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誦律卷第四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十誦律卷第四十三(第七誦之二)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尼律第二(十七僧殘中不共戒有十之餘)

佛在舍衛國。爾時波斯匿王有千鬪將,半剎利種、半婆羅門種,一部名伊舍羅、一部名達多摩那。波斯匿王有小國反叛,約勅千鬪將令往伐之。即往伐,破還,白王言:「我等得勝,願王常勝。」王聞心歡喜悅:「汝欲何願?我當與汝。」鬪將白言:「我婦有罪,不隨我意,聽六日與死飲,至七日以牛舌刀破裂其身。」王言:「與汝此願。」爾時一剎利將婦不隨夫意,欲六日與死飲,至七日以牛舌刀裂破其身。是婦多有親裡力勢來遮,不聽與死飲。諸鬪將法,一人有事餘者盡助,剎利眾集已,強與死飲。待至七日以牛舌刀,裂破其身作兩分。時有比丘尼名斯那,是摩那居士女,常是家出入。早起著衣入是家,見諸剎利婦澡浴莊嚴、身著好衣服瓔珞,是剎利婦獨著垢衣、不莊嚴身、愁憂而坐。比丘尼問言:「餘婦皆著莊嚴好衣,汝何故獨著垢衣,又不莊嚴愁憂而坐?」答言:「汝不聞邪?」問言:「何等?」答言:「我不隨夫意,今受六日死飲,至七日當以牛舌刀裂破我身作兩分。汝能將我去不?我去誰當覺者?」答言:「能。」比丘尼即袈裟覆此婦,將走詣尼僧坊中與出家。後日諸剎利眾集,以牛舌刀欲殺,眾人言:「喚此婦來!」即入舍覓不見,求覓不得。剎利眾言:「誰常出入是家?」答言:「有斯那比丘尼,常出入我家,或能將去。」剎利眾即往圍遶王園比丘尼僧坊。剎利婦出家未久,諸比丘尼欲遮剎利眾。是眾中有年少剎利,不知罪福,作是言:「一切比丘尼,皆應以牛舌刀破裂作兩分。」中有長老剎利言:「比丘尼是王所守護,我等不宜橫作惡事,或能不可。汝等小待,我先白王,王有所勅當隨王教。」諸比丘尼即詣末利夫人廣說上事,夫人即向王說。王先知故於殿上坐,諸剎利往詣王所拜言:「大王常勝。」王言:「我先與汝願,汝今當與我願。」剎利眾言:「隨大王所願當與。」王言:「是剎利婦今已出家,便是更生,非剎利婦。」剎利眾言:「今隨王意,當放去。」王即遣使語比丘尼:「諸善女!是事不是,汝等知是賊女應死,知王不聽、剎利不聽,如是女人不應與出家,諸剎利若破汝等作兩分者,我當云何?佛聞是事必當與汝等結戒,若比丘尼知是賊女決斷墮死,眾人皆知,王及剎利不聽,不得度作弟子。」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斯那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知賊女決斷墮死,度作弟子?」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知賊女決斷墮死,眾人皆知,王及剎利眾不聽,度作弟子,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知者,若自知、若從他聞、若賊女自說。

賊者,有二種:一者偷奪財物,二者偷身。

墮死者,作罪應死。

眾人知者,多人所知見聞。

不聽者,王不聽活。

剎利眾不聽者,二部不聽活。

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屬僧,僧中有殘,因僧前悔過除滅,是名僧伽婆尸沙。

是中犯者,若和上尼知、阿闍梨尼知、比丘尼僧知,和上尼犯僧伽婆尸沙;阿闍梨尼,偷蘭遮;僧犯突吉羅。若和上尼知、阿闍梨尼知、僧不知,和上尼犯僧伽婆尸沙;阿闍梨尼,偷蘭遮;僧不犯。和上尼知、阿闍梨尼不知、僧不知,和上尼犯僧伽婆尸沙;阿闍梨尼及僧不犯。若都不知都,不犯。(第八事竟)

