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

2017/09/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宏海法師: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

(第一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請大家放掌。各位同學,各位同修,今天因緣殊勝,我們再一次來學習佛法,再學一部經典。此前我想說幾句,說到講經說法,我們現在稱之為弘揚佛法。把佛法讓更多的人來分享,把佛法的智慧,讓更多的人來相應。那麼今天坐在這裡是非常殊勝的一件事情,也是很稀有難得的一件事情。遙想在中國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佛法當時是從漢朝,差不多是元壽元年,現在從正史上記載的,流傳到我們東土。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大興,那時候隨著每一部經典論著的翻譯到了中國以後,大家都開始群起的來學習。所以說在當時呢,到處都是講經說法,特別是長安城裡,隨處都可見學習佛法的盛況,是主流、是顯學。那麼由於佛法他的意義最後的落腳處並不是在於一味的去講去學,它還要行持要實踐。

所以在當時的時節因緣下,大家都在講經說法,漸漸的就開始偏頗了,光去講去學,把這個主要的行持,去修去悟給放到一邊了。所以呢,這就算一個弊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知道達摩祖師有一件大事因緣,從印度過來,恰在這個時弊要擴大的時候,把它給進行了糾偏,來演教外別傳,也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禪宗,要真參、要實悟。那麼時轉至今,我們現在的教內外,包括我們的政府、國宗局,都在大力的支持提倡法師要講經說法,佛教要弘揚佛法。那麼在提倡的時候,其實它有一個體現出來的現實情形,就是說,真正可能我們現實情況達不到這個標準,他才作為提倡。所以說現在我們能夠講經說法,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那麼從這點來看,曾經的一個弊病,已經成為我們現在的不能夠,從這個層面來看呢,也可見佛法呢,也還是有些飄零。這是我們的正事,要講經、要說法,要來聞法才能夠產生我們對人生的反思,對智慧的提攜,對佛法的提攜。從這點來講呢,我們今天來學習佛法,講一部經典,是非常稀有難得的事情,要感恩諸位,所有有緣的成就和護持。

那麼佛法呢,我們知道,在佛門裡面有一句話,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就是你的首當其衝,你要學習佛法,你將來要修行,你要去真參要去實證,一定要從聽聞開始,對法的聽聞。我們常有一句話叫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你看為什麼,我們各位在聞法的時候,不叫做吃法,不叫做看法,叫做聞法呢,就是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用耳根用聲音來傳達佛法的智慧是最容易通透和入心的。所以說,我們在聞法的時候呢,講經要說法是用我們的聲音來做佛事。比如說還有一個叫香積佛國的國土,在那裡的話,大家的溝通渠道是鼻子最靈敏,所以它的所有的溝通渠道就是用味道來做。不管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溝通,語言的傳達,乃至學習佛法,就是用味道。所以它叫香積佛國,這很離奇。其實這也提供給我們一種反思,就是說,有好多的他方國土,有好多無量的眾生,他的習氣,他生命的呈現,他的樣式,他的方法等等,都是非常的多樣化。這是整個法界裡面所有眾生的呈現。那麼收縮到我們這裡,就是用耳根來做佛事,聞法。

那麼在佛教中講到聞法,一般從三個地方來聽聞法。第一個,從佛處聞法。就是我們的福報還在,我們的善根很深厚具足,這時候呢,感得我們有福德,生在佛前聽佛親口宣說教法,或者做佛的常隨弟子,這是一個莫大的福德。這是從佛聞法。那麼隨著佛,比如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滅度以後呢,他的弟子來住持法道,這時候我們就是從佛弟子聞法,也可以聞到,把他講的記錄下來,口口相授。那麼我們現在今天此時此刻在這裡聞法,只能從佛的經典來聞法。只有佛的遺教,而沒有佛,也沒有佛的親傳弟子,當然我們都是佛弟子,但不是見過佛的弟子。所以現在我們的聞法,基本上是從佛的經典,就是學習教典,就顯得非常的重要。收縮到現場此時此刻,我們就是個聞法的過程,現在正開始要講一部經典。

那麼對於聞法,我們一定要升起趣向,要遠離過失,知道它的稀有難得。每次我們在講經之前,我都會給大家一定要強調,我們的聞法的心態。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能夠聽聞到佛法,有這個機緣。可能他的此生此世,一生過去,從來都沒有個機緣可以聽聞到佛法。所以在經典裡面,在涅磐經裡面講到,佛曾經在因地的時候,為了一句法,曾經捨生。涅磐經裡面說,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無量劫前,在沒有佛的時代,他是一個婆羅門。

