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顯揚聖教論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顯揚聖教論卷第九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五

異論多種者。謂十六種異論。何等十六。嗢柁南曰。

 執因中有果  顯了有去來
 我常宿作因  自在等害法
 邊無邊矯亂  見無因斷空
 計勝淨吉祥  名十六異論

論曰。十六異論者。一因中有果論。二從緣顯了論。三去來實有論。四計我論。五計常論。六宿作因論。七自在等作者論。八害為正法論。九有邊無邊論。十不死矯亂論。十一無因見論。十二斷見論。十三空見論。十四妄計最勝論。十五妄計清淨論。十六妄計吉祥論。

因中有果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因中常恆具有果性。謂雨眾外道作如是計。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於諸因中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顯示有果。答由教及理故。教者。謂彼先師所造教藏。隨聞傳授展轉至今。宣說因中先已有果。理者。謂即如彼沙門及婆羅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住尋思地。住自辦地。住異生地。住隨思惟觀察行地。彼如是思。若從彼體此體得生。一切世間共知共立。彼是此因非餘。又諸世間欲求此果。唯取此因不取餘因。又即於彼彼事中。如是如是加功營造。非於餘事。又若彼果即從彼生不從餘生。是故因中定已有果。若不爾者。應立一切是一切因。又應求一一果取一切因。又應於一切事加功營造為求一果。又應從一切一切果生。如是由建立故。取故。作事故。生故。彼見因中常有果性。

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因果兩相為異不異。若不異者。即無決定因果二體。由此二相無差別故。而言因中有果。不應道理。若異相者。汝意云何。因中果體為未生相為已生相。若未生相者。於彼因中果猶未生而說是有。不應道理。若已生相者。則果體已生復從因生。不應道理。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故待緣而生。

彼有相法於有相法中由五種相可得了知。一於處所可得了知。謂如甕中水。二於所依止可得了知。如眼中眼識。三即於自相可得了知。如因自體不由比決。四於自作業可得了知。五由因變故果變可得。或由緣變故果變可得。是故常時恆時說因中有果。不應道理。由此義故。彼所立論非如理說。謂不異相故。異相故不生相故。生相故。不應道理。

從緣顯了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一切諸法體自本有。從眾緣顯非緣所生。謂即因中有果論者及聲相論者。作如是計。

問何因緣故。因中有果論者。見諸因中先有果性從緣顯了。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彼如是思。果先是有復從因生。不應道理。然非不用功為成於果。復以何緣而作功用。豈非唯為顯了果故。彼作如是妄思惟已。說顯了論。

我今問汝。隨汝意答。為無障緣故障。為有障緣故障。若無者。無有障緣而有障者。不應道理。若有者。屬果之因何故不障。同是有故。譬如黑闇障甕中水亦能障甕。若言亦障因者。亦應顯了。俱是所障。而但顯因中先有果性而不顯因。不應道理。

汝又應說。為有性是障緣。為果性是障緣。若有性是障緣者。是則有性。常不顯了。不應道理。又因亦是有。何故不是障緣。若果性是障緣者。如是一法亦因亦果。如芽是種子果是莖等。因果即一法亦顯不顯。不應道理。

又今問汝。隨汝意答。顯與本法為一為異。若言一者。彼本有法常顯已顯復顯。不應道理。若言異者。此顯為無因耶。為有因耶。若無因者。無因而顯。不應道理。若有因者。果性可顯。非是因性不顯之因能顯於果。不應道理。如是無障緣故。有障緣故。有相故。果相故。顯了一故。顯了異故。不應道理。是故汝言。若法性無是則無相。若法性有是則有相。若性是無不可顯了。若性是有則可顯了者。不應道理。

今當略說。雖實是有而不可取相。或有遠故不可取。或由四種障因之所障故不可取。或極微細故不可取。或心散亂故不可取。或根損壞故不可取。或未得彼相應智故不可取。如因中有果從緣顯論。不應道理。當知聲相論亦爾。此中差別者。外聲論師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聲相本有無生無滅。然由數宣吐方得顯了。而聲體是常。是故從緣顯了論。非如理說。

去來實有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或在此法。由不正思惟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過去有未來。自相成就猶如現在。實有非假。

問何因緣故。彼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

又於此法有不如理思惟所引經教。如經中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是十二處自相故有。又如薄伽梵說。有過去業。又經中說。有過去色有未來色。乃至識亦如是。

