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那麼在上一講中我們主要給大家介紹了藥師佛在因地所發的十二大願,非常面面俱到的來感受一位菩薩最終修成一尊佛,他所經歷的這種慈悲,修行上所付出的這種辛苦,在成就佛國淨土的時候所得的這種福德。所以從十二大願裡面,我們可以盡情的去體悟不僅僅是藥師佛,所有十方三世一切的諸佛菩薩在因地苦修的時候,都是這樣艱辛跋涉,徹骨悲心,對眾生的悲憫中來出生的諸佛。所以大家要曉得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面說,一切眾生如菩提樹王和智慧花果的關係,沒有受苦眾生,那麼菩提樹王就不可能結出來解脫自在,神通妙用,諸佛菩薩的這些智慧花果。這願力中我們可以去慢慢的感悟,去學習,特別是提起心來一心一意的要求解脫,所有的這些國土的依正莊嚴,勝妙具資,乃至跟我們國土這麼大區別的這些物質也罷,神通也罷,都是通過修行解脫才能具足的一些功德資糧。
這一講開始呢,我們再一塊往下貫文,看下一段經文。復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你看這是在說完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以後呢,釋迦牟尼佛向文殊菩薩讚歎藥師佛的功德莊嚴。說他的功德莊嚴這只是以點帶面的進行概說,真正細說的話,一劫或一劫多都說不能盡。所以說「三祇修第六度,百劫種相好」,真真正正實實在在是這麼過來的。
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這是說的國土的正報。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這是說的依報。當然下一句如點睛之筆,我們為什麼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千經萬論同宣,十方諸佛共讚呢,極樂世界是總持國土,法地之都,所以它就一定是一個標杆、一個參照物。在《藥師經》裡面這句話說,亦如西方極樂世界。琉璃世界的種種莊嚴跟西方極樂是一樣的,悉皆具足的,十二大願和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是相輔相成,相互輝映、相得益彰的。所以這裡說,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並且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上首菩薩。諸位都曉得藥師佛的左右兩邊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日光月光菩薩。
那麼這兩尊菩薩呢,是整個琉璃國土的上首菩薩,就如同極樂世界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一樣的。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願生彼佛世界。你看,在說願生彼佛世界的時候,一個藥師琉璃淨土,二一個西方極樂世界,藥師琉璃淨土亦如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眾生一定要發願求生淨土,去淨土去淨心。之所以在一代時教裡面有一種願生淨土法,當然我們有時候,有一些同修或者看了一點經書以後會聽到一句非常無上的妙言,也是佛金口宣說的,「心淨則國土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它是一半。「心淨則國土淨」沒有問題,那麼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唯一的要務就是要淨心。那麼淨心也有難淨和易淨,什麼叫難淨呢,就是在這個娑婆國土當下顯前境界中一點一滴的去淨,叫做難淨。再一個,通過願力,真實的信心作為方便往生到佛國淨土去淨是屬於易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理解佛法一定要兩面來理解,你才稱之為圓融無礙。因為我聽過好多同修說,「心淨則國土淨」為什麼要往生呢,不要忘了還有另一半,國土淨心才能淨,這也是相輔相成的。
