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98頁)   更多詞典列表

斷滅論

又作斷見。即主張眾生死後完全斷滅。為印度外道所執六...

斷道

梵語 prahāna-mārga。指能伏斷、離滅惑...

斷遍知

又作斷知。謂週遍了知四諦之境,由此而斷除見、修二...

斷漏

即斷絕煩惱。漏,為煩惱之意。 p6566...

斷疑生信

指斷除疑惑而信實相之妙理。天台宗謂如來以權實之二智...

斷頭罪

即波羅夷罪。為戒律之根本極惡戒。指犯殺生、偷盜、邪...

斷臂

為我國禪宗二祖慧可斷臂以示求法決心之故事。據景德傳...

斷斷

為四正勤之一。謂已起之惡法,斷除之後復生,則愈加精...

斷離滅三界

即斷界、離界、滅界。此三界皆以無為解脫(擇滅無為)...

斷鹽

又作鹽斷。亦即禁斷食鹽。密宗行者修驅除諸毒之秘法而...

歸一道

清朝同治、光緒(1862~1887)年間興起之秘密...

歸山

山,意指寺院。謂僧侶外出後再歸返原住之寺院。又作歸...

歸元

即指人之死亡,或特指僧侶之示寂。又作歸化、歸真、歸...

歸元寺

位於湖北漢陽之西,為漢陽第一古剎。於清世祖順治年中...

歸內供養

又作入內供養。即於宮廷內奉請供養佛菩薩。如唐朝中宗...

歸仰

梵語 adhigamanīya。表示歸命敬仰之意。...

歸依

梵語 ?arana,巴利語 sarana。又作皈依...

歸命合掌

梵語 pranāma。音譯作缽囉拏摩。略稱歸合掌。...

歸命頂禮

又作皈命頂禮、歸命禮。謂以至誠恭敬之身心頂禮三寶。...

歸宗寺

位於江西星子縣,廬山南麓。系東晉咸康六年(340)...

歸宗斬蛇因緣

禪宗公案名。為唐代歸宗智常禪師藉斬蛇因緣,顯示自在...

歸性

謂攝一切有為之事相,歸之於真如實性。在法相宗,判一...

歸俗

出家眾無罪而自願返回俗世生活者,稱為歸俗。有罪斥令...

歸家穩坐

禪林用語。以歸家有安穩著落之感,比喻遠離迷妄生活,...

歸程祥參

又作歸程詳參。即回光返照以參究自己本來之面目。乃謂...

歸敬序

又稱歸敬文、歸敬偈。即在經、律、論三藏之首,先述歸...

歸嶼

(862~936)唐末五代僧。壽春(安徽壽縣)人,...

瀉瓶

謂將一瓶之水注入他瓶,比喻傳法無遺漏。又作寫瓶。師...

瀑流

又作暴流。即煩惱之異名。謂三界煩惱能使善品流失,猶...

獵師

比喻破戒之僧。即指無僧戒而著僧衣者。此類人破壞僧團...

璇璣

又作旋機。為古代之天文觀測儀器。以其隨星之運行而回...

甕中捉鱉

禪林用語。又作甕里不走鱉。比喻欲得到之人、物均已在...

瞿夷

梵名 Gopī, Gopikā 或 Gopā,巴利...

瞿汝稷

明代江蘇常熟人。字元立。號那羅窟學人,又稱槃談。以...

瞿折羅國

瞿折羅,梵名 Gurjara。為西印度古王國。據大...

瞿波

梵名 Gopa。(一)為佛陀入滅後百年頃,出世於印...

瞿波羅龍王

瞿波羅,梵名 Gopāla,巴利名同。意譯牧牛、地...

瞿陀尼洲

瞿陀尼,梵名 Godānīya。又作瞿耶尼洲、瞿陀...

瞿毗霜那國

瞿毗霜那,梵名 Govisana。為中印度古王國。...

瞿師羅

梵名 Ghosila,巴利名 Ghosita。又作...

瞿師羅園

梵名 Ghosilārāma,巴利名 Ghosit...

瞿翅羅鳥

瞿翅羅,梵語 kokila,巴利語同。學名 Cuc...

瞿摸怛羅

梵語 gomūtra。譯作牛尿。密教於修法造壇時,...

瞿摩夷

梵語 gomaya,巴利語同。又作巨磨。指牛糞。自...

瞿曇

瞿曇,梵名 Gautama 或 Gotama,巴利...

瞿曇仙

瞿曇,梵名 Gautama 或 Gotama,巴...

瞿曇法智

梵名 Gautama Dharmajāna。又稱達...

瞿曇彌

梵名 Gautamī,巴利名 Gotamī。又作憍...

瞻波國

(一)瞻波,梵名 Campā,巴利名同。意譯無勝。...