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彼如是思。若法自相安住此法。真實是有。此若未來無者。彼時應未受自相。此若過去無者。彼時應退失自相。若如是者。諸法自相應不成就。由是諸法應性不真實。若如是者不應道理。由如是思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過去未來性相實有。

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去來兩相與現在相。為不異相為是異相。若不異相者。立三世相。不應道理。若異相者。性相實有。不應道理。

又汝應說。自意所欲墮三世法。為是常相為無常相。若常相者。墮於三世。不應道理。若無常相者。於三世中恆是實有。不應道理。

又汝應說。自意所欲。為計未來法來至現在世。為計未來死滅生現在世。為計法住未來以此為緣生現在世。為計本無業用今有業用。為計本相不圓滿今相圓滿。為計本相異今相異。為計未來有現在分相。

若言即未來法來至現在者。此應有方所。又未來現在應無差別。又應是常。不應道理。若言未來死滅生現在者。是則未來法不生於今現在法本無今生。又未來未生而言死滅。不應道理。

若言法住未來以此為緣生現在世者。此應是常。又應本無。今生非未來法生。不應道理。若本無業用今有業用者。是則本有今有便有。如前所說過故。不應道理。又此業用汝意云何。與彼本法為有異相為不異相。若異相者。此業用相未來無故。不應道理。若不異相者。本無業用今有業用。不應道理。

如無業用有此過失。如是不圓滿相異相未來分相亦爾。此中差別者。復有自體雜亂過失。不應道理。如未來向現在。如是現在往過去如其所應有過失應知。謂如前所計諸因緣及所說破道理。

如是自相故。共相故。來故。死滅故。生故。業故圓滿相故。異相故。未來分故。說過去未來實有論。不應道理。

如是破已復有難言。若過去未來是無。云何緣無而有覺轉。若言緣無而覺轉者。云何不有違教過失。如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

我今問汝。隨汝意答。世間取無之覺為起不起。若不起者。能取無我。兔角石女兒等覺。皆應是無。此不應道理。又薄伽梵說。我諸無諂聲聞如我所說正修行時。若有知有若無知無。如是不應道理。若言起者。汝何所欲此取無覺。為作有行為作無行。若作有行者。取無之覺而作有行。不應道理。若作無行者。此無行覺汝何所欲。為緣有事轉為緣無事轉。若緣有事轉者。無行之覺緣有事轉。不應道理若緣無事轉者。無有緣無之覺。不應道理。

雖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然於有法密意說有有相。於無法密意說有無相。所以者何。若有相法能持有相。若無相法能持無相。是故俱名為法。俱名為有。若異者。諸修行人。但知於有不知於無。應非無間觀所知法。此不應道理。又雖說言有過去業由此業故眾生受。有損害受無損害受。此亦依彼習氣密意假說彼法為有。謂於諸行中曾有淨不淨業生滅。由此因緣故。彼行勝異相續而轉。是名習氣。由此相續所攝習氣故。愛不愛果生。是故於我無過。而汝不應道理。

又雖說言有過去色有未來色有現在色。如是乃至識亦爾者。此亦依三種行相密意故說。謂因相自相果相。依彼因相密意說有未來。依彼自相密意說有現在。依彼果相密意說有過去。是故無過。

又復不應說過去未來是實有相。何以故。應知。未來有十二種相故。一因所顯相。二體未生相。三待緣相。四已生種類相。五應生法相。六不生法相。七未生雜染相。八未生清淨相。九應可求相。十不應求相。十一應觀察相。十二不應觀察相。應知。現在亦有十二種相。一果所顯相。二體已生相。三緣會相。四已生種類相。五剎那相。六不復生法相。七現雜染相。八現清淨相。九可喜樂相。十不可喜樂相。十一應觀察相。十二不應觀察相。應知。過去亦有十二種相。一已度因相。二已度緣相。三已度果相。四體已壞相。五已滅種類相。六不生法相。七靜息雜染相。八靜息清淨相。九應顧戀處相。十不應顧戀處相。十一應觀察相。十二不應觀察相。

