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

晉代譯失三藏名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一名大迦葉品)

晉代譯失三藏名

聞如是:

一時,佛游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萬六千人,從諸佛國而來集此,悉志無上正真之道。

爾時,世尊告尊者大迦葉曰:「菩薩有四法,失般若波羅蜜,云何為四?一者,不尊法、不敬法師;二者,為法師者慳惜悋法;三者,欲得法者為法作礙,呵責輕易不為說法;四者,憎慢貢高、自大譽毀他。是謂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般若波羅蜜。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得般若波羅蜜。云何四?一者,尊法、敬重法師;二者,隨受聞法、廣為他說,心無愛著亦無所求,為般若波羅蜜故,捨一切財物,求多學問如救頭然;三者,聞已受持;四者,行法不著言說。是謂迦葉!菩薩有四法得般若波羅蜜。

「復次迦葉!菩薩成就四法,忘菩薩心。云何為四?一者,欺誑師尊長老;二者,他無惡事說有所犯;三者,摩訶衍者毀呰誹謗;四者,諂偽心無至誠。是謂迦葉!菩薩成就四法忘菩薩心。

「復次迦葉!菩薩成就四法,一切始生至於道場,菩薩之心常現在前,終不忘失。云何為四?一者,寧死終不妄語;二者,一切菩薩起世尊想,四方稱說;三者,無有諂偽其心至誠;四者,不樂小乘。是謂迦葉!菩薩成就四法,一切始生至於道場,菩薩之心常現在前、終不忘失。

「復次迦葉!菩薩成就四法,生善法則滅、善不增長。云何為四?一者,貢高憍慢學世經典;二者,貪著財物數至國家;三者,嫉妬誹謗;四者,未曾聞經聞說誹謗。是謂迦葉!菩薩成就四法,生善則滅、善不增長。

「復次迦葉!菩薩成就四法,善不衰退、增長善法。云何為四?一者,樂聞善法、不樂聞非法,樂六度無極菩薩篋藏;二者,下意不慢眾生;三者,以法知足、除去邪慢,他犯不犯、不說其過,不求他人誤失之短;四者,所不知法不說是非,以如來證,如來無量境界隨眾生根,佛所說法我不能達。是謂迦葉!菩薩成就四法,善不衰退、增長善法。

「復次迦葉!心有四曲,菩薩當除。云何為四?一者,猶豫疑於佛法;二者,憍慢不語、恚怒眾生;三者,他所得利心生慳愱;四者,毀呰誹謗不稱譽菩薩。是謂迦葉!心有四曲,菩薩當除。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順相。云何為四?一者,所犯發露而不覆藏,心無纏垢;二者,真言致死終不違真;三者,所說而不相奪,一切侵欺呵罵輕易撾捶縛害,一切是我宿命所作,不起恚他、不生使纏;四者,堅住不信他說,至信佛法亦不信之,內清淨故。是謂迦葉!菩薩有四順相。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惡。云何為四?一者,多聞調譺、行不如法,不順教誡;二者,離於正法不敬師長,不消信施;三者,失戒、定、慧,癡惘受施;四者,見於調御智慧菩薩,不敬、貢高而輕慢之。是謂迦葉!菩薩有四惡。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智:一者,未聞者聞,行如法;二者,依義不以文飾;三者,順教戒善語,所作皆善、孝順師尊,得戒定慧而食信施;四者,見於調御智慧菩薩,興善敬心。是謂迦葉!菩薩四智。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差違。云何為四?一者,未悉眾生便謂親厚,菩薩差違。二者,眾生不能堪受微妙佛法而為說之,菩薩差違。三者,愛樂上妙為說下乘,菩薩差違。四者,眾生正行皆得妙法,而相違反,菩薩差違。是謂迦葉!菩薩有四差違。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道。云何為四?一者,等心為一切眾生;二者,勸一切眾生學佛智慧;三者,為一切眾生而說正法;四者,令一切眾生順於正行。是謂迦葉!菩薩四道。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惡知識。云何為四?一者,聲聞但自饒益;二者,緣覺少義少事;三者,世俗師典專在言辯;四者,習彼但得世法不獲正法。是謂迦葉!菩薩四惡知識。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知識。云何為四?來乞求者是菩薩知識,長養道故;為法師者是菩薩知識,多聞長養般若波羅蜜故;勸出家學道者是菩薩善知識,長養一切諸善根故;諸佛世尊是菩薩善知識,長養一切諸佛法故。是謂迦葉!菩薩四善知識。