我在暑假的時候,去年暑假的時候去過拉薩。去拉薩嘛,因為我去西藏已經三次了,那麼這次去就沒有特意的到處參訪聖跡。每天另外兩位師兄弟呢,他們沒去過,害怕他們高原反應,我陪著他們去,號稱要照顧他們。那麼有時候他們出去在其他地方轉轉,我說我就不去了。剛好住在大昭寺旁邊,每天早上準點的去大昭寺。大昭寺去呢,前面有一個禮拜區。因為遊客太多了,大昭寺的遊客呀,整個拉薩的遊客分為兩撥,一撥這邊是當地的藏民,全民信佛,所以每天都要去大昭寺磕頭,象長龍一樣把整個八角街都饒了幾圈,這樣排隊進去上酥油燈,磕頭,獻哈達。另外一邊是走的遊客,遊客的這個門就是拿門票進去,買的參觀卷。
我當時呢,在漢地呆的久了就喜歡走後門,我就覺得說隨著藏民這邊排隊太久了,我一天去一回,就鑽空子跟著旅遊團進去。我說我是出家人,他一看法師,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天天見我,後來也就習以為常了,知道我是每天進去禮拜。拜完了以後,我就出來跟大夥兒所有的藏族同修們就在大昭寺廣場的禮拜區。當時我就想想,前後橫豎全是磕大頭的人, 在那種場景中,你覺得不要說你打坐在這兒,你吊兒郎當的說個閑話,散心雜話的,你在那你不拜,不頂禮,不磕頭,你都覺得慚愧。為什麼,大家都在磕頭,都在修加行,有的在念咒,藏族同修們磕頭磕累了,趕緊把珠子拿出來又念百字明。完了以後過一會兒,再把他的供具拿出來修曼達,修他們的加行。一個打折的心都不發,一定要把那個數量給修滿,一個都不落。在這樣一種情景中,我覺得我在那,哎呀說句心裡話,一般咱們漢地的頂禮膜拜是五體投地,不是藏族那種大拜,純粹一下子身子咵的進去。你沒有得了那個竅,你還不會那麼拜,身體好像不協調,舒展不開來。那我就只用常規的這種,咱們漢地的這種禮拜法。而且的確在拉薩有點高原反應,不是特別嚴重,可是一有這種大的運動就感覺到氣不夠用,心慌。可是在那種情況下,你就覺得坐在哪歇一會兒,或者散心吊兒郎當的放縱一下,你心虛的不行。
你必須就隨著他們念一會兒佛,念的差不多歇一下,又可以拜了,拿著念珠連著拜一百零八拜。我只能這樣拜一串念珠,拜完了以後再坐著念半天。在那種場合的加持力中就感覺到說國土淨才能是心淨,它是一個淨佛國土。不由自主你就必須修行,而你的信仰也自覺這麼過關,無比的純正,我真的是一個佛弟子。因為大家都是共同的氣場加持力,沒有人來壞你的道義和發心。所以我們常固執的認為心淨則國土淨,一定要在這個世界怎麼怎麼樣的時候,不妨說國土淨也心淨,往生是上上的首選修行之道。要有這個概念,這才叫做應當願生彼佛世界。東西你隨意往生,不過下面我們要講到其他國土裡面還是有差別相的,哪個容易,哪個難,有分別。這段話是對上面十二大願整個經文的一個總結,最後介紹了有兩位上首菩薩,然後勸說修藥師法門可以成就去琉璃淨土。這段是這樣的意思。那麼我們接下來看下一段經文特別有意思,為什麼在六度裡面,說完藥師佛十二大願以後整個攝他的六度萬行,六度裡面的第一度是什麼,佈施。看這段經文。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佈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讚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份施來求者。況餘財物。
看看藥師佛的名號有如此的加持力。這段經文我們有一個主題要學,就是說要好好學習佈施這門學問。太有意思了,你看這經文裡面說首先你不知善惡,在這種情況下惟懷貪吝。什麼叫做不知善惡呢,最大的能分辨善惡就是明因果知輪迴。捨呀,佛門六度首讚佈施,就是你要捨,從捨財到捨物到捨家產,乃至最後成佛的時候,頭足手目都可以捨,捨生,最後連捨都捨去了,你就成就了,歸無所得法界圓滿,成佛了。所以修行就是一個捨的過程。如果你不明白因果,不知道世出世間法,不知道輪迴中有捨才有得的這個甚深微妙的道理,你就屬於不識善惡的人。就以為都要得,要索取,要為我所用,要如我所願,要為我指,要一切依我來支配。
