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文珠法師《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  2010/06/2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各位,勤求無上智慧,是上求佛道,實踐無邊願行,是下化眾生。但當我們開始上求下化時,首先必須具備無限度的慈悲,然後始可展開弘法工作,建立利生事業,以完成佛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達到學佛、成佛之目的。因此,今晚要與各位討論的題目,是‘無限的慈悲’。可分慈悲的意義,慈悲的類別,慈悲的需要,以及慈悲的代表四點來說明。

一、慈悲的意義

何謂慈悲?慈悲,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亦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佛教的大乘教義及利他的行為,皆本自慈悲。而慈悲又本自人性的平等。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有生命的動物,無論貧富貴賤,無論冤與親,人與畜,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諸佛菩薩,從一切眾生,佛性平等,無二無別的觀念中,自然對一切眾生流露出無限的慈愛,願意無限度給予一切眾生的幸福快樂;自然對被眾苦逼迫,還末成佛的一切眾生,產生同體大悲至極同情,願意無條件的拔除一切眾生的憂悲苦惱。所以大智度論說:‘大慈予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這種拔苦與樂的大慈大悲,原是人類本具的天性,可惜人因固執自我,妄想發展自我,結果,被自我所蒙蔽,為自我所困擾,無法衝破自我所編織的煩惱圈套,無法跳出自我所製造的私慾陷阱;致使人心慈悲喪失,同情心滅,正義無存。人與人相處,各私己所愛,各愛己所私,不得不強奪巧取,以強凌弱;聖潔的慈悲心,竟淪落為卑鄙的自私心,尊貴的同情心,竟變為狹小的佔有欲。遂給人類製造無比的災難,給世界帶來無窮的鬥爭。

諸佛菩薩,由於親近善知識,轉愚成智,轉迷成悟,能覺悟往者不諫,知來者可追,剪除妄想,擺脫私慾,本乎無上智慧,實踐無邊願行,發掘人性的慈悲,而且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故能超越時空的限制,衝破種族的界限,無論此界他方,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不問男女老少,不分貧富貴賤,是人或是畜,皆一律平等拔苦與樂。何止拔除一切眾生,生理上種種苦惱,同時拔除眾生心理上的煩惱;不特給予眾生生活上物質所需,且給予眾生精神上真理的啟示,令眾生法喜充滿。

這種無條件,無止境,無限度的慈悲,正是大乘行者濟物利生的資金,亦是大乘佛教拔苦與樂的基本功能。菩薩們歷劫修因,廣行六度、四攝,饒益有情,固然是基於慈悲;而釋尊降生娑婆,八相成道,展開覺世牖民的工作,到處轉法輪,擊法鼓,從朝至暮,說法利生,又何嘗不是慈悲的驅使。可以說,釋尊的心,是慈悲心,釋尊的行,是慈悲行,釋尊的一生,正是大慈大悲的總匯;離開慈悲,既無菩薩道可修,亦無佛道可成。所以法華經說:‘如來室者,慈悲心是。’大涅槃經亦說:‘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悲為本。’據此可知,慈悲,正是建立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的基石,是大乘教義的核心,大乘菩薩的骨髓與靈魂。

二、慈悲的類別

在涅槃經中,佛說四無量心時,將慈悲分為三類:

(一)生緣慈悲

眾生,指凡有生命的動物,包括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眾生。六道眾生無論是胎生、卵生、濕生、或化生,凡有生命,無不有苦。佛弟子因見眾生苦,起慈悲心,恆思拔苦與樂,名眾生緣慈悲。但是屬於初發的慈悲心,煩惱末除,我執末斷,內見有我,外見有人,人我之間,又有親疏之分,冤親之別,末能做到冤親平等,拔苦與樂,慈悲有限,非無限的慈悲。

(二)法緣慈悲

法、廣則指宇宙萬有諸法,狹則指組成人體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法。二乘聖人,因聞佛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悟無生理,斷我執,證真空涅槃。但僅知由五蘊等法組成的我空,不知能組成我的五蘊等法亦空。以為眾生之苦,是由五蘊等法而生。遂起慈悲心,說緣生之我,無常、苦、空,開導眾生,令斷煩惱,破我執,離苦得樂。如涅槃經言:‘法緣者,不見父母妻子親屬,見一切法,皆從緣生,是名法緣。’因緣五蘊等法所起慈悲,名法緣慈。但度生不廣,智慧有限,亦非無限的慈悲。

(三)無緣慈悲

無緣,謂心無所緣。因為諸佛菩薩,以無上智慧,證實相真理,知生佛平等,聖凡無二,不住凡夫之有為,不住二乘之無為;亦不住過去、現在、未來,離諸妄想分別,心無所緣。但因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心生執著,終日人我是非,分別取捨,作無邊的罪業,沉淪生死苦海,無法自拔。遂本乎無緣大慈,興同體大悲,倒駕慈航,隨流九界,平等拔苦與樂,名無緣慈悲。

