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人的三世因果觀》

聖嚴法師  2010/10/2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此乃說明十二因緣的流轉和還滅也是離不了空性。

從無明到老死一共有十二個階段,顯示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流轉的過程,這是佛法裡很重要的理論和觀念。佛法講眾生,是包括 六道中的一切眾生,而十二緣則是專從人的立場來看。因為諸佛世尊皆出人間,只有人才能信佛學佛,才能得解脫自在。

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其中‘無明’和‘行’屬於過去世。‘識’屬於過去到現世的主體,故跨越過去世與現在世,乃至未來世。‘名色’到‘有’屬於現在世,最後的‘生’和‘老死’屬於未來世。‘老死’以後又再‘生’,‘生’一定又從‘無明、行、識’流轉不已。

‘無明’為生死的根本,它從無始以來就有,不是上天給的,也不是因為自己曾經做了什麼壞事。眾生一開始就是眾生,唯其本質可以成佛。如金礦裡的金子,本來是夾雜在礦石之中,只要將石頭洗鏈,金子就會顯現,無明如礦中之石,故有無明就不是佛,而是煩惱的眾生。何謂煩惱呢?煩惱就是由貪慾、瞋恚、愚癡所衍生的種種心理現象;再由這些心理現象,表現種種的身心行為,造作種種的善惡諸業,這叫作‘行’。

當一期生命結束了,生前的種種善惡諸業便積聚成一股很強的力量,讓他去感受果報,而投為新一期的生命主體。這個生命主體叫作‘識’,和五蘊中的識蘊是同一個東西。當人在轉世投胎的剎那,他的‘識’加入父精母血(即受精卵)而成為‘名色’;‘名’是指識,‘色’是指受精卵。入胎之後,一、兩個月之間,胎兒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即慢慢形成,這稱為‘六入’;‘六入’也就是‘六根’。

當胎兒出生之後,他的六根就與外界的六塵接觸,這就是‘觸’。觸之後會產生苦或樂的感‘受’,於是喜歡的就想追求,不喜歡的就想擺脫,這些一併叫作‘愛’。當‘愛’的心理活動付諸行為,成為事實,便叫作‘取’。在追求或擺脫的過程,不免又造作了種種的善業和惡業,於是,便又有了未來受生受死的果報之身的因,這叫作‘有’。

所以‘有’與前面講過的‘識’,是一樣的性質,所不同的,‘識’指的是今生投胎受報的因,‘有’指的是來世投胎受報的因,如此而已。於是,憑著這個‘有’,來世又去受‘生’,然後‘老死’,就這樣,三世因果生死流轉的關係,像一根鏈條,老死以後又生,生以後又老死……永無止期。

從小乘的觀點看,十二因緣流轉,就是生死不已;十二因緣的還滅,就是了脫生死,不在生死之中,進入涅槃。生死怎麼來的?其根本是因‘無明’而生,有生就有老,有老就有死;若沒有‘無明’,就不會生,不生,也就沒有老、死,所以小乘要斷無明瞭生死。

然而,大乘菩薩則有更深徹的智慧觀照。如前所述,既然現前的諸法都是空是假,則十二因緣所呈現三世流轉的生命現象,亦不離五蘊諸法的生滅,所以當然也是空的、假的,生死的根本無明既是空的假的,就不必去斷無明;而從無明以下的行、識、名色到有、生、老死,也都一一是空是假,故也不需去了生死。

換言之,當一位大乘菩薩徹見十二因緣的流轉相是空的,那麼十二因緣的還滅,也就跟著不存在了。所以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句中的‘盡’,是還滅的意思。因此,對大乘菩薩而言,‘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了悟空性之後,既不戀生死,也不厭生死,不被生死所縛,自在於生死之中。

經文接著說:‘無苦集滅道’,這是指明三世因果的流轉生死與生死的還滅,也是離不了空性。‘苦集滅道’叫四聖諦,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苦’,生命的現象就如苦海,有三類八種,這在前面講‘度一切苦厄’的時候說過了。‘集’是指苦的原因,人因無始以來的貪瞋癡等煩惱,而驅使身口意去造作各種善惡業,由此善惡諸業積‘集’招感各種苦的果報。一邊接受苦的報應,一邊又造下新的生死之業。所以,造業而受報,受報而造業,週而復始,永無了期。受報是苦諦,造業便是集諦。如果不想再受苦,就要修‘道’。在修道過程中,漸漸地不再造苦因,終究才能‘滅’苦。

由此可知,集為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道為滅之因,滅是道之果。集與苦為世間因果,道與滅是出世間因果。

我們學佛就是要斷除苦因以達到不受苦的目的。‘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前面說集是苦因,然而流轉生死的眾生為什麼會不斷地在造苦因呢?要找出根本原因來對治它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流轉生死的眾生不斷造作苦因的根源,是來自於無始以來的貪慾、瞋恚和愚癡的無明煩惱。例如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拚命貪求,患得患失而不擇手段;娶了太太生不出兒子,就想再找一個太太來生;恐怕一個兒子不孝順,再生一個才安心。貪得無厭的同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樹立了許多怨家仇人,逞兇鬥狠,報怨復仇,你來我往;再如對事情缺乏正確清楚的認識或判斷等等,便使行為上造作殺、盜、淫等身業,嘴巴則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口業。