那麼婆羅門呢,他的品格非常清高,發心的求佛法。當時在忉利天的天王在天宮看見他了,想試一試這個婆羅門是不是真的想聽聞佛法。他就化作一個羅剎鬼,給這個婆羅門說,我有半句偈,佛法講四句為一個偈,他說我只有兩句話,就像我們現在的詩一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只會前兩句,他就這麼點佛法,來給這個婆羅門聽,說我有兩句佛法。這個婆羅門聽了就很歡喜,這個羅剎就提出來要求了,說,我雖然可以講這個法,但是我是要吃肉喝血才行,忉利天主就是來試這個婆羅門的。這個婆羅門就答應了,自己爬上一個高的地方,把身體從高處墮下來,喪命給這個羅剎吃。羅剎被感動了以後,還沒有等他落地,現出天王身把他給接住了。為法忘軀。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為了一句法,而去這樣的捨身。可見,佛法在他身心世界中的殷重,他當回事兒。這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曾經過去世為了法,而發這樣的心。

那麼在佛門歷史上也有兩則公案,我們現在在說到聞法的重要性。在廟裡一個老婦人,她五十年就在廟裡大寮發心做事,兢兢業業含辛茹苦的在廟裡發心。整整五十年去培這個福報,希望下輩子投生的時候能夠投生成男身,哪怕在廟裡面做一個燒火的僧人。一輩子用了五十年時間,可是從因果來講的話,下輩子都沒有得成。為什麼,她一味的只去培福,沒有聽法。而一個鴿子,鴿子在殿堂法堂的屋簷下面築了一個自己的巢,天天就住在那裡。因為法堂呀,是過去道場裡面講法的地方,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在法堂屋簷下聽法聽得多了,來生居然投生成一位禪師,所以大家想一想為什麼要聞思修,聞思修,先要從聽法開始。

一切就是要用佛法,來開啟我們的修行之道。所以你看,從這點來講的話,我們講到說聽法的重要性。因為我們現在,每時每刻大家都在黑暗中,無明中,沒有智慧,沒有悟性,所以說呢,沒有法的澆灌的話,我們這個無明,這種煩惱永遠緊緊束縛我們,沒辦法開啟我們本有的智慧,這就是我們對於法的重要性、殷重性。

當然我們在聽法的時候,最主要的一個是要誠,要虔誠,一個是敬,要恭敬。虔誠的話,當然一旦我們調製到自己的身心是一種虔誠的狀態的時候呢,它就沒有讒曲虛偽,它是敞開胸懷盡情來接納首肯。如果我們用世間的這種一般的心思呀,心眼,心機來聽法,它是摻雜摻雜不究竟,染污的東西在裡面,沒辦法得到佛法的受用。這是其一。再一個為什麼說要恭敬呢,當然不是法師一定要你抬舉,一定要你非得聽他的,因為你要得到法的受用,一定要你有一個謙卑,對他有這個殷重的心態,把他當回事,是我們生活中的首選,這樣你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特別像我們現在每天,大家生活的節奏這麼快,工作的壓力這麼大,所以說,能夠用佛法來澆灌一下自己疲憊的身心呢,是非常得益於身心的,是能夠得到很好的安寧,我們說的清淨。

所以說,在這裡我們先講一下佛法的稀有難得,和我們聽法時所應該持的態度,以至於法,聞法能夠得到這樣的甚深利益。你看一位老婦人,盡了一輩子在廟裡做培福,她光培福了,但是沒有這個智慧,下輩子想投生男身做一個燒火僧都不可能。而一隻鴿子,是一個畜生道的眾生,由於這種法的不斷的熏習,竟然下輩子投生成一位禪師。這都是歷史上真真實實的公案。所以說,我們要對於法升起殷重心。這是其一。

那麼這次我們開始開設的課程,今天要講的一部經典,叫做《藥師經》。大家都知道,已經耳熟能詳了。全稱叫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唐三藏法師玄奘奉造譯,在備課的過程中,我也是由衷的感慨,因為我本人的行門,在西方淨土,極樂世界。那麼今天要給大家來講這個藥師經的時候我就想有點為難,不講《彌陀經》講《藥師經》,這不是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為什麼呢,因為藥師經的琉璃世界在恆河沙國土往東走,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呢,在十萬億佛土之外往西去,那我們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到底上哪兒呀,大家要知道,由於凡夫有分別心,有此才有彼,有東才有西。每個人的心性,悟性,能動性不一樣,所以佛才說了這麼多的經典。

特別是對於這部《藥師經》的學習,我們要有這樣的一個認知。我在備課的過程中,生起由衷的讚歎,佛講法太圓融,面面俱到。正如太虛大師所說,我們每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生死兩個字。雖然我們每次都不願意面對它,好像說我們活得很自在,死亡離我們很遠,可是我們要知道,每個人都必須面對這個關口,要面對生死。那麼,我發現這個《藥師經》和《彌陀經》這兩部最為我們熟知的,也是常規的經典,恰恰的就圓滿的分擔了我們人生的這兩個大問題。生死事大。我們怎麼樣來好好的生,什麼叫做生呢,就是利用這一期的果報,這個色身,從物質、精神來讓自己不斷的身心改良進步,來好好地活著,來修行。