無緣慈悲,是以智慧為體,慈悲為用。因有智慧,知法性空,終日度生,不見有能度之我,亦無所度之眾生,於其中間,更無苦可拔,無樂可與,所謂三輪體空。因有慈悲,等視眾生,猶如赤子,苦樂與共,恆抱‘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一己求安樂。’的悲願。入世救世,既平等無私,更廣大無限,盡未來際,愛護眾生,拔苦與樂,因名無限的慈悲。

三、慈悲的重要

六道眾生,困居三界,升沉不已,生死熾然,苦惱無邊,固然需要佛的慈悲救濟;二乘聖人,困居化城,迷失寶所,沉空滯寂,保果不前,更需要佛的慈悲教化。至於權教菩薩,雖然已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但未達實相,執著中道,內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外見有可度的眾生,有相修行,住心佈施,亦需要佛的慈悲開導。何況佛道遙遠,眾生難度,非佛慈悲的鼓勵與輔導,恐難免退墮,是以九法界聖凡,無不需要慈悲。

諸佛菩薩,以大慈大悲平等無私之心,救濟六道眾生,煩惱生死輪迴之苦;給予涅槃真理生命永恆之樂。救濟二乘聖人,沉空滯寂,得少為足之苦;給予回小向大,走向寶所,令證菩提之樂。救濟淺位菩薩,無明障道之苦;給予實相智慧,速得佛果菩提之樂。

特別是人間,而且是今時今日的人間,更急於需要佛的慈悲救濟。因為現代人,由於內心貪瞋癡三毒,所形成的矛盾與鬥爭,由於外界科學進步物質引誘,所導致的危機與苦難,非常急於需要佛的慈悲救濟,也唯有推動佛的大慈大悲精神,始可以停止人類的鬥爭,解救人世間的厄運。

雖然,佛的慈悲,並非實質的事物,可以供人擺設,或供人欣賞。但慈悲確實存在人間,而且其力量威猛無比,遠勝一般的武器。因為武器,僅能威嚇人於一時,而慈悲以力量,卻能綿延至遠,無窮無盡。武器只能制伏人的行為,無法改變人內心的邪惡;而慈悲卻能震撼人的心靈,淨化人的身心。人類所以揮動武器,策動戰爭,主要原因是內心的貪與嗔;而慈悲,卻能消滅人心的貪嗔。所以,慈悲何止是有益世道人心的良方,是救急扶危的聖藥,簡直是殺人武器的剋星,人類的救星。今後人類前途的安危與苦樂,實在維繫於人心的慈悲。

假如現代人,皆能學習佛的慈悲,運用慈悲的力量,使人溶化仇恨,停止戰爭;使人悔過自新,棄暗投明;使人以仁愛代替憎恨,以寬恕代替征罰,以奉獻代替佔有,以隨喜協助之心,代替妒忌與障礙。當然可以救拔現代人憤怒敵對,互相殘殺之苦,給予現代人仁慈寬恕,和陸共處,共存共榮,共享太平之樂。

今天本人非常希望各位,能理解佛的慈悲,對於人類的重要,進而學習佛的慈悲,以慈悲心,作為今後做事處世的原則,本乎慈悲心,來培育下一代的個性。使佛教至情、至理、所擬合的無限慈悲,暢行於世間,活躍於人心,以達到改變人性的凶殘,溶解人間的仇恨,促進人類仁慈博愛,共同創造幸福的將來之目的。

四、慈悲的代表

佛教的慈悲心,並非紙上空談,而是有事實的表現,以及有歷史的印證。例如:佛教徒處處忍辱,與世無諍,固然是基於慈悲;而佛教歷史,從未發生任何流血戰爭,即使是飽受逼害(如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三武滅佛),佛弟子們之所以能夠忍辱負重,亦是基於慈悲的精神。至於歷代高僧,內修忍辱行,對治嗔心以自利;外則弘揚佛法,教化眾生以利他,又何嘗不是慈悲心的驅使?再說,彌勒菩薩,歷劫修慈,將來成佛,絕對禁止殺生,固然是推展佛的慈悲;而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普門示現,無苦不拔,無樂不予,更足以代表佛教的大慈大悲。

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佛告總持王菩薩:‘善男子,汝等當知,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自在,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因此,觀音菩薩,又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自從最初發菩提心,直至成佛,再由成佛後教化眾生,久遠劫來,皆本乎大慈大悲之心,實踐大慈大悲之行,深得大悲心解脫法門。

