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誦律卷第四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十誦律卷第四十三(第七誦之二)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尼律第二(十七僧殘中不共戒有十之餘)

佛在舍衛國。爾時波斯匿王有千鬪將,半剎利種、半婆羅門種,一部名伊捨羅、一部名達多摩那。波斯匿王有小國反叛,約勅千鬪將令往伐之。即往伐,破還,白王言:「我等得勝,願王常勝。」王聞心歡喜悅:「汝欲何願?我當與汝。」鬪將白言:「我婦有罪,不隨我意,聽六日與死飲,至七日以牛舌刀破裂其身。」王言:「與汝此願。」爾時一剎利將婦不隨夫意,欲六日與死飲,至七日以牛舌刀裂破其身。是婦多有親裡力勢來遮,不聽與死飲。諸鬪將法,一人有事餘者盡助,剎利眾集已,強與死飲。待至七日以牛舌刀,裂破其身作兩分。時有比丘尼名斯那,是摩那居士女,常是家出入。早起著衣入是家,見諸剎利婦澡浴莊嚴、身著好衣服瓔珞,是剎利婦獨著垢衣、不莊嚴身、愁憂而坐。比丘尼問言:「餘婦皆著莊嚴好衣,汝何故獨著垢衣,又不莊嚴愁憂而坐?」答言:「汝不聞邪?」問言:「何等?」答言:「我不隨夫意,今受六日死飲,至七日當以牛舌刀裂破我身作兩分。汝能將我去不?我去誰當覺者?」答言:「能。」比丘尼即袈裟覆此婦,將走詣尼僧坊中與出家。後日諸剎利眾集,以牛舌刀欲殺,眾人言:「喚此婦來!」即入舍覓不見,求覓不得。剎利眾言:「誰常出入是家?」答言:「有斯那比丘尼,常出入我家,或能將去。」剎利眾即往圍遶王園比丘尼僧坊。剎利婦出家未久,諸比丘尼欲遮剎利眾。是眾中有年少剎利,不知罪福,作是言:「一切比丘尼,皆應以牛舌刀破裂作兩分。」中有長老剎利言:「比丘尼是王所守護,我等不宜橫作惡事,或能不可。汝等小待,我先白王,王有所勅當隨王教。」諸比丘尼即詣末利夫人廣說上事,夫人即向王說。王先知故於殿上坐,諸剎利往詣王所拜言:「大王常勝。」王言:「我先與汝願,汝今當與我願。」剎利眾言:「隨大王所願當與。」王言:「是剎利婦今已出家,便是更生,非剎利婦。」剎利眾言:「今隨王意,當放去。」王即遣使語比丘尼:「諸善女!是事不是,汝等知是賊女應死,知王不聽、剎利不聽,如是女人不應與出家,諸剎利若破汝等作兩分者,我當云何?佛聞是事必當與汝等結戒,若比丘尼知是賊女決斷墮死,眾人皆知,王及剎利不聽,不得度作弟子。」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斯那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知賊女決斷墮死,度作弟子?」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知賊女決斷墮死,眾人皆知,王及剎利眾不聽,度作弟子,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知者,若自知、若從他聞、若賊女自說。

賊者,有二種:一者偷奪財物,二者偷身。

墮死者,作罪應死。

眾人知者,多人所知見聞。

不聽者,王不聽活。

剎利眾不聽者,二部不聽活。

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屬僧,僧中有殘,因僧前悔過除滅,是名僧伽婆尸沙。

是中犯者,若和上尼知、阿闍梨尼知、比丘尼僧知,和上尼犯僧伽婆尸沙;阿闍梨尼,偷蘭遮;僧犯突吉羅。若和上尼知、阿闍梨尼知、僧不知,和上尼犯僧伽婆尸沙;阿闍梨尼,偷蘭遮;僧不犯。和上尼知、阿闍梨尼不知、僧不知,和上尼犯僧伽婆尸沙;阿闍梨尼及僧不犯。若都不知都,不犯。(第八事竟)

