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誦律卷第四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十誦律卷第四十四(第七誦之三)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尼律第三(三十捨墮法之一)

佛在舍衛國。爾時諸比丘尼,行乞欲為多人作房舍。諸居士問言:「欲作何等?」答言:「為多人起房舍。」諸婆羅門居士有信者,多與財物。比丘尼得財物已值世饑儉,作是思惟:「今世饑儉宜自活命。若我活者,後當為多人作房。」即於儉世食是物盡。饑儉世過豐樂時到,諸比丘尼復行乞財物,諸居士問言:「欲作何等?」答言:「欲作多人房舍。」諸居士言:「我等先所施物,今何所在?」答言:「我等先所乞財物已值世饑儉,作是思惟:『如今饑儉時宜自活命。若我活者,後當作多人房舍。』我等於饑儉時食是物盡。」諸居士呵責言:「諸比丘尼自言:『善好有功德。』異乞異用,如王夫人、大臣婦。」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異乞異用?」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是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是比丘尼:「云何名比丘尼,異乞異用?」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為多人是事乞、作餘事用,尼薩耆波夜提。」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物應捨,波夜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為多人是事乞、作餘事用,尼薩耆波夜提。隨用時,隨得爾所尼薩耆波夜提。(二十八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有比丘尼,名達摩提那,於冬八夜寒風破竹時,著單薄衣行乞食。有估客見是比丘尼,往語諸鬪將言:「汝得富樂,皆由達摩提那比丘尼因緣,汝等不能各各與比丘尼作厚衣耶?是比丘尼今冬八夜寒風破竹時,著單衣行乞食,汝等若不能各各作一衣與者,當共合作一衣與。」估客令其發憍慢心故,皆言:「當共作與。」即喚比丘尼言:「汝須何衣?隨汝意與。」是比丘尼言:「我須五百錢直衣。」時諸鬪將隨意買與。是比丘尼著貴價衣行乞食,諸居士呵責言:「諸比丘尼自言:『善好有功德。』著貴價衣行乞食,如王夫人、大臣婦。」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著貴價衣行乞食?」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達摩提那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著貴價衣行乞食?」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欲乞重衣,乃至直四錢應乞。若過是乞者,尼薩耆波夜提。」

錢者,謂大錢乃至直十六小錢。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衣應捨,波夜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乞過四錢重衣,尼薩耆波夜提。隨乞,隨得爾所尼薩耆波夜提。(二十九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冬寒過至熱時,達摩提那比丘尼著重衣,頭面流汗眼闇而行乞食。有一估客見已,即往語諸鬪將言:「聚落主,汝等得富樂者,皆由達摩提那比丘尼因緣,汝等不能各各與作輕衣耶?是比丘尼今熱時著重衣,頭面流汗眼闇而行乞食,汝等若不能各各作輕衣與者,當共合作一衣與。」估客令諸鬪將發憍慢心,皆言:「當共作與。」即喚比丘尼來問言:「汝須何衣?隨汝意與。」答言:「我須二百五十錢直衣。」時諸鬪將隨意買與。是比丘尼著是衣行乞食,諸居士呵責言:「諸比丘尼自言:『善好有功德。』著貴價輕衣行乞食,如王夫人、大臣婦。」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著貴價輕衣行乞食?」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是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著貴價輕衣行乞食?」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欲乞輕衣,應乃至直二錢半。過是乞者,尼薩耆波夜提。」

錢者,謂大錢乃至直十六小錢。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衣應捨,波夜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乞過二錢半輕衣,尼薩耆波夜提。隨乞,隨得爾所尼薩耆波夜提。(三十事竟)

百七十八單波夜提法(前七十一與大僧同故不出,從此第七十二戒已下一百七戒不同比丘故別明之。)