華嚴經觀音菩薩親自告訴善財童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善男子,我此菩薩大悲行法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佛如來所,普現一切眾生前,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以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或為說法,或現種種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同類之形,與之同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險是拔苦,救護是與樂,觀音菩薩專修大悲法門,無論現種種身,說種種法,現種種神變,作種種佛事,甚或一舉手,一投足,皆從慈悲心生。無量劫來,本乎慈悲心,遍身塵剎,無苦不拔,無樂不與,因此,觀世音菩薩,該是佛教無限慈悲的代表者。

至於觀音菩薩聖號的來由?以及其性別、聖像、聖跡等,可分以下五點說明:

(一)觀音菩薩的聖號

1.得名的原因

一由宿世志願得名:悲華經記載,往昔恆河沙阿僧祇劫前,有佛出世,名寶藏如來。當時有一轉輪聖王,名無諍念,與其千子,各各請佛及僧住於皇宮,四事供養,為期三個月。當時第一太子名不詢,供養佛已,因觀眾生苦,而於佛前發願,以一切善根功德,迴向無上菩提,並願於修菩薩道時,所有苦惱眾生,能稱其名:為其天耳所聞,天眼所見者,皆可離苦得樂。時寶藏如來,即為不珣太子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二由因中修行得名: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對釋迦佛說:久遠劫前,曾供養一位觀音如來,併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觀世音如來,授其‘聞熏聞修金剛三昧’。因而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悟證圓通,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能以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度脫眾生。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能以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施於眾生。令聞名見形,稱念聖號之人,皆可離苦得樂。因此,觀音如來,於大會中授記菩薩,號觀世音。

三由果上利他得名:楞嚴經觀音菩薩自說:‘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自此,無量劫來,皆以大悲心,平等‘拔苦與樂。’故法華經無盡意菩薩問佛:‘觀世音菩薩,以阿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是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又云:‘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由於菩薩發大悲心,修大悲行,證得佛心的無限慈悲。能令凡稱其名號的苦惱眾生,得免三災,脫四難,除三毒,應二求,甚至以三十二應身,及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福備眾生,因名觀世音。又名觀世音自在,或名觀自在。

2.聖號的意義

若依據自利功德釋觀世音三字,觀是能觀智,包括一心三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包括一境三諦之理。菩薩以一心三觀之智,觀於一境三諦之理,圓觀圓證,自在無礙,因名觀世音自在。

若根據利他功德釋,觀是教,世音是機,教指菩薩尋聲救苦的大悲心,機指九法界眾生,稱念菩薩聖號或悲哀求救之音聲。因菩薩能興慈運悲,拔苦與樂,普門示現,自在無礙,故名觀世音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薩依智慧之體,起慈悲之用,遍觀法界眾生,隨其機緣,拔苦與樂,自由自在,無所障礙,因名觀世音。亦名觀自在。或有人說:舊譯名觀世音,新譯名觀自在,征之佛經,並不盡然。或說觀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觀世音,更不可信。其實,觀世音即是觀自在,觀自在亦即是觀世音,而大悲心陀羅尼經,釋尊則名之為觀世音自在。

(二)觀音菩薩的性別

性別,指男性或女性的分別。然男女性別,僅限於欲界六道眾生。欲界天道眾生,雖有男女性別,及男女性慾,但欲心微薄,所謂:‘四王忉利慾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此是人天真快樂。’色界眾生,雖有色相,但純是蓮花化生,初生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冠具足,全是大丈夫相,無男女性別,亦無男女情慾。無色界眾生,依正俱空,身心都無,何來性別?

至於四聖境界,早已超越三界六道輪迴,無所謂男女性別。四種聖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隨其智慧深淺,功德大小,所感報身,相好莊嚴各殊。但皆純是大丈夫身,絕無男女之相。觀音菩薩,早登佛地,是正法明如來。為度眾生,跡現菩薩,當然超越男女性別,屬大丈夫身。但教化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或現男身,或現女身,全視乎所教化眾生之根性而定。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十二應身中,現十三種人身,即有七種屬於婦女身。至於釋尊降生娑婆世界成佛時,觀世音菩薩同時來此婆婆世界,於釋尊法中,大作佛事的,該是男子身。因為佛在悲華經,十一面神咒經,大悲心大陀羅尼經,以及其他諸經,皆稱觀世音菩薩為:‘善男子。’華嚴經更說:‘勇猛丈夫觀世音。’可知觀世音菩薩,除本門佛身,及其他應化身外,其跡現菩薩,該是男子身。