佛在俱舍彌國。爾時長老車匿母作比丘尼,名憂婆和。妹作比丘尼,名闡提。闡提為人惡性,作不善行,常惱諸比丘尼。諸比丘尼欲為闡提作擯羯磨,是憂婆和是眾僧斷事人,於僧中遮不得作羯磨。有時憂婆和餘行不在,諸比丘尼言:「我等今與闡提比丘尼作擯羯磨。」有比丘尼言:「憂婆和或能中間遮。」更有比丘尼言:「憂婆和已餘處去,多知識,卒未得還。」諸比丘尼即打揵搥集尼僧,與闡提作擯羯磨。明日眾人聞闡提比丘尼被擯,憂婆和比丘尼還到其妹所,共相問訊。闡提言:「莫共我語。」問言:「何故?」答言:「諸比丘尼羯磨擯我。」憂婆和念言:「是事不是,我作僧斷事人不在便強作擯,今我不能問諸比丘尼不取欲,出界外當與解擯。」時憂婆和不問諸比丘尼不取欲,即出界外為闡提解擯。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知尼僧如法和合作羯磨擯比丘尼,不問比丘尼僧,不取諸比丘尼欲,出界外與他解擯?」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憂婆和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知比丘尼僧如法作擯,不問比丘尼僧,亦不取欲,出界外與比丘尼解擯?」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知比丘尼一心和合僧作不見擯,不問比丘尼僧,亦不取欲,出界外與他解擯,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知者,若自知、若從他聞、若彼自說。

如法者,如法、如毘尼、如佛教擯。

不問比丘尼僧者,不以是事白比丘尼僧。

不取欲者,乃至不取四人欲。

出界外者,眾僧籬外、壁外、障外。

解擯者,若自解、若使他令解。

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屬僧,僧中有殘,因僧前悔過除滅,是名僧伽婆尸沙。

是中犯者,若和上尼知、作羯磨人知、僧知,和上尼犯僧伽婆尸沙,羯磨人犯偷蘭遮,僧犯突吉羅。若和上尼知、羯磨人知,僧不知,和上尼犯僧伽婆尸沙,羯磨人犯偷蘭遮,僧不犯。若和上尼知,羯磨人不知、僧不知,和上尼犯僧伽婆尸沙,羯磨人及僧不犯。若一切不知,不犯。(第九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有比丘尼名曰迦羅,本是外道,喜鬪諍相言。是比丘尼,共餘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我捨佛、捨法、捨僧、捨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我當從彼修梵行。」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我捨佛、捨法、捨僧、捨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我當從彼修梵行。』」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迦羅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共鬪諍時作是言:『我捨佛、捨法、捨僧、捨戒。不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我當從彼修梵行。』」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我捨佛、捨法、捨僧、捨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者,我當從彼修梵行。』諸比丘尼應諫是比丘尼言:『汝莫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我捨佛、捨法、捨僧、捨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者,我當從彼修梵行。」汝應佛法中樂修梵行,當捨離自不樂心。』是比丘尼,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諸比丘尼應第二、第三諫令捨是事。若是比丘尼,第二、第三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是法乃至三諫,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屬僧,僧中有殘,因僧前悔過除滅,是名僧伽婆尸沙。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言:「我捨佛。」偷蘭遮。若言:「捨法。」偷蘭遮。若言:「捨僧。」偷蘭遮。若言:「捨戒。」皆偷蘭遮。若言:「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我當從彼修梵行。」呵眾僧故,得波逸提。諸比丘尼先應軟語約勅,爾時捨者,應教四偷蘭遮、一波逸提悔過出罪。若軟語不捨者,應白四羯磨約勅。約勅法者,僧一心和合,一比丘尼應唱言:「大德尼僧聽!是迦羅比丘尼,先是外道,今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如是言:『我捨佛、捨法、捨僧、捨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我當從彼修梵行。』已軟語約勅,不捨惡邪。若僧時到僧忍聽,今僧約勅迦羅比丘尼:『汝莫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我捨佛、捨法、捨僧、捨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我當從彼修梵行。」』