這是我們用生的這個狀態來學習佛法。而死,當然我們每個人以為死了一了百了,一般不知道佛法。殊不知,死並不是生命的結束,它還要再來,是這個對於沒有知道未來的人,或是不知道因果輪迴的人,說認為死了以後好像就什麼都沒有了。死和生一樣,它是我們人生不斷輪轉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已。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現在說生要生的好,再一個死要死的自在。這樣死的自在其實恰恰就是為我們來生更好的生呀,做了很好的準備。所以說,從這點來講,好像我們聽了一說生死就不吉利,學生說好好的我們來聽法嘛,你怎麼一會兒講生,一會兒講死的。可是呢,生死問題一定要解決,這兩部經典恰恰就把這兩件事情給我們解決的非常完美。

依著《藥師經》修行,我們可以現世生活中來修,依照《彌陀經》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繼續修。所以說,這兩部經典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視野裡面,用意正在於此。太虛大師也這麼講過,將廣度眾生之事,付囑東方的藥師琉璃如來,將接引往生度死之事,付囑給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西方三聖。在這裡呢,對於這部《藥師經》的學習,我們想呢,要用這樣一個態度來進行認知。

相信我們每個人也去過寺院,有的大雄寶殿裡面中間供著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他的左手邊,就是手托缽塔的藥師琉璃光如來,在他右手邊,就是西方接引手持蓮台的阿彌陀佛。所以說,我們對於佛法呀,對於佛像在殿堂裡面供著,都是來表法的,沒有一刻不在表示佛法的圓滿和智慧。所以你看這兩部經典,我們就知道佛的供法,他裡面就是表的這個法。生死事大,一個管生,一個度死。這是我們對於《藥師經》這樣的一個認知,來並不違背極樂淨土法門,這樣一個心態來學習,而且要更好的把它融會貫通。這樣來學習這部經典。這是我們學習《藥師經》的一個前提。

那麼,今天的因緣具足,我們來看一下這部經典《藥師經》。首先,我們來看看經典的題解。因為藥師經比較長,上次我們在講普門品的時候,篇幅還不算長,藥師經比普門品還要長一些。那麼我想時間關係呢,我們來做一個版塊式的講解。就是說貫一大段經文以後呢,把他裡邊有關鍵詞,或者主要的貫不過去的部分給大家做一個貫通,完了以後,再抽出來做一個主題性的講解。來這樣的給大家依文貫義。

首先我們來看,這部經典的全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那麼我們在學習經題的時候呢,首先就要知道什麼叫做「藥」,為什麼叫做「藥師」。「 藥」是怎麼回事呢,生病了才會有藥。所以首當其衝,我們要建立一個藥和病的人生觀來理解為什麼這裡叫做「藥師」。這個人生觀呢,很奇妙,但很真實。我們就這兩大概念「藥與病」,展開一下學習和討論才能明瞭為什麼我們常叫「藥師佛」的內涵。

我們每次去廟裡面隨著功課,早上我們是消災免難,一般都念成消災延壽藥師佛。到底為什麼叫藥師佛,我們可曾想過。一般人都會生病,生病是我們每一個一期生命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八苦之一。現在的人也病不起,一生病的話,到醫院裡邊費用特別昂貴,所以說也是一種對人世間苦的一種感受,到醫院裡邊你就知道了,特別無奈。那麼在生病的時候,我們馬上想的就是說要吃藥,因為我們生病的時候,佛法裡面講叫四大不調嘛,地水火風不調以後呢,就會進行一個整合重組,調到一個相適應的狀態,那麼在調的過程中,一定要用藥物進行助緣。所以有時候說,去醫院碰到比較喜歡調侃的人問:大師,你們還吃藥呀,你們這身體也會生病呀。

每個人都是地水火風組成的,四大,四大它就會有不調的時候。所以我們生病到慢慢地康復,其實就是一個自我重組和整合的狀態,調。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調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助緣,為什麼佛以前說過,比丘的病有時候好不了,為什麼,就是因為他不親近湯藥。一定要親近湯藥。藥師呢,就是懂得調配藥物的醫生。這是我們在世間來講,給我們開藥,我們就用一般的藥物來治療我們的身病。記住,藥有物藥和法藥,病有身病和心病。我們來首先看身病,身體得了病了,那麼物藥無非就是由草呀、木呀、根呀、莖呀。大家看過白蛇傳,都知道白娘子去盜靈芝草,靈芝仙草回來把許仙給救活了。這是治療他的驚嚇,身病。那麼有的像礦物質也有,有金呀、土呀、炭呀、石呀,等等這些礦物。