「復次迦葉!有四像菩薩。云何為四?一者,貪利不求功德;二者,但自求樂不為眾生;三者,但自除苦不為眾生;四者,欲得眷屬不樂遠離。是謂迦葉!四像菩薩。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真功德。云何為四?一者,解空而信行報;二者,解無吾我大慈眾生;三者,雖樂泥洹不捨生死;四者,行布施欲化眾生,不望其報。是謂迦葉!菩薩四真功德。

「復次迦葉!菩薩摩訶薩有四大藏。云何為四?一者,值佛出現於世;二者,聞說六度無極;三者,見法師心中無礙;四者,不放逸樂住山林。是謂迦葉!菩薩有四大藏。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越度眾魔。云何為四?一者,不捨菩薩心;二者,心不礙一切眾生;三者,不染著一切諸見;四者,不輕慢一切眾生。是謂迦葉!菩薩四法越度眾魔。

「復次迦葉!菩薩摩訶薩有四法,攝受一切善法。云何為四?一者,常止山澤心無欺詐;二者,有恩無恩心常忍辱;三者,念報四恩、棄捨身命為眾生故;四者,求法而無厭足,具一切善根故。是謂迦葉!菩薩摩訶薩四法攝受一切善。

「復次迦葉!菩薩摩訶薩有四無量福行。云何為四?一者,法施心無悕望;二者,見有犯戒興大悲心;三者,願一切眾生樂菩薩心;四者,見有羸劣不捨忍辱。是謂迦葉!菩薩四無量福行。

「復次迦葉!非以菩薩名故稱為菩薩,行法行等行禪分別故,乃稱菩薩。

「復次迦葉!菩薩摩訶薩成就三十二法得稱菩薩。云何為三十二?一者,至心饒益眾生;二者,欲逮薩芸若智;三者,自謙不毀他智;四者,不慢一切眾生;五者,信心一切眾生;六者,愛念一切眾生;七者,至竟慈愍眾生;八者,等心怨親;九者,眾生求於泥洹益以無量福;十者,見眾生歡喜與語;十一者,已許無悔;十二者,大悲普遍一切眾生;十三者,求法多聞無厭;十四者,己之所犯知以為過;十五者,見他所犯諫而不怒;十六者,修行一切威儀禮節;十七者,施不望報;十八者,忍辱無礙;十九者,精進求一切善根;二十者,修習禪定出過無色;二十一者,以權攝慧;二十二者,四恩攝權;二十三者,有戒無戒等以慈心;二十四者,至心聞法;二十五者,專止山澤;二十六者,不樂世榮;二十七者,不樂小乘樂大乘功德;二十八者,遠惡知識親善知識;二十九者,成就四梵居止;三十者,依猗智慧;三十一者,眾生有行無行終不捨離;三十二者,所說無二敬重真言,菩薩之心最為在前。是謂迦葉!菩薩摩訶薩成就三十二法得稱菩薩。

「復次迦葉!我當為汝說喻,智者以喻得知菩薩功德。譬如地界,為一切眾生而無有二;如是迦葉!菩薩從初發意以來至於道場,為一切眾生亦無有二。譬如水界生於百穀、諸藥、草木;如是迦葉!菩薩至誠清淨慈心覆育一切,為諸眾生起青白之德。譬如火界成熟百穀、諸藥、草木;如是迦葉!菩薩以般若波羅蜜,成就一切眾生。譬如風界莊嚴一切諸佛國土;如是迦葉!菩薩善權莊嚴一切諸佛國土。譬如月初日日增長;如是迦葉!菩薩至誠清淨,增長一切白淨之法。譬如日出照諸眾生;如是迦葉!菩薩以一般若波羅蜜,照一切眾生。譬如師子鹿王隨其所行,一切無有恐怖;如是迦葉!菩薩住戒功德,隨其所行一切無有恐怖。譬如像王堪諸重擔終無疲厭;如是迦葉!菩薩善調御心,為一切眾生堪任重擔而無厭惓。譬如蓮花生在淤泥而不著水;如是菩薩生在世間不著世法。譬如伐樹,雖截其枝而不伐根,復生如故;如是迦葉!菩薩以善權心,雖斷結縛猶生三界。譬如諸方江河之水,入於大海悉為一味;如是迦葉!菩薩作若干種善願功德,當作佛道悉為一味。譬如四天王三十三天住須彌山。如是迦葉!菩薩善根心中。譬如國王大臣所助,乃具成辦一切國事;如是迦葉!菩薩般若波羅蜜善根所助,乃具成辦一切佛事。譬如迦葉!天無雲者,雨不可得;如是菩薩不多聞者,法雨不可得。譬如迦葉!天有云者,雨澤可得;菩薩如是,有大慈雲能降法雨。譬如聖王出者七寶可得;如是迦葉!菩薩出者三十七品道寶可得。譬如有摩尼珠者,彼中無量百千種珠悉皆可得;如是迦葉!有菩薩心者,彼中無量百千聲聞緣覺之法悉皆可得。譬如三十三天游雜園觀,一切樂具皆悉同等;如是迦葉!菩薩至誠清淨,為一切眾生方便同等,悉無差降。譬如有毒,因呪藥故不能為害;如是迦葉!菩薩結毒,因智樂故不能為害。譬如城邑有諸糞壤饒益田用;如是迦葉!菩薩因結學薩芸若用。是故迦葉!菩薩欲學此寶嚴經者,當正觀諸法。云何為正觀?謂真實觀諸法。云何為真實觀諸法?謂不觀我人壽命,是謂中道真實觀法。