捨不了呀,越收越緊越收越緊最後今在惡趣。或傍生趣。墮到三惡道裡面去。所以這個裡面就是佈施的微妙法義,大家要懂得佈施。你看特別有意思的這裡有一段接下來我們看,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不但做慣買賣了,除非你給我怎麼我才跟你交換,有一個來要的話就不能捨,而且稍微捨一點就如割身肉。深生痛惜。捨不得呀。你看說的多到位,太生動形象了,就像割自己的肉一樣生起來這種心疼呀。那麼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你看經文講得多麼具有現實情形,人最大的其實是自己嘛,吝嗇到什麼程度呢,給自己花點錢都捨不得。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太多了,真是這樣的。你說給自己,人最憐惜最心疼的就是自己,給自己花都捨不得,何況父母親,遠了一層,妻子,再次子,奴婢乃至一切來要飯的這些認不得的人,一層一層的,就是給自己都捨不得花何苦呢,其他的就不用說了,就死死的守著一個存款存摺。
特別有意思,我自己見我老家,出家以後我還回去講到佛法,一塊的也有皈依的我們那邊的弟子,(說師父),說起張家長李家短的時候,就講到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為什麼呢,其實我們所謂的貪著,所謂的存款就是一個數字。甚至你看小品裡面就說錢沒花了人死了,這是實在話。你現在存款上的這個數字不一定是你能花得到的。相信大家也都有點存款,那麼你想想這個數字到銀行去打一下,給你加點零,又加了幾位,問題是錢在銀行存著,你的無常一旦顯前的時候,能不能花是兩碼事。很多時候就是我們的一個心理安慰,為什麼呢,剛才提到這老太太,有個老太太兒女不太孝順,所以她所有的期望都寄予在自己還有點體己,私房。
那麼到什麼程度呀,我們那講到人特別會過日子的時候,說她很仔細,這是土話了,仔細就是完全捨不得多花一分錢的那種狀態。就是想存,只想存不想出,只想進去。那麼她有個什麼習氣呢,過兩天就要從箱子裡面,壓箱子的那個存摺拿出來,把本打開看一看,看完以後很舒心的包一個塑料紙又放回去。那麼一旦覺得沒有安全感,心生煩惱的時候,趕緊把這個存摺又拿出來看一看。你看,以此來作為心裡的依托。為什麼,她也知道無常。可是就對這幾個數字產生如此大的執著時,她對這個數字產生了信仰,那麼她存款上的數字因果關係就確立了。看一下子因,就感到她心滿意足的果,她是這樣一種不識善惡法。所以從這點來講呢,我們要知道要學會捨。
大家想想我們現在無非所謂的理財嘛,我們每次有好多情形,生活在都市里面比如地鐵口出來,一邁眼神,這邊是一個衣衫很爛的,身上很髒的,表情很狼狽的很羸劣的一個人手伸出來,或者拿著一個破罐破碗的在那要點錢,這是一種情形,從地鐵口出來。那麼等你已經出來了上到平整的馬路上,突然再一轉身迴首之間又見一個很高檔的轎車寶馬或者奔馳,然後西裝革履神采飛揚的一個人趕緊出來啪的門一開,很自然而然的上去開車走了。我們也不是說誰好誰壞,可是這就是福報三六九等的差別相就出來了,同樣的世界同樣的情形國土裡面。為什麼,因地所決定的。
就是由於佈施所決定的,過去他施捨的多,他成就別人的多,這輩子他的資具就豐足,他的生活場景就富麗堂皇。你上輩子貪的多,慳貪的多,那得了人身生的這麼漏劣已經算好的了,可是一輩子窮困潦倒從來都發不了,沒有好的改善的時候,機遇。為什麼,你從來捨不得佈施。就這樣的兩種情形一對比,非常生動就說明佈施的功德差別就出來了。捨,你會不會捨。我們現在說理財,一會兒又去買點黃金,一會兒去買股票,一會兒這個基金那個什麼。諸位這些理財呀,都是愚癡的理財。真正的理財就是把你的錢佈施出去,把功德存在於法界之中,任何時候一旦有難,八方支援。這叫真理財,這才叫你會存錢,往哪存呀,往法界存。你存到本上,存到銀行裡面能長久能保障嗎。天天提心吊膽的這個又跌了,那個又降了,最後又經濟什麼的,天天提心吊膽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在病中。為什麼,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懂的佈施。所以佈施是一門學問,要懂得捨。
當然對財富的認知,我們知道財富為五家共有,你別以為說現在到手的、懷揣的就是你的。首先,水呀,水火無情。水災來的時候,海嘯來的時候,大水來的時候洪水一灌,你拿什麼去呀,一股水就給你沖得無影無蹤,火一燒同樣如此。再一個盜賊,家裡來小偷了給你偷走了,騙子給你騙走了,搶劫犯給你搶走了。還有兩大去處,一個官家,二一個敗家子。官家就是抄家呀,《紅樓夢》裡面賈府曾經盛極一時,最後一紙聖旨下來滿門抄得,還哪裡有。窮了。敗家子,你生了一個冤家的兒子話,一輩子把你所有的家產敗得乾乾淨淨,那他來討債的。所以財富為五家共有,你自己就要善於去佈施,不要天天拽在這裡。因為每個人的福德有一個承載的極限,除了佛為什麼三十二相,八十隨形,他的福德是圓滿的,任何東西都能承載的下,整個法界是他的一心體現。