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顯揚聖教論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顯揚聖教論卷第五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一

如是已說。九事淨義今當說。頌曰。

 諸論中勝論  亦善入瑜伽
 清淨義應知  由具四淨德

論曰。此顯揚聖教論。於諸論中最為殊勝。何者諸論。略有四種。一像正法論謂依聖教倒顯法相。二外醫治論。謂外醫方。三詰諍論。謂諸外道虛妄推度。四矯誑論。謂婆羅門諸惡咒術。云何此論能勝諸論由此論中能顯無倒諸法相故。究竟能治內心病故。對治詰諍惡咒術故。又此論中四論可得非於餘論。是故最勝。何者四論。一非二邊論。二非一向論。三一切取斷遍知論。四立正相論。非二邊論者。謂非有非無非異非不異非我非無我非常非斷。如是等論。非一向論者。非一切樂悉應習近。謂能引無義利者。非一切樂悉不習近謂能引有義利者。如樂苦亦爾。如是等論。一切取斷。遍知論者。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斷遍知論。立正相論者。謂無倒施設一切諸法。自相共相因相果相。如是等論。

亦善入瑜伽者。有四種瑜伽。一信二欲三正勤四方便。此論善順彼故名善入瑜伽。

清淨義應知者。應知建立能顯不共德第二名。

由具四淨德者。欲顯此名如義建立。云何此論。具四淨德。頌曰。

 攝一切義故  彼外不壞故
 易入故入已  行不失壞故

論曰。攝一切義故者。由此論中攝一切義。謂九種義或十種義或五種義或四種義或三種義。九種義者。已如攝事品中說。

十種義者。一盡所知義二如所知義。三能取義四所取義。五所依住義六所受用義。七顛倒義八不顛倒義。九雜染義十清淨義。此中盡所知義者。謂於雜染清淨法中。窮一切種差別邊際。是名盡所知義。如五數蘊六數內處如是等。如所知義者。即於雜染清淨法中真如實性。是名如所知義。此復七種。謂流轉真如乃至正行真如。能取義者。謂五內色處心意識及諸心法。所取義者。謂外六處又能取義。亦是所取。所依住義者。謂外世界依此所住有情界可得。所謂村田百村田千村田百千村田如是廣說。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數百千世界極微塵等十方無量無數世界。所受用義者。謂所攝受眾具。顛倒義者。謂即於能取等義中。於無常常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如是乃至於無我我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不顛倒義者。謂對治如前所說顛倒應知。雜染義者。有三種。於三界中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清淨義者。謂為證三種雜染離系故。所修一切菩提分法。此十種義攝一切義應知。

五種義者。一所遍知事。二所遍知義。三應知遍知。四得遍知果。五受用遍知果。所遍知事者。謂一切所知事。若諸蘊事。若內處事。若外處事如是等。所遍知義者。謂盡一切種如所應知。若世俗諦若勝義諦。若功德若過失。若諸緣若三世。若起住壞相若如病等。若苦集若真如實際法性。若廣若略。若一向記若分別記。若反問記若置記。若隱若顯。如是等所遍知義應知。遍知者。謂能取前二境菩提分法。得遍知果者。謂永滅貪慾瞋恚愚癡及無遺餘貪瞋癡斷。四沙門果。及諸聲聞獨覺如來共不共世出世功德。具足作證。受用遍知果者。謂即於所證法中解脫智及廣為他開示演說分別。此五種義亦攝一切義應知。

四種義者。一心所執義。二領納義。三了別義。四雜染清淨義。此四種義亦攝一切義應知三種義者。一文義。二義義。三界義。文義者。謂名身等。義義者。謂十種義應知。一真實相。二遍知相。三永斷相。四作證相。五修習相。六即於真實等相種種差別相。七所依能依相屬相。八能障礙遍知等法相。九能隨順遍知等法相。十於不遍知等及遍知等過失功德相。界義者。謂五種界。一器世界。二有情世界。三法界。四所調伏界。五所調伏方便界。此三種義亦攝一切義。應知。