還有一些動物,就是飛禽走獸,有時候中藥裡面也會用它來入藥。這三種製成什麼丸呀、丹呀、散呀、膏呀等等,這些成品藥,這是中藥。那麼我們西藥裡邊,也有什麼黴素呀,什麼西林呀,等等這些。這些都屬於治我們身病的藥,叫做身藥。那麼這些實在的藥物,只能治身病,不能治心病。每個人的心病,就是貪瞋癡,這個用藥物治不了的,一定要用法藥來治,就要佛法。你比如說,我們說的貪婪,大家小時候讀書都知道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這是貪得無厭。我記得我學第一個貪得無厭的詞的時候,就是從這個故事裡面學會的。那麼現在大家社會上關注的也是貪心。上次有一個居士給我講到說住房,一開始租的時候,想有個小小的房子,平房也行。

後來有了一定的實力的時候,就買了一套單元房。買了一套單元房呢,又想換大點。跟我笑著說,法師,我這實在是貪心控制不住。換大點以後呢,又想要一個別墅,等到真的有了別墅,他的事業做得蠻大的,有了別墅,他說我得搬到海邊去。就是始終對房子有一種再大、再好、風景再怡人,不斷這樣的渴求。為什麼,就是由於貪。這就是一種病,諸位同修,這個病很容易就犯了。嗔火、嗔心大的時候,特別是懷恨在心。什麼是嗔心大的時候呢,當然說句笑話了,說男女談感情,吃醋的時候,就是把嗔心發揮的最圓滿的時候,速度也升起的最快,質量最高。這個時候也犯病,嫉妒。愚癡呀,不通事理。衡量一個人有沒有福德,這個人是不是具足福德,就看他聽聞佛法的時候,能不能對佛法講的道理升起哪怕一丁點的興趣,然後慢慢地掀開走進,這都是治我們的無明病。

那麼這些心病呀,就需要法藥來醫了。我們現在在講藥,藥師。所以說呢,這個藥物,只能治病中的病,不能治不病時的病。這個話怎麼講呢,我們每個人生病,其實是本身我們作為一個人具足貪瞋癡,有生老病死,這就是身病。本有的法身,智慧,被貪著染污分別,給弄病了。在這種情況下,你作為一個人再去生病的時候,就是病中的病。所以,物藥治的是我們的身病,是病中的病。法藥治我們不病時的病,貪瞋癡的病。來這樣理解病和藥的這個關係。這是其一,病和藥的人生觀最基本的一個層次。

那麼,我們再往深了悟,當然說到心病了以後,就要開始說到我們的法藥,佛教。有經、有律、有論、三藏十二部的經典,在佛法中有時候講五乘佛法,有時候講二乘佛法,有時候講一乘佛法,十善業呀,苦集滅道呀,五戒呀等等,這些所有一代佛法講的行門,法門都是為了治我們的心病。在這個層面再來理解,這叫藥師。為什麼,佛教是大醫王呀,佛講的法就是治我們的心病的,所以叫做藥師佛。那麼這些呢,還是從狹義上講,我們再從廣義上來講,其實我們時刻在生病,不斷地在吃藥。比如此時此刻大家正在吃著一味藥,什麼呀,空氣。人要離開空氣是不能活的。我以前在講到吃藥的時候,大家說什麼藥呀。他說飯,或者水這都不是最主要的,我們現在時時刻刻離不開的一味藥就是空氣。

那麼再放開了講,如果我們得了冷的時候就是病,那麼衣服就成了藥;我們餓的時候得了病,飯就是藥;我們想要走幾步到一個地方,那麼舟呀車呀代步的工具就成了藥了;困了,床就成了藥了;包括大家想學佛了,那麼佛法就成了藥;我有弘法利生的病,諸位在座的聽眾就成了我的藥。整個法界,怪得很,你看太陽照得大地乾旱的時候,這個時候地就有了旱的病了,可是這時候雨水就成了藥。那麼太陽出來曬得過火了以後,又會旱了。雨水多了時候,太陽是藥,太陽過火了的時候,雨水又成了藥了。一個很漂亮的女人美色,在一個容易嫉妒的嫉婦來講呢,她就是致病的根源,她就是病。在一個好色之徒來講呢,她就是藥。如此來看的話,就沒有一個定性的,什麼是藥,什麼是病。

一切眾生所需全部為病,盡大地宇宙萬物都可以做藥,整個這就是緣起性空的甚深佛法大義。就在藥與病的人生觀中,我們就可以見到。現前大家想想,我們一切的貪瞋癡哪個不是病呀,一切滿足我的資具,物品,精神所需等等,一切的能安撫我現在的貪著之心的,分別之心的,能滿足的,哪一味不是藥。所以,這就是深層次來講藥師的內涵。