佛在俱舍彌國。爾時長老車匿母作比丘尼,名憂婆和。妹作比丘尼,名闡提。闡提為人惡性,作不善行,常惱諸比丘尼。諸比丘尼欲為闡提作擯羯磨,是憂婆和是眾僧斷事人,於僧中遮不得作羯磨。有時憂婆和餘行不在,諸比丘尼言:「我等今與闡提比丘尼作擯羯磨。」有比丘尼言:「憂婆和或能中間遮。」更有比丘尼言:「憂婆和已餘處去,多知識,卒未得還。」諸比丘尼即打揵搥集尼僧,與闡提作擯羯磨。明日眾人聞闡提比丘尼被擯,憂婆和比丘尼還到其妹所,共相問訊。闡提言:「莫共我語。」問言:「何故?」答言:「諸比丘尼羯磨擯我。」憂婆和念言:「是事不是,我作僧斷事人不在便強作擯,今我不能問諸比丘尼不取欲,出界外當與解擯。」時憂婆和不問諸比丘尼不取欲,即出界外為闡提解擯。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知尼僧如法和合作羯磨擯比丘尼,不問比丘尼僧,不取諸比丘尼欲,出界外與他解擯?」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憂婆和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知比丘尼僧如法作擯,不問比丘尼僧,亦不取欲,出界外與比丘尼解擯?」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知比丘尼一心和合僧作不見擯,不問比丘尼僧,亦不取欲,出界外與他解擯,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知者,若自知、若從他聞、若彼自說。

如法者,如法、如毘尼、如佛教擯。

不問比丘尼僧者,不以是事白比丘尼僧。

不取欲者,乃至不取四人欲。

出界外者,眾僧籬外、壁外、障外。

解擯者,若自解、若使他令解。

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屬僧,僧中有殘,因僧前悔過除滅,是名僧伽婆尸沙。

是中犯者,若和上尼知、作羯磨人知、僧知,和上尼犯僧伽婆尸沙,羯磨人犯偷蘭遮,僧犯突吉羅。若和上尼知、羯磨人知,僧不知,和上尼犯僧伽婆尸沙,羯磨人犯偷蘭遮,僧不犯。若和上尼知,羯磨人不知、僧不知,和上尼犯僧伽婆尸沙,羯磨人及僧不犯。若一切不知,不犯。(第九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有比丘尼名曰迦羅,本是外道,喜鬪諍相言。是比丘尼,共餘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我舍佛、舍法、舍僧、舍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我當從彼修梵行。」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我舍佛、舍法、舍僧、舍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我當從彼修梵行。』」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迦羅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共鬪諍時作是言:『我舍佛、舍法、舍僧、舍戒。不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我當從彼修梵行。』」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我舍佛、舍法、舍僧、舍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者,我當從彼修梵行。』諸比丘尼應諫是比丘尼言:『汝莫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我舍佛、舍法、舍僧、舍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者,我當從彼修梵行。」汝應佛法中樂修梵行,當舍離自不樂心。』是比丘尼,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舍者,諸比丘尼應第二、第三諫令舍是事。若是比丘尼,第二、第三諫時舍者善。若不舍者,是法乃至三諫,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屬僧,僧中有殘,因僧前悔過除滅,是名僧伽婆尸沙。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言:「我舍佛。」偷蘭遮。若言:「舍法。」偷蘭遮。若言:「舍僧。」偷蘭遮。若言:「舍戒。」皆偷蘭遮。若言:「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我當從彼修梵行。」呵眾僧故,得波逸提。諸比丘尼先應軟語約勅,爾時舍者,應教四偷蘭遮、一波逸提悔過出罪。若軟語不舍者,應白四羯磨約勅。約勅法者,僧一心和合,一比丘尼應唱言:「大德尼僧聽!是迦羅比丘尼,先是外道,今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如是言:『我舍佛、舍法、舍僧、舍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我當從彼修梵行。』已軟語約勅,不舍惡邪。若僧時到僧忍聽,今僧約勅迦羅比丘尼:『汝莫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我舍佛、舍法、舍僧、舍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我當從彼修梵行。」』