初食蒜戒

佛在舍衛國。爾時有守蒜園人,名阿耆達多,是人蒜菜茂盛,請諸比丘尼言:「須蒜者來取。」時式叉摩尼、沙彌尼,一年來拔蒜,至二、三年蒜園不成,即捨蒜園去,不能複種。更有居士,於故處種蒜,諸式叉摩尼、沙彌尼,以本意故,復來拔蒜。是園主作是念:「誰偷我蒜,我當伺捕。」是居士即於屏處伺看,見諸式叉摩尼、沙彌尼拔蒜,居士言:「莫取我蒜。」答言:「舍衛城阿耆達多居士,請我取蒜,何豫汝事?」是居士言:「本田主以汝等因緣故,捨田而去。今我於中種蒜,汝等莫取。」諸式叉摩尼、沙彌尼羞,作是言:「我等不知,自今以後不敢復取。」諸居士瞋呵責言:「諸比丘尼自言:『善好有功德。』噉蒜如白衣女。」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噉蒜如白衣女?」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是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噉蒜如白衣女?」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噉生蒜、熟蒜,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噉生蒜,波夜提。噉熟蒜,波夜提。若噉蒜子,波夜提。若噉莖葉,波夜提。若噉蒜皮蒜須,突吉羅。若治病、若塗瘡,不犯。(七十二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使人剃大小便處毛。諸比丘尼問言:「汝作何等?」答言:「剃大小便處毛,為好故。」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使人剃大小便處毛?」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偷蘭難陀:「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使人剃大小便處毛?」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剃大小便處毛,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剃大便處、毛波夜提。剃小便處毛,波夜提。除二處,剃餘處毛,突吉羅。(七十三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以指刺女根中。諸比丘尼問言:「汝作何等?」答言:「受細滑故。」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以指刺女根中,受細滑故?」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偷蘭難陀:「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以指刺女根中,為細滑故?」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以指刺女根中,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以指刺女根中,波夜提。隨著,隨得爾所波夜提。

一時有比丘尼,久不洗女根故臭爛,諸比丘尼以是事白佛。佛以是事集二部僧,讚戒、讚持戒,讚戒、讚持戒已,語諸比丘:「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以指刺女根中,除洗時,波夜提。」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不洗,以指刺女根中,波夜提。隨著,隨得爾所波夜提。

又比丘尼洗因緣故,以指深刺女根中,諸比丘尼以是事白佛。佛以是事集二部僧,語諸比丘:「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洗時,以指刺女根中,過二指節,波夜提。」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以指刺女根中,洗時過二指節波夜提。隨著,隨得爾所波夜提。(七十四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以掌拍女根。諸比丘尼問言:「汝作何等?」答言:「欲使肥好。」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以手掌拍女根欲使肥好?」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偷蘭難陀:「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以手掌拍女根欲使肥好?」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以掌拍女根,波夜提。」

掌者,有二種:手掌、腳掌。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以手掌拍女根,波夜提。若以腳掌拍,亦波夜提。除手腳掌,以餘物拍,突吉羅。(七十五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有二比丘尼:一名羅吒,二名波羅吒,本出貴家。是二比丘尼早起,行至諸親裡知識檀越家,得好飲食噉,皆言:「不美。」問言:「誰作此食?」主人答言:「廚士所作。」比丘尼言:「何以作無氣味食?」主人問言:「汝能作不?」比丘尼言:「能!若有好日欲作節會,若欲詣水上便來語我,我當為汝作飲食。」後時主人好日至,欲入園中,便喚比丘尼。是比丘尼來為作飲食,是家中有客作食人,護廚到門下立,見有熟食,來出問言:「誰煮是食?」主人答言:「有二比丘尼:一名羅吒,二名波羅吒,煮是食。」客作食人瞋言:「是失比丘尼法、燒比丘尼法,奪我生活業。」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二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煮生物作食?」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煮生物作食,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煮生物作食,波夜提。隨煮,隨得爾所波夜提。