是名白。」如是白四羯磨。「僧約勅某甲比丘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如佛先說,是比丘尼,諸比丘尼應約勅,乃至三諫令捨是事者,是名為約勅、是名為教、是名約勅教。若軟語約勅不捨者未犯。初說說未竟說竟、第二說說未竟說竟、第三說說未竟、非法別眾、非法和合眾、似法別眾、似法和合眾、如法別眾、異法異律異佛教,若約勅不捨者未犯。若如法、如律、如佛教,三約勅不捨者,是比丘尼犯僧伽婆尸沙。(第十四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迦羅比丘尼喜鬪諍相言,時作是言:「諸比丘尼僧,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共鬪諍時作是言:『諸比丘尼僧,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迦羅比丘尼言:「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共鬪諍時作是言:『諸比丘尼僧。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種種因緣呵責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比丘尼僧,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是比丘尼,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汝莫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比丘尼僧,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何以故?比丘尼僧,不隨愛行、不隨瞋行、不隨怖行、不隨癡行。汝比丘尼,捨是隨愛語、隨瞋語、隨怖語、隨癡語。』是比丘尼,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諸比丘尼應第二、第三諫令捨是事。若第二、第三諫時,捨是事者善。若不捨者,是比丘尼,乃至三練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屬僧,僧中有殘,因僧前悔過除滅,是名僧伽婆尸沙。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作是言:「比丘尼僧,隨愛行。」偷蘭遮。「隨瞋行」,偷蘭遮。「隨怖行」,偷蘭遮。「隨癡行」,偷蘭遮。諸比丘尼先應軟語約勅,爾時捨者,應教作四偷蘭遮悔過出罪。若軟語不捨者,應白四羯磨約勅。約勅法者,一心和合僧,一比丘尼應僧中唱言:「大德尼僧聽!迦羅比丘尼,先是外道,今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諸比丘尼,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已軟語約勅不捨。若僧時到僧忍聽,今僧約勅迦羅比丘尼:『汝莫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諸比丘尼,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是名白。』」如是白四羯磨。「僧約勅迦羅比丘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如佛先說,是比丘尼,諸比丘尼應約勅,乃至三諫令捨是事者,是名為約勅,是名為教,是名為約勅教。若軟語約勅不捨者,未犯。初說說未竟說竟、第二說說未竟說竟、第三說說未竟、非法別眾、非法和合眾、似法別眾、似法和合眾、如法別眾、異法異律異佛教,若約勅不捨者,未犯。若如法、如毘尼、如佛教,三約勅不捨者,是比丘尼犯僧伽婆尸沙。(第十五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有二比丘尼:一名達摩,二名曇彌,同心共作惡業,有惡名聲,常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同心共作惡業,有惡名聲,常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達摩曇彌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同心共作惡業,有惡名聲,常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二比丘尼,同心共作惡業,有惡名聲,常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是二比丘尼,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汝等莫共同心,共作惡業,有惡名聲,常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汝等各遠離行,若汝等遠離行者,佛法得增長,汝等捨是隨順惡行。』諸比丘尼如是諫時,是二比丘尼堅持是事不捨者,諸比丘尼應第二、第三諫令捨是事。第二、第三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是法乃至三諫,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二比丘尼作惡業者,作惡邪事身口惡業。