是名白。」如是白四羯磨。「僧約勅某甲比丘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如佛先說,是比丘尼,諸比丘尼應約勅,乃至三諫令舍是事者,是名為約勅、是名為教、是名約勅教。若軟語約勅不舍者未犯。初說說未竟說竟、第二說說未竟說竟、第三說說未竟、非法別眾、非法和合眾、似法別眾、似法和合眾、如法別眾、異法異律異佛教,若約勅不舍者未犯。若如法、如律、如佛教,三約勅不舍者,是比丘尼犯僧伽婆尸沙。(第十四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迦羅比丘尼喜鬪諍相言,時作是言:「諸比丘尼僧,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共鬪諍時作是言:『諸比丘尼僧,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迦羅比丘尼言:「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共鬪諍時作是言:『諸比丘尼僧。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種種因緣呵責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比丘尼僧,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是比丘尼,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汝莫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比丘尼僧,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何以故?比丘尼僧,不隨愛行、不隨瞋行、不隨怖行、不隨癡行。汝比丘尼,舍是隨愛語、隨瞋語、隨怖語、隨癡語。』是比丘尼,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舍者,諸比丘尼應第二、第三諫令舍是事。若第二、第三諫時,舍是事者善。若不舍者,是比丘尼,乃至三練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屬僧,僧中有殘,因僧前悔過除滅,是名僧伽婆尸沙。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作是言:「比丘尼僧,隨愛行。」偷蘭遮。「隨瞋行」,偷蘭遮。「隨怖行」,偷蘭遮。「隨癡行」,偷蘭遮。諸比丘尼先應軟語約勅,爾時舍者,應教作四偷蘭遮悔過出罪。若軟語不舍者,應白四羯磨約勅。約勅法者,一心和合僧,一比丘尼應僧中唱言:「大德尼僧聽!迦羅比丘尼,先是外道,今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諸比丘尼,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已軟語約勅不舍。若僧時到僧忍聽,今僧約勅迦羅比丘尼:『汝莫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諸比丘尼,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是名白。』」如是白四羯磨。「僧約勅迦羅比丘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如佛先說,是比丘尼,諸比丘尼應約勅,乃至三諫令舍是事者,是名為約勅,是名為教,是名為約勅教。若軟語約勅不舍者,未犯。初說說未竟說竟、第二說說未竟說竟、第三說說未竟、非法別眾、非法和合眾、似法別眾、似法和合眾、如法別眾、異法異律異佛教,若約勅不舍者,未犯。若如法、如毘尼、如佛教,三約勅不舍者,是比丘尼犯僧伽婆尸沙。(第十五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有二比丘尼:一名達摩,二名曇彌,同心共作惡業,有惡名聲,常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同心共作惡業,有惡名聲,常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達摩曇彌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同心共作惡業,有惡名聲,常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二比丘尼,同心共作惡業,有惡名聲,常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是二比丘尼,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汝等莫共同心,共作惡業,有惡名聲,常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汝等各遠離行,若汝等遠離行者,佛法得增長,汝等舍是隨順惡行。』諸比丘尼如是諫時,是二比丘尼堅持是事不舍者,諸比丘尼應第二、第三諫令舍是事。第二、第三諫時舍者善。若不舍者,是法乃至三諫,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二比丘尼作惡業者,作惡邪事身口惡業。