彼外不壞故者。彼上諸義一切外道所不能壞。正道理論不可制伏故。一切外道。略有五種。一說我外道。二說常外道。三說斷外道。四說現法涅槃外道。五說無因外道。

易入故者。由此論中文圓顯故。其義易入。非如婆羅門諸惡咒論文闕隱故義難可入。入已行不失壞故者。由此論中義圓正故。若已入者如說修行自義不失。非如外道邪論彼自入已雖如說行空無自義。

如是此論攝義淨故。不可壞淨故。易入淨故。行清淨故。名清淨義應知。今此論中顯薄伽梵所說何法。頌曰。

 諸佛說妙法  正依於二諦
 一者名世俗  二者名勝義

論曰。世俗及勝義二諦之相。如前已說。復次頌曰。

 初說我法用  為隨餘故說
 七種及四種  真如名勝義

論曰。初世俗諦說我說法及說作用。說我者。謂說有情命者生者補特伽羅人天男女佛友法友如是等。說法者。謂說色受如是等。說作用者。謂說能見能聞能生能滅如是等。是謂世俗諦應知。此雖非實有。然依世俗故說有。問若世俗諦非勝義故有為。何義故說。答為隨餘故說。謂為欲隨順勝義諦故說世俗諦。問何等為勝義諦。答七種及四種真如名勝義。如攝事品中說。

如是已略說二諦。此中如來復有廣說。頌曰。

 自性義建立  數次第善巧
 想差別應知  顯蘊世俗義

論曰。自性者。謂變壞領納了置造作了別。是諸蘊自性。

義者。謂聚積義。是蘊義。此聚積義有四種。如成善巧品當說。

建立者。謂於色蘊有四種建立。一相建立。二生建立。三損減建立。四差別建立。

相建立者。色蘊相略有五種。一自相。二共相。三所依能依相屬相。四受用相。五業相。自相者。謂堅等是地等相。各別清淨是眼等相。共相者。謂一切色變壞相所依能依相屬相者。謂大種是所依。造色是能依。

受用相者。謂內處受用增上力故。各別外色境界得生。或有色聚。唯有堅生。或唯有濕。或唯有煖。或唯有動。或複雜生。由隨順內處受用故。業相者。如地等大種有依持攝受成熟增長相如是等。

生建立者。有五種生。一依止生。二種子生。三勢引生。四順益生。五違損生。依止生者。謂依止大種。即於大種處所有餘所造色生。由是因故。說四大種造。所造色攝在一處是造義。種子生者。謂從自種子生如堅硬聚。或時遇緣變生流濕。或流濕聚變生堅硬。或不煖聚變生煖熱。或有煖聚變生於冷。或從不動變生於動。或復從動變生不動。如是好色惡色等。展轉相生差別應知。如是若就自相則互無。若就其種則互有。是故從彼彼聚如是如是差別色法生。如是等類名種子生應知。勢引生者。謂內色根增上力故。現常相續外物得生。如器世間。又先業勢引故。諸內處生若樂欲現前。諸天及北洲人所有眾具多分。由勢引生故流轉應知。若人中器世間。唯常相續。如是等類勢引生應知。順益生者。謂得自順益緣彼彼色法展轉滋長展轉增勝而生。猶如水等潤洽芽等。如是等類名順益生。翻此故名違損生應知。

損減建立者。謂建立極微。復由五種極微建立應知。一由分析故。二由差別故。三由獨一故。四由助伴故。五由無分性故。由分析故者。謂由慧分析諸麁色法。漸漸轉減至最細邊建立極微。非由體故。由如是因故說極微無起無滅。又亦非謂集諸極微以成麁色。由差別故者。略有十五種極微。謂眼等根極微有五種。色等境極微有五種。地等界極微有四種。法處所攝實有色極微有一種。由獨一故者。謂建立實極微自相。由助伴故者。謂建立聚極微由於地等一極微處。有餘色法同處不相離故。建立聚極微。由無分性故者。非一極微復有餘細分。由非聚故。若聚極微可有眾分。若一極微所住之處。此處不可分析更立餘分。是故極微無有細分。