我們凡夫,你的福氣,你上輩子修了多少,就這麼多,你非得去強求的拽過來積攢起來,不懂得去放的時候,很簡單的道理就像一個氣袋一樣,你只往進去沖,不去放的時候,它遲早會爆掉的。就像一個兜一樣,你老往進去揣揣揣,這個兜就會撕掉破掉,會抻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去佈施,把自己福德的承載力擴大,這樣你這個上衣兜就越來越大,就能裝越來越多的錢,福氣一定要有足夠的福德去承載,福力去承載。福從哪來呀,還得從佈施來。所以這段話你看為什麼說,雖然這裡講到說曾經聞過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哪怕墮到傍生、餓鬼裡面了,只要生了反悔,慢慢就能夠隨著修行對佈施這種法產生好樂,你看到最後的時候說不但能夠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份施來求者,何況財物這些小兒科呢。這說明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句名號一旦曾經無意中稱讚過,將來都能感到這樣的果德。
佈施,我們再來從理論上講講佈施。為什麼在六度首先讚佈施呢,大家知道來生避免貧窮艱苦,一個人的貧窮艱苦可以影響他事業的成敗。我們修法上也是第一個要修福,你的福報不夠你根本就沒辦法修,試想一下你的日子都過不了,你怎麼學佛呢,學佛需要福德資糧。那麼佛法的進行首先就貴在佈施,這是佛當時為了具足物資建立起來人間的這種和樂,才提出出世間聖法的根本以佈施為開頭。如果你的資具物資都缺乏到無以為生的時候,就很難再去進修佛法了。所以說人間的三種福行就是佈施,持戒,修定,佈施還在第一位。那麼我們這裡講到說佈施為五家共有的財富,你要善於去運用,可是佈施在嚴格講起來它也有說法的。你到底佈施的如不如法,你的心態是不是圓滿的,佛法佛的正知正見的心態去佈施,不一定的。
我曾經在《普門品》裡面也講過,比如說有幾種不正確的佈施心態,我們就需要調整。首先,有時候我們的佈施不是主動發心的,而是被迫的送上門來不好意思拒絕,或者不是看到機會自己馬上去佈施的,而是隨順著,好像半推半就到這個點上沒辦法了就掏點吧,這是第一種不正確的心態。其次,覺得自己的財產地位害怕難以保持了,好像說有大禍臨頭了,在這種情況下力求去逢凶化吉,帶著這種念頭盡量避免,一般我們現在的佈施很多時候這是常態。當然法師們也會給你們講不管怎麼樣你去做點功德,能給自己積累福德也可以改良改良現狀,可是從真正的嚴格來講這也是一種不正確的佈施心態,這叫做另一種佈施的名稱,是怖畏的「怖」,佈施的「施」,因為害怕的心理而去佈施。
再一個還有以酬謝的心,人家給了你,比如兩個人都是同修,那同修的話可能他幫了你,你老不想欠他情,那麼就以酬還謝的心態好像說我供養佈施你結緣怎麼怎麼,其實是帶有一種還債,不想欠你人情,這也是一種不好的,不是太正確的心態。再一個反過來有的人是為了求人家的回報,對他別有用心,希望他給我效力,希望他給我賣命,我給他大量的錢怎麼怎麼樣,這樣好像出手很慷慨,其實是想收買他,這種也屬於不如法的佈施。
那麼再往下講的話還有一些,比如說自己沒有佈施的意向,但是祖上流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父母親都信佛,為了孝順父母就像例行公事一樣的說,初一十五的了到廟裡面功德箱放一百塊錢等等這些,這也不屬於如法。那麼我們現在最常見的一個佈施是什麼,為面子,沽名釣譽。說有些手頭也有這個能力,不能說他不慷慨大方,但是他的出手很大方可是一定是要沽名釣譽,要名要利。為了更好的投資,為了建立某種不管是名分上或感情上的一種投資以後,為了獲得更大的輻射力。
當然我們現在有時候社會上也在提倡要高調行善,這只是對善法,慈善事業的一種倡導,這另當別說。而我們身為一個正知正見的佛弟子,如果你是懷著,比如說吧,今天去捐點錢或者怎麼樣,你有沒有發心說的的確確為了用在刀刃上給他解決很大的問題,而不是說我做了好事,我是一個佛弟子,一定要捫心自問我是不是為了名,我修行好別人讚嘆我,他能捨得怎麼怎麼樣,一旦摻雜了這種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就不算正知正見如法的佈施。當然從這幾種來看,雖然這是屬於不如法的,可是仔細反觀一下好像我們每天佈施的心態基本上都被圈進這幾條中了,這就要調整心態。最好的佈施就是跟菩提心和三輪體空相應,不執著,但是我還繼續去行佈施道。這是佈施,這是幾種不如法的佈施。那麼平常我們去佈施的時候,一定要懂得怎麼樣去調整自己的心去把佈施做到功德最圓滿和究竟,甚至出世間菩提道業上會呢。