計我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我有薩埵有命者有生者有養者有數取趣者。如是等是實是常。諸外道等作如是計。問何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由二種因故。一先不思覺率爾而得有薩埵覺故。二先已思覺得有作故。彼如是思。若無我者。見於五事不應起於五種有我之覺。一見色形已唯應起於色覺。不應起於薩埵之覺。二見順苦樂行已。唯應起於受覺。不應起於勝劣薩埵之覺。三見已立名者名相應行已。唯應起於想覺。不應起於剎帝利婆羅門吠舍戍達羅佛授德友等薩埵之覺。四見作淨不淨相應行已。唯應起於行覺。不應起於愚者智者薩埵之覺。五見於境界識隨轉已。唯應起於心覺。不應起於我能見等薩埵之覺。由如是先不思覺。於此五事唯起五種薩埵之覺。非諸行覺。是故先不思覺見已率爾而起有薩埵覺。如是決定知有實我。

又彼如是思。若無我者。不應於諸行中先起思覺得有所作。謂我以眼當見諸色。正見諸色。已見諸色。或復起心。我不當見如是等用皆由我覺行為先導。如於眼見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應知亦爾。又於善業造作善業止息。不善業造作不善業止息。如是等事。皆由思覺為先方得作用。如是等用唯於諸行。不應道理。由如是思故說有我。

我今問汝。隨汝意答。為即於所見事起薩埵覺。為異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耶。若即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者。汝不應言即於色等計有薩埵計有我者是顛倒覺。若異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者。我有形量。不應道理。我有勝劣。或剎帝利等。或愚或智。或能取彼色等境界。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為唯於此法自體起此覺耶。為亦於餘體起此覺耶。若唯於此法自體起此覺者。即於所見起彼我覺。不應說名為顛倒覺。若亦於餘體起此覺者。即一切境界各是一切境界覺因。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於無情數有情覺。於有情數無情覺。於餘有情數餘有情覺。為起為不起耶。若起者。是則無情應是有情。有情應是無情。餘有情應是餘有情。此不應道理。若不起者。則誹撥現量。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計我覺為取現量義。為取比量義耶。若取現量義者。唯色等蘊是現量義。我非現量義故。不應道理。若取比量義者。如愚稚等未能思度。不應率爾起於我覺。

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如世間所作。為以覺為因。為以我為因。若以覺為因者。執我所作。不應道理。若以我為因者。先已思覺得有所作。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所作事因。為是無常為是常耶。若無常者。此所作因體是變異而執我有所作。不應道理。若是常者。則無變異無變異法執有所作。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為有動作之我能有所作。為無動作之我能有所作耶。若有動作之我能有所作者。是則常作不應復作。若無動作之我能有所作者。無動作性而有所作。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為有因故我有所作。為無因耶。若有因者。此我應由餘因策發方有所作。不應道理。若無因者。應一切時作一切事。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我為依自故能有所作。為依他故能有所作。若依自者。此我自作老病死苦雜染等事。不應道理。若依他者。計我所作不應道理。

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為即於蘊施設有我。為於諸蘊中為蘊。外餘處為非蘊性耶。若即於蘊施設我者。是我與蘊無有差別。而計有我是實是常。不應道理。若於諸蘊中者。此我為常為無常耶。若是常者。常住之我。為諸苦樂之所損益。不應道理。若無損益起法非法。不應道理。若不生起法及非法。應諸蘊身畢竟不起。又應不由功用我常解脫。若無常者。離蘊體外有生有滅相續流轉法不可得故。不應道理。又於此滅壞後於餘處不作而得有大過失故。不應道理。若蘊外餘處者。汝所計我應是無為。若非蘊性者。我一切時應無染污。又我與身不應相屬。此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所計之我。為即見者等相。為離見者等相。若即見者等相者。為即於見等上假立。有能見者等相。為離於見等上別立有能見者等相。若即於見等上假立有能見者等相者。即應見等是能見者等。而汝立我。為能見者等不應道理。以見者等與見等相無差別故。若離於見等上別立有能見者等相者。彼見等法為是我所成業。為是我所執具。若是我所成業者。此我若如種子應是無常。若言如陶師等假立士夫。此我應是無常應是假立。而汝言是常是實。不應道理。若言如具神通假立士夫。此我亦應是無常假立。於諸所作隨意自在。此亦如前。不應道理。若言如地應是無常。又所計我無如地大顯了作業故。不應道理。何以故。世間地大。所作業用顯了可得故。謂能持萬物令不墜下。我無是業顯了可得。若如虛空應是無法。此不應道理。何以故。唯於色無假立空故。虛空雖是假有。而有業用分明可得。非所計我故。不應道理。世間虛空。所作業用分明可得者。謂由虛空故得起往來屈伸等業。是故見等是我所成業。不應道理。若是我所執具者。若言如鎌如離鎌外餘物亦有能斷作用。如是離見等外於餘物上見等業用不可得故。不應道理。若言如火。則徒計於我。不應道理。何以故。如世間火離能燒者。亦自能燒故。若言離見者等相別有我者。即所計我相乖一切量。不應道理。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為與染淨相相應而有染淨。為不與染淨相相應而有染淨耶。若與染淨相相應而有染淨者。即於諸行中有疾疫災橫及彼止息順益可得。即彼諸行雖無有我。而說有染淨相相應。如於外物內身亦爾。雖無有我染淨義成。故汝計我。不應道理。若不與染淨相相應而有染淨者。離染淨相我有染淨。不應道理。