瞻病五德

又作看病五德。據四分律卷四十一載,看護病人之五法為...

瞻卜樹

瞻卜,梵語 campaka ,巴利語同。又作瞻波樹...

又作禮拜、拜。即對佛、菩薩、尊者、長者、佛塔等表達...

禮足

即以頭頂觸禮佛足;用以表示身心上之絕對皈依。又作頂...

禮拜

合掌叩頭表示恭敬。略稱為禮、拜。即以身體之動作(身...

禮拜五功德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載,恭敬禮拜如來,可獲得五種功德...

禮敬

又作敬禮。即禮拜恭敬之意。依大唐西域記卷二載,印度...

禮話

為禪林問候寒暄之辭語。禪苑清規卷一掛搭條(卍續一一...

禮盤

指禮佛及說法時所升之高座。原稱高座或師子座,早在佛...

禮懺

禮拜與懺悔之略稱。又作拜懺。即禮拜諸佛、菩薩,懺悔...

禮讚

(一)即恭敬禮拜三寶,讚歎其功德。其讚歎文詞稱為禮...

穢土假名人

指居於穢濁國土之人,即此世界之人。為「淨土假名人」...

穢身

由惑業所感得的有漏不淨之肉身。即指凡夫污穢不淨之身...

穢剎

與「穢土」、「穢國」同義。剎,梵語 ksetra,...

穢食

(一)比喻小乘之法。維摩義記卷二本中,比喻小乘之法...

穢業

為三業之一。依瞋恚而生之身、口、意三業,統稱穢業。...

簡別

(一)簡擇差別之意。又作簡異、別異、分異。略稱簡。...

簡言

因明用語。即簡別之言。又作簡別、簡別語。即因明對論...

簡擇

即選擇。指依智慧力作正確之判斷,以舍偽取真。「簡」...

織田佛教大辭典

全一卷。日本織田得能編著。大正六年(1917)刊行...

繡佛

指以彩絲刺繡、織成之佛像或曼荼羅。又作繡像、繡帳、...

繒蓋

繒,指絹帛。意即以絹帛製造之大蓋。又稱天繒蓋。系天...

翻波式

為日本平安初期佛像木雕之特徵。雕刻佛像時,特別強調...

翻梵語

凡十卷。譔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為梵語辭典...

翻經台

南北朝劉宋詩人謝靈運,欽服於廬山慧遠,乃於寺中築台...

翻譯

又作翻譯。蓋佛教本源於印度,隨著教義之傳佈與信仰人...

翻譯四例

指翻譯佛經之四種原則。依翻譯名義集卷六唐梵字體篇所...

翻譯名義大集

梵名 Mahāvyutpatti。西藏名 Lo-p...

翻譯名義集

凡七卷。南宋法雲著。為佛教之梵漢辭典。收於大正藏第...

翻譯家

即佛典之翻譯者。又作譯師、譯經家。例如五世紀時,將...

職眾

又作色眾。指密教舉行灌頂或大法會時,持華、持幡、持...

聶那比伐姆沙

巴利名 ānābhivajsa。緬甸僧。屬通肩派(...

聶承遠

西晉譯經居士。恆居關洛。明解有才干,博通經傳,復善...

聶雲台

(1869~1953)湖南衡山人。號共傑,法名慧傑...

聶道真

西晉譯經居士。聶承遠之子。少時隨父受學,博通內外典...

舊住

指久居一處。又作久住。於禪林則多稱久住叢林之老宿為...

舊住菩薩

指自古久住在一佛世界之菩薩。法華經卷六如來神力品(...

舊律家

為「新律家」之對稱。律家有新舊之分,如四分律、五分...

舊善

為「客善」之對稱。一般世俗之人倫道德規範(指忠孝、...

舊叢林

又作古叢林。指於叢林中長時修行之僧。亦即通達叢林法...

舊醫

指舊時之醫師。即以舊醫比喻佛教成立以前之外道學說。...

舊譯

指舊時之翻譯。為「新譯」之對稱。又作舊翻、古翻、古...

(一)梵語 pitaka,巴利語同。音譯作必棏家、...

藏下

有二義:(一)藏,指經殿,即收藏大藏經之建築物;藏...

藏六

乃取龜之隱藏頭、尾、四足等六處於甲殼內,能免他物之...

藏王權現

指安置於日本奈良縣吉野郡金峰山藏王堂之本尊。又作藏...

藏主

於禪林中,主掌經藏之職稱。又稱知藏、藏司。為六頭首...

藏司

有二義:(一)指禪林專司經藏管理之藏主所住之處。(...

藏要

自民國十八年(1929),南京支那內學院所陸續印行...

藏海

(一)指阿賴耶識。唯識宗比喻第七末那識為波浪,而以...