「復次迦葉!真實觀者,謂不觀色有常無常,亦不觀痛想行識有常無常,是謂中道真實觀法。復次迦葉!云何為真實觀諸法?謂不觀地有常無常,亦不觀水火風界有常無常,是謂中道真實觀法。

「復次迦葉!有常是一邊,無常為二邊,此二中間無色,不可見亦不可得,是謂中道真實觀法。有我是一邊,無我為二邊,此二中間無色,不可見亦不可得,是謂中道真實觀法。有真實心者是謂一邊,無真實心者是為二邊,無心無思無意無識,是謂中道真實觀法。如是不善法、世間法、有諍法、有漏法、有為法、有穢污法,是謂一邊;如是善法、出世間法、無諍法、無漏法、無為法、白淨之法,是為二邊,此二中間,無所有亦不可得,是謂中道真實觀法。有者是一邊,無者為二邊,此二中間,無所有亦不可得,是謂中道真實觀法。

「復次迦葉!我為汝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苦惱、憂悲、啼泣,如是生大苦陰。無明已盡則行盡,行盡則識盡,識盡則名色盡,名色盡則六入盡,六入盡則更樂盡,更樂盡則痛盡,痛盡則愛盡,愛盡則取盡,取盡則有盡,有盡則生盡,生盡則老死、苦惱、憂悲皆盡,如是滅大苦陰。無有此二,亦無二行,中間可知,是謂中道真實觀法。如是行行盡,識、名色、六入、更樂、痛、愛、取、有、生、老死老死盡,無有此二,亦無二行,中間可知。如是迦葉!是謂中道真實觀諸法也。

「復次迦葉!中道真實觀諸法者,不以空三昧觀諸法空,諸法自空故。不以無想三昧觀諸法無想,諸法自無想故。不以無願三昧觀諸法無願,諸法自無願故。不以無行觀諸法無行,諸法自無行故。不以無起觀諸法無起,諸法自無起故。不以無生觀諸法無生,諸法自無生故。不以如觀諸法如,諸法自如故。是謂中道真實觀法。不以無人觀諸法空,諸法自空故。如是本空末空,現在世空,當令依空莫依於人。若有依空,倚此空者,我說是人遠離此法。如是迦葉!寧猗我見積若須彌,不以憍慢亦不多聞而猗空見者,我所不治。譬如良醫應病與藥,病去藥存,於迦葉意所趣云何,此人苦患寧盡不耶?」

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藥在體故。如是迦葉!空斷一切見,若有猗空見者,我所不治,亦復如是。譬如有人畏於虛空啼泣而說:『今當為我去此虛空!』於迦葉意所趣云何,寧能去不?」

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迦葉!若畏空者,我說此人甚為狂惑。所以者何?眾生造空而彼畏之。譬如畫師作鬼神像即自恐懼。如是迦葉!諸凡愚人自造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輪轉生死不知此法,亦復如是。譬如幻師,化作幻人而食幻師,無有真實。如是迦葉!修行比丘,隨所思惟一切虛偽,而不真實無有堅固,亦復如是。譬如二木因之更生火而燒彼木。如是迦葉!因真實觀生無漏慧根,而彼即燒於真實觀,亦復如是。譬如然燈諸冥悉除,此闇無所從來亦無所至,不從東方、南方、西方、北方而來,亦不至彼。如是迦葉!智慧已生、無智即滅,此無智者,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如是迦葉!燈無此念:『我當除冥。』而燈然者諸冥即除,燈闇俱空,不可獲持無作無造,亦復如是。譬如迦葉!百歲冥室若然燈者,彼闇頗有是念:『我當住此而不去。』耶?」