有惡名聲者,四方聞知。

惱比丘尼僧者,乃至惱四比丘尼。

互相覆罪者,共作不清淨事,各相覆藏不令人知。

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屬僧,僧中有殘,因僧前悔過除滅,是名僧伽婆尸沙。

是中犯者,若二比丘尼同心共作不善因緣,偷蘭遮。有惡名聲,偷蘭遮。惱比丘尼僧,偷蘭遮。互相覆罪,偷蘭遮。諸比丘尼先應軟語教捨是事。若捨者,應教作四偷蘭遮悔過出罪。若軟語不捨者,應白四羯磨約勅。羯磨法者,一心和合僧,一比丘尼僧中唱言:「大德尼僧聽!是二比丘尼達摩曇彌,同心作惡業,有惡名聲,常惱眾僧,互相覆罪,已軟語約勅不捨。若僧時到僧忍聽,今僧約勅是二比丘尼:『汝等莫同心作惡業,有惡名聲,常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是名白。」如是白四羯磨。「僧約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如佛先說,是比丘尼,諸比丘尼應約勅,乃至三諫令捨是事者,是名為約勅,是名為教,是名約勅教。若軟語約勅不捨者,未犯。初說說未竟說竟、第二說說未竟說竟、第三說說未竟、非法別眾、非法和合眾、似法別眾、似法和合眾、如法別眾、異法異律異佛教,若約勅不捨者,未犯。若如法、如毘尼、如佛教,三約勅不捨者,是比丘尼僧伽婆尸沙。(第十六事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諸比丘尼,往語達摩、曇彌二比丘尼,作是言:「汝等莫別離行,當同心行。若汝等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同心行者便得增長。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往語達摩曇彌比丘尼言:『汝等莫別離行,當同心行。若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同心行者便得增長。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往語達摩曇彌比丘尼言:『汝等莫別離行,當同心行。若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同心行者便得增長。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種種因緣呵責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教二比丘尼言:『汝等莫別離行,當同心行。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同心行者便得增長。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是比丘尼:『汝莫教是二比丘尼作是言:「汝等莫別離行,當同心行。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同心行者便得增長。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汝當捨是勸邪行事。』諸比丘尼如是諫時,是比丘尼堅持是事不捨者,諸比丘尼應第二、第三諫令捨是事。第二、第三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是法乃至三諫,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屬僧,僧中有殘,因僧前悔過除滅,是名僧伽婆尸沙。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勸二比丘尼言:「汝等莫別離行。」偷蘭遮。「當同心行」,偷蘭遮。若言:「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偷蘭遮。「同心行者便得增長」,偷蘭遮。若言:「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瞋故教汝別離行。」呵責比丘尼僧故,波逸提。諸比丘尼先應軟語教捨者,應教作四偷蘭遮、一波逸提悔過出罪。若軟語不捨者,應白四羯磨約勅。羯磨法者,一心和合僧,一比丘尼僧中唱言:「大德尼僧聽!是某甲比丘尼,教某甲二比丘尼,作是言:『汝等莫別離行,當同心行。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同心行者便得增長。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但僧瞋故,教汝別離行。』已軟語約勅不捨。若僧時到僧忍聽,今僧約勅某甲比丘尼:『汝莫教某甲二比丘尼作是言:「汝莫別離行,當同心行。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同心行者便得增長。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汝當捨是勸邪行事。』是名白。」如是白四羯磨。「僧與某甲比丘尼約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如佛先說,是比丘尼,諸比丘尼乃至三諫令捨是事者,是名為約勅,是名為教,是名約勅教。若軟語約勅不捨者,未犯。初說說未竟說竟、第二說說未竟說竟、第三說說未竟、非法別眾、非法和合眾、似法別眾、似法和合眾、如法別眾、異法異律異佛教,若約勅不捨者,未犯。若如法、如律、如佛教,三約勅不捨者,是比丘犯僧伽婆尸沙。(第十七事竟)

◎尼三十捨墮法第三(此中十九同故不出,餘不同者具出之)

佛在王舍城。爾時有助調達比丘尼,多畜缽,破壞不用。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多畜缽,破壞不用?」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多畜缽,破壞不用?」種種因緣呵責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畜長缽乃至一夜,過是畜者,尼薩耆波逸提。」

一夜者,從日沒至地未了,是中間名一夜。

缽者,有三種:上、中、下。上缽者,受三缽他飯、一缽他羹、餘可食物半羹,是名為上缽。下缽者,受一缽他飯、半缽他羹、餘可食物半羹,是名下缽。上下中間,是名中缽。若過上減下不名缽。

尼薩耆波逸提者,是缽應捨,波逸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畜長缽過一夜者,尼薩耆波逸提。(第十九事竟。前注既雲同故不出,此同比丘何獨重出?此但一夜,彼過十日耳。)

佛在舍衛國。爾時有善比丘尼是舊,助調達比丘尼是客,是住處得佈施衣,安居僧應分。舊比丘尼言:「是夏末後月,是住處受迦絺那衣,此是時衣,安居僧應分。」助調達比丘尼言:「汝等不善知,雖夏末月受迦絺那衣,此是非時衣,現前僧應分。」爾時助調達比丘尼,時衣作非時衣分。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時衣作非時衣分?」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時衣作非時衣分?」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時衣作非時衣分,尼薩耆波逸提。」

尼薩耆波逸提者,是衣應捨,波逸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時衣作非時衣分者,隨分時隨得爾所尼薩耆波逸提。(第二十事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比丘尼是舊,有善比丘尼是客。是中僧得佈施衣,現前僧應分。客比丘尼言:「此非夏末月,是住處不受迦絺那衣,是衣應現前僧分。」助調達比丘尼言:「雖非夏末月不受迦絺那衣,然此是時衣,此安居僧應分。」爾時助調達比丘尼,非時衣作時衣分。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非時衣作時衣分?」種種因緣呵責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非時衣作時衣分?」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非時衣作時衣分,尼薩耆波逸提。」