差別建立者。有二十六種色。一欲界系色。謂具諸色。二色界系色。謂除香味。三無色界系色。謂等持自在色。非業異熟色。四清淨界色。謂出世法增上所生。如靜慮解脫色及佛菩薩色。五內色。謂根及根所居處色。六外色。謂除根及根所居處餘色聲香味觸。七所依色。謂眼等五根八所緣色。謂五境界及法處所攝色。九能取色。謂即所依色。十所取色。謂即所緣色。十一執受色。謂受起所依如諸色。根及根所居處色。心及心法所居處故。同一損益是執受義。十二無執受色。謂此外餘色。十三同分色。謂自識不共根色。由與識同境轉故。十四彼同分色。謂自識共根色。唯自類相續相似轉故。十五有見有對色。謂色處色。十六無見有對色。謂餘九處色。十七無見無對色。謂法處所攝色。十八清淨色。謂五內處。十九清淨所取色。謂五外處。二十意所取色。謂法處所攝色。二十一所依住色。謂風輪乃至大地。二十二覆護色。謂宅舍等。二十三資具色。謂十種資具。一飲食。二衣及莊嚴具。三眾具。四戲笑。五鼓舞。六歌詠。七音樂。八香鬘塗飾。九眾明。十男女承事。二十四根所居色。謂五種色根之所居處。二十五根色。謂五種色根。二十六等持境界色。已如攝事品中說。受蘊建立有六種。一差別建立。二出離建立。三觀察建立。四生建立。五相建立。六師句建立。

差別建立者。或立一受。如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或立二受。謂身受及心受。或立三受。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或立四受。謂欲系色系無色系及不系受。或立五受。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或立六受。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或立十八受。謂十八意近行六喜近行六憂近行六捨近行。或立三十六受。謂六依耽嗜喜六依出離喜如喜憂捨亦爾。或立一百八受。謂三十六受。各依三世或開無量受。如其所受起無數受。

出離建立者。謂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無相心法三摩地出離捨根。觀察建立者。謂八種觀察。於受何者是受。何者是受集。何者是受滅。何者是趣受集行。何者是趣受滅行。何者是受味。何者是受過。何者是受出離。

生建立者。謂從十六觸諸受生。何等十六。一眼觸。二耳觸。三鼻觸。四舌觸。五身觸。六意觸。七有對觸。八增語觸。九順樂受觸。十順苦受觸。十一順不苦不樂受觸。十二愛觸。十三恚觸。十四明觸。十五無明觸。十六非明非無明觸。相建立者。謂八種相。一異熟相。二非異熟相。三有味著相。四無味著相。五依耽嗜相。六依出離相。七動相。八住相。異熟相者。謂阿賴耶識相應受。非異熟相者。謂轉識相應受。有味著相者。謂欲系受。無味著相者。謂色無色系及不系受。依耽嗜相者。謂欲貪相應受。依出離相者。謂出家所引不定地善法相應受。動相者。謂經中風喻所顯受。不久相續住義故。住相者。謂經中客舍喻所顯受。暫相續住義故。

師句建立者。謂三十六師句。六依耽嗜喜。六依出離喜。六依耽嗜憂。六依出離憂。六依耽嗜捨。六依出離捨。

依耽嗜喜云何。謂於眼所識色可喜可樂可意可愛能引起欲深可染著。或由得現所得。或由隨念先時所得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依耽嗜喜。

依出離喜云何。謂即於諸色了知無常苦變。離欲滅靜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色。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依出離喜。

如是於耳所識聲鼻所識香舌所識味身所識觸意所識法。可喜可樂可意可愛能引起欲深可染著。或由得現所得。或由隨念先時所得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依耽嗜喜。如是即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了知無常苦變。離欲滅靜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法。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依出離喜。

依耽嗜憂云何。謂於眼所識色可喜可樂乃至可染。或由不得現所得。或由隨念先時所得。若已過去若盡若滅若離若變而生於憂。如是相憂名依耽嗜憂。

依出離憂云何。謂即於諸色了知無常乃至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色。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於勝解脫起欲證願。謂我何時當具足住如諸聖者所具足住處。如是於勝解脫欲證求願懼慮之憂。是名依出離憂。如是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可喜可樂乃至可染。或由不得現所得。或由隨念先時所得。若已過去乃至若變而生於憂。如是相憂名依耽嗜憂。