所以不斷造業受苦的根本原因來自無明煩惱,也就是沒有智慧!那麼如何去開發智慧呢?必須修三無漏學和六度。三無漏學是解脫道的根本,而六度是菩薩道的基礎,也是三無漏學的開展。

三無漏學,就是戒、定、慧。六度,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戒與定是為了得無漏慧,有了無漏慧,才能斷除生死惡業,即不再造生死的苦因。

六度中的佈施、持戒、忍辱和精進是戒的範圍。從菩薩的立場看,有能力佈施而不佈施,應該忍耐而不肯忍耐,可以用功而不用功,能捨而不捨,該做而不做等等都是犯戒。至於如何持戒清淨,那就要有禪定的功夫。修行禪定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禮佛、拜懺、誦經、打坐、念佛、持咒……等等。

心安定才能真正持戒,才願發佈施的心;心越安定,煩惱越少,智慧越增長,最後就能得解脫。所以,解脫來自禪定和智慧之力。由持戒而離苦得樂,習禪定而得禪悅,修智慧而得法喜。諸位看,這有多好!能修戒定慧的人實在太幸福了。

依智慧而得自在,依三無漏學而得解脫,固然不錯,但是一個修行人如果心裡這麼想:‘哦!我已經得解脫了。’‘我已經有大智慧了。’或‘我已經成為大菩薩了。’那就有問題了。在空慧的觀照之下,根本是無苦、無集、無滅、無道的,這樣才會不離生死而不受生死的束縛,才是真正的大自在。所以小乘說 :‘苦集滅道’,大乘菩薩則說:‘無苦集滅道’。

經文接著說:‘無智亦無得’,這就更有意思了。有人一定會問:既然說沒有智慧可得,那就沒有可以證悟的目標了;沒有目標,我來修行做什麼?在前面的經文裡,各位已經知道了諸法是空,既然是空,那麼能觀照的智,和所證得的理,當然也是空,也就是無可執著。因此,‘無智’才是真智慧、究竟的智慧。

‘無得’,是說沒有什麼可以得到。有人說修行可得功德,修行可得智慧,修行可證道果,又說什麼四果、五果,乃至七果、八果,如果有果可證,就是一種執著了。現在外邊有人標榜自己已證三果、四果,說自己是聖人,這種人有大問題;把證悟當作一樣事實去執著,有一點宗教的體驗就生狂慧,是憍慢心。

所以遵守《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的話來修行才是最正確安全的。我們中國的老子不也說了嗎?‘大智若愚。’又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印光大師說:道德仁義,乃吾人本具性德;因果報應,實...

《心經》對人的啟示

《心經》的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該經是佛教經...

成人之美,勿壞人之名利

勿壞人之名利,就是不要破壞他人的名利。名名譽,是一...

永明延壽大師《戒殺俚言》

堪嗟人心如鐵,終日殺生造業,他身滋養爾身,心上如何...

阿難化瓜

一日,佛陀帶了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兩位侍者一同行腳,...

大安法師:往生後惡業不必受,一切由阿彌陀佛承擔,是不是違背因果

問: 師父曾說往生後,往昔一切惡業不必受,一切由阿...

照見五蘊自性本空

能觀的菩薩在觀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得到什麼效...

傳喜法師:事事皆有因

比如說這個人造多了惡業的,我們不知道了,但是命運當...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捨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大藏經】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聖嚴法師《生活就是修行》

禪的修行,目的是要讓我們在生活中能夠身心平安、少煩...

聖嚴法師《腳跟下》

問:禪語中常提到腳跟下或看腳下,它是否叫人要步步踏...

禪修不能被「纏」住

現在社會上一窩蜂地禪禪禪,我倒有個隱憂,擔心大家被...

聖嚴法師:貪慾是一切痛苦的原因

諸苦所因,貪慾為本;若滅貪慾,無所依止。-- 《法華...

十個人吃飯,每個人看到的飯菜完全不同

講到根、塵、識三法,佛陀為了讓我們了解生命的因緣的...

為何一頓飯的功夫即可供養十萬億佛

問: 極樂世界的人何以只須一頓飯的功夫即可供養他方...

皈依後的磨難

最近好幾個居士都問我同樣的一個問題:皈依之前,生意...

對治娑婆世界的愛取,這是成敗的關鍵

你的生命有限,你要把重點放在哪裡?是業力還是執著?...

云何心能得明淨

云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淨?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

什麼是佛

佛是佛陀一詞的略稱,古時也寫成浮屠或浮圖,是Buddh...

為什麼有的人一生盡享福

要富貴得先修供養,不佈施怎麼感果呢?為什麼今生有窮...

造了很多的罪,臨終聞到佛的名號能解脫嗎

【長者。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

佛教的戒律在當今時代

何謂戒律?戒是有所不為,用來防非止惡:律是有所當為...

上等人,有本事沒有脾氣

有些人是事業型的,有些人絕對不是事業型的,不要安排...

致命的誤會

有一個男人總是猜疑身邊的親人朋友,每做一件事都要反...

惡口一言,角長頭上;傷人一語,尾生臀際

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講到了菩薩的四攝,非常令人感動...

【佛教詞典】同事四句分別

【同事四句分別】 p0613   瑜伽四十三卷十八頁云:有...

【佛教詞典】鵝王眼

(譬喻)如鵝王之能別水乳,喻學者之擇法眼明也。高僧...

【視頻】淨界法師《遠離心中的顛倒妄想》

淨界法師《遠離心中的顛倒妄想》

【視頻】至死不破戒

至死不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