尼薩耆波逸提者,是衣應捨,波逸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非時衣作時衣分,尼薩耆波逸提。隨分時,隨得爾所尼薩耆波逸提。(第二十一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有弟子名施越沙,善好有功德。偷蘭難陀與是弟子一割截衣,著詣祇洹。是比丘尼與跋難陀知舊相識,跋難陀見是比丘尼來,於是衣中心生貪著。是比丘尼頭面禮足一面坐,跋難陀言:「善女!汝衣好可愛。」比丘尼言:「實好。」跋難陀言:「可以施我。」比丘尼言:「我不得與。」跋難陀言:「我當以衣與汝貿。」比丘尼言:「不能。」跋難陀是大法師,辯才能善說法,即為說種種微妙法,令比丘尼生歡喜心,持割截衣與跋難陀,跋難陀即與一可可衣。比丘尼著是衣,入比丘尼精舍,和上尼問言:「汝衣所在?」答言:「與他貿易。」「為與誰貿?」答言:「與跋難陀。」和上尼言:「跋難陀欺誑誘汝。」弟子言:「若誑若誘已與貿竟。」和上尼言:「是衣價大,汝今所著者價直甚少。」弟子言:「大價小價我以貿竟。」和上尼言:「可還取來,若不得者終身驅汝出。」是弟子畏盡形驅出故,即往索衣言:「本衣還我,我還汝衣。」跋難陀言:「我已貿竟,不還汝衣。」施越沙言:「汝誑我誘我。」答言:「若誑若誘我已貿竟,終不相還。」施越沙言:「若不還我割截衣者,和上尼盡形驅我。」答言:「若驅以不驅我已貿竟。」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呵責施越沙言:「云何名比丘尼,與比丘貿衣,還悔言:『我還汝衣,汝還我衣。』」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施越沙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與比丘貿衣,還悔言:『我還汝衣,汝還我衣。』」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與比丘貿衣,後到比丘所作是言:『我還汝衣,汝還我衣。』尼薩耆波逸提。」

尼薩耆波逸提者,是衣應捨,波逸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與比丘貿衣,後到比丘所作是言:「我還汝衣,汝還我衣。」尼薩耆波逸提。若比丘尼後到比丘所言:「汝衣還屬汝,我衣雖非我許,但與我來。」突吉羅。(第二十二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眾多居士、居士婦,為偷蘭難陀比丘尼故,各各辦衣價作是言:「我等以是衣價,買如是如是衣,與偷蘭難陀。」偷蘭難陀聞已問諸居士:「實爾不?」答言:「實爾。」問言:「是衣何似?」答言:「如是,如是。」比丘尼言:「善好!我等比丘尼貧窮,汝等不能常有施心,若不能得各各辦者,可共作如是如是一衣與我。」諸居士言:「爾。」諸居士先所辦衣價,更出再三倍價買衣。與比丘尼竟,瞋呵責言:「諸比丘尼不知時、不知量。若施者不知量,受者應知量。我等先所辦物,更再三倍出,我等不是失利,供養是難滿難養無厭足人。」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偷蘭難陀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眾多非親裡居士、居士婦作同意?」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為比丘尼故,眾多非親裡居士、居士婦各各辦衣價,作是言:『我等持是衣價,各各買如是如是衣,與某甲比丘尼。』是比丘尼先不請,後到眾多居士、居士婦所,作是言:『汝等以是衣價,共買如是如是一衣與我,為好故。』是比丘尼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