不犯者,若重煮、若有急因緣,以火淨煮者,不犯。(七十六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有一居士,以無常因緣故,失財物田宅,家人死盡,唯有夫婦二人。居士作是念:「諸福德樂人無衰惱者,無過沙門釋子,我何不詣彼求出家?」夫即詣祇洹作比丘,婦詣王園精舍作比丘尼。是比丘得食時,持食詣比丘尼精舍,是比丘尼先為辦盤醬菜果蓏,待比丘來。時此比丘持食詣比丘尼精舍坐食,此比丘尼起與醬菜,並說本居家中時事。比丘瞋不忍故,即以手中飯擲比丘尼面。比丘尼瞋故,以熱羹澆比丘頭,不淨可羞。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比丘食時在前立侍?」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是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比丘食時在前立侍?」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比丘食時在前立侍,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比丘食時在前立侍,波夜提。隨立,隨得爾所波夜提。若與比丘食已還坐、若餘處去,不犯。(七十七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擲大小便牆外。是僧坊近大巷,時波斯匿王大臣名摩尼,著淨衣服從是巷過,屎墮頭上。是大臣爾時為王所責,有知相婆羅門,隨大臣後行。婆羅門言:「汝疾洗頭還到王所,此是吉相,必得大利。」大臣即洗頭詣王所,王歡喜還複本職。諸比丘尼,聞偷蘭難陀比丘尼以屎尿擲牆外,墮波斯匿王大臣頭上,污大臣頭故,王與本職。「是摩尼大臣兇惡無慈,知當與我等作何苦惱事?」以是思惟,怖畏故,除老病比丘尼,餘皆走去。爾時摩尼大臣作是念:「我得本職者,皆由比丘尼僧房因緣故,我當往安慰諸比丘尼。」是摩尼大臣,即往比丘尼僧房,見諸比丘尼少,問諸老病比丘尼言:「是中比丘尼僧何以故少?」比丘尼言:「汝不知耶?」答言:「不知。」比丘尼言:「偷蘭難陀比丘尼,以屎尿擲牆外。波斯匿王大臣摩尼,從此巷過,墮其頭上。王與本職,是人兇惡無慈,諸比丘尼作是思惟:『知當與我等作何等苦惱事?』如是思惟,怖畏故,諸比丘尼皆悉走去。我等老病無力,故不能去。」是大臣言:「波斯匿王大臣摩尼者,即我身是。汝等莫怖畏,我與汝等飲食、薪草、燈燭、衣服及無畏施。」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以屎尿擲牆外?」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偷蘭難陀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以屎尿擲牆外?」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以屎尿擲牆外,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以屎尿擲牆外,波夜提。隨擲,隨得爾所波夜提。若二比丘尼,共大小便一器中,一人舉授、一人擲牆外。舉者,突吉羅;擲者,波夜提。若比丘尼,若以手擲,波夜提。若以草土裡擲牆外者,突吉羅。(七十八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王園精舍,比丘尼僧房門前有好生草,多有雜人在中集坐,看諸比丘尼出入時形相,輕笑言:「汝看是比丘尼睞眼、是眼爛、是短鼻、是癭、是白、是黑、是好、是丑。」諸比丘尼聞是語心不喜,作是念:「諸人集此中者,皆由生草茂盛好故。若無草者,不於中住。」諸比丘尼集諸屎尿棄著草上,草即臭爛乾死。諸居士呵責言:「諸比丘尼不吉弊女,餘無屏廁耶?於此淨茂草處著大小便。」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是比丘尼:「汝等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棄屎尿生草上?」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棄屎尿著生草上,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棄屎尿生草上,波夜提。隨棄,隨得爾所波夜提。(七十九事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比丘尼,獨與六群比丘屏處共立共語。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獨與一比丘屏處共立共語?」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獨與一比丘屏處共立共語?」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獨與一比丘屏處共立共語,波夜提。」

獨者,一比丘尼、一比丘,更無第三人。

屏處者,若壁障、若衣障、籬障。

共立者,可疑處。

共語者,可疑處。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獨與一比丘屏處共立、共語,波夜提。隨共立、共語,隨得爾所波夜提。(八十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比丘尼,獨與六群比丘露地共立共語。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獨與一比丘露地共立共語?」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獨與一比丘露地共立共語?」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獨與一比丘露地共立共語,波夜提。」