有兩點,一個叫「捨」,一個叫「利」。一個,我是的的確確對這個物資有捨心,以充分主動的心理去,不是說被人家借了或者調了,勉強的說我這算佈施,這不算。有捨心。再一個這個東西給人家能夠得利益,建道場、印經書大家看了能得智慧,做慈善去放生,可以讓別人得到受用。你比如毒品和煙送給人家起害作用,不好。這個叫以「捨」,以「利」。再一個從佈施的對像上,也有「悲田」和「敬田」。悲田是說對於孤寡、貧窮咱們經文裡面說的這些人,產生了憐憫心。比如說我們這次蘆山的地震,雅安的地震,的的確確我發起心說,對這些災區的民眾我要發一份力。
哪怕一點點的功德都功不唐捐,真的。這樣這叫做悲田,對於弱勢群體。如果對於父母的供養,對於三寶的供養、對於師長等等的恭敬,出於這種的供養呢,這叫做敬田。這是兩大功德渠道,一個是向下的悲憫心,一個是向上的恭敬心,這樣的一種心態來佈施。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悲心和恭敬心比較到位的,功德就大於半推半就的,或者表面文章的,或者礙於大家一塊的,今天去見哪位大德,大家都供養了,我也好歹掏一個,可是心裡極不情願,沒有這種法喜,這功德就有差別。
再一個心田中,如果你佈施,比如說悲田。你看到一個老年人,或者缺胳膊少腿的這樣的人,這種情況下你去佈施。就會比看到一個少壯不努力,天天蹭吃蹭喝的,你也發心給他。比它功德要大,有差別。這叫做心的不同,然後對像的不同,再一個心和對像都同了以後,事相上就有差別。的確是你佈施的多比佈施的少功德要大。當然這也要建立在你倆的能力是等同的範疇內,這個我還有特別說一下。就是比如說,很可能你是個億萬富翁,而他只是一個每個月領幾百塊錢救濟金過日子的人,那麼你們兩個同時掏十塊錢的話,領救濟的這個人的功德要大的大得多。因為他心力足,他一個月就那麼多點錢,他能在這種情況下掏出來十塊錢。可是你花十塊錢,可能十塊錢掉到地上,對於你來說都不會撿,這就有差別了。所以佈施一定要去思查,所有的源於我們的發心,發心正不正,是不是捨,是不是菩提心,是不是空性見,三輪體空。
那麼說一千道一萬,我們在講這段的時候說到。還是要給別人受用,不要自己捨不得。說白了,就是你得掏錢。佛門裡面說,你做點功德吧,你是大功德主,你出多少呀,等等。好像聽起來很俗,大家都聽濫了。覺得說,學佛學著學著就讓幹這個,每一個人根性不一樣,我條件也不好嘛。當然隨分隨力,這個不能勉強,勉強你去的就是剛才那幾種佈施不太如法。可是如果你要想得福德,說白了還就得拿錢。昨天我去放生了,放生這一法裡面就具足了三種佈施。我們剛才講到的只屬於財和物上面的佈施,通稱叫做「財佈施」。那麼你今天花淨資把這些活物買來,你一定會掏錢,這叫做「財佈施」。 在過程中由師父領著,大家排班好了以後,給它正授三皈作為將來菩提道業種,這叫做「法佈施」。
那麼今天如果我們不去買,那所有這些活物必定就會被灑向京城的各大餐廳酒店,被蒸了,煮了,炸了。救它於危難之中,這叫做「無畏佈施」。放生一法就具足了三種佈施,所以昨天我還講到說。於心最難的事就是捨財,於身體最難的事就是斷命。那麼放生這個佛事既能對治我們的難捨之心,又能救下馬上將斷的命,何樂而不為呢。我們現在有時候覺得,當然現在放生的環境不好,你看我這幾年在北京到處找水,就找不到一個比較滿意的,要不就是污染,要不就是撒網,設地籠,垂釣已經屬於環境比較好的了,放這麼多終不可能被全釣光吧。這就是我們現在國土比較陋劣,人家淨土,琉璃世界。
我們這染土,放個生,圍上來一堆人要把你放生的再搶掉。這充分說明不但我們做點善事,因緣這麼的不具足,我們的福報不夠。二一個所放的畜生福報不夠,為什麼,你想救它,想方設法都不能圓滿的順理成章的讓它放生逍遙。很可能剛這放了,那邊今天的定業轉不了,其中一條又被釣上去了。我有一次在門頭溝那邊,眼看著嘩嘩嘩放進去那麼多的鯽魚,正撒歡地游成一團鑽上來,好像很感恩是樣子,突然間那邊一隻專吃魚的鳥,叫什麼我也不知道,嘴就這麼長,噌得沿著水面滑了一下子又把一條魚給叼上去吃掉了。你看過去這個定業,果報轉不了。所以從這點來講,我們還是要堅持放生,放生能把佈施如此究竟圓滿地攝在其中。