如是即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了知無常乃至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法。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於勝解脫起欲證願。謂我何時當具足住如諸聖者所具足住處。如是於勝解脫欲證求願懼慮之憂。是名依出離憂。依耽嗜捨云何。謂愚癡無智無聞異生。於眼所識色顧戀。於捨執著諸業趣。向於色依止於色。不捨於色不超過色。於此中捨。是名依耽嗜捨。依出離捨云何。謂即於諸色了知無常乃至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色。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簡擇修捨。是名依出離捨。如是愚癡無智無聞異生。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顧戀。於捨執著諸業趣向。於法乃至不超過法。於此中捨。是名依耽嗜捨。如是即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了知無常乃至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法。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簡擇修捨。是名依出離捨。是中六依耽嗜喜。六依出離喜。六依耽嗜憂。六依出離憂。六依耽嗜捨。六依出離捨。總攝為三十六師句。

是中依止六依出離喜住故。捨除吐害六依耽嗜喜。如是依止六依出離憂住故。捨除吐害六依耽嗜憂。如是依止六依出離捨住故。捨除吐害六依耽嗜捨。又此中依止六依出離喜住故。捨除吐害六依出離憂。依止六依出離捨住故。捨除吐害六依出離喜。復有二種捨。一依種種性。二依一種性。依種種性捨者。謂依於色乃至依於法。依一種性捨者。謂依虛空無邊處。乃至依非想非非想處。此中依止依一種性捨住故。捨除吐害依種種性捨。

想蘊建立有三種。一依差別。二作意差別。三境界差別。

依差別者。謂六想。身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

作意差別者。有二種。一有相想。二無相想。有相想者。謂除欲界中未善言說者想。第一有想及出世間想。餘有相作意相應想。無相想者。謂前所除無相作意相應想。

境界差別者。有四種。一小想。二大想。三無量想。四無所有想。如其次第緣欲界緣色界緣無色界緣無所有處想。應知。

行蘊建立有三種。一勝差別。二依差別。三諸行施設差別。

勝差別者。唯思最勝行蘊所攝。由造作心令成雜染及清淨法轉故。

依差別者。謂六思。身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所生思。

諸行施設差別者有三種。一雜染施設。二清淨施設。三分位施設。雜染施設者。謂煩惱及隨煩惱。清淨施設者。謂信等。分位施設者。謂生等心不相應行。即此三蘊法處所攝色及與無為。總名法界亦名法處。

識蘊建立有三種。一種類差別。二依差別。三雜染清淨差別。

種類差別者有二種。一阿賴耶識。二轉識。依差別者。謂六識身。問阿賴耶識於六識中何識所攝。答通六識所攝。藏彼種故由此識密記攝故。薄伽梵不為一切說。若善巧者。即由此隨解。雜染清淨差別者。如經中說。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如是有瞋離瞋。有癡離癡。乃至廣說。

此中有三品心。一未發趣三摩地心。二已發趣而未得三摩地心。三已得三摩地心此復二種。一不清淨心。二極清淨心。第一品心者。謂或時起染污心。由貪等纏所纏故。或時起善無記心。遠離貪等纏故。第二品心者。謂或時繫心內靜。或時失念馳散五欲。或時攝令靜故。復為惛沉睡眠之所纏覆。或時為斷彼故。復策心安置於勝淨境。或時復於彼境不正安故。其心掉動。或正安故。心不掉動。或時未斷沉掉蓋故。於二分中俱不寂靜。或斷彼故。其心寂靜。能得根本靜慮作意故名定心。未得彼故名不定心。道究竟故名極修心。斷究竟故名極解脫心翻彼二種。名不修心不解脫心始從定心。乃至於此是第三品心。應知。數者。由五種事總攝一切流轉事故。何等五事。一所受用事。二能受用事。三受用執取事。四受用雜染事。五彼所依遍行法事。所受用者。謂色蘊。五種色根依執門故為所受用。諸色境界所緣門故為所受用。能受用者。謂受蘊。受用執取者。謂想蘊。受用雜染者。謂行蘊。彼所依遍行法者。謂識蘊。由計此識是受用者乃至是所雜染者故。即由是義次第得成。復由餘五因緣建立次第。一由生起故。二由對治故。三由流轉故。四由識住故。五由顯了故。