獨者,一比丘尼、一比丘,更無第三人。

露地者,無壁障、無衣障、無籬障。

共立者,可疑處。

共語者,可疑處。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獨與一比丘,露地共立共語,波夜提。隨共立共語,隨得爾所波夜提。(八十一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比丘尼,獨與一白衣男子屏處共立共語。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獨與一白衣男子屏處共立共語?」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獨與一白衣男子屏處共立共語?」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獨與一白衣男子屏處共立、共語,波夜提。」

獨者,一比丘尼、一白衣男子,更無第三人。

屏處者,若壁障、若籬障、若衣障。

共立者,可疑處。

共語者,可疑處。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獨與一白衣男子屏處共立、共語,波夜提。隨共立共語,隨得爾所波夜提。(八十二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比丘尼,獨與一白衣男子露地共立共語。諸居士呵責言:「看此等為是婦、為是私通?」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獨與一白衣男子露地共立共語?」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獨與一白衣男子露地共立共語?」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獨與一白衣男子露地共立共語,波夜提。」

共立者,可疑處。

共語者,可疑處。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獨與一白衣男子露地共立共語,波夜提。隨共立共語,隨得爾所波夜提。(八十三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王園比丘尼僧坊中,有客作人,日暮雨墮故,入助調達比丘尼房中。時助調達比丘尼,有大式叉摩尼。是客作人先不與期,夜中摩觸式叉摩尼,式叉摩尼大喚。多比丘尼集,問言:「何故?」式叉摩尼言:「然燈。」問言:「何故?」「但然燈來。」即然燈來,見偷蘭難陀比丘尼於闇中共男子坐。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闇中無燈共男子坐?」種種因緣呵責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闇中無燈共白衣男子坐?」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闇中無燈,與男子共立共坐,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闇中無燈,與男子共立共坐,波夜提。隨共立共坐,隨得爾所波夜提。(八十四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以樹膠作男根,係著腳跟,後著女根中。爾時失火,燒比丘尼房舍。偷蘭難陀比丘尼,忘不解卻走出房外,語諸居士言:「是中失火,以水澆滅。」有一估客,見偷蘭難陀有如是事,語餘人言:「汝等看是比丘尼,有如是好莊嚴具。」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作男根著女根中?」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作男根著女根中,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以樹膠作男根著女根中,波夜提。若韋囊、若腳指、若肉臠、若藕根、若蘿蔔根、若蕪菁根、若瓜、若瓠、若梨,著女根中,皆波夜提。作時,突吉羅。若著他比丘尼女根中,突吉羅。(八十五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惡性喜瞋諸善比丘尼,善比丘尼不喜共住,誑一無智比丘尼言:「汝來共我住,諸所須物我當與汝。」是比丘尼答言:「可爾。」偷蘭難陀比丘尼,喜出入他家多知多識。天雨墮時,早起至他家,從一家復至一家。日沒時衣被皆濕,如阿羅羅鳥,還入房舍作是言:「我腳痛、[蹲-酋+(十/田/ㄙ)]痛、脇痛、背痛。」無智比丘尼言:「汝從何來?」答曰:「我從某家出復到某家。」曰:「汝為佛事為僧事耶?」答言:「不為。」「若不為佛事、僧事,何以雨中去?諸白衣多事,尚不於雨中出行。汝不善,汝何以於雨中去?」偷蘭難陀比丘尼言:「汝是我和上阿闍梨耶?何以教我?我前喚汝時,欲使汝教我耶?汝遠出去。」是比丘尼老病無力,偷蘭難陀比丘尼強拽出垂死。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自喚他比丘尼言:『善女來共我住,諸所須物我當與汝。』後瞋拽出?」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偷蘭難陀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自喚他比丘尼言:『善女來共我住,諸所須物我當與汝。』後瞋拽出?」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語比丘尼言:『善女來共我房中住。』後瞋不喜,若自拽出、若使人拽出,作如是言:『汝遠滅去,莫此中住。』以是因緣無異者,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瞋不喜,若自拽、若使人拽,皆波夜提。不能拽出者,突吉羅。隨自拽出、隨使人拽,隨得爾所波夜提。不能出者,突吉羅。(八十六事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二比丘尼,共一床臥作種種不清淨事。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二人共一床臥,作種種不清淨事?」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等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二人共一床臥,作種種不清淨事?」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二比丘尼共一床臥,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二比丘尼共一床臥,波逸提。隨共臥,隨得爾所波夜提。