答曰:「不也。世尊!此闇必滅。」

「如是迦葉!若有眾生百千劫中造作結行,以一正觀無漏智燈即得除盡,亦復如是。譬如空中不生五穀;菩薩如是,不從無為而生佛法。譬如大地眾穢雜糅而生五穀;菩薩如是,於世雜糅結縛之中乃生佛法。譬如陸地不生蓮花;菩薩如是,不從無為出生佛法。譬如淤泥之水生雜蓮花;菩薩如是,從邪眾生結縛之中乃生佛法。譬如醍醐,滿於四海;當知菩薩造作善根,亦復如是。譬如一毛破為百分,以一分毛取四大海一渧之水;當知聲聞造作善根,亦復如是。譬如迦葉!芥子中空;當知聲聞造作善根,亦復如是。譬如十方虛空;當知菩薩造作善根,亦復如是。譬如剎利頂生皇后賤人共會,若後生子。於意云何?當言此子是王子耶?」

答曰:「非也。世尊!」

「如是迦葉!此諸聲聞從我法界生,然彼一切非世尊子。譬如剎利頂生大王賤女共會,若後生子,於意云何?賤人所生,當言此子非王子耶?」

答曰:「不也。世尊!此是王子。」

「如是迦葉!雖從賤生而是王子,菩薩如是,初發道心,住於生死、教化眾生,而彼一切是如來子。譬如聖王,雖有千子無聖王相,聖王之意起無子想;如是迦葉!如來雖有百千聲聞弟子之眾,無菩薩者,如來之意起無子想。譬如迦葉!聖王皇后持齋七日,生一童子具聖王相,三十三天咸共嘆之,而不稱說其餘大者。所以者何?童子雖小而不斷於聖王種故。菩薩如是,初發道心,諸根未具彼諸天眾,曾見佛者咸共嘆之,而不稱說諸阿羅漢具八解脫。所以者何?雖初發菩薩心、諸根未具,不斷諸佛如來種故。譬如有小摩尼真珠,勝於水精如須彌山;菩薩如是,初發道心,出過一切聲聞之上。譬如迦葉!聖王皇后初生童子,一切臣屬皆為作禮;菩薩如是,初發道心,一切天人皆為作禮。譬如須彌山王出諸良藥,為一切人療治苦患,無所適莫;菩薩如是,學智慧藥、為一切人療生死患,亦無適莫。譬如禮敬初生之月,非後盛滿;如是迦葉!禮初發意菩薩者勝,非復得成如來、至真、等正覺也。所以者何?諸佛如來從菩薩生故。譬如迦葉!無有捨月禮星宿者;如是無有捨具戒德智慧菩薩,而禮聲聞。譬如迦葉!一切天人不能以水精為摩尼真珠;聲聞如是,成就一切戒清淨行,不能坐佛樹下成於無上正真之道。譬如得摩尼真珠者,獲餘無量百千財寶;菩薩如是,出於世者,則有無量聲聞緣覺現於世間。」

於是世尊告尊者大迦葉曰:「菩薩為一切眾生,求修諸善根、具眾智藥,往至四方,隨病所應如實治之。迦葉!云何為如實治?謂以惡露不淨治欲,慈心治恚,緣起治癡。空治一切見,無想治一切四相,無願治一切欲界、色無色界。四非顛倒,治四顛倒一切行,無常治非常有常想一切行,苦治苦有樂想,無我治無我有我想,不淨想治不淨有淨想。四意止者,治計著身痛心法,身身觀者不起觀身我見,痛痛觀者不起觀痛我見,心心觀者不起觀心我見,法法觀者不起觀法我見。四意斷者,悉斷一切不善之法,習一切善法。四神足者,捨身心真想。五根五力治不信懈怠、亂念無智。七覺者治諸法無智。聖八道者,此慧所治一切邪道。是謂迦葉!隨病所應如實治之。如此迦葉!菩薩當作是學。

「復次迦葉!假令三千大千國土諸有識者,悉如耆域醫王。有人問之:『以何方藥治彼病者?』終無能答,唯有菩薩能悉答之。是故迦葉!菩薩當作是念:『我不應求世間之藥,當求出世間藥。』修一切善根,是眾智藥。往至四方,隨眾生病如實治之。