為比丘尼者,為偷蘭難陀。

非親裡者,親裡名父母、兄弟,乃至七世因緣,除是名非親裡。

居士、居士婦者,白衣男名居士,白衣女名居士婦。

衣者,白麻衣、赤麻衣、芻麻衣、翅夷羅衣、欽婆羅衣、劫貝衣、憍施耶衣。

衣價者,金銀、車璩、馬瑙乃至米穀。

如是如是衣者,如是價、如是色、如是量。

與某甲比丘尼者,與偷蘭難陀。

先不請者,眾多居士、居士婦,先不言:「汝有所須來至我家取。」

同心者,信是居士隨我所索不瞋故。

眾多居士共買如是如是一衣與我為好者,難滿難養無厭足故。若得是衣,尼薩耆波夜提。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衣應捨,波夜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有三種:價、色、量。價者,若比丘尼到眾多居士所言:「汝等共買一錢直衣與我。」若得衣者,三種犯尼薩耆波夜提。三種者,若言:「與我一錢直衣。」若言:「眾共合。」若言:「合買一衣。」若不得,突吉羅。若言:「二錢、三錢乃至百錢直。」得衣者,三種犯尼薩耆波夜提。三種者,若言:「百錢直。」若言:「眾共合。」若言:「共買一衣。」不得者,突吉羅。是名價。色者,若比丘尼語居士言:「與我青衣。」得者,三種犯尼薩耆波夜提。三種者,若言:「青。」若言:「眾共合,若共買一衣。」不得者,突吉羅。黃、赤、白、黑、赤麻、白麻、芻麻、翅夷羅憍施耶衣、欽婆羅劫貝衣。得衣者,三種犯尼薩耆波夜提。三種者,若言:「劫貝。」若言:「眾共合。」若言:「共買一衣。」不得者,突吉羅。是名色。量者,若比丘尼言:「與我四肘衣。」得衣者,三種犯尼薩耆波夜提。三種者,若言:「與我四肘衣。」若言:「眾共合。」若言:「共買一衣。」不得者,突吉羅。若言:「五肘六肘乃至十八肘衣。」得衣者,三種犯尼薩耆波夜提。三種者,若言:「十八肘。」若言:「眾共合。」若言:「共買一衣。」不得者,突吉羅。若比丘丘尼,乞異衣得異衣、若乞青衣得黃,突吉羅。若乞青得赤、白、黑、白麻、赤麻、芻麻衣翅夷羅衣憍施耶衣、欽婆羅衣劫貝衣,皆突吉羅。如是等索異得異者,突吉羅。

若從親裡索、若自恣請、若不索自與,不犯。(第二十三事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比丘尼,自為身故乞金銀。諸居士問言:「汝出家人用金銀為?汝比丘尼法,政應乞羹飯、燈燭、薪草。」諸比丘尼言:「汝等居士無所知,若乞飲食、燈燭、薪草者,乞名雖多所得利少。若乞金銀者,乞名少所得利多。」諸居士瞋呵責言:「諸比丘尼自言:『善好有功德。』自為乞金銀,如王夫人、大臣婦。」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從居士自為乞金銀?」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言:「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自為身乞金銀?」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自為身乞金銀者,尼薩耆波夜提。」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金銀應捨,波夜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自為乞金銀,得尼薩耆波夜提。隨乞,隨得爾所尼薩耆波夜提。若為佛圖乞、若為僧乞、若不乞自與,不犯。(第二十四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有比丘尼名施越,多知多識,能多得酥、油、蜜、石蜜。有一估客,見是比丘尼即請言:「若汝所須酥、油、蜜、石蜜者,到我捨取。」比丘尼即受請。有一時施越比丘尼到估客舍,作是言:「我須酥。」即與酥。便言:「我不須酥,當與我油。」復與油。又言:「我須蜜。」復與蜜。又言:「我須石蜜。」復與石蜜。又言:「我不用石蜜,還與我酥。」估客言:「善女!汝欲覓我何等過?適與是,便言:『不須。』更與餘者,又言:『不須。』汝謂我獨施汝耶?多人待我,以汝故妨爾所人。」諸居士聞是事,呵責言:「諸比丘尼自言:『善好有功德。』乞是適與,便言:『不須。』如王夫人、大臣婦。」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乞是適與,便言:『我不須。』更索餘物?」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施越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乞是與是,便言:『不須。』更索餘物?」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乞是已更索餘者,尼薩耆波夜提。」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物應捨,波夜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乞酥適與酥,便言:「不須酥,我須油、蜜、石蜜。」尼薩耆波夜提。若乞油與油,便言:「我不須油,與我蜜、石蜜、酥。」尼薩耆波夜提。若比丘尼,乞蜜與蜜,便言:「我不須蜜,與我石蜜、酥、油。」尼薩耆波夜提。若比丘尼,乞石蜜與石蜜,便言:「我不須石蜜,與我酥、油、蜜。」尼薩耆波夜提。所乞者未受,更取餘者,尼薩耆波夜提。(第二十五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諸比丘尼,乞財物慾作尼僧坊。諸居士問言:「汝用作何等?」答言:「作比丘尼僧坊。」有信婆羅門居士多與財物。是比丘尼得財物已值世饑儉,比丘尼作是思惟:「今時儉世宜自活命。若我活者,後當作比丘尼僧坊。」即於儉世食是物盡。饑儉世過豐樂時至,諸比丘尼復行乞物慾作僧坊。諸居士問言:「用作何等?」答言:「作比丘尼僧坊。」諸居士言:「我等先所施物,今何所在?」答言:「我先乞財物已值世饑儉,我等作是思惟:『如今饑儉宜自活命,我若活者,後當作僧坊。』我等饑儉時食此物盡。」諸居士呵責言:「諸比丘尼自言:『善好有功德。』為異事乞、作異事用,如王夫人、大臣婦。」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異乞異用?」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是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異乞異用?」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為僧事乞作餘事用,尼薩耆波夜提。」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物應捨,波夜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為僧事乞作餘事用,隨用隨得爾所尼薩耆波夜提。(第二十六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諸比丘尼,行乞財物慾自作房。諸居士問言:「用作何等?」答言:「欲自作房。」有婆羅門居士信者,多與財物。諸比丘尼得財物已值世饑儉,作是思惟:「今世饑儉宜自活命,若我活者,後當作房。」即於儉世食是物盡。饑儉世過豐樂時至,諸比丘尼復行欲乞自作房。諸居士問言:「欲作何等?」答言:「欲自作房舍。」居士言:「我先所與財物,今何所在?」答言:「我等先得財物,於饑儉世作是思惟:『如今儉世宜自活命。若我等活者,後當起房舍。』我等於饑儉時食此物盡。」諸居士呵責言:「諸比丘尼自言:『善好有功德。』自為是事乞、作餘事用,如王夫人、大臣婦。」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異乞異用,如王夫人、大臣婦?」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是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異乞異用?」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自為是事乞作餘事用,尼薩耆波夜提。」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物應捨,波夜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自為是事乞、作餘事用,尼薩耆波夜提。隨用時,隨得尼薩耆波夜提。(第二十七事竟)