不犯者,若一人臥、一人坐,不犯。(八十七事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二比丘尼,共一敷臥,作種種不清淨事。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共一敷臥?」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此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共一敷臥?」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二比丘尼共一敷臥,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二比丘尼共一敷臥,波夜提。隨共臥,隨得爾所波夜提。

不犯者,若各各有別褥,不犯。(八十八事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二比丘尼,共一衣覆臥,作種種不清淨事。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二人共一衣覆臥?」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等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共一衣覆臥?」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二比丘尼共一衣覆臥,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二比丘尼共一衣覆臥,波夜提。隨共臥,隨得爾所波夜提。

不犯者,若各各別有襯身衣,不犯。(八十九事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比丘尼入檀越捨,獨與六群比丘共立共語竊語,遣共行比丘尼去。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入白衣捨,獨與一比丘共立共語竊語?」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入白衣捨,獨與一比丘共立共語竊語?」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入白衣捨,獨與一比丘共立共語竊語,遣共行比丘尼去,求閑便故,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入白衣捨,獨與一比丘共立,突吉羅;共語,突吉羅;共竊語,突吉羅。求閑便故,遣共行比丘尼離聞處去,波逸提。不離聞處,突吉羅。(九十事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比丘尼入白衣捨,獨與白衣男子共立共語竊語,遣共行比丘尼去,求閑便故。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入白衣捨,獨與一白衣男子共立共語共竊語,遣共行比丘尼去?」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是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入白衣捨,獨與一白衣男子共立共語共竊語,遣共行比丘尼去?」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入白衣捨,獨與一白衣男子共立共語竊語,遣共行比丘尼去,求獨語故,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入白衣捨,獨與一男子共立,突吉羅;共語,突吉羅;共竊語,突吉羅。求獨語故,遣共行比丘尼離聞處去,波夜提。不離聞處,突吉羅。(九十一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迦羅比丘尼,本是外道,共諸比丘尼鬪諍相瞋,自打身啼。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相瞋,自打身啼?」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迦羅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相瞋,自打身啼?」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相瞋,自打身啼者,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共諸比丘尼鬪諍相瞋,自打身啼,波夜提。若自打身不啼,得突吉羅。隨打身啼,隨得爾所波夜提。(九十二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迦羅比丘尼,本是外道,共諸比丘尼鬪諍時,自作法咒、泥犁咒:「若汝謗我是事者,令汝不得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令汝世世墮地獄、畜生、餓鬼。若我有是事者,令我不得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當世世墮地獄、畜生、餓鬼。」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時,作法咒、泥犁咒?」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迦羅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時,作法咒、泥犁咒?」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時,作法咒、泥犁咒,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時,作法咒、泥犁咒,作是言:「若汝以是事謗我者,令汝不得四念處。」波夜提。「不得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皆波夜提。若言:「汝當世世墮地獄。」波夜提。「墮畜生、餓鬼」,皆波夜提。若言:「我有是事者,令我不得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皆波夜提。若言:「我世世墮地獄、畜生、餓鬼。」皆波夜提。隨作是語,隨得爾所波夜提。(九十三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有共行弟子名施越沙,善好樂持戒,喜忘師教。令舉物時,著異處餘處求,須是物時覓不能得,又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從聚落還,弟子施越沙往迎,欲代持衣缽,卻身不與。施越沙即瞋,語諸比丘尼言:「我不偷奪,和上尼不信我。」諸比丘尼言:「云何不信?」「師行來還,我於道中迎,欲代持缽,卻身不與。我欲代持衣,又卻身不與。」諸比丘尼往語偷蘭難陀比丘尼言:「汝弟子善好持戒,何故不信?」答言:「我云何不信?」諸比丘尼言:「汝弟子欲代汝持缽,汝卻身不與。欲代汝持衣,又卻身不與。」偷蘭難陀比丘尼言:「我非不信,是人憙忘,舉物異處便餘處覓,若須物時覓不能得,是故不與。」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不審諦看物便嫌恨?」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施越沙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不審諦看物便嫌恨?」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不審諦看物便嫌恨,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不審諦看物便嫌恨,波夜提。隨嫌恨,隨得爾所波夜提。(九十四事竟)