藏教

為天台大師智顗所立「化法四教」之一。全稱三藏教。即...

藏教七階

藏教,即三藏教,為小乘教之別稱;略,指階級次第。藏...

藏理

指如來藏之實理。摩訶止觀卷十下(大四六·一三九下)...

藏殿

指兼有經藏(指經堂)與看經堂之樓殿。經藏,指供奉有...

藏經紙

指一種具有光澤之硬黃繭紙。又稱藏經箋、金粟箋。為浙...

藏經閣

指收藏經典之殿堂。有經庫、經堂、經房、經廚、一切經...

藏塵

乃顯示華嚴經所說之佛身具有重重無盡之相而不可思議。...

藏論

巴利名 Petakopadesa。摩訶迦旃延(巴 ...

藏頭白海頭黑

禪宗公案名。又作馬祖黑白。即以唐代僧馬祖道一與其嗣...

薩他泥濕伐羅國

薩他泥濕伐羅,梵名 Sthāne?vara。中印度...

薩帝畢利多法會

(Satipirita)為斯里蘭卡(錫蘭)佛教徒日...

薩迦寺

薩迦,西藏名 Sa-skya 。位於西藏日喀則西南...

薩迦派

西藏名Sa-skya-pa。西藏佛教新派(藏 Gs...

薩迦耶見

梵語 satkāya-drsti 。音譯為薩迦耶達...

薩般若

梵語 sarvaja。又作薩芸然、薩婆若、薩婆若多...

薩婆多部律攝

凡十四卷。印度勝友撰,唐代義淨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

薩婆多部記

凡五卷。南朝梁代僧祐撰。本書記載薩婆多部十誦律師資...

薩雅山

(?~1931)緬甸僧。於一九二○年代從事政治活動...

薩埵

梵語 sattva,巴利語 satta。又作薩多婆...

薩埵剌闍答摩

為數論二十五諦中自性諦之三德,即喜、憂、闇三德。薩...

薩蒂

梵名 Satī。(一)為印度神名。達剎(梵 Dak...

薩達馬提波羅

巴利名 Saddhammajotipāla。初名 ...

薩滿教

(Shamanism)為原始宗教之一種晚期形式。廣...

薩噶達瓦

為西藏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降生之節日。意譯為氐宿月,...

薩羅縛奢

梵語 sarvāsā。意譯作要願。謂求事之願心。大...

薩罹難迦羅

(1698~1778)巴利名 Saranajkar...

藍吉富

(1943~ )台灣南投人。東海大學史學研究所畢業...

藍宇

猶言伽藍堂宇,即指佛寺。(參閱「伽藍」2769) ...

藍俊多傑

(1284~1339)西藏名 Rav-byuv r...

藍毗尼園

藍毗尼,梵名 Lumbinī,巴利名同。意譯為花果...

藍婆

梵名 Lambā。為法華經所說守護法華行者的十羅剎...

藍摩國

梵名 Rāmagrāma,巴利名 Rāmagāma...

藉通開導

通,指通教,為天台宗所立化法四教之一。據四念處卷二...

薰努貝

(1392~1481)西藏名 Gshon-nu-d...

薰修

又作熏修。薰謂薰染,修謂修行。以德修身,如以香薰衣...

薰習

梵語 vāsanā 或 pravrti, abhy...

薰陸香樹

薰陸,梵語 kunduru。又作君杜嚕香樹、君柱魯...

薦亡幡

又作命過幡。指於人臨終而未終之時,掛於寺塔表剎(幢...

梵語 mraksa,巴利語 makkha。心所(心...

覆手向下合掌

密教十二合掌之第十一。即二掌俱覆,二拇指相並,以二...

覆墓

於屍體安葬後第三日之掃墓,稱為覆墓。釋氏要覽卷下(...

覆器

指器具之口朝下。據大智度論卷十五載,佛陀以覆器之譬...

覆講

又作覆述。聞師講授後,弟子能重述其師之所講者,稱為...

羅睺羅阿修羅

梵名 Rāhuasura。略稱羅睺阿修羅。四種阿修...

謹哦瓦

(1038~1103)西藏名 Spyan-sva-...

豐子愷

(1898~1975)浙江崇德人。浙江杭州第一師範...

豐干

唐代僧。又作封干。善作詩。與寒山、拾得併稱國清寺三...

豐財菩薩

豐財,梵名 Bhogavatī。即福德、尊貴之意。...

梵語 pravrtti。(一)意為生起,謂依因緣生...

轉凡為聖

禪林用語。又作轉凡入聖。與「轉迷開悟」同義。謂轉凡...

轉女成男

轉女身成男子之意。與「變成男子」同義。蓋印度自古以...