再一個消業障,所有的修行法裡面,放生的確是有為法中第一功德,要多放生。而且因為放生消業障,它的違緣也特別多。比如旁邊說風涼話的,很多時候。為什麼呀,我心好就好了,非得形式主義地去吃個素還要戒殺,放生,幹什麼呀。佛教不是說以心為主嘛,心淨則國土淨嘛。但凡這些淺見的人都是沒有設身處地,你想想你心好,那一切眾生都最愛惜的就是生命,你用它的生命飽你自己的口福,這是好心還是壞心呢,能說的過去嗎。藉口。沒有設身處地,你把自己大卸八塊給你弄成一盤端上來的時候,你能受得了,不要你自己,你自己的六親眷屬端上來給你吃,你受得了嗎,沒有慈悲心、沒有平等心。九法界的眾生一樣的,最愛惜的就是生命。所以不要冤冤相報,現在之所以說,欲知世上刀兵劫,且聽屠門夜半聲。殺業殺的這麼重。
諸位同修,我們現在的殺業是分批分批的殺,成批成批的走。你看一個養殖場裡面,不斷的催,甚至吃的那些飼料,幾個月以後就必須要殺。那說明現在的畜生輪迴的節奏如此之快,一次又一次還殺業仇的間隔越來越短。為什麼,它過去殺業也重呀。我們如果再加進去,再跟它共這個業。將來倒霉的是我們,一撥翻過來又是。他吃他殺,我是被吃被殺的一樣的道理。所以從這點來講,要發心放生。再一個,還有一些風涼話說,你們放生呀,你們是放死。這屬於嫉妒,你掏了錢放生了,他捨不得。他在旁邊又覺得捨不得見不得人,就希望把你拉過去跟他一樣,這就皇而堂之了嘛。捨不得錢呀,就是捨不得錢,不要說別的,就是捨不得錢。
這不是讓我們傾家蕩產呀,你買件衣服,沒用的那些東西買了一大堆,你買那些積攢了放個生多好呀,剛才講了佈施功德存於法界呀。你買來很多東西其實有時候沒用,用一下就再也不用了,或者最後又送人扔了。所以從這點來講,希望我們講到《藥師經》這段,藥師佛嘛,藥,藥就是救度眾生呀。施這個法藥嘛。那麼放生的時候你給它救下了危難,它那會兒生的就是將要斷命的病,你一定要給它讓它斷不了命的藥,就是把它救下了。這就是藥師佛的精神,藥師。你當下就是觀音菩薩就是藥師佛。所以放生這一法裡面所攝的功德就是我們這裡講的佈施。要會佈施,要學會佈施。
那麼這裡講到,就算不佈施,這麼慳貪的人。我們剛才講了這麼多善業,他一點都不造,那他墮到惡趣,如果無意中曾經聞過藥師琉璃光,藥師佛的名號的話,能夠意念起來的話,那個果報完了,生到人道裡面後,就會對佈施升起極大的信心,循序漸進最後佈施到究竟圓滿。這是講到這段經文主要提及的就是佈施。你看經文裡面說到藥師佛怎麼成就的佛國淨土呢,和六度萬行有關,六度萬行中首推佈施。
所以我們講到佈施是一門學問,大家一定要學會如法如理的佈施。當然,首先,如理如法在其次,首先你要佈施,要捨得。你別說今天聽了這個法了,終於知道佈施是怎麼回事了,看見他這麼掏錢、他那麼供養,馬上就用這七條,這十幾條去框他,最後發現無一是處,你不行。這就錯了。首先他是個佈施者,這是前提條件,然後再去調自己的佈施心態。不要搞錯了,今天講的是讓你佈施,不是讓你不佈施。不許今天聽了這麼多如法不如法以後,馬上又用這些去框別人,框同修,最後把別人判定了,你這個造的是生死業,佈施不如法還有罪過呢。好,我們再看一段經文,往下貫。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於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尸羅。(尸羅是印度話,就是清淨,安穩,安靜的意思,我們稱之為戒律。)有雖不破尸羅而破軌則。(就是公共的道德、公共守則、規約。)有於尸羅軌則。雖則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那麼這種情況下)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捨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設有不能捨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令其現前。暫聞名號。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便能捨家趣於非家。(你看,「趣於非家」就是說,能夠出家的意思)如來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增上慢。不謗正法。不為魔伴。漸次修行諸菩薩行。速得圓滿。