古之男女,皆蓄長髮,身著長袍,頭披布巾,印度如此,中國亦然。且富貴之家,無論男女,多佩帶珠寶,瓔珞,以為嚴飾。觀世音菩薩,既現在家菩薩相,其服飾該與當時男士同。是以古之菩薩像,(不僅觀世音,其他菩薩亦然)多身著長袍,頭披布巾,頸佩瓔珞,但其相貌,於慈祥中,猶具男子威嚴堅毅之相。世人不察,竟因服飾,誤以為觀世音菩薩是女性。特別是近數十年來,中國所製造之觀音瓷像,或圖像,越來越女性化,非及早糾正不可。雖然,觀世音菩薩的特殊功能,是大慈大悲,與一般母性的慈愛極為接近;雖然,觀世音菩薩特別同情婦女界的淒苦,常應化婦女身教化眾生,但總不應該因此而將‘勇猛丈夫觀世音’,轉變成女性化的造型。學佛人應該正視佛經,信佛所說,不應以訛傳訛,自誤誤人。

(三)觀音菩薩的本跡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佛告阿難:‘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

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中釋尊亦說:‘觀自在菩薩,於我前成佛,號正法明,十號具足。我於彼時,為彼佛座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令得成佛。十方如來,皆由觀自在教化之力,故於妙國土,得無上道,轉妙法輪;是故汝等,勿生疑惑,常應供養。但常稱名號,等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數如來功德,何況至誠供養,其福無量。’據此證明觀世音菩薩本門深遠,今現菩薩身,於極樂世界,位居補處,與大勢至菩薩,同輔阿彌陀佛,接引眾生。並於阿彌陀佛般涅槃後,正法滅盡時,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極樂世界,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壽命九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劫,般涅槃後,正法住世,六十三億劫,(見悲華經)皆是方便示現之跡門。

(四)觀音菩薩的道場

觀音菩薩,悲心救苦,不捨眾生,何止在極樂世界,現菩薩身,助佛教化,亦於十方佛前,以菩薩身,大作佛事。釋尊當日在印度示現成佛時,觀世音菩薩,亦同時垂跡娑婆,現菩薩身,助佛教化。

眾所周知而又能受持讀誦的大悲咒,是當日釋尊駕臨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時,觀世音菩薩於釋尊前說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云:‘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百寶幢幡周匝懸列。爾時如來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與無央數菩薩摩詞薩俱,其名曰總特王菩薩……時觀世音菩薩,於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及三千大千世界……。’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為諸眾生而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慈悲聽許……。’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樂眾生,欲說神咒,今正是時,宜應速說,如來隨喜,諸佛亦然。’於是觀音菩薩在釋尊允許下,說出無量憶劫前,千光王靜如來,授其大悲咒的經過。及其授持大悲咒的功德。

補陀落迦山,梵文POTALAKA,音譯補陀落迦山,或補但洛迦山,或普陀落迦山。義靜法師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於海島,島上滿佈小白華,清香美麗,觀音菩薩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門示現,因而得名。據說補陀落迦山,共有三處:

(1)印度補怛洛伽山

華嚴經說:‘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伽山,彼有菩薩名觀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聖賢,聚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香遍滿,眾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善財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漸至此山:‘見其山岩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翡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伽跌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

唐三藏玄裝法師之西遊記中,亦有記述:‘株羅矩吒MALAKUTA南方海濱,有座抹刺耶山,抹刺耶MALAYA山東方,有座布怛洛迦山POTALAKA,此山山徑危險,岩谷崎嶇,山頂有池,其水澄清如鏡。有大河繞山,周流二十匝,入南海,池測有石天宮,觀世音菩薩往來其間。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涉水登山,忘其危險,但能到此山者甚少。惟山下居人,虔心求見菩薩,則菩薩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塗灰外道身,慰喻此人,得遂其願……。’

(2)中國普陀洛迦山

在中國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群島之一的普陀山。島呈狹長形,島內崎嶇,由南至北,有錦屏山,光游峰,伏龍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島北的白華頂,又名佛頂山。島之東南有一小島,名洛迦山,合稱為普陀洛迦山,後人漸將普陀及洛迦分成兩個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名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原因在普陀山誌記載:謂中國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日本僧人慧諤,游五台山,見一觀音像,莊嚴殊勝,心慕不已,實行不問自取,請迴日本供養。豈料船經普陀山時,海中忽湧無數鐵蓮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諤驚而禱告曰:‘如聖像與日本眾生無緣,當從所向,弟子隨從所適,建寺供養。’禱畢舟行,至潮音洞邊即停,慧諤捧大士像離舟登岸,時岸邊漁民,聽慧諤說明來意,大受感動。張氏漁翁獻出住宅,讓慧諤和尚供像安居。改名為‘不肯去觀音院。’而慧諤和尚,亦成為普陀山的開山始祖。

