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 pitaka,巴利語同。音譯作必棏家、比摘家、比吒迦。乃籃或篋、篋藏之義,引申為倉庫,或學之義;復由此義,轉指「攝菩薩等一切所應知之法」為藏,稱為菩薩藏。另據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序品之說,藏之一詞,含有器(梵 bhājana,巴同)與學(巴 pariyatti)二義,而巴利語之 pariyatti 一詞,則意指成就、充足之義。由是,今所言法藏一語,即指有關聖典之完成,或亦指聖典本身而言。歷來,法藏之分類甚為繁複,略說之,有下列數種:(一)以經、律、論三者合為三藏。(二)大小乘三藏併舉,兩者合之則稱六藏。(三)大乘稱別部之小乘所結集之經、律、論為聲聞藏,而以大乘之教理行果者稱為菩薩藏,二者併稱為二藏;此一分類可見於三論宗嘉祥大師所立之教相判釋。(四)以經、律、論三藏之外,別加雜集藏或咒藏者,稱為四藏。於法藏部中,以經、律、論、咒等四藏,另加菩薩藏,併稱為五藏;大眾部中則以經、律、論、雜、咒等五者為五藏;成實論師以經、律、論、雜、菩薩藏等五者為五藏;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則於經、律、論三藏外,加般若波羅蜜多藏及陀羅尼藏,合之為五藏。(五)據菩薩處胎經卷七之說,則以胎化藏、中陰藏、摩訶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菩薩戒藏、雜藏、金剛藏、佛藏等八者為八藏。此外,大眾部以聲聞藏與菩薩藏各分經、律、論、雜等四藏,合稱八藏。[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中三藏品、大乘莊嚴經論卷四、攝大乘論釋卷一(梁譯)、大乘義章卷一]
(二)梵語 garbha,巴利語 gabbha。音譯作檗喇婆、揭訶。乃窩、腔或虛之義,轉指胎藏、胎兒之義;其後並引申為如來藏(梵 tathāgata-garbha)之義,而謂如來儼然存於眾生之心中,一如胎兒之孕於胎內。[如來藏經、入楞伽經卷三、十地經論卷一、大日經疏卷八]
(三)梵語 ko?a,巴利語 kosa。音譯作俱舍。原指盛水之容器,後轉指所依、堅實、包含等數義。[俱舍論卷一、順正理論卷一、俱舍論寶疏卷一]
(四)梵語 ālaya,巴利語同。乃指所棲處、宅,或家等義;又引申之,以阿賴耶識即為一切種子所隱伏之處。[轉識論、成唯識論卷二、大日經疏卷二] p6606
上篇:舊譯 下篇: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