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為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耶。為不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耶。若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者。於諸行中有五種轉相可得。一有因。二可生。三可滅。四展轉相續生起。五有變異。若諸行中此流轉相可得。如於身牙河燈乘等。流轉作用中雖無有我。即彼諸行得有流轉及與止息。何須計我。若不與彼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者。即所計我無流轉相而有流轉止息。不應道理。

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為由境界所生若苦若樂。及由思業並由煩惱隨煩惱等之所變異。說為受者。作者及解脫者。為不由彼變異說為受者等耶。若由彼變異者。是即諸行是受者作者及解脫者。何須計我。設是我者我應無常。不應道理。若不由彼變異者。我無變異。而是受者作者及解脫者。不應道理。

又汝今應說自意所欲。為唯於我說為作者。為亦於餘法說為作者。若唯於我者。世間不應說火為燒者光為照者。若亦於餘法者。即於見等諸根說為作者。徒分別我。不應道理。又汝應說自意所欲。為唯於我建立為我。為亦於餘法建立為我耶。若唯於我者。世間不應於假說士夫身呼為德友佛授等。若亦於餘法者。是則唯於諸行假說名我。何須更執別有我耶。何以故。諸世間人。唯於假設士夫之身。起有情想立有情名。及說自他有差別故。又汝何所欲。計我之見。為善為不善耶。若是善者。何為極愚癡人深起我見。又不由方便率爾而起。又能令眾生怖畏解脫。又能增長諸惡過失。不應道理。若言不善。不應說正及非顛倒。若是顛倒所計之我。體是實有。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無我之見。為善為不善耶。若言是善。於彼常住實有我上見無有我而是善性非顛倒見。不應道理。若言不善。而一切智者之所宣說。精勤方便之所生起。令諸眾生不怖解脫。能速證得白淨之果。諸惡過失如實對治。不應道理。

又汝意云何。為即我性自計有我。為由我見耶。若即我性自計有我者。應一切時無無我覺。若由我見者。雖無實我。由我見力故。於諸行中。妄謂有我。是故汝計定實有我。不應道理。

如是不覺為先而起彼覺故。思覺為先見有所作故。於諸蘊中建立是有故。由於彼相安立為有故。建立雜染及清淨故。建立流轉及止息故。建立受者作者及解脫者故。施設有作者故。施設言說故。施設見故。計實有我。皆不應道理。

又我今當說第一義我相。所言我者。唯於諸法假立為有。非實有我。然此假我。不可說言與彼諸法異不異性。勿謂此我是實有體。或彼諸法即我性相。又此假我是無常相。是非恆相。非安保相。是變壞相。生起法相。老病死法相。唯諸法相。唯苦惱相。故薄伽梵說。苾芻當知。於諸法中假立有我。此我無常無恆。不可安保。是變壞法。如是廣說。當知由四因故。於諸行中假設有我。一為令世間言說易故。二為欲隨順諸世間故。三為欲斷除謂定無我諸怖畏故。四為宣說自他成就功德成就過失令起決定信解心故。是故執有我論。非如理說。

計常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及世間皆是常住。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作。不可損害積聚而住如伊師迦。謂計前際。說一切常者。說一分常者。及計後際。說有想者。說無想者。說非想非非想者。復有計諸極微是常住者。作如是計。問何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及世間是常住耶。答彼計因緣。如經廣說。隨其所應盡當知。此中計前際者。謂或依下中上靜慮。起宿住隨念。不善緣起故。於過去諸行但唯憶念。不如實知計過去世。以為前際。發起常見。或依天眼。計現在世以為前際。於諸行剎那生滅流轉。不如實知。又見諸識流轉相續。從此世間至彼世間。無斷絕故。發起常見。或見梵王隨意成立。或見四大種變異。或見諸識變異。計後際者。於想及受雖見差別。然不見我自相差別。是故發起常見。謂我及世間皆悉常住。又計極微是常住者。以依世間靜慮。起如是見。由不如實知緣起故。計有為先有果集起。離散為先有果壞滅。由此因緣。彼謂從眾微性麁物果生。漸析麁物乃至微住。是故麁物無常。極微常住。