有惡名聲者,四方聞知。

惱比丘尼僧者,乃至惱四比丘尼。

互相覆罪者,共作不清淨事,各相覆藏不令人知。

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屬僧,僧中有殘,因僧前悔過除滅,是名僧伽婆尸沙。

是中犯者,若二比丘尼同心共作不善因緣,偷蘭遮。有惡名聲,偷蘭遮。惱比丘尼僧,偷蘭遮。互相覆罪,偷蘭遮。諸比丘尼先應軟語教舍是事。若舍者,應教作四偷蘭遮悔過出罪。若軟語不舍者,應白四羯磨約勅。羯磨法者,一心和合僧,一比丘尼僧中唱言:「大德尼僧聽!是二比丘尼達摩曇彌,同心作惡業,有惡名聲,常惱眾僧,互相覆罪,已軟語約勅不舍。若僧時到僧忍聽,今僧約勅是二比丘尼:『汝等莫同心作惡業,有惡名聲,常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是名白。」如是白四羯磨。「僧約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如佛先說,是比丘尼,諸比丘尼應約勅,乃至三諫令舍是事者,是名為約勅,是名為教,是名約勅教。若軟語約勅不舍者,未犯。初說說未竟說竟、第二說說未竟說竟、第三說說未竟、非法別眾、非法和合眾、似法別眾、似法和合眾、如法別眾、異法異律異佛教,若約勅不舍者,未犯。若如法、如毘尼、如佛教,三約勅不舍者,是比丘尼僧伽婆尸沙。(第十六事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諸比丘尼,往語達摩、曇彌二比丘尼,作是言:「汝等莫別離行,當同心行。若汝等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同心行者便得增長。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往語達摩曇彌比丘尼言:『汝等莫別離行,當同心行。若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同心行者便得增長。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往語達摩曇彌比丘尼言:『汝等莫別離行,當同心行。若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同心行者便得增長。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種種因緣呵責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教二比丘尼言:『汝等莫別離行,當同心行。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同心行者便得增長。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是比丘尼:『汝莫教是二比丘尼作是言:「汝等莫別離行,當同心行。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同心行者便得增長。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汝當舍是勸邪行事。』諸比丘尼如是諫時,是比丘尼堅持是事不舍者,諸比丘尼應第二、第三諫令舍是事。第二、第三諫時舍者善。若不舍者,是法乃至三諫,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屬僧,僧中有殘,因僧前悔過除滅,是名僧伽婆尸沙。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勸二比丘尼言:「汝等莫別離行。」偷蘭遮。「當同心行」,偷蘭遮。若言:「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偷蘭遮。「同心行者便得增長」,偷蘭遮。若言:「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瞋故教汝別離行。」呵責比丘尼僧故,波逸提。諸比丘尼先應軟語教舍者,應教作四偷蘭遮、一波逸提悔過出罪。若軟語不舍者,應白四羯磨約勅。羯磨法者,一心和合僧,一比丘尼僧中唱言:「大德尼僧聽!是某甲比丘尼,教某甲二比丘尼,作是言:『汝等莫別離行,當同心行。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同心行者便得增長。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但僧瞋故,教汝別離行。』已軟語約勅不舍。若僧時到僧忍聽,今僧約勅某甲比丘尼:『汝莫教某甲二比丘尼作是言:「汝莫別離行,當同心行。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同心行者便得增長。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汝當舍是勸邪行事。』是名白。」如是白四羯磨。「僧與某甲比丘尼約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如佛先說,是比丘尼,諸比丘尼乃至三諫令舍是事者,是名為約勅,是名為教,是名約勅教。若軟語約勅不舍者,未犯。初說說未竟說竟、第二說說未竟說竟、第三說說未竟、非法別眾、非法和合眾、似法別眾、似法和合眾、如法別眾、異法異律異佛教,若約勅不舍者,未犯。若如法、如律、如佛教,三約勅不舍者,是比丘犯僧伽婆尸沙。(第十七事竟)

◎尼三十舍墮法第三(此中十九同故不出,餘不同者具出之)

佛在王舍城。爾時有助調達比丘尼,多畜缽,破壞不用。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多畜缽,破壞不用?」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多畜缽,破壞不用?」種種因緣呵責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畜長缽乃至一夜,過是畜者,尼薩耆波逸提。」

一夜者,從日沒至地未了,是中間名一夜。

缽者,有三種:上、中、下。上缽者,受三缽他飯、一缽他羹、餘可食物半羹,是名為上缽。下缽者,受一缽他飯、半缽他羹、餘可食物半羹,是名下缽。上下中間,是名中缽。若過上減下不名缽。

尼薩耆波逸提者,是缽應舍,波逸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畜長缽過一夜者,尼薩耆波逸提。(第十九事竟。前注既雲同故不出,此同比丘何獨重出?此但一夜,彼過十日耳。)

佛在舍衛國。爾時有善比丘尼是舊,助調達比丘尼是客,是住處得佈施衣,安居僧應分。舊比丘尼言:「是夏末後月,是住處受迦絺那衣,此是時衣,安居僧應分。」助調達比丘尼言:「汝等不善知,雖夏末月受迦絺那衣,此是非時衣,現前僧應分。」爾時助調達比丘尼,時衣作非時衣分。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時衣作非時衣分?」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時衣作非時衣分?」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時衣作非時衣分,尼薩耆波逸提。」

尼薩耆波逸提者,是衣應舍,波逸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時衣作非時衣分者,隨分時隨得爾所尼薩耆波逸提。(第二十事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比丘尼是舊,有善比丘尼是客。是中僧得佈施衣,現前僧應分。客比丘尼言:「此非夏末月,是住處不受迦絺那衣,是衣應現前僧分。」助調達比丘尼言:「雖非夏末月不受迦絺那衣,然此是時衣,此安居僧應分。」爾時助調達比丘尼,非時衣作時衣分。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非時衣作時衣分?」種種因緣呵責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非時衣作時衣分?」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非時衣作時衣分,尼薩耆波逸提。」