我們要知道「藥師」他有密意的,當下就體現緣起性空的宇宙實相,要往深悟,為什麼這裡叫「藥師」。所以在《華嚴經》裡邊,普賢菩薩命善財童子入山去採藥,說凡是能夠作為藥的花卉草木你全都採回來。善財童子踏遍山野徒手而歸,為什麼呀,說滿山皆是藥呀,沒有一樣不是藥的,看你生的什麼病。那麼普賢菩薩說,好吧。那你明天去了以後把不是藥,非藥的花卉草木給我採回來就可以了。結果第二天呢,又說無從采起,為什麼呢,遍山全部是非藥。你說它哪一味是藥呢。這就是《華嚴經》裡面體現的緣起性空的道理。沒有一個定性的藥,沒有一個實在的病,一切都是法界的整個緣起。這樣來看我們的藥師乃至藥師佛的內涵。

一切都是相待而有,生滅的存在背後體現的真理就是緣起,因緣,病和藥的緣起。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病和藥的緣起中過日子,在妄想、在顛倒。這是我們從這樣的一個層面對「藥師」來進行理解。那麼講到這裡呢,我們說到佛教的終極目標就是了生死。為什麼呢,包括老子都說到,吾有大患惟吾有身。當我們色身出現的時候,作為一個人的狀態活著的時候,其實從深了講,它就是病根。所以我就用佛法的藥來治我們這個病,輪迴病、生死病。所以我們這裡藥師佛、彌陀佛,就是針對生和死來設的兩大法門。那麼從生命的級別狀態來講,如果對人而言,可能比我們生命狀態高的,質量高的就是天人,就是我們的藥師,從天人來講,可能出了三界的聖人阿羅漢就是藥師了,從阿羅漢來講,菩薩就是藥師了,從菩薩來講,只有佛才是最究竟圓滿的藥師,所以這裡叫做藥師佛,《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就是我們常誦的消災延壽藥師佛,十法界,只有佛才是大醫王。這是我們對於「藥師」理解。

那麼經題的第二個詞就是琉璃光,琉璃光如來。如來,我們下面講到佛的十號時再講。為什麼這裡就(有)琉璃世界的光影效果呢,剛才我們講到建立病與藥的宇宙人生觀,要有一個悟性。那麼從實際的世界來講,為什麼藥師佛的世界是琉璃世界。我們常用,萬里無雲萬里天,又用,水天一色,來形容天空的顏色。大家都反問一下,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的天空是青色的呢,是蔚藍色。我們常講,青天白日,這就跟琉璃有關。我們現在生活中的琉璃也有呀,大家有時候,有的居士同修帶一個琉璃的手串,帶一個琉璃的飾品。現在我們生活中的琉璃呀,其實是有名無實了。比如說,我們看到宮殿上的也稱為琉璃瓦,相似的就是它有光澤,或者好像有一個台灣的工坊呀,燒琉璃的就是把佛像做了好多,琉璃工坊,還是一個很著名的演員。當然他這個琉璃工藝好像比較好很出名。

但是他琉璃造的佛像,我曾經去他們店裡去參觀過,好多都是要麼光一個頭,要麼弄一個沒胳膊的,有的反正就是弄的非常抽像化。當然這可能也是我們現在一種共業情形吧。我本人,個人意見不太讚成這樣做,因為這個緣起不好,佛菩薩就不具足,好像佛菩薩的相應該莊嚴,整個圓滿的。但他弄的就是藝術化了,俗人這種俗見去做佛像,不太如法。那麼它也叫做琉璃坊,琉璃工坊,燒的就是琉璃,我們現在看起來就是有點類似玻璃吧,水晶一樣的。這個只能叫做相似琉璃。如果我們去山西的雲岡石窟大佛的話,最大的那尊佛的眉心也是嵌這麼大一顆琉璃,但是現在看上去有點偏黑色,當時也叫做琉璃。唐朝的時候琉璃特別多。真正在佛教經典中講的這種琉璃,又叫做青色寶,就是寶石中呈現蔚藍色的寶,而且它的體徵是完全透明的,像天青一樣,有晶瑩的質量,表裡洞徹,內外相映,這叫做琉璃。

那麼這裡講的琉璃光就是天青色寶所含的淨光,所以叫做琉璃光。大家知道為什麼我們這個天空呈蔚藍色嗎,在科學上呢,總會研究一番,說好像太平洋的顏色,大海是蔚藍色的,大海為什麼是蔚藍色的,還是天空映的。我們要知道,在我們佛教的宇宙中,我們現在在須彌山的南邊,南瞻部洲。整個須彌山四面的山峰都是由寶物所砌成的,堆砌成的。靠南方的這一塊是由琉璃寶堆砌而成的。所以它在宇宙中,在輝映的時候,靠著南方的這一塊的寶光發出來,映入到我們的空際,就是我們現在的天際,它會呈現出青色。所以我們現在看見的天就是蔚藍色的。它其實就是須彌山南邊的琉璃寶輝映在天際,所呈現出來的顏色。整個一望無際晴空萬里的時候都是藍色的。

