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97頁)   更多詞典列表

臨終現前願

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九願。又作臨終迎接願、攝...

臨壇

謂僧尼登臨戒壇,舉行授戒之儀式。此等登壇授戒之僧尼...

臨濟三句

禪宗公案名。為唐代臨濟義玄禪師接引學人之三種方法。...

臨濟四喝

禪宗公案名。為唐代臨濟義玄禪師以「喝」接引徒眾之四...

臨濟四賓主

又作濟宗四賓主。唐代臨濟義玄禪師提出四句賓主,為臨...

臨濟寺

(一)位於河北正定。原稱臨濟院。創建於東魏孝靜帝興...

臨濟佛法大意

禪宗公案名。又作定上座佇立、定上座問臨濟、臨濟托開...

臨濟宗

略稱濟宗。禪宗五家七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以唐代...

臨濟宗旨

全一卷。宋代僧覺范慧洪(1071~1128)著。收...

臨濟栽松

禪宗公案名。為唐代黃檗希運與臨濟義玄師徒間之問答。...

臨濟真人

禪宗公案名。臨濟錄(大四七·四九六下):「上堂云:...

臨濟喝德山棒

又作臨濟金剛王·德山木上座。唐代臨濟義玄禪師教導學...

臨濟義玄

(?~867)臨濟宗之祖。唐代曹州(河南)南華人,...

臨濟瞎驢

禪宗公案名。系唐代臨濟義玄禪師示寂前與其弟子三聖慧...

臨濟錄

全一卷。全名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又作臨濟義玄禪師...

臨齋

指午齋之時,或指接受檀越之供養。叢林校定清規總要卷...

禪林用語。舉起、舉出之意。為禪錄記載禪師提示祖錄公...

舉一全收

又作舉體全收、舉體全攝。謂舉一法而收一切法。以此一...

舉一明三

禪林用語。謂知解敏銳,示一即能知三。禪宗以此語顯示...

舉一蔽諸

舉,明顯提出以揭示其意;蔽,賅攝、涵蓋之意;諸,眾...

舉手低頭

謂於佛前舉一手,或微低其頭,表示敬禮;此係禮法中之...

舉向

禪林用語。指提示、唱道祖錄公案。他如舉示、舉唱、舉...

舉似

禪林用語。似,猶示。謂以言語提示古則,或以物示人。...

舉則

禪林用語。又作舉古。舉,舉唱之意;則,指本則、公案...

舉哀

禪林中,遇和尚遷化,於佛事終了後,眾僧於其龕前同聲...

舉喝

為禪宗應機接物之法。喝,指發出叱吒之聲音。即禪師為...

舉經

指讀經時,始唱讀誦之經名、題號。又指唱經名之人。昔...

舉讚

讀誦經典前,為讚佛而唱讚文,稱為舉讚。如香讚、結讚...

薪盡日

薪盡,意指釋尊涅槃。薪盡日,即指釋尊之涅槃日。關於...

薪盡火滅

比喻佛之涅槃,如薪盡火滅一般。出自法華經序品。大小...

薄地

(一)意即卑賤下劣之位。指下賤之凡夫位。道宣之淨心...

薄伽梵

梵語 bhagavat,巴利語 bhagavā 或...

薄伽梵塔派

梵名 Bhāgavata-sampradāya。印...

薄伽梵歌

梵名 Bhagavad-gītā。又作聖婆伽梵歌...

薄拘羅

梵名 Vakkula, Bakkula, Baku...

薄福

梵語 alpa-punya。謂薄德少福。今世福德淺...

薄證

指淺薄之證悟。摩訶止觀卷七下(大四六·九九下):「...

薜舍國

薜舍,梵名 Vai?āli。為印度之古國。又作毗耶...

薜蘿

又作薜羅。(一)原指薜荔與女蘿等蔓草,多用於比喻隱...

覆缽

指向下之半球體,狀如倒覆之缽。即於佛塔塔身之上所作...

姜羯羅

梵語 kajkara,或 kavkara。為古代印...

薛懷義

(?~695)唐代僧。京兆鄠縣(陝西)人,俗姓馮。...

螺髮

又作羅發、蠡發。謂頭髮收斂右旋呈螺文狀。佛三十二相...

螺髻仙人

指釋迦牟尼之前身。據大智度論卷十七載,釋迦昔時為仙...

螺髻梵王

梵天王頂髻作螺形,故稱螺髻梵王,或螺髻梵。曾於維摩...

謗三寶戒

顯教十重禁戒之一。即禁製誹謗佛、法、僧三寶之戒。又...

謗佛

(一)指為妨害釋尊弘教所做之誹謗事蹟。最有名者為提...

謗佛經

全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與竺法...

謗法闡提

二種闡提之一。又作斷善闡提。指生起大邪見,誹謗大乘...