由生起故者。如經說。緣眼及色眼識得生。乃至緣意及法意識得生。此中初說色蘊次說識蘊。此二種蘊是諸心法之所依止。依此故起受等心法故。次經言。三事合故觸。觸為緣故受等法生。由此生起因緣說諸蘊次第。由對治故者。為對治四顛倒故。說四念住。四顛倒者。一於不淨計淨顛倒。二於苦計樂顛倒。三於無常計常顛倒。四於無我計我顛倒。此中先說色蘊。次後受蘊。次後識蘊。最後想行二蘊。如是由對治故說諸蘊次第。

由流轉故者。諸根境界為所依故能起二蘊。謂領納境界及彩畫境界。由此因緣能起受用。現法境界諸惱亂法。及能造作善不善業。由此因故能感後世生等苦惱。識蘊一種是所惱亂故最後說。

由識住故者。謂四識住由彼次第起能住識。由顯了故者。謂見補特伽羅已。先記識其色。是故先說色蘊。次由受蘊顯彼貴賤苦樂。次由想蘊顯彼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類等。次由行蘊顯彼如是愚癡如是聰慧。後由識蘊顯彼內我差別。謂於前諸蘊中。所記識者。有苦樂者。所言說者。愚癡聰慧者。是名由顯了故說諸蘊次第。

復由依止二種事故建立次第。一資助我事。二自內我事。謂初依止身於諸境界。次受苦樂。次隨說自他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類等。次依此二集起一切法非法行。如是等名助我事。最後一蘊是內我事。應知。

善巧者。成善巧品中當廣說。

想差別者。謂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如是等。問何義幾種是有色。答即以有色自體義故。一蘊是有色。問何義幾種是有見。答眼所行義故。一少分是有見。問何義幾種是有對。答更相觸對各據處所及麁義故。一少分是有對。言麁義者。離三種細。何者為三。一損減細。二種類細。三心自在轉細。問何義幾種是有漏。答麁重隨逐故與諸煩惱互依生義故。一切少分是有漏。復有餘有漏義。謂若處煩惱於中能起四種過。是處名有漏。何等為四。一不寂靜過。二內外變異過。三發起惡行過。四因攝受過。此中初過。謂諸纏現行所作。應知。第二過。謂煩惱所依緣事隨順煩惱所作。應知。第三過。謂由煩惱所作。應知。第四過。謂牽引後有。應知問何義幾種是有為。答從因已生正生可生義故。一切是有為。問何義幾種是有諍。答瞋多分自在轉義故。一切少分是有諍。問何義幾種是有味著。答愛見多分自在轉義故。一切少分是有味著。問何義幾種是依耽嗜。答欲貪多分自在轉義故。一切少分是依耽嗜。問何義幾種是世間。答言論所依義故。一切少分是世間。問何義幾種是界攝。答三界中世間義故。一切少分是界攝。問何義幾種是過去。答因果已受用盡義故。一切少分是過去。問何義幾種是未來。答因果未受用盡義故。一切少分是未來。問何義幾種是現在。答因已受用盡果未受用盡義故。一切少分是現在。問何義幾種是內。答內六處及彼不相離義故。四全一少分是內。問何義幾種是外。答翻內義故。一少分是外。問何義幾種是麁。答不細滑聚集充滿相義故。一切少分是麁。問何義幾種是細。答翻麁義故。一切少分是細。問何義幾種是劣。答無常苦不淨染污義故。一切少分是劣。問何義幾種是勝。答翻劣義故。一切少分是勝。問何義幾種是遠。答處所及過去未來時遙義故。一切少分是遠。問何義幾種是近。答翻遠義故。一切少分是近。問何義幾種是欲界系。答若生於此未得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故。一切少分是欲界系。問何義幾種是色界系。答已得色界對治。若住彼定若生於彼。未得上地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故。一切少分是色界系。問何義幾種是無色系。答已得無色對治。若住彼定若生於彼。未得上地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故。一切少分是無色系。復有餘義。謂安俱定不相應共有法及彼果法所攝義故。是欲界系依色煩惱及翻前所攝義故。是色界系。已離色界所餘煩惱。及如前所攝義故。是無色系。應知。問何義幾種是善。答感後樂果義。煩惱苦斷義。及彼對治義故。一切少分是善。問何義幾種是不善。答感後苦果義。及起惡行義故。一切少分是不善。問何義幾種是無記。答彼俱相違義故。一切少分是無記。復有餘義。謂無過失義。對治過失義。隨順功德義故是善。與此相違義故是不善。彼俱相違義故是無記。問何義幾種是學。答方便修學善義故。一切少分是學。問何義幾種是無學。答修學究竟善義故。一切少分是無學。問何義幾種是非學非無學。答除前二種餘善染污無記所攝義故。一切少分是非學非無學。問何義幾種是見所斷。答由現觀智現觀諦所斷。義故。一切少分是見所斷。問何義幾種是修所斷。答由現觀智現觀諦後修道所斷義故一切少分是修所斷。問何義幾種是無斷。答究竟對治一切染污義及一切染污永斷義故。一切少分是無斷。問何義幾種是無色乃至廣說。答翻前所說色等義故。是無色等義。應知。