要不然這個顏色從哪裡來呀,沒有佛法解釋,我們現實世界,你稍微推敲一下就弄不清楚。就只能說,哎呀,科學研究還沒有達到。可是佛在兩千多年前的經典裡面就交代得清清楚楚。在現實界來講,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就是琉璃色的,因為它對著須彌山的南邊。那麼,由於藥師佛的國土也是他因地的願力所成的,所以也呈現清淨無染的果報。他在因地的時候修的是清淨行,所感的果報國土就呈現出來清淨土,如同琉璃一樣。

那麼這裡也表現聖人的智慧就像琉璃一樣清淨無染。我們這個世界多少的溝溝壑壑呀,就是因為我們的心不清淨,有分別,有高矮,所以導致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又有高山,又有低谷,不平等呀。菩薩的心是平等的,佛菩薩的心看一切眾生,就跟外太空看地球一樣,看不出來高低不平的。我們身處在其中,因為我們過去世的心不平等,所以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如此。所以這裡呢,就是用琉璃來表寫藥師佛過去修什麼樣的行,發什麼樣的願,成什麼樣的就。佛的差別取決於因地的修行方式和所造的功德,清淨。所以我們在讀到這個的時候,你看還有須彌山王佛,就是說佛的功德偉大崇高。還有比如說栴檀香佛,就是說他修的道德,德香遠聞。都是這樣來表顯法的。雷音王佛,說的是他的佛法像做獅子吼像雷王震一樣,這樣的一種表寫。琉璃光也是這個意思。所以這裡才說,琉璃世界就是這樣的光影效果,琉璃光。這是我們了解一下。那麼藥師佛所居的國土叫琉璃國土,不但是國土,裡面的眾生都是琉璃青色的莊嚴效果,所有的每一位菩薩天人都是呈現這樣一種清淨狀態。而且,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是血肉之身,所以這裡說的琉璃光其實就是事實他的國土世界一定如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現在常發願說,願我內心常寂靜,心如寶月映琉璃。這裡我們講到琉璃光,這是第二個關鍵詞。

我們再往下看「如來」呢,我們下面講。什麼叫做本願功德呀,大家對於功德這個詞也可能聽得多了,聽濫了。天天說,你功德無量,我們常讚歎一個人的修行說,你做了好事了,捐了點款呀,印了經書呀,今天讀了一部經,都說你又積功累德。好像說多了都跟變味了一樣,功德都成了口頭禪了。諸位要曉得「功德」,一定是真心真意發自肺腑地去依著佛法修行,而積累的功力所顯出來的品德,我們叫做功德。本願功德是何物呢,什麼叫做「本願功德」這就叫做功德。「願」就是意願,「本願」就是修行者在因地所發的願望,依照這個願望,作為駕馭方向的前導,而修行積累以後,成就了以後,回過頭來,稱之為「本願功德」。藥師佛就是這樣的修行過來人。

所以我們常講發願,為什麼修行一定要發願呢,就像立志一樣,有志者事竟成。抱著決定之心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一直到達到目的為止,這樣的一種修行狀態,所以我們說學佛成佛一定要發願。我們現在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沒有一尊佛不是由過去發願的願力而成就的,你看去西方修也特別強調信,願,行。在佛門裡面每一尊佛都有自己的別願。我們剛才講到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所有佛菩薩的總願。每一尊佛,大家去讀經典裡面,都會有他過去曾經因地發的誓願。所以說,講到「本願功德」的時候,其實我們每天每個人都在發願。眼睛一睜,那麼每天的生活是怎麼樣開始的,我今天要幹什麼,我要去到哪裡,我要把某一件什麼事能不能辦成,這都是願力,你就帶著這一念的願力然後才操作你一天的生活。至於說這願力有沒有修成就,今天不行了明天還來,日復一日這樣的,每個人的生活就是修行一樣。所以我們講到這裡,其實我們每一天都要發一個善願,依著善願而修行。

哪怕是我一下子成不了佛,又害怕去想東想西的話,我們就可以說從腳下做起。比如如果我老喜歡罵人,說不好聽的話,那我就發願我今天不惡口,我要讓人歡喜快樂,試試說我今天能不能做得到,我到廟裡做一個好的義工修和顏愛語。那麼我要尊重他人,我要好好教育子女,我要夫妻和睦。每天這個願力就要如影隨形的,這樣的覺醒,你才能自己在觀照上去修行。這都是願力,這就是你的「本願功德」。我不嫉妒他人的事業,我祈求世界和平,把我們每個人的貪瞋癡的這種特色,慢慢用願力給它框掉,給它修掉,這就叫本願。所以說,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本願功德」。我們還有一條願要發,就是要成佛,一定要發這個願力,然後依著前面的具體事去天天發去做,去積功累德,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相續的巨大力量,就像我們說到的戒體一樣。