謙益

百濟律宗之鼻祖。於百濟聖王四年(526),為求律典...

講演、講說之意。謂聚集眾人,講演或論議經論等。依講...

講宗

指佛教禪、律二宗外之其餘諸宗派。系禪宗所立;以彼等...

講師讀師高座

於法會中,講師、讀師宜升之高座。在佛前左右,講師座...

講院

又作講寺。與禪院、律院相對。指專研天台、華嚴二宗為...

講堂

梵語 prāsāda,巴利語 pāsāda。指供作...

講經四益

謂講說金光明微妙經典,可獲得四種利益。據金光明經卷...

謝三郎

系禪林中對唐代青原法系玄沙師備禪師之稱號。師備俗姓...

謝瓦基佛塔群

位於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市東南約六公里處。包括四座佛塔...

謝因緣

禪宗住持之誨示,稱為因緣;學人謝師家指導開示,而對...

謝安

(320~385)晉代陳郡陽夏人。字安石。東晉孝武...

謝戒

禪林中,沙彌得度受戒後,至戒師所之拜謝禮,稱為謝戒...

謝掛搭

系禪林中新近被允許掛搭者,為表示對住持之謝意所舉行...

謝鎮之

南朝劉宋明帝時散騎常侍。生卒年不詳。因道士顧歡撰「...

謝靈運

(385~433)劉宋陽夏人。好學博覽,工於書畫、...

醫羅缽呾羅龍王

醫羅缽呾羅,梵名 Elāpattra,巴利名 E...

賽巴巴

(Saibaba, 1926~ )當代印度宗教界之...

賻儀

指贈予死者家人之財貨,以資助其成喪。敕修百丈清規卷...

避死經

全一卷。全稱婆羅門避死經。後漢安世高譯。收於大正藏...

避羅樹

避羅,梵語 bilva。又作比羅樹、毗利婆樹、頻螺...

還山錄

凡四卷。全稱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又作為霖禪師還山錄...

還生

(一)謂自涅槃界復活。依實大乘教之意,二乘之人雖已...

還年藥

即可令老者返回少壯之藥。大智度論卷二十二(大二五·...

還門

天台宗所立六妙門之一。轉心反照謂之還。即反照能觀之...

還俗

又作歸俗。謂已入僧籍者因心生退墮,或奉官命脫下法服...

還相回向

略稱還相。二種回向之一。與「往相回向」相對。據往生...

還相回向願

指彌陀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二願。謂往生極樂之菩薩,為濟...

還珠洞摩崖造像

位於廣西桂林之伏波山麓,面臨漓江。唐代稱為東岩。還...

還滅

轉迷而還歸寂滅之意。又作還源。與「流轉」相對稱。據...

鍵南

梵語 ghana,巴利語同。又作伽訶那、健男、健南...

煉禪

又作練禪、九次第定。為觀、煉、薰、修等四種禪之第二...

鍋子

原為日常烹煮食物必備之炊具,於禪林中,則轉喻極重要...

鍋頭

禪林之職稱。即隸屬典座之下,司掌鍋釜炊爨之人。禪林...

鐘山

位於江蘇南京境內。又稱蔣山、北山、金陵山、神烈山、...

鐘馗

系我國民間流傳之闢邪神,彼立誓捉邪鬼。又稱鐘馗大臣...

隱形法

隱藏自己身形之法,即隱身術。據龍樹菩薩傳載,龍樹未...

隱沒如來藏

十種如來藏之一。又作隱覆如來藏。即法身如來為煩惱所...

隱沒相

報身佛所具五種相之一。指壽命無盡之佛暫時隱沒而不現...

隱念佛

日本佛教用語。為淨土真宗「異安心」秘密法門之一。於...

隱所作法

密教行者如廁時,或入一切不淨之處時所修之法。又作隱...

隱峰

唐代僧。生卒年不詳。南嶽之門下。福建邵武人,俗姓鄧...

隱峰飛錫

唐代元和年間(806~820),隱峰禪師欲登五台山...

隱峰倒化

禪宗公案名。隱峰禪師立倒示寂之故事。據景德傳燈錄卷...

隱峰推車

禪宗公案名。據禪苑蒙求卷中載,隱峰禪師一日推車,遇...

隱岳寺

位於浙江紹興、嵊縣間之石城山。此山重岩疊嶂,林木蔥...

隱覆授記

四種授記之一。謂對於修行精進者,固應授與成佛之記莂...

隱覆說

隱實理而說、方便說。大法鼓經卷上(大九·二九一上)...

隱顯四句

為「存壞四句」之對稱。華嚴宗三祖法藏於華嚴五教章卷...

韓國佛教

佛教東傳朝鮮半島,據三國史記卷十八等載,高句麗小獸...

韓愈

(768~824)唐代古文家。字退之。鄧州南陽(河...