「復次迦葉!云何為出世智藥?謂因緣智、無我人壽命智,解一切諸法空無恐怖之心,彼作是觀,何者心欲?何者怒癡?為過去耶?為未來現在耶?若過去者,去心以滅;若未來者,來心未起;若現在者、現心不住。如是迦葉!心未來、不在內、亦不在外,亦不在兩中間。心者非色不可見,亦無對、無見、無知、無住、無餘倚。迦葉!心者一切諸佛,不已見、不當見、不今見,若一切諸佛,不已見、不當見、不今見者,云何知有所行?但以顛倒想故有諸法行。諸法者如幻化之法,受種種生故,是心如風遠行,不可持故;心如流水,不可住故;心如燈炎,緣相續故;心如電光,時不住故;是心如霧,外事穢故;心如獼猴,貪一切境界故;心如畫師,造種種行故;心不得住,隨眾結故;心獨無侶,常樂馳走故;是心如王,一切法之首故;是心如母,生一切苦故;是心如炎,聚散一切諸善根故;是心如魚鈎,苦有樂想故;是心如夢,無我有我想故;是心如蠅,不淨有淨想故;是心如怨,家所作不可故;是心如羅剎,常樂求便故;是心如憎嫉,常樂求過故;是心不可愛,恩愛癡故;是心如賊,斷一切善根故;是心着色,如蛾投火故;是心愛聲,如軍樂戰鼓音故;是心愛香,如豕樂臭穢故;是心著味,如使人樂餘食故;是心愛更樂,如蠅樂羶故。求心無有亦不可得;設無不可得者,則無過去、未來、現在;設無過去、未來、現在者,則過三世;設過三世者,是則不有、亦不無;若不有、不無者,是為不生;若不生者,是為無性;若無性者,是為無起;若不起者,是亦不滅;若不滅者,則無敗壞;若無敗壞者,則無來無去;若無來去者,則無有生死;若無去來、無生死者,是則無行;若無行者,則是無為;若無為者,則是聖賢之性;若聖性者,則無戒不戒;若無戒不戒者,則無威儀行亦無不威儀;若無行、無威儀、不威儀者,是則無心、無心數法;若無心、心數法者,則無業無報;若無報者,則無苦無樂;若無苦樂者,是聖賢之性;若聖賢性者,則無業無作。如此性中無作身業,亦無作口意業。此性平等無上、中、下,亦無差別,一切諸法悉平等故。

「如是迦葉!此性遠離,捨身口故;此性無為,順涅槃故;此性清淨,離於一切諸結垢故;此性無我,離我作故;此性平等,離虛實故;此性真出,要第一義故;此性無不盡至竟不起,常如法故;此性樂無為,悉同等故;此性清潔,至竟無垢故;此性非我,求我不可得故;此性潔白,至竟淨故。

「汝等,迦葉!當應求內,反去求外。當來之世,當有比丘馳走如犬。云何比丘馳走如犬?譬如有犬搏擲令怖,反走逐之不趣擲者。如是迦葉!當有沙門、婆羅門,畏色、聲、香、味、細滑、法,而反樂中不觀於內,不知何由得離色、聲、香、味、細滑、法,不知不覺遂入人間,復為色、聲、香、味、細滑、法而得其便。彼在山澤而命終者,因持俗戒得生天中,復為天上色、聲、香、味、細滑、法而得便也,身壞命終生四惡趣。云何為四?地獄、畜生、餓鬼、阿須羅中。是謂迦葉!比丘馳走亦復如犬。云何比丘不走如犬?若人撾罵,默受不報;呵責瞋怒,比丘不報怒,但觀內身、罵誰?打誰?誰受恚責?是謂迦葉!如此比丘不走如犬。譬如御者,若馬放逸即能制之;修行比丘亦復如是,若心馳散,即隨制止、令順不亂。譬如絞人,必斷其命。如是迦葉!一切諸見有計我者,必斷慧命。譬如有人,隨其所縛則悉解之;比丘如是,隨心所縛當即除之。

