...

有情眾生的四個層次

佛教講,人是有情眾生,甚至一切有情識、有生命的眾生...

如果這個離不開,你修什麼都危險

我們在末法的時候,哪有善知識呢? 實在沒辦法的時候,...

造地藏菩薩像感應三則

宋朝,開寶寺的釋惠溫,有一位侍奉他的童子,不知姓名...

生氣有用嗎

某法師有一天由某一處所,正要開門出來,不料,迎面撞...

【視頻】《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男聲念誦

《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男聲念誦

【視頻】《吉祥經》(女聲讀誦)

《吉祥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