普陀山名勝古跡甚多,佛教寺庵百數十座。其中位於白華頂南靈鷲峰下的普濟寺,是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開闢深遂,殿閣七重,建築總面積為一萬一千四百平方米。宏偉莊嚴,氣勢非凡。其中圓通寶殿,是觀世音菩薩正殿,建於清朝康熙雍正年間,高六丈餘,廣十四丈,闊八文,內供八米多高觀音聖像。四週塑有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其餘殿堂僧舍,約二百餘間。亭台樓閣,十分壯觀。普濟禪寺,位於前山,與後山的法雨禪寺,及山頂之慧濟禪寺,合稱普陀三大寺。其他歷代興建大小寺庵,約二百餘間。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海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約數丈,洞內怪石磷磷,海水湧入,其聲如雷,遊客僅可立於天窗外俯視,不能入內。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數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來,水花飛濺,聲如龍吟虎嘯,誠心朝山進香的有緣人,能見觀世音菩薩於洞中現身。

普陀山既為四大名山之一,遊客固多,而僧人由各地雲集掛單者亦眾。難免聖凡混雜,良萎不齊。何況羅漢境界,往往隱德露癡,遊戲人間。凡人肉眼不識,自會發生誤會。觀世音菩薩,為衛護道場,對破戒僧人,固然慈威兼施,而對蓄意擾亂道場之人,亦每現身點化。

據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拜訪普陀山。當其微服上山,立即被化緣和尚包圍,並將所得,就地聚賭,令乾隆皇十分反感。回宮後將所見奏知母后,並欲大興問罪之師,但因母后善言相勸作罷。豈料第二次下江南,再訪普陀山時,和尚何止包圍化緣,且三五成群,吸姻飲酒,喧鬧不已,丑態畢露。乾隆喝問:‘因何不守佛門清規?’竟然有人回答:‘此是海外家風,羅漢境界;即使皇帝在此,亦管不了。’真氣煞乾隆,誓必發兵捕殺;雖然母后再三勸告,勿作殺業,而毀名山,亦難息怒。是以第三次下江南時,帶備兵船,再訪普陀。

及其登山一看,聚賭的人數更多,下注更大;而且衣冠不整,男女混雜。乾隆心想,窮和尚何來許多銀兩,讓我來豪賭,看你窮和尚如何賠償。隨即掏出大堆銀兩下注,旋即被和尚吃掉,一連數次皆輸,最後將僅有銀兩孤注一擲,竟然輸光。氣極將頭上寶冠除下押上,又被一衣衫檻褸的和尚贏去。往頭上一載;乾隆盛怒之下,再脫下龍袍作為賭本。結果,又被一個女人贏去,往身上一披,並問皇帝還有何物可賭?皇帝隨即命同來官兵包圍前寺,下命捉捕和尚。

聚賭之眾,見被包圍,唯有陸續走進大殿。及軍隊趕到大殿,人影全無,而皇帝寶冠,卻載在羅漢頭上,皇帝龍袍,則披在觀世音菩薩身中。至此:乾隆始知自己所見,真是羅漢境界,菩薩神變;隨即叩頭謝罪,篤信佛教。普陀山於悠悠歲月中,雖然幾經興廢,於今仍然屹立不倒,遊客如雲,朝山者眾,被菩薩感化而改邪歸正,篤信佛教者,不知凡幾。可見觀世音菩薩衛護道場之威德神力,實不可思議。

(3)西藏的布達拉宮

西藏的POTALA,是座位於瑪魯赫裡,MARUHOIRI大岩山頂上的達  賴喇嘛宮殿。周約一里,普通稱布達拉(亦音補陀洛)。興建年代,大約在西曆五八一年,當時宮殿規模較小,至十七世紀末葉,達  賴喇嘛在位時,有一執權僧人,名松格吉雅若,繪畫宮殿改建圖,於十八世紀建造成今日所見雄偉莊嚴的布達拉宮。據說,布達拉宮佛殿之靈塔,金壁輝煌,上段安置純金的觀音聖像。像內部封存有傳說出松茲堅佈教王從印度迎回佛陀時代留下的觀音聖像。西藏自古,便以觀音菩薩為開國之祖。而歷代國王,多信仰觀世音菩薩。因此:西藏人在尊崇國王的同時,亦信仰觀世音菩薩。

此外,有說中國熱河承德的補陀洛寺,日本紀伊的補陀落,下野的日光島,還有朝鮮的洛山,都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事實上,菩薩悲心救苦,不捨任何眾生,有機則應,無感不通。然則,凡供養觀世音菩薩聖像的佛教寺院,無不皆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凡有苦難災患之處,無論此界他方,皆有補陀洛迦山。苦惱眾生,但能一心稱念菩薩聖號,菩薩無不尋聲救苦,令得安樂。可謂聖跡處處,並不限於補陀迦山。