「如是迦葉!出家學道有二重縛。云何為二?一者,學世經典;二者,執持衣缽而不精進。

「復次迦葉!出家學道有二堅縛。云何為二?一者,見縛;二者,貪財名譽所縛。

「復次迦葉!出家學道有二法障礙。云何為二?一者,狎習白衣;二者,憎嫉師友。出家學者復有二垢。云何為二?一者,任取二結;二者,詣知友家而從乞食。

「復次迦葉!出家學道有二雹雨。云何為二?一者,誹謗正法;二者,犯戒而食信施。出家學者復有二瘡。云何為二?一者,觀他短;二者,自覆己短。

「復次迦葉!出家學者有二煩熱。云何為二?一者,藏濁持袈裟。二者,欲令有戒行者承順於己。出家學者復有二病。云何為二?一者,憍慢不觀其心;二者,毀呰學摩訶衍者。

「復次迦葉!沙門稱說沙門者,云何沙門稱說沙門?有四沙門。云何為四?一者,色像沙門;二者,詐威儀沙門;三者,名譽沙門;四者,真實沙門。云何色像沙門?若有沙門成就色像,剔除鬚髮、被著法服、手持應器,彼身惡行、口意惡行,不習調御、亦不守護,犯戒作惡、貪不精進,是謂,迦葉!色像沙門。云何詐威儀沙門?若有沙門,成就禮節,游步正智,食知止足,行四聖種,不樂眾聚道俗之會,少言少睡,然彼威儀詐不真實,不期淨心,不習止息、而有見想,於空便起如坑之想,諸有比丘習行空者,發怨家想,是謂,迦葉!詐威儀沙門。云何名譽沙門?若有沙門奉持禁戒,欲令他人知奉持戒;精進學問,欲令他人知精進學;住止山澤中,欲令他人知住山澤;少欲知足精勤獨住,欲令他知,不厭至死、不求離欲、不樂盡止、不欲求道、息心梵行不為泥洹,是謂,迦葉!名譽沙門。云何為真實沙門?若有沙門不為身命,況復貪財、著於名譽,樂聽空無相無願之法,聞則歡喜修行如法,不為涅槃而修梵行,況為三界?不作空見,況見我人壽命?依法求道,離結解脫不求外道,觀諸法性皆悉究竟清淨無穢,而自照察不由於他。如法者,不見如來況有色身,不見無慾法況有文飾,不想無為況有眾德,不習斷法、不學修法,不住生死、不樂涅槃,不求解脫、亦不求縛,知一切法究竟清淨、不生不滅,是謂,迦葉!真實沙門。是故迦葉!當學真實沙門,莫習名譽沙門。譬如貧人外有富名,於意云何,彼名有實不?」

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迦葉!有沙門名、無沙門德,我說此人是為極貧。譬如有人大水所漂渴乏而死;如是迦葉!有沙門梵志習學多法,而不能除淫、怒、癡、渴,彼為法水所漂、結渴而死,生惡趣中,亦復如是。譬如醫師,持種種藥療他人病而不自治;如是迦葉!有沙門梵志,多諷誦法而不自除淫怒癡病,亦復如是。譬如病人服王妙藥,不自將節而致終沒;如是迦葉!多有沙門梵志,行不如法、起諸結病,終生惡趣,亦復如是。譬如摩尼珠墮不淨中,無所復直;如是迦葉!多有沙門梵志貪著財利,當知亦如摩尼珠墮不淨中,無所復直。譬如死人著金花鬘;如是迦葉!人不持戒被著袈裟,亦復如是。譬如長者子淨自澡浴,被白淨衣著薝卜華鬘;如是迦葉!多聞持戒被著袈裟,亦復如是。

「復次迦葉!有四不持戒、似如持戒。云何為四?若有比丘護持禁戒、成就威儀,至微小事當畏懼之,持比丘淨戒,成就威儀禮節,身、口、意行正令清淨,而計吾我;是謂,迦葉!一不持戒、似如持戒。復次比丘,誦律通利、察住律法、不斷身見;是謂,迦葉!二不持戒、似如持戒。復次比丘,行慈眾生、聞說諸法不起不滅,而懷恐怖,是謂,迦葉!三不持戒、似如持戒。復次比丘,行十二法淨功德行,而起見我有我所;是謂,迦葉!四不持戒、似如持戒。如是迦葉!戒稱戒者,謂無我亦無我所,無作不作,無事非事;亦無威儀、無行不行,無名色相,亦無非相,無息不息,無取無捨,無可取者亦無不可捨。不施設眾生,亦不施設無眾生。無有口行、無不口行,無心不心,無倚不倚,無戒不戒,是謂,迦葉!無漏聖戒而無所墮,出於三界離一切倚。」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持戒不有亦無垢,  持戒無憍而不倚;
 持戒不闇無所縛,  持戒無塵無污穢;
 究竟止息無上寂,  無想不想亦無穢;
 諸慟眾倚一切斷,  是為迦葉持佛戒。
 不著身口不倚命,  不貪一切受生死,
 以正去來住正道,  是為迦葉持佛戒。
 不著世間不倚世,  得明無闇無所有;
 無有己想無他想,  斷一切想得清淨;
 無此彼岸無中間,  於此彼岸亦不著;
 無縛無詐無諸漏,  是為迦葉持佛戒。
 謂名及色意不著,  禪定正念調御心;
 無有吾我無我所,  是為迦葉稱住戒。
 不倚禁戒得解脫,  不叩持戒為歡喜;
 於此上求八正道,  是謂持戒清淨相。
 不期持戒不依定,  謂修習此得智慧;
 無有無得是聖性,  清淨聖戒佛所稱。
 謂己身見心解脫,  我是我所終不起;
 心能解空佛境界,  如是持戒莫能勝。
 善住淨戒得禪定,  已獲禪定修智慧;
 已修智慧便得脫,  已逮解脫平等戒。」