此中計前際後際常住論者。是執我論。差別相所攝故。我論已破。當知我差別相論亦已破訖。

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宿住之念。為取諸蘊。為取我耶。若取蘊者。執我及世間是常。不應道理。若取我者。憶念過去如是名等諸有情類。我曾於彼。如是名。如是姓。乃至廣說。不應道理。

又汝意云何。緣彼現在和合色境眼識起時。於餘不現不和合境。所餘諸識為滅為轉。若言滅者。滅壞之識而計為常。不應道理。若言轉者。由一境界於一切時一切識起。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所執之我由。想所作及受所作。為有變異為。無變異若言有者計彼世間及我常住。不應道理。若言無者。有一想已復有種種想生。復有小想及無量想。不應道理。

又先純有樂已後純有苦。復有苦有樂有不苦不樂。不應道理。

又若計命即是身者。彼見我是色。若計命異於身者。彼見我非色。若計我俱遍無二無缺者。彼見我亦色非色。若為對治此故。即於此義中由異句異文而起執者。彼見我非色非非色。又若見少色少非色者。彼見有邊。若見彼無量者。彼見有無邊。若復遍見而色分少非色無量。或色無量非色分少者。彼見亦有邊亦有無邊。若為對治此故。但由文異不由義異而起執者。彼見非有邊非有無邊。或見解脫之我。遠離二種。

顯揚聖教論卷第九

 

上篇:顯揚聖教論

下篇:顯揚聖教論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梵網經菩薩戒本

【依東林寺版本】 (舉香讚)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佛性論

佛性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緣起分第...

觀所緣論釋

觀所緣論釋 護法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

成唯識寶生論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護法菩薩造...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一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

起世經

起世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閻浮洲品第一...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詔譯 如是我...

【註音版】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註音版】法華經安樂行義

法華經安樂行義...

佛藏經

佛藏經卷上(奉入龍華經一名選擇諸法) 姚秦龜茲三藏鳩...

【註音版】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歸命一...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須達經

佛說須達經 蕭齊中印度三藏求那毗地譯 聞如是: 一時...

【佛教詞典】迦柘

(雜名)寶名。慧琳音義四十九曰:迦柘章夜反,梵言寶...

【佛教詞典】四福田

(名數)一趣田,畜生。二苦田。貧窮困苦之人也。三恩...

信佛都還要還債,不要退善心

我們修道建立信心之後,學佛有種種困擾,使你喪失信心...

外境既然無實有,哪有什麼可貪的呢

我們對一切人事物,都不應該生起貪心。為什麼呢?因為...

紅豆的營養

吃了半輩子紅豆,你知道紅豆都有啥營養嗎?有人用紅豆...

只有工夫,不存工夫知見,是名真心

參禪人,由散亂心,參到有心,只有參禪心,無妄想心。...

上報四重恩,是哪四種恩呢

在迴向時,大家常念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四恩是...

世智辯聰與般若智慧

世間人書念得多,接觸的事物多,看得多、想得多、觀念...

夏季吃肉不如吃豆

毛豆是膳食纖維之王。 毛豆既富含植物蛋白,鉀、鎂元素...

貪利養的提婆達多

佛陀在王舍城弘化時,阿闍世王非常恭敬提婆達多,除了...

出家人不求名利,但名利自然也會跟著來

出家人不要喜歡衣、食、住充足,若貪享受則容易懈怠。...

淫慾心的對治方法

男子欲重,女子情重。情與欲是學佛修行中兩個很大的障...

我們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須要不可破壞

佛陀這種權實二法的操作是怎麼回事呢?是唯佛與佛乃能...

有情眾生的四個層次

佛教講,人是有情眾生,甚至一切有情識、有生命的眾生...

【視頻】三十五佛懺悔文

三十五佛懺悔文

【視頻】《在家菩薩戒本》讀誦版

《在家菩薩戒本》讀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