尼薩耆波逸提者,是衣應舍,波逸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非時衣作時衣分,尼薩耆波逸提。隨分時,隨得爾所尼薩耆波逸提。(第二十一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有弟子名施越沙,善好有功德。偷蘭難陀與是弟子一割截衣,著詣祇洹。是比丘尼與跋難陀知舊相識,跋難陀見是比丘尼來,於是衣中心生貪著。是比丘尼頭面禮足一面坐,跋難陀言:「善女!汝衣好可愛。」比丘尼言:「實好。」跋難陀言:「可以施我。」比丘尼言:「我不得與。」跋難陀言:「我當以衣與汝貿。」比丘尼言:「不能。」跋難陀是大法師,辯才能善說法,即為說種種微妙法,令比丘尼生歡喜心,持割截衣與跋難陀,跋難陀即與一可可衣。比丘尼著是衣,入比丘尼精舍,和上尼問言:「汝衣所在?」答言:「與他貿易。」「為與誰貿?」答言:「與跋難陀。」和上尼言:「跋難陀欺誑誘汝。」弟子言:「若誑若誘已與貿竟。」和上尼言:「是衣價大,汝今所著者價直甚少。」弟子言:「大價小價我以貿竟。」和上尼言:「可還取來,若不得者終身驅汝出。」是弟子畏盡形驅出故,即往索衣言:「本衣還我,我還汝衣。」跋難陀言:「我已貿竟,不還汝衣。」施越沙言:「汝誑我誘我。」答言:「若誑若誘我已貿竟,終不相還。」施越沙言:「若不還我割截衣者,和上尼盡形驅我。」答言:「若驅以不驅我已貿竟。」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呵責施越沙言:「云何名比丘尼,與比丘貿衣,還悔言:『我還汝衣,汝還我衣。』」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施越沙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與比丘貿衣,還悔言:『我還汝衣,汝還我衣。』」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與比丘貿衣,後到比丘所作是言:『我還汝衣,汝還我衣。』尼薩耆波逸提。」

尼薩耆波逸提者,是衣應舍,波逸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與比丘貿衣,後到比丘所作是言:「我還汝衣,汝還我衣。」尼薩耆波逸提。若比丘尼後到比丘所言:「汝衣還屬汝,我衣雖非我許,但與我來。」突吉羅。(第二十二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眾多居士、居士婦,為偷蘭難陀比丘尼故,各各辦衣價作是言:「我等以是衣價,買如是如是衣,與偷蘭難陀。」偷蘭難陀聞已問諸居士:「實爾不?」答言:「實爾。」問言:「是衣何似?」答言:「如是,如是。」比丘尼言:「善好!我等比丘尼貧窮,汝等不能常有施心,若不能得各各辦者,可共作如是如是一衣與我。」諸居士言:「爾。」諸居士先所辦衣價,更出再三倍價買衣。與比丘尼竟,瞋呵責言:「諸比丘尼不知時、不知量。若施者不知量,受者應知量。我等先所辦物,更再三倍出,我等不是失利,供養是難滿難養無厭足人。」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偷蘭難陀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眾多非親裡居士、居士婦作同意?」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為比丘尼故,眾多非親裡居士、居士婦各各辦衣價,作是言:『我等持是衣價,各各買如是如是衣,與某甲比丘尼。』是比丘尼先不請,後到眾多居士、居士婦所,作是言:『汝等以是衣價,共買如是如是一衣與我,為好故。』是比丘尼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