那麼接下來的一段經文,下面我們要講的就是屢屢說「暫得聞如來琉璃光名號」,為什麼叫做「名號」,從「復次。曼殊室利」這裡,到下面「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鬥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最後到一直到這裡說,「於自所受生於喜足。不相侵凌互為饒益。」這段經文。我們來看一下,從剛才我讀的這段經文一直到第三段經文,就是「復次。曼殊室利。若有四種比丘比丘尼」之前這段經文講的就是能夠聞這句名號所得的功德。那這句名號,接下來的這個版塊就要講,一句名號為什麼如此的殊勝呢。我們常說南無阿彌陀佛,要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到底念佛得怎麼個好處。怎麼就有如此大的功能作用。
首先你看這裡,除了剛才佈施以外,這段經文循序漸進。我們修行有多難,首先,你得不破尸羅,不破戒律,不破規則,這是從事相上來講。其次,雖然戒律,規則不壞,假使你毀正見,你對佛教的領悟,認知是錯誤的。比如說學佛來了,認得個法師,我覺得學佛是一種很高的品味,人生境界。或者說到廟裡去,泡個茶,彈個古琴,覺得說這是超然於物外的,跟道家一樣學無為去了,享受生活去了。或者玩票,反正現在都流行拜師父,有上師,帶佛牌,大家就跟著好像玩票性質。跟風。最最麻煩的就是來指點江山,帶著自己滿肚子的社會學,這個學了一大堆,那個學了一肚子,然後把這些七拼八湊的說不出來個所以然。結果還帶著這些成見來指點江山,來討論佛法,沒有信仰。等等這些都屬於邪見,不是正見。
學佛唯一的正見就要從因果入,從解脫出。—定不能繞開這個,為了究竟解脫,為了放下,自在,為了得智慧,為了出輪迴,這叫做不毀正見。所以說「然毀正見」,有的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不愛聽法呀。不愛聽佛法你哪來的正見嘛,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你不去聽,或者說看了一本經就覺得另外所有的經都不對了,只有這個經是最高的。我遇到一個同修就是什麼經都沒看,就是一本《六祖壇經》。從此以後極樂世界都是虛妄的,都是給一些沒有知識的老太太,學佛學得迷掉的一些怎麼怎麼樣,就哄他們念念佛。《六祖壇經》裡面說的才是真的。佛言祖語相信誰呀,就一本《六祖壇經》。當然《六祖壇經》說的是真的,可是那是從理上來講。
那種修行功夫只有六祖在的時代,大家的善根非常好,已經到了那個點上了。這一部壇經,六祖一出現,還用得著一部壇經嗎。「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足矣了。但是我們現在,這些最上妙的法被我們一聽就成了毒藥了,害得身心世界就被毒了,受害了。為什麼,智慧,福德都已經不夠了,沒有積攢夠,不敢去下這個猛藥。所以這裡你看,不去多聞你怎麼去建立正見。
佛的經典三藏十二部,由於法會,背景的不同、所受的眾不同,他每一個講的角度都不一樣。你一定要有足夠的悟性和修行,天天在裡面琢磨,去聞,去思,才可以把它打通呀。所以從這點來講,你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所有經典的深意是什麼,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有的是從事上講,有的是從理上說,事理圓融,好好修行,起真正信心,就這點。那麼還有個最要命的,有雖多聞而增上慢。你看,你戒律持的好、你正見具足,你又學了好多佛經論典,最後放不下「我能持戒律、我具足多聞,我學了好多經典論著,具足正見,有多聞」,你放不下這個更倒霉。為什麼,增上慢呀,一旦增上慢,我見必興。
現在佛門裡這種居士不少呀。越學得多越害事呀。為什麼,他覺得自己,也不去尊敬三寶,最後成了二寶居士了。認為說反正出家人現在也不怎麼樣,到處都是假的滿天飛,佛門也一塌塗地等等。而且一旦去獵奇佛教,稍微有個害群之馬就被無限的放大,所有的盆子都扣在佛教上。好了,佛是真的,法是正的,僧人我不搭理。這就是第一魔頭。印祖以前開示過的,你不要賤棄出家人。當然印祖也是呵斥當時教內的情形,因為曾經的佛教出家需要度。怎麼度呢,官府國務院來親自考,皇帝要命令發度牒,非常嚴格。後來到清朝的時候,人根比較具足,大家都有很好的出家願望,所以就放開了,為了更多人來出家,來弘揚佛法,來充實僧團。
那麼這個法在當時有很大的利益,慢慢地形成流弊,現在作奸犯科的,逃難的,也有這樣一些,所以就使得僧團魚龍混雜,這也是事實,我們沒必要迴避。可是從一個修行者的角度來講,你不能因為看見一堆亂石在表面,你就把所有的亂石都掉到,真正的翡翠寶石,它的外表也跟亂石是一樣的。你有信心嗎,你能認出來嗎。