羅睺寺

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東隅。為喇嘛廟,供奉文殊...

鮮演

遼道宗(1055~1100 在位)時代之華嚴學者。...

鴻福寺

位於貴州貴陽。乃貴陽之主要名勝,亦為西南之一大叢林...

鴻臚寺

寺,本為官衙之意。鴻臚寺為漢朝接應外國賓客之官衙。...

鴿園

(一)梵名 Kapotika-sajghārāma...

鴿隱佛影

譬喻持戒之人具無比威力。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八載世尊之...

鴿鬘

為一濕生女子之名。水氣之所,生物自行出生,謂之濕生...

點化

指示教化、教導之意。碧岩錄第六十則(大四八·一九二...

點心

禪宗指齋食(晝食)前之小食。關於點心之義,據禪林象...

點即不到

禪林用語。為「到即不點」之相對語。僧眾集會時,缺席...

點茶

又作奠茶。與點湯(奠湯)合稱點茶湯,即指沖泡茶、湯...

點淨

(一)依佛制,比丘得使用三衣、坐具等,而在受用新袈...

點湯

又作奠湯。點茶之外,有點湯。為佛、祖或大眾點湯,稱...

點塵

指微塵;比喻數量之多,猶如微塵之不可數。與「恆河沙...

點檢

交點檢閱。又作檢點。謂禪林中茶頭行者巡查寺門中之火...

齋七

又作累七、累七齋。即人死後至七七(四十九)日間,每...

齋七幡子

人死後七七(四十九)日間,逢七舉行一次齋會,以供養...

齋日

(一)在家佛教徒於特定之日持八齋戒,謹慎身心,反省...

齋月

又作三長齋月、善月。指陰曆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

齋主

即供養僧眾齋食之施主。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大一九·...

齋戒

廣義言之,指清淨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狹義而言,...

齋戒學會

民國五十六年(1967),懺雲法師於南投水里蓮因寺...

齋板

禪林中懸掛於庫院前之大板。用齋時打齋板以集眾。敕修...

齋法

(一)指過午不食之法。(參閱「齋戒」6546) (...

齋食

指僧眾正午之飲食。略稱齋。又作正食、時、時食、不過...

齋時

齋食之時;即自天明至正午之間。摩訶僧祇律卷十七載,...

齋退

禪林用語。又作齋罷。指午時齋食後,自正午至午後三時...

齋堂

即指禪宗寺院之食堂。禪林象器箋殿堂門:「齋堂即食堂...

齋粥

齋,午食;粥,朝餐。齋粥,泛指僧堂飲食之事。一般為...

齋僧

設齋食供養僧眾。又作僧齋、施僧、飯僧。略稱齋。兼指...

齋筵

又作齋會。指設齋食供養佛法僧三寶之法會。「齋」之原...

齋醮

為道教設壇祭禱之一種儀式,即供齋醮神,藉以祈福免禍...

齋嚫

又作齋襯。齋,即齋食;嚫(梵 daksinā,達嚫...

齋鐘

報齋時鳴大鐘。禪苑清規卷六警眾條(卍續一一一·四五...

壒圾堆頭見丈六金身

禪林用語。壒,即塵埃;圾,即聚集塵埃之處所;堆頭,...

蒙憧三百擔

禪林用語。蒙憧,又作蒙瞳、懵憧,謂事理不分,是非曲...

擯出

梵語 pravrājana 或 nā?ana,巴利...

皤唎

梵語 bali 之音譯。意譯作施食、祭祀、祭食。於...

罽利沙盤

梵語 kārsāpana,巴利語 kahāpana...

罽那尸棄佛

梵名 Ratna?ikhi。為釋迦牟尼佛於過去世修...

罽賓王臂墮

傳說罽賓國王殺害師子尊者,其臂墮地。據景德傳燈錄卷...

罽賓國

又作[罒/剡]賓國、劫賓國、羯賓國。為漢朝時之西域...

罽賓國龍池

據大唐西域記卷三迦濕彌羅國條、善見律毗婆沙卷二載,...

罽羅多族

罽羅多,梵名 Kirāta。為住於印度西北部山中之...

罽饒夷國

罽饒夷,梵名 Kanyakubja。為中印度之古國...

悉曇字 (va)。又作婆、縛、和、啝、和。悉曇體文...

薈福寺

位於熱河巴林右翼旗大板鎮東端。清康熙四十五年(17...

蹇荼

梵語 khanda。意譯為砂糖、白糖。據大日經疏卷...

悉曇字 (ysa)。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逸娑、也娑...

鍱腹

謂以金屬薄片護裹腹部;系佛世時一憍慢外道之故事。據...

悉曇字 (aj)。又作庵、暗、唵、[口*庵]。悉曇...