為比丘尼者,為偷蘭難陀。

非親裡者,親裡名父母、兄弟,乃至七世因緣,除是名非親裡。

居士、居士婦者,白衣男名居士,白衣女名居士婦。

衣者,白麻衣、赤麻衣、芻麻衣、翅夷羅衣、欽婆羅衣、劫貝衣、憍施耶衣。

衣價者,金銀、車璩、馬瑙乃至米穀。

如是如是衣者,如是價、如是色、如是量。

與某甲比丘尼者,與偷蘭難陀。

先不請者,眾多居士、居士婦,先不言:「汝有所須來至我家取。」

同心者,信是居士隨我所索不瞋故。

眾多居士共買如是如是一衣與我為好者,難滿難養無厭足故。若得是衣,尼薩耆波夜提。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衣應舍,波夜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有三種:價、色、量。價者,若比丘尼到眾多居士所言:「汝等共買一錢直衣與我。」若得衣者,三種犯尼薩耆波夜提。三種者,若言:「與我一錢直衣。」若言:「眾共合。」若言:「合買一衣。」若不得,突吉羅。若言:「二錢、三錢乃至百錢直。」得衣者,三種犯尼薩耆波夜提。三種者,若言:「百錢直。」若言:「眾共合。」若言:「共買一衣。」不得者,突吉羅。是名價。色者,若比丘尼語居士言:「與我青衣。」得者,三種犯尼薩耆波夜提。三種者,若言:「青。」若言:「眾共合,若共買一衣。」不得者,突吉羅。黃、赤、白、黑、赤麻、白麻、芻麻、翅夷羅憍施耶衣、欽婆羅劫貝衣。得衣者,三種犯尼薩耆波夜提。三種者,若言:「劫貝。」若言:「眾共合。」若言:「共買一衣。」不得者,突吉羅。是名色。量者,若比丘尼言:「與我四肘衣。」得衣者,三種犯尼薩耆波夜提。三種者,若言:「與我四肘衣。」若言:「眾共合。」若言:「共買一衣。」不得者,突吉羅。若言:「五肘六肘乃至十八肘衣。」得衣者,三種犯尼薩耆波夜提。三種者,若言:「十八肘。」若言:「眾共合。」若言:「共買一衣。」不得者,突吉羅。若比丘丘尼,乞異衣得異衣、若乞青衣得黃,突吉羅。若乞青得赤、白、黑、白麻、赤麻、芻麻衣翅夷羅衣憍施耶衣、欽婆羅衣劫貝衣,皆突吉羅。如是等索異得異者,突吉羅。

若從親裡索、若自恣請、若不索自與,不犯。(第二十三事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比丘尼,自為身故乞金銀。諸居士問言:「汝出家人用金銀為?汝比丘尼法,政應乞羹飯、燈燭、薪草。」諸比丘尼言:「汝等居士無所知,若乞飲食、燈燭、薪草者,乞名雖多所得利少。若乞金銀者,乞名少所得利多。」諸居士瞋呵責言:「諸比丘尼自言:『善好有功德。』自為乞金銀,如王夫人、大臣婦。」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從居士自為乞金銀?」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言:「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自為身乞金銀?」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自為身乞金銀者,尼薩耆波夜提。」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金銀應舍,波夜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自為乞金銀,得尼薩耆波夜提。隨乞,隨得爾所尼薩耆波夜提。若為佛圖乞、若為僧乞、若不乞自與,不犯。(第二十四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有比丘尼名施越,多知多識,能多得酥、油、蜜、石蜜。有一估客,見是比丘尼即請言:「若汝所須酥、油、蜜、石蜜者,到我舍取。」比丘尼即受請。有一時施越比丘尼到估客舍,作是言:「我須酥。」即與酥。便言:「我不須酥,當與我油。」復與油。又言:「我須蜜。」復與蜜。又言:「我須石蜜。」復與石蜜。又言:「我不用石蜜,還與我酥。」估客言:「善女!汝欲覓我何等過?適與是,便言:『不須。』更與餘者,又言:『不須。』汝謂我獨施汝耶?多人待我,以汝故妨爾所人。」諸居士聞是事,呵責言:「諸比丘尼自言:『善好有功德。』乞是適與,便言:『不須。』如王夫人、大臣婦。」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乞是適與,便言:『我不須。』更索餘物?」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施越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乞是與是,便言:『不須。』更索餘物?」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乞是已更索餘者,尼薩耆波夜提。」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物應舍,波夜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乞酥適與酥,便言:「不須酥,我須油、蜜、石蜜。」尼薩耆波夜提。若乞油與油,便言:「我不須油,與我蜜、石蜜、酥。」尼薩耆波夜提。若比丘尼,乞蜜與蜜,便言:「我不須蜜,與我石蜜、酥、油。」尼薩耆波夜提。若比丘尼,乞石蜜與石蜜,便言:「我不須石蜜,與我酥、油、蜜。」尼薩耆波夜提。所乞者未受,更取餘者,尼薩耆波夜提。(第二十五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諸比丘尼,乞財物慾作尼僧坊。諸居士問言:「汝用作何等?」答言:「作比丘尼僧坊。」有信婆羅門居士多與財物。是比丘尼得財物已值世饑儉,比丘尼作是思惟:「今時儉世宜自活命。若我活者,後當作比丘尼僧坊。」即於儉世食是物盡。饑儉世過豐樂時至,諸比丘尼復行乞物慾作僧坊。諸居士問言:「用作何等?」答言:「作比丘尼僧坊。」諸居士言:「我等先所施物,今何所在?」答言:「我先乞財物已值世饑儉,我等作是思惟:『如今饑儉宜自活命,我若活者,後當作僧坊。』我等饑儉時食此物盡。」諸居士呵責言:「諸比丘尼自言:『善好有功德。』為異事乞、作異事用,如王夫人、大臣婦。」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尼,異乞異用?」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是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異乞異用?」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為僧事乞作餘事用,尼薩耆波夜提。」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物應舍,波夜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為僧事乞作餘事用,隨用隨得爾所尼薩耆波夜提。(第二十六事竟)