轉化

猶言遷化,遷轉教化於他土。或作遷轉變化之義,謂命終...

轉心

為「隨轉心」之對稱。轉,為梵語 pravrtti之...

轉生

(一)梵語 jātiparivartah。謂死於此...

轉衣

日本佛教用語。意為由黑衣轉為色衣(黑色以外有色彩之...

轉依

梵語 ā?raya-parivrtti 或 ā?r...

轉岸

(1882~1970)福建惠安人,俗姓劉。年二十二...

轉法輪

梵語 dharma-cakra-pravartan...

轉法輪印

梵語 dharmacakra-mudrā。為象徵轉...

轉法輪法

以轉法輪菩薩為本尊,為安穩國界,摧破諸魔怨敵而修之...

轉法輪相

八相成道中之第七相。即指釋尊自成道至入涅槃間說法之...

轉法輪節

錫蘭及東南亞南傳之上座部佛教國家的佛教節日。又稱「...

轉法輪蓋

又稱人天蓋、白蓋。懸吊於法堂中說法者高座之上者。起...

轉計

因明用語。計,即計度分別之義,或指計度分別所立之宗...

轉根

轉根性之意。又作增進根。謂調練根性,轉鈍劣之性而得...

轉起

轉,即起之義。謂有為法依因緣而生起。成唯識論述記卷...

轉迷開悟

與「轉凡為聖」同義。轉出三界中生死之迷妄,而達涅槃...

轉骨

禪林喪葬儀式。入骨於塔時,由寢堂起骨向塔所,於途中...

轉教融通

表示天台宗五時判教中第四般若時特徵之用語。全稱轉教...

轉欲

僧眾作法事,若有比丘無法出席,則將自己讚同眾事之欲...

轉逢

(1880~1952)福建南安人,俗姓王。號海妙。...

轉經

(一)讀誦經典。與諷經同。據高僧傳經師論之說,詠經...

轉經筒

西藏佛教徒祈禱所用之法物。其形狀如桶,大小不一,中...

轉道

(1872~1943)福建南安人,俗姓黃。諱海青。...

轉鼓

禪林中敲鼓時,中途變換敲擊方法,稱為轉鼓。如以上堂...

轉語

禪林用語。隨於機宜自由自在轉變詞鋒之語,稱為轉語。...

轉齊轉滅

轉齊與轉滅之併稱。系唯識宗關於種子說所立之名目。即...

轉輪聖王

梵語 cakra-varti-rājan,巴利語 ...

轉隨轉

轉與隨轉之併稱。轉,梵語 pravrtti,即轉起...

轉藏

(一)轉讀大藏經。轉,謂轉讀,即略讀數行之義。(參...

轉轆轆地

禪林用語。又作阿轆轆地。以車輪之旋轉,比喻圓轉無礙...

轉識

(一)梵語 pravrtti-vijāna。唯識宗...

轉識得智

又作轉識成智。瑜伽行派及唯識宗認為經過特定之修行至...

轉疊

連續擊打殿鐘,由緩而趨急,稱為轉疊。[行持軌範卷三...

轉龕

禪林喪葬儀式。送亡者至山門時,轉龕向里,以茶湯供養...

轉變

轉化變異之意。(一)即泛指諸法的轉化變易之相。蓋轉...

醫子喻

法華經所說七種譬喻之一。又作醫師喻。某良醫因事至他...

醫方明

梵語 cikitsā-vidyā。又作醫明、醫方論...

醫王

(一)佛菩薩之尊稱。佛、菩薩能醫治眾生之心病,故以...

醫喻經

全一卷。北宋施護譯。收於大正藏第四冊。內容以世間良...

羅睺羅跋陀羅

梵名 Rāhulabhadra。略稱羅睺羅多、羅睺...

鎖口

言語所不及,稱為鎖口。又佛法甚深之妙理,非言語所能...

鎖喃嚷結

明代僧。西域人。出家於高昌國答辣法藏寺,師事無上法...

鎖龕

禪林喪葬儀式。又作蓋棺。即死者遺骸納棺加蓋封閉之儀...

鎮守

又作鎮主。指守護寺院等之神祇。印度自古即有此類神祇...

鎮海寺

位於山西台懷鎮之南約半公里處,面臨清水河之五台山中...

鎮國道埸

修仁王護國法,為祈願鎮護國家所建立之念誦道場。又稱...

鎮將夜叉法

鎮綏戰亂之金剛夜叉秘法。為日本台密山門五個大法之一...

鎮澄

(1547~1617)明代華嚴宗僧。河北宛平人,俗...

鎮頭迦樹

梵語 tinduka, tindu, tinduk...

鎮護國家

藉教法鎮護國家之謂。亦指止國難、降伏怨敵、安泰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