顯揚聖教論卷第五

 

上篇:顯揚聖教論

下篇:顯揚聖教論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解卷論

解卷論一卷 陳那菩薩造 陳西印度三藏真諦譯 三界者。...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十八空論

十八空論(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 龍樹菩薩造 陳天...

菩薩地持經

菩薩地持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

淨土十要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評點)...

添品妙法蓮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序 隋仁壽元年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 《妙...

【註音版】大乘造像功德經

大乘造像功德經...

十不二門指要鈔

指要鈔序 宋東山沙門遵式述 大教隆夷存乎其人,諸祖既...

持人菩薩經

持人菩薩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持人菩薩經四...

晚課蒙山施食儀

蒙山施食儀軌(念誦前應備淨水淨飯等) 一、華嚴經偈...

佛說四自侵經

佛說四自侵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夙夜不學,老...

佛說德護長者經

佛說德護長者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開遮

(術語)戒律之語。開者許之義,遮者止之義。許作曰開...

【佛教詞典】人祭

梵語 purusamedha。古代印度婆羅門教蘇摩祭之一種。以...

迴向給其他人的冤親債主,是否會替他背業障

問: 請問法師,念經後迴向給其他人的冤親債主,是否替...

香海禪心短信集(人生勵志格言)

一、 1、事情的成功與否,雖然不去計較,然而一份努力...

醫院是個好地方

最近因為有親屬做手術,我便頻繁地進出醫院。看到的聽...

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

咱們拜佛也好,禮懺、念經也好,一天當中上殿過堂的,...

把位置放低

有一個青年人,他對生活的不滿和內心的不平衡一直在折...

都說出家好,怎麼個好法

佛說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鴻鵠)能遠飛。 白衣雖...

出家人的袈裟為何如此殊勝

時值酷暑,不少居士來到寺院禮佛,稍一走動就會滿頭大...

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埋少年魂

普勸修持第四篇:觀苦、空、無常,修淨土。就是要常常...

專心一致,才能統攝你的心

各位同學在學佛過程中,切莫蹉跎歲月,一定要懂得如何...

瞋恨心重,會火燒功德林嗎

問: 請問法師,弟子的丈夫特別喜歡麻將,可弟子卻對...

圓瑛法師:念佛能消業障

一切眾生。自從無始一念妄動。而有無明。從迷積迷。以...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長命報

佛說有十種善行能使眾生得到長壽的福報,其中五條都圍...

【視頻】《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海倫索南曲珍)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海倫索南曲珍)