等於你不違反你的願力,或者你有一些違緣剛剛要觸動時,馬上心裡會知道說,我要這樣修行,我要依願這樣而行。這就是願力的功德,藥師佛就是過去這麼發願的。當然我們為發願成佛這個心要大,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這樣因果也會很大。大家想想這個「本願功德」,就我們世間而言,我們來設想一下,每一件事情的成就一定要取決於出發點,就是在一開始你怎麼樣去操作,你出發點的水平就直接影響到到達處的質量和廣度和深度和闊度。所以說,我們這裡講「本願功德」,就好比我們用策劃書給它有一種預先設置的功能,在開會的時候我們就決定這樣實行,就圍繞這個藍圖進行策劃進行操作執行,最終成功,並且按照策劃中所承諾的起點進行兌現作用,去兌現。

那麼每一尊佛菩薩去兌現的時候,就是他已經修因證果功德圓滿,回過來用「本願功德」的設置,大家要知道提前設置功德「本願功德」,其實可以理解成為一種。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兌現自己廣度眾生的神通妙用,就在願力中早就給設置好了。這就是我們理解到底為什麼老說本願、功德,本願功德就是如此。當我們的願力在心裡發起升起作用的時候,你看你的心影響力有多大,你能起到多大的念力。這個念力馬上就會在法界升起波瀾而,產生它的影響,形成它的軌跡,

在這個時候,你看比如說藥師佛的第二願裡面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那他現在就兌現了,我們現在看藥師佛的時候就是琉璃,他的世界就是琉璃,所有的眾生都是琉璃。這樣的一種內外映撤,為什麼,得益於他過去的願力。這就是他本來的願力,在發願的時候,他的願力有這樣一種軌跡和實現的前景,那麼將來一定會成就這樣的情景,並且他度生的法門的特質也不離開這個情景。所以說有願心就會有願行,就會有行為跟進上去,修持的力量形成一個依附的國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藥師琉璃光世界。所以我們一定要發願,我們在每次做佛事的時候迎請三寶,最後請佛菩薩降臨壇場,還要說惟願菩薩你不違本誓本願,來成就我的皈依功德,受戒功德。都有這樣的說法。所以說我們對願力一定要注重,大家往往覺得說發願好像是好高騖遠,我現在還是一個凡夫,我怎麼可能成就這樣,大家要曉得這有成功的例子呀。

在法界裡有兩個著名的人物,第一個觀世音菩薩,第二個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在《悲華經》裡面,就是過去在往劫中,阿彌陀佛還是轉輪王的時候,就是阿彌陀佛還是皇帝,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當時是兩個太子,觀音菩薩為第一太子。而當時寶藏如來給阿彌陀佛,當時因地轉輪王授記。授記完了以後,太子也跟著對佛說,對寶藏如來說:「世尊,我今天在你面前以大音聲告訴眾生,願我行菩薩道的時候,如果有眾生受苦惱恐怖退失正法的時候,給我天耳所聞,天眼所看到的話,這些眾生如果不能免他們受的苦惱,我就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在成就了以後,他的願力就是尋聲救苦,誰不知道呀。

上次我們在講普門品的時候,就是講尋聲救苦。他的願力在因地的時候決定了他果位的時候所呈現的狀態、品質,是步調一致的,所以他因地發願的時候就是要發這個願。阿彌陀佛也是呀,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叫法藏比丘,他修行的時候發了四十八願,比如說國中無三惡道,臨終接引。為什麼說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比較吃香,這都是絕招呀。你想我們修行人最害怕的是什麼,就是墮三惡道。修行最怕臨終的時候正念守不住,他與清淨海眾現在其前來接引。這都是願力裡面設置進去的,所以從這點來講,我們要知道他的差別相就出來了。如果你的願力很小,那將來你成就了以後,你可能度的因緣也很小。你看阿彌陀佛最後他說了一句,發完了願以後說,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

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這就是願。我常說什麼叫做「究竟有不聞」呢,就是每一個眾生遲早都得聞,非聞不可。就是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你不聞都不行。我們說有不聞,有聽不到的,他就不究竟呀,為什麼,叫落下了呀。落下了你能說是究竟嗎。所以他說,名聲超十方,就是每一個國土的每一個眾生都有聞的可能性,而且遲早必然要聽到「南無阿彌佗佛」這句名號,這就是本願呀。

所以你看,我們現在不論在僧在俗在老在幼,不論在不在佛教,知不知佛有沒有和尚,也不知道有沒有阿彌陀佛,信不信佛,去了就說阿彌陀佛,誰不知道呀。當這個世界呈現出來這樣一種情景時,就說明這是過去佛菩薩在因地的甚深願力,所把它提前設置功能進去,這就叫「本願」。我過去在根本因地的時候本來發的願力就是如此,所以一旦我修行成就了,這個願力絕對要兌現,不兌現就不稱之為本願,不能叫做有功德。你看,阿彌陀佛現在成佛已經十劫了,那就說明,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他已經成了等覺,成了妙覺了,說明他的本願功德就一定要開始顯現功能作用,而且這個功能作用就瀰漫在法界,只要你每個人有心去感應這個法門,臨終接引,信願往生極樂世界,就能成就。