闇心

為大日經所說六十心之一。即對於無疑慮法生起疑慮之心...

闇去明來

又作明來闇去。多用作表顯斷惑證理之譬喻。小乘謂先斷...

闇林

梵名 Andha-vana,巴利名同。為古代中印度...

闇陀伽頻陀村

梵名 Andhakavinda,巴利名同。又作阿那...

闇室忽明

謂於闇室中點燈,剎時光明普照冥闇盡去;比喻煩惱業障...

闇室念佛

謂入於闇室大聲念佛。行者特別選擇闇室,出大音聲念佛...

闇密里帝軍荼利明王

闇密里帝軍荼利,梵名 Amrta kundalī...

闇鈍

謂根性愚昧遲鈍。據法華經譬喻品載,誹謗法華經者將獲...

闇鈍障

十重障之一。又作遲鈍障、闇相於聞思修等諸法忘障。十...

闇障

即指無明之障礙。大集經卷十一(大一三·六八下):「...

闇囈集

凡十八卷。著作及印行年代不詳。集錄日本文安、寶德、...

鞞多羅尼河

鞞多羅尼,梵名 Vaitarani。大焦熱地獄十六...

鞞沙門天

鞞沙門,梵名 Vai?ravana,巴利名Vess...

鞞婆沙論

凡十四卷。屍陀槃尼撰。苻秦僧伽跋澄譯。又稱阿毗曇毗...

鞞婆麗陵耆村

鞞婆麗陵耆,巴利名 Vebhalinga。往昔迦葉...

鞞殺社

梵語 bhaisajya 之音譯。意譯作藥。南海寄...

鞞跋致

梵語 vivartya。意譯為退。謂初發菩提心之菩...

鞞瑟胝羅居士

鞞瑟胝羅,梵名 Vesthila。又稱安住長者。為...

鞞摩肅經

巴利名 Vekhanasa-sutta。全一卷。劉...

鞞羅羨

梵名 Vīrasena,巴利名同。鞞羅羨那之略稱。...

鵂鶹仙化石

鵂鶹仙指印度六派哲學中勝論派之祖優樓佉。據止觀私記...

叢林

指僧眾聚居之寺院,尤指禪宗寺院。昔時印度多於都城郊...

叢林公論

全一卷。南宋者庵惠彬撰,宗慧作序,宋淳熙十六年(1...

叢林坊主

「學林坊主」與「學寮坊主」之對稱。指偏於僧堂修行而...

叢林兩序須知

全一卷。明代僧費隱通容(1593~1661)撰,法...

叢林校定清規總要

凡二卷。又作咸淳清規、婺州清規、校定清規。宋代僧後...

叢林盛事

凡二卷。宋代僧古月道融撰,寧宗慶元五年(1199)...

叢規

叢林清規之簡稱。為僧眾行、住、坐、臥生活之準則。蓋...

擲惡人印

密教歡喜母(梵 Hārītī,音譯訶利帝母)三印之...

擺孫派

為我國雲南瀾滄江下游地區小乘佛教教派之一。又稱田園...

擺莊派

為我國雲南德宏地區傣族小乘佛教宗派之一。又稱耿龍派...

羅睺羅

(一)梵名 Rāhul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系佛陀...

斷末摩

指臨終之苦。又作斷末魔。末摩,梵語 marman之...

斷伏

謂制伏並斷除煩惱。斷,指滅除煩惱之種子;伏,指制伏...

斷肉

梵語 mājsa-bhaksana-vinivrt...

斷見

梵語 uccheda-drsti,巴利語 ucch...

斷事沙門

僧官之一。又作斷事比丘。即教團中處治僧尼觸犯綱紀之...

斷和

有仲裁、和事佬之意。即雙方爭執不下時,由第三者居中...

斷律儀

梵語 prahāna-sajvara。謂與九無間道...

斷苦法

指斷苦惱之法。即永斷輪回之苦而得最後解脫之教法。[...

斷食

即為祈願或成就修行,而於特定期間內斷絕飲食。印度自...

斷酒肉文

全一卷。南朝梁武帝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廣弘明集...

斷屠

謂禁絕屠殺畜類。史載我國斷屠之制,起於唐高祖。初斷...

斷惑

梵語 kle?ah prahīyate。惑,為煩惱...

斷惡修善

又作止惡修善。即斷除惡業,修習善法。勝軍明王四十八...

斷智

能斷除煩惱等結縛之智慧。即指佛智。阿毗曇心論卷二(...

斷善根

梵語 ku?ala-mūla-samuccheda...

斷善闡提

即指不信因果而起邪見、斷絕一切善根之顛倒眾生。闡提...

斷圓

為天台宗所說圓教八義之一。其義有二:(一)謂一斷一...

斷圓德

為如來三種圓德中果圓德(果德圓滿之功德)之一。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