說此偈已,八百比丘逮得漏盡,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諸法眼生。五百比丘昔已得定,聞佛說此甚深之法不能解了,從座起去。於是,大迦葉白世尊曰:「此五百比丘昔已得定,聞是深法不能解了,即便起去。」

世尊告大迦葉曰:「此五百比丘貢高慢故,不能解此無漏淨戒。是所說法甚深微妙,諸佛之道極甚深妙,非是未種善根與惡知識共相隨者所能解了。此五百比丘,昔迦葉如來興出世時,悉為異學弟子。聞迦葉如來說法時,計著有故,一聞說法心得歡喜。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忉利天。從彼命終還生人間,於我法中出家學道。此諸比丘為見所壞,聞是深法不能解了,今始造緣不復生於惡趣之中,此身終已當得滅度。」

於是,世尊告尊者須菩提曰:「汝去化彼五百比丘。」

須菩提白佛言:「唯世尊!此五百比丘不受佛教,何況我耶?」

於是,世尊化作比丘在彼道中。五百比丘見已,往詣化比丘所,問化比丘曰:「諸賢!欲何所至?」

化比丘曰:「欲詣山澤游住安樂。所以者何?向聞世尊所可說法,我不能解了故。」

即言:「諸賢!我等亦聞世尊說法,不能解了,而有恐怖,欲詣山澤游住安樂。」

化比丘曰:「諸賢!且來當共誼計,莫得有諍,非沙門法。諸賢!稱說般泥洹者,為何等法般泥洹耶?是身中何者眾生?何者我人壽命?謂般泥洹,何所法盡便得般泥洹?」

五百比丘曰:「淫怒癡盡便得般泥洹。」

化比丘問曰:「諸賢!有淫怒癡盡耶?而言此盡便得般泥洹。」

五百比丘答曰:「諸賢!淫怒癡者,不在於內而不在外,亦不在兩中間,亦非無思想而有也。」

化比丘曰:「是故諸賢!不當思想,亦莫反想。若不思想、不反想者,則無染不染。若無染不染者,是說息寂。諸賢當知,所有戒身,亦不生亦不般泥洹,定、慧、解脫、度知見身,亦不生亦不般泥洹。諸賢!因此五分法身說泥洹者,是法遠離、空無所有,無取、無斷。如是諸賢!云何可想般泥洹耶?是故諸賢!莫想於想,莫想於無想,亦莫斷想及與無想,若斷想無想者是為大緣。諸賢!若入想知滅定者,於是似有所作。」

說此法時,五百比丘諸漏永盡心得解脫。即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於是,尊者須菩提問諸比丘曰:「諸賢,向去何所?今從何來?」

諸比丘曰:「尊者須菩提!佛所說法無去無來。」

須菩提復問諸賢:「師為是誰?」

諸比丘曰:「謂不生、不滅是。」

須菩提復問:「云何知法?」

答曰:「無縛、無解。」

須菩提復問:「諸賢!云何解脫?」

答曰:「無明滅而明生也。」

須菩提復問:「諸賢!誰弟子耶?」

答曰:「謂如是得如是正智。」

須菩提復問:「諸賢!何時當滅度耶?」

答曰:「如來所化般泥洹。」

須菩提復問:「諸賢!所作已辦耶?」

答曰:「吾我所作悉皆已斷。」

須菩提復問:「諸賢!誰同梵行?」

答曰:「不行三界。」

須菩提復問:「諸賢!結已盡耶?」

答曰:「諸法至竟滅。」

須菩提復問:「諸賢!降伏魔耶?」

答曰:「諸陰不可得。」

須菩提復問:「諸賢!順尊教耶?」

答曰:「無身、口、意。」

須菩提復問:「諸賢!清淨福田耶?」

答曰:「無受亦無所受。」

須菩提復問:「諸賢!度生死耶?」

答曰:「無常無斷。」

須菩提復問:「諸賢!向福田地耶?」

答曰:「一切諸著悉已解脫。」

須菩提復問:「諸賢!趣何所耶?」答曰:「隨如來之所化也。」

如是,尊者須菩提問,五百比丘答。時彼大眾聞已,八百比丘諸漏永盡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諸法眼生。於是,尊者須菩提白世尊曰:「甚奇、甚特!此寶嚴經,饒益發起趣摩訶衍諸族姓子、族姓女。」