十誦尼律卷第四十三

 

上篇:十誦律

下篇: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摩訶僧祇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摩訶僧祇律卷第一(初比丘僧...

大比丘三千威儀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 後漢安...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

菩薩戒本

菩薩戒本一卷(出〈地持戒品〉中) 慈氏菩薩說 北涼天竺...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註音版】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蓮華面經

蓮華面經卷上(大乘修多羅藏)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廣義法門經

廣義法門經一卷(出中阿含經一品)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如...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註音版】佛說業報差別經

佛說業報差別經...

止觀輔行傳弘決

止觀輔行傳弘決序 宗虛無者名教之道廢。遺文字者述作...

【佛教詞典】石窟庵

韓國著名石窟建築之一,為新羅石刻藝術之最高傑作。位...

【佛教詞典】八聖道支與八邪道支差別

【八聖道支與八邪道支差別】 p0087 瑜伽九十八卷十七頁...

放下修行中的虛容

放下修行的時間,時間的長短不代表一個人的智慧;放下...

要改造內心,就要培養這三種力量

應該怎麼改造我們內心世界呢?我們應該要成就三種力量...

印祖往生後淨宗的傳承與發展

問: 請介紹一下印祖往生後淨宗的傳承與發展。 大安法...

善已生令增長,未生令生

【不善已生令斷,未生令不生。】 不善就是惡業,我們要...

福報與相貌都很差,如何克服卑怯的煩惱

問: 弟子覺得自己福報與相貌都很差,與人交往時常感...

聊天談八卦是造口業嗎

問: 請問上班如果和同事們聊天談八卦,說人家閑話、...

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皆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現今極樂世界一生即可續補佛位的大菩薩。...

佛法只要你肯學,都有你要學的東西

作為一個空中的雲,作為一個空中的雨水,它是平等的。...

印光大師嘉言錄--勉居心誠敬

● 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

爭吵是滅亡之源

昔日,於波羅奈都城,有梵與王治國。那時,釋迦菩薩投...

阿育王造塔供養勝緣

有一天,阿育王派遣使者前往覲見優波崛多尊者,告知國...

你有「微癮」嗎?佛子們該如何看待微信

微信,作為朋友圈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因其發佈者和接...

【視頻】《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女聲讀誦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女聲讀誦

【視頻】《吉祥經》黃帥演唱

《吉祥經》黃帥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