(五)觀音菩薩的聖像

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無論因中度生,或果上施化,皆觀機設教,隨類應身。所謂:‘現種種形,說種種咒,現形說咒,皆以無畏施於眾生。’其聖像之多,實不可計量,然其流傳世間,為眾生供養的聖像,多為手執楊枝,持淨瓶的白衣觀音。千手千眼觀音,與十八臂的准提觀音。佛經記載:則有六觀音、八觀音、二十五觀音,與三十三觀音等。

六觀音有二種說法:據天台教義,六觀音指大悲觀音,大慈觀音,獅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如摩訶止觀中說:‘大悲觀音破地獄道三障,此道苦最重,宜用大悲。大慈觀音,破餓鬼道三障,此道飢渴,宜用大慈。師子無畏觀音,破畜生道三障,獸王威猛,宜用無畏。大光普照觀音,破阿修羅道三障,阿修羅道猜忌嫉疑,宜用普照。天人丈夫觀音,破人道三障,人道有事理,事伏憍慢,稱天人,理則見佛性,稱丈夫。大梵深遠觀世音,破天道三障,梵是天王,標王得臣。

若依密宗,六觀音是指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准胝觀音,如意輪觀音等。其中聖觀音,是菩薩的主體,亦即是正身,法華法會,楞嚴法會,以及十方佛前所現身的觀音,皆是聖觀音,其餘皆是隨機應化身。

日本真言宗以此二種六觀音,配以六道,有偈云:‘大悲千地獄,大慈心(聖)餓鬼,獅子馬頭畜,大光面修羅,天人准泥人,大梵如意天。’意謂千手千眼及大悲觀音,能救地獄眾生惑業苦三障道。聖觀音及大慈觀音,能消餓鬼道三障,馬頭觀音及獅子無畏觀音,能拔畜生苦,十一面觀音,及大光普照觀音,能教化阿修羅眾。准胝觀音,及天人丈夫觀音,能饒益人道有情。如意輪觀音及大梵深遠觀音,能教化天道眾生。

八觀音則有三種不同說法:一是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曼荼羅儀軌中所說的,不空絹索觀音,毗俱胝觀音,十一面觀音,馬頭觀音,忿怒鉤觀音,如意輪觀音,不空觀音,一髻羅剎觀音。其次是佛學大辭典所說觀音曼荼羅八大菩薩:一金剛觀自在菩薩,二與願觀自在菩薩,三數珠觀自在菩薩,四鉤召觀自在菩薩,五除障觀自在菩薩(亦云施無畏),六寶劍觀自在菩薩,七寶印觀自在菩薩,八不退轉金輪觀自在菩薩。

再其次是真言宗依據大本如意經所立的八大觀音:一圓滿意顯明王菩薩,二白衣自在,三髻羅剎女,四四面觀音,五馬頭羅剎,六毗俱胝,七大勢至,八陀羅觀音。

在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中,則說有二十五觀音,甚至四十觀音。在此經中佛告阿難:‘觀音菩薩住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能壞三界二十五有之苦。如經云:‘是觀自在菩薩,昔於千光王靜住如來所,親受大悲心陀羅尼已,超第八地,心得歡喜發大誓願。應時具足千手千眼,即入三昧名無所畏,於三昧中,湧出二十五菩薩。是諸菩薩身皆金色,具諸相好,如觀自在。亦於頂上具十一面,各於身上,具足四十手,每手掌中有一慈眼。諸如是等化菩薩眾,圍繞而住。觀自在菩薩才出三昧,告諸菩薩言:汝等今者,蒙我威力,應往二十五界,破其愛有……’二十五菩薩,各入三昧,各於四十手中,出現四十菩薩,如是合成千手千眼菩薩。以壞三界二十五有之苦。

其二十五菩薩是:代苦觀自在,與智觀自在,施滿觀自在,除戰觀自在,除愚觀自在、進益、觀正、施無畏、施光,與甘露、見天、施妙、見樂、降魔、靜慮、作文、見禪、愍定、調直、空惠、護聖、清淨、正法、離欲、不動等觀自在。

其四十菩薩是:與願、持索、寶缽、寶劍、金剛、持杵、除怖、日精、月精、寶弓、速值、藥王、拂難、持瓶、現怒、鎮難、持環、分荼利、見佛、鏡智、見蓮、見隱、仙雲、禪定、天花、破賊、念珠、持螺、縛鬼、法音、智印、鉤召、慈杖、現敬、不離、大勢、般若、不轉、灌頂、護地等觀自在菩薩。