須菩提復問世尊:「諸族姓子、族姓女,說此寶嚴經者,得幾所福?」

世尊答曰:「若族姓子、族姓女,說此《寶嚴經》教授他人,書寫經卷在所著處,是為天上天下最妙塔寺。若從法師聞受持讀誦,書寫經卷者,當敬法師為如如來。若敬法師供養奉持者,我記彼人必得無上正真道,命終之時要見如來,是人當得十種身清淨。云何為十?一者,死時歡喜無厭;二者,眼目不亂;三者,手不擾亂;四者,心不擾亂;五者,身不煩擾;六者,不失大小不淨;七者,心不污穢;八者,心不錯亂;九者,手不摸空;十者,隨其坐命終。是謂十種身清淨也!

「復次迦葉!當得十種口清淨。云何為十?一者,善音;二者,軟音;三者,樂音;四者,愛音;五者,柔和音;六者,無礙音;七者,敬音;八者,受音;九者,天所受音;十者,佛所受音。是謂十種口清淨也!

「復次迦葉!當得十種意清淨。云何為十?一者,無恚不怒他人;二者,無恨不語;三者,不求短;四者,無結縛;五者,無顛倒想;六者,心無懈怠;七者,戒不放逸;八者,意樂布施歡喜受;九者,離貢高慢;十者,得三昧定,獲一切佛法。是為十種意清淨也!

「復次迦葉!若有恆沙國土滿中七寶,供養如恆沙等諸佛、如來、等正覺及弟子眾,如恆沙劫一切施安,至般泥洹後起七寶塔;不如是族姓子、族姓女聞此寶嚴經,受持諷誦為他人說,不誹謗也。若有女人說此經者,是女人終不墮惡趣,亦不復受女人身也。

「復次迦葉!若有族姓,欲以一切珍妙供養此經典者,當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他人說,是為供養此經典已。若有受持諷誦書寫為人說者,則為供養諸佛如來。」

佛說此經時,尊者大迦葉,一切天、龍、鬼神、世間人民,聞佛說已,歡喜奉行。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


上篇:佛說遺日摩尼寶經

下篇: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寶積部目錄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阿彌陀佛說咒

阿彌陀佛說咒 那(上)謨菩(上)陀夜(藥可反,下同)那謨...

佛說普門品經

佛說普門品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按《開元錄》,須摩提經亦直雲須摩...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在捨衛...

龍王兄弟經

龍王兄弟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佛說十地經

佛說十地經卷第一 大唐國僧法界從中印度持此梵本請於...

【註音版】天台四教儀

天台四教儀...

佛說諸法本無經

佛說諸法本無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婆伽婆...

【註音版】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隋大業年中三藏笈多譯 歸命一切...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東晉西域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四空處

又名四無色,或無色界,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

【佛教詞典】追薦

(儀式)又曰追善。追薦者為死者追薦福之義,追善者為...

純金的羅漢

從前有一位農夫,原本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天天拿著鋤...

優波鞠多尊者的出家因緣

(上) 佛住止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當時國內有一梵...

悟公上人:修行直指

佛法難聞,善友難遇,道場難興,人身難得;現在四樣樣...

安住空性的人,把人生當歷練

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

為什麼專誦《法華經》,還能往生極樂呢

如蓮法師,法名澄志(俗名張煥臣),吉林通陽縣人。光...

北宋宰相張商英的學佛奇緣

張商英是一位宰相,他信佛的經歷有點奇特。他原來對佛...

三季人的故事

曾經以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說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稱得...

給祖先和親人燒紙錢,能利益到他們嗎

問: 給祖先和過世的親人燒紙錢,能利益到他嗎? 智慧...

大安法師:犯戒後如果不能往生是否就要下三惡道

問: 眾生在沒有皈依前,由於迷了心性,犯了殺、盜、...

在苦中而不以為苦,是真正的滅苦

佛教所說的滅苦,有兩種不同的層次:一種是在自己滅苦...

佛號如摩尼珠

原文: 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若人雖有無...

供養沙門狗得餐,轉生王女見心歡

中印度佛法盛行的時候,有一位虔誠的居士,每天發心供...

【視頻】《普賢行願品偈頌》男聲唱誦

《普賢行願品偈頌》男聲唱誦

【視頻】《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聆志居士念誦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