而且佛說,末法時期的眾生怎麼去求福報,於破戒比丘中去陪福呀。聽起來這麼不近人情,你替和尚說話,你破戒了你還去怎麼怎麼,可是我們現在上哪裡去求福報,當然戒,定,慧,戒為第一,可是大家要曉得,如果沒有比丘了,有一個破戒比丘總比沒有強呀,佛法上哪找去,所以這點呢,不是我們替自己威風,不是這樣的。具足正見沒有增上慢,你護法你就把護法的位盡到就好了,應該怎麼樣,你就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就可以了。其他的依任因緣,自己修自己的嘛。不要因為,當然佛門裡面有時候有些不好的話聽了以後,不好的情形出來就馬上對佛法退失信心了。要知道當然有亂石,可是剛才說了,翡翠寶石也在其中呀,你有擇法正眼,你去親近真正的善知識嘛。再怎麼說,哪怕所有天下烏鴉都給你看見了,你一口咬定佛法是真實不虛的呀,僧團裡面有大力的在弘揚佛法是真實不虛的嘛。所以從這點來講,不要有增上慢。你看,我們說修行難,難於上青天呀,不壞尸羅,不壞正見,不壞多聞,不具增上慢,在這種情況下,你才能開始使勁。祖師們以前說過,修行依靠自力難,到現在末法時期,難比手舉三千大千世界。就自己凡夫一隻手把三千大千世界舉起來。修行的道路上是一進九退,就好比說一個人要進,九個人往下拽你一樣。這樣的一種難度,在五濁惡世,於此五濁惡世,欲想要修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說,這段後面我們不讀了,這三大段經文講的就是名號功德。剛才我們講到修行上到了如此的,這樣一種艱辛或者不具足,暫聞名號--過去聞過,那麼可以去轉過來,不墮惡趣。哪怕你沒有聞過,藥師佛可以以他的本願威力令你現前能夠聽到藥師佛名號。所以我們在一開始講經的時候,題名的時候,我就很感慨說,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設教的時候真是良苦用心,大殿裡面供的三尊佛,這邊藥師佛來救濟我們之生。這邊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來超度我們之死。在生死的過程中,真的是這兩大法門剛好一鉚一環,這樣來學習《藥師經》。
那麼下面呢,我們剛才講到說。曾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怎麼怎麼樣,我們要講到倒底為什麼說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句名號有啥了不起,這麼的好處多多呢。在坐的諸位都是學佛這麼久了,不論說南無阿彌陀佛,尋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這些人都是聖者,聖人,都是以名號來救度眾生。這樣的話就讓我們覺得費解,覺得很奇談。成了佛教徒了,覺得這麼一說,其實心裡還會有疑情,乃至我們號稱學佛的資深佛教徒也會覺得這不太可能——為什麼一句名號就具足這樣的功德呢。為什麼,說六字洪名出乾坤,阿彌陀佛一句,「莫訝一念登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包括三乘聖教,六度萬行都在裡面,橫超往生,憑什麼呢。不是說一切世間都是假名嗎。
而且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依著通途,我們這個世界的情形一定要有付出才有回報。讓習慣了這種生活狀態,等價兌換狀態的,習慣了付出才可以合情合理的得到,不心虛的、覺得不會天上掉餡餅,這樣的一種長期的知見滋潤著我們的心田的,這樣一種情形社會裡面,覺得就靠一句名號,就能體現出來功德作用,不一定吧,有這麼大的力量嗎,有這麼好的事兒嗎。在這樣一個代價與回報的社會中不能信受,一句名號功德度眾生,很難信受。總歸就算修了佛法,我也怎麼樣修觀呀,持了多少咒呀,天天去佈施放生功德。當然這些都屬於六度萬行,可是究竟極果一乘佛法中,念佛為因,成佛為果。要具足信心。就是靠一句名號可以圓滿究竟,對於名號的認知呀,我們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認識。那麼第六講時間到了,待第七講開始,我們再給大家說說名號功德。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