至於三十三觀音,其一是指法華經中所說,應三聖身,六天身,五人身,四眾身,眾婦身,二童身,力土身,以及天龍人非人等十類十身,加以菩薩本身,合名三十三觀音。其次是佛學大辭典引古人偈頌中所說廿七觀音,再加天台宗所立之六觀音,合名三十三觀音。頌曰:‘不空絹索不空勾,夜輸多羅忿怒勾,阿魯利迦如意輪,圓滿意願大隨求,利樂金剛滅惡趣,一髻羅剎多羅女,蓮花發生披葉衣,千手千眼十一面,大吉祥明水吉祥,大吉祥變大勢至,大明白身毗俱胝,大吉大明及豐財,馬頭自身自處尊,又加六大三十三。’

再其次是:楊柳觀音,龍頭觀音,持經觀音,圓光,遊戲,白衣,蓮臥,隴見,施藥,魚籃,德王,水月,一葉,青頭,威德,延命,眾寶,岩戶,能靜,阿耨,阿麼提,葉衣,琉璃,多羅,蛤璃,六時,普慈,馬郎婦,合掌,一如,不二,持蓮,灑水等三十三觀音。

此外,其他經典記載,還有眾多觀音,但皆不離一聖觀音。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言:‘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三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觀音菩薩,自從證得耳門圓通,深得佛心,位居究竟,能於十方現種種形,說種種咒,皆以無畏,施於眾生,故其聖像,變化多端,我等凡夫心量,豈能測知,上文僅依各經,記述菩薩億萬應身之一二而已。

(六)稱念觀音的功德

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法門,利益眾生,於生死苦海,為作船筏,於無明長夜為作明燈。恆觀眾生稱念聖號之音聲,無苦不拔,無樂不與。

九法界眾生,無論是內在身心疾病綿纏,煩惱困擾,外在人事逼害,意外苦厄;或無論是生理上,心理上,事業上,人事上,甚至聰明智慧,菩提上進,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稱念菩薩聖號,菩薩即以千眼照見,千手護持,令其離苦得樂,稱心如意。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又云:‘爭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

楞嚴經觀音菩薩說:‘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週遍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法華經釋尊亦告無盡意菩薩:‘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與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佛說十一面觀音神咒經中,觀音菩薩言:‘世尊,我觀世音菩薩名字,難可得聞,若復有人,稱十萬億諸佛名字,或復有人稱觀世音菩薩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無異。’又云:‘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眾生,晝夜慇勤,稱我名者,皆得阿毗跋致地,現身得離一切苦惱,一切障難,一切怖畏,及三業罪,悉得除滅。況復有人,依此經教,如法修行,當知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在掌中。’釋尊亦在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中告訴阿難:‘但常稱名號,等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數如來功德。何況至誠供養,其福無量。’

因為觀音菩薩,無論是因地修行或果上利生事業,皆本乎大慈大悲的精神,平等愛護眾生,作無限度,無止境的救濟工作;何止悲心拔苦,且大慈與樂。所以慈悲,是觀音菩薩的志願,慈悲,是觀音菩薩的德性,慈悲,亦是觀音菩薩的特殊功德。觀音菩薩,由於無限慈悲的驅使,曾經救拔無邊眾生的苦惱,成就無量眾生的道業。凡稱念菩薩聖號之人,其功德不但與稱念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法王子相等,且與稱念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數如來功德相等。

當今之世,人間苦難重重,災禍頻生,正急於需要觀音菩薩的慈悲救濟。如果,人皆能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人皆能學習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人皆能發揚光大觀音菩薩尋聲救苦,平等與樂的精神,使自己與他人都變為現代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自然可以溶化人心的仇恨,止息人間的鬥爭,以及拯救全世界人類的不幸,給予全世界人類生活上的幸福,與心靈上的快樂!

為期三天的佛學講座,現在宣佈結束。本人非常希望各位藉此研討佛法的機會,能夠認識佛教的大智大慧,大願大行,大慈大悲,以及文殊,普賢,觀音三位代表聖者入世救世的精神。

我們既然知道佛教的無上智慧,非一般人的世智辯聰,亦非二乘聖人的心智淺慧,而是超越凡情聖智的大智大慧。就應該發心勤求佛的無上智慧,謀求明白人生真諦,理解人生意義,進而體驗人生本具的覺性,發揮內在智慧光明,獲證佛道,以達到學佛成佛之目的。

我們既然知道佛教的願行,非一般人自私自利的行為,亦非權教二乘聖人的自利行,而是超越時空,超越人我界限,既深且廣的無邊願行。我們若能夠實踐此無邊的願行,自然可以完成菩薩道,達到二利究竟,福慧莊嚴的志願。