不這樣都不行,這就叫「本願功德」,已經把你給攝受進去了,設置呀,提前在因地的時候就設置進去了。好比說,我們現在說請吃飯,你請我吃飯。諸位在座的同修,有人請你吃飯了,說不行。今天我們吃飯,也講法了,宏海法師也在座,你如果不讓我帶著他一起去吃,我就不去赴宴,你請我我不去。那麼當我坐在桌子邊吃你這頓飯的時候,肯定宏海法師也就在座了,這是必須的。這就叫做提前設置功能,阿彌陀佛乃至藥師佛的法門巧妙就在這裡,就是說等於他修行時已經把我設在那裡,已經修行,步調一致。這時候回過頭來,一旦他的願力和我們的願力對接的時候,就功成圓滿,這就叫「本願功德」。所以說藥師佛的「本願功德」設置,也是標誌著他在成佛的時候,一切眾生必然成就,十二大願。

下面我們在講到經文的時候,再講十二大願。為什麼說我們現在已經有非常確鑿的證據證明這個設置功能啟動了,包括我們今天講《藥師經》,我們每個人都聽聞「南無消災延壽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句名號,我們都對東方琉璃世界升起信心。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此時此刻正在進行中的時候,早就被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設置進去了。現在我們就按照這個步調在走,包括我們今天講《藥師經》,也是一個功德在其中積累。所以說,下面還會講十二大願,何為「本願功德」呢,本願功德到底是何物呀,大家要好好去悟。經題裡面都有甚深的密法,要去悟。這是佛法裡面天大的秘密,不可不可說,一切得以成就依附於「本願功德」。好,那麼,我們題解的第一講時間差不多了,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如何能躲過三災八難

要成功任何一件事,都必須因緣具足,用現代話來講,就...

藥師法門的意義及修持儀軌

第一:我們為什麼要修學藥師法門 我曾給我的《藥師經》...

藥師佛健康長壽七法

吃好;睡好;心情好;多放生;敲打膽經;按摩心包經;...

《藥師法門》修法儀軌

《爐香讚》 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

若有病苦纏身者,當持念藥師咒

藥師咒是《佛教念誦集》中十小咒之一,來自《藥師琉璃...

能令世與出世間圓滿的藥師法門

清朝時候,順治皇帝的國師玉琳國師,他就很讚歎藥師法...

藥師佛國與西方無異,何須定願西方淨土

又問:東方藥師佛國,依正莊嚴,與西方無異。又有八大...

《藥師懺》裡所說的十六種病與十三種藥

《藥師懺》中列述眾生無始以來有十六種病: 1. 貪瞋嫉...

【大藏經】【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藏經】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

悖凶類 悖是違背、違逆的意思,悖凶指違背事物發展的自...

佛陀有煩惱嗎

有信者問趙州從諗禪師:佛陀有煩惱嗎? 趙州:有! 信...

造了什麼業才會墮落成附體的大仙

問: 仙是做什麼樣的業才得到這種果報呢? 成剛法師答...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本經的修行重點在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它是一種...

大安法師:不能打罵破戒的出家人

在家居士首先要恭敬僧寶。尤其在佛滅度之後,佛寶法寶...

念佛人有病當全身放下念佛求往生

汝母年高,於淨土一法,未能認真修持。宜常與談說六道...

三界萬法種種境緣,實無心識外之別物

三界惟心,萬法惟識二語,人能言之,觸境逢緣,仍被境...

「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

淨土宗的重點就是:你要往生,你得靠阿彌陀佛來接引你...

信願持名,心不顛倒

在《法華經》當中,佛陀告訴我們,所謂的開權顯實,會...

如何對待我們身邊的惡人

世間上有很多我們認為的惡人,但是所有的惡人裡面他都...

莫道為惡不報,只因時節未到

世有邪見之人,不知因果,有同時因果、現生因果、隔世...

命運改造在自己手中

昔有袁了凡的人,本名袁學海,他是明朝的名儒,小時候...

佛友間討論佛法,說錯了是謗佛謗法謗僧嗎

問: 佛友之間討論佛法的時候,說錯了話是否就是謗佛謗...

三衣一缽不離身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

世間人臨終的三種執著

一般人到臨終時有什麼樣的執著呢?一般有三種愛,愛就...

剔除自己心中的恨

人們常常開玩笑說,別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然而我們...

【佛教詞典】命命鳥

(動物)梵語耆婆耆婆迦Jīvajīvaka之譯。法華涅槃經...

【佛教詞典】界善巧

【界善巧】 p0865   瑜伽二十七卷十五頁云:若復於彼...

【視頻】惠空法師《磨刀不廢砍柴工》

惠空法師《磨刀不廢砍柴工》

【視頻】慧律法師《第一義諦並沒有次第》

慧律法師《第一義諦並沒有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