佛在舍衛國。爾時諸比丘尼,行乞財物慾自作房。諸居士問言:「用作何等?」答言:「欲自作房。」有婆羅門居士信者,多與財物。諸比丘尼得財物已值世饑儉,作是思惟:「今世饑儉宜自活命,若我活者,後當作房。」即於儉世食是物盡。饑儉世過豐樂時至,諸比丘尼復行欲乞自作房。諸居士問言:「欲作何等?」答言:「欲自作房舍。」居士言:「我先所與財物,今何所在?」答言:「我等先得財物,於饑儉世作是思惟:『如今儉世宜自活命。若我等活者,後當起房舍。』我等於饑儉時食此物盡。」諸居士呵責言:「諸比丘尼自言:『善好有功德。』自為是事乞、作餘事用,如王夫人、大臣婦。」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異乞異用,如王夫人、大臣婦?」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是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尼,異乞異用?」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自為是事乞作餘事用,尼薩耆波夜提。」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物應舍,波夜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尼自為是事乞、作餘事用,尼薩耆波夜提。隨用時,隨得尼薩耆波夜提。(第二十七事竟)

十誦尼律卷第四十三

 

上篇:十誦律

下篇: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佛說菩薩內戒經

佛說菩薩內戒經 宋北印度三藏求那跋摩譯 佛以十五日說...

菩薩受齋經

菩薩受齋經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菩薩受齋法言:「某自歸...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一 失...

彌沙塞羯磨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彌沙塞羯磨本 大開業寺沙門...

佛說護淨經

佛說護淨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往昔,佛共阿難行,遇值...

淨土或問

淨土或問序 參禪餘所不去。念佛亦非去者。禪主見性。...

佛說龍施女經

佛說龍施女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

【註音版】佛說老女人經

佛說老女人經...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語經

佛語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卷第一 東晉孝武及安帝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

【佛教詞典】降三世與大日如來

(雜語)降三世為金剛薩埵之忿怒身,故其望大日如來時...

【佛教詞典】一生不犯

謂竭盡一生護持戒律,不犯淫戒,或不接近異性,而過一...

八載寒窗讀楞嚴,超度冤親徑升天

宣統二年,(一九一0年)劉文化到北京去請經,住嘉興寺...

熏習,決定你輪迴的力量

佛陀在解釋人生,他主要的一個觀念,就是從因緣來建立...

弘一大師為何不做藝術家,而做和尚呢

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

佛教說的貪瞋癡到底是什麼

問: 通俗說下佛教說的貪瞋癡到底是啥? 界詮法師答:...

普賢化美女 考驗僧德行

曇翼法師是浙江餘杭人,最初依廬山慧遠出家,後往關中...

念佛求往生如何發菩提心

問: 頂禮法師,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印祖在開示中反覆...

素食能幫人「清心」

好些人吃素的原因是為了身體健康,我認為,吃素雖然對...

臨終時冤親債主為何不會化作阿彌陀佛形象

問: 臨終時,怨家債主為什麼不會化作阿彌陀佛的形象...

如是因如是果,煩惱痛苦是沒必要的

1、自作自受, 佛在《百業經》中開示我們:一切善惡業...

學會放手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在我們的一生中,如果你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需要有...

道場在哪裡?就在一念清淨自性中

以下總結這一段,如果你聽懂了,對於禪淨雙修的修學方...

文珠法師: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功德

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法門,利益眾生,...

【視頻】《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禪宗傳法偈

禪宗傳法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