我們既然知道佛教的慈悲非孔子的仁愛,非墨子的兼愛,非耶穌的博愛,亦非三乘聖眾有限度的慈悲;而是理性與情感綜合平衡發展的無限慈悲。如果我們學習佛的無限慈悲,必然可以自度度人,自救救人,共渡生死苦海,共登涅槃彼岸。

所以,一個真正學佛的人,無論是出家或在家,都應該學佛的智慧,學佛的願行,學佛的慈悲。以佛的智慧,促進自性的覺悟,必然認識人生,把握人生,不致迷失自己。以佛的願行,策勵自己,精進向上,必能熱心公益,善與人同,不致自甘墮落。以佛的慈悲,淨化自己身心,改善行為,必然能仁慈愛物,平等施予,不致慳貪成性,或凶殘暴戾。

末法時代,特別是苦難與時俱增的現代,眾生愚癡,煩惱障礙,苦惱無量,更需要能夠使愚者智的大智大慧,能夠使懈者勤的大願大行,能夠使惡者善的大慈大悲,來挽救人世的不幸。因此,希望在座各位,由信而解,由解而行,攜手併肩,像文殊菩薩一樣,本著無上的智慧,來覺世牖民;像普賢菩薩一樣,實踐無邊的願行,來濟世益群;像觀音菩薩一樣,運用無限的慈悲,來尋聲救苦,愛一切人,救一切人。那麼,我們將有更好的明天,與幸福的前程。

最後,多謝寶蓮寺提供場地,多謝大會各位義工的努力,使三天的佛學講座順利進行,圓滿結束。更多謝各位聽眾,撥冗出席,熱烈發問,使大眾深入理解,共沾法益。最後,恭祝各位,福壽康寧,智慧增長,菩提上進!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文珠法師文章列表

【母愛深似海】一次打獵的經歷

有一位老和尚給我講述了年輕時一次打獵的經歷: 一九七...

明暘法師、圓瑛法師念觀音聖號救火記

1932年12月,天童寺里正在為修復廟院工作的兩位油漆工...

慈悲是一種真實的能量

以寬容與忍讓接納對方的攻擊,以微笑回應俗人們的諷刺...

沈家楨居士《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方法及證悟過程》

第一段 觀世音菩薩宏願解脫一切眾生的痛苦。自古以來...

聖嚴法師《什麼都有,獨缺快樂》

有位女士說她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快樂,感覺缺少一些自...

佛為什麼要創造五淨肉讓比丘吃呢

預記末法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

觀音菩薩作護法

一九六二年,我在台中護國寺做住持的時候,因為房子漏...

拿金斧頭的觀音菩薩

大悲咒的第62句叫做「摩囉那囉」,這句的意思是觀世音...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藏經】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大藏經】【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文珠法師《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

世界和平 世界和平,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亦是人類...

文珠法師《無上的智慧—文殊菩薩》

無上的智慧文殊菩薩 各位法師、居士、聽眾,今晚本人...

文珠法師《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

一、前言 楞嚴經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佛...

文珠法師《無盡的孝道—地藏菩薩》

一、孝道的意義 何謂孝道?孝是孝敬、孝順、孝養;道...

你得有一分相應,才能夠生到淨土去

以前我們聽到其他的經論教導我們:心淨國土淨,心淨眾...

在生活中持守五戒

人之所以學佛,旨在求得生死解脫之道。學佛的著力點,...

蕅益大師:選佛譜—淨土橫超門

按選佛譜分十五門,第十四、淨土橫超門,明四土九品位...

口腹之慾,為何要以生命來買單

每次夢醒,在凌晨三點半到四點醒來的時候,都會聽到遠...

真正的賢人君子,不設機心城府

真正的賢人君子一定會真誠待人,不用機心,不設城府。...

佛教中的禁忌有哪些

佛陀臨逝世時教導弟子們,在他去世以後要以戒為師。佛...

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 淨行品》的大致內容是,在華嚴法會上...

以僧眾為對境修恭敬

僧,是四人以上的出家的團隊,不局限於某一個人。有一...

別把染緣認為是隨緣

今天和大家講一講,隨緣與染緣。隨緣是菩薩,染緣是凡...

邪見的過失是很可怕的

我們都知道在貪瞋癡當中,癡造罪是最重的,但是癡心造...

佛門裡為何把酒列入重戒

我們知道,因為酒的味道引起很多人的煩惱和壞的毛病,...

印光大師《識別正邪》

印祖言,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類,況彼魔...

【佛教詞典】嫉

梵語 īrsyā。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

【佛教詞典】機用

(術語)禪家之宗匠,以言語不及之機微證悟,用心施於...

【視頻】夢參老和尚《善用其心,轉染成淨》

夢參老和尚《善用其心,轉染成淨》

【視頻】淨界法師《好人與道人的不同》

淨界法師《好人與道人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