佛在王舍城,與多比丘僧王舍城安居。舍利弗、目連、阿那律、難提、金毘羅等,是諸大弟子皆共佛安居。爾時諸比丘尼,夏中遊行到他國土,行時殺諸生草小蟲。諸居士瞋呵責言:「佛與大眾舍利弗、目連、阿那律、難提、金毘羅等,王舍城安居。是諸比丘尼自言:『善好有功德。』夏中遊行諸國,殺諸生草小蟲。」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夏中遊行諸國,殺諸生草小蟲?」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諸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夏中遊行諸國,殺諸生草小蟲?」佛以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夏中無因緣遊行他國,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夏中無因緣遊行他國,波夜提。隨遊行,隨得爾所波夜提。(九十五事竟)

佛在王舍城,自恣竟二月遊行他國,舍利弗、目連、阿那律、難提、金毘羅等諸大弟子,皆從佛遊行他國,是諸比丘尼住不去。諸居士呵責言:「佛在王舍城,自恣竟二月遊行他國,與大弟子舍利弗、目連、阿那律、難提、金毘羅等遊行,諸比丘尼不去。不善小女,不欲出是房舍。」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諸比丘尼。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自恣竟不遊行餘處一宿?」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自恣竟,不遊行餘處一宿,波夜提。」

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自恣竟,不遊行餘處一宿,波夜提。隨不去,隨得爾所波夜提。(九十六事竟)

十誦尼律卷第四十四

 

上篇:十誦律

下篇: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佛說目連所問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佛說目連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

羯磨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羯磨一卷(出曇無德律) 曹魏...

慈悲法華寶懺

慈悲法華寶懺...

佛說月燈三昧經

佛說月燈三昧經 宋沙門釋先公譯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

【註音版】太子和休經

太子和休經...

大乘義章

大乘義章卷第一(草書惑人傷失之甚傳者必真慎勿草書)...

【註音版】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觀心論疏

觀心論疏卷第一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然論有序正流通。從...

佛說維摩詰經

佛說維摩詰經卷上(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之稱一名佛法...

阿彌陀佛聖誕祝聖儀軌

(一)戒定真香讚: 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佛說力士移山經

佛說力士移山經 西晉天竺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教詞典】尼依大僧自恣法

子題:剿了知法 行事鈔·尼眾別行篇:「自恣法。四分,...

【佛教詞典】實相

(術語)實者,非虛妄之義,相者無相也。是指稱萬有本...

寺院不是星級酒店,而你更不是金鑽VIP

上午與某居士喝茶時閑聊,他告訴我,師父,前兩天我在...

在生命輪迴中,你的心是變來變去的

所有的煩惱有一個中心點,就是自我意識。我們在剛開始...

佛教為何分宗派

佛教,整體的佛教是一味的,在佛陀時代,並無所謂八宗...

什麼是成功呢

什麼是成功呢? 在古人看來,封侯拜相,加官晉爵,都...

調伏對色身感受的愛取

其實整個思惟苦諦、調伏愛取的方法,正修就是四念處,...

不同部位的皺紋暗示著身體的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大,臉上長皺紋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並不...

尊師重道方能獲法益

真信佛法之人,見一切僧,尚行禮敬,況於最初對所皈依...

出家有十八法,難行能行

【原文】 《淨住子》 說出家有十八法,難行能行: 父母...

印光大師顯神通感化黑老大

顧竹軒,名如茂,生於1886 年,因在家中排行第四,鄉人...

聰明的女人不做婚外情人

男人有了情人後,其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況由內而外會突飛...

出家修行自警七條

原文: 先民有言,禹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我今...

如此捱到臨命終時,自然正念現前

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屬,俱是宿世虛緣。暫時會聚,...

【視頻】《心經》念誦儀軌

《心經》念誦儀軌

【視頻】《佛說鹿母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鹿母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